影响河蟹摄食的六个方面原因及预防方法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近期许多河蟹养殖户反映池塘里的河蟹出现不同程度的吃食下降情况,有的甚至不吃食,造成饵料浪费坏水。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广大养殖户要理性面对,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切勿盲目用药,以免造成高温期不必要的损伤。
河蟹不吃食或食欲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温度过高
特别是中上层水积温过高,导致河蟹活力下降、新陈代谢能力不强。
2.水草过密
水草密度过高,挤压了河蟹活动空间,影响河蟹正常摄食活动。
3.缺氧
高温期水质恶化、水草腐烂等问题很容易导致河蟹缺氧,使其丧失摄食功能。
4.慢性中毒
水中毒素过高,导致河蟹慢性中毒,开始可能少量摄食,时间久了就基本停止摄食。
5.应激反应
天气、用药等外部环境刺激引起河蟹应激反应,摄食能力降低。
6.河蟹蜕壳
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河蟹在蜕壳前基本停止摄食,正常蜕壳后即可恢复。
如何预防:
1)正确投饵,坚持“四定、四看”原则。
2)高温期投喂新鲜饵料,切勿投喂腐烂、发臭的小鱼,以免坏水、引发肠炎等。
3)调水改底,防止水质过浓,过混,减少底部发热、黑臭现象。
4)定期解毒,缓解中毒应激。防止毒素在体内蓄积影响摄食。
5)高温季节每隔3-4天换一次水,保持水体溶氧充足和水质清爽。
6)提高水位,防止水体积温过高,水草要及时打头,疏通水草,保持水体流动。

相关知识

高效养殖河蟹的六个技术要点



河蟹养殖如要形成一条高产量、高规格、低成本无公害的养殖路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池塘进行标准化的改造,蟹池的规格一般在20—30亩左右;池埂埂面宽2—3米,坡比为1.5—2.5,清除蟹池过多的淤泥。每亩用200公斤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
二、种植复合型水草,水草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保持水草覆盖率在58%左右:每亩螺蛳500公斤,同时根据蟹池内螺蛳实际数量,7月—8月再补放一次,亩放100公斤左右。
三、把好苗种质量关。做到品种纯正,规格整齐,行动敏捷,体表完整,选长江系的优质蟹种。亩放量达1500只,合理混养青虾及套养鳜鱼。
四、把好水质水位的调控关,根据池塘前、中、后期的水质情况、定期不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保持水质的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PH值控制在7.0—8.5之间;溶氧量稳定在5毫克/升以上。每隔10—15天亩田新鲜生石灰10—15公斤全池泼洒一次,增加池塘自净能力,协调池塘生态环境,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五、把好科学投喂关,注意营养均衡,以小鱼、自制颗粒及玉米饲料为主,采取“两头精、中间青、精粗结合,荤素搭配”的科学方法,投饵做到“四看”“四定”的原则。
六、把好病害防治的关,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高温季节用“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导致河蟹摄食能力下降和不吃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河蟹摄食量逐渐增加。但近期与示范户交流时,有些塘口摄食偏低和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甚至不摄食,严重影响河蟹的生长。根据水产分院病害检测情况并多次与示范户交流。浅析导致锦溪河蟹摄食能力下降和不吃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原因
1、池塘水草过密,水草满塘后,某种程度上挤压了河蟹的活动空间,影响河蟹正常摄食活动,水草满塘白天光照无法照射到水体中,产氧低,水草易腐烂,到夜间耗氧大。导致河蟹缺氧,影响和丧失摄食能力。
2、河蟹应激反应:由于温差大及气温突变。加上池塘用药不当,有时下雨后,池塘水体上下对流带起底部的有害物质,引起河蟹应激反应,导致摄食能力下降。
3、河蟹慢性中毒:养殖过程中,平时投饲过多,气温突变,引发水质出现倒藻,引起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水草过密,长期严重缺肥引起PH高。还有的池塘青苔大量爆发,用杀青苔药物去杀;春天肥水后水体里有红虫(枝角类)量太多,有的用杀虫剂(敌百虫)去杀;夏天温度高蓝藻爆发,有的用杀蓝藻的药物杀;养殖过程中水草死亡,水体浓绿有人用硫酸铜去杀,等引起河蟹慢性中毒,河蟹摄食下降和不摄食。
4、池塘低溶氧:天气闷热气压低,浮游动物过多、水质瘦、水草不足、塘内野杂鱼多、放养密度高等引起池塘溶氧低,摄食量减少,河蟹爬上草上。
5、河蟹脱壳:放养5-10克/只的河蟹,一般脱五次壳,但河蟹每次脱壳前都会停止或摄食明显下降,脱壳后1-3天后慢慢恢复,
预防措施
1、对水草生长过旺的蟹塘要分期分块进行疏割水草,及时打头,疏通水草,保持水体流动,在割草期间必须保持蟹塘环境、水质能相对的稳定,水草面积保持在30-40%。
2、下雨天减少投饵量,提前泼洒底质改良剂、VC等抗应激的产品。
3、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解毒素和光合菌、EM菌、芽孢杆菌,缓解中毒应激,高温季节每天进水一次。正确使用好杀虫、杀青苔、杀蓝藻的药物量和时间,防止毒素在蟹体内积聚影响摄食。
4、合理放养密度,全程肥水壮草,水草不足及时补种或移植、清除野杂鱼。正确使用增氧机
5、发现河蟹塘内开始脱壳时,全池要泼洒离子钙、葡萄糖酸钙等产品,同时内服脱壳素和蟹用多维增强河蟹体能。

冬季温棚养殖罗非鱼管理需要注意的六个方面



罗非鱼不耐低温,目前我国南方在水产养殖越冬时使用最普遍的措施是搭建越冬薄膜大棚。但是由于罗非鱼的经济价值相对较低,搭建越冬棚只适用于进行罗非鱼鱼苗培育,而成鱼的越冬只能通过其它办法来解决。

一、越冬池塘的选择和准备

选择基础好、背风向阳的池塘作为越冬池塘。越冬池塘须进行清塘、晒底、加高加固塘基、消毒和肥水。不能让塘底晒得太硬,以利于塘鱼打窝聚群越冬;定期使用生石灰或生物制剂调水,肥水时使用已发酵的有机肥,待清塘药效消失、试水成功后放养。越冬池塘还要适当提高水位,一般在2.5~3米为宜。不建议水位太高,因水深在3米以上时低层溶解氧不足。

二、控制养殖密度

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一般为2000尾/亩左右,在越冬前要尽量将大规格的罗非鱼上市,把密度降到1000尾/亩左右。这样做既保证了水中溶解氧充足又减少了因越冬时摩擦造成的鱼体损伤,对越冬时的病害预防有很好的效果。

三、池塘水体的增氧

冬天气温下降,池塘底部一般氧气不足,鱼类缺氧浮头的现象较多。由于罗非鱼喜欢集群过冬,在低温时使用叶轮式增氧机容易干扰鱼群,建议使用增氧剂或用微孔充气增氧的方式增氧,以保证池塘的氧气供给同时又不会加速水层循环和惊动鱼群。

四、池塘底层水质的处理

冬季冻死鱼的重要原因是池塘底层水严重缺氧,鱼类被逼游上水面而冻伤死亡。为减少损失,应在越冬前进行池塘水质处理。在越冬前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把池塘中积累下来的大量有机物(如:剩饵、粪便和尸体)和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分解利用,并且改善底质、稳定水体,防止塘鱼在越冬期间因底层水缺氧游上表层水时冻伤冻死。

五、对科学的饲养管理

由于冬季寒潮持续时间的不可预测性,令塘鱼存塘过冬待价销售的风险大增,有全塘冻死的可能。因此,建议对越冬罗非鱼加强管理:
(1)合理控制越冬养殖密度,达到商品鱼规格的,在入冬前销售一定数量的成鱼兑现养殖成本;
(2)优先选择最耐寒的品种进行越冬,如奥尼罗非鱼和YY罗非鱼。
(3)合理选择入池时间。在晴天水温20~22℃时进池,并在第一次寒流到来之前结束。因为水温低于16℃时,起捕过鱼就不能越冬,鱼体会被冻伤或刮伤,进池后会陆续病发死亡;
(4)科学投喂。进行越冬的品种科学投喂,因为过肥的鱼类反而更易被冻死。
(5)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冬季鱼类最容易发生水霉病,须使用食盐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并预防水霉病。尽量减少拉网等容易损伤鱼体的操作。
(6)塘鱼越冬期间,须更密切关注气象信息和气候变化,了解越冬品种的耐寒特性,预备应急措施。做到每天早、中、晚巡塘,配备温度计随时监测越冬棚气温和水温,合理投料、对症下药和及时增氧。
(7)在寒流袭击期间,不能因为池塘水位太低而加水,以免鱼类应激而容易冻死。
(8)露天池塘晚上不能用太阳灯加温,因灯光引诱鱼类到池塘表层低温区而冻伤,易引发水霉病而死亡。
(9)不能在池塘边放鞭炮或搅动池水,以免鱼类受惊应激而容易冻死。
(10)尽量不开动增氧机,以减少池塘水对流,从而减慢池塘底部水温下降速度,达到防寒的目的。

六、其他防寒设施的应用

搭建挡风墙和挡雨薄膜成本较低,又可切断不同温层对流及风力造成的交替流。一是在越冬池塘靠西北角一侧上方用稻草和竹杆搭建简易的挡风墙,阻挡北风直接吹到池塘表面,减缓池水交替作用,从而减慢池水降温。二是搭建挡雨薄膜。在越冬前在池塘北面1/3地方两边打上木桩,拉上钢丝绳,上面拉薄膜,以阻止冰冷雨水往下沉,白天及阳光有吸热作用,晚上能减慢散热。

河蟹育肥期的六个管理技术措施



一般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在立秋前后,数量上前期少后期多,相对集中在立秋后。这一次脱壳,对于河蟹来说不只是身体上的突变性生长,也意味着河蟹的性成熟。因此,河蟹养殖的后期育肥管理对河蟹最后一次脱壳突变增长至关重要。必须采取下列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创造出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确保增重与育肥。
一、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池塘的水草覆盖率应达到60﹪.经常使用“活性钙”,不仅可以为河蟹生长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可以有效的补充水草营养,促进其生长。
二、蟹塘水的肥度以中等肥度为好,保持透明度在25~40cm。视池塘水质情况,追施适量的生物肥或氨基酸肥水膏等,定向培养有益藻类,保持池塘良好的肥度,增加河蟹脱壳生长率。
三、保持良好水质。使PH保持在8~8.5范围内,定期改底、调水,及时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四、为使脱壳尽量同步,每次大批量脱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喂含有脱壳素的优质配合饲料,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50%~70﹪,日投饵量占存塘蟹量的10﹪左右。要保持饵料的适口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可用EM益生菌浸泡饲料,增加饲料的适口性,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
五、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发现河蟹开始脱壳,可直接泼洒活性钙,既又可增加水体钙离子,又可以增强河蟹的免疫能力、帮助脱壳。另外,也可泼洒磷酸二氢钙或虾蟹硬壳宝等。
六、加强河蟹养殖日常管理:及时清除漂浮、腐烂水草,蜕壳期间投饵量应酌情减少,并且严禁在脱壳密集区投饵。河蟹脱壳期,应保持水位稳定:河蟹脱壳前,可进行冲水或换水,刺激蜕壳,进入大量蜕壳期,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提高河蟹养殖经济效益的六个关键措施



一、消除担心害怕亏本的心理,树立科学养蟹仍有利可图的信心。
河蟹养殖在泗洪县临淮镇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趋成熟,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养殖行业。近几年,河蟹养殖已完成了从超额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过渡,经济效益明显下跌,部分养殖户对河蟹养殖积极性不高。同时市场对河蟹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户要在科学养蟹上下功夫、精打细算、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的强烈意识,树立养优质蟹和品牌蟹的信心。这样才能够养好蟹。
二、实施河蟹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彻底清塘,种草投螺,套养鳜鱼、黄颡鱼、细鳞斜颌鲴等水产品,可发掘养蟹水体的生产潜力,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走生态健康养殖之路,才能够增产增收增效。
三、合理放养和投饵,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河蟹种苗价格低廉,放养前人工剔除雄性种苗,这利于成蟹整体效益的提高。坚持两头精,中间青的投饵原则,减少投饵成本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四、切实做好河蟹病害的防治工作。
蟹病预防应贯穿整个养殖过程,以防为主,主要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改善养殖水体微生态环境的防治原则,一般能达到防治成本低,效果好的目的。经过多年实践,具有健康生态养殖理念,平时善于观察水色,和河蟹活动和吃食情况,提前预防很少塘口发病。
五、加强成本核算,适时销售。
对自己的养殖成本应心知肚明,只要有利可图就不应惜售,宁可卖掉后因涨价而后悔,也不能因“压塘”后降价而叹惜。
六、养殖户应加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河蟹养殖一般呈区域性发展态势,只要连片塘口的养殖户相互拧成一股绳,生产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消费者的高品质河蟹,养殖户的辛勤劳作就一定会有所回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4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