鳃腺炎综合防治措施

甲鱼鳃腺炎病是一类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有效治疗难的灾害性疾病。此病始发时,死亡的个体数量少,多伴有腐皮、穿孔、瘦弱等明显症状,并常与水质恶化、急性肠胃炎、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发,极易误诊。该病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即使得到及时控制,对甲鱼以后的生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就本人对该病的一些防治体会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一、症状症状可分为出血型、失血型和混合型三种。
(一)出血型鳃腺炎
底板、四肢有积水性红斑,口、鼻、泄殖孔出血,鳃状组织发炎、出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内有凝血块,多为花肝并有出血点,有溶血性腹水,肾、脾充血。
(二)失血型鳃腺炎
底板贫血,呈瓷白色,鳃状组织淡白色,并有糜烂现象,肺灰白、血色不足,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内有凝血块,肝多为土黄色,肾、脾有失血现象。
(三)混合型鳃腺炎
底板、肌肉血色不足,鳃状组织发炎、充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道瘀血,肝多为土黄色并有出血现象,有溶血性腹水,肾、脾充血。失血型鳃腺炎可演变成白底板病。
另外,水质恶化,氨氮含量高于10ppm以上造成甲鱼的造血器官如肝的坏损也能引起白底板病;营养缺乏,如饵料中长期缺乏多种维生素和铁、钴、硒、锰等矿物质造成甲鱼造血机能不足或失血也能引起白底板病。
二、流行特点常年发生,尤以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为多,多见于幼鳖,其次为成鳖、亲鳖、稚鳖。
三、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细菌、病毒等的综合性感染引起的。细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并存在类呼肠弧病毒、类腺病毒等病毒的可能。这些病菌经受伤的体表感染鳃状组织,产生肠毒素及溶血素破坏、感染胃肠道壁而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广泛的系统性的组织器官感染和坏死。
四、预防与治疗针对以上情况,这类疾病的防治原则应为:坚持生态预防为主,使用抗菌、抗病毒的药物联合防治方法,辅之以水体消毒和补充营养,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的目的。
(一)生态预防
1、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定期换水排污,定期对周边环境和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水中病菌,同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以分解、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培育水中有益的优势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3、选用健康苗种,避免使用疫区及带菌的苗种,投喂优质饵料,增强体质,提高甲鱼自身的抗病能力。
4、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防范隔离工作。工具及时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脚、鞋也应适当消毒,谢绝无关或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
5、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二)药物预防
1、坚持每半月左右使用0·3—0·7ppm的二氧化氯或15—40ppm的生石灰对池塘水体消毒处理1次。
2、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适量使用板兰根、黄芩、黄芪、连翘、穿心莲、鱼腥草、蒲公英、马齿苋等中草药煎水拌料投喂,每种中草药的使用量一般为5—10克/100公斤鳖重。
3、发病季节再投喂一些抗病菌的西药,如盐酸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病毒灵等,每种药物的用量一般为2—4克/公斤饵料。同时再添加一些维生素制剂如甲鱼复合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葡萄糖等,一次投喂3天左右。
(三)药物治疗
1、全池泼洒5ppm双氧水(工业用,含量30%左右),预氧化4—6小时后泼洒0·7ppm二氧化氯制剂;第二天用上述药物70%的用量再加强1次;第三天泼洒30ppm生石灰;第六天后全池泼洒3—5ppm的光合菌制剂。
2、每公斤饵料添加盐酸环丙沙星4克、复方新诺明3克、病毒灵3克、维生素C2克、维生素K33克等拌料投喂4天,以及每100公斤鳖重投喂板兰根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20克、黄芪15克、柴胡12克、仙鹤草12克、甘草8克等中草药的煎水汤液,连续6—8天。每次中草药可煎水2—3次,1次投喂1餐。中草药汤液可在西药喂完后投喂也可与西药同时拌料投喂。
3、停药10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消毒和投喂药饵,以巩固疗效。在甲鱼养殖进程中,完善防病体系,加强疾病的防治力度,同时加强对水体的调控,投喂优质饵料,定期补充一些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性补充剂,对由病菌感染、水质恶化、营养缺乏引起的“白底板”病也将会起到很好的控制和预防作用。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常见病鳃腺炎防治技术



一种与红脖子病极易混淆的传染性疾病。
一、病原
目前对该病的病原尚无定论。川崎义一(1983)、张幼敏(1993)在描述该病时,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李伟(1996)也从患病鳖中分离到此菌。台湾的余廷基(1985)认为它是由一种霉菌所引起。大陆的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鳃腺炎病毒所致。
二、流行情况
鳃腺炎在甲鱼病害中,是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一旦染病,可导致全军覆没。该病主要危害生长期的稚、幼鳖,这与红脖子病不同。从近几年的发病情况看,对“台湾鳖”危害最大,在同时养有“台湾鳖”和中华鳖的情况下,如果“台湾鳖”暴发该病,会很快殃及中华鳖。该病的流行季节为5~10月份,水温25~30℃时发病最严重。
三、症状
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池壁缓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口鼻流血。解剖可见两种症状:第一种是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瘀血。另一种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呈红色,胃部和肠道呈纯白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与红脖子病相区别)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四、防治措施
此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鳖就不吃食,很难治疗。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主要以预防为主。
1.预防方法:①外地购进的稚、幼鳖要严格检疫和消毒,有发病史的地区的鳖种不要购买。②对有发病史的鳖池要彻底消毒处理,孵化工具、饵料台、晒背台和饵料、温室、温房及周边环境,要严格按规定消毒,绝不遗漏。③在养殖期间,每隔10天要用消毒药物消毒池水,浸泡一段时间后换水1/4~1/3。④一旦发现病鳖,要及时隔离治疗。对病鳖挑出销毁,不要乱丢。池中的其它鳖最好倒入远离养殖区的其它塘中治疗喂养。对未发病的池塘作1次外用内服相结合的防治处理:即按每立方米水体3.7克的大黄粉碎后,用20倍大黄量的0.3%氨水浸泡12小时,全池遍洒;同时,按每100千克鳖用10克的量在饲料中添加复方新诺明,连喂6天为一疗程。
2.治疗方法:一旦发现鳖池有这样的病鳖,先将病鳖捞出,远离养殖区深埋或焚烧处理掉。其它鳖倒入水温相同的其它池中,然后在饵料中添加复方新诺明,用量为每100千克鳖体重为10克,连喂6天;同时用大黄全池泼洒一遍,用量同预防量,6天后,按每立方米水体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溶化在木桶或塑料桶中,全池泼洒一遍。

甲鱼养殖常见病鳃腺炎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主要病原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病原的正式报道。川崎义一(1983)、张幼敏(1993)在描述该病时、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但从该菌广泛存在于池塘水体中,并在多种病症的病鳖中能分离到此菌的情况来看,很难给以确切的定论。台湾的余廷基(1985)还认为它是由一种霉菌所引起的。从该病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来看,也有可能是由病毒引起。
2、症状: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着池壁缓缓独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到口、鼻流血。解剖病鳖,可见两种症状;一是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另一种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呈红色,胃部和肠道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肝呈点状充血。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一是脖子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3、流行:多流行于5~10月,水温25~30℃时。
4、防治方法:
(1)池塘泼洒终浓度大青叶20克/立方水与板兰根40克/立方水,水煎剂长期浸泡。
(2)病重的鳖采用注射复方大青叶和板兰根注射液,剂量为2毫升/千克鳖重,1日2针,然后将其浸入60克/立方水的大青叶、板兰根合剂(1:2)中。
(3)池塘泼洒“博灭”,同时投喂“强克103(鳖用)”。
(4)投喂“神奇鳖康”也有效果。
(5)有时也可肌肉注射穿心莲注射液2毫升/千克体重。

甲鱼养殖鳃腺炎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1、出血型鳃腺炎:底板、四肢有积水性红斑,口、鼻、生殖孔出血,鳃状组织发炎、出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2、失血型鳃腺炎:底板贫血,呈瓷白色,鳃状组织淡白色,并有糜烂现象,肺灰白、血色不足,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坏死。
3、混合型鳃腺炎:底板、肌肉血色不足,鳃状组织发炎、充血,肺暗紫色、充血。
二、预防
1、生态预防:
(1)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定期换水排污,定期对周边环境和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水中病菌;同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以分解、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培育水中有益的优势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3)选用健康苗种,避免使用疫区及带菌的苗种;投喂优质饵料,增强体质,提高甲鱼自身的抗病能力。
(4)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防范隔离工作;工具及时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脚、鞋也应适当消毒,谢绝无关或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
(5)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2、药物预防:
(1)坚持每半月左右使用适当浓度的二氧化氯液或生石灰水对池塘水体消毒处理1次。
(2)发病季节再投喂一些抗病菌的西药,同时再添加一些维生素制剂如甲鱼复合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葡萄糖等,一次投喂3天左右。
三、治疗
1、全池泼洒5×10-6浓度的双氧水,预氧化4~6小时后泼洒0.7×10-6浓度的二氧化氯制剂;第二天用上述药物70%的用量再加强1次;第三天泼洒30×10-6浓度的生石灰水;第六天后全池泼洒3×10-6至5×10-6浓度的光合菌制剂。
2、每公斤饵料添加适量西药和维生素C、维生素K等拌料投喂4天,以及每100公斤鳖重投喂板兰根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20克、黄芪15克、柴胡12克、仙鹤草12克、甘草8克等中草药的煎水汤液,连续6~8天。每次中草药可煎水2~3次,1次投喂1餐。中草药汤液可在西药喂完后投喂,也可与西药同时拌料投喂。
3、停药10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消毒和投喂药饵,以巩固疗效。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鳃腺炎防治技术



鳃腺炎又名“肿颈病”,它是亲鳖,尤其是稚、幼鳖阶段的一种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疾病,易形成暴发。据介绍,该病对台湾鳖种特别敏感,一旦感染,可造成“全军覆灭”。
1.诊断
病鳖在病程初期,腹甲出现赤斑,病重时口鼻出血,腹部有出血点而死,也有的病鳖死亡后腹甲变成灰白失血状;病鳖往往在陆地、食台或晒台上伸颈死亡,颈肿大,眼白浊或失明,令身浮肿,患病雄亲鳖还出现生殖孔外凸,雌性亲鳖卵巢淤血,卵粒坏死;解剖观察,口腔和咽喉部严重出血,肠道前段微出血,腹腔充满腹水。根据上述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的确诊须通过病毒学检查才能确认。
2.防治
鳃腺炎目前认为是由病毒引起,预防该病时,应注重对水体消毒,常用每立方米2~3克的漂白粉或0.4~0.5克的强氯精等全池泼洒。据介绍用0.05%的盐酸吗啉咪胍,添加在饲料中连喂6天,有一定疗效;冶疗50克以上的幼鳖,每千克体重注射链霉素20万单位,隔天1次,连续2次,发病早期有效;投喂中华鳖病毒灵能很快治愈。

鳖鳃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鳖鳃腺炎俗称鳖大脖子病、粗颈病等。大脖子病为病毒性疾病,传染快,死亡率高。在幼鳖和成鳖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病。其症状是:颈部肿大,头部伸展不动,有时鼻孔出血,初期腹部有红斑,后期消失发白,呈浮肿状。最后爬向食台或晒背处,长久不下水而死于岸上。剖检可见颈部有纤毛状组织突起并溃疡、腐烂;肺、肝部病变,颜色不正常;肠道充血,有炎症。
鳖鳃腺炎重在预防。内服克血灵、甲鱼复合添加剂、肠炎灵等,按说明使用,每隔15天,用药3天~5天;外用甲鱼速康B型、速效菌毒清、高效菌毒消等,按说明使用,春、秋季节每隔20天~30天,高温季节每隔7天~10天,用药2天。对池底淤泥超过50厘米、或2年~3年未干塘的鳖池,需进行清塘,每亩洒150公斤生石灰消毒。
对患鳃腺炎的鳖,应立即治疗。在发病初期,将病鳖集中隔离治疗。口服复方新诺明药片,50克重的病鳖每只服半片,50克~200克的病鳖每只服2片;外用甲鱼速康B型或精碘浸泡。同时使用卡拉或庆大霉素针剂,50克~100克重的病鳖每只用1/2支,150克~200克重的病鳖每只用1支。经过治疗,病鳖一般都能康复。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对策及措施


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治愈期长,给奶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乳房炎分为临床型和隐性型,临床型乳房炎主要引起乳房红肿发热、疼痛、乳品质下降,严重的化脓性或坏死性乳房炎引起全身症状,发热厌食乃至败血症而死亡;隐性乳房炎虽然不表现为临床症状,但也影响产奶量和乳品质,而且在不良的环境三大因素影响外,还表现在致病菌的多样性方面,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下面一起来看看: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对策及措施。

饲养者在奶牛养殖的过程中,最担心的的就是乳房炎的感染,因其感染后会对奶牛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非常容易发生,所以饲养者在生产中都很重视对乳房炎的防治,乳房炎与乳腺炎不同的两种疾病,乳房炎主要是奶牛的乳腺组织发生的炎症,通常会受到奶牛自身、环境、管理及遗传因素等的影响,牛一旦发生感染就会给牛场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一旦导致大范围的传播,那么损失不可估量。生产中如果采用抗生素对奶牛乳房炎进行治疗,就会有耐药菌株产生和抗生素残留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抗生素应该慎重使用。饲养者应该尽量对于乳房炎的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1、强化牛的饲养管理

奶牛采食的饲料应该尽量保证营养配比平衡,必须保证能够维持奶牛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适时采取适量的维生素A、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饲料添加剂放在饲料中能够相应的提高奶牛的抵抗力,同时降低乳房炎的发生概率。

奶牛在干奶期之后的4个星期的日粮中为了预防乳房炎的发生可以添加高含量亚硒酸钠维生素E。母牛将分娩的前3个星期就可以在其采食的日粮中添加约0.59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也可以给母牛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按照体重0.1mg./kg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生产中还要避免奶牛因为应激因素而发生乳房炎,平时采食的饲料必须合理搭配并且保证质量优和量足,不能够将奶牛的饲料突然就更换掉或者是没有过渡就突然转群而导致奶牛因为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

奶牛生产之后的2-3天应该保持每天挤奶3~4次的频率,奶牛如果处于停奶期,饲养者就要时刻注意观察其乳房的收缩,掌握具体的收缩情况。奶牛分娩的前2个星期要将青绿多汁饲料和精饲料的量适量的减少并且将食盐量控制得当.这样能够避免奶牛因为乳房水肿而发生乳房炎的情况出现。适时使用适量的药物以增强奶牛的免疫功能而避免乳房炎出现,保证牛场的经济效益。

2、尽早发现病牛

在准备给奶牛进行挤奶操作之前应该先仔细观察乳房的外观,确认是否表现红肿热痛,其次还要将前3把牛奶挤在小杯中观察有无絮状沉淀。对于表现乳房炎先兆的母牛应该进一步加以诊断,将挤出的奶采取单独处理的措施并且对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奶牛群应该实施定期的检测制度,力争可以及时的处理临床或亚临床乳房炎病牛,减少牛场的损失。

3、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牛舍及运动场的地面应该始终保持平整、干燥,并且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垫草勤换、牛体勤刷并且尽量保证乳房的清洁卫生,将环境的消毒工作必须落实到位。合理调整牛只的饲养密度,因为奶牛的生存环境中存在非常多的病原微生物,而且空气、土壤、粪便、垫草等都能够成为病原微生物滋生的场所,所以尽量应该保持奶牛的圈舍和运动场清洁干燥,从而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数量。

4、严格挤奶操作

在挤奶之前先要将牛体清洁干净,要特别注意牛体后躯的清洁,乳房采用温水清洗然后再擦干乳房和乳头可以使用消毒毛巾,最后用次氯酸钠溶液清洗乳头之后才可进行挤奶操作。给奶牛进行挤奶操作最好进行机械挤奶,而且真空压力要合适切忌过高,挤奶机械在挤奶前后都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消毒制度。整个挤奶过程都要始终遵守操作规程,不可疏忽,尽量避免病原微生物入侵乳房。

5、定期监测隐性乳房炎

每个牛场都应该间隔3个月进行1次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一旦发现表现乳房炎临床症状及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及时给予综合性的防治手段,如果牛群中存在久治不愈的奶牛就要及时进行淘汰处理,减少传染来源。

6、及时治疗病牛

如果牛场中有乳房炎病牛就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合理把握抗生素和中药制剂的应用,以有效的发挥治疗乳房炎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牛场应该定期对发生乳房炎的奶牛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这样可以确定引起此场奶牛发生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然后还可以通过药敏试验将筛选出来的敏感药物用于临床用药的指导,以增强治愈效果。

浅谈综合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措施

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很高,隐形乳房炎的发病率更高、危害性更大,本文对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治疗、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对广大奶牛养殖户提供参考。
乳房炎在奶牛饲养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北方地区特别是在11月份-3月份的冬春两季,由于天气寒冷奶牛舍内饲养不放牧,舍内潮湿、光照不足有利于微生物大面积繁殖,而此季节又正是产犊高峰期,发病率更趋增多,是乳房炎的高发季节。它是危害奶牛业的重要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大的,而我们很多奶牛户意识不到奶牛群由乳房炎造成的损失。根据多年的兽因临床工作对乳房炎的防治总结了一些经验和防治措施。
一、乳房炎的诊断:根据乳房炎临床症状程度不同,诊断方法各有偏重。
1、临床型乳房炎:根据乳房的局部变化及乳汁的临床检查即可作出诊断。如乳房红、肿、热、痛,拒绝人工挤乳,乳汁出现絮状物,乳汁分泌不畅,产奶量下降或产奶停止,乳汁中出现血液、絮状凝块等即可作出诊断。
2、隐性乳房炎:乳房无临床症状,乳汁也无肉眼可见的变化,但乳汁的PH值、电导率和乳汁中的体细胞数、氯化钠的含量等都高于正常值,只有通过实验室进行检验如CMT法、乳中体细胞测定,以及微生物检查等才能作出诊断。
二、乳房炎的治疗: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方法有抗菌素疗法和中药疗法。
(一)抗菌素疗法
1、乳房内注入:常用、简便的有效方法。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联合应用,新霉素,乳炎消、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应注意
(1)根据乳房炎感染期微生物选择药物,以便提高疗效;
(2)乳内注入前先将乳头用酒精棉消毒;
(3)乳房内的乳残留物先挤净,或者采用清洗法即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立即用药,第一次应量足或加倍,注药后,可轻捏一下乳头,向上按摩,使药液向上扩散;
(5)注药时不要用乳针用注射器口直接对乳头孔口(针头、乳导管易使乳头管内膜损伤)。此方法应用于急、慢、轻等型的乳房炎治疗。
2、肌肉注射、静脉注入法:主要用于体温高、食欲差、全身症状明显的病牛。青霉素160万×10,链霉素100万×5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四环素50万×10,氢化可的松20ml×3,乳炎一针安10ml×5.5%葡萄糖500ml×4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
(二)中药疗法:适用于慢性乳房炎,用中成药乳房消肿散或大瓜娄根散,也可用乳房消炎膏涂擦乳房。
三、奶牛乳房炎防治的综合措施
(一)保持环境卫生增加奶牛的运动量
1、保持环境卫生:由于乳房炎主要是乳区被细菌感染引起的,预防奶牛乳房炎关键是要保持奶牛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奶牛舍中的粪便,保持奶牛舍内干燥清洁。要经常刷试奶牛体,尤其要注意保持奶牛后驱及尾部的清洁。提倡奶牛舍使用吊尾绳,这样可以防止粪便污染奶牛的尾部,避免了被粪便污染的奶牛尾甩到奶牛乳房上而引起奶牛乳房炎。一般对夏秋季节,易采用药物消毒,冬春季节要用石灰撒圈舍,两种消毒方法结合应用,对预防乳房炎有很好的疗效。奶牛群的饲养密度要合理,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
2、增加奶牛的运动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奶牛由放牧型散养转变成圈舍型饲养,再加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圈舍建造上过分降低成本,造成运动场小,饲养密度大,使奶牛运动量不足,体质较差,乳房感染,容易诱发乳房炎。因此,运动场的建筑面积一定要足够大,并且每天驱赶奶牛运动30-60分钟,增强奶牛体质,增加奶牛抵抗力,从而可以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
(二)正确的挤奶操作
1、乳房按摩:乳房洗净后应对乳房进行按摩,这一过程要轻柔、快速,最好在25秒内完成。
2、正确的人工挤奶操作:人工挤奶应先挤健康牛,后病牛,先健康乳区,后患病乳区。采用“拳握式挤奶法”,开始用力宜轻,速度稍慢,待排乳旺盛时再加快速度,每分钟压挤为80-120次,每分钟挤乳量不低于1.5公斤,尽量缩短时间,结束前两次按摩乳房,挤净残乳。
3、正确使用机器挤奶:机器挤奶时真空压力应控制在340-380毫米汞柱,脉动器脉动频率每分钟控制在60-70次,奶杯不漏气,适时检查乳杯内衬。对患乳房炎的奶牛或正在使用抗生素的病牛应改手挤,待病愈后再恢复机器挤奶,对分娩10天内的奶牛应采用人工挤奶,以防止发生乳房炎。
(三)合理配制日粮
研究证明,维生素、矿物质、腐植酸、左旋咪唑和中草药在抗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体内缺硒、VA和VE会增加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所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腐植酸、左旋咪唑和中草药不但可以降低乳房炎,而且对提高产奶量都有作用。在配制高产奶牛日粮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日粮中维生素的含量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生率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在分娩前60天和整个泌乳期的青年奶牛,添加VE和硒,可使整个泌乳期内乳房炎发生率下降32%,疾病感染的病程缩短40%。
2、日粮中添加钙锌和铜可以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在日粮中添加每公斤体重25毫克蛋氨酸锌,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下降32%,产奶量也显著提高,在日粮中每公斤体重额外添加20毫克的铜,可使奶牛受主要病菌感染的乳房炎数降低22%。
3、日粮中添加VA能够抵御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降低乳房炎发病率50%。当VA与B-胡萝卜素并用时乳房炎的发病率则更低。所以我们给奶牛一定量胡萝卜,这样即可预防了乳房炎又提高了产奶量。
4、采用腐植酸钠拌料投服方法,可以激活奶牛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使乳房炎发病率下降。
总之,对乳房炎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并且要形成常规,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17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