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膜炎的防冶方法

感谢阅读《羊角膜炎的防冶方法》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养羊眼膜炎

羊角膜炎是羊角膜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在山羊和绵羊均可发生,但比结膜炎少见。

【病因】

羊角膜炎主要是由外伤引起,如异物刺伤,鞭打伤和角伤等。在绵羊羔,可以是睫毛内翻长期刺激的结果。亦可继发于结膜炎。

【临床症状】

初期角膜周缘出现浅蓝色或灰白色浸润,使角膜浑浊。以后见角膜周缘有树枝状小血管向中央生长,使角膜进一步发白。有时可看到角膜上有伤痕。患羊视力逐渐减退。当角膜全部为乳白色疤所盖时,则患羊失明,造成饮食困难,精神抑郁,常离群独处。

【防治方法】

羊角膜炎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眼受外伤。及时治疗结膜炎,避免继发角膜炎。

羊角膜炎的治疗

主要是消炎,促进炎性分泌物的吸收与消散。

1.首先检查眼异物,给予去除,并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清洗眼内分泌物,然后使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每日2~3次。

2.对睫毛内翻的羔羊,可用眼科剪沿睑缘附近呈弧形剪去一条皮肤,以纠正睫毛内翻。

3.如果角膜血管已不清楚,而形成角膜疤时,可采用以下方法促进消散:

(1)用5~8%的盐水热敷患眼。

(2)用青霉素粉80万IU,加新红0.2g,混匀后,取其适量,以纸筒吹入眼内,亦可单独吹入新红粉,每日2次。

(3)用10%葡萄糖液点眼,每日2~3次。

(4)对长期不消除者,可采用自血疗法。为此(致富经:/),可取青霉素20万IU,溶于0.25%普鲁卡因5mL中,然后抽取患羊血液1mL,混合后,立即分别注射于患眼上下眼睑的结膜下,隔1~3天注射1次。

延伸阅读

羊包皮炎防冶方法


本病比较常见,山羊和绵羊均可发生,尤以阉羊更易发病。在安哥拉山羊和澳洲美利奴阉羊均有报道,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因】

1.和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因阉羊的阴茎发育停止,阴茎与包皮的分离不完全,结果在包皮内部排尿。再加上包皮周围的毛妨碍尿液外流,于是尿中的矿物质颗粒及尿的分解产物与皮脂腺的分泌物混合,而发生沉积,以致尿液不能自动流出,引起包皮炎。

2.饲料不当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给阉羊饲喂高蛋白质饲料,容易诱发包皮炎,因高蛋白日粮可使尿的碱度和尿素增高,引起包皮炎和包皮外口溃疡。采食黑麦草和莓三叶草而大量发生包皮炎的绵羊群,如果改喂燕麦干草,3周后疾病可以减退。但当重新放牧于黑麦草和莓三叶草的牧场上时,经过3周疾病又会复发。

3.尿素分解菌感染。在安哥拉山羊和澳洲美利奴阉羊,通过培养检查,均发现一种能分解尿素的棒状杆菌,被认为是发病的因素。

【临床症状】

病羊包皮发红、肿胀,触诊发热、疼痛。包皮孔歪斜、变小,严重时小如针孔。病羊排尿困难,排尿时用力努责,表现疼痛不安,用后蹄踢腹。包皮周围的毛受到尿液污染,可能有矿物质沉积(致富经:/)。同时由于含有尿液和脓液而使包皮扩张。发生在夏季时,常因引诱蝇类,而包皮内生蛆。如治疗不及时,包皮会发生溃疡和结痂,溃疡还可能波及到包皮内面。严重时,包皮孔可能完全封闭不通。

【防治措施】

预防

对阉羊不可多用高蛋白饲料,多进行放牧,在剪毛时将包皮毛剪净,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治疗

1.一旦发病,应及时进行消炎、止痛疗法。

2.除去日粮中的豆科牧草,并大大减少饲喂量,对于包皮炎的疗效很高。如果先完全绝食4~6天,然后限量给予燕麦和麦草7~10天,也具有良好效果。

3.每隔3~4天给包皮内注入2%硫酸铜1次。

4.对于顽固病例,可以施行外科手术,沿着包皮中线切开,进行治疗。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与防治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引起的山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换眼睛”,其特征为羞明流泪,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结膜和角膜炎,角膜浑浊和溃疡,甚至失眠。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一般呈急性经过,只要羊群中有1只出现发病,就能够在1周内蔓延至全群,甚至危及临近羊群。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角膜浑浊或者出现云雾状增生,造成失明,影响机体采食、活动,体重减轻,以及泌乳量降低,应加以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该病可由多种病原引起,如结膜乳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立克次体、李氏杆菌、奈氏球菌等,目前普遍认为主要是由衣原体引起。该病主要是羊发生感染,水牛、黄牛也能够感染,有时会危及家禽和猪,尤其是幼龄动物最容易患病。羊群通常是由于引入已经感染的病羊或者其他传染物质而引起发病,还能够经由接触引起感染。病羊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尿液以及乳汁等含有病毒的物质,都能够传播该病。另外,某些飞蛾或者蝇类也能够机械性传播该病。该病通常在蚊蝇活动旺盛的炎热季节发病,主要是5~10月份的夏秋季节,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程通常能够持续大约15天,长时能够达到30天左右。病羊基本上能够自愈,就算角膜变得混浊也能够逐渐复明。该病基本会导致死亡,个别病羊由于角膜、结膜白斑引起双目失明而只能够淘汰处理。

2、临床症状

感染早期,病羊都会在放牧时出现掉群现象,且一侧或者两侧眼睛流出清亮眼泪,怕光拒绝睁开眼睛,且伴有疼痛。经过一夜,眼结膜发生充血,上下眼睑有所肿胀,并逐渐闭合,最终不能睁开。对病羊进行检查,机体会由于严重疼痛而拒绝检查。经过3~4天,病羊一侧或者两侧瞳孔呈现乳白色云雾状,也就是结膜翳,导致部分或者整个瞳孔都被覆盖,严重时会出现枝叉状增生翳膜或者角膜发生破裂,虹膜发生黏连,晶状体脱落,极少数的眼球明显突出。此时走动困难,甚至由于视力减弱或者失明而盲目走动,出现相互顶撞,或者在放牧时撞上障碍物。另外,病羊由于不能够正常采食牧草而处于明显的饥饿状态,接着体况日渐变差,进行性消瘦。泌乳母羊患病后还会伴有乳房变小、泌乳量降低的症状,从而使哺乳羔羊增加吮乳次数,但依旧不能够满足其需要,并由于饥饿而持续嚎叫,最终由于瘦弱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病样采集。在无菌条件下,在病羊眼部用消毒棉签擦拭眼结膜以及分泌物,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内接种,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培养分离。普通肉汤培养基接种病料后分别置于37℃条件下进行厌氧和有氧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接种于普通平板上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挑取单个菌落在普通肉汤、巧克力琼脂平板及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最终能够分离得到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大约为0.8μm。在普通琼脂干板上生长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长势良好,通常呈丛排列,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会形成透明的溶血环;肉汤培养基变得均匀混浊,形成沉淀。

4、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避免扩大传染。病羊应转移到黑暗的地方,防止存在光线刺激,促使其充足休息,尽快恢复健康。对于假定健康的羊,可转移到没有被污染的新牧场进行放牧。同时,取1000g龙胆草,白菊花、夏枯草各500g,添加10000mL水,以温火煎煮至剩余6000mL药液,成年羊每天灌服100mL,中年羊灌服80mL,羔羊灌服5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羊舍要彻底清理,将栏舍内的粪便完全清除,并对其采取焚烧、掩埋、堆沤发酵或者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处理。

西药疗法。对于刚发病的羊.可对眼睛使用2%的硼酸溶液进行冲洗,接着滴入适量的青霉素眼膏,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基本上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眼角膜已经存在点状混浊物,且角膜形成溃疡,可取160万IU青霉素和5mL兽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每只分别在上下眼睑皮下注射0.5mL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的眼睛已经完全被白膜覆盖,要采取自血疗法,即一人将病羊保定,另一人用酒精消毒棉球对病羊颈部静脉1/3处进行消毒,接着使用真空采血管以及配套的采血针采取1~2mL静脉血液,然后立即在病眼结膜下分点注射0.5~1mL,同时翻开眼皮撒布40万IU青霉素粉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2~5次就可使眼睛白膜消失,视力逐渐恢复。

中药疗法。取20g薄荷、10g荆芥、10g白矾、10g硼砂、20g玉金,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也可取车前草、鲜桑叶、野菊花各1把,20g生石膏,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数天。

其他疗法。取等量的田基黄、威灵仙清洗干净后切碎,添加适量95%酒精进行浸泡,经过l天取液体备用,注意浸泡越长时间药效越好。治疗时,先对病羊的患眼使用硼酸溶液冲洗,接着即可滴加以上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

免疫预防。通常情况下,成年羊不会感染该病,且经过治疗康复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病。因此可使用当地分离得到的具有血凝性和菌毛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适时给羊免疫接种,能够预防发病。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1、病因及流行病学
1.1病因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主要由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所致。病羊和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常存在于患羊的结膜囊、鼻泪管和鼻分泌物中,随眼分泌物排菌,病愈后,病原仍长期存在于眼分泌物中,使该病每年发生或从一个季节传到另一个季节。易感动物有黄牛、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通常同种动物通过直接或密切的方式如相互摩擦、打喷嚏、咳嗽而传染。蝇类可成为其传播媒介,一般不同种类的宿主之间不传染。
1.2流行病学
2006—2009年,大街乡3个村26户农户饲养的黑山羊发生一种呈结膜炎症状的疾病病羊,共发病1258只,其中成年山羊756只,羔羊345只,老年山羊157只。死亡62只,致死率5.02%,该病不同年龄、性别的山羊均有易感性,以幼龄和青年山羊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9月发病最多(发病984只)。一旦发病,传播迅速,1周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40%~100%,呈地方性流行。空气污染、尘土、刮风、强日光照射等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7d,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例严重时体温达40℃,病初呈结膜炎症状,畏光、流泪、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性或粘性分泌物,不久成脓。结膜和眼睑红肿,其后发生角膜炎和角膜溃疡。随病情发展,结膜上的血管伸向角膜,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炎症蔓延,继发虹膜炎。角膜经1~4d后浑浊,起初半透明、浅灰色,后浑浊度逐渐增加,呈云翳状,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多数患羊为一侧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d,短者7d,长者40d,多数痊愈,极少数失明淘汰。

3、诊断
在诊断该病时,应以恶性卡他热、VA缺乏症以及吸吮线虫引起的角膜结膜炎相区别。
3.1恶性卡他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较低,高者达60%~90%。以头眼型最典型,最初症状有高热稽留(41~42℃),肌肉震颤,寒战,食欲锐减,瘤胃弛缓,初便秘,后拉稀,排尿频繁,呼吸及心跳加快等。高热同时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每一典型病例,几乎均具有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睑闭合,继而虹膜睫状体炎和进行性角膜炎,后可能变得完全不透明。炎症蔓延到额窦,会使头颅上部隆起,体表淋巴结肿大。母羊阴唇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3.2VA缺乏
体温正常,有长期饲喂缺乏VA的饲料史,病羊尤其是羔羊,表现怕光,弱视,夜盲症,干眼症尤为明显,角膜增厚成云雾状,以致完全失明,死亡率较低。
3.3羊吸吮线虫病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蝇活动频繁的夏秋季多散发。主要症状为结膜炎,眼痒、潮红、流泪和角膜混浊。严重时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使上下眼睑粘合。角膜糜烂、溃疡、穿孔、水晶体损伤及睫状体炎等。结合临床症状,在眼内发现吸吮线虫即可确诊。而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流行于6—9月,羊群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幼龄、青年山羊多发,患羊一侧或两侧性结膜和角膜炎可作出初诊,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
4、治疗及预防
4.2治疗
患羊隔离后,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擦去眼角分泌物,挤入四环素、红霉素眼膏,2次/d,连用7d;用0.9%生理盐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大黄腾混合液,2次/d,连用7d;也可采病羊全血10mL,立即注入眼睑皮下的方法治疗。经过采取以上治疗方法,治愈1178只,治愈率98.5%。
4.1预防
发现羊有一侧患病,立即隔离,单独厩养,加强护理,避免与健康羊接触,其他羊群要远离发病羊群放牧,减少传染;不引进病羊和带菌羊;在夏秋季节要注意灭蝇,避免强日光照射和灰尘刺激,将患羊安置在光线暗和无风处,防止眼外伤;当一群羊中有1只患病则全群用药预防性治疗1次。

羊腐蹄病的症状和防冶


羊腐蹄病是羊、牛、猪、马都能够发生的兰种传染病,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因为病常侵害蹄部,因而称腐蹄病。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尤其在夏末秋初牧区常呈地方性流行,对羊危害很大。

羊腐蹄病的病因:

炎热雨季,圈舍潮湿泥泞,羊易患此病。诱因则是饲草中钙、磷不平衡,致使蹄部角质疏松,粪尿雨水浸泡后,局部组织软化,以及被石子、铁屑、玻璃碴等刺伤蹄部,均能致病。也有因蹄冠与角质层裂缝而感染病菌。

羊腐蹄病的症状

羊腐蹄病初轻度跛行,多为一肢患病。随着疾病的发展,跛行变为严重。如果两前肢患病,病羊往往爬行;后肢患病时,常见病肢伸到腹下。进行蹄部检查时,初期见蹄间隙、蹄匣和蹄冠红肿、发热,有疼痛反应,以后溃烂,挤压时有恶臭的脓液流出。更严重的病例,引起蹄部深层组织坏死,蹄匣脱落,病羊常跪下采食。此病有时在绵羊羔引起环死性口炎,可见鼻、唇、舌、口腔甚至眼部发生结节、水泡,以后变成棕色痂块。有时由于脐带消毒不严.可以发生坏死性脐炎。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肝炎或阴唇炎。本病病程一般比较缓慢,多数病羊跛行达数十天甚至数月。由于影响采食,病羊逐渐变为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因为继发感染而造成死亡。

羊腐蹄病的防治

①注意喂给适量矿物质,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积粪尿。在圈进门处要放置10%的硫酸铜溶液浸湿的草袋,对蹄消毒。

②病羊应及时修整蹄部,如蹄叉腐烂,可用5%~10%的浓碘酊或1%~2%的高锰酸钾溶液涂洗,若是蹄底软组织腐烂,要彻底扩创清洗,然后在蹄底孔或洞内用5%硫酸铜粉或5%水杨酸粉填塞包扎,外面再涂上松节油,借以防腐防酸,也可用磺胺或一些抗菌素软膏等。对急性病例,要控制败血症的发生,应该用青、链霉素以及广谱抗菌素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③中药治疗羊腐蹄病。可选用桃花散撒布患处。桃花散:陈石灰500克,大黄250克,先将大黄放入锅内,加水一碗,煮沸10分钟,再加入陈石灰,搅匀炒干,除去大黄,其余研为细面撒用。有生肌、散血、消肿、定痛之效。

羊口疮的临床症状及预防冶疗方法


羊口疮,学名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病,此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速度快。因此,发生该病后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病情。

1发病情况

榕江县某羊场2007年10月6日从四川省南江县引进种羊1133只,其中公羊33只,母羊1100只,下车时发现4只母羊和1只公羊发病,由于环境有限,加之饲养员经验不足,上报不及时,1个星期后,大部分羊只感染,发病率达52%。

2流行特点

羊口疮多发于春秋两季,群发于3~6月龄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病程一般2~3周。病羊多因采食困难而衰竭死亡,严重影响着养羊业的发展,给养羊户造成极大的损失。

3发病原因

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是购人带毒羊传入,或是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4临床症状

病羊以口唇感染为主要症状。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形成小疱或脓疱,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唇等部,形成大面积具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口腔黏膜也常受损害,黏膜潮红。在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黏膜上也常发生水疱(/),继而发生脓疱和烂斑。若伴有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则恶化成大面积的溃疡,深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病羊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表现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体温可达40℃以上,病情严重的,卧地不起,最后死亡。

5病理变化

病变开始为表皮细胞肿胀、变性和水肿。后表皮细胞增长并发生水泡变性,气球样变溶解坏死,形成多房的小水泡,有些可融合成大水泡。真皮内淤血的血管周围有大量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中性粒细胞向表皮移行并聚集在表皮的水泡内,水泡逐渐转变为脓疮。真皮浅层无明显变化,真皮深层含有若干个充满红色角蛋白的腔,大小不一,呈椭圆形或圆形,有些角蛋白呈实心状。随着病理的发展,角质层白包囊越集越多,最后与表皮一起形成瘤肿块。

6羊口疮的治疗

(1)首先隔离病羊,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

(2)给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3)用碘伏100ml+紫药水100ml,然后加入敌百虫酒精溶液(其中敌百虫10g,酒精10ml)混匀,外用。用时先把痂垢清除干净,然后用1%高锰酸钾清洗伤口,早晚各1次,3d即可。此方法效果显著,且易操作,适宜于普遍推广。

(4)在病羊嘴角四周皮下注射油剂土霉素4针,每针注射1ml,共注射4ml,注射时从嘴角向中间注射,让其形成1个菱形的封闭圈。此方法一次见效,但技术含量较高。

(5)中药辅助治疗。用车前草20g、龙胆草10g、苦参10g、柴胡15g、葛根15g、黄连10g,熬汤候温灌服,或让羊自行饮用。

7羊口疮的预防

(1)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发现可疑病羊要及时隔离,对引进的羊只隔离观察15d以上,确认无病后,再混群饲养。

(2)羊口疮主要通过受伤的皮肤和黏膜传染,因此要保护好羊的皮肤和黏膜,不使其发生损伤,尽量不喂干硬的饲草,挑出其中的杂质、尖硬物。给羊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墙损伤口腔。

(3)平时做好环境卫生和圈舍的消毒工作。在此病流行地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8注意事项

(1)羊口疮没有特效药,通常采取对症治疗。

(2)控制羊口疮的发生,重点在预防,发病后要及时治疗,防止疫情暴发、蔓延。

(3)该病易复发,平常应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

(4)该病可感染人,饲养员须注意自身防护。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2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