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赤白板病预防方法


积极预防,尽量避免赤白板病的发生是减少损失的关键,根据赤白板病的发生原因,可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改进养殖模式。建议封闭性温室尽量采用一养到底法直接在温室里养成鳖,移到室外养殖的鳖种,最好在塑膜大棚中培育为好。
(2)培育体质强壮的优质鳖种。要做到这一点,须在培育期间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整个培育期间要经过几次分养锻炼,二是饲料中应添加一定比例的鲜活饲料。这样不但能减少肥胖鳖,也补充了某些营养不足能增强鳖的体质,此外,还应每月定期投喂一些促进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如黄芪、甘草、败酱草、铁苋菜、马齿苋、双花等。三是培育密度要合理,一般要培育强壮的鳖种密度应不超过每平方米25只。此外,出温室养殖的鳖一定经过挑选,对那些体质差有病未愈的残次鳖不应出外边养殖,应继续在室内治疗或培育。
(3)掌握好出池前后的天气变化。掌握在出池后有连续10天以上的晴好天气并使用水温在25℃基础上有上升的趋势。这样出池后,鳖就能较快适应室外的环境进入正常晒背觅食活动。由于能吃食,相应也好从口服的途径投喂些防病药物,否则,就不能出温室移养。
(4)外运鳖种应做好隔离暂养和鳖体消毒工作。
(5)出塘前调控好室内环境。为了使鳖能平稳过渡室外环境,出温室前1个月应做好室内环境的调控工作,如逐步降温与饲料转口等。降温不单纯是停止加温,而应在晴好无雨时逐步打开窗户或塑棚膜,调控到移出温室时室内的室温与室外气温同步,而投饲也应放在白天,饲料品质也应在室内逐步从幼鳖料转为成鳖科。
(6)加强出池后的投喂和药防。鳖经过环境变换,多少会有些应激和体表损伤,所以除做好鳖体消毒外,出温室后应加强投喂,投喂方法原来在温室里是水下投喂的,到室外头几天也应在水下投喂,并逐步引到水上食台投喂,如温室水上投喂的,可采用食台斜放法半水下半水上投喂,也逐渐引到食台上吃食,在加强投喂的同时,饲料中还应添加些果寡糖和维生素C连喂6天,当吃食完全正常后应投喂些促进消化吸收和解毒杀菌的中草药,通常为干饲料量的1.5%煎汁拌入饲料中每月10天投喂防病。
除上述预防措施外,一些地方生产的注射疫苗,生产单位可根据自己的技术量力而行。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板病防治技术



这是一种近几年才发现的,以腹甲发白为主要外部症状的疾病。
一、病原
从患白板病的病鳖体内分离出多种细菌,陈晓凤等(1995)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丁雷等(2000)分离出温和气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而谢军(1996)则认为该病病原可能是病毒。
二、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危害100~500克以上的鳖,尤其对250克左右的鳖危害较大,发病突然,传染性极强,初期发病征兆不明显,等到严重时会突然从水底成批浮起死亡,发病率可达70%~80%,死亡率可达30%,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6月份。
三、病症
患病的鳖体既无红斑出血,也无粗脖烂皮,因此常常被忽视,造成误诊。但只要发现有鳖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不摄食,就应仔细检查。患病鳖体型较厚,体表完好无损,只是背甲发黑,肋骨及两肺叶所在部位轮廓较清晰,腹甲苍白,无一丝血色,呈极度贫血状态,故名“白板病”。大部分身体呈水肿状,解剖患病的活鳖,肌肉苍白无血,但腹腔内往往有积水或血水;肝脏肿大,往往呈土黄色是该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有时也呈青灰色;肾缺血,脾脏黑小或淡红色肿大,肠呈贫血状,但后端常有瘀血块,病情较重的鳖有肠粘连现象。亲鳖的卵因失血而无血丝。
四、防治措施
1.预防:①养殖池放养前要彻底消毒,特别是池底有泥沙或淤泥的池子,一定要翻动冲洗,最好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室外土池要放干水。彻底翻晒,或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再曝晒。②鳖入池前要严格检疫,剔除病鳖隔离观察。③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四消四定”制度,即工具消毒、饵料消毒、鳖体消毒和水体消毒以及投饵中的“定时、定点、定质、定量”。④注意保持水质良好,经常换水,定期进行水体消毒。⑤发病期,最好彻底清理1次池塘,作1次消毒处理,剔除病鳖隔离治疗或销毁,再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
2.治疗:①用复方新诺明拌饵投喂,6天一疗程,剂量为第1天0.2克/千克鳖重,2~6天减半。②拌饵同时,全池遍洒福尔马林呈20克/立方米;或遍洒大黄硫酸铜合剂(每立方米水体称1.5克大黄,用20倍大黄量的0.3%的氨水浸泡12小时,然后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一起泼洒)。③庆大霉素拌饵投喂,剂量每千克体重10万国际单位,连用3天,如停止死亡,需再用3天,以巩固疗效。

甲鱼养殖常见病的预防方法



鳖的生活能力和抗病能力很强,一般病害发生较少,如果人工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善也会引起鳖病的发生,甚至造成饲养鳖的死亡。引起鳖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饲养池水质的恶化
养鳖的饲养池水质的好坏与鳖能否健壮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饲养池内大量投饵长期不更换新鲜水质,池内残饵和鳖的排泄物过量存积腐败后,使水质发黑变臭,造成各种有害菌类和藻类大量繁殖,由于病原体大量孳生而导致鳖的传染性疾病发生。或者更换新水引用来的水源是被有毒物污染的,因而使饲养池内的饲养鳖发生中毒现象。
2.放养密度过高
规格大小不齐造成残食或相互传病。为了提高单位面积鳖的饲养量,池内饲养的鳖一般采取高密度放养,但如果放养密度过高,即超出规格密度3~5倍,鳖因在池内的活动范围小,会造成互相争夺饲料被抓咬伤。若在1个饲养池内放养鳖规格大小相差很大,就会使弱鳖因抢不到饲料而更加衰弱,造成弱肉强食,残弱鳖体质较差,从而降低了抗病能力,容易相互染病。
3.饵料投喂缺乏规律
在人工养殖中,鳖的饲料应根据鳖的生长阶段选投不同的饵料。如在饲养过程中,鳖的饵料和质量没有保证,投喂时缺乏正常的生活规律,不定时定量或者投喂大量劣质饵料,使鳖食量减少,使之经常处于饥饱无常的状态而降低了抗病能力,很容易染病。
4.野生鳖入池
引进外来野生鳖饲养,如果没有采用合适的捕捉和运输方法而受伤,放养前又未经检查、挑选,残伤鳖入池放养,容易传染病菌而发病。
5.冻害和暑害
鳖在越冬期间,特别是在稚鳖露天自然越冬情况下,稚鳖池内冻结很容易发生冻害,造成稚鳖大批死亡。如果在暑期饲养池没有采取遮荫等降温措施,可使鳖食欲降退,体质消瘦,抗病力下降,也容易发病。鳖病不易及时发觉,当发现鳖行动迟缓、感觉迟顿时,应及时对鳖检查处理。鳖的体质一旦减弱,不摄食,此时药物很难起作用,难以治愈。因此,要进行正常性的预防工作,以防为主。预防方法是:每月用生石灰粉按每立方米水体80克,向鳖池泼洒,消毒1次;幼鳖、成鳖入池前要用1%浓度的孔雀石绿或高锰酸钾兑水4倍,浸泡鳖体10~15分钟,消除体外疾病。在越冬前,要用磺胺类药物掺入饵料中,连续投喂3天,用量按每千克鳖配0.2毫克药物,可预防鳖病的发生和蔓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4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