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鳖养殖之其他因素引起的病害


除上述两类疾病由病原体引起外,还有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引起的鳖病,以及饲养管理不善引起鳖体生理机能失调的疾病。
(1)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
由于过量投喂腐烂的鱼肉、霉烂变质的饵料(干蚕蛹)等,使鳖偏食,导致饵料中的变性脂肪酸在体内积累,造成代谢功能失调,导致脂肪代谢不良症。
【症状】剖开腹腔即能嗅到恶臭味,原来乳白色或粉红色的脂肪组织变成土黄色或黄褐色,肝脏变黑,骨质软化。病情严重者,身体隆起较高,腹甲暗褐色,有浓厚的灰绿色斑纹,四肢、颈部肿胀,表皮下出现水肿,整体外观出现异样。患病后的鳖不易恢复,会逐渐形成慢性病,最后停止摄食而死亡。
【防治方法】
①保持饵料新鲜,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食物,在饵料中经常添加1‰维生素E。
②用人工配合饲料和动物鲜活料轮换投喂,一般不会引起此病。
(2)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疾病
①水质恶化(氨中毒)。鳖长期饲养在发黑、发臭、有害细菌和藻类大量繁殖、病原体孳生的水体中,会引起传染病发生。当水体氨的含量达100毫克/升以上时,鳖会患氨中毒病,症状是四肢和腹甲部出血、溃疡,随着病情的发展,甲壳边缘长满疙瘩,并逐渐溃烂。特别是在稚鳖、幼鳖阶段,更容易中毒生病,以致引起腹甲柔软发红,身体萎瘪,肋骨外凸,背甲边缘逐渐向上卷缩,边缘部呈刀削状,常爬上池边不吃不动。稚鳖、幼鳖一旦患此病则较难恢复,生长严重受阻,导致陆续死亡。
②大小混养,放养密度过高。鳖性凶猛,如果池内放养的密度过高,放养的鳖大小不一,水质清澈,池中又没有养殖水葫芦或设置隐蔽物供其隐蔽,就会引起争斗,甚至会造成弱肉强食、伤残,引起其他疾病的感染。
(3)冻害和暑害
幼鳖在越冬期间特别是在露天池越冬,很容易遭受冻害而引起大批死亡。另外,在炎热的盛夏季节,如果没有采取遮阳降温措施,饲养池水温过高,则鳖的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抗病能力降低,也容易感染疾病。
造成越冬死亡的原因很多,如开始越冬时鳖体受伤或水温低于15℃时清池计数使鳖受冻,都可能造成冬眠后鳖的死亡。此外,池中有害气体太多(硫化氢、甲烷等)会使鳖中毒。入冬前饵料投喂太少,质量不高,特别是雌鳖产卵后得不到补养,体内营养积蓄及热量过度缺乏,也易造成越冬死亡。为防止鳖越冬死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越冬前和越冬期间的管理。

相关推荐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成鳖饲养



在南方,幼鳖经过4~5个月的温室控温、控湿、强化培育后,到4月中旬个体可长到200克左右。此时,幼鳖池正处于高密度环境,必须及时进行分池饲养,即进入成鳖养殖期。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放养前应检修成鳖池的排灌系统,泥塘养殖的要维修塘堤、堵蛇洞、除杂草,设饵料台、晒背台,准备好捕捉幼鳖的工具等,并进行养殖池及各种设施、用具的常规消毒。
成鳖池开始注水为50~70厘米深,以后随鳖成长而逐渐加深水位。
(2)放养方法
选择晴天风和日丽的日子,将幼鳖从温室移入成鳖池放养。首先把温室鳖池的水放干,小心地把幼鳖捉入盆中,进行分规格挑选,保证放入同一池中的幼鳖规格均匀,以防大小不一而引起争食和相互残杀,影响生长和成活率。将挑选合格的幼鳖计数和称重登记后,用塑料筐装好,放入消毒池(药液池)进行体表常规消毒,然后取出迅速送到成鳖池边,把筐放倒让幼鳖自动游到水中。同时把规格最小的幼鳖仍放入温室内继续精养,以加速其生长,待其稍大后再移入露天池饲养。另外,对病、弱、伤、残的幼鳖则集中于专池让其养息和接受治疗。
幼鳖放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成鳖的个体规格和群体产量。合理的放养密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成鳖个体的增重潜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一般放养密度,水泥池每平方米放养5~8只,土池每平方米放养4~5只。
(3)投喂
①投喂应坚持“四定”原则:第一,定时。夏初和秋季上午8~9时、下午4~5时投喂,盛夏季节上午7~8时、下午5~6时投喂。第二,定位。饵料投在固定饵料台上,以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第三,定量。刚放养时水温26℃左右,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占鳖体重的1%~2%;水温28℃以上时,投喂量控制在鳖体重的2%~3%。动物鲜活料一般占鳖体重的5%~7%,可根据水温和鳖的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第四,定质。投喂营养丰富、新鲜的饲料,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②不同生长时期对饲料的要求:前期(平均每只重250克)投喂配合饲料;中期(平均每只重400克)投喂配合饲料兼喂动物鲜活料;后期(平均每只重500克以上)投喂动物鲜活料,特别是以冰鲜鱼、淡水杂鱼、虾、螺、蚌、蚬肉等为主,以保持黄沙鳖原来的野生风味和提高商品鳖的价格。
(4)日常管理
①保持环境安静,消除各种惊扰。在养殖期内应尽量减少捕捉鳖及入池进行各项操作,因为受惊吓的鳖处于紧张状态,会造成多日不食或食欲不振,影响生长。投喂后应立即离去,还要防止闲杂人员随便进入养殖区。
②巡塘观察,填写日记。管理人员每天早、晚应到池边观察鳖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有无病死鳖等情况,以安排好换水、投喂和疾病防治工作,并填写工作日记。
③水质管理及疾病预防:
第一,控制水位。成鳖期是鳖的迅速成长期,要保持水位恒定,要求大雨后水位不涨、久旱时水位不浅,保证鳖正常摄食和良好生长。
第二,调理水质。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注意排去旧水、注入新水,每半个月泼1次3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溶液以改善水质。池内养殖的水葫芦占池面积的1/3,既发挥其生物净化作用,又供鳖栖息。
第三,根据天气的变化,控制饲料投喂量。在晴天应增加投喂量,在雨天应少投或不投,防止饲料过剩造成水质污染。最好在饵料台上搭棚,这样雨天能保证鳖的良好摄食,晴天又可避免烈日暴晒饲料,从而保持饲料的新鲜和营养成分不受破坏。
第四,消毒饲料。动物性鲜活料在投喂前,应用3%~5%盐水或2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药液浸泡15~20分钟进行消毒,以防止鳖病从口入。
第五,消毒工具。每天投饵前先收集残饵,擦洗饵料板(台),同时用10毫克/升的漂白粉水溶液或2毫克/升的强氯精药液泼洒消毒。手网、桶、盆等工具用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泡15分钟,可杀死各种病原体。大型工具则在太阳下暴晒后使用。
第六,防治疾病。要及时捞起病鳖、死鳖,进行疾病分析,以便对症防治。死鳖要深埋或焚烧,防止疾病蔓延。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鱼鳖混养



(1)鱼鳖混养的好处
①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鳖的配合饲料一般含蛋白质40%~50%,营养价值很高,也是杂食性鱼类的好食物,鳖丢弃的残饵正是喂养鲤鱼、鲫鱼、罗非鱼的好饵料。因此,鱼鳖混养可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鳖粪的利用和清洁水质:鳖粪如果长期沉积于水底,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甲烷、氨气等有害气体污染水质。虽然粪肥分解后可以被水中浮游生物利用,但浮游生物繁殖高峰期过后就会出现衰亡期,同样会腐烂,放出有害气体污染水质。鳖池混养肥水鱼(鲢鱼、鳙鱼),肥水鱼以吃浮游生物为主,可以控制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稳定水质而变害为利。
③养鳖有利于底肥分解:鳖在池底爬行或钻泥,破坏底泥表面的一层氧化膜,可以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肥料分解,有利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鳖的上下活动也是一种增氧的过程,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有益于鱼的生长。
④有利于防治鱼病:一般来说在鳖池养的草鱼很少得病,成活率达70%以上,比不养鳖的池高1倍。这主要是一些游动缓慢的病鱼被鳖连鱼带病原都吃掉了,减少了鱼病的传染。目前未见有草鱼三大病的病原感染鳖的报道。
(2)可以与鳖混养的鱼类
混养的鱼类以鲢鱼、鳙鱼为主,适当混养草鱼、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后三种是杂食性鱼类,鳖的残饵它们都爱吃,特别是罗非鱼,能吃掉别的鱼类难以消化的鱼腥藻、微囊藻,有“水体清道夫”的美称。它在水体的存在,能改善水质。但它的繁殖力很强,应只放养单性(雄性)罗非鱼,以维持水体生态相对稳定,利于鳖及其他混养鱼的生长,提高经济价值。亲鳖越冬池不能混养罗非鱼和鲤鱼,因为它们翻底会干扰亲鳖冬眠。
(3)放养时间及放养量
当11月份(南方)水温降到18℃以前(鳖钻泥冬眠之前),鱼、鳖同时一次放足。让鳖适应新环境后再钻泥冬眠。
①鳖的放养规格及密度:鳖每只重10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3只;每只重250克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只。
②鱼类的规格及放养比例:白鲢长14~20厘米的,放养比例占60%;鳙鱼长14~20厘米的,占20%;草鱼长10~14厘米的,占10%;鲤鱼或罗非鱼长5~7厘米的,占10%。
鱼类每667平方米混养量一般为150~200尾(主养鳖),最高可达800~1000尾(主养鱼)。一般宜少不宜多。
(4)放养方法及步骤
①修整鱼池,清塘消毒:放养鱼和鳖前15天,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每667平方米泼撒生石灰150千克,深翻底泥,经太阳暴晒,彻底消灭病害。维修各项设施,施足基肥(腐熟农家肥)。
②进水:放养10天前进水,用密网箱过滤,防止敌害重新进入。
③放养:秋天先放鳖后放鱼,春天可先放鱼后放鳖,其余时间可同时放。放养前要进行鱼、鳖体表常规消毒。
(5)养殖管理
①投喂:低水温时节(4月中旬以前),可将鱼、鳖的饲料直接放在池边的阳坡水里,让鱼、鳖同吃。随着水温升高,应各设食台。鳖的食台仍在原地,鱼的食台另设一处。投喂量为主养种类(鳖或鱼)重的6%~8%,以每天傍晚不剩残饵为准。
②夏季水温较高,是鱼和鳖生长的黄金季节,但也是疾病容易发生和鱼类缺氧泛塘的季节。要加强水质管理,常加注新水,排除池内底部的污水。其他防病措施与单养鳖的措施一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4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