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告诉你水质对甲鱼养殖的总要性


水产养殖中,水是第一要素,作为特总水产养殖品种,甲鱼养殖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甲鱼养殖中,水质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质
以及这样的水质
人工养殖的甲鱼,可以说90%甚至100%的时间都在水中活动,水是甲鱼耐以生存的环境,试问水质不好,甲鱼又如何能健康?
在此,笔者以一组数据来简单说明水质对甲鱼养殖的影响。
江门某养殖户,养殖面积共计200余亩,以杂交鳖为主,抽取了其中5口不同水质的鱼塘,测定其pH值进行对比,得出数据如下: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2016080915205373.png>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2016080915205816.png>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2016080915210270.png>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水的pH日变化对甲鱼吃料速度有直接的影响。4号和5号池塘pH日变化甚至超过2,而其吃料速度也超过2小时。实际上,这已经是比较客气的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早上喂的料到下午都没吃完。
同一个工人,同样的饲料,其唯一的不同点就是水质的差异,投喂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已经足以说明水质的重要性。
pH只是水质好坏诸多指标其中的一项,还有诸如溶解氧,氨氮亚盐,硫化氢等等。而我们这里所列举的其对吃料的影响也只是最表面的表象,不好的水质影响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所能看到的腐皮烂脚,白底板,白点病等等,它们的爆发都离不开恶劣水质的作用。
所以水才是养殖的重中之重!

相关阅读

一张航拍图片告诉你,河蟹五壳面临的最大威胁



上面这张图片是笔者于20xx8月7日在洪湖某河蟹养殖集中区拍摄的。
透过这张图片,您发现了什么问题?
水草满塘?
蓝藻爆发?
还是水浑?
这张图片是8月6日在某河蟹养殖池塘拍摄的。养殖面积15亩,水草覆盖率90%以上。河蟹顶壳死亡,有蜕壳现象。5号发现死蟹20多只,6号上升至200多只,7号死蟹100只不到。三天的时间,河蟹死亡300只左右,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
后来,水世纪技术员到达现场,通过检测发现,下午溶氧达到12.21mg/L,白天溶氧过高,夜间耗氧严重,pH值过高,直接导致河蟹顶壳死亡。同时,钙离子偏低,需要补钙。
下图为8月6日17:30该池塘的水质数据。
基于以上数据,技术员开具的解决方案为:
第一天:使用原子氧,加增氧泵,抽循环水;
第二天:拉草,只保留40%的水草,全池使用全效底改片;
第三天:使用强效底净分解死草等有毒有害物质,并使用活肥+补钙素,培养新的有益藻类,增加水中溶氧。
8月8日,仅看到3只死蟹!
在交流中,笔者询问养殖户,之前就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现象吗?养殖户回答说:没有看见不正常现象,没有看见死螃蟹。
看吧,我们的养殖户觉得没有死螃蟹就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整个水产养殖行业的现状,没有精准的数据、科学的技术做支撑,辛苦的养殖户们只能靠经验或表面现象来判断养殖动物是否正常。结果,很多问题都做到防患于未然,等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直接爆发了。
还有一个细节,养殖户说在拉草的时候,他在池塘中走,闻到走路带起的气泡有臭味,然后捞草发现,水草根部有的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也觉得可能是缺氧导致的,因为没有数据支持,就没有及时处理,也不知如何处理。
水草过密
这个养殖户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水世纪的技术员,及时帮他检测到水质最核心的数据,并准确处理,第一时间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这就是检测核心水质数据的价值!
没有准确的数据做支撑,搞水产养殖,永远都是稀里糊涂的赚钱、稀里糊涂的赔钱。有了准确的水质数据,可以从10亩发展到1000亩,没有数据,也可能从1000亩缩减至10亩!
其实,这个池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水草过密导致昼夜溶氧、pH差异过大。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小概率事件,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缺氧、溶氧、pH差异大已是普编现象
通过近期的走访,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池塘都面临着早晚溶氧、pH值差异过大,蓝藻爆发、水质混浊、河蟹体质不佳的现象。甚至有的池塘一直在死螃蟹,但是痛心的是,养殖户们都习以为常了!
7:30,表层溶氧3.37,底层仅为0.62!
河蟹4壳基本结束,5壳也很快到来!大家都知道,5壳翻倍率决定河蟹最终的规格、品质,也就是最终的收益!所以,千万不能放松警惕!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讲,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当前时期,河蟹池塘管理的重点仍是溶氧、水草、体质、弧菌等。
溶氧:溶氧和pH值永远是水产养殖的核心。只有溶氧保持在5-8mg/L之间,pH值保持在7.5-9.0之间,且日均变化值不超过1,河蟹池塘才会稳定。这两个指标就是你管理的结果!
水草:最近温度持续升高,河蟹池塘的水草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高温天气,大多数伊乐藻池塘已经出现烂草坏水情况,水发黑发臭,鱼、河蟹出现大量浮头上草情况。此时应该加量使用强效底净,三天两次,快速有效的处理黑臭水情况。然后使用水博士+解毒灵快速解除草烂产生的毒素,再7天使用一次强效底净。定期使用活肥+黄金益菌素B型培藻培菌,稳定水体预防蓝藻!
轮叶黑藻池塘,注意控制水草的长度以及密度,上浮的草早及时打捞,出水的草早及时割草打头,控制在水下20到30厘米,割完草后及时使用强效底净进行改底,隔天再用护草灵颗粒+磷酸二氢钾补充长草微量元素,快速长草发新苞子,最后用蟹草肥B型进行控草。当前阶段的水草密度应该控制在40%左右。水草过厚的池塘易造成清晨缺氧,pH值持续走高的现象,大大降低了五壳的存活率以及翻倍率!
用了护草灵颗粒的水草
体质:5壳阶段涉及到压黄增重,一般建议投喂高蛋白的饲料,比如专门的压黄料。同时配合冰鱼、粗粮等搭配投喂。饵料的投喂量一般可以维持在5%-6%个点左右,具体投喂量根据塘口的吃食情况、天气、蜕壳高峰期做临时的调节,这个就需要每天做好巡塘的工作,检查吃食情况,及时的调节。投料的时候尽量在塘口开出固定的食道,形成固定的投喂地点。食道的条数根据塘口面积合理设置即可。河蟹5壳因需要保持一个较高的饲料蛋白点的投喂,对河蟹肝胰腺的压力较大。需要按疗程做好河蟹的保肝保健工作,在投喂饲料的时候配合肝肠舒投喂5-7天。
弧菌:近期少量塘口已经出现河蟹死亡现象,仔细摸索排查,可以发现大多数死亡河蟹伴有鳃发黑、轻微肠炎、水肿顶壳等现象!弧菌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池塘弧菌较严重,再加上五壳即将到来,河蟹营养需求变大,饲料冰鱼投喂量加大,河蟹肝脏,肠道负荷增强,建议定期使用超碘进行杀菌,外泼弧菌天敌+应激硬壳灵+黄金多糖,补钙控弧菌,再用肝肠舒保肝护肠,补充维生素,大大增强河蟹体质!
再次强调,溶氧和pH值是平时管理的结果,管理方式正确与否决定了这两个水质指标是否正常!河蟹五壳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溶氧、pH值昼夜差异大、水草过密、腐烂、河蟹体质等问题。请务必实时关注这些指标,平稳前进。
感谢北京水世纪洪湖大区李友义、范豪,孝武大区翁建江、陈以强提供的帮助。

春季甲鱼养殖的营养、温度、水质、防病管理技术



春季来临,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抓好甲鱼养殖的“营养关、温差关、水质关、防病关”是甲鱼春季管理得的关键。
一、营养关
春季气温升高,甲鱼的生活力也随之增强,活动频繁,体能消耗随之增大。春季甲鱼的营养投喂管理,应以恢复、增强甲鱼体质,调理、改善甲鱼内脏机能为重点。所以应视情况及时投饵并适当增加投饵量,在饵料中多添加一些供能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一些微生物制剂。温棚池的甲鱼除适当增加投饵外,也要添加一些复合维生素、抗菌素、免疫剂、保肝利胆健胃的中草药等。露天池的甲鱼应及时投喂一些鱼、螺、动物肝等以诱食,当食欲旺盛时,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并添加复合维生素、微生物制剂或抗菌素等。
二、温差关
在春季甲鱼的分级过塘时,也应该掌握气温和水温的变化,尤其是水温变化以不超过3℃为宜。温差过大,不论是原养池的甲鱼,还是分级过塘后的甲鱼,都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
“春无三日晴”,春季是天气多变的季节,不论是露天池的降水位提水温还是温棚池的升水位防高温和通风换气以及这些越冬池的换水排污,都应该了解天气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切忌大排大灌。
三、水质关
“养鱼先养水”,“宽水养大鱼”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甲鱼养殖,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1、水体消毒。养殖水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定期、及时地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是控制甲鱼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春季甲鱼体质较弱,应使用性质较为温和的药物为宜,如碘制剂,溴制剂等。
2、控制水色。水色直接反映着水体中有益藻类的种群和状态,甲鱼池的水色应保持在绿色状态,藻相平衡,水体才会稳定。
3、调节水质
(1)引起甲鱼发病的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偏碱环境条件下不易生存,因此应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0之间,但生石灰的使用量不宜过大。
(2)适量放养一些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同样能有效净化水体。
(3)、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衍,另一方面可以分解水体中的废气、废物等,能有效地净化水体;另外,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泼洒微生物制剂,能很好地锁定,稳定水色。
4、换水排污。露天越冬池和温棚越冬池在开春后气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适当换除部分底水并加注一些新水,对减少养殖池中的废物和有害菌总量有一定的作用。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应大力推行肥水培藻,为甲鱼下塘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使甲鱼能很快适应环境。“肥水下塘”即为此理。
四、防病关
春季是甲鱼疾病多发的季节,主要有感冒、腐皮穿孔综合症、真菌病、出血病等,所以应采取预防与治疗并重、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并举的原则。
1、环境消毒。养殖池内外、水体、池底要定期消毒和改底,消毒药物如漂白粉,生石灰,碘制剂、溴制剂;改底药物如底净、福地安等。
2、鱼体消毒。春季甲鱼分级过塘时应充分消毒,防止病菌带入新养池。常用药物有高锰酸钾、碘制剂、食盐等。
3、调控水质。要水体消毒与水质调节相结合,使水色适宜,藻相平衡,水体稳定。
4、放养合理。甲鱼分塘,放养密度要合理,不要盲目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只有合理密度才有效益。放养密度过大,甲鱼相互撕咬、打斗的现象就会增加,疾病的易感机率就会加大,一旦发病,将会得不偿失。
5、“五定”投料。“五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人。甲鱼的投料量应准确,一般以八成饱,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投料过多,不但浪费饲料,而且因摄食时间过长饲料变质诱发疾病,同时还会增加甲鱼的内脏负荷,不但甲鱼长不快,反而会引发甲鱼疾病的发生。
6、药物防治。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轻病重治、重病轻治”、“外消内服相结合”的原则,避免“无病不管,有病乱治”的现象。
7、生态预防。应大力提倡在水体和饲料中使用微生物制剂,力求在水体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类等以净化水体,同时投喂有效的中草药,此法不但经济,而且有效,同时也符合无公害养殖的趋势和绿色养殖要求。

温室甲鱼养殖大棚里的水质控制要点



□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
温室养殖甲鱼,水温长期稳定在29℃~32℃区间,甲鱼处于最佳生长温度阶段,摄食旺盛,排泄物多,加上甲鱼养殖水体偏小,水质条件下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治理水质恶化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频繁大量地换水,这种做法既影响甲鱼正常生长,使甲鱼产生应激反应,又浪费人力财力。本文根据甲鱼对生长水质的五要求:水源无污染;pH7.2~8.0;亚硝酸<0.15毫克/升;氨氮<5毫克/升;溶解氧1~5毫克/升,逐条展开表述,以供广大业界朋友参考。
一、pH:也即酸碱度,池水要控制在微碱性,因在微碱性条件下水体中的致病菌不易生存;将池水pH值控制在7.2~8.0之间会降低甲鱼的发病机率。
1、pH过高:水体碱性过高,一般是水体增氧不够,饲料投喂过多或饲料消化不完全,因水位不够导致的水体偏小等原因。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一是增氧适当加大;二是观察甲鱼摄食情况,减少投喂量,做到适量投喂;三是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可以通过添加甲鱼整肠素和水产复合B粉来解决,用量控制在各添加3~5克/公斤饲料。
2、pH过低:水体酸性过强,一般是水质老化,池中污染物过多,长期不换水不排污、增氧过大、甲鱼摄食不旺等原因。建议适当减少增氧,内服甲鱼整肠素5克/公斤饲料加大黄苏打粉5克/公斤饲料,连用10~15天;或者通过泼洒生石灰,采取多次少量的方式,以免水体pH值调节过度。
二、亚硝酸:亚硝酸偏高多是因为投喂过多、甲鱼肠胃不好导致的饲料消化不全、水体溶解氧偏低等原因。在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即控制投喂量,通过添加甲鱼整肠素调节甲鱼胃肠道,加大增氧,做好基础工作。在处理方法上有两种选择,一是可以通过向水体泼洒强氧化剂,使有毒的亚硝酸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可供选择的有双氧水、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使用这些产品既能起到快速降低亚硝酸,又能达到消毒杀菌的功能,可谓一举双得。二是可以泼洒能够直接处理亚硝酸盐的降硝解毒宝,每方水泼洒10克,每个池子集中投放一处。
三、氨氮:氨氮过高的原因和水体中的pH过高的原因相同,即水体增氧不够,饲料营养未能完全消化吸收并被排到水体中。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促销化的甲鱼整肠素,及在水体中泼洒黑旋风10克/方水,并加大增氧。在甲鱼已经出现氨氮中毒症状时,要及时更换部分水体,并在水体中泼洒甲鱼强壮素,减少甲鱼应激、降低水体毒性。
在水质处理方面,没有一成不变的,各位从业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灵活把握,只要水体中的实际指标不要偏离建议指标值太大,甲鱼能够正常摄食,都是可以承受的。

池塘的泥鳅一天天变少,原因何在?老司机告诉你为什么!



养泥鳅,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泥鳅苗放下池塘好好的,养殖一段时间后感觉泥鳅好象变少了,到收获时才发现,池塘的泥鳅数量少了许多,导致产量非常低。这是怎么回事呢?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现泥鳅死亡,没有涨水、漏水逃跑现象,更没有被盗情况,这是为什么呀!

遇到这种情况,许多新手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开始怀疑泥鳅根本就养不好。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新手不容易查觉,这是泥鳅的天敌,虫害和鸟害造成的。虫害主要是蜻蜓幼虫、水蜈蚣等,鸟害主要是夜鹭和白鹭。

1、防虫害

泥鳅苗下塘前,池塘应彻底进行清塘处理,每亩池塘用生石灰50-75公斤兑水,趁热全塘泼洒,隔一天逐步加深水位,及时采用氨基酸培水膏、生物肥等培水。经过5-6天的培水,泥鳅苗即可适时下塘,在蜻蜓活跃的季节会发现其在水面点水产卵,快的几天就可以孵化出幼虫,当发现有幼虫出现则应及时驱杀,若此时泥鳅苗未达3厘米规格,可用吡虫啉兑水泼洒,泥鳅苗达3厘米以上,则可用蜻蜓克星泼洒。当泥鳅苗体长达6厘米以上时,就可抵御虫害了。

2、防鸟害

鸟害危害较大的是夜鹭和白鹭,特别是夜鹭晚上出没,不仔细根本发现不了,而且一只夜鹭或白鹭一天可以吃掉20条左右的泥鳅。养殖户采用放鞭炮、拉驱鸟带等方法,效果均不理想,唯有将池塘拉上鱼线,或盖上鱼线网就可以避免其危害。


工厂化养殖甲鱼的水温、光照与水质调控



1.水温调控:研究表明,水温30℃时,鳖摄食最旺盛,生长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因此,无论是工厂余热,温泉,还是锅炉加温,用自动化控温系统调节,池水水温均应保持在28~30℃,温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3℃。王高学等多年实验研究表明,晚上将水温调节在28℃,白天再提高到30℃左右,长期交替,鳖摄食量更大,增重更快。另外,在调节水温的同时,室内气温也应控制在28℃以上为好,避免鳖爬上饲料台摄食时或爬上晒背台晒背时,因气温过低和水、气温差过大而“感冒”。
2.光照与水质调控:光照能杀死鳖体表的寄生虫、霉菌等病原体、能增强鳖的抗病力。光照强度与长度是影响中华鳖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如果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最好在日落后和日出前再延长1~2小时的灯光照射,延长全天光照时间为14~15小时,使水面照度保持在3000勒克斯以上。若是全封闭温室,每天灯光照射时间也应在14~15小时,池内的晒背台照度最好达8000勒克斯,红外线灯光照射温度在30~34℃。这样,亲鳖可延长产卵期,增加产卵数量,幼鳖可促进性腺发育,稚鳖可加快生长速度。
养殖池内水质的优劣是养殖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池水中溶解氧、pH值、硬度都是工厂化养鳖中水体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水化学因素。研究证明,pH值7.5~8,碱度和硬度稳定在3.0~3.2毫摩/升之间,溶解氧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时,是中华鳖适宜的生长环境。另外,中华鳖是怕盐的动物,水中含盐量不得超过5%。
特别强调的是,工厂化养鳖密度大,排泄物多,水温高,水质易恶化,特别是氨氮含量易升高。如果管理不善,易引起中华鳖的氨中毒,继而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应及时检测氨氮含量,随时控制其不得超过100毫克/升。
对于工厂化水质调节,通常采用综合调节来实现。一是定时加注新水,定期打开排污阀排污;二是实现微流水循环(锅炉加温、工厂余热)或微流水养殖(温泉水);三是用罗茨鼓风机充气,不但增氧,而且可曝气,使水中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逸出;四是采用生物方法净化水质,即向水中定期泼洒沸石粉或光合细菌,在微流水循环养鳖流程中安装生物膜净化装置。

水产养殖户必看 你的池塘是哪种水质你知道吗


水是池塘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池塘养殖要想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除了要有理想的池塘条件、优质的饲料和健康的鱼种及合理的放养密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水质。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水质类型有四种,即瘦水水质、肥水水质、老水水质和转水水质

一、瘦水水质

瘦水水质水色清淡,呈浅绿色或淡黄色,透明度大于30厘米,有日变化和月变化,溶氧条件极好,但是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少。瘦水水质的形成一方面是不经常施肥所致,另一方面是新开挖的池塘尚无肥力无法让池水变肥。瘦水水质不利于养殖肥水性鱼类,但是对于养殖吃食性鱼类非常有利。

二、肥水水质

肥水水质的水色浓而混浊,呈油绿色(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豆绿色)或褐色(包括黄褐色、红褐色和茶褐色),透明度适中(在20-30厘米之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多,溶氧条件较好。一般池塘养殖中的肥水要求具有肥、活、嫩、爽,肥即为水体中氮磷元素、微量元素和营养盐类充足,浮游生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保持饵料生物的最高水平;活即为水体中初级生产力高,浮游生物的生产量和消耗量达到了动态平衡,水色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嫩即为水质肥而不老,容易被鱼类消化吸收的浮游植物数量很多,浮游植物细胞未老化,蓝藻类浮游植物含量较少,水色鲜嫩似绿豆汤;爽即为水色不浓不淡,清爽,透明度在20-30厘米之间。

三、老水水质

老水水质水色很浓,呈浓绿色或黑褐色,透明度低于20厘米,池塘底层水溶氧条件极差,浮游植物中蓝藻含量最多,因蓝藻类浮游植物细胞老化,不利于鱼类的消化吸收。老水水质形成原因有:

(一)施肥量不足,水体中缺少氧、磷元素或其它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单一。

(二)无水源交换,造成水体溶氧条件不足。

(三)池塘周围有高大树木或高大建筑物遮挡,造成光照条件不足,透明度低。

(四)代谢产物积累过多,主要是食场周围不注意清理和消毒。

(五)经常投喂酸性饲料、肥料或施用碱性药物和化肥过多,使水体酸碱度变化过快。

四、转水水质

转水水质俗称水华水,水质肥沃,水色呈浓绿色、蓝绿色或酱红色,水面常见有云彩状水华,透明度较低,月变化明显。水体中浮游植物含量极高,但种类很少。转水水质水色呈暗黑色时,混浊度很大,在鱼池下风处即可闻到很浓的腥臭味。转水水质的形成原因常常是因为饲养管理工作不当造成的,遇到连绵阴雨天气、闷热天气或雷雨未下透的天气时,由于水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供给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代谢的营养盐类不足,加上缺乏足够的光照,引起藻体大量死亡,分解产生有毒物质,造成池塘养殖鱼类大批死亡,俗称泛塘或泛池。

转水水质多发生在夏秋季高温季节。转水水质发生时,水中氧气严重缺乏,鱼类常常浮头,影响生长,所以必须加强对水华水的管理,如定期注换新水或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以保障池塘养殖生产安全进行。

温室养殖甲鱼大棚里四种水质调控方式



温室养殖甲鱼,调水至关重要,构建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甲鱼健康成长。温室养殖过程处于温室大棚之中,光线阴暗,养殖密度大,投料量大,养殖水体的水质管理难度大,极易发生水质变化。养殖水体出现水体恶化,滋生病菌,容易引起甲鱼摄食量下降,发生病害从而出现甲鱼死亡。温室水体代谢废物主要依赖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及适当排污,正常的温室养殖的水质呈现为土黄色、泥浆水色或暗红色等。水体恶化的情况较多,本文仅以水体发白、发黑、变清及红虫等情况加以分析探讨。
1、池水发黑发臭
池水水色发暗,池水发臭,具有明显的氨氮刺鼻味道,同时伴随着甲鱼摄食量下降,严重时甲鱼出现大规模的死亡。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氨氮中毒,甲鱼漂浮水面,四肢撑开且在水面缓慢的游动,死亡后四肢发软。若检测水体氨氮值,多为5mg/l以上。该种情况多出现在甲鱼养殖前期投料量过大,增氧量不足,出现剩余的饲料腐败变质而引起。
出现该种情况时,应该及时增加打氧时间,但注意不能大幅增加增氧时间,谨防亚硝酸氮的升高。降低甲鱼氨氮中毒对甲鱼体质的影响,同时内服维生素C及葡萄糖。若情况较为严重,可视情况更换水体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更换新水体后最好使用嗜乳酸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体调控。禁止使用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直接对发黑发臭的池水泼洒,容易强化甲鱼氨氮中毒症状。
2、池水发白
池水发白,主要是因投饵量过大,剩料过大,增氧不足,使水体中有机物剩余较多来不及转化引起。但饲料中添加黄粉虫、蚯蚓等天然鲜活饵料,养殖池塘也经常出现池水发白的现象。但该种情况水质稳定,水质理化指标正常。池水发白时,注意监测水质理化指标,根据水色变化原因,采取对症方法。若因前者而出现水池水色发白,可从减少水质有机物入手,更换四分之一的水体,增加增氧时间,泼洒水质改良剂。
3、池水变清
池水更换水体,调高池水水位,在甲鱼养殖管理中时常出现,但若一次性加水较多,容易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加剧池底亚硝酸氮、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扩散。加入清水过大,破坏水体还本的表面张力,导致水层中的活性污泥发生沉降,从而水体变清,亚硝酸含量进一步升高,出现清水的现象。
适当降低增氧时间或者调低增氧强度,保持微增氧的情况,同时泼洒亚硝速灵,隔天再泼洒一次。第三天可使用氨基酸肥及硝化菌、EM菌或芽孢杆菌对水体进行复壮的强化。日常管理时,注意水体更换、水体提升及增氧调控幅度,不可大幅度更改或微幅提升。
4、池水发红
池水发红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温室池塘边角出现大量红虫而引起水体发红;第二种,引用机打井井水,地下水中的亚铁氧化为三价铁后漂浮在水体表面,呈现为红褐色的浮膜;第三种,使用EM菌剂过后的一周内,水体呈现清亮的红色,后续根据水色可以通过补充菌种,延续水体生态环境平衡。
如果是红虫大量出现,促使养殖水体呈现为红色的,表示水体较肥。红虫日常通过摄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得以延续,水体变清。随着红虫数量的剧增,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池水变清而后引起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在红虫剧增前,可以通过100目捞网在池边控制池塘中红虫数量,也可以通过90%的敌百虫(0.2ppm)杀灭水体中的红虫。

甲鱼养殖技术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



鳖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温气单胞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及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鳖全身充血、出血,各器官组织都发生严重病变的败血症。由于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故又称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自稚鳖至亲鳖均受害,因此很多单位都在进行研究,病名也就较多,有甲鱼红脖子病、鳖嗜水气单胞菌病、鳖赤斑病、甲鱼出血性败血症、幼鳖爱德华氏菌败血症、中华鳖红底板病、中华鳖溶血性腹水病等。
(一)病原
主要是嗜温气单胞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
林禹等(1995)报道,幼鳖的败血症由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引起,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周生鞭毛;氧化酶、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不发酵甘露醇、乳糖;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生硫化氢;在DHL琼脂上菌落透明,中央有黑心,直径0.5-1毫米。
蔡完其等(1997)报道,引起鳖败血症的病原是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动力,无芽孢,有荚膜,产生淡黄色脂溶性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在0/F葡萄糖培养基上能氧化分解葡萄糖,但不产酸;阿拉伯糖、纤维二糖、海藻糖、乳糖、蔗糖及水杨苷不产酸;麦芽糖产酸;水解七叶苷,不水解淀粉;液化明胶;乙醇阴性。
叶巧真等(2000)报道,从患白底板病鳖分离到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温和气单胞菌,及从患红底板病鳖分离到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弧菌分别腹腔注射、或灌胃,或肌肉注射,均出现以败血症为主的红底板,而无白底板症状。
(二)流行情况
带菌的水、动物、饲料和工具是主要的传染源。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株可引起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等多种动物的全身性败血症或局部感染,常致动物大量死亡。对鳖来说,自刚出壳的幼鳖直至成鳖都可感染而患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是越冬后天气转暖及热天,常引起病鳖大批死亡。
(三)症状
疾病早期,鳖的食欲减退,反应迟钝,腹甲轻度充血。疾病后期,鳖完全停止进食,常爬上岸,钻入泥沙中,见人也不逃避;颈部充血、肿胀;腹甲及四肢均严重充血,甚至出血、溃烂;口腔、舌尖、鼻腔充血,严重时口鼻流血水;有的眼睛失明,全身肿胀。解剖可见,食管、胃、肠的黏膜明显充血、出血、肝脏、肾脏、脾脏肿大,有充血、出血以及坏死病灶;后期鳖贫血,肝色变淡呈花斑状。有的在腹腔内积有腹水。病鳖的症状表现为多样性,有些超急性感染的病鳖,在濒临死亡时,肉眼仍看不出体表有明显症状。这是由于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多、毒力强、鳖体的抵抗力差等原因引起。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如果是由嗜温气单胞菌(也称运动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以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制建立的致病性嗜温气单胞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他们运用选择培养基(TSA或RS培养基)、生化反应及免疫学方法,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温气单胞菌。因嗜温气单胞菌的菌株很多,其中有不少菌株是不致病的,因此,如仅作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还不等于已找到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l.养鳖场地、水体、工具、食台都要进行清扫、消毒。池底需先清除过多淤泥。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培育优良、健壮的鳖种。
4.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洒多福可乐、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将鳖养得健壮。
5.注射灭活菌苗及基因工程疫苗进行预防。
(l)杨臣(1990)报道,每只甲鱼肌肉注射1毫升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含湿菌86毫克),14天后产生免疫力,用20倍半致死菌量攻毒,100%得到保护(对照组全部发病死亡),免疫期9个月,灭活菌苗在4℃保存,至少3个月效力不减。现场使用,保护率达98%。
(2)沈锦王等(2000)报道,将从患肠道出血性败血症、疖疮病、红脖子红底斑病及腐皮病的鳖上分离到的4株温和气单胞菌,在3.5%福尔马林溶液中24小时全部灭活,每分钟6000转离心30分钟,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加氢氧化铝胶,制成总含菌量为6×109/毫升的四价菌苗,每只体重100-150克的鳖,于鳖后肢肌肉注射0.5毫升疫苗,1个月后,再分别用4株菌以5倍半致死量(9×l06个菌/毫升)攻击,免疫保护率为100%,对4株菌均有保护作用。同时开展鳖生产性免疫预防试验,饲养4个多月、7个月、8个月三组试验,鳖成活率有较大提高,免疫池鳖发病死亡率平均下降50%。
(3)李春枝等(2000)报道,针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自行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体重300-400克的鳖,每只鳖在后肢基腋肌肉注射疫苗0.3毫升,隔60天、150天后,每只鳖肌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5.08×109进行攻毒试验,保护率均为100%。体重135克的鳖每只注射0.2毫升基因工程疫苗,分别饲养190天和216天,存活率分别比对照组葛12.1%和19.2%。但基因工程疫苗对已发病的鳖没有治疗作用。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泼2-3次,每次间隔1-2天。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l号6-10拌匀,后投喂,连喂5天,或在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可在饲料中加入一些粉碎的新鲜动物的肝脏,以提高诱食效果;如能再添加些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
(3)病情较重的鳖往往食欲很差,甚至拒食,对于这样的鳖应采取强迫用药的办法治疗。做法是在病鳖的后腿基部肌肉活腹腔注射治鳖灵2号针剂。注射量是每千克鳖注射3毫升。如在3天内尚未治愈,可以再注射1次。在体表溃烂和充血、出血处,可以用治鳖灵1号涂抹。经过注射和涂药的病鳖可在已消过毒的地方进行暂时隔离饲养,以便随时观察和再次用药。
(4)疾病治愈后2天,应全池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和玉垒菌,同时继续做好防病工作。

甲鱼养殖之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



[病原]鳖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甲鱼红脖子病、鳖赤斑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甲鱼喜欢爬上靠近水面的岸边,人走进即遁;其腹甲出现点状或线状红晕。中期,病灶处扩大成红斑,流黄水。晚期,鳖反应迟钝,浮在水面或岸边不肯下水;脖子充血、肿胀、发炎,不能正常伸缩,腹甲出现红斑,且逐渐溃烂,舌尖、口、鼻出血,双眼失明。剖解可见,死鳖口腔、食管、胃、肠黏膜有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状出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表面呈土黄色或灰黄色,胆囊内充满脓汁,脾肿大。
[流行情况]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国各养鳖场都有发生。主要危害雌性成鳖及亲鳖,死亡率一般在20%~30%,雄性成鳖也有发生,幼鳖则很少发生。该病一般发生在冬眠苏醒时。
[防治方法]预防
1.放鳖前,每立方米水体泼洒3千克生石灰;或泼洒漂白粉,使池水呈0.15毫克/千克,彻底清塘。
2.鳖种下池前用浓度为1%~3%的盐水,或5~10毫克/千克的漂白粉精,或10~3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
3.活饵料洗净后用5%盐水浸洗5分钟,或用浓度为20毫克/千克的痢特灵浸泡15分钟。食场定期泼洒漂白粉进行消毒。
4.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次浓度为0.4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并内服下列治疗药“治鳖灵1号”或“治鳖灵2号”3天,药量减半。
治疗
1.每隔1~2天,全池遍洒浓度为0.3~0.5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共洒1~3次。
2.每100千克鳖用15克“治鳖灵1号”,或20克土霉素,或20克青霉素拌饵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
3.按每千克20万国际单位的剂量肌注链霉素后,放入浓度为0.75%的土霉素水溶液中浸洗30分钟;或腹腔注射同样剂量后,放入浓度为0.003%的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洗40分钟,治愈率达96%~100%。
4.失去食欲的重病鳖,在体表病灶处涂“治鳖灵1号”,同时后退肌肉或腹腔注射“治鳖灵2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0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