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羊草在不同发芽床下发芽率和出苗率的比较

羊草(I.eymu.schinensis)为禾本科赖草属优质牧草,其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广、抗旱、耐盐碱、抗逆性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1-2】。因此,研究开发利用羊草对发展我国草牧业、治理退化及荒漠化草地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羊草人工种植的历史较短,一些长期进化形成的野生性状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良,如成穗率低、结实率及发芽率低等现象【3-5】。羊草种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种子休眠期长,休眠程度深,并且不易打破【2,6】,因而能否显著提高羊草种子发芽率,简单有效地打破羊草种子休眠,是扩大羊草人工种植面积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研究选取了两种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与利用较为广泛的禾本科牧草进行发芽试验。这两种禾草分别为东北羊草和吉生l号羊草,均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寒性,饲用品质亦优良。

1.2试验方法

1.2.1两种羊草种子萌发试验

种子萌发试验选取均匀一致、成熟饱满的供试种子100粒,经粒选种子用0.1%的升汞消毒20min后,用清水冲洗4-5次,置于铺有双层滤纸直径9cm培养皿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3次重复。每日16:00~17:00用称量法根据水分蒸发量加入蒸馏水,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为变温,高温30℃光照和低温20℃黑暗,各12h,湿度80%,第2天开始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情况,第11天统计发芽率。

发芽率:每天统计发芽种子数(发芽以胚根突破种皮2mm为标准)【7】。

1.2.2两种羊草出苗试验

本试验用花土和过2mm目土壤筛的干土,以1:1的比。例混合,装入内径12cm,高9cm的塑料花盆,每盆装土lkg.种子100粒撒播,浇清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3次重复。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为变温,高温30℃光照和低温20℃黑暗,各12h,湿度80%,光照间隔12h,第24天统计出苗率。

出苗率:每天统汁出苗种子数(出苗以幼苗突破2cm土层为标准)。

1.3统计分析

采用SAS(9.1版)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方差分析。采用Exce12003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两种羊草在培养皿中发芽率的比较

南图l可以看出,在培养皿中吉生1号羊草和东北羊草的发芽率分别为13.33%和11.67%,吉生l号羊草是东北羊草发芽率的1.14倍。

2..2两种羊草在花盆中出苗率的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在花盆中吉生l号羊草和东北羊草的发芽率分别为64.67%和50.67%.吉生1号羊草是东北羊草发芽率的1.27倍。

2..3两种羊草在不同发芽床发芽率和出苗率的比较

由图3可以看出,在培养皿和花盆两种不同发芽床下,吉生1号羊草和东北羊草的发芽率相差较大,吉生1号羊草花盆发芽是培养皿发芽的4.85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东北羊草花盆发芽是培养皿发芽的4.34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花盆发芽与培养皿发芽存在明显差异,土培发芽床优于纸培发芽床。

3小结

发芽床是影响羊草种子发芽的重要因子,其作用主要是为种子发芽提供所需的湿度。发芽床湿度状况决定种子萌发氧气供给量的多少,不同发芽床对种子的萌发各有利弊。不同质地发芽床对羊草种子萌发具有不同的反应。易津的实验表明,不同发芽床中羊草发芽率为土培高于纸培。在20℃恒温条件下,贮藏l~6年的种子,土培法发芽率由36%提高到了73%,而纸培法发芽率却只有1%~5%【3】。建议用土培法作为室内测定羊草种子发芽率的方法。谷安琳等的实验同样得到了土培发芽床的发芽率高于纸培发芽床的发芽率【10】。现在培养皿和花盆两种不同发芽方式下,吉生1号羊草花盆发芽是培养皿发芽的4.85倍;而东北羊草花盆发芽是培养皿发芽的4.34倍,说明土培发芽床优于纸培发芽床。在培养皿发芽试验中,吉生1号羊草是东北羊草发芽率的1.14倍;在盆栽出苗试验中,吉生1号羊草发芽率为东北羊草发芽率的1.27倍;说明吉生1号羊草发芽率均高于东北羊草的发芽率。

参考文献:

李建东,郑慧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治理及其生物生理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

易津,李青丰,田瑞华.赖草属牧草种子休眠与植物激素调控.草地学报,1997,5(2):93-100.

易津,羊草种子的休眠生理及提高发芽率的研究.中国草地,1994(6):1-6.

马鹤林,宛涛,王风刚.羊草结实特性及结实率低的原因.中国草原,1984(3):15-21.

陈孝泉,李艳芹,贾丰生,等,羊草植物的研究.草业科学,1989(6):7-12.

齐冬梅,张卫东,刘公社,羊草种子生活力测定技术研究.草业学报,2004,13(2):89-93.

李淑君,李青丰,崔志明.塔落岩黄芪种子发芽标准的确定.中国草地,1995(4):52-55.

马红嫒,梁正伟,陈渊,提高羊草种子发芽率方法研究进展.中国草地,2005,27(4):64-68。

BaskinJM,BaskinCC.Seeds,ecology,biogeographyandevo-lutionofdormancyandgerminationGuAL,YiJ,HolubowieczR,BrodaZ.EffectsofLow-tem-peratureonseedgerminationofLeymuschenensisandPascopyrumsimithii.GrasslandofChina,2005,27(2):50-54.

相关知识

糖化饲料和发芽饲料的制作技术


目前,饲养肉牛的农牧民和专业户增多。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除了喂足玉米、高粱、瓜干、豆饼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饲料和优质饲草外,最好再制作些含糖量高和含维生素丰富的补充饲料进行饲喂,其育肥效果会更好。现将适宜肉牛两种补充饲料的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糖化饲料:是利用谷类籽实中的淀粉酶,把部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提高谷类饲料的适口性。制作方法:在磨碎的籽实中加2.5倍的热水,搅拌均匀,置于50~55℃的温度下,使淀粉酶发生作用,6小时后,饲料含糖量可增加到10%左右。如果每100千克籽实中加入2千克麦芽,()其糖化作用会更好更快。糖化饲料按10%的比例添加到肉牛的日粮里,肉牛特别喜欢采食,而且育肥效果显著。

发芽饲料:谷物饲料经发芽后,可为肉牛补充维生素。芽长1厘米内的发芽饲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芽长7厘米左右的发芽饲料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维生素C。制作方法:把籽实用18~22℃的温水浸泡15小时后,摊放在木盘和细筛内,厚5厘米左右,上盖麻袋或草席等物,经常喷洒清水,使其保持湿润,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经7天左右时间即可发芽。发芽饲料不但是肉牛的优质补充饲料,而且也是种公牛和其他畜禽的优质补充饲料。

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


采用荧光标记同池混养的方法,对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生长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日均增长和日均增重的大小顺序为:YF>NTH>ZF>CJ;特定生长率大小顺序为:YF>NTH>CJ>ZF,且YF群体与ZF群体差异显著。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均为:ZF>CJ>NTH>YF。各群体肥满度无显著差异。ZF群体的养殖存活率显著高于YF群体,其他群体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为罗氏沼虾下一步选育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罗氏沼虾;生长比较;存活率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引入我国近40年,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虾养殖品种,也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养殖虾类之一。经过多代养殖和累代人工繁殖,以及育苗场繁殖群体有限,致使罗氏沼虾经济性质退化严重。近年来,罗氏沼虾养殖生产中面临“铁虾”困局,优良苗种供应紧张,已经成为目前罗氏沼虾养殖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拟通过对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对比试验,为罗氏沼虾的择优推广生产以及进一步的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在上海申漕特种水产开发公司进行,试验池规格为:3.5m×7.15m×1.2m。

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NTH、ZF、YF和CJ分别来自四家商业育苗场。荧光标记VIF(visibleimplantfluorescence),由青岛海星仪器有限公司提供,荧光颜料有紫、红、黄、绿4种。

1.2方法

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暂养培育至4cm左右,进行荧光标记区分。荧光染料的配制按其说明书进行,VIF注射到罗氏沼虾第六腹节基部的肌肉中进行辨别。用紫、红、黄、绿分别对NTH、ZF、YF和CJ进行标记。每个群体的标记数量和初始体长、体重见表1。从测量、标记的每个群体中随机挑选78尾,ZF群体除外,为70尾,放入同一个池中进行混养,荧光标记混养试验设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80日。表1罗氏沼虾4个群体荧光标记情况

黄4.306±0.1831.900±0.263234CJ绿4.297±0.1551.780±0.251234

1.3养殖日常管理

试验期间,水位始终保持55cm,气泡石连续曝气,水温26~28℃,每10d换水75%,每日投喂两次配合饲料(6:00,16:00),日投饵量约5%~10%,及时清除残饵或死虾。

1.4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2003统计各群体生长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利用SPSS17.0对日均增长量、日均增长重及特定生长率进行方差分析(ANOVA)及Duncan多重比较。生长指标、成活率等按下列公式计算:

日均增长量:L=(L2-L1)/D

日均增重量:W=(W2-W1)/D

特定生长率:SGR(%)=×100%

存活率:RS(%)=Q2/Q1×100%

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值×100%

肥满度:F(%)=体重/体长3×100%

式中,L1和L2分别为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虾体均长(cm),W1和W2分别为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虾体均重(g),Q1和Q2分别为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虾的数量(尾),D为养殖天数(d)。

2结果与分析

2.1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生长速度比较

经过80d的养殖生长对比试验,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终末体长、体重以及日均增长,日均增重和特定生长率列于表2。4个群体的日均增长和日均增重的大小顺序为:YF>NTH>ZF>CJ。YF群体日均增长和日均增重均显著高于CJ群体,YF群体与ZF群体日均增重差异显著(P<0.05)。4个群体的特定生长率大小顺序为:yf>NTH>CJ>ZF,且YF群体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ZF群体。可见YF群体和NTH群体生长速度优于ZF群体和CJ群体。

2.2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及肥满度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YF群体的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最低,分别为11.138%和39.625%;ZF群体的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17.151%和60288%。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均为:ZF>CJ>NTH>YF。经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4个群体的肥满度没有显著差异。YF的肥满度最高为2.881%,其次是CJ群体(2.874%)和NTH群体(2.850%),ZF群体最低为2.814%。

3讨论

生长性能比较是开展虾类良种选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虾类生长比较研究中,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有养殖环境、饲养密度和试验对象自身遗传因素等。同池混养不仅方便、经济,且可以有效克服环境异质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同时也给群体和个体区分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国内外学者采用个体标记技术来进行群体和个体鉴别。本试验采用荧光标记对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进行标记区分后在同一池中进行混养,有效提高了生长对比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对水产经济动物进行性状改良、选择时,应先对拟进行改良的目标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体长和体重是衡量虾类生长快慢最直接的指标,也是重要的两个经济性状,且一般具有中等遗传力,已在多种虾类中得到证实。生长对比试验结果显示,YF群体和NTH群体的生长速度要优于CJ群体和ZF群体,且YF群体生长速度最为迅速。整齐度是虾类选育的又一重要指标,整齐度越高,优良的生产性状越优良。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体长、体重变异系数反映了各群体间整齐度差异。本试验中,YF群体和NTH群体不仅生长速度较快,且体长、体重系数相比于CJ群体和ZF群体都比较低,整齐度高。4个不同群体存活率研究,由于是同池混养,排除了养殖环境差异和人为因素等影响,可以认为是各群体自身遗传因素造成的差异。种质资源是近年来影响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的瓶颈,优质的种苗也是各育苗单位和养殖企业关心的热点。本试验研究了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生长速度、整齐度、肥满度以及存活率差异,有利于合理设计选配方案,指导罗氏沼虾的后续杂交选育。

参考文献:

杨国梁,罗坤,孔杰,等.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和存活率相关分析.海洋水产研究,2008,29(3):74-79

孙冰.罗氏沼虾高产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1(12):316-319

史建华,肖雨,徐琴英.罗氏沼虾引种复壮技术的研究.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64-67

陈宗永.罗氏沼虾抱卵亲虾质量差和数量不足的成因与对策探讨.广西水产科技,2000(4):26-28

甘西,邓凤姣,陈晓汉,等.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0,46(2):215-218

李明云,张海琪,朱俊杰,等.罗氏沼虾浙江养殖群体与缅甸自然群体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水产学报,2004,28(4):360-364

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高强,栾生,杨国梁,等.罗氏沼虾选育新品种──“南太湖2号”与非选育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27(2):120-124

张永泉,尹家胜,王丙乾,等.养殖密度对白点鲑幼鱼生长、存活以及行为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24(6):520-524

郭冉,刘永坚,田丽霞,等.不同淀粉糊化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25(5):402-406

石宇光,刘海金,刘永新.雌核发育牙鲆家系的生长比较和形态分析.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25(4):324-329

肖炜,李大宇,邹芝英,等.四种杂交组合奥尼罗非鱼及其亲本的生长对比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12,36(5):905-912

张吕平,吴立峰,沈琪,等.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比较.水产学报,2009,33(6):932-939

KeysSJ,CrocosPJ,BurridgeCY,etal.ComparativegrowthandsurvivalofinbredandoutbredPenaeus(Marsupenaeus)japonicus,rearedundercontrolledenvironmentconditions:indicationsofinbreedingdepression.Aquaculture,2004,241:151-168

MossDR,ArceSM,OtoshiCA,etal.EffectsofinbreedingonsurvivalandgrowthofPacificwhiteshrimpPenaeus(Litopenaeus)vannamei.Aquaculture,2007,272:30-37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王旭波1,刘国敏2

(1.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046500;2.山西省沁源县畜牧兽医中心046500)

维生素E是Evans和Bishop于1922年研究大鼠正常繁殖所需的脂溶因子时发现的,当时维生素E只被认为是维持大鼠正常繁殖机能所必需的未鉴定脂溶因子,故被称为生殖维生素或抗不育维生素。随后的许多试验表明:维生素E是鸡必需维生素,与鸡繁殖性能功能关系密切,缺乏时易导致多种疾病。但关于受精率和孵化率方面还未见报道,该实验研究维生素E对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鸡的选择

试验鸡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海兰褐鸡成年种公鸡50只、母鸡800只,均自30周龄开始试验。

1.2试验日粮设计

维生素E添加量设5个处理,分别为Omg/kg(日粮I),5mg/Kg(日粮Ⅱ),15mg/kg(日粮Ⅲ),45mg/kg(日粮Ⅳ),90mg/kg(日粮V)。

1.3试验鸡分组

按公鸡5种试验日粮,相对应将试验鸡分为五组:每组公鸡10只,母鸡160只,1只公鸡配有16只母鸡。

1.4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

在试验期间将各组每只公鸡所配母鸡产的蛋分别记录,人孵后第17天照蛋检查受精蛋数,以组为单位统计。受精率(%)=(受精蛋数/人孵蛋数)×100;受精蛋孵化率(%)=(出雏数/受精蛋数)×100;人孵蛋孵化率(%)=(出雏数/人孵蛋数)×100。

1.5数据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饲喂维生索E添加量不同的日粮的种公鸡所配母鸡产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当维生素E的添加量增加至45mg/kg,种蛋的受精率和人孵蛋孵化率有上升趋势,组Ⅳ的受精率和入孵蛋孵化率为最高。组Ⅳ的种蛋受精率比组I,Ⅱ,Ⅲ,V分别提高6.2,5.2,6.7,2.4个百分点,入孵蛋孵化率比组I,Ⅱ,Ⅲ,V分别提高5.1,4.7,8.3,3.O个百分点,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受精蛋孵化率各组间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组Ⅲ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虽然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但其值低于其他组。其原因可能是因精液偏酸性,或该组母鸡差异的影响。

3结论

在目前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为了提高种鸡的繁殖性能,一般在基础日粮中都要添加维生素E。但对母鸡维持受精率和孵化率对维生素需要量尚未确定,有关研究资料很少。从表1可知在组Ⅳ公鸡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45mg/kg才能看出维生素E可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添加90mg/kg维生素E的组V的受精率、孵化率并不比组Ⅳ的高。组Ⅳ(维生素E添加量45mg/kg)的受精率比组I,Ⅱ,Ⅲ,V分别提高:6.2,5.2,6.5,2.4个百分点,入孵蛋孵化率也高于组I,Ⅱ,Ⅲ,V,但各组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不添加维生素E的组工的受精率、孵化率与组Ⅱ,Ⅲ的相近。其可能原因是基础日粮含维生素E8~12mg/kg,已基本达到NRC和中国鸡饲养标准规定种鸡日粮需含维生素ElOmg/kg的要求,以致再添加的效果不明显。

该研究中种蛋的受精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最高,说明日粮添加维生素E对改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大有作用。因此,为提高海兰褐鸡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日粮(玉米一豆粕型)中添加维生素E以45mg/kg为宜。

养鱼用发芽饲料喂鱼好处多


采用发芽饲料(即谷物发芽后作饲料,以下简称谷芽)喂鱼,不仅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促进增重等优点,而且能显著改善鱼肉品质,使肉质细嫩鲜美。谷芽喂鱼还可缓解精饲料和青饲料不足的矛盾,原料丰富,饲喂方便,值得推广。

谷物籽粒发芽后使原有的营养结构与价值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成为补充禽畜维生素的上佳饲料。研究证明:利用谷芽养鱼可促进鱼体营养物质转化和新陈代谢,并增强皮肤抗菌能力。特别是对草鱼、鲤鱼、鳊鱼等吃食性鱼类的产前培育有重要作用,可提高产卵率、受精率和成活率。谷芽中所含维生素种类随着芽的长短而不同,饲喂时应根据需要灵活掌握。芽长0.5~1厘米时,维生素E含量高,宜用于亲鱼产前培育,对雄鱼来说可以改善精液品质,对雌鱼有促进卵子发育、提高卵子受精率的作用。芽长2~3厘米时,含B族维生素较丰富,可促进食欲,帮助消化,适用于饲养成鱼。芽长3~10厘米时,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所占比例较大,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是饲养成鱼、亲鱼和后备亲鱼的好饵料。利用谷芽养鱼一般3~4千克谷芽可增重1千克。谷芽既可作为饵料直接喂鱼,也可作为维生素添加剂与其它饵料配合使用,以提高饵料利用率。

用作发芽饲料的原料有大麦、燕麦、玉米、稻谷等禾谷类作物的籽实,尤以大麦、小麦最为常用。制作发芽饲料的方法与生产豆芽和浸种催芽基本相似,即先将原料籽实筛选去杂,放入温水中淘洗,晾干后放入温度20~25℃水中浸泡。待吸足水分后用纱布、麻袋片等包好进行催芽,每昼夜喷洒30℃的温水4~6次,适当翻拌。2~3天后待原料种子生出毛根和胚芽即可揭去纱布、麻袋片,每天早晚均淋清洁的温水。3~5天后嫩芽长出,即可根据需要投喂。

发芽饲料的投喂技术如下:

①投喂对象:喜食谷类发芽饲料的鱼类很多,有草鱼、鲤鱼、鳊鱼等,应以饲喂这几种鱼为主。青、鲢、鳙鱼也食谷芽。

②投喂时间:4月下旬到11月上旬。

③投喂三定:为提高谷芽投喂的利用率,要掌握定点、定时、定量。日喂量宜为池鱼总体重的5%。④减少浪费:为防止投喂过少或过量,初喂时在投谷芽4小时后检查采食情况,如食场上不见剩余谷芽,应适当增加投量;如食场上剩余谷芽较多,则应减少投量;若只见少量谷芽,表明投量基本适当。

降低犊牛养殖中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方法


犊牛的饲养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牧场的未来发展状况,所以在牧场养殖中要精心饲养犊牛,降低犊牛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保证犊牛健康生长、正常发育。本文针对犊牛各阶段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从而保证后备牛的身高和体重达到理想的标准。

一、初乳喂养时期

1.初乳的定义及其特点

初乳是指母牛产犊之后第一次挤出的牛奶叫做初乳,在此之后的7天之内挤出的牛奶都叫做过渡期牛奶。初乳的特点是其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因为母牛在怀孕期间其体内的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自身不可能自动产生抗体,这就导致新生的犊牛血液中没有抗体。新生的犊牛可以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来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拥有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新生犊牛如果不能摄取初乳,在出生后的几天之内死亡率会非常高。其次,初乳中镁盐的含量比较高,能够促进犊牛排除胎粪。另外,初乳的酸性比较高,这就能够促进犊牛分泌胃液,当其胃液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就能起到消化道粘膜的作用。

2.免疫球蛋白对犊牛的价值

犊牛吞食初乳时,要将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通过完整的蛋白形式吸收才能发挥其免疫的作用。新生的牛犊食用初乳时大约能吸收完整抗体的45%,随着时间的延长,牛犊对抗体的完整吸收量就会减少,在牛犊出生24小时之后就会因为肠封闭而不能吸收到完整的抗体了。所以,新生犊牛如果没有在出生12小时之内吃到初乳,就不能获得充分的抗体而导致免疫力低下。

3.初乳的质量

初乳的质量可以通过专业的初乳测定仪来进行检测。当干奶期小于四个星期、犊牛早产、产犊前对母牛进行了挤奶行为以及产犊之前遗漏了初乳等问题都会导致初乳中含有的抗体数量较少。成年母牛初乳的抗体含量比初产的母牛要高出约3%以上,而且成年母牛要比出产母牛接触的病原微生物要多,因此初乳中的抗体种类就相应较高。在母牛产崽前3到4个星期的时间,母牛的营养和饲养管理也直接影响到初乳的质量好坏。

4.初乳的喂养

犊牛的初乳喂养量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通常都是按照其出生时的体重作为其初乳喂养的参考量。在犊牛出生的第一个6小时之内,应该给犊牛喂养其初生体重的8%。也就是说,一个40千克的新生犊牛,其初乳的摄入量应该在3.2千克以上。一般喂养的最佳时间节点是,在犊牛出生1小时之内喂养2.25千克到2.5千克的初乳,过5到7个小时之后再次喂养2.25至2.5千克的初乳。另外,在对犊牛进行初乳喂养时,可以使用带有橡胶奶嘴的奶瓶或者奶桶,但是每次喂完之后都必须用相应的清洁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

5.初乳的储存

如果刚刚产犊的母牛有多余的初乳,就可以将它们的初乳进行混合并进行冷冻保存。当某些母牛产崽后没有牛奶,就可以将之前收集的冷冻初乳进行解冻,恢复到一定的温度之后对犊牛进行喂养。通常情况下,初乳在冷冻的环境下可以保存一年以上。

二、犊牛的哺乳时期

当犊牛刚出生的时候,体内唯一发育完整并且有消化功能的胃就是皱胃。犊牛的消化系统和单胃动物的基本类似,其出生4个星期之内就必须依靠哺乳获得成长发育的营养物质。

1.哺乳的量和频率

新生牛犊经过初乳期之后,在30天到40天的期间,应该喂食全乳,喂养的重量应该是其体重的8%~10%。对犊牛喂养两次总量为4.5到5千克的初乳之后,就开始每天准时给犊牛喂养过渡期牛奶,每天的喂养量应该是4.5千克。在冬天气温比较寒冷的时候,应该适当增加喂养量,保持每天5.5千克的牛奶。另外,喂养牛犊的牛奶应该先用巴氏消毒。喂养犊牛的牛奶的量需要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并且要每天分三次进行等量喂养。因为如果一次性喂养犊牛一天需要的牛奶量,就会超过犊牛的皱胃容积,最后导致超量的牛奶回流到瘤胃中,造成犊牛的消化紊乱。在大量的喂养经验中,每天仅对牛犊喂养一次的话,就会导致犊牛腹泻或产生其他身体毛病。

2.牛奶喂养时的注意事项

对犊牛进行喂养时,要用奶瓶或奶桶等工具。幼牛利用带奶嘴的奶瓶吸食牛奶的时候,可以使其速度变慢,这样就有利于小牛的消化吸收,减少犊牛腹泻或其他消化问题的出现。但是,利用这些器具进行喂养之前,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消毒,不然结果会适得其反。牛犊出生几天之后,就要训练他们学会直接从奶桶中吸奶,这种方式简单方便,奶桶消毒工作比较快捷。另外,对出生才几周的牛犊进行喂养时,冷牛奶和热牛奶都会引发犊牛的消化紊乱,所以必须要严格控制牛奶的温度。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喂养的牛奶温度要控制在与体温相近的39℃。

三、犊牛的粗粮喂养准备工作

在对犊牛进行喂养时,在其断奶之前,不应该给它们喂养任何粗饲料。因为这个时候,犊牛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还不能消化纤维素。如果在这个期间对犊牛喂养粗饲料,纤维素在犊牛身体的停留时间过长,会减慢其瘤胃的发育并影响犊牛对开食料的开采,并推迟断奶的时间。在犊牛进入哺乳时期之后,就应该在犊牛每餐吸食牛奶后进行开食料的采用。开食料的采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渐加大开食料的量,给犊牛一定的适应时间。当犊牛能够独立采食开食料之后,就让其自由采食,但是这时的开食料一定要保证是新鲜的。在对犊牛进行开食料喂养时,必须还要保证犊牛能够饮用到新鲜的水。当犊牛对开食料的采食量达到1kg/d时,就可以对幼牛进行断奶。

总结

总而言之,要保证犊牛的质量、降低犊牛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就要根据犊牛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在犊牛刚出生时,要注重其初乳的喂养,保证他们获得足够的抗体,从而拥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在犊牛进入哺乳期后,要对餐具进行严格消毒,并进行定期定量喂养,保证其消化器官的发育;对犊牛进行粗粮喂养之前,要进行适量的开食料喂养。

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两大法宝



很多人的逻辑很简单,要想饭多,就多放米,同样,要想蟹产量高,就多放苗。基于这种思维,在刚刚过去的20xx,湖区围网养殖增加到1000只每亩以上,以高产为代表的常州武进、儒林地区密度增加到20xx底各地区河蟹产量来看,大部分地区没有因为高密度带来高产量,反而减产。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大家不重视早期管理,光顾着自己逍遥自在,把小蟹苗忽视了,结果蟹苗的成活率大打折扣。这时,有人要说话了,不是我不管,实在不知道怎么管。那如何做好早期管理,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呢?实践证明:强化营养和稳定水质是两个关键点。
强化营养
营养是蟹苗生长的必要条件,早期如果营养缺乏生长速度就会下降,甚至体质弱,抗应激能力差,经常出现“拉脚”、“顶壳”等蜕壳不遂现象,而蟹苗吃得饱,营养才有保障。因此早投喂、投喂足尤其重要。具体操作如下:
1、人工投喂。早期投喂最好以适口性好的饵料为主,比如早期的开口料、冰鲜鱼、豆粕等,保证蟹苗正常摄食。温度低时,深水区投喂;温度高时,可以扩大投喂面积。由于蟹苗个体小、体质弱,消化能力不足,我们可以人为加入一些诱食剂和一些助消化、营养保健类的产品来提高消化率和吸收率。
2、培养天然饵料。比如藻类、浮游动物等,这些非常优质的活饵料,对小虾、小蟹生长极为有利,所以早期我们要多肥水,保持藻类的丰度。肥水产品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要选择一些营养全、溶解好、易吸收、高碳低氮的有机肥料。切忌乱肥,因为质量差的肥料会残留于池塘底部,造成一些氨氮、亚硝酸等毒性增加。
3、多向池塘中泼洒一些营养物质。比如氨基酸电解质多维、超Vc、营养增强剂、复合有机钙等,也会提高虾蟹苗的营养积累,强化体质、促进蜕壳。我们熟悉的一些高产地区宜兴新建、金坛儒林等等一些养殖较好的客户,在早期虾蟹苗饵料摄入少,营养不足的时候,每年都大量地泼浇营养,尤其蜕壳前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冰冻活鲫鱼
投喂的牛肝
冰鲜鱼添加“营养快线”
稳定水质
首先,保持较深水位。水位尽量提高至60-80公分,甚至更深。由于早期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水温也会忽高忽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都容易感冒,何况我们的小蟹呢。为了他们能够活下来,还是要保持适当的水深,水深了水温变化会缓慢一些,能够给他们一个适应的时间。理由是水深水体相对大,水体大水就稳定,想想我们的湖区围网养殖或者是江河湖泊中的虾蟹,大风大雨对他们影响就很小。所以建议养殖朋友们提早加深水位,尤其是这几天会大幅度降温,水浅、水瘦的池塘虾苗蟹苗会产生强烈应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其次,注意肥水。水肥的池塘比水瘦的池塘水质更稳定,我们早期要尽可能的早肥水、定期追肥,以培养大型的藻类、优质藻类为主,刚刚肥起来的水由于小藻类多,看起来很清爽、很嫩,但是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倒藻。定期的追肥,可以把藻类逐渐向着大型化、多样化方向培养。藻类种类越多、越大水质就越稳定,池塘中生物链越复杂水质就越稳定,有时候池塘有点虫子也不要过分担心,除了它可以作为虾苗蟹苗的优质饵料外,也是生物链的一部分,消灭池塘的一些有机质。杀虫会破坏水质稳定,产生药物残留,毒害虾苗蟹苗。
然后,减少人为破坏水质。早期蟹塘中最常见的就是青苔、水浑、草脏、颤藻等问题,见到这些问题很多养殖朋友“很有经验”,采取杀灭的措施,殊不知这些杀苔、杀藻药物同时也杀掉了有益藻类、提高了氨氮、亚硝酸盐等一些指标,破坏了水质。产生的药物刺激和过量的毒素残留也会影响到蟹苗的成活。另外注意就是下雨前后、用药前后注意解毒稳水,补充碳源,稳定水质,防止倒藻。
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早期提高成活率重要措施就是强化营养、稳定水质。

外购仔猪死亡率高的原因 外购仔猪怎样才能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外购仔猪育肥存在着一定的养殖风险,因为猪经过运输,到一个新的环境等易发生应激反应,还易传播疾病,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极易导致死亡率升高。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果选择外购仔猪则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才能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外购仔猪死亡率高的原因外购仔猪怎样才能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1、外购仔猪死亡原因

仔猪自身原凶。外购仔猪多由从外地运回,当地采购相对较少,经过远途运输的仔猪本身可能就带有疾病的传染源,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或者控制,就很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导致仔猪死亡。另外,如果采购的养殖场带有疫病,而采购时检疫工作不到位,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而导致仔猪的死亡率升高。

应激因素。外购仔猪离开原来生活的环境,并在采购过程中经历抓猪,在运输过程中经历挤压以及其他因素,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后,养殖环境发生改变、饲养管理方式发生改变以及饲料发生改变等,这些都会导致仔猪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使得仔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凶此而易感染疾病和疫病而发生死亡。

饲养管理凶素。如果采购、运输以及进场等管理环节不当也会造成外购仔猪的死亡率升高。刚从外地购买回来的仔猪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易受到惊吓,如果冉加上新的养殖环境不适宜,养殖户在购猪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将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环境的温度控制不到位,圈舍内过于潮湿、阴冷,猪群的饲养密度不合理,在喂料时饲料没有控制好饲喂量,饲料的营养过量或者营养不足,喂料时没有过渡阶段,直接更换饲料等,这些饲养管理方面的凶素都会影响到仔猪的健康生长,出现消化不良、饥饿、抗病能力下降等问题,从而使仔猪的死亡率升高。

2、应对措施

挑选仔猪。虽然日前养殖场都提倡实施白繁白养殖的饲养方式,但是如果要外购仔猪也要尽量的从正规养殖场购进,不建议在集市上购买,并且所选择的养殖场以及所在地区无疫病发生。在挑选仔猪时要仔细挑选,挑选仔猪是影响外购仔猪养殖成功与否的决定凶素。在选择仔猪时要首先注意选择品种,所选择的品种要符合本场的养殖条件,选择好品种后就要进行个体的选择,所选购的仔猪要求精神状态良好,具有该品种明显的品种的特征,并且要选择同窝仔猪中体重、大小均匀、皮肤光滑、红嫩、抢食积极、活泼好动、体型匀称、没有缺陷的个体。这类猪一般健康度较好,不宜选择精神萎靡不振的个体。

做好运输的管理工作。根据所要购买仔猪的数量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并将其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仔猪在装车时要轻抓轻放,避免使仔猪受到惊吓,可在装车前让其饮用一些含有抗应激性药物的饮水,以防止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并且在检疫部门检疫合理后冉装车出发。在运输的过程中要做好管理工作,保持车速平稳,经常的下车检查仔猪的状况。

做好圈舍的准备T作。为外购仔猪提供的圈舍要求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后才可以将仔猪转入,包括圈舍内的粪便、草料、灰尘等都要彻底的清理,同时还要将饲养所用的T具、用具等也一起进行消毒。一般地面、门窗、房顶使用烧碱喷洒消毒,最后对圈舍和工具等进行密闭熏蒸消毒,冉空舍1周后使用。仔猪转入前还要做好饲料、常用药物的准备T作。

外购仔猪运输到场后要按照品种、个体的大小等进行分群饲养,饲养密度要根据养殖季节、圈舍的条件、猪的大小来确定,保持养殖密度适中。购买的仔猪在入场后不宜立即进入育肥舍育肥,而是要在隔离舍养殖15天,待确定猪群健康后才可育肥舍饲养,否则一旦发生疾病易导致原场健康猪受到感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隔离饲养期间每天都要观察好猪群的变化,并检查其体温、呼吸、采食、饮水、活动和排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处理。

对于刚购进的仔猪,不能着急喂料和喂水,可选喂一些红糖、麸皮、电解多维,缓解猪的应激,提高抗病能力,1h后冉开始少量的喂一些饲料。这一阶段要少量多喂,让仔猪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让其在适应环境后才可正常饲喂。在饲料的选择上要保持原场的饲料饲喂一段时间,然后冉逐渐的过渡到本场饲料,尽量减少应激的发生。可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药物,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仔猪在入场1周后要对其驱虫,隔7N10天冉驱虫1次,所使用的驱虫药物要求广谱、高效,如伊维菌素等,在驱虫后要及时的将粪便清理干净,并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堆放发酵,彻底的杀灭虫源,防止二次感染。

仔猪在入场20天后要结合原场的免疫程序与本场的免疫计划科学的进行免疫接种的工作,以防止疫病的发生。在这期间还要定期对猪舍的内外进行消毒,同时制定完善的卫生、消毒和免疫制度,预防疾病的发生。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及时的将弱仔挑ILI进行隔离饲养,或者直接淘汰。待15天隔离期满后即可将仔猪转入育肥舍进行育肥。

1、新购仔猪发病、死亡率高的原因
1.1仔猪的质量问题。由于当地仔猪出售较少,市场上的仔猪多是猪贩从外地贩运而来,这些仔猪售前是否接种疫苗或接种何种疫苗等情况不详,防疫时间、防疫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可能是在出售前才注射的疫苗,还未产生抗体或未产生足够抗体,有的甚至可能没有进行防疫注射,这就使仔猪感染疫病的可能性大增。更有些仔猪新购进时本身可能已带细菌或病毒,这些仔猪购进后将成为猪场的重要传染源,一旦发病损失惨重。
1.2猪贩的素质问题。个别猪贩素质低下,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将某些疫病,带在其身上或运输工具上,成为特定传染源,而这些猪贩为经济利益着想不可能每到一地或离开一地时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就是衣服也不是每天更换洗涤,这就造成仔猪在运输或交易过程中极易感染疫病。
1.3应激因素。仔猪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并被多次捉拿、挤压,再加上运输过程中的其他因素,造成猪只处于易应激状态,饲养条件和管理方式的突然改变,使本来就弱小的仔猪抗病力急剧下降,因而极易感染疫病。
1.4饲养管理的原因。一些养殖户购猪前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没有将猪舍消毒、控温等工作做好,没有进行限时隔离。一些养殖户购回猪后马上给猪饮水、喂料,这时仔猪对新环境和饲料的突变不适应,有的猪只可能出现厌食反应,停止饮食;有的猪只因过于饥饿,抢食超量,造成消化不良,这些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也会造成猪只死亡。
1.5防疫问题。一些饲养者为方便省事,不管仔猪是否已注射过疫苗,购回后都先给猪注射上猪瘟或猪三联疫苗再放人圈中,这样反而使猪得了猪瘟。这是因为仔猪在售前可能已注射了猪瘟疫苗,猪正处在产生抗体的过程中,这样再去注射疫苗,不但中和了体内的抗体,甚至还可能造成免疫抑制,故而得病。
2、新购猪只的常见病
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疫种类程序不同,以及运输条件、运输时气候不同,猪只发生疾病情况也不尽相同,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猪瘟、猪气喘、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鼻炎、链球菌病、弓形体以及流感、感冒、消化不良等,许多还是混合感染。
3、综合防制措施
3.1应饲养适量母猪进行自繁自养。尽量不到集市上购买仔猪。如需购买仔猪,可到比较正规的饲养场购进。
3.2做好购猪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隔离场(区),并将猪舍及用具彻底冲洗、消毒,进猪前要把舍温控制在25℃左右,给仔猪准备一个干燥温暖、卫生舒适的环境。准备充足的葡萄糖、电解多维以及预防、治疗猪只感冒、胃肠炎所需的抗菌消炎药物。
3.3购猪前要了解天气状况,选择天气较好的时间购猪,当气温较高时,应选择下午晚些装车。气温较低时,可以上午装车,趁暖和时间运输。
3.4选购仔猪时,除详细询问场主防疫情况外,还要仔细检查猪只全身状况,对营养不良猪,如消瘦、被毛粗乱、皮肤不光泽,甚至有掉毛、皮痂者,食欲不佳、腹部空虚、肢体关节部位肿大、步态不稳、肛门及后躯有粪污、粪便异常者,咳嗽、气喘、眼睑分泌物多、有泪斑者,精神沉郁、呆立、不合群者等情况的猪只不要购买,应重新选择猪场。猪只选好后,应向畜主询问猪只饲料配方及饲养管理情况,以便猪运回后,先用原配方饲料饲喂、按原生活方式管理7~10天后再逐渐改变。同时还应向畜主索要防疫卡和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开具的检疫证明。3.5购回仔猪后,要先将仔猪放入隔离场(区)饲养,经15天隔离观察,确定猪只健康后,再进入饲养场(区)饲养,否则一旦出现问题,还会将原来养的猪只传染,造成很大损失。每天要对猪进行观察,查看其体温、呼吸状况及饮水、采食等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6刚购回的仔猪,不要急于给水给料。天气过热时,也不要直接在猪身上喷水降温,这样极易造成猪病,应让猪在圈内适应30分钟,然后再将红糖、电解多维用温水稀释,让猪饮用,这样可缓解猪只应激,提高其抗病力。待一个小时后,可给予少量饲料,如果长途运回,可用感冒片,按每猪1~2片拌人料中饲喂,可连续给药2~3天,防治感冒。注意新购猪3~5天内,不能喂得太饱,不然会因消化不良而厌食、腹泻,一般喂7~8成饱,3天后逐渐加量到正常。有条件的猪场可给猪适量饮用糖醋水或EM菌水。
3.7购回猪一个星期后,要对猪进行驱虫,隔7~10天再用药驱虫一次,所用药物为丙硫咪唑,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虫后,要及时将粪便清理干净,以免二次感染。
3.8购回猪20天内,每隔2~3天对猪舍内外消毒一次,以后可每隔7~10天消毒一次。制定完善的卫生、消毒、防疫制度,并认真执行。
3.9购进猪20天后,结合原有防疫情况,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疫苗的注射。
总之,对新购仔猪,主要采取减少和控制应激,搞好卫生、消毒、驱虫、防疫工作,加强营养,提高猪只抗病力,做好观测,及时发现、处理问题等一系列综合防制措施,就能降低猪只发病率,提高猪只成活率,从而取得养猪的经济效益。


水温、盐度对不同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在不同水温、盐度条件下检测了不同规格鱼尾楔蚌的耗氧率,研究发现当水温在20-25℃范围内,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超过25℃,耗氧率则随之下降;在盐度(0~32‰)范围内,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下降。本文从耗氧率的角度探讨温度和盐度对鱼尾楔蚌呼吸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鱼尾楔蚌;水温;盐度;耗氧率

鱼尾楔蚌(Cuneopsispisciculus),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蚌目(Unionoida)、蚌科(Unionidae)、楔蚌属(Cuneopsis)。鱼尾楔蚌个体比较大、迁移性较小、生活史较长,因此其较容易采集。其主要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包括硅藻、绿藻、轮虫与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典型的滤食性动物。鱼尾楔蚌生活在以泥、泥砂为底质的池沼、沟渠、江河和湖泊中,其主要是分布于通海江河的咸淡水交汇处。鱼尾楔蚌的分布区域与密度大小也受到水体中总磷、氨氮、铜和铬等这些理化因子,尤其是COD的变化等的制约。

呼吸是贝类生命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生理新陈代谢活动之一,也是贝类能量学研究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养殖的供氧耗氧水平、适宜的放养密度和自然水域贝类增殖密度控制等方面的探究讨论从而为淡水贝类的耗氧率提供理论依据。呼吸代谢不仅可反映贝类的生理状态特征,而且也可反映环境条件等理化因素对贝类生理活动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鱼、虾、贝混养技术的逐步发展,水产相关行业对贝类的呼吸和排泄等的有关研究也已大兴开展;如在海水贝类方面,王芳等研究了温度对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等的呼吸与排泄的影响,杨红生等研究了温度对墨西哥海湾扇贝耗氧率及排泄率的影响;在淡水贝类方面,刘其根等对河蚬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相关研究,曾丽璇研究了镉和腐殖酸共存情况下河蚬对镉的释放和蓄积。面对水产渔业水域中重金属污染的种类、浓度等因素的增多,水域的污染状况更加多变、繁杂,已普遍认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这两项指标的变化可作为反映水产品呼吸和排泄过程中有关部分毒性的敏感性指标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呼吸代谢是贝类生命活动过程中基本的生理活动,通过研究发现,水温、盐度及个体规格对贝类代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分布于福州闽江水域的淡水贝类鱼尾楔蚌,各季节性水温对其生长代谢有何影响,潮汐的退涨导致水体的盐度产生变化,从而对该水域的淡水贝类影响如何,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本文主要是通过探究讨论水温、盐度及规格大小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为鱼尾楔蚌生理生态学研究积累理论基础,为闽江水域淡水贝类相关资源进行保护和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实验用淡水贝类鱼尾楔蚌采至福州闽江洪山桥段,采回后,先用软毛刷去除其表面所带有的附着物,洗涤干净,将其暂养于实验室的水族箱内。按鱼尾楔蚌规格的大小将其分为小、中、大三组规格,具体详见表1。

2.963±0.101注:鱼尾楔蚌湿质量与软体部干质量的测定计量单位为克(g),鱼尾楔蚌壳长和壳宽的测定计量单位为厘米(cm)。)WW、DW、LS、HS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下:WW:鱼尾楔蚌的湿质量;DW:鱼尾楔蚌软体部的干质量;LS:鱼尾楔蚌的壳长(即壳高);HS:鱼尾楔蚌的壳宽。

1.2试验方法

使用1L的广口瓶作为其生长代谢瓶,采用恒温水浴锅对其生长代谢过程进行温度控制,水温梯度,分别为:20、25、30℃;盐度梯度为0‰、2‰、4‰、8‰、16‰、32‰,每组10只鱼尾楔蚌,每组均设一个没有鱼尾楔蚌的广口瓶作为空白对照。用液体石蜡将代谢瓶均封闭,用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盖塞住,玻璃导管的一端伸入代谢瓶中,另一端外部套上乳胶管,并用小木夹子夹住,以便实验结束后取出水样。每次代谢实验需持续2h,历时结束后再测定其代谢瓶中2h内的溶氧变化,溶氧的测定采用碘量法。根据实验所测得的溶氧变化,从而计算出其在实验时间内的耗氧率。

1.3计算方法

依据实验前后代谢瓶内水中DO的初始含量,根据下列公式从而计算出鱼尾楔蚌的耗氧率:

OR=/(W×t)

式中:DO0和DOt为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水中DO含量(mg·L-1),W为鱼尾楔蚌软体部干重(g),V为代谢瓶中水的体积(L),t为实验持续时间(h),OR为单位体重耗氧率(mg·g-1·h-1)。

2实验结果

2.1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图1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大小规格的鱼尾楔蚌在3个不同温度(20、25、30℃)组下的耗氧率具体情况详见如图1。三种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受温度的影响比较相似。即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鱼尾楔蚌的耗氧率跟着增加,当温度超过一定值后,随温度的升高鱼尾楔蚌的耗氧率反而降低。

2.2盐度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规格的鱼尾楔蚌在20、25、30℃3个不同的水温组下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变化情况分别见图2-图4。从中可知,三种不同大小规格的鱼尾楔蚌在不同的水温下,其耗氧率均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

图2不同盐度对小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图3不同盐度对中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图4不同盐度对大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3讨论

3.1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呼吸和排泄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体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新陈代谢活动之一。而生物体的耗氧率大小是本身代谢活动强弱的直接反映。刘其根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河蚬规格的体重大小,当水温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河蚬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随着水温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水温过高的情况下,就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水温温度为20℃和30℃时,河蚬的耗氧率明显低于水温值为25℃时的耗氧率。在本研究中,当水温在25℃时鱼尾楔蚌的耗氧率达到最高,但水温降低到20℃或升高到30℃时,其耗氧率都明显急剧下降,此结论与上述结果相似。水温在25℃附近时是适合鱼尾楔蚌生活的合适范围,当水温降低或升高时,鱼尾楔蚌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表现,从而对其代谢活性产生一定影响,便导致鱼尾楔蚌耗氧率的降低。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较为繁复和复杂。但是总体来说,不论鱼尾楔蚌规格的大小,其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鱼尾楔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是随着其水温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水温过高时,便对它的生长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最终实验结果推论,当鱼尾楔蚌的耗氧率达到最大值时,其水温在25℃左右,水温高于25℃时,鱼尾楔蚌的耗氧率显著降低,即对鱼尾楔蚌的生长代谢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性。3.2盐度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盐度大小也是影响贝类呼吸代谢极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贝类鱼尾楔蚌的生理生长代谢明显受盐度变化的影响。范德朋等通过研究缢蛏的耗氧率发现,当盐度在6‰~22‰范围时,缢蛏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为22‰时其耗氧率达到最大值。当盐度在22‰~30‰范围时,缢蛏的耗氧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Flecther、davenport等分别对贻贝的研究与navarpo对双壳类的研究也皆得出了相似的结果。本研究发现鱼尾楔蚌在25℃和22‰盐度条件下耗氧率最大,活力最强。

参考文献:

赵文.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305-306

刘敏,熊邦喜.河蚬的生态习性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21-224

凌去非,宋学宏.昆承湖河蚬资源及水体理化因子的初步探讨.水利渔业,2001,21(1):44-46

刘勇,施坤涛,张少华.双壳贝类呼吸代谢的研究进展.南方水产,2007,25(4):3-7

王芳,董双林,李德尚.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的呼吸与排泄的研究.水产学报,1997,21(3):252-257

杨红生,张涛,王萍,等.温度对墨西哥海湾扇贝耗氧率及排泄率的影响.海洋学报,1998,20(4):91-96

刘其根,沈和定,周洪琪,等.河蚬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12-8(4):299-300

曾丽璇,吴宏海.水体腐殖酸影响下河蚬对低浓度镉的蓄积和释放.生态科学,2006,25(3):240-242

CheungSG,CheungRYH.Effectofheavymetalsonoxygenconsumptionandammoniaexcretionincreenlippedmussels.MarinePollutionBulletin,1995,31(4-12):381-386

范德朋,潘鲁青,马生.温度对缢蛏耗氧率和排氮率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56-62

DavenportJ,FletcherJS.TheeffectsofsimulatedestuarinemantlecavityconditionsupontheactivityofthefrontalgillofMytilusedulis.JMarBiolAssUK,1978,58(3):671-681

LivingstondDR,WidowsJ,FiethP.AspectsofnitrogenmetabolismofthecommonmusselMytilusedulis:adaptationtoabruptandfluctuatingchangesinsalinity.MarBiol,1979,53(1):41-55

NavarpoJM..TheeffectsofsalinityonthephysiologicalecologyofChoromytiluschorus(Molina,1782)(Bivalvia:Mytilidae).JExpMarBiolEcol,1988,122(1):19-33.

(收稿日期:2015-11-23)

如何提高雏鸡质量和成活率


一、重视种鸡场的管理

1.提供营养全价的饲料。实际生产中,种鸡的营养供给是通过饲料成分和饲料摄入量来控制的,二者发生变化时应考虑种鸡的实际营养摄入量,任何一种主要营养成分的过剩或不足都会对鸡群的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日粮中应有足量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钙、磷与微量矿物质,所用的钙制剂最好有1/3~1/2较大颗粒的贝壳或石粉。

2.搞好种鸡的饲养管理。种鸡饲喂程序、加光时间、体重控制、鸡群均匀度、产蛋期饲喂对雏鸡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如种鸡开产后饲喂不足,高峰料量过低,雏鸡的初生重就小(如表1),7日龄内死淘率将是正常的2倍;种鸡加光早、营养不足,会导致开产早、种蛋和雏鸡重量不均匀。因此,应严格按照种鸡饲养标准,以体重为基础正确饲喂种鸡,适时进行光照刺激,以获得均一的合格种蛋。种蛋卫生、蛋内在品质等也影响雏鸡质量,因此,应正确消毒、储存种蛋,防止细菌感染,避免种蛋冒汗。

3.减少疾病与应激因素。应避免种鸡感染经卵传染的疾病如霉形体病、腺病毒病、白痢、脑脊髓炎、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等,也要控制非种源性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和其他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球虫病等。还应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表2),以生产优质的合格种蛋。

4.做好种蛋运输。使用清洁灭菌、带有空调的车辆运输种蛋,装蛋时应轻拿轻放,行车速度应缓慢,尽量避免破蛋出现,减少种蛋污染。

二、强化孵化场的管理

加强雏鸡孵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正确掌握孵化的温度、湿度、通风和翻蛋。观察出雏时间长短并尽量缩短出雏时间,在5%的雏鸡颈部羽毛仍湿时及时出雏。雏鸡装箱后放置在出雏室内4~5个小时,使雏鸡逐渐硬朗。出雏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1~24℃,湿度为70%~75%,保持合理的通风量,确保雏鸡质量稳定。通过活力、外表、卵黄吸收、眼睛、腿部、脐部、卵黄残留、翻转能力等对雏鸡质量进行综合判断,并做成分析报告反馈到种鸡场,以进一步改进提高。每次孵化后将出雏器蛋盘内未孵出的残留蛋平均采样,打破后观察并分析造成胚胎发育中止的原因。

三、做好雏鸡运输工作

出雏后48小时内要使雏鸡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因为这期间雏鸡的肠道与甲状腺仍在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会对其生产性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运雏要选用责任心强的司机,运输途中要做好雏鸡的保温。

四、加强育雏管理

1.加强温、湿度管理。育雏应看鸡施温,雏鸡分布均匀、叫声欢快,则说明温度适宜。湿度控制要遵循前高后低的原则,育雏前三天应保持较高的湿度(70%左右),使雏鸡适应出雏器和鸡舍之间的湿度变化,湿度过低会引起雏鸡脱水并造成死亡率增加。

2.尽早饲喂。尽可能提早饲喂,并观察雏鸡嗉囔的充盈情况,饲喂10小时后雏鸡嗉囊充盈度应达到80%,24小时后应达到100%。

五、小结

雏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从基础做起,加强种鸡场的管理,制定好免疫程序,使雏鸡有良好的母源抗体,确保合格种蛋的生产;保持孵化器内的温湿度均匀,及时落盘和出雏,正确存放和运输雏鸡;避免鸡舍内高温,保持良好的通风,尽早饲喂,以取得好的生产成绩。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大生路124号京海集团销售部邮编:226121)

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及提高母猪分娩率的方法


母猪生产是以生产数量多、个体大、健康良好的仔猪为目的。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只有提高母猪的分娩率,才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数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及提高母猪分娩率的方法。

1、母猪受胎失败的原因分析

母猪的受胎失败是由于精子未能与排出的卵子成功受精而造成的,引起母猪受胎失败的原因较多,主要有公猪方面的因素和母猪方面的因素。

公猪因素。公猪精液的质量是影响母猪受胎的主要因素,如果对公猪的使用不当,会改变公猪精液的品质,使精液的质量下降,活力降低,死精和畸形精子的数量增加等,同时健康精子的数量减少,从而使精子的受精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受胎失败。当公猪发生繁殖障碍时,如公猪的生殖器官发育异常,阴茎短小,使配种时不能达到受精部位,而使配种失败,有的公猪患有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等会影响到公猪的性欲,也会使公猪精液的品质下降。公猪对高温表现的较为敏感,当养殖环境的温度过高时,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下,公猪精液的死精数量会大幅度的上升,而使母猪受胎率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育,影响母猪的分娩率,因此,在夏季公猪的繁殖性能通常较低。另外,营养因素也是影响公猪精液质量和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当公猪营养不良时,性欲就会降低,精液的质量变差,射精量明显的减少,所以在公猪的配种期要对其优饲,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对提高公猪精液的品质极为有利。

母猪因素。母猪因素引起的受胎失败主要是由于母猪的发情排卵异常引起的。而引起母猪发情排卵异常的主要原因包括营养因素,即空怀母猪饲喂不当引起体况过肥或者过瘦,当母猪过肥时脂肪会在卵巢大量沉积,而影响排卵,当母猪体质过瘦、营养不良时,会影响到卵细胞的发育,从而使排卵异常,从而降低母猪的分娩率。母猪在哺乳期如果饲喂不合理,或者断奶不及时,会影响到母猪体况的恢复和生殖系统的复旧,其直接后果就是会使母猪发情异常,从而降低分娩率以及下一胎的窝产仔猪数。母猪发生疾病时,尤其是发生生殖系统疾病时会影响到母猪的繁殖率,使配种受胎率下降。母猪配种时机不对、发情鉴定有误,或者配种方法不当等都会影响母猪的分娩率。另外,当母猪所处的环境不佳,如高温、卫生条件较差、空气质量不佳等,都会影响母猪的繁殖力,使配种受胎率下降,进而影响到分娩率。

2、母猪妊娠失败的原因分析

母猪发生妊娠失败可发生在母猪受精之后的任何时候。在母猪成功受孕后进入妊娠期,在妊娠初期,一般在妊娠35天前发生的妊娠失败,多为死亡胚胎被母体吸收,而无法直观的看到妊娠失败,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母猪配种后发生剧烈运动,或者母猪发生热应激,患有疾病而引起的。因此,建议在母猪妊娠的3~28天要避免母猪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进行转群。另外,当胚胎成功着床后,也会发生流产等而使妊娠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当,如饲喂发生霉变、冰冻的饲料,饮用冰水,妊娠母猪发生冲撞或打斗而引起机械性流产,母猪营养不良,养殖环境不佳等均会导致母猪发生流产而使妊娠失败,使得分娩率低。

3、提高母猪分娩率的主要措施

针对引起母猪分娩率低的主要原因进行综合分析,需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分娩率,从而提高母猪的产仔数,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活力,从而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对公猪要加强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尤其是在公猪的配种期间,由于形成精液需要的营养物质要较平常多,所以要提高日粮中的营养浓度,尤其是蛋白质的量,可在采精期间每天喂公猪吃2~3枚生鸡蛋,或者饮用牛奶来加强营养。合理的使用公猪,对于健康的种公猪,每周的使用次数要控制在3次左右,具体要根据种公猪的年龄来确定,即使在非配种期,也要每周采精2次,以保持种公猪旺盛的性欲和精液的质量。加强种公猪疾病的预防工作,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做好种公猪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尤其要注意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以降低高温对公猪精液品质的不利影响。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后备母猪的选留工作,适时配种,科学配种。加强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实施早期断奶,保持母猪适宜的体况,提供适宜的营养,维持中等偏上水平的体况即可,不宜过肥或者过瘦,保证母猪正常的发情排卵,对于发情异常的母猪要进行催情,如无效则要及时的淘汰。做好母猪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按照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做好妊娠母猪的保胎工作,在妊娠早期要避免母猪剧烈运动,此时母猪不宜转群或者混群,以免发生胚胎早期死亡。在妊娠中后期则要避免母猪发生流产,饲喂优质饲料,不给母猪饮用冰水,最好对妊娠母猪进行单圈饲养,以防止发生机械性流产。为母猪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合理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分析
母猪生产的目的是生产数量多、个体重大、健康良好的仔猪。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提高母猪的分娩率,就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数量。
一、分娩率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母猪的分娩率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100
根据一个猪场平均分娩率的高低,我们可以了解该猪场繁殖猪群的效率。一个猪场可以接受的分娩率指标数值是多少呢?一般认为目标分娩率:全群85-90%,头胎母猪75-85%,经产母猪85-95%,新猪场75%。对于因死亡、疾病或跛行导致高淘汰率的猪群来说,可用“矫正分娩率”来矫正非主动淘汰数。
矫正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非繁殖原因淘汰母猪)×100
二、影响分娩率的因素
可造成低分娩率的各种因素。一般认为,低分娩率问题是因受胎失败或妊娠失败造成的。配种失败属于常规返情,妊娠失败是非常规返情。
(一)受胎失败受胎失败是由精子未能使排除的卵受精造成的。如图1所示,许多因素都可造成受胎失败。受胎失败可看成是配种后18-24天或39-45天时重新发情(常规返情)的母猪比例增高。18-24天返情与39-45天返情的比率约为5:1。这一比例高于5:1则表明发情鉴定做得非常好,大多数第一次返情都被检出。
(二)妊娠失败妊娠失败可发生在受精之后的任何时候(受精发生在首次配种后24小时的时候)。如果妊娠失败发生在妊娠35天之前,那么死亡的胚胎通常被机体吸收,因而妊娠失败可能看不到。受精卵形成的胚胎在最初12-14天内,是自由漂浮在子宫内的。到妊娠12-14天左右时,胚胎适当分开排列在整个子宫中,并且开始在子宫内表面附着。附着的过程要到受精后28天左右完成。因此,建议在妊娠3-28天之间不要对母猪进行混群或转群。
妊娠失败可看成是非常规返情增加。常规返情与非常规返情的比率应为5:1或更高。可将21天返情数加上42天返情数然后除以非常规返情数而算出这一比例。因此,每5次受胎失败,就有一次妊娠失败的情况。三、影响分娩率的主要因素分析及措施
(一)公猪因素
1、使用过度:公猪使用过度的直接后果是公猪的精液变稀,不成熟精子比例升高,精子密度降低。从而获能精子减少,降低受精能力,造成配种失败。因此公猪每周使用次数应在3-4次或更少一些,具体情况视公猪的月龄而定。
2、繁殖障碍:公猪繁殖障碍主要体现在公猪生殖器官异常发育。虽然在公猪选择时,隐睾、单睾已被淘汰,但是阴茎短小等因素往往不容易发现。从而造成配种时精液不能到达受精部位,造成母猪不能受胎。有些皮特兰公猪就很容易发生此类现象,从而造成母猪不能受胎。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通过检查精液发现并淘汰不能产生正常精液的公猪,对阴茎短小、精液质量正常的公猪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种。
3、疾病:有很多疾病可危害公猪的精液质量和性欲。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蓝耳病等均可严重影响公猪的精液质量。
4、温度:环境温度过高(30℃)会降低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夏天,高温对公猪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其直接后果是公猪精液中死精子的百分率提高,从而使受胎率降低,还会影响到窝产仔数。因此早晚凉爽时配种是较好的选择,一般在早晨6点前,晚4点以后进行比较合适。
5、营养:公猪营养不良会降低性欲、精子质量和射精量。精子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大致需要60天的时间,所以精液中精子的质量与60天时公猪的营养和此后的营养情况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准备60天以后使用的公猪,从现在起就必须加强饲养。
(二)母猪因素
1、疾病方面:有多种疾病会降低母猪的繁殖力和受胎率,如钩端螺旋体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以及尿生殖道感染(大肠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棒状杆菌感染)。因此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是提高分娩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2、哺乳期营养:哺乳期的重要任务是哺育仔猪,营养供应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营养不仅会对仔猪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断奶后母猪的配种成功率。如果哺乳期营养不良,母猪过瘦,发情会出现异常,从而显著降低分娩率和下一胎的窝产仔数。
3、断奶后母猪营养:断奶后母猪能量供应要充足,其营养不平衡或不足会使母猪排卵数降低,从而降低受胎率,进一步影响到分娩率。
4、配种时和妊娠早期环境温度高(30℃)会降低分娩率。所以,气温超过30℃时,一定要给母猪增加降温措施。

5、配种管理:发情鉴定的效率、配种时间的确定以及配种质量,都会影响分娩率。每天早晚两次的发情检察,确定适当的发情时间,从而保证配种的质量。后备母猪配种日龄、配种体重、配种时的发情期都是必须关心的事情。一般来说,后备母猪配种日龄要在225
天以后进行,配种体重要超过110千克,在第三发情期进行配种。这三个条件应全部具备。因此,对后备猪来说,在进行发情检察是提高后备母猪分娩率的有力措施。据试验,后备母猪在165日龄以后就应进行发情观察记录,保证后备母猪在第三情期配种会有较高的分娩率。
6、断奶到发情的间隔天数:母猪断奶后1天和2天就发情,或者7天或更久以后发情,分娩率通常都较低。建议母猪断奶后1天和2天发情的错后一个发情期配种。对于在断奶后7天或更长时间之后才发情的母猪来说,也应考虑在下一个发情期对其进行配种。
7、胎次:一般来说,低胎次母猪的分娩率较低,胎次分布可影响猪群的分娩率(应有45%以上的母猪为第三胎至第五胎)。因此母猪群应保持合理的胎次分布。
8、基因型:遗传(纯种或杂种)和基因型可影响分娩率。并非各种基因型的分娩率都相同。
9、内分泌功能紊乱:有时候,母猪的激素分泌会出现原因不明的问题。
(三)管理
1、泌乳天数:泌乳天数少于12天,通常会显著降低其后的分娩率。泌乳天数为14-21天,则对分娩率的影响较轻,并且如果泌乳期采食量高于每天5.5千克则分娩率所受的影响会轻得多。
2、房舍:在管理良好的前提下,房舍(个体限位栏饲养或群养)对分娩率没有多大的影响,但限位栏会影响母猪的蹄肢,从而造成母猪淘汰率提高。
3、温度/光照:母猪在高温(30℃)和长光照(16小时光照)的情况下配种,分娩率会降低。
4、营养: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泌乳期的采食量。这一努力必须从提高妊娠后期的采食量开始,并且必须尽可能使母猪在刚一分娩后就立刻能充分采食(自由采食)。要提高泌乳期采食量,就必须严格控制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分娩时P2背膘厚应大于20毫米),对食欲差的母猪应每天饲喂三次,对于食欲差的或者哺乳仔猪多的母猪应进行湿喂,应使产房气温保持低于20摄氏度,应充分供应优质饮水,日粮应平衡全价。在断奶前4天将4头或5头最大的仔猪先行断奶,对于任何体况差的母猪或哺乳仔猪多的母猪会有帮助。
5、配种质量:应该用一头结扎了输精管的成熟公猪每天两次进行发情检察。发情可开始于一天中的任何时间,但大约60%的发情开始于下午4时到早晨6时之间。对于这些母猪来说,在上午检察到它们发情的时候,它们的发情可能已经开始了有10个小时了。对上午检察到发情的母猪,则常规采用下午-上午配种方案;对于在下午检察到发情的母猪,则常规采用上午-上午配种方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30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