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利用荒山养牛创业

湖北谷城县赵湾乡鲁家油坊村有个叫八里荒的小地方,只住了几户人。当地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年老的在家却闲不住。他们靠着党的好政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县畜牧局提供的技术以及天然牧草,养牛致富。

“还是那些山、那些地,养牛仍赚人民币。”70多岁的退休教师鲁德茂风趣地说。

鲁老师退休后就住在八里荒,由于没事做,便萌生了靠荒山养牛的念头。乡党委、政府领导了解到情况后,鼓励他将这一想法进行下去,还为他送去了科学养牛方面的书籍。几年下来,他的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年存栏10头,年养殖收入5万元。

跟鲁德茂一块发展养牛的还有夏家山老人。夏家山也是70多岁。由于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他便跟老伴一合计,开始养牛。他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山,所以我就想起了养牛。白天把牛放到山上吃草,节省了人工,饲料还不用花钱。这样养出的牛肉质好、出肉率高,不愁销不出去。现在国家养牛补贴政策好,我要把握机遇,多赚钱,把日子过得充实点。”

养牛不仅给这些老人创造了财富,也给大自然增添了一道风景。不少前来八里荒观光的游客,在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都会过一把当“放牛郎”的瘾。

相关推荐

放弃留校任教回家养牛创业


贺根199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民家庭,是一个标准的90后,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家庭不算贫困,但也只能管个温饱。看到父母终日在几亩薄田中劳碌,偶尔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最终也只能勉强供三个孩子吃饭、上学,小贺根从小便知道了赚钱的必要和艰苦。

在大学里,贺根当上了班长,还干起了学生会副主席,也算一个风云人物。然而,谁曾想到,在高中时代,贺根却是一个成绩倒数的学生,加上父亲传统的棍棒教育,浓重的自卑感一直萦绕着他。

著名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荣格曾说,自卑是人前进的动力。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自卑,在贺根的前进之路上,或明或暗,也印证了这一点。我脑子转得还比较快,但就是记忆力太差了。贺根自嘲道。也许看不到考上好大学的希望,贺根高中时便早早地规划起了自己的未来,创业的梦想,那时已经在他心中扎了根。我从没想过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出去打工,也许打工能挣到一些辛苦钱,但没有上升的空间,机遇也更少。只有通过创业,才更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贺根说,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乡。三的时候,贺根便跟父亲贺国刚提出,想在家里养土黄牛,觉得这可以赚钱,但他的话刚一出口,便让父亲暴跳如雷,回头便找起了棍子。让唯一的儿子读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那一代农民共同的梦想。贺国刚说,他以前总觉得贺根的根不够大气,一度想把他改成陈赓的赓,盼的就是儿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父子间一场尖锐的冲突,以贺根考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暂时告一段落。在大学,一切从零开始的贺根,急不可待地开始发力,挣脱过去的影子,迎接自己人生全新的一页。做生意、考驾照、当班长、竞选上学生会副主席,拿下技能大赛亚军,直到被学校留校任教,贺根用短短两年的时间,便迅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这时的贺根,已经自信满怀。

寻根人

然而,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已经当了两个月大学老师的贺根,始终没法忘掉家乡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山坡,再次郑重通知父亲贺国刚:我还是要回家养黄牛。尽管贺国刚再次感到五雷轰顶,但面对长有一张成熟脸孔的儿子,看到儿子炽热而坚定的眼神,这个汉子最终没有勇气拿起棍子,而是在忐忑不安中接受了儿子的决定。我叫贺根,我的根就在家乡。贺根说,尽管他曾是个差生,但他骨子里从来不服输,上了大学,他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同样,覆钟地村一直很穷,这让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他心里也很不好受,他坚信这里一定会变得富裕,他必须有所行动。小时候,家乡农村给我的印象是生机勃勃,父母都在地里劳作,热火朝天;长大懂事后,家乡给我的印象却是死气沉沉,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要不就是一把大锁把门,让我感到很窒息。贺根说,满山的绿草,没有牛羊去吃;还有一块块荒地,也多年没有人去种了,真是可惜,这不是我心目中那美丽的大别山,我虽然个人能力很单薄,但总觉得可以为他做点什么。

在贺根看来,大别山土黄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广阔,而满山的青草,是他养牛的免费资源。说干就干,在父亲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贺根养牛的启动资金顺利贷到了款,牛棚也在半个月之内建成。贺根的母亲也戒掉了多年的麻将,一心一意搞起了后勤。两代人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空前的紧密。两个姐姐都嫁到了外地,我也想留在父母身边,他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为我做出的很多牺牲,让我觉得十分温暖。贺根说。

梦想家

创业养牛后,贺根也发现,创业和做生意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从前的商业生涯中,贺根更像是个倒爷,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相对轻松地赚了一些钱。可自打养牛后,贺根的苦日子才真正到来了。

5月下旬,记者第一次见到贺根时,便被他手上的血泡和胳膊上的道道伤痕所震撼,都是割草割出来的。贺根粗略地给自己算过一笔体力账:在有青草的季节,他和同伴每两天要割1000公斤草;一年下来,他还要一铲一铲地装卸400吨酒糟。昨天下午,与记者通话时,他开着货车刚赶到邻县浠水,买牛吃的黄豆和玉米,一车1.5吨。直到晚上八时,饥肠辘辘的他才披着夜色回到家中,一车的牛粮还等着他自己去卸。

本月15日,五名来自武汉各高校的大学生,曾来到贺根家中体验生活。贺根的同学黄斌就在体验报告中说,喂完60多头牛,我们5个人轮流上阵,忙活了一个多小时,累得都不行了。可想而知,贺根平常一个人喂牛时,身体需要承受多大的负荷我所体验的,远不及贺根日常工作量的十分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杨涛则感叹道:贺根和我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着共同的踏实,有着对父老乡亲和农村故土的深厚情感。我很钦佩贺根所做的一切,他在用实际行动告诉社会:新一代的年轻人没有迷失在霓虹灯里,没有迷失在高楼大厦里,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也相信家乡一定能够走向富强。苦头吃尽,贺根惦记的仍不仅仅是自己的创业,而是家乡的养牛事业。现在他带头成立的罗田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初见规模,明天就要挂牌;对即将承包的2000多亩山地,贺根也早画好了一张美好蓝图:通过散养,可以提高大别山土黄牛的肉质;我们承包要付租金,可以为一些农民增加收入;规模扩大后,我们还要雇人,这样还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一举三得,何乐不为啊!

牛肉在我国的市场行情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这几年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由于现在农村的迅速发展很多人都开始返乡置业了,他们放弃了在外面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养殖,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致富中激扬青春 大学生村官养牛记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岳张集镇寺沟村有个大学生村官在当地蛮有名气。他边当村官边创业养奶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6年创业,颇受村民赞赏,人称“奶牛王子”。

胡宁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2009年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现任村书记助理、安徽强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凤台县胡宁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农村再到农村大学生考上村官

胡宁共姐弟四人,家庭孩子多、负担重,家境自然就不富裕,在胡宁上大学时,家中已经欠下20多万元的外债。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校期间,胡宁积极进取和勤奋学习,当上了学生会副主席,锻炼了自己。为了不给家里添更多的负担,胡宁就在校勤工俭学。每天下晚自习,就抱着满纸箱的矿泉水和方便等,在各个寝室推销。每晚基本上能够挣到第二天的生活费,就因为这事还被学校的超市告到校后勤集团。星期六和星期天就去带家教,寒、暑假就出门干苦力,修地铁、扛钢筋,开学前卖卖电话卡、生活用品等,加上年底的奖学金,基本上学费能够自理。

4年的大学生活转眼过去,面临的将是就业,很多同学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胡宁却还在徘徊。父母很着急,看到别人毕业后都到大城市去发展,而自己的孩子还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其实,胡宁瞒着家人参加了大学生村官考试,顺利过关。胡宁说,这因为这跟自己的创业理想一致。

与奶牛同宿创业路上多艰辛

胡宁借着工作出差的名誉,从表姐那里借了5000元钱,到全国各地进行项目考察。胡宁在考察过程中,睡过车站、公园和牛舍,一天三顿饭就是面包和矿泉水。

经过一番考察,胡宁曾想过养鸡、鸭、猪和黄牛等。但考虑到鸡、鸭和猪的防疫困难,价格的市场波动性很大等原因,所以放弃了。正巧,此时赶上三聚氰胺事件(即三鹿事件),很多奶牛场都纷纷倒闭,奶农杀牛的事件屡见不鲜。也是机缘巧合,因为胡宁的考察费用即将用完,只够回家的路费,此时胡宁遇见了一位姓宗的大叔,他正在从事奶牛养殖。胡宁跟他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后,他就让胡宁吃住在他家,帮助他养奶牛,打扫牛舍卫生等,晚上就与牛同睡,因为牛舍是棚,周围是雨布,晚上风雨夹着尿臭,让人难以入睡。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胡宁发现目前奶牛养殖市场比较混乱,多是以家庭散养为主,养殖质量和科学化程度都不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扩大乳制品的生产和消费,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奶牛将是致富的好出路。

有了好的项目,但对于胡宁这样一穷二白的人来说,即高兴又失落。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胡宁踏上了筹集资金的道路。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找亲戚、朋友和同学帮忙,结果他们都躲得远远的。当时还接到同学母亲的电话说:不要再逼儿子借钱了,他要断绝母子关系。胡宁接到电话,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好连忙说对不起。还有的亲戚、朋友责怪胡宁说:“上完大学不好好找份工作而去当什么村官、还养奶牛,奶牛长几个鼻孔可知道,看样子是上学上傻了,真丢人”,同时村民还给胡宁送个外号——吹牛场长。

经受多次打击,胡宁并没有放弃自己创业养殖奶牛的想法,逢人便解说养殖奶牛的创业梦。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宁认识了一位企业家,他听了胡宁的想法后,愿意投资1000万元,但前提是要把土地等相关手续办齐。欣喜若狂的胡宁不顾一切的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便瞒着家人,向在外地的表姐又借了五万元钱,开始筹办前期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终于把土地等相关手续办齐了。此时胡宁再找到投资人,他却说要到大城市去投资了。经历过这次打击,胡宁一蹶不振,就在要放弃的时候,胡宁听说邻近村有个养鹅场倒闭了,希望之火又重新点燃起来。胡宁找到养鹅场的场长,准备租他的场地作为奶牛养殖场,开始时鹅场场长不知道自己的底细便答应了,谁知没有过几天,便不同意了。因为对胡宁信不过,更重要的是胡宁没有钱,所以就拒绝和胡宁合作。为此胡宁都跑遍了县城和乡镇的每家银行,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曾经胡宁还天真地说,政府有政策,必须给大学生创业贷款,结果还让别人取笑了。

政府支持奶牛报喜

为了此项目,胡宁做了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与村支两委。村书记和村主任看完可行性研究报告后都非常认可,认为该项目很不错。由于村里土地和资金问题不能解决,村书记和村主任带胡宁找到镇政府。镇领导听了胡宁们的汇报后也非常认同该项目。为了更好的实施此项目,镇领导亲自带胡宁到县各部门办理手续,还亲自到农户家中帮胡宁协调土地问题,最终镇领导和市、县农委领导的帮助下和别人的白眼和家人的不解中,把奶牛养殖基地大体建成!建设初期,购买第一块红砖的时候,胡宁就吃住在工地监督工程,为了节约成本,在烈日炎炎下,背着石灰去放线。

当回忆起创业艰辛之路时,胡宁至今还记忆犹新!购买秸秆饲料的时候,胡宁亲自到田间地头去劝说,村民们怕挣不到钱,没有焚烧方便,又加上胡宁大学刚毕业,村民对胡宁也不太信任。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胡宁最终完成了粗饲料的收购,并通过努力,购买了220头奶牛。奶牛进场期间,胡宁激动不已,整整两昼夜没有休息,每天只吃一顿饭。由于技术和经验缺少,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奶牛应急,连续20天的鲜奶都没有销售掉,胡宁每天除了饲养奶牛、通过书本学习养殖技术,还要想方设法去请教淮南益益乳业公司技术人员、寻找销售渠道等,结果第一个月还是亏了10多万元。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奶牛场逐步走出困境,也有原先的亏本变成盈利,同时和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合作关系。强农牧业从起初的220头奶牛发展到今天存栏奶牛700多头的规模。2014年,公司资产总额达3000多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688.4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36.55万元。当地党委、政府对此评价说,强农牧业有效带动当地农户走上致富小康路,带动就业48人、间接带动就业280多人。公司积极开拓创新,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入手,大力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走立体种、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饲养,创建了“秸秆-奶牛-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农业”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路在脚下起步新梦想

当然随之而来企业获得了: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安徽省扶贫龙头企业、淮南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胡宁个人也获得了国家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安徽省第二届青年创业之星、淮南市十佳创业青年、淮南市劳动模范、淮南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胡宁说,荣誉只属于过去,路还在脚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6年里,我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失败,在迷惘中渐渐认清了自己;6年里,我也用辛苦换来了成功,意识到成功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他的老师们真情地说,10年前,怀揣着梦想胡宁来到了母校,4年后,胡宁同样怀揣着梦想走向了社会,此时的梦想因为大学4年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真实。“为了这个梦想,胡宁曾在迷惘中摸索,曾在挫折中彷徨,曾在失败中挣扎。历经了艰辛进取的梦想是全新的梦想,拥有了全新的梦想,胡宁便是全新的自己。

之前,有媒体报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同时,胡宁不忘回报社会,先后向社会公益事业、救助项目捐资20多万元。

女猪倌创业记


女猪倌不少见,但将养猪场建成全县第一大就不多见了。

2月9日,记者刚刚走近天柱县远近闻名的女猪倌周小英建于渡马乡的养猪场,大老远她就笑吟吟地迎了上来。时髦短发、豆豆鞋、黄色羽绒服,还画着淡妆,“看我不像农民?”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周小英笑呵呵地抢先开口,“其实你不是第一个这样怀疑的人”。

确实,离开老家渡马乡近20年的周小英,一直在城里打拼,卖过衣服、搞过矿山、开过饭店……她早已成为纯粹的城里人。但2009年,她又回头当起了农民,她联合其他7个朋友一起出资80万元,回乡承包了70亩荒山,办起了养猪场。

“朋友们都觉得很奇怪,好不容易洗脚上岸了,怎么又回去下田养猪了。”在一大堆异样眼光和嘲讽里,周小英开始了新一轮创业。“最初那会儿,挺难的,没钱请工人,几个股东就自己上,建猪舍、开荒种地、清理猪粪……什么都干。”有一次,顶着烈日开荒的周小英险些晕倒,听着刚刚建起来的猪舍不断传出猪叫,想到第二天就没钱买猪饲料了,她坐在地里大哭一场,“那时候常常给自己打气,咬咬牙就过了,农业项目回收周期本来就长嘛!”

就在周小英咬着牙、不服输的时候,天柱县有关部门早就悄悄关注起了这个搞农业项目的“女汉子”。面对这么有想法、一心搞好农业项目的创业者,帮还是不帮?从县里主要领导到各单位态度惊人一致:“一定要大力扶持。”

女猪倌终于用一股倔劲引来了发展春风。

“2009年,申报中央助农项目,得到304万元,建起500立方米沼电综合利用项目。

2010年,县畜牧局帮扶10万元,建了猪场内道路。

2011年,申报省级养殖小区,得到财政50万元扶持。

2012年,申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获得49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前前后后得到各级政府帮扶资金也有几百万元了。”周小英对每一笔帮扶资金都记得特别清楚,她无比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项目,大力扶持我们,也许我的猪场就熬不过创业期,哪还能做到今天这么大啊!”

如今周小英的猪场已是天柱第一大养猪场,育有能繁母猪150头,年出栏生猪4000头,猪场总资产达600万元。在经过严格消毒程序后,记者进入猪场看到待产房、育肥房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几百头小猪欢快地在猪舍里跑来跑去。

女猪倌周小英名气大了,现在四乡八寨的人都知道她养的本地“萝卜猪”好吃,纷纷上门买猪肉,她养的猪供不应求。从2010开始,为带动乡亲致富,做大养猪场,她开始发展社员,将猪仔、饲料赊给社员,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待猪出栏后回购再销售,目前已经发展社员56人。

看到养猪场发展越来越好,周小英萌发了更大的梦想。“我们已经注册了渡马百草猪商标,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农业部无公害产品。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进行生态养殖,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将猪场规模发展到1万头,鲜肉直供本地超市,腊肉可以卖到外地市场。”

抓住“鸡”遇 创业致富


“前几年我养殖肉鸡,虽然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可市场波动太大,2011年我改养殖3000只海兰白药蛋鸡,年收入9万多元,同时我一边养殖一边扩大规模,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购进18000只鸡雏,预计年收入80多万元,我要感谢党委、林业局和林场领导对我的支持。”这是双丰林业局燕安经营所“绿凤居”养鸡专业户王平的一番肺腑之言。

说起王平的创业,经营所里的老人都会挑起大拇指,用两个字来回答:“能干”。他不但能干脑子还特别活,当年在全局大规模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下,王平率先开垦了5垧土地,开始种植大豆,农闲时打工赚钱,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可王平不安于这样的温饱生活。2001年燕安开始发展肉雏鸡养殖项目,他就开始尝试着养殖肉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了养殖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家产万贯,带毛不算,肉鸡市场行情极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有时辛辛苦苦一年等于白干了,于是我就开始研究绿凤居养殖的海兰白药蛋鸡。”王平对记者说。

2011年经营所党员李关华成功养殖了美国海兰白药蛋鸡,并与收购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年收入十分可观,王平决定向李关华学习养殖海兰白药蛋鸡。在李关华的帮助下,王平经过自己短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把原先的鸡舍重新改造一下,按照总公司的要求重新安装了设备并签订了收购合同。

起初王平只购进了3000只“海兰白”进行试养,由于有养殖肉鸡经验,所以海兰白药蛋鸡长势良好,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每星期如期来车,年纯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比原来肉鸡养殖收入翻了一番,而且不愁销售。

王平天生就是一个敢干的创业者,他看到“海兰白”市场前景好,决心要成为燕安第一养殖大户。借着全局棚改政策,经营所领导与当地住户协调,用闲置的职工住房作为养殖厂房,在去年10月末,王平投资130多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厂房建成后,引进鸡雏18000只,其中母鸡17500只,公鸡500只,4个月后开始产蛋,日均产蛋17500个,预计年收入80万元,雇佣员工20余人。

王平的创业史并不一帆风顺,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满是创业的艰辛,黝黑脸上的微笑是成功的喜悦。就像人们说的,创业者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功,他打算再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厂房,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她创业甘当“牛倌”


谭贞娟,25岁,都昌县鸣山乡界牌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这位大学生村官筹资金,学技术、办起肉牛养殖场,当起了“牛倌”带领村民致富。

大学生村官锁定养牛行业

2012年9月,谭贞娟参加大学生村官公开招考,并顺利分配到都昌县鸣山乡界牌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上任后,谭贞娟不仅要打理好各项村务,还要经常进村入户,与群众座谈,倾听农民的生产生活诉求,解决各种问题,寻找农村发展之路。

当时,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官。谭贞娟按捺不住满腔热情,也动起了创业念头。经过考察,她将创业方向锁定了养牛行业。“通过分析近年来的肉牛市场,我觉得养牛业在未来五年内会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于是,我决定全力以赴,开创自己的第二事业,走上我的‘牛倌’之路!”谭贞娟说。

她获得10万元创业贷款

“谁能相信,一个女大学生会跟又脏又臭的大水牛‘打交道’。”谭贞娟笑着说,2013年初,她与父亲商量后开始创业。她从乐平市引进了8头江南小水牛。通过半年的养牛实践,初步掌握了牛常见疾病防御知识和饲养方法。

3个月后,她发现牛生长得很缓慢。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江南水牛自身的特点决定它的生长速度有限。于是,她决定引进良种牛。2013年6月,她分别从彭泽县和湖北省购进了12头摩拉大水牛。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这种水牛生长速度是江南水牛的两倍。

就在焦头烂额之际,她听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有扶持政策。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朋友的鼎力相助下,她获得了10万元创业贷款。2014年春节之后,她用这笔资金又去湖北枣阳市购进了25头摩拉大水牛。

带领养牛业走上市场化道路

如今,谭贞娟的养牛基地水牛数量已增加到64头,品种也由最初体型娇小的江南小水牛,换成硕大健壮的印度摩拉大水牛。从产业性质上来看,也已成为拥有5个社员的合作社,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养殖户,这有利于进一步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谈起今后的发展,谭贞娟充满了期待,她说:“虽然目前我们的养牛规模还不大,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也还比较差,合作社还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会不断创新思路,扩大规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

山村“羊倌”的创业路


年近半百的温红涛腿有残疾,每当有人问起,他总笑笑不愿提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这样的倔脾气,虽然肢体残疾但凡事不愿输给正常人。温红涛给人感觉是思路敏捷,他创办的小尾寒羊养殖场目前已拥有固定资产80万元,工人4名,年利润4万元。

牛店镇南龙村地处丘陵山区,环境良好,空气新鲜,非常适合生态畜牧养殖。温红涛早就在心里酝酿怎样利用家乡的天然优势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察和反复论证,温红涛决定发展畜牧养殖业。

2010年温红涛在政府养殖贴息贷款的扶植下购买了40只小尾寒羊,建设羊舍、储草房、精粗饲料存放房、防疫室、粉碎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经过近几年的科学发展改良,现在已有200多只,又从山东引进杜泊种羊,通过繁殖改良开发,发展到80多只。目前舍饲养羊近300只,能繁殖的母种羊近200只。

温红涛说,养殖品种羊特点明显,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羊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销售好;养羊易于管理,抗病能力强,只要科学饲养、防疫,无太大的风险;动用劳动力少,劳动强度小,便于管理。

温红涛富了,但他更深知残疾人创业不易。为了给乡邻的部分残疾人一个就业环境,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请进残疾人张晓峰(一级残疾)和贾海军(4级残疾)以及低保户温福顺来养殖场协助喂羊。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养殖场逐渐扩大规模,建成集改良开发,良种培育,肉羊养殖,良种推广于一体的规模化、正规化养殖基地。

花甲老人养“强申黑猪“,为寻儿时猪肉味道


摘要:“强申黑猪肉”所含较高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及维生素,肌肉SOD活性显著高于普通猪肉,“强申黑猪肉”的MDA及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普通猪肉。且纤维较细软,肌肉系水力强,口感细嫩多汁,肉味香浓。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条件也大大改善。猪肉作为中国人消费最大的肉类,自然成了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然而,很多人却在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猪肉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

说到小时候吃猪肉的味道,64岁的上海老人陆龙弟感慨的说道:“小时候我们那个猪肉特别香啊!邻居谁家做饭,隔老远都闻得到,现在这种味道已经很难找到了。”

陆总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这位叫陆龙弟的花甲老人,早年在上海经营建筑公司,现在是海门市汇龙生态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2年,他告别大都市安逸的生活,毅然投资2000多万,选择到远离都市的乡下用生态养殖的方式,养殖本土猪。不为别的,就为让更多人找到小时候猪肉的味道。

陆总在为猪选购有机胡萝卜

给猪吃有机蔬菜,就为养出健康的“强申黑猪肉”

陆龙弟养的猪和其他养猪场的猪不一样。他养的全是见效慢的中国本土“梅山猪”,这种猪肉质鲜美,细嫩多汁;不过生长周期长,要10到12个月才能出栏,比普通猪出栏时间长一倍。

陆龙弟严格要求职工,对猪如对人,养猪不喂饲料,不添加抗生素防病,全用人吃的粮食蔬菜喂猪。为了让猪吃上放心粮,陆龙弟总是亲自去农户家里挑选质量好的粮食。

不仅让猪吃放心粮,还要让猪一年四季吃上绿色健康的有机菜。如外销俄罗斯的胡萝卜,肯德基的剩菜,这只是一部分,猪吃的大部分有机蔬菜都是猪场自己种植,在猪场周边,陆龙弟租了几十亩菜地用来种菜喂猪,春天甜菜,夏天青菜生菜,秋天红薯,冬天萝卜;蔬菜从不打农药,靠粪肥还田种菜,零排放,无污染。

陆总在喂养黑猪

为了生产优质“强申黑猪肉”,就是赔本也得干

来到陆龙弟的养殖场,一排排干净整洁的猪舍,消毒室、饲料加工设备、实验室、猪散养运动场、循环洗澡池、监控室、粪便污水处理等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座投资了2000多万元的养殖场,可以说是花掉了陆龙弟不少的积蓄。

由于陆龙弟的猪生长周期长,又都是喂养有机蔬菜和青绿饲料为主,辅以玉米、豆粕、麸皮等,要一年左右才出栏,生产成本非常高,每年的亏损达上百万元。最早的一批猪,陆龙弟就损失了500多头。

很多朋友不看好陆龙弟的养殖方法,也有人建议陆龙弟收购农户的普通猪,但陆龙弟认为做生意就得凭良心,为了保证汇龙出品的是原生态黑土猪,绝不能收购其他农户猪场的普通猪,出栏量是多少头咱们就卖多少头,绝不赚黑心钱,就是赔本也得干。

已经上市的强申黑猪肉

目前上海的一些饭店、比较高端的场所已经开始订购强申的猪肉。上海展销会上“强申有机黑猪肉“也得到大家认可,尽管价格高于普通猪肉,但是一些客户还是争着上门来订购。至此,短短的近3年时间里,汇龙的”强申”黑毛猪肉在当地及上海部分地区就已是小有名气。

初步估测“强申”有机黑猪肉所含较高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及维生素,肌肉SOD活性显著高于普通猪肉,MDA及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普通猪肉。且纤维较细软,肌肉系水力强,口感细嫩多汁,肉味香浓。

“强申黑猪肉”原生态土猪肉鲜美在于含氮渗出物含量高,促进消化吸收,常吃汇龙强申有机黑猪肉有助于修补人体组织,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种猪肉。

钟思明:养蜂创业酿出“甜蜜生活”


每当春夏,姹紫嫣红的鲜花便吸引着无数蜜蜂,也吸引着奔忙的养蜂人。他们追逐着花开的脚步,像放牧人追逐着属于他们的草原。

从4箱蜂到110箱蜂

今年58岁的钟思明,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吕河村一位有着30多年经验的养蜂人。1981年,钟思明为了维持生活,便到邻村帮养蜂老板搬运蜂箱。因为他勤劳好学、心地善良,老板便送给他4群蜜蜂做酬金。这是钟思明第一次养蜂,也因此爱上了养蜂。第二年,他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兄弟,自己购进30箱蜜蜂,和妻子开始了养蜂创业。

要想养蜂致富,科学技术是关键。起初,钟思明因是采用传统的饲养方法,一年仅能在冬、春两季取蜂蜜,而且一取蜂蜜就捣蜂巢,伤及蜂蛹。为了能养好蜂,钟思明便买回养蜂书籍钻研。为了节省蜜蜂筑巢的复杂环节,他自制蜂箱内的活框,并购买蜡制蜂胚安在活框上,使蜜蜂每次采回花粉后均可直接在蜂胚上酿蜜。为了便于取出蜂蜜,他自制摇蜜机,定期把蜜箱里的活框拆下来摇蜜,极为轻便快捷。

为获蜂蜜的高产稳产,他采取转地放养、追花夺蜜的方法,在流蜜期到来之前,把蜂群运到有刺槐、枣树、油菜花、紫云英花等蜜源地,利用植物扬花授粉季节让蜂蜜增产。为追花夺蜜,30年间他在对全国主要蜜源植物的分布、长势、流蜜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将蜜源植物扬花授粉季节和时间顺序排列,画一张自然放蜂地理流程图。他怀揣这张放蜂流程图,伴着他自己那百万雄兵,租车南下湖北、到广州;再北去安徽,赴陕西,全年都是人不离蜂,蜂不离花。如今,钟思明已有蜜蜂110箱,每年仅纯天然蜜源蜂蜜的产量就达3000多公斤。

养好蜂先要学做人

俗话说,心正寿自高,蜜熟酿正浓。在钟思明看来,要想养好蜂、酿好蜜,首先要学会做好人。钟思明说,养蜂酿蜜,除了环境好、蜜源好,真正的好蜜还要熟酿。一般的养蜂人看到蜜蜂只要将蜂巢封满口,就割蜜了。其实这时的蜜还不熟,要是再让它自然酝酿三两天,出来的蜜在38℃左右,口感甜度黏稠度俱佳,那才叫好蜜。养蜂30年来,钟思明坚持不熟的蜂蜜不出手。一是良心上过不去,二是怕自己砸了牌子。钟思明坚信诚信第一,信用为先的原则,靠的就是香花自有蜂蜜采,好蜜不怕树林深。

近几年,除了酿蜜,钟思明还为当地的大棚蔬菜、瓜果、草莓等设施农业提供蜜蜂授粉服务。不仅解决了大棚作物只能人工授粉问题,还提高了农作物、蔬菜、瓜果的产量。因此,钟思明在把养蜂技术传给徒弟时,总是不忘教育他们:养蜂人不仅要能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批蜜蜂采蜜为植物自然授粉。这样才能让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为建设美丽中国酿造甜蜜路。

范杰高万宝

大风吹倒的猪舍上再创业


4316平方米的场地、投资近200万元、成立养猪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将猪粪沤成沼气发展循环经济……36岁的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夏陆沟村良沣养猪场老板陈亮,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篇生动的农民致富经。

妻子说服丈夫建猪场

几经波折规模渐壮大

陈亮初中没读完就离家四处打工,在辽宁从事过海上捕捞工作,拥有A2驾驶证的他,开过长途运输车,每月工资不足400元。2001年,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女孩安芳,并与她结了婚。

婚后,陈亮继续开车。安芳在家照顾儿子,为了赚点钱,就买了一头母猪养,随后母猪生了13个猪仔,4个月后,卖掉猪仔净赚1300元。既没耽误看孩子和照顾老人,又能挣钱,随后安芳又买了五头老母猪,扩建了猪圈,第二年母猪数量扩大为13头。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养猪尝到了甜头,安芳便说服丈夫回家和自己一共经营。“我租了村里的地,租期18年,贷款投资盖了养猪场,买了设备。”陈亮说。

猪场建起来,但由于缺乏养殖技术,每窝猪都会因防疫不当造成损失,后来越赔越多,陈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无奈之下,他只能给一个卖猪饲料的老板开车卖饲料,在这其间他认识了一些老养殖户。陈亮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拼命地向前辈讨教经验,回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就这样自己的猪场慢慢起死回生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0年,一股来势凶猛的大风,将陈亮苦心经营的猪场几乎夷为平地。“当时死了200多头猪,直接损失30多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陈亮仍心有余悸。大风并没有击垮陈亮,他在狂风过后的废墟上重新改建猪场,并慢慢增加了存栏量。

自己致富不忘他人

带村民建起合作社

25日,记者来到岚山区高兴镇夏陆沟村陈亮的养猪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底白字的“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良沣养猪场”几个大字。

陈亮家里的门头上,挂着两块岚山区高兴镇畜牧局发的“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家里有多间平房,有业务销售部、办公室、财务部和消毒通道等。陈亮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立柜,柜子里整齐地码着“免疫记录”、“生产记录”、“无害化处理消毒”的文件夹。

陈亮的猪场里共有6排猪舍,猪种有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等。没断奶的猪和即将待产的猪放在一起,这样的猪舍里还有保温箱。猪舍里有自动料槽和自动饮水器,猪只要用嘴压下水阀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喝到水。

自己富起来后,陈亮不忘其他养殖户。他组织周围其他的养猪户成立了“辰安养猪专业合作社”,也在陈亮的养猪场里,合作社里目前有176户村民,每户养猪在一至三头不等,包括附近的王家楼子、尧王城等几个村,每个入社村民都有一个绿皮的成员证。陈亮负责给社员讲解养殖技术。每次自己的猪场以较低的价格买进猪饲料,他都会以购入价卖给社员。合作社的猪主要销往江苏、日照等地。“以后,我们的合作社规模会越来越大,社员只负责养猪,其他的问题都由合作社给解决。”陈亮充满憧憬。

除了给社员提供这些看得见的好处,陈亮还经常联系养殖专家来给社员讲解养殖知识,给社员大脑充电。“我们请的级别最高的专家是中科院的,其他还有一些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陈亮说,自己还经常去外地学习。25日一上午,记者就见到两个养殖户来猪场请教问题。“这还是少的呢,家里经常有村民来交流养猪心得,分享经验。”陈亮说。

“好多过门不久的媳妇和年龄大的老人,都喜欢养猪。早上给猪喂上食,晚上再添点食,其余时间可以忙自己的事,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安芳说,“有的妇女挣钱比外出打工的丈夫挣得还多,外出打工还可能会遭遇老板欠薪,但是卖猪每次都是实打实的现金。”

猪粪发酵利用

政府大力扶持

目前陈亮的猪场存栏量为1628头,占地4316平方米,投入近200万元。陈亮雇了两个工人,专门负责猪圈的保洁和添料。为了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陈亮建了沼气池。将猪粪沤成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等。剩下的固体物卖给周边的茶园和桑园。

陈亮的养猪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2011年,获得了国家扶持政策的贴息贷款5万元;2012年,获得了政府的无偿补贴20万元,他把这批资金用于猪场的改扩建。今年2月20日,他还获得了“2013年度日照市优秀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荣誉称号。

“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做好防疫工作,每年保守能赚个三四十万。”陈亮说,但是也有风险,万一有自然灾害或是传染疫情,之前的工作可能就会付诸东流。“我的每笔资金都用于猪场的改扩建,目前资金缺口约在100万元左右。”陈亮说,自己十分希望能获得贷款,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2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