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水蛭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即蚂蟥病。
一、病原
由水蛭寄生引起,这些蛭包括鳖穆蛭、扬子鳃蛭和拟扁蛭等。
二、流行情况
水蛭病也是常见的鳖病。蛭类是以吸取动物的血为生的,鳖的行动迟缓,易被蛭类吸附。大量存在的水蛭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所以发病池多是室外的利用江河、水库、湖泊的水作水源的鱼鳖混养池、亲鳖池和高产精养池,特别是大量投喂螺蛳的池中尤为严重。该病在整个鳖的生长期都能见到,对大小鳖都有危害。少量寄生时一般不会影响鳖的生长,但会引起其它病原的传播。大量寄生会使鳖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此外,水蛭还是鳖血簇虫的中间寄主及传播媒介,可以导致血簇虫分布范围的扩大。
三、病症
病鳖体表可见虫体,呈淡黄、橘黄或深黑色,黏滑。严重的有寄生到鳖的头部、眼睛和吻端。虫体手触微动,遇热则蜷曲但并不脱落,强行剥落虫体,可见寄生部位严重出血。患病严重的鳖烦躁不安,有的趴在晒背台上不愿下水。当寄生在眼、吻端时,鳖头往后仰,并四处乱游,病程长的食欲减退,体表消瘦,腹部苍白,呈严重的贫血状。水蛭病直接导致鳖死亡的很少,但会引起其它疾病并发而死亡。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①采用清新水源,不用被污染或富营养化的水养殖,养殖水入池时用细筛绢网过滤;②要有充足、良好的晒背场,经常晒背可有效防止鳖病发生;③定期泼洒生石灰液,一可调节水质呈碱性,使水蛭不适应碱性环境而死亡,二可消毒池水,防止并发症并发。
2.治疗方法:①发病池,用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呈0.7克/立方米,或用高锰酸钾全池泼洒呈10克/立方米,或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呈0.7克/立方米;②用鲜猪血浸毛巾在进水口诱捕,一般3~4个晚上就可捕掉大部分水蛭。带虫体的毛巾可用生石灰处理后掩埋;③对发病鳖,用10%的氨水或2.5%的盐水,在水温10~32℃时,浸洗病鳖20~30分钟,蛭类会脱落死亡;④清凉油涂抹寄生处,蛭受刺激立即脱落;⑤发病严重的鳖,用2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浴1小时,连续2天可治愈。
YZ023.Com>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常见病水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病原:水霉科的多种种类。
2.症状: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明显异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颈部、四肢及体表覆盖一层灰白色棉毛状物,病鳖在泥中钻动后,菌丝则呈泥土色。
3.流行情况:只有鳖受伤后,受伤处才会受水霉感染,严重时可引起病鳖死亡。
4.诊断:用肉眼检查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固着类纤毛虫、壳吸管虫及丝状细菌并发症的区别,区别方法为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5.预防措施:进行综合预防,严防鳖体受伤。当受伤后可以全池遍洒0.6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精,鳖体表受伤处涂鳖治灵1号及亚甲基蓝。
6.治疗方法:(1)治疗早期可将鳖放在沙箱内,沙刚好将鳖体埋没,放在太阳下晒30~6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晒数天。(2)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3)全池泼洒亚甲基蓝,每立方米水体放亚甲基蓝2~5克。(4)重病时须在伤病处涂亚甲基蓝,并进行隔离饲养。每天涂1~2次,连涂3~5天:同时在全池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

甲鱼养殖常见病赤白板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鳖赤白板病(俗称红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较大的鳖病,且到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与发病条件,并在预防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中草药和免疫苗防病研究的进展,为今后控制赤白板病的发生打下了基础。笔者综合国内有关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赤白板病的发生与防治介绍如下,供有关人士参考应用。
赤白板病的发病症状
1、行为变化突然或长期停食是赤白板病的典型症状,减食量通常在50%以上。发病后病鳖多在池边漂游或集群,大多病鳖头颈伸出水面后仰,并张嘴作喘气状,有的鼻孔出血或出气泡,严重的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故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稍一惊动迅速逃跑,不久就潜回池边死亡。
2、外部症状病鳖体表无任何感染性病灶,背部中间可见圆黑色影块,俗称“黑盖”。病鳖死亡时头颈发软伸出体外,有的因吸水过多全身肿胀呈强直状,刚死的病鳖头部朝下,提起时口鼻滴血或滴水。有的腹部呈浊红色(红底板),有的则苍白色(白底板)大多雄性生殖器脱出体外,部分脖子肿大。
发病后的处理与控制
由于赤白板病的发生呈暴发性,发展很快。所以处理和控制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发病数日,食量已减一半以上,或根本不吃食,而气候条件又无改善的趋向,持续低温阴雨的,应赶快清池把鳖捕出卖掉,以减少损失。清出后彻底消毒并补养些鱼类,因在这种情况下已较难用投喂药物来控制疾病的发展。二是天气忽睛忽雨,水温不稳定,病初起还未形成暴发,鳖吃的食量还未减到一半以上,天气无稳定好转趋势的,如有采光温室,应把鳖捕到温室中强化饲养,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病毒清投喂5天,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如无采光温室,发病是精养小水泥池时,可采用池上搭简易棚来增温催食,效果也不错。三是疾病发生在室外较难捕捞的大泥塘里,且病情严重呈暴发型,并基本停食,而气候又无好转趋势的,则应采取“保”的措施,具体做法:一是每6天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池水消毒;二是适当换水,如池水较混可每隔3-4天换出原池1/5的水,以保持水质良好,换水后应适当泼洒些生石灰,一般为呈池水25×10-6的浓度。
切忌大换水,大泼药,大施生石灰的过激行为。同时每天两次巡塘及时捞出死鳖进行远距离深埋或化学处理;三是当天气略有好转,水温上升到26℃以上时就应采购些质好味鲜的海水鱼,淡水鱼或鲜猪肝切成适口的小块,在池中多点投喂诱食,直到完全好转时再投喂人工饲料。
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地方当鳖发病严重后投喂高剂量的抗生素和化学药品,鳖不吃食的造成浪费,吃点食的反因药害更加快病鳖的死亡。因许多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对鳖的肝肾有损害的副作用,所以投喂也应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营养为主的中草药或添加剂。如一些含多糖和解毒生物碱的黄芪、甘草、板蓝根、双花等中草药和多维等营养物质,以增强鳖的抗病力。

河蟹养殖常见病蟹奴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病原:蟹奴。
2.症状:患蟹奴病的蟹,腹部的脐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看到多个乳白色或半透明的颗粒状虫体;病蟹雌雄难辨,雄蟹的脐呈椭圆形,螯足小而绒毛少;病蟹生长缓慢,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的蟹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不能食用。
3.流行情况:在上海、湖北、安徽等省市都有发生,且在滩涂养的中华绒螯蟹发病率特别高。如将已感染的蟹移至内陆淡水中饲养,蟹奴只形成内体和外体,不能繁殖幼体后再进行感染。在同一水体中,通常雌蟹的感染率大于雄蟹。从7月份开始发病率逐月上升,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蟹奴外体变软,甚至仅残留蟹奴脱落后的小黑点。
4.诊断: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用显微镜检查。
5.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1)从无蟹奴感染的地区引进蟹苗,或选择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2)在淡水中饲养中华绒螯蟹。(3)可用针挑破白色点状蟹奴外体,然后每立方米放0.8克硫酸铜,药浴30分钟,疗效较为显著。

甲鱼养殖常见病穿孔病的诊断方法



又名洞穴病、烂甲病,也是鳖最常见的病之一。
一、病原
据研究该病为多种病原菌侵入所致,主要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其它一些细菌。
二、流行情况
穿孔病是鳖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鳖的整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病,尤以个体比较大的幼鳖和商品鳖为甚,对温室中的幼鳖威胁最大,一旦发病1~2周内即可死亡,死亡率可高达20%~30%。
穿孔病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点:一是苗种在放养初期因操作不慎损伤鳖体后,由于当时水温并不太高(20℃左右),所以首先是感染真菌并形成一个圆点形的感染病灶,当水温水质变化或经过单因子药物治疗后真菌消失,此时多种细菌则乘虚而入在真菌病灶上形成一个新的细菌感染圈,并逐步向深层组织发展,使大量的组织变性渗出并形成堆积,所以穿孔病病灶大多呈圆形。二是在环境最适宜的暴长期,由于鳖的体表较松弛、柔嫩,在纯沙底质的养殖池中,难免会在钻爬中擦破,病原体乘机而入感染并形成局部疖疮型破溃引发渗出,当渗出组织积多后可见体表有淡黄色点状保护圈,然后病原菌就往组织深层发展,形成洞穴。三是初发腐皮病经过治疗有所控制后由于水质恶化使溃疡部位呈继发性感染,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室外土池中。所以穿孔病的病程较长,但死亡较集中,一般只要早发现,大多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还可能由急性暴发型转为慢性型,虽不会1次大批死亡,但死亡连续不断,仍会造成很大损失。
三、病症
患病轻的鳖在水中可见背甲上有白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圆形斑块,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霉等真菌,但取出水面后,可清楚地看到白点或白斑而无菌丝,是因细菌感染背甲色素消退所致。进一步发展,背甲上可见白色疮痂,周围有血渗出,挑开疮痂,下面是一个孔洞,孔洞深时可直达内脏引起死亡。
穿孔病初期,病鳖一般食欲正常,活动自如,死亡的大多是背腹甲穿透后细菌直接感染内脏所致。剖检可见背腹甲严重穿孔,感染的内脏大多变性坏死,特别是穿透背甲时,肺脏肿大,肺泡充水并呈紫黑色,有的则呈黄色,气管内有较多的瘀血。而穿透腹甲的大多腹内积水,呈全身肿胀。穿孔病及时治疗大多可恢复正常,只是会留下疤痕,影响商品价值。

甲鱼养殖常见病蠕虫病防治技术



一、病原
由蠕虫寄生在鳖肠道内,引起鳖肠穿孔或肠堵塞而死亡。这类蠕虫有6种:①贝居腹盾吸虫,血红色,虫体大小(1.5~4.5)毫米×(1.16~2.57)毫米,常寄生在鳖肠壁内,造成肠壁穿孔,穿孔处用镊子一挤可挤出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炎;②东方簇盾吸虫,虫体淡红色,圆筒状,前端稍细削,后端钝圆,肉眼可见,虫体大小6.5毫米×2.5毫米;③短肠细孔吸虫;④福建细孔吸虫;⑤链蛇后穴吸虫;⑥绦虫。
二、流行情况
绦虫病在河南有发现,盾腹吸虫病在浙江、湖北、湖南均有发现。其它蠕虫引起的病在各地也有发现。它们的传播媒介是软体动物,所以投喂螺蛳的池塘多发此病,已发现因吸虫大量寄生而堵塞肠道,使肠穿孔的病例。
三、病症
寄生蠕虫的病鳖外观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或拒食。解剖可见肠肿胀或穿孔,穿孔处周围组织发炎,用镊子或手可挤出虫体,剖开肠道,可见虫体完全堵塞肠道,长的虫体可达30~50厘米。
四、防治措施
1.预防办法:①不从疫病区引种;②池水放养前要彻底消毒,养殖期间要定期消毒;③入池水源要用筛绢网过滤;④池底不要留有大量螺蛳或小螺;⑤不喂鲜活螺蛳,改为煮熟投喂。
2.治疗方法:①病情严重的鳖填喂肠虫清,剂量为每次每千克鳖体重喂0.2克,共喂2次,间隔7~10天,用药后1周可见效;②发病池拌饵投喂敌百虫,每天每千克鳖体重用量为0.1克,连喂6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1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