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塘甲鱼出现穿孔病白底板病症状应该怎么配药


浙江兰溪甲鱼养殖户俞老板:我的外塘甲鱼出现穿孔和白底板的症状,目前死亡率一天达到一百多只,一直治不好,后来大家研究建议我外泼金益醛、内服疖疮王3克+清可利20克+维生素B120.5毫升+补血颗粒5克,不知这样配药是否可行?
答复:建议客户:(1)外消:使用金益醛泼洒池塘,可有效杀灭池塘池水中的病原菌。(2)内服:疥疮王、清可利,是中药制剂。清可利主要成分是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杀病毒的作用,用量在20克为治疗用量,可有效抑制致病菌,使病情较轻的患病甲鱼康复。维生素B12与补血颗粒都是增强甲鱼身体机能,提高甲鱼本身造血能力,收敛伤口的作用,建议维生素B12可以换成水产复合B粉,用量10克,可以更全面地补充甲鱼所需的B族营养物质,提高甲鱼本身机能。
回访:该客户请人帮忙治疗,治疗方法为:先部分换水,而后外泼“戊二醛”;内服“疥疮王”5g/kg、“清可利”20g/kg、“补血颗粒”0.5ml/kg。本来死亡一天100多只,现在已降至每天50~60只。

相关阅读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病因症状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外塘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笔者根据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整理了此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供业界朋友参考。
一、病因
由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引起,病毒病原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初步认为,病毒病原为原发性感染,细菌性病原为继发性感染。当出现下列情形时此病易发:(1)投喂不新鲜的饵料,饲料营养成分单一;(2)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如亚硝酸盐高、氨氮高等;(3)外塘甲鱼吃料量太大使肝脏负担太重排毒不好,形成脂肪肝或肝病变,造血功能严重低下,甚至不能正常造血引起;(4)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及危害
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份,主要危害外塘幼、成鳖,特别是温室甲鱼出池放养到池塘的发病率较多。
三、症状
1.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也有底板呈浊红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呈极度贫血症状;
2.病甲鱼活动能力减弱,出现厌食、吐食、消化不良,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即所谓的“爬坡”),极易捕捉。
3.内部解剖:(1)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失血,肠炎、结肠炎、肠管充气、空乏无血色发白;(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淤血、糜烂,肠道无食、坏死;(3)肝呈灰黑色或土黄色,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4)生殖器官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
四、预防
1.严格检疫:外购甲鱼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采用新威特1ppm+维他新宝1ppm全池泼洒。
2.温室甲鱼在出外塘前,必须进行预防白底板病,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5克三天为一个疗程能够抑制发病。
3.养殖过程中应注重调理肝脏机能及免疫力的提高,每公斤饲料添加保肝宁+免疫王或甲鱼多维各5克。
五、治疗
1.对发病的甲鱼需彻底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忌大量换水,采用金碘1.5ppm全池泼洒。
2.第一天必须减少投饲量,一般减少30%,病重的减少50%,造成投药饵时甲鱼抢食,吃到含药量高的饲料。
3.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8克+福必富5克,连用3~4天。

甲鱼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的两例用药处方



治疗用方
【处方1】第一天使用底保净,一次量,每666m3水体,500g;第二天使用高聚碘,一次量,每666m3水体,100ml~166.7ml,全池泼洒,1天1次。
【处方2】内服:一疗程6天。前三天使用诺菌素或甲板平,一次量,每1kg饲料,5~10g或8~16g;同时添加中泓肝泰或肝泰精华素,一次量,每1kg饲料,10g或5~10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后三天使用鱼病康或甲板平,,一次量,每1kg饲料,4g或8~16g;同时添加电解多维,一次量,每1kg饲料,1.5g~3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注意事项:底保净、电解多维停用期无,以上其他产品的停用期均为500度日。高聚碘对于冷水性鱼类慎用,缺氧水体禁用;诺菌素、甲板平、肝泰精华素、电解多维、鱼病康必须拌饵均匀;鱼病康禁与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诺菌素必须拌饵均匀,禁与利福平、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症状: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口腔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鱼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肿大、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内有凝固的血块,有些病鱼腹腔有积水。
病因:该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主要危害3两以上规格的个体。
预防:①选用优质甲鱼苗种,提高甲鱼的生长和抗病能力。②严格进行消毒:放养前半个月,鱼塘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彻底消毒才可使用;在出池、放养以及过塘过程中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机械损伤。③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每隔15~20天用30斤/亩·米的生石灰或用0.7斤/亩·米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使用光合细菌1~3ppm加以改善水质,中和池中各种有机酸,改善底质环境,保持水质稳定,防止强烈和频繁的应激引起甲鱼抵抗力下降。④营养保健剂活性氧,其富含特殊杀菌等活性物质能形成活性微生物保护膜,减少肠内腐生菌的污染、维持肠道健康,从而加快对饲料中蛋白氮、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添加量80克/20公斤。⑤选用营养均衡、新鲜度好的甲鱼配合饲料,保证甲鱼的正常生长和增强甲鱼的体质;出温室放养前10天应在饲料中加强速饵净、胆利康的添加,以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⑥均衡投喂,防止爆增投喂。
治疗:①全池泼洒大黄(用量1.5~3斤/亩·米)和硫酸铜(用量1斤/亩·米)。②全池泼洒五倍子(用量0.7~1.5斤/亩·米)。③投喂药饲。④在饲料中添加Vc和速饵净。具体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1两/100斤料的Vc(含量90%以上)和1~2两/100斤料的速饵净。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病原介绍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其病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的则认为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陈晓风等(1997)报道,从病鳖上分离到8株菌,注射感染健康鳖均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病鳖基本一致,其中6株为嗜水气单胞菌,l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1株为普通变形杆菌。多数菌对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敏或中敏。肖克宇等(1998)报道,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变异株,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黏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惟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发酵木糖产酸,产生硫化氢,耐青霉素。在兔血琼脂上生长良好,弱β溶血;生长温度15-39℃,最适温度28℃;生长pH范围5.5-9.0,最适6.5-7.5;在含0%-3%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氯化钠胨水中不能生长。体重50-80克健康幼鳖,在后肢基部肌肉丰满处肌内注射菌液0.3毫升(每毫升含10×108个菌),饲养在28-32℃水中;10小时后注射部位红肿,第3天浮出水面,反应迟钝,头颈伸出,呼吸困难,腹甲较苍白,腹甲中央出现黄豆至蚕豆大暗红斑,1周内全部死亡。1毫升菌液直接注入幼鳖食道,第5天出现症状,腹甲苍白,第6-9天内死亡率达75%,12天内全部死亡。从死亡鳖体上又都分离到原接种菌。对照组则均未发病、死亡。该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高敏。江为民等(2000)报道,用病鳖内脏组织无菌滤液注射感染健康鳖,未发病;电镜检查病鳖也未发现病毒颗粒。从病鳖的腹水、肝、肠分离到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周生鞭毛,在0%-0.5%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接触酶、硝酸盐还原、美红试验阳性;氧化酶、苯丙氨酸脱氢酶、脂酶、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吲哚试验、精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分解尿素、淀粉和不液化明胶;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对多种糖类不利用。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敏。人工注射感染后,基本上能复制出该病。叶巧真等(2000)报道,从患白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l株,从患红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2株和美人鱼弧菌1株。将以上6株菌分别腹腔注射体重100克左右的健康鳖,每只注射0.4毫升,每毫升含菌109个,均呈红底板症状;进行灌胃、肌肉注射,或用两种菌混合感染,也均以红底板为主要症状,而无白底斑症状。何建国等(1996)报道,在患红脖子病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呈杆状,具囊膜,大小103纳米×293-330纳米,核衣壳大小69纳米×241-270纳米,于肠肌细胞质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在白底板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圆球形,无囊膜,直径70-75纳米,于脾、肾和胃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等1999年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在红底板中华鳖肠细胞,检测到的病毒颗粒直径85-90纳米,于肠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1999年称为类腺病毒)。叶巧真等(1999)报道,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的患白底斑病和红底斑病病鳖组织匀浆组织过滤液及从患白底斑病的病鳖中分离到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健康鳖体重100克左右,腹腔注射0.4毫升菌悬液(每毫升含菌约109个),肌肉注射0.2毫升病毒组织匀浆过滤液,对照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共分5组,每组鳖3只。1组:病毒注射后观察45天。2组:病毒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3组:PBS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4组:细菌注射5天后注射病毒,再观察25天(此时鳖全死)。5组:对照,注射PBS观察45天。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病毒是白底斑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防治甲鱼白底板病要抓三点



甲鱼白底板病的致病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感染该病的甲鱼身体外观较厚,腹甲呈白色,活动能力减弱,常爬到岸边或浮在水面上。造血功能坏死,肝肿大,呈深紫色花斑状;心脏肿大发黑;口腔充血、出血或糜烂;体腔有腹水;胃、肠壁充血或失血,致使腹甲变白。
该病在水温27℃以上爆发,6—10月份是盛发期。发病初期,甲鱼出现无预兆的大量死亡,颈肉被食光,只剩下骨骼。根据惠州甲鱼养殖者的经验,防治白底板病,要抓好以下几项综合措施:1、加强水质管理。水质要求肥、嫩、爽。水色呈油绿或深绿色,透明度25—30厘米,要达到一定的化学指标,经常进行水质监测,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和换水。2、改善饲料投喂。做到新鲜、全面、平衡、充足,并加一些蔬菜类打浆拌饲料(蔬菜占饲料的1%—2%),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抓好药物治疗。选用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庆大霉素,用量为每公斤甲鱼每天0·2克,2—6天后药量减半,拌料喂7天。

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症状


白甲鱼[Varicorhinus(Onychostoma)simus(SauvageetDabry)]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白甲鱼属)、白甲鱼亚属,俗称白甲、沙鱼,分布于长江水系。贵州境内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乌江、赤水河等水系。白甲鱼栖息在江河中下层水域,活动于急流中,或有流水的岩洞中,常逆流而上,以砾石上的附着生物等为食。白甲鱼肉味鲜美,脂肪含量高,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是一种很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名优鱼类。近年来,各地均在进行野生白甲鱼池塘人工驯养,且有了较快发展,但频频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给水产养殖生产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养殖尸的生产积极性,现将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综合诊治方法报告如下。

一、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症状

发病初期,池塘内偶尔有鱼种群聚、成团、沿池塘四周狂游或呈旋转团状;发病高峰期,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捞起独游的病鱼肉眼观察,鱼体表(包括鳍条)严重充血,以致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鳃丝淤血或严重贫血,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观察,腹腔积水(呈透明淡黄色或浑浊红色),肝、肾、脾呈现肿大症状,肠壁充血,肠内空无食物。

二、白甲鱼的池塘驯养1青况

养殖白甲鱼的池塘有40多年未清淤,淤泥深达40~50厘米;水源为与池塘相邻的河水,用水泵提河水灌注入池;水体富营养化,悬浮有机物多,亚硝酸盐、氨氮值持续较高,经实测该池塘的理化指标为:水体pH值为6.5,氨氮0.128毫克/升,化学耗氧量5.44毫克/升,总碱度6.66毫克厅/升,总硬度5.72毫克/升。2009年3月25日在面积400平方米池塘中投放平均尾重为18.5克的白甲鱼种3600尾,折合6000尾/亩;平时的日常管理为坚持四定投饵、定期投喂防病药饵等,在平时很少出现零星死亡。2009年6月29日一场暴雨后(雨前连续2周晴天,暴雨导致养殖水体恶化),次日出现暴发性死亡,2~3天后死亡达高峰,日死亡率达1%~3%。

三、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分析

1.有毒有害物质

由于池塘多年未清淤,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蓄积在淤泥中,遇到短时间的雷阵雨天气,导致池塘水休的水温分层,即池水温度表层低,底层高,引起水对流,致使池底的腐殖质翻起,加速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毒气体(如沼气、硫化氢、氨等)和有毒物质分散于水体中,鱼类通过鳃呼吸,将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交换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系统,加重肝、肾脏的解毒负担,导致其机能损伤,解剖病鱼观察到其肝、胆、脾等呈现肿大的症状。

2.病原体

气候突变,引起水温剧变,导致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繁衍,如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鱼类的鳃,用肉眼观察病鱼的鳃瓣上可见小米粒状白点,在鳃瓣中部或基部可见白色斑块状腐烂鳃丝,而导致鱼类暴发性大批死亡。

四、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水质因素分析

1.氨

在池塘养殖水体中,因投饵和施肥及长期未清淤泥,加之鱼类本身排泄物的积存,在水体溶氧量较低(如遇到雷阵雨天气)及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对水产养殖动物有毒有害的物质,使水体中氨的浓度较高,因而对白甲鱼产生毒害作用。氨的毒性与水体的pH值、温度有关,其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分子氨(NH3)的毒性。鱼类在接触后,能导致鳃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其呼吸作用,在接触致死和亚致死氨浓度的鱼体内器官中发现细胞变性和出血现象。

2.亚硝酸盐

氨会抑制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及其他诸多抑制因素,最终会导致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升高。长期处于高亚硝酸盐水体中的鱼类,其鳃的颜色会由鲜红色变成棕褐色乃至苍白色,这是因为循环系统内有许多高载氧力的血红蛋白。

3.硫化氢

硫化氢主要是水体中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特别是硫弧菌的作用下还原而成的,以及含硫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而降解形成硫化氢。硫化氢渗入鱼体后能使血红蛋白中的低价铁离子变成高价铁,致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造成全体组织缺氧,严重时引起死亡。

4.有机物

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来源主要是投饵、施肥等带儿其次是浮游植物分泌物及浮游动物粪便和残骸分解产生,包括溶解有机物,其含量常用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需氧量(TOD)等表示,其含量过高时常造成水质恶化,轻者鱼类生长缓慢、产量降低,重者造成鱼类死亡甚至泛池。

5.溶氧

水体中的溶氧并非大部分为养殖鱼类所利用。据研究,水体溶氧约50%~70%为非养殖动物所消耗,30%~40%为排泄物以及残饵消耗,8%左右被淤泥消耗,只有5%~12%才是养殖鱼类所消耗。如此看来,除增加水体溶氧以外,减少非养殖动物溶氧消耗也是提高鱼类对溶氧的有效利用率的措施。提高溶氧有效利用率的方法还有清淤和吸污,控制浮游生物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增加水体有益微生物。

6.酸碱度

养殖鱼类适宜pH一般在6.5~9.0,最适pH在7.2~8.0,不在此范围内就会导致龟类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州氏于4或高于11,鱼类必然死亡。在pH降幅相同时,适应低pH鱼类的耐受性比适应高pH鱼类的耐受性强。使水体有适宜的硬度和碱度是尽可能降低pH产生急剧变动辐度的最佳选择,而水体pH稳定性主要受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绝对量和相对量影响。pH值降低,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增强;而pH值升高,则氨的毒性增强。

五、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治疗方法

1.注重用生石灰调控水质

排出原池3/4的池水,尽可能换出池底水,加注新札同时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采用遍洒法,用药量为25~30克/立方米,将生石灰溶解,滤出渣质后全池泼洒,使池水的pH值上升至8.5~9.0。

因为生石灰与水混合时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热,能快速溶解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蛋白质膜,使其丧失活力,从而杀死池塘中的病原体;并对大多数繁殖型病原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同时能提高水体碱度,调节池水PH值,能与铜、锌、铁、磷等结合而减轻水体毒性,中和池水酸碱度;可提高水生植物对磷的利用率,促进池底厌氧菌群对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的分解,使水中悬浮的胶体颗粒沉淀,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调节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可提高池底的通透性,增加缓冲能力,改善池底环境。

2.正确使用恩诺沙星等抗生素药物治疗

防治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用恩诺沙星配制药饵投喂。将药物添加在饲料中,药物的标准用药量按池鱼总重计算,按每100千克鱼用2~5克药物的量,全部添加到当天的投饲量中,连喂3~5天,可取得较好疗效。根据池养鱼类总重量计算用药量,养殖鱼类重量按放养时的记录总数及每天的投饵量和死亡数量等进行校正计算,就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

3.巧用大蒜及大蒜素粉等中药防治

大蒜及大蒜素粉具有杀虫、消积、解毒消痛、消食、杀菌等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多种真菌和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内服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食欲。可治疗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肠炎、烂鳃、赤皮、打印、腐皮、烂鳍、烂尾以及败血性暴发出血病。治疗方法一:按池鱼总重的1%~3%添加大蒜,将鲜大蒜捣烂拌入当天的饲料中投喂,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方法二:按每100千克池鱼用大蒜素5~6克拌饵投喂,将药溶于适量的水中,用农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于饲料中,在当天投饲时配制,即配即喂,每天投喂药饵1次,连用3~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可用大蒜素粉加水全池泼洒,药物浓度为10~20克/立方米水体。

4.根据鱼类的生态习性科学配制药饵

野生白甲鱼转入池塘中驯养,要了解其喜栖息于中下层水域、口下位或亚下位等特点,与鲤鱼等鱼类的摄食区别是不喜集群上浮抢食人工饲料,因此用粉状饲料做药饵,将水溶性药物(如盐酸恩诺沙星)用水溶解后,与粉状饲料充分混合,在其中添加20%的面粉等捏成团状,置于竹筛等食台投喂更好,这样药饵投入水中能有效地防止药物散失,从而有利于鱼类摄入更多药物。

5.配制药饵注意事项

一是根据全池鱼的总重量计算用药量才是标准用药量。二是制作药饵,就是将药物添加于饲料中,既要避免药物的损失,又要让鱼类充分摄食药饵,在生产实际中应了解药物的剂型和饵料的关系。三是掌握药物与饲料的混合方法,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将药物均匀地拌在饲料内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鱼类均匀摄食的前提。四是投饵量与投饵次数,投饵量与投饵次数是影响鱼类摄食药饵的重要因素,通常鱼类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即体内的药物浓度越高,其治疗效果就会越好。如空腹的鱼体更容易使药饵中的药物进入鱼体内而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一般投喂药饵的当天以不追加投喂饵料为好。

甲鱼腐皮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甲鱼腐皮病又叫溃烂病,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危害大,流行季节长,一般是甲鱼之间互相搏斗咬伤后被细菌感染所致。症状:体表溃烂、糜烂,一般病灶部位发生在颈部、背甲、四肢、尾部和裙边,轻者患处溃疡,重者直接导致死亡。防治方法:可用日晒疗法、漂白粉泼洒及注射给药法等进行治疗。

一、主要症状

甲鱼腐皮病又叫溃烂病,这种病发病率高,危害大,流行季节长,一般是跟鳖相互搏斗被其咬伤后,细菌感染所致。

甲鱼腐皮病主要症状表现:体表溃烂、糜烂,一般病灶部位发生在颈部、背甲、四肢、尾部和裙边。

病发过程:先是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然后发炎部位逐渐坏死,颜色变白或变黄,最后患处就开始溃疡。随着病情的加重,溃疡也跟着增多增大,骨骼和肌肉就裸露在外面。更严重者,四肢烂掉、爪脱落以及颈部骨骼露出。

注意:该病的季节长,只要不发生继发性感染,少部分病鳖可以自愈,多数能长期生存,如果病情严重或颈部感染,就会导致死亡。

二、治疗用方

1、治疗甲鱼腐皮病可以使用日晒疗法,先将鳖池水放干,然后把鳖全部捞出,每亩用60公斤左右兑水进行全池消毒,暴晒一天后再将池里灌满水。

2、病鳖先用高锰酸钾溶液200ppm,每立方用200克,侵洗20分钟入池,然后放到湿润的河沙晒背30分钟,再放到阴凉处,每天处理3次左右,连续2天,放回原池即可。

3、漂白粉进行泼洒,根据其不同大小进行隔离饲养,每隔6天左右泼洒一次漂白粉,每天4次左右,大概一个月即可。

4、浅水泼洒土霉素,将池水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按每立方40克土霉素的用量进行泼洒,连续3天即可。

5、注射给药法,对其注射庆大霉素或者卡那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万(国际单位)连续2天,第二天的用量减半。

6、投喂饲料,在饲料里加入土霉素,按每公斤鳖重0.2克进行投喂,第2-6天减半,连续3个星期即可。

三、预防方法

鳖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进行消毒,然后保证健康鳖入池,一般要选背甲呈黄褐色或带浅红色,板甲平面肥厚、规格均匀、体健灵活和无病无伤的进行放养。在放养时合理安排放养密度,根据不同大小规格的进行及时分养。选用高品质、营养均衡饲料喂养,保持水质清洁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30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幼兔怎么饲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