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雌鳖产卵量的六哥措施


1、雌雄比例要适当
在养鳖池中,雄鳖多反而影响亲鳖的交配,降低受精率。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例以(3~4):1为宜。如果池中雄鳖强壮,体形大,数量可少些。反之,应增加雄鳖数量。如发现池中雌鳖甲背有较多爪痕残伤,则说明雄鳖过多。
2、供足蛋白质饲料
雌鳖的产卵需要较多的蛋白质和钙质。为了满足产卵的需要,必须定时、定量、定点供应螺、蚌、小鱼虾等动物性饲料。
3、搞好水质管理
保证亲鳖池水无污染,肥度适中,呈淡绿色或茶绿色。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这样水中微生物多。水过瘦可泼洒鲜人粪尿或池岸堆积栏肥,让肥水流入池中。水的深度适中,以提高水温。每星期换水一次,换水时保留池水的十分之一。
4、整理好产卵场
产卵场也是鳖的“晒背”场。产卵前应铲平卵场,铺40~50厘米厚新鲜细沙,并保持湿润。
5、保持鳖池安静
亲鳖交配产卵时要保持安静,极怕声音干扰。因此在繁殖季节要清除养鳖场内的天敌,以减少干扰和避免天敌的危害。
6、增加光照时间
宜在鳖池水面上安装电灯,晚上开灯,既可增加光照时间,又可诱虫供鳖食用,一举两得。

相关推荐

提高黄鳝产卵量


 养黄鳝要得到较好的效益,必须自己养种鳝。黄鳝繁殖技术难度较大,在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提高黄鳝产卵量的几项关键措施。

1.营造良好环境。在黄鳝池里种植水草,如水稻、水浮莲、水花生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以利于亲黄鳝产卵。

2.调好水质水位。亲黄鳝养殖池水必须是无毒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水,pH值应在6.2~7.8之间,水深20cm~30cm,新水池要进行脱碱处理。

3.放养密度要适当。亲黄鳝个体要适中,最好选择100g~150g的黄鳝作产卵亲鳝,雌雄比例为1∶3~4,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0条左右。

4.投喂饲料要合理。亲黄鳝繁殖季节在4月至9月,要投喂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如鱼浆、蚯蚓等,同时搭配亲黄鳝全价配合饲料。性成熟的亲黄鳝经过高蛋白饲料投喂后,一般5天~7天就会产卵,卵产在草或石头边,只要有白色泡沫就是亲黄鳝的产卵巢。

5.掌握好水温。产卵季节,每天早上要巡池,发现有白色泡沫的卵巢,应将其轻轻地移人孵化池,采用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吸入后膨胀到4mm左右,孵化时间随水的温度高低而变化,一般为1天~7天,水温25℃时,6天可全部完成。幼苗孵出后,水温28℃经10天左右,体长达26mm,卵黄囊还没完全消失;再经过7天~10天卵黄囊就会完全收完,开始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可适当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35天左右,幼鳝生长至5cm~6cm,就可放入饲养池饲养,必须大小分开投放。

6.定时定量投喂。不论是产卵亲黄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产卵鳝每天投喂2次,早上8时左右、下午6时左右各投喂1次,每次喂量为亲黄鳝总体重的2%~3%。幼苗每天在下午5时~7时投喂1次。(

如何提高黄鳝产卵量



养黄鳝要得到较好的效益,必须自己养种鳝。黄鳝繁殖技术难度较大,在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提高黄鳝产卵量的几项关键措施。

1.营造良好环境。在黄鳝池里种植水草,如水稻、水浮莲、水花生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以利于亲黄鳝产卵。

2.调好水质水位。亲黄鳝养殖池水必须是无毒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水,pH值应在6.2~7.8之间,水深20cm~30cm,新水池要进行脱碱处理。

3.放养密度要适当。亲黄鳝个体要适中,最好选择100g~150g的黄鳝作产卵亲鳝,雌雄比例为1∶3~4,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0条左右。

4.投喂饲料要合理。亲黄鳝繁殖季节在4月至9月,要投喂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如鱼浆、蚯蚓等,同时搭配亲黄鳝全价配合饲料。性成熟的亲黄鳝经过高蛋白饲料投喂后,一般5天~7天就会产卵,卵产在草或石头边,只要有白色泡沫就是亲黄鳝的产卵巢。

5.掌握好水温。产卵季节,每天早上要巡池,发现有白色泡沫的卵巢,应将其轻轻地移人孵化池,采用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吸入后膨胀到4mm左右,孵化时间随水的温度高低而变化,一般为1天~7天,水温25℃时,6天可全部完成。幼苗孵出后,水温28℃经10天左右,体长达26mm,卵黄囊还没完全消失;再经过7天~10天卵黄囊就会完全收完,开始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可适当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35天左右,幼鳝生长至5cm~6cm,就可放入饲养池饲养,必须大小分开投放。

6.定时定量投喂。不论是产卵亲黄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产卵鳝每天投喂2次,早上8时左右、下午6时左右各投喂1次,每次喂量为亲黄鳝总体重的2%~3%。幼苗每天在下午5时~7时投喂1次。

黄鳝繁殖技术难度极高 提高黄鳝产卵量有六招



养黄鳝要得到较好的效益,必须自己养殖种黄鳝,黄鳝繁殖技术难度极高,提高黄鳝产卵量有六招。

1.选好场地:在黄鳝池里种植水草,如水稻莲、水花生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模拟自然生态形式利于亲黄鳝产卵。

2.调好水质水位:亲黄鳝养殖池水,必须是无毒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水,水的酸碱度PH值应在6.2~7.8,水位深20~30厘米,新鲜的水池还要进行脱碱处理。

3.放养密度要适当:新黄鳝个体要适中,最好选择100~150克的黄鳝作产卵亲鳝,此时的黄鳝雌雄比例为1:3~4,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放亲黄鳝10条左右,太多影响产卵量。

4.投喂饲料要合理:4~6月份是亲黄鳝繁殖季节,要投喂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如蚯蚓等,同时搭配亲黄鳝全价配合饲料,性成熟的亲黄鳝经过高蛋白饲料投喂后一般5~7天就会产卵,卵产在草或石头边,只要有白色泡沫就是亲黄鳝的产卵巢。

5.掌握好水温:黄鳝产卵季节,每天早上要在亲黄鳝池边巡池,如发现有白色泡沫的卵巢,应轻轻地移入孵化池中,采用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吸入后膨胀到4毫米左右,孵化时间随时随水的温度高低有1~7天,水温25℃时,6天就全部完成。幼苗卵出后,水温28℃经10天左右,体长达26毫米,卵黄囊还没完全消失;再经过7~10天卵黄囊就会完全收完,开始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可适当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35天左右,幼鳝生长到5~6厘米,就可放入饲养池饲养,必须大小分开投放。

6.定时定量投喂:不论是产卵亲黄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产卵亲黄鳝每天投喂2次,早上8时左右、下午6时左右各投喂1次,喂量每次按亲黄鳝总体重的2%~3%。幼苗每天下午5~7时投喂1次,有利于亲黄鳝多产卵。

雌蜈蚣产卵的孵化过程


雌蜈蚣在产卵前有筑巢行为。关于筑巢的行为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雌体在产卵前以头板、口器以及前面的几对步足把实验缸底的土层做成1厘米深的浅凹,排卵时雌体将头置于凹内;

另一种说法是,雌体产卵前1周左右开始筑巢,筑巢是在潮湿、松软的土层内进行的。雌体先用颚肢、口器和步足将土扒松,边扒边转,并用颚肢和步足钳住土团向外推移,逐渐形成一空窝。其巢为圆形或椭圆形,深4~5厘米,直径5~6厘米。在接近产卵时,雌体将巢口周围封闭,自己伏于窝中,用土团从巢里面将巢封闭。

雌蜈蚣母体产卵完毕,把卵子集成一团,怀抱在身体前部的腹与步足之间,完全悬空,不和泥土接触。卵子抱在母体步足间不时地进行翻动,同时还用口舔舐卵面,并清除异物。这时,如果把卵团与母体分离,把其移放在消毒器皿中,卵子受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受压变扁,虽然经消毒灭菌,不出5天就会发生霉变。蜈蚣抱卵孵化20天左右,幼小蜈蚣就蜕去卵膜和胎皮孵出。

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如蛆虫状,两端尖细,中部粗壮浑圆。孵出后母体仍紧紧地把其抱在足间,这时的幼体也很少活动。经25~30天以后,幼体进行第二次蜕皮,其体形与成体相似,体色仍为乳白色,身体中段稍微肥胖。再经过35~40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其形态与成体完全相同,体色为灰黄色,活动力增强,不再紧紧抱成团,而是松散地集中在母体腹面。这时幼体就可以与母体分离,营独立生活了。

母体由于产卵后又经过长期抱卵,体力消耗极大,有相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在孵化结束后身体虚弱而死亡。但大部分都可以活过来。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的需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促进奶牛业向大规模、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1、科学选种

优良的品种是奶牛高产的基础,良种奶牛的生产性能较高,体型较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奶牛的选种包括种公牛的选择和母牛的选择。目前我国最常使用的品种多为黑白花奶牛,如荷斯坦奶牛,并且多为杂交改良的后代。有研究表明,杂交改良后果的奶牛品种,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均较普通奶牛有很大的提高。在选择种公牛时要注意生长发育、早熟性、外貌特征、体质和精液品质等性状,选择母牛时则要根据体质、外貌、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考虑。在选种时还要依据系谱、家系等选择良种。

2、合理饲喂

因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要根据饲养标准,计算不同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量,以科学合理的配制日粮,合理的搭配日粮中的精粗比例,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奶牛在泌乳初期,因刚经历分娩,体质较弱,消化机能较差,生殖系统尚未恢复,此时饲喂奶牛以恢复为主,精料的饲喂量不宜过大,主要以饲喂优质牧草为主;在泌乳期,奶牛体质和各项机能基础恢复完全,并且处于泌乳的旺期,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此时除了要维持自身的需求外,还要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泌乳的需要。应该额外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增加产奶量,当奶牛的产奶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停止增加,此时要将多余的精料慢慢减少,以免影响到奶牛的健康。因奶牛在泌乳盛期,钙的流失较多,易发生瘫痪,因此,在提供营养时要注意适当的补充钙、磷;奶牛进入泌乳后期后,产奶量下降,但是也不可随意的减少日粮的营养,此时奶牛经过长时间的泌乳后要摄人充足的营养来增强体力,保持适宜的体况,以为下一个泌乳期做好准备。

在饲喂时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尽量保持粗饲料种类多样,要提高充足的青饲料,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同时可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外,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可适当的使用一些饲料添加剂,在大量饲喂精料时使用一定量的小苏打,可中和瘤胃酸,不但可防止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还可以有效的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产奶量。另外,还要保证奶牛有充足的饮水,因牛奶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充足的饮水可显著的提高产奶量,注意在提供饮水时冬季不可太凉,有条件的话可提供温水,夏季则可让奶牛饮用凉水,起到降温的作用。

3、加强管理

加强奶牛日常的管理工作。科学的规划奶牛养殖场的布局和奶牛设施,为奶牛提高适宜的生活环境。加强日常环境的管理工作,注意保持牛舍内的卫生清洁,及时的打扫,定期消毒。合理通风,以调控牛舍的温度、相对湿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勤换垫草垫料,保持牛舍干燥。

在养殖前要对奶牛进行合理的分群,分群可依据奶牛的大小、品种、产奶量高低、体质强弱来进行分群,尤其要注意按照奶牛产奶量的高低分群,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养殖经济效益。这样便于饲喂管理,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如果当地的自然条件良好,可在青草地进行放物,不但可以保证奶牛采食到新鲜的青草,加大运动量,接种阳光的照射,增加体质,提高泌乳量,还可降低饲料成本。

如果当地的放物条件不好,采取完全舍饲的方式养殖奶牛,则要对奶牛进行补充光照,合理的延长光照时间可对奶牛的生长发育和产奶量影响较大。另外,要保证奶牛每天都有充足的运动量,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4、科学挤奶

科学的挤奶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目前挤奶的方式主要有人工挤奶和机器挤奶。采用机器挤奶时由于力度、速度和刺激一致,奶牛的舒适度较强,因此可提高产奶量。而人工挤奶可根据奶牛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力度、手势等,各有优点,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挤奶都要注意不可挤奶过度,安排好每天挤奶的次数。目前各养殖场一般每天挤奶3次,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在挤奶前要先对乳房进行热敷和按摩,以促进乳房的血液循环,加速乳房的膨胀,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排乳。

5、预防疾病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每天都要刷拭牛体,保持体表的卫生,减少体外寄生虫的侵害。定期检查奶牛的牙齿和肢蹄,每牛的春季都要进行修蹄的工作,在奶牛分娩前进行驱虫。加强奶牛乳房的保健工作,可每天在挤奶前给奶牛的乳房进行按摩,除了可提高产奶量外,还可预防乳房炎。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另外,要注意做好奶牛营养代谢的监控工作,防止发生产乳热、酮病、瘤胃酸中毒等营养代谢病。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文章从我国奶业的现状、影响产奶量的因素及提高产奶量的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据调查统计,我国的奶类总产量仅占全世界的1.6%,而奶牛仅有460多万头,占全世界奶牛总数的约2%。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营养的需求更加完善,这就给我国奶牛业造成一定压力。关于《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显示,我国人均奶量只有6.05kg,而全世界人均奶量为92.22kg,因此,国家农业部提出“抓好奶类生产”,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其中产奶量的提高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奶牛业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1978年,我国仅有奶牛及改良牛47.5万头,总产奶量97.1万t;泌乳母牛单产水平3000kg,人均奶量10.1kg;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218.9万头,比1978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3633.4万t,比1978年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800kg,比1978年提高了60%,人均27.5kg,比1978年增长了1.7倍。虽然我国奶牛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奶牛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主要靠增加奶牛的总数来提高产奶量,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奶牛数量逐年递减,而奶牛的产奶量却保持稳定或递增,如:美国1950年奶牛2190万头,总产乳量5289万t,2004年奶牛为901万头,总产乳量达7748万t,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599kg。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现状,汲取各国奶牛业的发展经验,从饲养、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从而实现我国奶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
2.1环境因素
奶牛的生产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牛场的选址及建设是关键。在饲养奶牛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最低限度的减少对奶牛业污染。
2.2奶牛本身
2.2.1高产良种奶牛严重不足我国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尚不足4000kg,而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平均单产达8400kg,丹麦、日本、法国等平均在6500kg以上。
2.2.2奶牛繁殖技术落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把胚胎移植作为促进奶牛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我国技术相对落后,奶牛繁殖潜力尚待挖掘。
2.3饲养管理
2.3.1集中饲养传统的工厂化生产是将奶牛集中饲养、集中管理,这不能很好满足不同奶牛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既造成饲料的浪费又降低了奶牛的产奶量。
2.3.2缺乏优质饲料,日粮配比不合理饲料是奶牛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奶牛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缺乏优质饲料,尤其是优质牧草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奶牛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奶牛饲料主要靠粮食、作物副产品、秸秆和少量天然牧草,加之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方法,饲料单一,营养失调,严重制约了奶牛的产奶量。
2.3.3奶牛发病率较高由于近年来对奶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使得养殖户盲目引进种牛,对引进牛的品质、性能、疫情等情况全然不知,同时有些养殖户缺乏养殖科学养殖知识,不能对奶牛定期消毒、检查等,使得我国奶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进而造成了奶牛产奶量的下降。

3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3.1奶牛场的建设和环境保护
3.1.1奶牛舍的选址奶牛场选址的主要原则:使奶牛场不致成为周边环境的污染源,同时也不受周边环境所污染。
3.1.2奶牛场的位置奶牛场的位置应远在距饲料生产基地和放牧地较近,交通发达,供水电方便的地方。不要靠近工厂、住宅区,以利防疫和环境卫生。
3.1.3地势、水位奶牛场地势要高燥、背风向阳,最好北高南低,土质坚实(以沙土质为好),地下水位在2m以下,具有缓坡、排水良好的开阔平坦的地方。
3.1.4水源、水质奶牛场用水量很大,一头泌乳牛1d的饮水量达70~130kg,因此必须有充足的良好的水源,且取用方便。水质应达到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畜禽饮水水质》(NY.5027-2001)标准。
3.1.5利用防疫和环境保护奶牛场一般离居民区500m以上,与主干公路应保持1000m距离,且周围有绿化隔带等,并避开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以及家畜传染病源区,以利防疫和环境卫生工作的开展。
3.2奶牛场的规划
(1)在满足经营管理和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各类奶牛的生理要求,符合生产实际。
(2)对奶牛场的规划与布局一般采用按功能分区规划、布局的原则。在《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管理兽医防疫准则》(NY5047-2001)中将奶牛场分为“生活和管理区、生产和饲养区、生产辅助区、粪便堆贮区和病牛隔离区”,各区“相互隔离”。
3.3乳牛舍的设计
3.3.1设计理念奶牛舍的设计主要根据饲养工艺、挤奶方式、机械化程度等因素确定。然而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应以奶牛的生理特性和饲养方式为依据,因陋就简,降低建设成本为主要设计思想。
3.3.2设计形式根据饲养方式,目前主要有栓系牛舍和散栏牛舍;舍内根据牛的体型和存栏量,合理建设料槽、颈枷、牛床、粪尿沟、照明饮水设备,电源和饮水设备要安装合理等,以提高工作效率。
3.4奶牛的品种及繁殖技术
3.4.1奶牛品种的选择据资料表明,优质的奶牛毛色大部分为黑白花且花片界限明显,体格高大,结构均称,后躯发达。骨骼细致而结实,肌肉丰满。皮薄而有弹性,皮下脂肪少,乳房特别庞大,乳腺发育良好,乳静脉粗而多弯曲,乳井深大。
3.4.2奶牛的选育繁殖技术奶牛的选种包括种公牛的选择和母牛的选择两个方面。根据种公牛本身表现的性状主要有生长发育、早熟性、体质外貌、精液品质等;母牛的选种则依据体质外貌、产奶性能、繁殖性状等进行。此外,还可依据系谱、家系及后裔等方面的材料进行选择。据丁洪涛等研究表明母牛选种的标准是:群体中产奶量和乳脂率最高的,头胎牛或成年牛,产奶量在9000kg以上,乳脂率在3.6以上,体貌评定在80分以上的母牛。
3.5科学的饲养管理
3.5.1分群据试验证明,按产奶量高低进行分群并实行阶段饲养,不论是对提高产奶量或增加经济效益效果都很显著。反之,则浪费饲料,增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3.5.2科学饲喂为了充分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应根据饲养标准,精确计算不同阶段的母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正确的配合日粮,合理搭配粗精饲料的比例,提高奶牛产奶量。其中,必须按照奶牛生理变化、不同的生理阶段及产奶量进行科学饲养。
(1)泌乳初期。由于母牛刚刚分娩,机体较弱,消化机能减退,产道尚未复原,因此,此期应以恢复母牛健康为主,每天供给适宜的精料,并饲喂优质牧草,尽快促进母牛恢复健康。
(2)泌乳期。此时母牛体质已基本恢复,消化机能正常,除按饲养标准满足其维持及泌乳的需要外,应额外多给精料,增加产奶量,至产奶量不再增加时,将多余的料慢慢减下来。此期还需要适当的补充Ca、P含量,防止疾病的发生。
(3)泌乳后期。母牛产奶量下降,但此期各器官仍处在较弱的活动状态,应适当的提高营养,增强体力,使母牛保持中上等体况,利于今后的发展。

3.5饲喂方法
3.5.1饲喂次数一般而言,奶牛的饲喂次数与挤奶次数相一致,实行3次挤奶,3次饲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高产乳牛、夏季饲养、泌乳盛期应由3次改为4~6次。
3.5.2饲喂顺序饲喂顺序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一般是“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先喂后饮”的方法。
3.6饮水
水对乳牛来说十分重要,牛乳中含水88%左右。试验证明,乳牛饮水充足,可提高奶量10%~19%。因此,必须保证乳牛每天有足够的饮水。冬季饮水时,要注意水不能太凉,且以不放食盐为宜,以免饮水太多,造成体热大量散失,可用开水将精料调制成粥料饲喂,对牛体保温既防止体热消耗又增加了产奶量。而在夏季饮水时,可在其中适量放些食盐,促使牛多饮凉水,增大体热散失量,从而减轻热应激造成的危害。
3.7放牧
放牧不仅能让奶牛吃到更多适口优质的青草,降低饲养成本,而且增大了奶牛的运动量,让其呼吸到新鲜空气,沐浴阳光,促进体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提高泌乳性能,可多产牛奶500kg以上。
3.8乳房的按摩
奶牛临产前期及挤奶前都必须对乳房进行热敷按摩,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乳腺血液循环,促使乳房发育,而且还能减少乳房疾病的发生,提高奶牛产量。据试验证明,挤奶前按摩乳房可提高10%~20%的产乳量。
3.9挤奶技术
3.9.1挤奶方法挤奶方法有手工挤奶和机器挤奶。一般机器挤奶的速度和刺激保持一致,使乳牛感到舒适,因而可提高产奶量;而手工挤奶时需注意挤奶工的手势、手力等,尽量做到用力均匀、一致,避免奶牛产生不适,而造成奶牛产奶量的下降。
3.9.2挤奶次数据调查分析表明,改每日挤奶1次为2次,可使产奶量提高10%,2次改为3次,又可提高产奶量的10%。因此,适当增加挤奶次数可激活、加快乳腺分泌,提高产奶量。
3.10注重奶牛的防疫技术
3.10.1卫生消毒定期对奶牛进行卫生消毒,可切断疾病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
3.10.2定期免疫定期对奶牛进行预防接种,增加免疫抗体,减少疾病的发生;此外,还需定期对奶牛进行驱虫,改善其体、内外的环境,有利于奶牛健康。
3.11实施保健措施
3.11.1乳房保健乳房是奶牛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器官,而其发病率却又较高,许多奶牛因乳区疾病而失去泌乳能力,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重视乳房卫生保健,必须及时做好乳房卫生,定期进行检测以防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及合理控制乳房感染等。
3.11.2蹄卫生保健除注重舍内环境外,必须定期修蹄,对蹄部进行清洁等。
3.11.3营养代谢疾病的监控乳牛的营养代谢疾病主要包括产乳热、酮病、瘤胃酸中毒、真胃变化和胎衣不下等。在生产上必须加强对这些疾病的监控,做好预防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乳牛的影响。
4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措施合理配合使用,能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在提高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乳产品。在生产实际中,应该结合我国奶牛业现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经验,将上述方法搭配使用,真正做到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为目的,并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促进我国奶牛业的发展。

中华鳖的产卵管理



中华鳖的产卵一般在春秋之间。要在水温回升至20℃以上时进行交配产卵。平均每只雌鳖产卵3~4批,总共50个左右。交配时间大都在晴天傍晚,产卵雌鳖一般在寂静的深夜出水上岸,爬进人工设置的产卵场地或沙盘中产卵,产卵时间一般多在半夜到天亮。卵产出8~30小时后,可看到卵上出现小白点,也就是动物极明显时才可收卵孵化。收卵时间是在每天早上,从卵窝挖出卵后将沙窝填平,以使雌鳖在产卵场地再产卵。在产卵季节,如遇气候恶劣多雨或产卵沙地、沙盘的水分大量蒸发,可能导致雌鳖作穴困难,所以要人工控制,一定要使产卵沙体保持湿润至7%~8%的含水量。
产卵季节,管理人员应每天早晨巡视产卵场所,仔细寻找卵窝。卵窝的特征有雌鳖爪迹印或雌鳖造成灰沙松动,窝口处泥土光滑的迹象。发现卵窝后,用手拨开洞口泥土,收集鳖卵,要轻放于底部垫有松软衬垫物的容器内,避免鳖卵损伤。
收集鳖卵后要仔细区别鳖卵是否受精。一般情况下,卵子的受精率在95%左右,受精卵卵壳上有不透明的呈乳白色的小圆点,此圆点作为卵的动物极点标志。未受精卵经过48小时后仍然没有此动物极的小白点标志。这个从外观看到的圆形白色亮区,就是胚胎发育所在区域,随着胚胎发育的进展和胚胎区的增长,圆形白色亮区也将逐步扩大,如果产出后的卵子白色亮区若暗若明,又不继续扩大,也可以认为是质量不好的卵或未受精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2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