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来临养殖户如何防治甲鱼大脖子病


甲鱼大脖子病又叫红脖子、粗头颈等,从病原菌上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因病毒性病原菌引起的即为常说的腮腺炎,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部分发病甲鱼只是咽部炎症、脖子不粗、死亡后脖子伸长等特点;而细菌性病原菌引起的多为脖子粗大、发红,头不能完全伸缩进去、零星死亡、持续时间长,死亡甲鱼脖子处于伸缩状态。
当下,气温逐渐转高,温室甲鱼即将转入外塘养殖,也即在每年的6-8月份,是甲鱼大脖子病的高发季节,如何做好高温期间的甲鱼大脖子病防治工作,尤为突出,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控工作:
1、彻底晒塘秋冬季节,外塘甲鱼抓捕完毕后,放干池塘,撒入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含氯消毒剂,然后翻塘晾晒,利用消毒剂和阳光中紫外线强大的消毒作用杀灭病原菌;
2、准备放入外塘前10-20天,对池塘水进行消毒,这个时候包括甲鱼放入外塘后的养殖期间,尽量不要使用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因为根据以往经验,碱性消毒剂会诱发大脖子病的发生;
3、甲鱼准备放入外塘时,要停喂1-2天,选择在近期至少一周内没有雨水天气时放养;
4、甲鱼尚在温室养殖、放入外塘前一个月,在甲鱼饲料中添加双黄解毒宝,每公斤饲料5克,持续投喂,一直到放入外塘后一个月,另可阶段性在饲料中添加2-3克利福平、先锋等药物;
5、一旦发病,不要换水,迅速外泼药物,每亩泼洒双黄解毒宝300克,并每立方米水体泼洒利福平、SMZ及林克霉素各3克,情况严重的话可以连续泼洒2次;内服,双黄解毒宝5克+利福平3克+利巴韦林(或头孢)3克/kg饲料。

相关推荐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户如何防控软壳蟹?



高温软壳蟹防控要点
进入高温期,池塘环境开始剧烈变化,螃蟹进入一个危险而重要的时期。众所周知,螃蟹的习性是怕热不怕冷,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河蟹的活力、食欲、抵抗力逐步下降,特别是水位过浅、水草过早衰败的塘口,中下层温度较高,河蟹易焦虑、急躁、活动量大,消耗体内能量,而吃食较少,,营养得不到补充,最终导致蜕壳无力,出现软壳现象。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的螃蟹体质较差,活力不强,呼吸频率下降,造成生理性缺氧,易爆发疾病,水温过高也是水瘪子蟹的诱因之一,要引起重视。
近期有许多养殖户反映草边上出现大量软壳蟹、有的还有点活力,缓慢爬行,大多数处于高温昏迷状态,不久便伤亡。特别今天天气不正常,上半月阴雨较多,到了中下旬温度一下子上来,水温、PH、溶氧等变化较大,出现大量软壳蟹。其实高温季节受水温和水质影响,加上伊乐藻为主的塘口,进入7月水草大量上浮腐烂,失去水草的天然遮阴净水作用,河蟹很少出现大量蜕壳,等到温度降下来后再蜕最后一壳(白露前后)。而我们看到的高温期蜕壳的螃蟹许多是应激性蜕壳,这类螃蟹体质较差,受光照、温度、底热、低溶氧等刺激后提前蜕壳,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营养积累,缺少钙质和能量,导致蜕壳不遂和软壳现象,特别是底部溶氧不足的情况下,蜕完壳后螃蟹上草,表层水温高,直接引发高温伤亡。
水过浅、过瘦,应激性蜕壳多
哪些池塘易出现软壳蟹?
1、水位过浅、没有水草的池塘。导致水温过高,水体缺氧,亚硝酸盐偏高,应激反应重,河蟹蜕壳生长受阻。
2、透明度过高,水质较瘦的塘口。此类塘口光照过强,对河蟹造成较大刺激,引起生理活动紊乱,同时营养不足,水体缺乏钙、磷等蜕壳必须物质,导致营养积累不够,出现大量软壳蟹。
3、蓝藻爆发、水草腐烂的塘口。螃蟹蜕壳过程中对溶氧的要求比平时更高,高温季节晚上蜕壳较多,此时水体缺氧易导致蜕壳无力,出现软壳现象。
水草衰败造成河蟹软壳现象居多
4、高温杀蓝藻的塘口,导致缺氧和慢性中毒,影响螃蟹蜕壳,造成软壳。
蓝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粘性大,缺氧
轻度水瘪子病的螃蟹有时也能蜕壳,但蜕完后甲壳硬化时间比正常螃蟹长,营养补充不到位基本以软壳居多,部分水瘪子螃蟹蜕壳时将所有体力和能量消耗在蜕壳上,若蜕完后水环境变化过快及营养补充不到位,极易引发大量伤亡,需引起重视。
防控高温软壳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维持水位、不可过浅,太浅的没草的塘口晚上及时打水,补充新鲜水源。
2、气温较高、闷热天气晚上及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
3、经常杀蓝藻的塘口(高温不建议大规模杀蓝藻)一定要及时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解毒,同时稳定水体PH值。
4、出现少量软壳蟹时,及时全池泼洒金维安+离子钙,补充河蟹营养,防止应激性蜕壳伤亡,提高河蟹体质,增强食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瘪子病。
5、水草烂的塘口建议高温期每个星期使用卫底(2亩/袋)改底,减少底部耗氧,防止缺氧和毒素杂菌蓄积,降低河蟹发病率,同时移栽水花生或从其他塘口拉点水草过来,帮助螃蟹蜕壳。
6、水草大量上浮后(尤其是伊乐藻),不要过度捞除(把发黑腐烂的捞吊就行),否则水面上没有水草覆盖容易导致下层水温过高,建议及时泼洒健草露(2亩/瓶),急救水草,提高其活力和抗逆性,减少腐烂。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养殖户解决问题,欢迎转发。

高温季节养殖户要谨防河蟹疾病高发



高温季节是河蟹快速生长时期,同时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使广大养殖户防治蟹病,减少经济损失,现将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黑鳃病
发病高峰在7-10月份,主要危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20xx龄幼蟹和成蟹,死亡率达100%,流行时间为5-10月份,流行水温为25-35℃,8-10月份夏季高温尤为严重,10月以后,该病也随着水温下降而逐渐减少。
1、症状:病蟹行动迟缓、停食、上岸不回水,步足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脏呈紫或灰白色,严重者糜烂、肿胀,肛门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体腔正常,步足和螯足环于腹下,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2、防治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以预防为主。(1)放养前应对池塘和苗种进行严格消毒,水草覆盖面达50-60%,保证水质清洁。(2)定期用1.5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3)发病期间用1.5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两天。(4)在饲料中添加0.1%土霉素连用5天。
三、甲壳溃疡病
该病主要流行于成蟹和越冬期的蟹。在成蟹养殖过程中,4-9月份较为流行,尤其在水温17℃以上的春末夏初,发病较为普遍,任何河蟹养殖区域均有发生。
1、症状:病蟹甲壳上、步足各节、背甲、胸板或腹部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尤以蟹的腹面较为常见。如果溃疡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河蟹蜕壳时就随之蜕掉,如溃疡达到表皮层之下时,蜕壳较为困难。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防止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二是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能够有效防止该病发生。(2)治疗:一是发现病蟹用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二是用浓度0.05-0.1毫克/升或20-25毫克/升福尔马林连续泼洒两次,隔天一次。三是用0.2%土霉素拌饵连喂5天。
四、烂肢病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6-10月份。
1、症状:病蟹腹部、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严重时病蟹不摄食,逐渐昏迷或无法脱壳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幼蟹放养前在2~4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二是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河蟹受伤。三是定期用生石灰15毫克/升或漂白粉1-1.5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2)治疗:一是用1毫克/升土霉素全池泼洒。二是用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用2-3天。三是按1000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0.5公斤的比例投喂,连喂3天。

高温季节养殖慎防甲鱼腐皮穿孔病



时下气温较高,雷阵雨也比较多,甲鱼容易患腐皮穿孔病等,养殖户应加强预防并积极实施治疗。
在饲养过程中将大小不同的甲鱼及时进行分养,避免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攻击受伤。每7~1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光合细菌3~5克加水全池泼洒1次,甲鱼起捕运输时最好全程带水,操作尽量减少甲鱼体表受伤的可能。对出现抓伤、擦伤情况的甲鱼,可用收敛性强、药性快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达到抑菌收敛伤口的作用。
治疗方法
(1)用先锋霉素软膏涂抹患处,或用10毫克/升的金霉素、链霉素溶液进行药浴;
(2)用“鳖必康”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7天;
(3)每公斤甲鱼用中草药鱼腥草、板蓝根、金银花、野菊花等60克拌饲料投喂;
(4)增设晒台,给甲鱼创造良好的晒背环境,甲鱼通过晒背即可加快生长速度,还可加快腐皮穿孔病的恢复。

甲鱼养殖常见病红脖子病防治技术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
2、症状:病甲鱼不摄食,运动迟缓,应激能力差,喜欢钻入泥中,颈部出血,口、鼻、舌尖发红,有的眼睛失明,从口鼻流出血水,爬上岸死亡。解剖观察,食道、胃、肠充血、出血;肝肿胀、质脆易碎;脾脏肿大。
3、流行:3~6月为发病季节,此时的甲鱼刚渡过休眠期,体弱,池水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乘机侵入,造成发病。
4、诊断:①根据症状、流行情况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②病原菌接种、分离、培养,纯化后,可用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的免疫血清做平板凝集反应或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若为阳性,可确诊。
5、防治方法:
预防:
①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②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或有益微生物。
治疗:
①全池泼洒二氯或三氯异氰脲酸,每立方水用药1克。
②用喹诺酮类或氟苯尼考用20~40毫克/千克体重与复合维生素0.5克/千克体重混合拌料投喂。
③病情严重的甲鱼,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万单位/千克体重。
注意休药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3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