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常见病上岸不下水症的防治方法

M.yZ023.com
主要表现:变态后的幼蟹不下水,病蟹爬在岸边、水草上或树根上,白天也不下水,体质虚弱,抗病力降低,极易造成大量死亡。有时伴有纤毛虫或鳃部溃烂、肝脏变色等症状。
防治方法:
①预防。A.把好进种关,购买充分淡化的大眼幼体;B.经常使用“天牧分解芽孢”(5-6亩·米/瓶)和“百毒速解”(1.5亩·米/罐)调节水质,并定期施用“蟹必康”(2-3亩·米/袋)改善蟹池底部环境;C.移栽水草,合理投饵。
②治疗:A.以水质调节为主,第一天全池泼洒“百毒速解”(1.5亩·米/罐)+“活力聚能氧”(3-4亩·米/瓶)或“强力高稳VC”(2亩·米/袋);B.第二天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消毒(1.5-2亩·米/袋),间隔一天全池泼洒“蟹必康”(2-3亩·米/袋)调节水环境,并用“爽底安”(2亩·米/袋)或“底优净”(2.5亩·米/袋)改良底质;C.3~5天后再全池泼洒“天牧分解芽孢”或“复合利生素”+“天牧降解素”来调节和维护良好水质;D.之前停料2-3天,接着拌料内服“百利康”(40-50kg饲料/袋)+“速肝保”(40kg饲料/袋)或“肝泰乐”(40kg饲料/罐)+“氨基电解维他”(60-80kg饲料/袋)提高河蟹免疫力的产品。E.若有纤毛虫寄生,用药前先杀纤毛虫。

相关知识

河蟹上岸不下水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到了7、8月份,河蟹养殖池塘经常会出现河蟹上岸不下水症状,尤其是梅雨过后以及连续闷热天气,河蟹大量上草上岸,时间一长就会引起部分伤亡,表现为活动乏力,岸边吐白沫,不吃食、易受惊吓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
1.缺氧。
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恶化严重,耗氧因子增多,水体自净能力差,导致水体严重缺氧,河蟹上岸。
2.底质恶化。
池塘底质积累大量腐败物质,没有及时改底,导致底质发酸发热,河蟹待不住而大量上岸。
3.毒素偏高。
长时间不改底调水导致底部积累的氨氮、亚盐等毒素偏高,尤其是梅雨过后很容易短时间内浓度升高,造成河蟹不适,此类河蟹上岸后有部分直接死亡。
4.应激加重。
恶劣天气来临后表现的应激反应,同时过量的刺激性药物使用也会导致河蟹上岸上草,一般换掉部分水及时解毒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5.寄生虫。
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很容易滋生大量寄生虫,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大量寄生虫附着于河蟹鳃部,导致其呼吸困难,上岸上草,时间一长就发展为黑鳃、烂鳃,同时身体上附着的寄生虫也会引起河蟹不适,使得其活动量增大,导致水混。
防治方法: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抓好两点,即“改善环境、增强体质”。
对于河蟹经常上岸的塘口,建议高温季节要定期换水(3-5天一次),然后使用卫底改底,遇恶劣天气提前使用3倍解毒应激精华液,同时辅以金维安+离子钙拌料内服,增强河蟹体抗力。

河蟹养殖常见病窒息症防治技术



又称缺氧症、猝死症。用鳃呼吸的特种水产动物最易发生窒息症,窒息症是人工养殖常见的多发病。河蟹一般要求池水溶氧量为5毫克/升,若低于2毫克/升则会发生缺氧窒息死亡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换水、无增氧设备和饵料密度超限。也可能是池水中有机物过多(残食、烂草、淤泥、排泄物),即水过肥,招致微生物大量繁殖而耗氧及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池中浮游生物(藻类、原虫、微生物)大量繁殖污染,也会造成缺氧、中毒和病害。池水盐度过高会降低水的溶氧量,也容易发生缺氧症。
临床检查观察时,病初可见食欲降低,活动力下降,头不时浮出水面困难地呼吸;病后期不食、不动、浮于水面,最后窒息死亡漂浮水面或沉底。剖检时,单纯缺氧症尸体一般鳃部色泽不发黑,但会有细沙附着,不见有其他病症。检测水中溶氧量,可以确诊。
治疗蟹窒息病,应立即换新鲜水或增氧,同时清除池中过多的水生植物,特别是腐烂的植物。这项措施越早、越快、越见效。也可将上草或上岸呼吸的蟹捞出放入新鲜水池中饲养,以缓解病情。如有条件的养殖场,可进行池水溶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监测,以便于采取换水或清池消毒等措施,从而从根本上防止病的发生。放养密度始终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过密,可引发缺氧、伤害以及污染,使池水水质变坏,促使大量生物(藻类植物、微生物、寄生生物等)繁殖而产生疾病。

河蟹养殖常见病之缺钙症防治技术



河蟹缺钙又称营养性不良或软壳病,是幼体的多发病,其病因主要有:
1.鳃类水生动物能从水中直接吸钙,而磷则需从食料中获得且应含0.4%以上。因此,如果食料中钙磷不足或缺少,就会发生病。
2.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或者长期在阴暗处饲养而造成日照不够,也可诱发缺钙症。
3.池水中含有机锡杀虫药,从而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如浓度达14.5微克/升,即可导致47%~60%蟹发生软壳畸形病症。
在临床上病症通常为病体食欲降低、活动差或无力、生长缓慢。蟹则出现甲壳形不正、不平或质软,严重的死亡。
防治缺钙症,要增加动物性饵料比例,特别是要补给活的或新鲜的动物饵料(鱼、肉等)。了解食料配比、加工情况,是否存在的新鲜的、动物性饵料的缺少或不足的问题,以及食料是否腐败变质等。尽可能做到饵料多样化,切忌单一。以全价营养为标准,这对幼体更为重要。光照与遮阳要适当安排,切不可全照全遮。

河蟹养殖常见病河蟹急性中毒的防治方法



河蟹急性中毒有两种症状:

(1)有毒因子,因为侵袭强度大,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河蟹的鳃、三角膜,使河蟹背甲后缘涨裂出现假性“蜕壳”,或三角膜呈红、黑泥性异状,或河蟹的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

(2)有毒因子,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水草、人工饲料的吃食带进,经由胃、肠的血泫循环,使河蟹内分泌失常,螯足、步足与头胸部离异而死亡。
致使河蟹中毒死亡的因子,有池塘内部的,如池底有毒气体硫化氢、氨、水中生物性毒素等。有外源性的,如过高浓度用药,受有毒物感染的饲料等。

防治方法:
①蟹种放养前,养殖池干水后每亩用100千克生石灰清塘。6~9月,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
②年终,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5厘米)。
③在池中栽植聚草、水花生来净化水质。
④一旦出现病症,马上更换新水。

河蟹养殖常见病腹水病的防治技术


河蟹腹水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很大的河蟹疾病,病蟹的背甲内有大量腹水。
(一)病原
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其中嗜水气单胞菌较常见。
1.嗜水气单胞菌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5-1.0微米×1.1-1.7微米,无芽孢,无荚膜,绝大多数菌体为单个,少数为2个相连,极生单鞭毛,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产气,无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含6%及以上氯化钠胨水中均不生长,其中1株菌对柠檬酸盐不利用,1株菌对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外,其余30多项生理生化反应均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同,个别生化反应不一致是由于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存在的差异所致。
2.拟态弧茵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4-0.8微米×0.8-1.4微米,无芽孢,无荚膜,极生单鞭毛,单个或2个相连,菌体直或稍弯,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但不产气,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酒石酸盐反应阴性,对多黏菌素敏感等30多种生化反应与《白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拟态弧菌相一致。
3.副溶血弧菌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微克/毫升)敏感。胞外产物具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域于5-11月均有发生,其中尤以7-9月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发病严重的塘甚至绝产。在池中不种水草或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三)症状
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多数爬至岸边或水草上,不吃食,轻压腹部,病蟹口吐黄水。打开背甲时有大量腹水,肝脏发生严重病变,以至坏死、萎缩,由原来的黄色变为淡黄色,直至灰白色;鳃丝排列不整齐,有时有缺损,呈灰褐色以至黑色;病蟹胸部肌肉很不丰满,很瘦;折断步足有大量水流出来,步足肌肉萎缩;心脏肿大,心跳乏力;有时背甲的内膜也被烂成残缺不全,因而从背甲外面观察,背甲呈花斑状;肠内没有食物,或在近肛门处有少量粪便,有的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胸部和腹部连接处水肿,不能正常蜕壳,最后衰竭而死。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作出最后确诊。如果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制建立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株很多,其中有不少菌株是不致病的,因此,如仅作细菌鉴定,还不等于已找到了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要进行全面综合预防,具体方法详见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
(六)治疗方法
采取三步曲治疗方法。第一步:先杀虫,如河蟹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必须先杀虫。否则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后,损伤鳃组织及蟹壳,这就为细菌不断入侵打开了门户,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第二步:外泼消毒药及内服药饲相结合,将蟹体内外及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杀灭。外泼消毒药可以任选一种,最好是选用无残留、无公害的二氧化氯或水产保护神、伏碘,这些药比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漂白精等的费用略贵,但后者会产生诱癌物质,污染环境。外泼消毒药的次数随病的轻重而定,病轻的泼药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反之则泼药次数多、间隔时间短,一般为2-4次。
内服药饲可以选用下列任一种:
(1)每千克饲料中加蟹安Ⅲ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河蟹喜欢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
(2)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1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河蟹喜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如在饲料中加些保肝解毒药及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第三步:在停药后2天,全池外泼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适合河蟹生长。并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使河蟹尽快康复,健康成长。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河蟹养殖常见病真菌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
河蟹真菌病的病原为离壶菌。该菌的菌丝很长,为不规则交叉分支,一般不分隔,弯曲,直径8~40微米。菌丝吸取河蟹幼体营养,生长发育很快,不久就充满宿主体内,不论头胸和腹部内均可寄生,好似松树叶和杨树根须。在河蟹幼体内的菌丝颜色不断变化,呈黑、绿、青、灰、桔黄等颜色,靠近幼体表面的菌丝形成隐子囊。真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强,耐受温度、盐度、pH值的范围很广,在含有氯化钠为0.7%、pH值5~11的范围内均可生长。
2.症状
受感染幼体头大尾小,体呈黑色,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该菌传播速度很快,第1天幼体就可能有1%寄生,2~3天后所有幼体100%感染,严重者全部死亡。
3.流行情况
据调查显示,目前该病已为我国河蟹人工繁殖中的主要病害,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岛,从沿海到内陆,大部分河蟹人工育苗场均有发生,从河蟹胚胎的卵-幼体-蟹-成蟹-亲蟹,真菌类离壶菌均有寄生,尤其对幼体和幼蟹造成很大威胁,一般成活率只有5~6%,如果蟹苗经药物浸泡再培育幼蟹,成活率可提高1~3倍。
4.防治方法
真菌病原目前尚无有效办法杀灭,但已掌握其传染途径和寄生部位。因此首先应设法切断其传染途径,宜从亲蟹入手,凡是河蟹人工繁殖场,应选择没有离壶菌寄生的成蟹作为亲蟹,在亲蟹促产前进行消毒处理。

河蟹养殖常见病颤抖病的治疗方法



河蟹颤抖病的病原体不仅侵袭鳃、胃、肠、肌肉,而且侵袭肝胰脏、心脏和神经等要害器官,因此治疗必须采用三步曲治疗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杀灭蟹体外寄生虫(主要是固着类纤毛虫)。
第二步: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饲相结合,将水体中及蟹体内外的病原杀灭。外泼消毒药的种类较多,可任意选择,其中以二氧化氯、水产保护神、伏碘为好;外泼消毒药的次数要随病情轻重及消毒药的药效在池水中的持续时间而定,一般1个疗程为2-4次。内服药饲为将克抖威或蟹安Ⅲ号拌入饲料中,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续投喂7天;如病情严重,内服的药量可以加倍,或增加投喂药饲的天数,在河蟹停止死亡后再投喂l-2天药饲。
第三步:河蟹颤抖病治愈后隔2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适合河蟹生长;再隔2天泼养殖保,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越冬死亡症的防治技术



冬眠期或冬眠后造成鳖的大量死亡,均称之为越冬死亡症,自然温度下越冬苏醒的稚、幼鳖也有这种病的发生,但危害最大的是雌性亲鳖;越冬死亡症表现在越冬期间,患病亲鳖潜出水面或钻出泥沙层而死;在春季,当水温逐渐回升达18~25℃这个阶段,患病亲鳖虽已苏醒,但不吃食,肠内无食物。死亡后,尸体漂浮于水面或腐烂在泥沙中。近几年来,该病在全国各地养鳖场均有发生,死亡率甚至高达30%。
导致越冬死亡症的原因可能有:①越冬前,亲鳖就已感染了某种疾病,越冬期抵抗力下降,疾病进一步恶化所致;②亲鳖产卵后,体质下降。营养未得到充分合理地补充,加上越冬环境不太适合,经不起低温的刺激引发本病;③在引进亲鳖时,未仔细挑选和检疫,误将伤残鳖和带病鳖留作亲鳖,导致了此病的发生与流行。
1.诊断
死亡的亲鳖有多种症状,肉眼观察,常可见“出血型”、“失血型”和“混合型”等几种体表症状;解剖观察可见,病鳖腹水严重,肠内无食物,肝脏出现斑块、质脆易碎;或内脏出血、淤血,或内脏、肌肉失血,口腔咽喉部位出血或失血腐烂。
2.防治
①冬眠前加强培育,给鳖投喂优质新鲜饲料,特别要多喂些新鲜的动物性饲料,如新鲜的小杂鱼、螺蛳等,增强鳖的体质,以满足鳖在冬眠期间的能量消耗;②创造良好的越冬条件,内容包括彻底的清塘消毒,保证池底有20厘米厚的软沙泥让鳖潜伏冬眠,掌握合适的放养密度和保持水深1.2米左右,给越冬鳖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③加强越冬前与苏醒后的药物防病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5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