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腐皮病”并发症防治技术


一、病原
从患白底板、腐皮病并发症的病鳖体内分离到多种细菌,经人工回染试验证实其中两株为主要致病菌,经生理生化特性检查,鉴定这两种菌为温和气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国内还未有其他关于白板病、腐皮病并发症的研究报道。
二、流行情况
该病6月份开始陆续出现,7月份达到死亡高峰,直至整池鳖死亡殆尽为止。感染率可达70%~80%,死亡率100%。
三、病症
该病主要病症表现为患病鳖底板苍白无血色,但四肢、脖子、背甲、裙边等处皮肤发生糜烂、坏死。剖检可见,病鳖腹内积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脾脏肿大,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肠道壁发白,呈贫血状态,内有瘀血块。
分析发病原因,认为可能有二:
1.放养密度过大,鳖相互厮咬受伤,或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池内大小混养,造成以大欺小受伤后,细菌继发感染引起。
2.水质极度恶化、污染,鳖体质过弱引起。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捕捞、运输过程中注意操作,谨防受伤;合理放养,每池规格一致,要有足够的晒背场所,饵料要营养全面,定时投喂,适口足量;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坚持每隔半月用漂白粉全池泼洒呈2毫克/升浓度消毒池水。
2、治疗方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两种菌均对庆大霉素高度敏感。据此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效果较显著。
⑴发现病鳖,及时隔离,放入浅水水泥池治疗,每天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剂量20万国际单位/千克鳖体重,连用3~4天。
⑵原发病鳖池,先放浅池水至30厘米,全池遍洒漂白粉呈2毫克/升浓度,下午注水至原水位,第2天再放浅水至30厘米,泼洒漂白粉,下午注满,连续6天为一疗程,同时拌饵投喂庆大霉素,用量15万国际单位/千克鳖体重,连用3~4天。

相关阅读

甲鱼养殖常见病腐皮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主要病原目前已从患腐皮病的不同病灶中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其中以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2、症状:该病的病灶可发生在体表的各个不同部位,并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表糜烂和溃烂就是腐皮病的主要症状。另外,甲鱼也可出现细菌感染的疖疮穿孔等症状。
3、流行:全国养鳖地区均有发生,尤以温室养鳖为严重,多流行于5~10月。
4、防治方法:
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全池泼洒。
②三氯异氰脲酸,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或单链季胺盐碘,每立方水用0.5毫升。
③五倍子85克、大黄素20克、地锦150克加水50千克浸泡,全池泼洒。
④口服氟哌酸、氟苯尼考等药物每100千克鱼体重用2克。
⑤注射鳖腐皮病疫苗。
⑥全池泼洒“博灭”0.4毫升/立方水,同时口服“鳖必康”、“鳖用强克103”拌料投喂,连用3~5天。疗效显著。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症状: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口腔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鱼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肿大、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内有凝固的血块,有些病鱼腹腔有积水。
病因:该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主要危害3两以上规格的个体。
预防:①选用优质甲鱼苗种,提高甲鱼的生长和抗病能力。②严格进行消毒:放养前半个月,鱼塘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彻底消毒才可使用;在出池、放养以及过塘过程中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机械损伤。③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每隔15~20天用30斤/亩·米的生石灰或用0.7斤/亩·米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使用光合细菌1~3ppm加以改善水质,中和池中各种有机酸,改善底质环境,保持水质稳定,防止强烈和频繁的应激引起甲鱼抵抗力下降。④营养保健剂活性氧,其富含特殊杀菌等活性物质能形成活性微生物保护膜,减少肠内腐生菌的污染、维持肠道健康,从而加快对饲料中蛋白氮、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添加量80克/20公斤。⑤选用营养均衡、新鲜度好的甲鱼配合饲料,保证甲鱼的正常生长和增强甲鱼的体质;出温室放养前10天应在饲料中加强速饵净、胆利康的添加,以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⑥均衡投喂,防止爆增投喂。
治疗:①全池泼洒大黄(用量1.5~3斤/亩·米)和硫酸铜(用量1斤/亩·米)。②全池泼洒五倍子(用量0.7~1.5斤/亩·米)。③投喂药饲。④在饲料中添加Vc和速饵净。具体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1两/100斤料的Vc(含量90%以上)和1~2两/100斤料的速饵净。

甲鱼养殖常见病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腐皮病又称烂皮病、皮肤溃烂病,是危害甲鱼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发病季节多在4~10月,5~9月为发病盛期,发病率高达20~30%,常可引起甲鱼大量死亡。体表糜烂和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病灶部位可发生在四肢、颈部、背甲、裙边以及尾部。发病过程: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皮肤组织逐渐坏死,变成白色或黄色,接着患部崩溃形成溃疡。随着病灶的扩大,溃疡的增多与增大,肌肉与骨骼裸露。严重者,颈部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该病病程长,如不发生继发性感染,多数病甲鱼能长期生存,也有少部分能自愈。但颈部感染者和病程严重者,短期内都会死亡。
1、预防
(1)保证健康甲鱼下池。对于放养的甲鱼,尽量做到板甲平面肥厚,背甲呈黄褐色,腹甲呈乳白色或带浅红色,体健灵活,无病无伤,规格均匀。
(2)控制甲鱼的饲养密度,注意大小规格,要将大小不同者及时分养,经常更换池水。
(3)入池前用每立方水用20克的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入池。避免甲鱼相互撕咬受伤。
(4)注意改良水质,定期对池水消毒,一般每月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地泼洒,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或坚持每隔7~10天用3~5毫克/升的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5)选用高品质、营养均衡的甲鱼饲料(特别注意添加强肝利胆、促消化类添加剂)。
(6)饲喂时做到定点、定时、定量,精粗饲料搭配,坚持巡塘,及时捞出残渣剩饵,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2、治疗
(1)将甲鱼池水放干,甲鱼全部捞出,每亩用生石灰50~6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消毒,曝晒一天后再将水灌满。病甲鱼先每立方水用200克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分钟入池,再放到湿润的河沙上晒背30分钟,然后移至阴凉处。每天2~3次,连续处理2天,放回原池。
(2)将病甲鱼捞起后放在装有浓度为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的盆里浸泡1~2小时,然后将药液稀释到3毫克/升的浓度继续浸洗,次日重复上述作法,根据病情轻重,一般处理3~5次就可以移到隔离池去治疗。
(3)病甲鱼根据大小不同进行隔离饲养,每隔5~6天用3~4毫克/升漂白粉遍洒一次,反复3~4次,约一个月后放回原池。
(4)将池水放到25~30厘米,然后按每立方米水40克用量的土霉素泼洒,保持2~3天药液浓度。或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等投喂,投喂方法是每公斤体重第一天用药0.2克,第二至第六天减半,连续2~3个疗程。
(5)病重的甲鱼注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按每公斤体重注射20万国际单位,连续2天,第2天减半。
(6)或链霉素液浸洗病甲鱼48小时,然后放隔离池暂养,浸洗3~5次,直到痊愈后再放回地塘。发病较严重的甲鱼,可采用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注射20万国际单位,注射部位在背甲和后腿交界之处。
(7)用鳖速康20~40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一次,并常换水,2~3天后即可停止死亡。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病因症状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外塘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笔者根据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整理了此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供业界朋友参考。
一、病因
由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引起,病毒病原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初步认为,病毒病原为原发性感染,细菌性病原为继发性感染。当出现下列情形时此病易发:(1)投喂不新鲜的饵料,饲料营养成分单一;(2)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如亚硝酸盐高、氨氮高等;(3)外塘甲鱼吃料量太大使肝脏负担太重排毒不好,形成脂肪肝或肝病变,造血功能严重低下,甚至不能正常造血引起;(4)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及危害
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份,主要危害外塘幼、成鳖,特别是温室甲鱼出池放养到池塘的发病率较多。
三、症状
1.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也有底板呈浊红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呈极度贫血症状;
2.病甲鱼活动能力减弱,出现厌食、吐食、消化不良,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即所谓的“爬坡”),极易捕捉。
3.内部解剖:(1)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失血,肠炎、结肠炎、肠管充气、空乏无血色发白;(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淤血、糜烂,肠道无食、坏死;(3)肝呈灰黑色或土黄色,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4)生殖器官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
四、预防
1.严格检疫:外购甲鱼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采用新威特1ppm+维他新宝1ppm全池泼洒。
2.温室甲鱼在出外塘前,必须进行预防白底板病,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5克三天为一个疗程能够抑制发病。
3.养殖过程中应注重调理肝脏机能及免疫力的提高,每公斤饲料添加保肝宁+免疫王或甲鱼多维各5克。
五、治疗
1.对发病的甲鱼需彻底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忌大量换水,采用金碘1.5ppm全池泼洒。
2.第一天必须减少投饲量,一般减少30%,病重的减少50%,造成投药饵时甲鱼抢食,吃到含药量高的饲料。
3.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8克+福必富5克,连用3~4天。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病原介绍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其病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的则认为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陈晓风等(1997)报道,从病鳖上分离到8株菌,注射感染健康鳖均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病鳖基本一致,其中6株为嗜水气单胞菌,l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1株为普通变形杆菌。多数菌对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敏或中敏。肖克宇等(1998)报道,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变异株,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黏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惟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发酵木糖产酸,产生硫化氢,耐青霉素。在兔血琼脂上生长良好,弱β溶血;生长温度15-39℃,最适温度28℃;生长pH范围5.5-9.0,最适6.5-7.5;在含0%-3%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氯化钠胨水中不能生长。体重50-80克健康幼鳖,在后肢基部肌肉丰满处肌内注射菌液0.3毫升(每毫升含10×108个菌),饲养在28-32℃水中;10小时后注射部位红肿,第3天浮出水面,反应迟钝,头颈伸出,呼吸困难,腹甲较苍白,腹甲中央出现黄豆至蚕豆大暗红斑,1周内全部死亡。1毫升菌液直接注入幼鳖食道,第5天出现症状,腹甲苍白,第6-9天内死亡率达75%,12天内全部死亡。从死亡鳖体上又都分离到原接种菌。对照组则均未发病、死亡。该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高敏。江为民等(2000)报道,用病鳖内脏组织无菌滤液注射感染健康鳖,未发病;电镜检查病鳖也未发现病毒颗粒。从病鳖的腹水、肝、肠分离到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周生鞭毛,在0%-0.5%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接触酶、硝酸盐还原、美红试验阳性;氧化酶、苯丙氨酸脱氢酶、脂酶、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吲哚试验、精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分解尿素、淀粉和不液化明胶;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对多种糖类不利用。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敏。人工注射感染后,基本上能复制出该病。叶巧真等(2000)报道,从患白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l株,从患红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2株和美人鱼弧菌1株。将以上6株菌分别腹腔注射体重100克左右的健康鳖,每只注射0.4毫升,每毫升含菌109个,均呈红底板症状;进行灌胃、肌肉注射,或用两种菌混合感染,也均以红底板为主要症状,而无白底斑症状。何建国等(1996)报道,在患红脖子病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呈杆状,具囊膜,大小103纳米×293-330纳米,核衣壳大小69纳米×241-270纳米,于肠肌细胞质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在白底板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圆球形,无囊膜,直径70-75纳米,于脾、肾和胃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等1999年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在红底板中华鳖肠细胞,检测到的病毒颗粒直径85-90纳米,于肠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1999年称为类腺病毒)。叶巧真等(1999)报道,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的患白底斑病和红底斑病病鳖组织匀浆组织过滤液及从患白底斑病的病鳖中分离到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健康鳖体重100克左右,腹腔注射0.4毫升菌悬液(每毫升含菌约109个),肌肉注射0.2毫升病毒组织匀浆过滤液,对照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共分5组,每组鳖3只。1组:病毒注射后观察45天。2组:病毒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3组:PBS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4组:细菌注射5天后注射病毒,再观察25天(此时鳖全死)。5组:对照,注射PBS观察45天。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病毒是白底斑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甲鱼养殖常见病腐皮病的诊断方法



又称皮肤溃烂病、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鳖病,往往与疖疮病并发。
一、病原
目前从患腐皮病的病鳖鳖体的不同病灶中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以及无色杆菌等数种细菌,其中以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二、流行情况
腐皮病多因捕捉与运输时操作不当或鳖相互厮咬受伤后,细菌侵入感染,细菌毒素使受伤部位皮肤、组织坏死所致,也有饲料营养不全面和水质败坏引起严重污染所致。最近还发现一些寄生虫对腐皮病起诱发作用,如水蛭、螺蛳和钟形虫附在鳖的体表上,脱落后形成表皮破损感染致病。病鳖如果不并发其它病,多数能长期生存而逐渐自愈。但有些溃烂灶生在要害部位,如不及时治疗,可烂至骨骼,造成死亡,尤其是颈部腐烂。
此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常与疖疮并发,是鳖最常见的病之一。危害各个年龄段的鳖,尤以生长处于最快阶段、体重200克以上的鳖感染最重。流行季节涵盖整个生长期,尤以温室里的春节前后暴长期和室外精养池的7~8月份高温生长期最为严重,只要平时注意操作,防止鳖体受伤,保持水质良好,此病不难控制。但在管理不善的池塘,该病死亡率也较高。
三、病症
腐皮病的典型病症就是表皮腐烂。该病可出现多种症状,常与疖疮病、烂甲病相混淆。在鳖的体表的多处部位,如四肢、裙边、颈部、背腹甲等处的皮肤发生溃烂。严重时出现溃疡,溃疡处有血水渗出,组织坏死,病灶边缘肿胀,溃疡面积扩大,引起死亡。由于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腐皮病的病症与病程也不同。
1.被撕咬成重伤处的皮肤发炎、肿胀,继而在患部形成溃疡,随着溃疡的增大和增多,使肌肉与骨骼裸露。
2.由于四肢经常与地面摩擦或越冬时四肢在掘土过程中碰到较硬的底质也可引起受伤,继而发生感染,引起爪的糜烂,严重时四肢烂掉,爪脱落。
3.在患白斑病和疖疮病的病灶部位,由于病灶密集,随着患处炎症的扩展和溃疡面的增大,相邻创口连成一片,形成腐烂块。
4.有的鳖由于受到环境过大压力或其它不明原因,其表皮容易起层和脱落,最后发生腐烂。
5.有的鳖整个体表呈疙瘩状,形似蟾蜍,背部和颈部的溃疡和痂皮形小量多,连成一片,有的则后肢和尾部腐烂。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腐皮病(溃烂病)
1.症状体表糜烂或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灶可发生在颈部、背壳、裙边、四肢以及尾部。病鳖颈部皮肤溃烂剥离,肌肉裸露;背甲粗糙或呈斑块状溃烂,皮肤大片脱落;四肢、脚趾、尾部溃烂,脚爪脱落,腹部溃烂,裙边缺刻,有的形成结痂。病鳖反应迟钝,活动微弱,不摄食,短期内死亡。
2.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按鳖的规格大小分池饲养,避免相互争斗;坚持每星期用漂白粉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2~3)mg/L。
(2)及时隔离病鳖,高锰酸钾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10mg/L;同时内服土霉素,按0.2g/kg鳖重拌饲,直至恢复健康。
(3)每天用金霉素、磺胺类药物0.2g/kg鳖重,连喂6d。同时用水体消毒灵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0.2~0.3mg/L,或用质量分数为0.5mg/L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防治技术



白底板病也叫出血性肠道坏死病。
1.病原:是由细菌引发的疾病。
2.流行:该病传染性强,发病高峰季节在5~8月份。
3.症状:病鳖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夜晚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可见病鳖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活动迟缓,摄食量明显下降,剖检会看到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胰脏糜烂,肠道无物。胃肠失血发白,部分胃肠穿孔充血糜烂。
4.防治方法
⑴预防:定期在饲料中添加0.5%的维生素C和2%的免疫多糖,增强自身免疫力。并在管理中注意水温调节,尽量减少温差反应。
定期进行水体调节和水体消毒,每15天用生石灰3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使池塘水偏碱性。
⑵治疗:用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3次,每次间隔3天。或投喂药饵,用复方新诺明剂量为0.2毫克/千克体重,第2~6天剂量减半,7天为1个疗程。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腐皮腐防治技术



又名柱形病。腐皮腐是斑点叉尾鮰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由于该菌以成团柱状相缠绕生长,因此,引起的鱼病又称柱形病。柱状屈挠杆菌的传染性很强,鱼类在水温15~25℃最易受感染,春秋季常见,其间若遇合适的致病条件,流行极为迅猛,在病症出现的1~2天内会引起大量死亡。患病的多为亲鱼。在患病期间,食欲明显减退,鱼体消瘦,对性腺发育影响较大。

2、症状:主要症状是受感染的部位,头、躯干、鳍条出现灰白色的或稍呈充血状的腐烂区。严重时,受感染区域出现严重坏死,皮肤受损,表皮被破坏,导致广泛溃疡,肌肉发炎裸露。鳃部损伤,从鳃丝末梢开始出现坏死组织,呈现为褐色,逐渐扩展至基部。

3、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鱼体受伤,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注意勤换水。②用2%~3%食盐溶液浸洗。③食料中添加土霉素,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80克土霉素制成药饵饲喂,治疗7~10天。④亲鱼按每千克体重注射55毫克土霉素。


甲鱼养殖常见病红底板病防治技术



1、病原:川崎义一(1987)认为该病病原是产气单胞菌,孙其焕(1998)认为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病毒。
2、症状:病鳖早期不易观察到明显症状,待出水或爬上岸边,钻入沙中时已是病情相当严重。该病最明显的病症是整个底板红肿或呈红斑状,同时伴有溃烂和水肿。有的鳖口鼻流血。解剖后可见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花斑状。肠道局部或整段充血发炎。有的腹腔有积水。
3、流行:全国养鳖地区均有发生,尤以温室养鳖为严重,自稚鳖至亲鳖均受害,死亡率高。
4、防治方法:
①注意池塘底质和硬物的清整,保持软泥层或沙子在15~20厘米左右。
②注意调节水质,保持水的弱碱性。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注意健康养殖。
③用硫酸链霉素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15万国际单位。
④用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等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
⑤用喹诺酮类或氟苯尼考拌料投喂,每千克体重用20~40毫克。
⑥全池泼洒“博灭”(0.4毫克/升),同时口服“鳖必康”、“鳖用强克103”,疗效显著。
⑦用聚维酮碘(PVP-I)与中药(板蓝根1份、“三黄”3份等)拌料投喂。疗效较佳。“三黄”粉是由50%大黄、30%黄柏、20%黄芩组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9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