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诊治方法


甲鱼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又称“白底板病”或“出血性肠炎”,该病无论成鳖和幼鳖均可能发生,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患病后死亡速度较快,严重时可能造成全池覆灭,引起较大的损失。
一、病原及流行情况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病原为细菌和病毒。据研究,病毒可能是原发性的,细菌是继发性的。病原可能会由患病的亲鳖或幼鳖直接带人,也可由所用饲料带入,如果鳖池不常除污,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难以消化又随粪便积于池底,或养殖环境(如温度、水位等)的较大变化,极易造成该病的暴发。该病主要发生于6~8月,在鳖温室养殖后期或出温室之后较易发生。
二、主要症状
该病直接破坏肠道和内脏器官,而体表却完好无损,只有当内脏出血较严重时,底板可能呈现乳白色,或布满血丝,部分雄性个体还可能伴有生殖器外露现象。患病鳖的内脏器官胃、肠、脾、肝和生殖器官等都会出现充血,颜色加深或具暗红色出血点,肠糜烂,里面充满血液或血凝块而没有食物;也有的病鳖内脏失血,颜色变浅,发白,有的病鳖在肝、心、肺之间有血凝块,如果养殖鳖在出温室后,水温在25℃~30℃时出现以上症状则很有可能是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应及早采取措施。
三、防治方法
1、防止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发生应从防止病原的侵入、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和增强鳖的抗病力等方面人手。在选择亲鳖和幼鳖时要严格检查,避免从曾发生过这种病的地区引种,以免将病原体带入。
2、在鳖的饲料中经常添加一些质量好的鲜活饵料,添加之前也应注意消毒,以增强鳖的体质。投饵量要控制好,不要太多,并要及时清除残饵,以免残饵污染水质,不要让它在水里腐烂变质,导致病原体滋生,要勤巡池,加强水质管理,适时清淤或采用微流水排灌,这样既能使水质清洁,又能保持鳖池环境相对稳定,鳖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惊动和刺激。
3、温室里饲养的鳖在大批移出温室时要避免环境条件过大的变化,尽量推迟鳖出温室的时间(以6月中下旬较妥),出池前按每千克鳖10万单位的庆大霉素和10克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等中草药合剂拌饵投喂3~5天,同时用0.8克/立方米强氯精全池泼洒。经过这种处理的鳖出池后其发病率可极大地降低。
4、对已经发生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鳖池,不能为了除污大换水而使鳖受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大量死亡。患病鳖可用2克/立方米强氯精或0.5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天2~3次,隔3天一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2、板兰根、穿心莲、虎杖等,可以适当控制病情。

相关推荐

黄鳝养殖常见病出血病处理方法




【病原】病原体为气单孢菌。

【流行】一般发生在5-9月份气温较高的季节,发病率高,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症状】患出血病的黄鳝表现为全身各部位随病情发展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病鳝的鳃、肝、肾具出血点,腹腔及肠道内积淡黄透明或红色混蚀的液体,这些症状均是因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预防】(1)采用适宜的放养密度,选择科学的饲料配方(添加“EM调水王”),监控水质,给黄鳝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尽量采用野生鳝苗进行养殖;(3)严格检疫,防止病原菌的带入,病鱼死后应焚毁或深埋;(4)在该病流行季节,每周泼洒“杀毒先锋”或“黄鳝病毒清”、“菌毒净”、“菌毒百克”、“菌毒醛杀”、“聚维酮碘溶液”消毒一次。

【治疗】

外用:泼洒“杀毒先锋”或“黄鳝病毒清”、“菌毒百克”、“菌毒醛杀”消毒水体。

内服:“精博暴血平”或“出血平”、“鱼血止”、“败血停”、“三病灵”+“维生素C钠粉”或“止血快”+“肝胆康”三种药物一起内服,连续投喂5天。同时内服药每天要分2次投喂,以保持鳝鱼体内的有效浓度。

甲鱼出血性败血症的建议防治方案



一、病因
该病原较复杂,包括细菌性病原与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有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Esherichiacoli)、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pp.)、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等,病毒病原分类地位尚不明了。初步认为,病毒病原为原发性感染,细菌性病原为继发性感染。投喂不新鲜的饲料、饲料营养成分单一、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或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症状
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有些雄性生殖器外露。内部器官表现出两种类型:①充血型。胃、肠充血,呈深红色或暗紫色,肠内充满血液或血凝块,肠道无食、糜烂、坏死;脾深红色、肿大;肝灰黑色或青灰色,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生殖器官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②失血型。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失血,发白,偶尔在肝、心、肺之间可见一个暗紫色的血凝块。病甲鱼在濒死前主要有两种表现:①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显得焦躁不安;②夜晚静伏于食台或岸边,极易捕捉,捕捉后给予刺激,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力,病甲鱼一般在4~8小时内即死亡。
三、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成甲鱼、亲甲鱼和100~200克的幼甲鱼,发病率为43.2%,死亡率为44.5%,严重时可导致全池覆灭。流行季节是5~7月,6月为发病高峰月份,25℃~30℃是发病高峰期,气温与水温的波动可加速该病的进程。
四、诊断方法
目前仅能通过症状并结合流行季节与外界条件进行判断,提前服药消毒。
五、预防方案
1)严格检疫:如幼苗是外购的,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使用病毒阻断消毒剂,如新威特或养净安进行防范。
2)饲料:从幼甲阶段,就需使用强化肝机能的保肝宁及增进免疫的免疫王等产品,并注意饵料的鲜活度及多维、矿物质的均匀。
六、治疗方案
发病池使用病毒阻断消毒剂新威特,并彻底检查病死甲鱼,忌大量换水,措施如下:
1)每当发病季节来临(高温期)前于饲料中加入福必富,每千克饲料5克,每半个月一次,每次2~3天。
2)上述服药同时使用新威特每周2次。
3)死亡率上升时,内服清可利每千克饲料10克,欧来诺每千克饲料添加10克,福必富每千克饲料5克,连续服用5天,并使用新威特1~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5天。
注:以上方式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供广大业界朋友参考。

泥鳅养殖常见病出血病如何防治



(1)病因

该病为综合因素诱发。

(2)症状及危害

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腹腔积水,肝脏肿大,肠腔内积有多量液体,呈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早春至10月份易发此病。

(3)防治方法
①改善水体与环境条件,适当换注新水;严格防止带病的鱼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内。
②用五倍子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3~0.5毫克/升,1天1次,连用2~3天。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兑水全池泼洒,或每千克泥鳅用10~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④每千克泥鳅投饲含有0.3克出血平的饲料,预防连用2天,治疗连续投喂5~7天。
⑤第1天用水质保护剂(硫代硫酸钠粉),每立方水体用量为1~1.5克,全池泼洒1次;第2天用鱼虫杀星,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03~0.05克,全池泼洒1次;第3天用菌毒强杀(复合碘溶液),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1~0.15克,全池泼洒,同时用出血宁(甲砜霉素粉)、渔用ABC(复合维生素)和三黄散,每千克饲料用7克、5克和5克,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

(4)注意事项
使用以上药物的休药期如下:土霉素30天,甲砜霉素14天。

甲鱼养殖常见病的预防方法



鳖的生活能力和抗病能力很强,一般病害发生较少,如果人工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善也会引起鳖病的发生,甚至造成饲养鳖的死亡。引起鳖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饲养池水质的恶化
养鳖的饲养池水质的好坏与鳖能否健壮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饲养池内大量投饵长期不更换新鲜水质,池内残饵和鳖的排泄物过量存积腐败后,使水质发黑变臭,造成各种有害菌类和藻类大量繁殖,由于病原体大量孳生而导致鳖的传染性疾病发生。或者更换新水引用来的水源是被有毒物污染的,因而使饲养池内的饲养鳖发生中毒现象。
2.放养密度过高
规格大小不齐造成残食或相互传病。为了提高单位面积鳖的饲养量,池内饲养的鳖一般采取高密度放养,但如果放养密度过高,即超出规格密度3~5倍,鳖因在池内的活动范围小,会造成互相争夺饲料被抓咬伤。若在1个饲养池内放养鳖规格大小相差很大,就会使弱鳖因抢不到饲料而更加衰弱,造成弱肉强食,残弱鳖体质较差,从而降低了抗病能力,容易相互染病。
3.饵料投喂缺乏规律
在人工养殖中,鳖的饲料应根据鳖的生长阶段选投不同的饵料。如在饲养过程中,鳖的饵料和质量没有保证,投喂时缺乏正常的生活规律,不定时定量或者投喂大量劣质饵料,使鳖食量减少,使之经常处于饥饱无常的状态而降低了抗病能力,很容易染病。
4.野生鳖入池
引进外来野生鳖饲养,如果没有采用合适的捕捉和运输方法而受伤,放养前又未经检查、挑选,残伤鳖入池放养,容易传染病菌而发病。
5.冻害和暑害
鳖在越冬期间,特别是在稚鳖露天自然越冬情况下,稚鳖池内冻结很容易发生冻害,造成稚鳖大批死亡。如果在暑期饲养池没有采取遮荫等降温措施,可使鳖食欲降退,体质消瘦,抗病力下降,也容易发病。鳖病不易及时发觉,当发现鳖行动迟缓、感觉迟顿时,应及时对鳖检查处理。鳖的体质一旦减弱,不摄食,此时药物很难起作用,难以治愈。因此,要进行正常性的预防工作,以防为主。预防方法是:每月用生石灰粉按每立方米水体80克,向鳖池泼洒,消毒1次;幼鳖、成鳖入池前要用1%浓度的孔雀石绿或高锰酸钾兑水4倍,浸泡鳖体10~15分钟,消除体外疾病。在越冬前,要用磺胺类药物掺入饵料中,连续投喂3天,用量按每千克鳖配0.2毫克药物,可预防鳖病的发生和蔓延。

甲鱼养殖常见病“穿孔”“出血”并发症防治技术



一、病原
该病病原可能为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一些其它细菌联合感染所致,也有人认为病原可能是病毒。
二、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季节为6~8月份,主要危害成鳖,传染快,发病力强,死亡率较高。流行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各地。
三、病症
患病鳖背、腹甲有白色疖痂,用针挑开疖疤,可见到有小孔直通体内,背、腹甲形成穿孔;腹甲也有无数出血点,轻压背甲,口、鼻出血。
解剖可见,穿孔处内脏红肿,肠道充血、无食物。鳖体消瘦,往往趴在食台上,不吃不动,对各种惊扰毫无反应。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应以保持良好水质,避免鳖体受伤,投喂充足、适口、新鲜、营养全面的饲料为主,以每半月定期消毒池水为辅,保持良好水质。发现病鳖及时隔离,并对鳖池进行消毒处理。
2.治疗方法:坚持内外兼治,外消内服或内注的原则。先用2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鳖20~30分钟,然后注射10%兽用磺胺嘧啶钠溶液,剂量1毫升/千克鳖体重,同时饲料中拌喂0.1%磺胺嘧啶粉,每天2次,连续4天;一般20天可控制病情。

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与防控措施


肉牛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巴氏杆菌而导致,主要分成败血型、肺炎型以及皮肤水肿型。急性发病的主要特征是炎性出血和败血症。该病的特点是急性发病,快速传播,造成很大危害,往往是春、秋放牧的牛容易发生,通常为散发,有时会呈地方性流行。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与防控措施。哈尔滨150069)

1、流行病学

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其本身就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黏膜上,但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发病。如果饲养环境较差,如阴雨连绵、闷热、寒冷、潮湿、通风较差,使用密度过大,缺乏营养,以及感染寄生虫病时,就会导致病菌趁机侵入到体内,通过淋巴液进入到血液,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病菌可经由分泌物、排泄物排到体外,导致外界环境、饮水、饲料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牛感染。另外,病菌还能够在病牛打喷嚏、咳嗽时排出,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导致其他牛只感染。此外,该病还可经由吸血昆虫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等引起发病。该病的发生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往往在气候骤变、冷热交替、潮湿、闷热以及多雨时期比较容易发生。该病一般呈散发,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且往往会并发感染气肿疽病。

2、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肉牛感染病菌后,可能会快速发烧,体温升高达到41℃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很快就开始出现腹泻,初期排出糊状粪便,随着症状的加重逐渐排出水样粪便,有时还会混杂血液,并散发恶臭味。有时尿液、鼻液中也有可能混杂血液,出现以上症状还没有超过24h,体温就会快速降低,甚至有可能发生死亡。

肺炎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病牛主要表现出胸部、颈部发生浮肿,导致呼吸困难,皮肤发紫,流涎,流泪,舌头伸到外面,一般会在1-2天内发生死亡。部分犊牛患有该型后往往会发生严重腹泻,排出血便,即使初期不会发生死亡,最终也会由于严重虚脱而发生死亡。

水肿型。病牛头部和胸前发生水肿,严重时甚至可能蔓延至腹部,触诊能够感到比较硬实,并伴有疼痛感。咽部、舌头明显肿胀,眼睛红肿,经常流泪,呼吸困难,最终由于窒息或者腹泻虚脱而发生死亡。如果妊娠母牛患有该类型,有可能导致流产、产出死胎等。

3、病理变化

病牛死亡经过数小时,发现体内凝血不良,全身组织器官都存在广泛出血。胸腔内存在大量的蛋花样液体,肺脏与心包、胸膜之间发生黏连,肺组织呈肝样病变,切面呈灰白色、灰黄色或者红色,并散布有小坏死灶,肺小叶间质稍微增宽,即为典型的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发生腹泻后,胃肠黏膜会大量出血。

4、实验室检验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颈部皮下水肿液以及胸腹腔渗出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姬姆萨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两极着色的杆菌,菌体呈卵圆形。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肝脏组织,研磨成糊状,按1:5比例添加无菌生理盐水,使其稀释成乳剂,过滤后取上清液,给5只健康无病小鼠接种,每只0.2mL,经过24h都发生死亡,剖检发现皮下组织局部发生炎性水肿,胸腔内存在浆液性的渗出液,内脏器官散布有出血点,气管发生充血、水肿。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和死亡试验小鼠的肝脏、脾脏组织,分别在血液琼脂斜面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可发出荧光。挑取单个菌落涂片,经过姬姆萨染色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与病死牛病料染色镜检完全相同的杆菌。

5、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牛群可适时免疫接种牛出血性白血病灭活疫苗来预防该病,一般每头注射4-6mL,常年采取补针,确保免疫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牛出血性白血病灭活疫苗禁止与其他疫苗一起使用,通常要具有至少3周的间隔,且接种疫苗的同时不使用其他抗生素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防止疫苗效价降低。

药物治疗。发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病牛要采取隔离饲养,并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万IU青霉素、15mg链霉素以及50mL5%安痛定,每天2次;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静脉注射适量的由10%葡萄糖注射液、四环素、安钠咖以及维生素C等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另外,病牛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选用加味黄连解毒汤,取40g玄参、35g黄芩、40g栀子、30g黄柏、25g麻黄、30g黄连、20g杏仁,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以上药物合用具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护阴的作用。

甲鱼养殖常见病穿孔病的诊断方法



又名洞穴病、烂甲病,也是鳖最常见的病之一。
一、病原
据研究该病为多种病原菌侵入所致,主要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其它一些细菌。
二、流行情况
穿孔病是鳖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鳖的整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病,尤以个体比较大的幼鳖和商品鳖为甚,对温室中的幼鳖威胁最大,一旦发病1~2周内即可死亡,死亡率可高达20%~30%。
穿孔病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点:一是苗种在放养初期因操作不慎损伤鳖体后,由于当时水温并不太高(20℃左右),所以首先是感染真菌并形成一个圆点形的感染病灶,当水温水质变化或经过单因子药物治疗后真菌消失,此时多种细菌则乘虚而入在真菌病灶上形成一个新的细菌感染圈,并逐步向深层组织发展,使大量的组织变性渗出并形成堆积,所以穿孔病病灶大多呈圆形。二是在环境最适宜的暴长期,由于鳖的体表较松弛、柔嫩,在纯沙底质的养殖池中,难免会在钻爬中擦破,病原体乘机而入感染并形成局部疖疮型破溃引发渗出,当渗出组织积多后可见体表有淡黄色点状保护圈,然后病原菌就往组织深层发展,形成洞穴。三是初发腐皮病经过治疗有所控制后由于水质恶化使溃疡部位呈继发性感染,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室外土池中。所以穿孔病的病程较长,但死亡较集中,一般只要早发现,大多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还可能由急性暴发型转为慢性型,虽不会1次大批死亡,但死亡连续不断,仍会造成很大损失。
三、病症
患病轻的鳖在水中可见背甲上有白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圆形斑块,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霉等真菌,但取出水面后,可清楚地看到白点或白斑而无菌丝,是因细菌感染背甲色素消退所致。进一步发展,背甲上可见白色疮痂,周围有血渗出,挑开疮痂,下面是一个孔洞,孔洞深时可直达内脏引起死亡。
穿孔病初期,病鳖一般食欲正常,活动自如,死亡的大多是背腹甲穿透后细菌直接感染内脏所致。剖检可见背腹甲严重穿孔,感染的内脏大多变性坏死,特别是穿透背甲时,肺脏肿大,肺泡充水并呈紫黑色,有的则呈黄色,气管内有较多的瘀血。而穿透腹甲的大多腹内积水,呈全身肿胀。穿孔病及时治疗大多可恢复正常,只是会留下疤痕,影响商品价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7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