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之烂甲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1、烂甲病的发生与危害
甲鱼烂甲病又称白点病。在国内许多甲鱼场中都有该病的发生、流行,经细菌学分离与鉴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碱菌等多种细菌,其病症主要表现为背甲腐烂。该病初期,背甲皮肤有疣状突起,内有干酪状脓灶,严重时,病灶周围皮肤腐烂脱落,背甲腐烂穿洞,有大豆般大。解剖病甲鱼,肝、脾、肺有出血点。该病传染性强,暴发流行时,如果治疗不当,死亡率很高。烂甲病主要是由于池底铺设沙子或石子不光滑,磨损皮肤,加之水质恶化,水底污物不及时排掉,使甲鱼降低抗病力而引起的细菌入侵致病。
2、烂甲病的防治方法
(1)改善水体环境:该病发生多是由于水环境恶化,池底污物积累过多,加之甲鱼抵抗力降低,皮肤损伤,病菌趁此入侵致病。因此,日常管理中除定期排污、加注新水外,还应注意池内铺设的沙、石要及时消毒与更换。
(2)定期水体消毒:在日常管理中,定期用巨碘或益生宝碘或益生醛杀或精氯或溴氯海因遍洒消毒。另外,在饵料台与晒背台上也要定期刷洗消毒。甲鱼一旦感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治疗:发现病甲鱼后立即隔离,首先用10毫克/升的威特氟药浴5~7小时,再用1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收敛病灶,药浴30分钟。同时,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每日每公斤甲鱼用药量为3~4万单位,经过4~5天可治愈。

相关知识

泥鳅养殖常见病之烂身病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泥鳅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具有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主要症状
早期病鱼表现出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等症状,有的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等。后期病灶面积逐渐扩大,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等。

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水质环境较差的鱼塘。此外养殖鱼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可经伤口侵入,导致鱼发病。引起鱼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
(1)调水、解毒,由于发病鱼塘的亚硝酸盐浓度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期用药的效果。临床可用解毒活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兑水后全池泼洒消毒。(2)发病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消毒,可选用重碘(复合碘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实践表明,在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较好,而水体有机质浓度较高时,可使用菌毒必可和暴血停等进行治疗。(3)内服药物,全池消毒后内服消炎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另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硫酸庆大霉素,并配合使用应激宁全池泼洒治疗。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的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根据情况再酌情治疗2~4天即可痊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之肝病防治技术介绍


鳖的肝病也叫肿肝病、坏肝病,是一种综合性肝病。鳖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人工养鳖,由于改变了鳖的自然生长环境,养殖密度较大,生长较快,故较易发生肝病。
1、发病主要原因
(1)在鳖病预防、治疗过程中,由于盲目用药、用药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常会引起肝病。例如磺胺类药物、氯霉素、四环素等均会造成肝脏损害。
(2)在鳖养殖过程中,强化摄食以及延长生长期的方法一方面使鳖快速生长,但另一方面却使肝脏长期负担过重,肝脏出现病变不可避免,饵料不新鲜、长期放置等引起饵料变质,变质饵料中的一些有毒物质对肝脏造成直接损伤。饵料中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添加量过高会引起脂肪肝。
(3)鳖因某种原因感染疾病后并发感染肝脏或影响肝脏正常机能而引发肝病。红脖子病、红底板、白底板、鳃腺炎等疾病发病过程中,肝脏可发生变性和坏死。
(4)水体中的氨浓度过高会引起鳖氨中毒,氨中毒时肝脏受损。水体受农药污染引起鳖农药中毒水体受工业废水的污染引起铜、汞、锌等重金属中毒等。
2、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定期泼洒消毒剂。
(2)用药时,选副作用小的药物,不可盲目加大剂量,避免长期用药。用药治疗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以缩短治疗时间和避免用药的盲目性。
(3)定期进行水质测定,必要时要改换水源或加大换水量。
(4)在养殖过程中,建议适当减缓鳖的生长速度,以减轻过剩的营养物质给肝脏带来的负担。
(5)饵料中添加植物油或鱼油的比例1~3%,应添0.05%VE以防鱼油氧化,饵料尽量用新鲜优质原料。饵料中除配合饲料外,要10~40%鲜活动物饲料和10%左右鲜嫩植物饲料,
(6)脂肪肝病用下中草药投喂预防:茶叶20%、蒲黄20%、荷叶25%、山植20%、红枣15%合剂打成80目细粉在温水中浸泡2小时后,以1.5~2%连药带水添到饲料中投喂,每月10天。
(7)感染性肝病添加中草药预防:黄芩20%、蒲公英15%、甘草15%、猪苓20%、黄芪15%、丹参15%合剂打成80目细粉在温水中浸泡2小时后,以1.5%连药带水添到饲料中投喂,每月10天。
3、治疗
如果鳖已发生了肝病,当务之急是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同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E、鳖用多维、蛋氨酸、保肝宁等解毒、保肝药物,并应在水体中泼洒低毒消毒剂。
鳖的肝病重在防,当病情发展到停食后,就很难治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病因症状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外塘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笔者根据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整理了此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供业界朋友参考。
一、病因
由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引起,病毒病原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初步认为,病毒病原为原发性感染,细菌性病原为继发性感染。当出现下列情形时此病易发:(1)投喂不新鲜的饵料,饲料营养成分单一;(2)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如亚硝酸盐高、氨氮高等;(3)外塘甲鱼吃料量太大使肝脏负担太重排毒不好,形成脂肪肝或肝病变,造血功能严重低下,甚至不能正常造血引起;(4)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及危害
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份,主要危害外塘幼、成鳖,特别是温室甲鱼出池放养到池塘的发病率较多。
三、症状
1.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也有底板呈浊红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呈极度贫血症状;
2.病甲鱼活动能力减弱,出现厌食、吐食、消化不良,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即所谓的“爬坡”),极易捕捉。
3.内部解剖:(1)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失血,肠炎、结肠炎、肠管充气、空乏无血色发白;(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淤血、糜烂,肠道无食、坏死;(3)肝呈灰黑色或土黄色,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4)生殖器官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
四、预防
1.严格检疫:外购甲鱼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采用新威特1ppm+维他新宝1ppm全池泼洒。
2.温室甲鱼在出外塘前,必须进行预防白底板病,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5克三天为一个疗程能够抑制发病。
3.养殖过程中应注重调理肝脏机能及免疫力的提高,每公斤饲料添加保肝宁+免疫王或甲鱼多维各5克。
五、治疗
1.对发病的甲鱼需彻底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忌大量换水,采用金碘1.5ppm全池泼洒。
2.第一天必须减少投饲量,一般减少30%,病重的减少50%,造成投药饵时甲鱼抢食,吃到含药量高的饲料。
3.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8克+福必富5克,连用3~4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1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养牛赚钱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