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甲鱼白点病与白斑病的防治方法

yZ023.COM
白点病、白斑病是甲鱼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尤其以养殖时间在60天以下的小甲鱼最为严重,且传染快、死亡率高。白点病、白斑病两者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颇为相似,但其病原菌却截然不同,白点病的病原菌属于细菌类,而白斑病则为真菌类,因此应仔细辨别,避免错误用药。
当前正值新一轮甲鱼投苗高峰期,有必要对甲鱼白点病、白斑病的防治知识做进一步的了解,为此我司技术部采访了浙江地区温室甲鱼病害治疗专家,对这两种常见病害做了专项了解。
一、症状
白点病:全身均可分布,呈白点状,白点如绿豆大小,以腹部最多,病灶略向外突出,用手挑压可将白点去除,留下一小眼。
白斑病:甲鱼身体各部位皮肤上都有寄生,主要分布在背部,呈不规则斑块状,每块面积0.5~1.0平方厘米,白斑处表皮逐渐坏死甚至出血,病甲鱼食欲减少,爱在料台上停留。将发病甲鱼置入水盆中,使水淹没甲鱼身体,可见甲鱼背部有一块块白斑,用手擦拭无影响。
二、病原
白点病:多为产气单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
白斑病:病原为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
三、发病原因
白点病:此病发生、流行与稚甲鱼体娇嫩、皮肤易受机械损伤以及温室的养殖环境有关。温室水温一般控制在27℃~32℃,恰为白点病发病的最适温度;此外,温室养殖中大多采用锅炉加温,由于空中的雾气过浓,削弱了光照强度,为病原体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再加上换水频繁、水温不稳定,更易引发白点病。
白斑病:甲鱼苗进池前不慎受伤、鱼体消毒不严、放养密度过大等,都易造成病原体对甲鱼体的感染。此外,水温偏低、甲鱼池控温差大、池水清瘦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
四、预防措施
白点病:①清塘、消毒工作到位;②适宜的放养密度;③pH值保持在7.0~8.0,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以上;④甲鱼苗做好药浴消毒工作;⑤使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白斑病:①清塘、消毒工作到位;②细心操作,不使甲鱼体受伤,放苗时做好药浴消毒工作;③培肥水质,尤其在新池新水中,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因此要调节好水质;④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有促进此病发展的作用;⑤pH值保持在7.0~8.0。
五、参考治疗方案
白点病:若发病情况较严重,则外泼“强力霉素”每立方水2~3克,隔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次;若病情轻微,则外泼“盐酸土霉素”每立方水8~10克,隔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次。
白斑病:中药“五倍子”不但有收敛作用,且具有较强的杀灭真菌能力,对治疗白斑病有一定的效果。可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浸泡后,连渣汁一起全池泼洒,如果水质清瘦,可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30~40克;如果水质较混,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20克即可。假如使用“五倍子”的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则可考虑再泼洒“戊二醛”进行治疗(每立方水体使用“戊二醛”4克左右)。有时甲鱼爆发白斑病的同时,会伴随着白点病的发生,此时除了使用上述的治疗方法外,后续还应往养殖水体中加泼“盐酸土霉素”或“强力霉素”,以杀灭白点病的病原菌。
六、注意事项
在未对病症确诊之前,切不可盲目使用抗生素。如果是白斑病症误用抗生素会直接导致甲鱼大批量死亡;如果是白点病症而未用抑制真菌的药物,根本无治疗效果,从而导致治疗措施延误造成病情恶化。
在养殖检测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有个简易的辨别方法:将发病甲鱼放置于装有清水的白瓷碗中,在充足的光线下认真辨别。白斑病一般是白色物附着在甲鱼体表,成毛绒状,相对较平整;而白点病症则有明显的凸起,有的会在周边有红色发炎症状。

相关知识

中华鳖白斑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又称“毛霉病”,是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附生在鳖皮肤所致,受到损伤的皮肤最易感染。染上白斑病的鳖,体表发生白斑状或白云状的病变;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一般在幼鳖冬眠苏醒后的早春4~6月份和在温室里喂养约20~60天的稚鳖发病率最高,染病稚鳖死亡率在某些养鳖场一般达40%~50%,重者甚至高达90%以上。该病在气温低、水温变化大的室内加温养殖池极易发生,且不容易控制。
1诊断
肉眼观察可见,病鳖的四肢、裙边等外表发生白斑状的病变,把病鳖放在干净水中浸泡、观察,白斑症状更加明显可辨;观察发病鳖池时可以看到,患病的稚、幼鳖在水中显得烦躁不安,重病鳖瘫软地匍匐在食台和露出水面的池埂上,失去应激能力,用手极易抓着;进一步确诊需借助显微镜鉴别附生的毛霉。
2防治
①白斑病在室外某些流水或新鲜清澈的水池中发病率有偏高的倾向,而在浮游生物较丰富的绿色水体发病率反而较低,因此,保持水池成嫩绿色状态,形成一定的肥度可防此病;②在放养、捕捉和运输操作过程中,尽量细心,勿使鳖体受伤,受伤的鳖要及时用药物浸浴或涂抹处理,避免继发性感染;③为稚鳖创造良好的“晒背”场所,温室养鳖也应如此;④每立方米用10克漂白粉或400克食盐加400克小苏打合剂浸泡病鳖1~2小时,有防病效果;⑤发生白斑病,忌用抗生素类药物;⑥治疗采用每立方米4福尔马林全池泼洒,24小时后彻底换新水,再用每立方米5克的土霉素全池泼洒;配合用复方硫胺甲恶唑片拌饲料投喂,有一定效果。

甲鱼白点病病原症状及防治措施



白点病是温室稚鳖培育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其命名是根据外部病症而定,又有花斑病、毛霉病之称。该病发病时间早、传染速度快,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死亡率在几天内就会提高到60%,有时甚至全军覆灭。其危害之大,影响之深,在养殖业中切不可忽视。
一、流行情况
水温25~30℃时流行,主要发生于稚幼甲鱼,感染对象多数是50克以下的稚鳖。疾病潜伏期一般3~7天,严重时食台上出现病鳖,并开始出现死亡。病程一般7~25天,死亡率10%~50%,严重的达100%。
二、病原与症状
白点病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其病原多为产气单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斑点,以腹部最多,病灶略向外突出,用手挑压可将白点去除,留下一小眼。严重时白点扩大,边缘不齐,有溃烂现象。临近死亡的鳖体表及膜脱落,常浮于水面,颈半伸半缩,游泳缓慢,很快死亡。
三、致病原因
机体损伤是被病原体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温室养殖中大多数是用锅炉加温,由于空中的雾气过浓,削弱了光照强度,为病原体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再加上换水频繁,水温不稳定,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更易引发白点病。
四、防治措施
1、在放鳖前池水经过严格的消毒,水源用50ppm的超醛净化。
2、在运输、放养、分池等操作中应仔细小心避免稚鳖受伤,入池前用欧来诺10ppm药浴,时间为10~15min。
3、发病时外用新威特3ppm全池泼洒,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欧来诺10克+强康生10,连续使用3天。【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甲鱼养殖初期白斑病的防治技术



白斑病为幼鳖时期易发病害,病发初期难发现,爆发速度快,死亡率较高。至白斑病发时,毛菌菌丝基本已深入甲鱼机体,治疗方法应内外结合,预防该疾病应做好预防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病原:病原为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故此病又称为毛霉病。
发病原因:鳖苗进池前不慎受伤,鳖体消毒不严,鳖的放养密度过大等,容易造成病原体对鳖体的感染。此外,室内气温较低,甲鱼池控温效果差,池水清瘦,水质恶化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
诊断方法:只要将病鳖放入水盆中,使水淹及鳖体,可见鳖背部有一块块白斑。发病初期,仅在裙边部分,后逐渐发展至背部、四肢、颈部、腹部等,白斑处表皮渐坏死、崩解,甚至出血,继发细菌感染,并发腐皮病。当霉菌寄生到鳖的咽喉部时,鳖因呼吸困难而渐死亡,濒死鳖呆滞,在食台或池坡上不肯下水。镜检,可见白色菌丝体。较易与纤毛虫疾病混淆,做好疾病鉴别工作。纤毛虫病发甲鱼,至清水中时,甲鱼体表,甲鱼脖颈处极易出现白色或黄色毛状附着物。附作物于清水中,可观察到不规则的蠕动,该特点区别与白斑病。
预防措施:①清塘消毒工作做到位;②细心操作,不使鳖体受伤,放苗时做好消毒药浴工作;③培肥水质,尤其在新池新水中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可结合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水质调控剂;④慎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有促进此病发展的作用;⑤pH值保持7.5~8.5。
治疗措施:中药“五倍子”不但有收敛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治疗白斑病有一定的效果。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浸泡后,连渣汁一起全池泼洒,如果水质清瘦,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30~40克;如果水质较混,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20克即可。假如使用“五倍子”的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则可考虑再泼洒“戊二醛”进行治疗,每立方水体使用“戊二醛”4克左右。有时甲鱼爆发白斑病的同时,会伴随着白点病的发生,此时除了使用上述的治疗方法外还应往养殖水体中加泼“盐酸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杀灭白点病的病原菌。
此外,须特别提醒养殖户,白斑病与白点病两者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颇相似,但其病原菌却截然不同,白点病的病原菌属于细菌类,而白斑病则为真菌类,在养鳖生产过程中,应辨别清楚,不可盲目用药。笔者曾经遇到过养殖户把白斑病误认为白点病,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果甲鱼病情恶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淡水鱼白斑溃疡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白斑溃疡病

为害对象 成鱼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

病原 由病毒引起。

症状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随病情发展,病灶逐渐蔓延扩大成长椭圆形,主要分布于体表两侧,其次是头部和尾部。

发病规律 在水温10℃以下的冬、春季易发生,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做好清塘消毒和水质管理工作,对预防此病十分重要。

温室甲鱼五种常见病的区别与防治技术



温室养殖甲鱼,甲鱼经常发生白斑病、白点病、烂嘴病、水霉病、腐皮病。不少养殖户对甲鱼这几种常发病辨别不清,防治方法不当,从而影响了防治效果,造成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对上述甲鱼5种常发病的区别与综合防治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甲鱼五种常发病的区别
一、病原
(1)白斑病。病原是一种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因此该病又称毛霉病。
(2)白点病。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另外普通变形杆菌、粪产碱杆菌等也能引起白点病。
(3)烂嘴病。病原为奇异变性杆菌。
(4)腐皮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粪产碱杆菌等。(5)水霉病。病原主要为水霉科中的水霉、绵霉、丝囊霉和霜霉科中的腐霉等。
二、发病原因及流行状况
(1)白斑病在水温25℃左右最易发生,驯养开食或长途运输后的稚甲鱼、幼甲鱼发病率最高,室内气温较低、控温差的温室甲鱼池也极易发生,池水清瘦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
(2)白点病一般在养殖密度较大、水质不良,特别是“水变”后容易流行。
(3)烂嘴病主要危害患有白点病等刚恢复的病甲鱼,此病在低温时传染较快,死亡量较大。
(4)腐皮病一般在甲鱼之间相互厮咬或机械损伤后发生,此病常与白斑病、白点病和红底板病并发。
(5)水霉病在水质较清的甲鱼池中容易发生,运输及其他人为操作也是造成甲鱼机械性损伤、诱发水霉病的重要原因。
三、症状
(1)白斑病发病初期,甲鱼的背甲、裙边和四肢出现白色斑点,此后,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片片白斑,蔓延到嘴、颈和尾部,病灶部位表皮坏死。
(2)白点病病症是甲鱼背甲、腹甲或四肢、裙边部位出现芝麻大小的白点,随后逐渐增大到黄豆大,皮肤内有珠状外突,挑破后可见白色脓液。
(3)烂嘴病特征性症状是甲鱼嘴部溃烂,有的下颌或口腔长疮,鼻孔发炎,往往有脓状黏附物使其堵塞。
(4)发生腐皮病的甲鱼四肢、尾部、头颈部、背腹甲、裙边等部位均可发生溃疡。发病初期,溃疡面积较小,皮肤发炎处组织呈现黄色或白色,之后组织坏死,并有血水渗出,溃疡面积向周围扩大,并连成片,表皮脱落,严重时露出整个肌肉,四肢腐烂,爪脱落。
(5)发生水霉病的甲鱼体表包括背甲、颈部和四肢等部位长有灰白色毛状菌丝体,大多数情况下,毛状菌丝体因沾上水中的污物而呈褐色。
四、甲鱼五种常发病的防治
(一)、白斑病
预防:
(1)保持池水温度在31~32℃,如果原来水温偏低很多,应分次提高水温,每次升温不宜超过2℃。
(2)除了常规消毒措施外,应注意适当增加水的肥度。
治疗:
(1)及时隔离发病甲鱼,发病池切忌大量换水。每立方米水体用浓戊二醛2毫升加抗菌素5克加水全池泼洒,第二天再泼洒1次,用量减半。
(2)根据水体肥瘦程度酌情施用五倍子加肥水宝。使用五倍子时应先水煎1个小时左右。
(3)适当减少增氧时间。
(4)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包膜维生素C2克、维生素E1克以及富含胆汁酸类保健品以调节甲鱼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连续投喂6~10天为1个疗程。
(二)、白点病
预防:
(1)水温控制在30℃左右。如需要换水,应将进水水温提高到32℃左右,然后加入池中。
(2)调节好水质,定期使用增氧剂。
治疗:
(1)及时隔离发病甲鱼,发病池切忌大量换水。每立方米水体用力福素3克加抗菌素5克加水全池泼洒,第二天再重复1次,用量减半。
(2)如果是内发性白点病,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力福素2克、包膜维生素C1克、维生素E1克、复合维生素B2克,连续投喂6~7天为1个疗程。
(三)、烂嘴病
预防: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小心操作。不使用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如强氯精等。
治疗:(1)将水温升高1~2℃。
(2)每立方米水体用浓戊二醛2毫升加硫酸庆大霉素5克加水全池泼洒,隔天再泼洒1次,用量减半。两天以后,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0~25克煎汁加水全池泼洒1次。
(四)、腐皮病
预防:
(1)放养的甲鱼种要确保健康无伤,入池前用10毫克/升的利凡诺溶液浸洗5分钟。
(2)放养密度合理,规格整齐。
(3)定期用浓戊二醛或含碘消毒剂加水全池泼洒。
治疗:
(1)每立方米水体用盐酸土霉素10克加水全池泼洒,隔天再泼洒1次,用量减半。
(2)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包膜维生素C1克、维生素E1克、复合维生素B2克,连续投喂6~7天为1个疗程。
(五)、水霉病
水霉病与白斑病病原同属于真菌类,因此水霉病的防治可以参照白斑病。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点病防治技术



1、病原:假单胞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菌。
2、症状:病甲鱼不摄食,沿池边或晒背场缓慢爬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差,腹甲处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
3、流行与危害:发病的原因是高密度放养及水质恶化,主要危害稚幼鳖,流行季节为8~11月。
4、防治方法:
预防:
①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②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或有益微生物。
治疗:
①全池泼洒二氯或三氯异氰脲酸,每立方水用1克,或季胺盐碘,每立方水用0.5毫升。
②用喹诺酮类或氟苯尼考用20~40毫克/千克体重与复合维生素0.5克/千克体重混合拌料投喂。
③用聚维酮碘(PVP-I)+中药(板蓝根1份、“三黄”5份等)拌料投喂。疗效较佳。“三黄”粉是由50%大黄、30%黄柏、20%黄芩组成。

甲鱼穆蛭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甲鱼穆蛭病又名鳖水蛭病。
1.病原
主要是鳖穆蛭,还有杨子鳃蛭。
2.症状
寄生在鳖的体表,寄生不多时,鳖焦躁不安,常用口吃掉能吃到的水蛭;大量寄生时,食欲减退,反应呆滞,喜欢上岸,并常继发细菌感染,体表充血、发炎、溃烂。
3.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春末夏初为多见。鳖穆蛭还是一些鳖的血液寄生虫(如血簇虫等)的终末寄主,是这些病的传播者。
4.诊断
用肉眼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5.防治方法
(1)用水生植物或草扎成把,洒上动物血液,待血凝固后放入塘中诱捕,然后轻轻拿起,放到离鱼池较远的地方,将鱼蛭压死,连续诱捕几天。
(2)病鱼用2.5%盐水或10%氨水药浴20~30分钟,使鱼蛭轻落在水中,然后将其压死。
(3)如体表有少量水蛭寄生时,可在水蛭上涂少量清凉油,水蛭脱落后,将鱼蛭压死,同时在鳖体表损伤处涂治鳖灵1号。
(4)每立方米水体中加晶体敌百虫10克,药浴2小时,水蛭可全部脱落并死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