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蜈蚣产卵的孵化过程

雌蜈蚣在产卵前有筑巢行为。关于筑巢的行为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雌体在产卵前以头板、口器以及前面的几对步足把实验缸底的土层做成1厘米深的浅凹,排卵时雌体将头置于凹内;

另一种说法是,雌体产卵前1周左右开始筑巢,筑巢是在潮湿、松软的土层内进行的。雌体先用颚肢、口器和步足将土扒松,边扒边转,并用颚肢和步足钳住土团向外推移,逐渐形成一空窝。其巢为圆形或椭圆形,深4~5厘米,直径5~6厘米。在接近产卵时,雌体将巢口周围封闭,自己伏于窝中,用土团从巢里面将巢封闭。

雌蜈蚣母体产卵完毕,把卵子集成一团,怀抱在身体前部的腹与步足之间,完全悬空,不和泥土接触。卵子抱在母体步足间不时地进行翻动,同时还用口舔舐卵面,并清除异物。这时,如果把卵团与母体分离,把其移放在消毒器皿中,卵子受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受压变扁,虽然经消毒灭菌,不出5天就会发生霉变。蜈蚣抱卵孵化20天左右,幼小蜈蚣就蜕去卵膜和胎皮孵出。

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如蛆虫状,两端尖细,中部粗壮浑圆。孵出后母体仍紧紧地把其抱在足间,这时的幼体也很少活动。经25~30天以后,幼体进行第二次蜕皮,其体形与成体相似,体色仍为乳白色,身体中段稍微肥胖。再经过35~40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其形态与成体完全相同,体色为灰黄色,活动力增强,不再紧紧抱成团,而是松散地集中在母体腹面。这时幼体就可以与母体分离,营独立生活了。

母体由于产卵后又经过长期抱卵,体力消耗极大,有相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在孵化结束后身体虚弱而死亡。但大部分都可以活过来。

相关推荐

牛蛙的产卵与孵化


1.雌、雄性的鉴别牛蛙达性成熟后,其雌、雄蛙的个体有较大差别.

2.产卵季节与水温牛蛙一般在水温20℃以上开始产卵,产卵的最适水温为24-28℃。一年一次性产卵,培育不好的蛙也有分几次产卵的。产卵期在5-9月,盛期为6-7月,主要随各地的温度变化和亲蛙的培育情况,而出现迟早的差异。牛蛙的产卵可分为人工催产和自然产卵。

(1)人工催产人工催产是采用注射激素促进排卵受精的方法。

注射剂量:雌蛙每500克体重注射牛蛙或青蛙的脑垂体4 个,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国际单位,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50微克,混合配制成溶剂。个体重在500克以下者,注射混合溶剂1-1.5毫升;个体重500 克以上者,注射混合溶剂1.5-2.0毫升。雄蛙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在臀部肌肉或腹部皮下,采用一次注射。肌肉注射时按450角进针1.5厘米,皮下注射按水平方向进针2.0-2.5 厘米。注射时操作要准、轻、快,防止牛蛙后肢蹬跃,退针时要按摩针孔,防止溶剂外溢。注射后按雌、雄比例1:1放人清洁的产卵池中,在水温2010以上的条件下,经40小时左右,即可抱对产卵。

为了防止幼蛙逃跑和外敌的侵害,幼蛙池周围要加上拦设. 高度以1米左右为宜。若蛙池四周没有可着力跳跃的陆地(如水 泥池),只要池上四周用纱窗布围起即可。进出水口也要加拦 设,以免进、排水时幼蛙逃跑。在高温季节,幼蛙池要遮荫,可 在池上搭架南瓜棚丝瓜棚或葡萄架,亦可把池建在树荫下。冬 季幼蛙若在幼蛙池越冬,则要在池上搭塑料棚。若遇下雪冰冻, 在塑料棚上加盖稻草或草帘,可保幼蛙安全越冬。幼蛙的越冬 池,以向南的长条形土池为好。

为了便于幼蛙的驯食,幼蛙池中不设任何隐蔽物或可供休息 的场地,只放一个饲料台。饲料台以木条作成框架,中间用纱窗布绷紧即可。若饲料台的浮力不够,可在木框的四角各加一块泡沫塑料。这个饲料台既是幼蛙的摄食场所,又是休息场所。

提高雌鳖产卵量的六哥措施



1、雌雄比例要适当
在养鳖池中,雄鳖多反而影响亲鳖的交配,降低受精率。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例以(3~4):1为宜。如果池中雄鳖强壮,体形大,数量可少些。反之,应增加雄鳖数量。如发现池中雌鳖甲背有较多爪痕残伤,则说明雄鳖过多。
2、供足蛋白质饲料
雌鳖的产卵需要较多的蛋白质和钙质。为了满足产卵的需要,必须定时、定量、定点供应螺、蚌、小鱼虾等动物性饲料。
3、搞好水质管理
保证亲鳖池水无污染,肥度适中,呈淡绿色或茶绿色。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这样水中微生物多。水过瘦可泼洒鲜人粪尿或池岸堆积栏肥,让肥水流入池中。水的深度适中,以提高水温。每星期换水一次,换水时保留池水的十分之一。
4、整理好产卵场
产卵场也是鳖的“晒背”场。产卵前应铲平卵场,铺40~50厘米厚新鲜细沙,并保持湿润。
5、保持鳖池安静
亲鳖交配产卵时要保持安静,极怕声音干扰。因此在繁殖季节要清除养鳖场内的天敌,以减少干扰和避免天敌的危害。
6、增加光照时间
宜在鳖池水面上安装电灯,晚上开灯,既可增加光照时间,又可诱虫供鳖食用,一举两得。

蜈蚣的繁殖过程


蜈蚣为卵生,并有孵卵、育仔的习性。

1.交配

蜈蚣生长3年(即3龄期后)性腺发育成熟,可以交配繁殖。交配期在每年的5~9月,大多在夜间交配,也有在清晨、傍晚时进行的。交配时,雄蜈蚣爬到雌蜈蚣的一侧背面,一侧步足全部翘起,此时雌性侧仰,一侧步足也翘起。少时,雄体从生殖孔排出一鞭状精包,送入雌体生殖孔内,交配即告完成。交配开始,雄蜈蚣用步足不停地抓雌蜈蚣,雌蜈蚣也反过来用步足抓雄蜈蚣,互相抓来抓去像逗情一般,最后雄蜈蚣逐渐爬到雌蜈蚣一侧的背面。从逗情到交配结束/,全过程大约需要30分。蜈蚣的精子生命力非常强,交配1次雌蜈蚣可以连续产受精卵几年。

2.产卵

雌蜈蚣1年产卵1次,产卵也多半在夜间进行。每年春末夏初,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延续到8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旺盛期。

产卵前,雌蜈蚣体色鲜艳,体态肥胖,腹部几乎贴近地面,行走缓慢,食量大增,喜欢钻洞。临产卵前1周左右,会在瓦片或石块下面的泥土中自行挖掘1个直径约6厘米、深1.5厘米的小土坑,产卵、孵化一般在坑里进行。也有个别选择在凸凹不平的石块底下或树根附近产卵的。

临产蜈蚣呈S形,盘曲在小土坑内。产卵时,尾部翘在身背板第8~9节上。卵从生殖孔逐粒成串产出。刚产出的卵呈灰黄色,半透明,略呈椭圆形,直径3毫米左右,附在母体的生殖孔附近。卵表面有一层黏液,可将产出的卵黏合成团,故称卵团。每次产的卵有20~60粒,多数为40粒左右。

整个产卵过程需2~3小时。产卵完成后,蜈蚣即巧妙地翻身侧转,用前面几对步足将卵团全数抱在怀中孵化,并使卵团完全悬空,不和泥土接触。

3.孵化

雌蜈蚣抱卵孵化时间长达43天左右。这一时间内,雌蜈蚣一直不离开卵子,精心守候孵化。抱卵的前2周雌蜈蚣不食不动,2周后开始经常翻动卵团,并用口舐卵面,清除异物。若孵化期间受到惊扰,雌蜈蚣和产卵时一样,会把卵子全数吃掉。也有个别未产卵的雌蜈蚣和产卵母体混抱同一卵团的情况,其结果往往以卵子被吃掉而告终。

卵团孵化过程缓慢,当孵至15~16天后,椭圆形的卵粒中间痕线处裂开,此时进入第1次蜕皮期,蜕皮的卵子两头脱开;20天后第2次蜕皮,蜕皮后的卵子呈月牙形,初具幼虫形态;35~40天时,幼虫第3次蜕皮,此时的幼体乳白色,呈蛆虫状,长约5毫米,在雌蜈蚣怀抱中有少量活动。接着经过2次蜕皮,幼体发育成体色灰黄、进而黄褐、体节背板呈淡黑的幼体蜈蚣。

此时这些幼体蜈蚣松散地集中在雌蜈蚣的腹面,亦可与母体分离单独活动,自行觅食。

提高雌鳖产卵量六个措施



1、雌雄比例要适当
在养鳖池中,雄鳖多反而影响亲鳖的交配,降低受精率。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例以(3~4):1为宜。如果池中雄鳖强壮,体形大,数量可少些。反之,应增加雄鳖数量。如发现池中雌鳖甲背有较多爪痕残伤,则说明雄鳖过多。
2、供足蛋白质饲料
雌鳖的产卵需要较多的蛋白质和钙质。为了满足产卵的需要,必须定时、定量、定点供应螺、蚌、小鱼虾等动物性饲料。
3、搞好水质管理
保证亲鳖池水无污染,肥度适中,呈淡绿色或茶绿色。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这样水中微生物多。水过瘦可泼洒鲜人粪尿或池岸堆积栏肥,让肥水流入池中。水的深度适中,以提高水温。每星期换水一次,换水时保留池水的十分之一。
4、整理好产卵场
产卵场也是鳖的“晒背”场。产卵前应铲平卵场,铺40~50厘米厚新鲜细沙,并保持湿润。
5、保持鳖池安静
亲鳖交配产卵时要保持安静,极怕声音干扰。因此在繁殖季节要清除养鳖场内的天敌,以减少干扰和避免天敌的危害。
6、增加光照时间
宜在鳖池水面上安装电灯,晚上开灯,既可增加光照时间,又可诱虫供鳖食用,一举两得。

蜈蚣1年产卵有几次?


蜈蚣产卵期在每年的6月下旬开始,到8月上旬结束,产卵旺盛期在7月的上中旬。

此时体长11~13厘米,年龄在4~5龄以上的雌性个体,身体显得粗壮肥厚,体色鲜艳。由于卵巢的发育,在第五体节以后愈向身体后部愈变得明显的宽大。在临产前1周左右,在石块、瓦片等隐蔽物下的泥土中筑一直径6厘米左右、深4厘米左右的穴,产卵的雌蜈蚣就盘曲在穴内,多数母体是黎明时产卵。但也有在1天中其他时间产卵的。产卵时,母体自行把整个带状的身体弯曲成S形,头部触角斜向前方,呈倒八字形。第一至第十八对步足平伏在土层表面,而身体后面的尾节,由于后体弯曲而能搭到身体中部第八、第九背板上,尾节的尾足高高翘起,因此尾节后端的肛生殖区悬在第八或第九背板上。排卵时,生殖孔不断扩张与收缩,随即向外推移卵粒,生殖孔内的软皮向外翻,使卵粒落在被确定的背板上。

一个卵粒从生殖孔内开始显露到脱落下来,生殖孔要经过4~6次收缩,而尾足也跟着活动,约3~4分排出1粒。一个卵被排出后约有2~3分的间歇,再产另1粒卵。排卵到最后时期,间歇时间还要长一些。整个产卵时间约3小时,如有干扰,排卵时间会更长。

刚产出的卵呈淡黄色,表面有黏性,刚排出的卵粒与脱落的卵粒相接触即刻粘在一起。由于排出的卵粒不断增多,卵团不断增大。这时母体翘起的尾节相应地举得更高。母体在排卵间歇期间,高翘的尾节有时下沉压迫卵团,使卵团不会堆积更高,并使整个卵团前移。排卵完毕后,母体触角与尾足不再悬空,从而解除了紧张状态,恢复平静。再过约20分,母体巧妙地翻转,以自己的身体腹面和步足很快把卵团环抱起来,以后进入孵化状态。

蜈蚣卵直径3毫米左右,呈微椭圆形,卵膜为一层较薄的皮膜,除极微量的细胞质外,都是供胚胎发育的卵黄。蜈蚣在自然环境下1年产卵1次,1次产卵60粒左右,少数个体产20~30粒。

母体在抱卵孵化期间,如果受到严重惊扰,常常会把卵团吃光。但母体吃卵后又会重新产卵,所产卵的颜色和大小,与第一次产的卵没有差异,而且再孵仍然成功。

两次相隔1个月左右,由此分析蜈蚣在人工加温饲养条件下,1年产卵可能达两次。

日本黄姑鱼产卵与孵化


注射后亲鱼放入产卵池中,对产卵池遮光,适当充气,保持水质清新。日本黄姑鱼生性胆小惧人,容易受惊,因此更应严格保证产卵池尤其是夜间安静的环境。

亲鱼于催产后第二天凌晨二时左右产卵,激素诱导效应时间约为33小时。产卵水温23.0℃,盐度21.2,pH8.14。受精率90%,卵浮性,圆形,平均卵径0.88mm,油球径0.25mm,围卵腔很窄,卵密度约为1.022。

采用流水法和120目筛绢拖网收集卵子,移入孵化池中进行止水式充气孵化。孵化密度5万粒/立方米。由于日本黄姑鱼卵比重较大,所以孵化时,充气量要较一般浮性卵鱼类卵孵化时稍大,并注意孵化水比重与卵比重不宜相差过大,否则影响孵化效果,造成孵化率低下。

提高黄鳝产卵孵化率技术要点



养殖黄鳝种苗是关健。优质的黄鳝苗一般是从技术可靠的黄鳝繁育场引进的。要得到较好的经济效植,必须自已养殖种黄鳝。笔者现将自已多年养殖鳝种、繁殖鳝苗的实践经验归纳如下六条,供大家参考。按照这一技术。可以使黄鳝产卵量提高30%左右。

(一)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种鳝繁育池要选好场地,建设繁殖,产卵场。在种鳝养殖池里要种植水草,如水浮莲,水花生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以利于种鳝产卵。

(二)进行消毒杀菌,调好水质水位种鳝养殖池水,必须是无毒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水,水的酸碱度PH值以6.2-7.8之间为宜,水位深20-30厘米,新建的水泥池还要进行脱碱处理,常用1-2×10-6漂白粉消毒,每次用量要少,以免刺激种鳝。

(三)选择强壮种鳝,个体大小适宜种鳝必须提选体质强壮,大小适宜的个体。大小个体做种鳝,产卵量少,质量也差,孵化率低;因黄鳝具有性逆转特殊性,太大的个体较易为雄性,结果雄性比例大了,也会出现产卵量低。最好选择100—150克的黄鳝做产卵亲鳝,此时的黄鳝雄雌比例1:3—4,放养密度要适当,每平方米放亲黄蟮10条左右即可,密度太大会影响产卵量。

(四)根据繁殖季节需要,合理投喂饲料黄鳝繁殖季节为4—9月,这时要投喂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如鱼浆、蚯吲、再搭配全价配合饲料。性成熟的黄鳝经过高蛋白饲料投喂后一般5—7天就会产卵。卵产在水草或石头边,只要发现白色泡沫就可能是黄鳝的产卵巢。

(五)注意调节水温,做好孵化工作种鳝产卵大小与亲黄鳝个体大小有关,雌黄鳝个体大,产的卵就大些,反之就小些。黄蟮卵为圆形,金黄色,有光泽,外面透明无粘性,借助白色泡沫浮在水草或石头边。产卵量一般每次约500粒,多者可达到1000余粒。黄鳝产卵季节每天早上要在产卵池边巡池,若发现有白色泡沫的产卵巢,就要轻轻地移入孵化池中,采用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吸水后膨胀到4毫米左右,孵化时间随水的温度高低约4—7天,水温25℃时6天就全部孵化完成。幼苗孵出后,水温28℃时10天左右,体长达26毫米,卵黄囊还没有完全消失。再经过7—10天卵黄鳝囊完全收完,就能摄食水中浮游生物,此时可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35天左右幼鳝长至5—6厘米就可放入池中饲养。放苗时,必须据个体大小分开投放。

(六)定时定量投喂,促进种鳝多产卵不论是产卵种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

产卵种鳝每天投喂2次,早上8点左右,一下午6点左右各投喂1次,每次按种鳝总体重的2%—3%投喂。幼苗每天投喂1次,在下午5—7点之间进行。

黄鳝的催产孵化-自然产卵与人工授精



给黄鳝注射激素后,可让其自然产卵,也可进行人工授精。

(1)自然产卵自然产卵的特点是对鳝体伤害较小,卵子受精率高,但需要较大的产卵池和较多的雄鳝。将注射激素后的亲鳝放入产卵池,不久,雌雄鳝便掘繁殖洞配对,待金黄色卵子产出后,立即将受精卵捞入孵化池(器)孵化。

(2)人工受精人工授精的特点是不需要产卵池,用雄鳝也少,但对鳝体伤害大,卵子受精率低。注射催产剂后,由于雌雄亲鳝之间,同种性别不同规格的亲鳝之间的效应时间(注入激素后发情的时间)不尽相同,故在水温22~25℃条件下,注射40小时后,每隔3小时检查一次亲鳝的成熟度。具体方法是用手触摸雌鳝腹部,如感到卵粒已游离,说明开始排卵;对于雄鳝,用手轻压鳝泄孔孔上方,如果有白色精液流出,说明精子已成熟。上述检查结果说明雌雄亲鳝的成熟度适中,可以进入人工授精阶段。

①挤卵取精:将开始排卵的雌鳝用干毛巾裹住,使其腹部外露,用手由前向后挤压雌鳝腹部3~5次可将卵全部挤出来,卵放入预先消毒过的瓷盆等容器中。与此同时,快速将成熟度适中的雄鳝剖腹,取出精巢并剪成碎片放入生理盐水中待用。在挤卵取精过程中,可将雌鳝的泄殖孔剪开0.8~1厘米左右的小口,便于卵的顺利挤出。

②人工授精:将剪碎的精巢迅速加入盛卵的容器中去。精液(精巢)与卵的配比按1(雄):2~3(雌),用羽毛充分搅拌,再加入任氏液150~200毫升,静置3~5分钟,再加入清水洗去血污等杂质,即可将受精卵移入孵化场所孵化。任氏液的配方为,NaCl0.78克,NaHCO30.0021克,KCL0.02克,CaCl2克,蒸馏水100毫升。

(3)质量检查刚产出的鳝卵呈淡黄色或橘红色,比重大于水,无黏性,直径3.4~4.0毫米,吸水后膨胀,卵径可达3.8~5.2毫米,重35毫克。成熟的卵子吸水后膨胀成圆形,卵膜和卵之间有明显的卵间隙,卵黄与卵膜界线清楚,卵黄集中于底部,吸水40分钟后,胚胎清晰可见。成熟不好的卵,吸水后的卵不呈圆形,弹性也小得多,卵黄和卵膜界线不清,卵内往往有不透明的雾状物,以上这些指标只能用于鉴别卵子的成熟度和质量,不能用于判别卵子受精与否。因为成熟得好而未受精的卵子同样吸水性好,弹性大,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盘,但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因无生命力就逐渐发白死去。所以,判别受精与否需要胚胎发育至原肠期,水温25℃时,约在受精后20小时左右才能作出判断。


蜈蚣孵化期的管理和养殖要点


蜈蚣的产卵、抱卵孵化期间应保持安静的环境,有利于顺利繁殖、幼蜈蚣的成活。

1.隔离怀卵雌蜈蚣

抱卵蜈蚣如受惊扰会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因此,在孵化期间要保持环境安静,尽量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在同一个养殖坑内,雌蜈蚣不会在同一时间里产卵,产卵有先有后。尚未产卵的雌蜈蚣和雄蜈蚣的活动常常干扰正在产卵或抱孵的雌蜈蚣,有的甚至抢食卵粒。

因此,最好把雌蜈蚣在产卵前移至另池单独饲养,以使蜈蚣能安全产卵和孵化。

2.增加喂食量和营养

蜈蚣在孵化期间,不吃食,也不喝水,全靠消耗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维持活动。同时,雌蜈蚣在产卵前,有大量摄食积累营养物质的习性。因此,在产卵前要增加投喂量和投喂营养丰富的食料,特别应注意增加含脂肪、蛋白质较多的食料,以保证蜈蚣在孵化期间基本能量的需要。

3.注意夏季降温

蜈蚣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328℃,相对湿度约为95%。蜈蚣抱卵孵化正值夏季,气温高。如不采取降温措施,孵化池、缸、巢内的热气难以散失,造成温度过高,易使卵粒烧死,蜈蚣体内水分丢失而被灼伤,甚至死亡。

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以降低孵化池的温度,如通风、遮阴、洒水等。一般每天用壶洒水一次,以保持湿润。但应注意,洒水时应顺着池、缸的壁慢慢洒,不要把水直接洒在巢内,以避免卵粒发霉腐烂。

4.保持安静的环境

蜈蚣在抱卵孵化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噪声等刺激会有反应,因此,孵化场所应安静、阴暗。可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光照射。孵化缸、池等不要轻易移动,不要随便观看孵化情况,不能用手电筒照射。最好安装红灯。

幼蜈蚣出壳后可单独活动和觅食,雌蜈蚣也离开孵化巢自行活动。蜈蚣有争食和大吃小的习性,故应将雌蜈蚣及时移出,或将幼蜈蚣分缸、池饲养。

蜈蚣生长发育及蜕皮过程


蜈蚣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如下:

(1)第一次蜕皮

蜈蚣在母体抱卵孵化期已经过3次蜕皮。第一次蜕皮,指的是幼体离开母体后的蜕皮,也即是第四次蜕皮。即幼体蜈蚣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后的34~48天,多数在38天蜕第一次皮,蜕皮后体长最小的33毫米、最长的34毫米,平均33.5毫米。平均增加体长8.5毫米。

(2)第二次蜕皮

这次蜕皮是在独立生活后的65~75天,一般为69天。这次蜕皮后与第一次蜕皮后的幼体比较,体长平均增加13.5毫米。第一次蜕皮与第二次蜕皮的间隔期为27~31天。

(3)第三次蜕皮

蜈蚣幼体经过两次蜕皮后,要经过第一个越冬期,经历半年之久的冬眠,体长、体重都比越冬前有所下降。出蛰后已到第二年的4月底。也就是它们营独立生活后的270天。测定它们的体况,体长平均45毫米。约在4月底5月初开始摄食。第三次蜕皮也就是在其营独立生活后的334天,即第二年的7月初。此次蜕皮后体长与第一年第二次蜕皮后的记录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总体长平均达55毫米,与第二次蜕皮中间相隔262~269天。

(4)第四次蜕皮

发生在独立生活后的369~380天,与第三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此时的蜈蚣幼体体长63毫米,与第三次蜕皮期间隔35~42天。

(5)第五次蜕皮

在第二年的9月底,即独立生活后的422~436天。与第四次蜕皮后体长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0毫米,此时幼体长73毫米,与第四次蜕皮的间隔期为53~56天。

(6)第六次蜕皮

蜈蚣第五次蜕皮后经过第二个冬季,幼体从冬眠中醒来已是第三年的夏季。即独立生活后的703~738天。在这次蜕皮中,个体差异较大,试验中最早蜕皮的与最迟蜕皮的相差35天。与第五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84毫米,与第五次蜕皮时相隔281~302天。

(7)第七次蜕皮

也发生在第三年,即营独立生活后的779~808天。这些个体先后在29天内完成蜕皮活动,与第六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95毫米。这次蜕皮与第六次蜕皮间隔70~76天。

(8)第八次蜕皮

第七次蜕皮后,幼体蜈蚣经历第三个越冬期,在第四年的秋季,此时的幼体蜈蚣已经达到性成熟,但身体还没有成熟。这次蜕皮是在营独立生活后的1139~1142天,与第

七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蜈蚣体长为106毫米,与第七次蜕皮时相隔334~360天。

观察试验证明,雌性蜈蚣在孵化后营独立生活的第五年开始第一次产卵。雌体的性成熟以第一次产卵为象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9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