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产中的保护与福利措施

在发达国家的畜牧生产系统中,猪的高密度养殖是养猪生产的主要特征,猪只被饲养在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猪舍中,高度集约化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其既能降低饲料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又能加强疾病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消费的需求压力考虑,产品价格更低也是集约化的优势。但是,随着消费者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在猪的福利问题上与这种饲养方式产生了矛盾。生猪生产的所有方面都引入了福利问题,如猪只饲养、运输、屠宰和饲养环境方面等,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贫瘠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现代养猪生产的福利问题,阐明了猪各生长阶段中的福利要求,并提出了猪生产中的保护与福利措施.一起来了解一下!

1、饲养工艺与猪的福利

目前的养猪生产饲养阶段的猪只面临的福利问题主要是饲养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商品猪基本可以分为3种不同类型饲养:繁殖猪群是指只饲养种猪和25千克以内的仔猪;生长、育肥猪群是指饲养25千克以上的猪只直到屠宰;结合猪群是指以上两类猪群都饲养,既饲养种猪也饲养生长育肥猪,直到屠宰。

在很多国家都有早期断奶的处理方式,或者会将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分为更多的阶段,但从圈舍与福利问题的角度考虑,养猪生产可以简单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干奶母猪指涵盖猪群内所有妊娠期母猪、后备母猪和不孕母猪;产仔、哺乳母猪和将要干乳的母猪;以屠宰目的饲养已断奶猪只。

母猪育种循环从分娩栏断奶开始。断奶后,母猪通常要转移到与公猪接触的配种环境,以此来鼓励发情,从生产角度来看,在断奶后4~5天是最好的接触时段。配种可以由公猪自然交配,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精完成,更可以结合两种方式来完成。在此之后,母猪要在配种环境生活3~4星期,在此阶段饲养员需要观察母猪是否成功受孕,例如配种后21天如果配种不成功会有返情表现。通常10%~20%的母猪可能因习惯性流产被剔除种母猪群,被后备母猪群取代。有的饲养单位在断奶时根据母猪产次或产仔数淘汰母猪,而不考虑母猪是不是还有生产能力。母猪的平均淘汰率通常高达40%~50%,淘汰的大部分原因是产次和年龄,但也有如肢蹄损伤和营养问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淘汰。每年还有5%~10%的母猪死亡,因此每年的母猪替换率可能达到50%~60%。

1.1妊娠母猪

如果母猪没有明显返情征兆或者通过超声检查确认怀孕,母猪即被转入妊娠母猪生产环境,在妊娠母猪舍生活12星期,然后在预产期产前一星期再转入分娩栏,干乳母猪饲养有很多不同的饲养模式,如垫草模式或者限位栏模式等。尽管粗放式的饲养方式一度被集约化饲养所取代,但现在一些国家已经立法(如欧盟),限位饲养可能即将违法(如英国和瑞典)。现在看来发展替代限位饲养的方式可能广泛开展,不止在欧洲,北美洲的主要动物生产厂家也已经改变了他们的饲养方式。

直到现在,母猪圈舍的选择依然主要依靠生产经济学原理。自二战以来,养猪从业者逐渐减少,而饲养的猪只数目持续增加。在20世纪40年底,由于政府的价格导向,粗放式的小群养殖已逐渐被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替代,而到了50年代加速了新的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干乳母猪主要依靠限位和栓系的方式饲养。而限制式的母猪饲养方式相对粗放式饲养有一系列的优势,如饲养容积率高,单位面积饲养的母猪相对更多。经济效益,在水泥地面养猪可以降低稻草和劳动力成本的投入。易于管理,饲养人员可以轻松监控个别猪只,随时可以调整饲养标准,技术上更容易上手。

然而,这样的集约化饲养系统虽然有以上的优点,但存在很多福利问题,更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印象。

1.2产仔母猪

母猪一般在分娩前5~7天进入分娩栏,实际母猪在分娩栏的时间本来应该是整个妊娠期114天。同妊娠母猪饲养一样,对于分娩母猪的饲养也应区分为多个时期分别对待,但是世界范围内该阶段的主要模式依然是限位饲养(即使是在妊娠期并不限位或很少限位的国家),在开展集约化饲养之前,母猪通常在垫有稻草的巢穴中分娩。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再加上稻草应用和圈舍面积的减少,仔猪因拥挤而死亡的数量就增加了。为了避免仔猪的死亡,保育箱产子模式就应运而生,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如降低劳动力支出和易于掌控仔猪。

很多有关分娩栏设计的研究已经将初生仔猪的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而且事实上,这提高了母猪的福利而且仅需要很少的投入。新的分娩栏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如在垫草分娩栏里设置防压杆,这样的环境允许母猪表现母性行为和完成简单的姿势转换。

1.3育肥猪

仔猪断奶后,会在不同的饲养环境中饲养直到这些仔猪达到屠宰体重。中间大概包括断奶到保育阶段,然后到育肥阶段。但如果仔猪从断奶开始为了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而采用4段不同的饲养模式来完成育肥,这也是很少见的。不同国家的猪只屠宰年龄各异,同时这也取决于产品的需求,比如猪肉、熏肉、火腿或者其他产品。因此屠宰体重可能从60~125千克不等,对应的屠宰周龄约为18~26周龄。

跟饲养母猪一样,饲养屠宰猪也有很多的饲养模式,大多数的育肥猪都在室内饲养。这是因为育肥猪能给养殖户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饲养者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饲料把猪只养大,因此最好在室内饲养。为了降低饲料等经济开销,全封闭、板条箱式的饲养系统也应运而生,育肥猪也需要面临空间限制等问题。

2、运输、屠宰与猪的福利

2.1运输

相对于生产饲养过程的时间,运输的时间较短。运输对于动物显然不是自然的,动物在这段时间内通常会遭受多种应激,包括禁水、禁食、不熟识个体的并群、人类驱赶、新异环境的刺激、声音、颠簸、装载密度、被迫的身体运动以及极端温、湿度等。这些因素都将通过生理途径来激活动物的应激反应,从而可能引发不同的病理反应。健康是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疾病或潜伏疾病的出现都意味着较差的福利水平,运输可能引起的疾病有组织损伤、损坏,对感染和疾病易感性的增加,传染性的增加,动物间接触增加。

猪只运输前后包括捕捉、装载、运输、卸载等过程,其中常伴有创伤事件发生。尽管每次运输各不相同,但是猪只都会遭遇一系列的压力,包括潜在的粗鲁操作、不熟悉的环境、恐惧的心理状态、社会压力、拥挤、极端的温湿度变化、运动中的加速度及振动等。运输前的装载过程可能福利问题就很多,将猪这类大动物趋赶到特定方向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让其上坡时。猪舍到运输工具之间的距离可能导致猪只的应激以致物理指标的变化,如张嘴呼吸和皮肤颜色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动物,猪只登载车辆的斜面是很困难的,斜度较高的坡面会引起心律升高,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攀爬。由于陌生同伴的碰撞等压力猪只可能在此过程中受伤。如果猪只装载速度过快,也会导致后续较高的死亡率,这可能是由于粗鲁的装卸过程导致的。

运输前16~24小时内猪只通常被禁食和禁水处理。这种处理有很多原因,如防止猪只晕车、呕吐,以防止胃肠穿孔的危险,因为吃饱的猪只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死亡,以及降低最终饲料成本等。结果导致猪只经历饥饿、脱水以及由于营养缺乏导致的应激和疲劳。

运输过程中,司机也会影响动物的舒适程度和身体姿势的稳定程度。EFSA(2004)报告着重强调了运输过程中不良驾驶对动物福利的影响和重要性。突然的刹车或者加速,以及迅速的转向都能导致猪只感受到自身体重20%~33%的作用力、应激以及可能因跌倒而产生的损伤。车辆行进过程中,猪只可能会发生晕车。

运输过程中组织机能障碍指生物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与运输有关的疾病。猪最重要的组织机能障碍是猪应激综合征(PSS),这可能会导致DFD以及PSE肉质。有关专家分析了禁食和运输对猪只肉品质的影响,而同时运输会引发猪只胴体质量的下降。PSS对猪来说是很严重的福利问题,应激的身体运动可能引起体温升高、心跳骤停和死亡率增加,尤其在高热、高湿度环境死亡率相当高。猪是易受热应激的动物,在受限的运输条件下,由于水缺乏猪只无法完成体温调节行为,这通常会造成脱水,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部分研究结果证实了车厢温度与猪只死亡率之间的联系,而有关湿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另外,极寒的环境温度也不适合猪只的运输。

研究结果显示,欧盟各国8小时内的运输猪只死亡率不尽相同,数值在0.03%~0.5%之间。约有70%的猪只死在运输过程中,其他的猪死在待宰栏中。由于运输可能导致的猪只重大疾病,包括猪瘟和口蹄疫、猪痢疾、猪水疱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肺炎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运输相关的抓捕、装载、卸载是最容易引起应激的环节,因此对于处理淘汰动物要更加注意,因为淘汰动物一般会存在身体发育上的隐患,处理过程也需要格外小心。

实际上,运输对动物产生疾病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运输造成的应激降低了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了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造成的应激增加了亚临床感染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增加了动物的接触频率,为疾病传播提供了条件。其中,前两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应激强度来控制。在运输中,改进动物福利的重点是运输、装车和卸车前必要的动物检查、装载工具内动物的密度、运输时间以及驾驶水平等问题。其中,降低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2.2屠宰

动物总要面临死亡,无论是畜牧业有计划宰杀,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如事故、伤害、疾病或者是衰弱。在其他原因这部分,死亡之前可能是长期的伤痛、痛苦或者残疾。因此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和技术对动物进行宰杀。目前生猪的屠宰方式多采用规模化屠宰这种工艺,规模化屠宰优缺点明显,其优点在于能够容易的进行检查和监督;而其缺点是一般屠宰前需要长途运输。

目前的屠宰过程一般都遵从人道宰杀的道德要求,其基本标准如下,没有痛苦、疼痛或应激的死亡,瞬时死亡或无意识死亡,对个体和群体都是可靠的,简单而且只需要最少的维护,最小的环境影响,对执行者和观察者的情绪影响最小。

联邦人道屠宰法要求在猪只屠宰操作“拴挂、抛掷、分割”前必须保证其昏迷以降低痛苦。对于猪只屠宰的无意识屠宰处理方法一般采用螺栓枪射击、电击、CO2等气体窒息等方法。如电击法就是将电极置于猪只头部两侧,使强大电流通猪只大脑来击晕猪只;而CO2窒息法就是将猪只置于密闭的CO2空间内使其窒息死亡。无意识处理后猪只被铐住后退悬挂,刀从胸骨下切入并割断动脉及静脉,随后猪只死于失血。随后经65.6°C的热水处理脱毛,并准备加工胴体,技术方面来说,执行者技术和道德水平尤其重要,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动物的管理,最佳宰杀方式的运用,设备的维护。非计划性或紧急事件中的宰杀所采用的方式和技术应依据以下原则:有效的帮助,特别是一些训练有素的或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合适的可利用器具,了解动物的情况。

目前对于这些无意识处理方式来说,在实验室研究中,人类已经通过测试脑电图(EEG)或者其他方式证明螺栓枪射击的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有效的无意识处理效果保障击晕。适当的振幅、频率、波形的电击对击晕也很有效,EGG显示与人类无意识状态相同;但CO2处理并不是瞬时的无意识处理方式,2008年的研究结果称,在实验室模拟的商业化CO2处理条件下,猪只经过60秒的时间才变得无意识,CO2是一种酸性气体,可能引发严重的呼吸紧迫,因此CO2的使用对于动物福利来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其可能引发猪只痛苦及厌恶。惰性气体氩气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合适的气体无意识处理实际比电击处理的福利效果要好的多。动物昏迷后可能发生剧烈的抽搐,无意识的猪只在悬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踢腿行为,这也容易被误解为无意识处理失效。这种无意识踢腿可能是由于大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器已经无法控制脊椎反射,然而神经测试结果证明,动物确实已经失去意识了。但是对于CO2的处理方式,目前仍不清楚猪只的肌肉反应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许多研究也致力于证实类似处理的猪只福利状况,对于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还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如电击电极的放置位置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也会导致猪只福利的恶化,此外还有设备自动故障等问题。

屠宰过程的研究与控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需改进。如一些屠宰场未经审核或者无法通过人道屠宰审核,以及人员培训管理缺位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小结

目前为止,猪一直是小规模饲养。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农村甚至城市家庭可能都以家庭为单位养猪,用家庭的食物剩余来喂养,以供给人类的肉食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商业经济竞争的日益增强,农业产业和机械化畜牧业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在人口数量的增长的强大压力下,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的猪肉量不断攀升,集约化饲养也成了带动猪肉生产的中流砥柱。

高度集约化的动物生产工艺就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全球集约化养猪引起的不仅是动物福利问题,也是人类的福利和环境问题,这本身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动物福利。不仅是家猪,其他家养物种和野生动物也会带来类似的动物福利问题。在我们考虑动物的福利问题时,必须从人与动物平衡的大局出发,尊重动物,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开展动物福利。

养猪生产中的福利问题研究
1、动物福利的概念
国际公认的动物福利标准是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提出的动物应享受的5大自由:即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现代动物福利的理念是追求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使动物维持其身体和心理与其环境协调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动物的需要。简单地解释为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活。

2、动物福利的社会态度
中国畜牧业从业者对动物的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认同较高,超过90%的行业从业者赞成满足猪鸡基本的生理需要和为动物提供适当的生存空间。但在认同动物的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的同时,对动物的行为福利、心理福利和卫生福利的认识则不足。
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引入,增加了畜禽产品供应,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动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环境单一,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其污染环境,滥用药物、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批评。如果按动物福利养殖模式进行生产,中国当前大多数养殖企业从业人员只能接受5%或以下成本的增加。充分创造健康、舒适的养猪生产环境条件,改善猪只的饲养方式,以提高猪只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从而生产出安全的猪肉产品显得至关重要。

3、动物福利、贸易壁垒与挑战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一些国家以未能满足动物福利标准为由,拒绝进口相应的畜禽产品。
毋庸置疑,现代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模式下未能使猪充分地享受到5大自由的福利,没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要,给猪肉质量和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
3.1猪肉品质下降
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单一、饲养密度过高,猪只情绪烦躁,引起咬斗等异常行为,这些行为加重猪只的应激反应,使体内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分泌增加,并造成大量失水,使得猪肉品质下降。
3.2药物及抗生素的残留
猪只的饲养环境单调乏味,猪舍的环境调控能力不强,小气候稳定性差,使猪群的健康水平得不到充分保证,为了改善猪只健康,提高生产性能,养猪场往往依靠长期使用药物和抗生素控制疾病,以提高生产性能,这样往往会导致猪肉产品中药物和抗生素残留超标。
3.3激素的残留
由于饲养环境中的猪只福利不高,造成猪只生产性能下降,养猪场为了保持其生产性能,在饲料中非法使用激素,再加上猪只应激反应自身产生的大量激素,就会导致猪肉产品激素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4、应对措施
4.1动物福利立法
早在19世纪初,英国就有人提出一项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1822年,马丁提出《禁止虐待家畜法案》即“马丁法案”,并获得英国国会的通过,成为第1部规定动物权益的法律。20世纪70年代以后,动物福利的理念得到了社会人士和学者的赞同,动物福利制度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增设动物福利条款,如已于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新增加了“动物福利”章节,这是我国首次将“动物福利”列入法律条文中。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动物福利”一词,但总则中对体现“动物福利”要求的相关内容作了原则规定。在我国制定动物福利法律,推进动物福利事业,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特别是要立足中国动物生产从业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动物生产行业的实际。
4.2设置福利性设施,增加环境丰富度
Pearce和Paterson发现饲养在贫瘠环境中的猪比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在响应应刺激时反应更强烈。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对比贫瘠环境中饲养的猪对人的害怕程度要小,而且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的肉质嫩度比环境贫瘠的要好。对于舍饲系统猪的环境丰富度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玩具”来增加,如轮胎、链条、橡胶管、彩色图案或泥土类似物等。
4.3养猪生产中环境富集的利用
随着集约化养猪模式的发展,国内广泛采用圈栏饲养模式,造成猪只饲养密度过高、生产生活环境十分单调、地板设计等生产设备不合理,表现出争斗、咬尾、拱腹等异常行为。在不改变饲养场所主要设施的情况下,利用环境富集(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来改善猪福利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动物福利学家和生产者的认同。环境富集是指对家养动物的居所进行有益的改善,但这样对畜禽环境富集概念认识过于笼统,Shepherson等指出,“畜禽环境富集”是指在单调的环境中,提供必要的环境刺激,促使畜禽表达其种属内典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使该畜禽的心理和生理都达到健康状态。环境富集对集约化饲养环境中猪行为、生理、肉质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4.4发展放牧养猪
放牧养猪是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出现的集约化养猪新模式,其特点是放牧结合定点补饲,丰富猪只生活环境。放牧生产对猪的行为、健康和生产性能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Hotzel等研究了圈养和放牧饲养母猪和仔猪的行为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室外放牧饲养的仔猪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觅食、拱腹等行为,争斗行为减少。拱腹行为和争斗行为均为非自然天性行为,而非自然天性行为的减少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空间的增加,同时与环境的复杂性、有趣性增加有关。Lahrmann等研究了放牧对猪只健康、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仔猪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对较低,且放牧饲养的仔猪有更高的饲料消耗和日增重。
放牧养猪使猪只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好迎合了猪的肌肉发育生理。有充分运动的生长肥育猪生成的肌肉肉色鲜红、饱和度大、肌红蛋白丰富。可见改善动物福利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善生长肥育猪的肌肉品质。
综上所述,由于养猪生产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不但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会影响到猪肉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另外,“动物福利”问题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问题,动物福利成为了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养猪生产环境条件,重视养猪过程中的福利条件,以提高猪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降低药物和抗生素的使用,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猪肉产品,打破所谓的“动物福利壁垒”,增强我国作为世界头号养猪大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扩展阅读

母猪生产中最为关键的2周


为了保证待产母猪顺利分娩,多生活仔、健仔,饲养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从上产床、饲养、保健、环境4个方面,重点阐述母猪产前7天的注意事项,为母猪把好产前第一大关。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母猪生产最为关键的2周。

上产床前

1确定上产床母猪

(1)怀孕舍与产房主管确定上产床的母猪数量和具体日期

(2)上产床当天早上,在饲喂前将待产母猪赶进产房

2确定上产床时间

(1)夏季热,重胎母猪上产床是大应激,建议最早产前7天上产床

(2)上午7:00前上产床

3准备、驱虫、清洗、消毒

(1)上产床前1周,对母猪体外寄生虫进行驱虫。

(2)上产床前1天,选择10点后温度较高时间段,对母猪进行彻底的冲洗

(3)上产床当天,对母猪全驱进行喷雾消毒

怀孕舍进产房

(1)设置好道路,做到通往产房的路线是直线、无水洼、切断分叉路

(2)将靠前、同一天分娩母猪先赶进产房,并尽量关在同一排,便于饲喂、接产、检查、免疫、保健、断奶等

(3)后备、高胎龄母猪关在进门口两排,便于观察采食量、背膘体况等

(4)每次驱赶4-5头,避免过道拥挤,打架应激

(5)进入产房过道后,饲养员及时关上已进母猪的产床后门,对头胎不熟悉上产床的母猪,可加以人工辅助抬尾巴、放垫板

(6)建议1周内分娩的母猪分在1个分娩单元,利于管理,更利于全进全出、减少、净化疾病

(7)及时挂好母猪记录卡,对有呼吸加快的母猪,对其头部喷水降温

(8)根据当时气温(舍内超过28℃),应在母猪进产房前半小时,开启湿帘、风机等降温设备

(9)上产床2小时后给每头母猪量体温,并在对应的墙面或采食槽前面做好记录

(10)准备好接产用具、药品

产前7天饲喂

1、上产床当天早餐不喂料,分别在11:00和下午4点后饲喂哺乳料1斤/头,第二天恢复到2KG/天的采食量,直到分娩。具体可以根据母猪体况,适当调整饲喂量,让母猪在分娩前一周的背膘达到17mm~19mm。

2、保证每头母猪有足够量(10-30L/天,1L/min)的清洁饮用水

3、母猪吃完料,躺下后,一定要及时刮洗料槽,避免死角的饲料霉变酸败,引起母猪胀气死亡

4、预防热应激和消炎保健方案:注意上下午各量一次体温,观察母猪的健康状况,避免出现高烧,这是最易造成死胎的;另外,从进产房开始,在料槽的饲料上撒速补21,可以预防产后母猪发高烧,减少仔猪拉稀,增强母猪抗应激能力!

产前7天环境管理

1、保持绝对的安静、清凉(温度16-18℃),如果条件有限,也应该保持舍内最高不超过28℃,平时除了饲养员喂料量体温检查体况,才进入产房,其他时间,尽量不进陌生人人。

2、周围不开工建设,放礼炮等,巨大的噪音,极易造成死胎

产前7天的母猪饲养管理,以上这些你都能做到吗?其实,在产房的饲养管理中,我们只要把母猪管理好了,仔猪的健仔数自然就提高了。

猪流感的症状 猪流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流感是一种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但致死率较低。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通常爆发于猪之间,传染性很高但通常不会引发死亡。一般多在冬春季节以及气候骤变时发生,该病也常继发猪副嗜血杆菌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感的症状猪流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猪流感主要是导致病猪呼吸系统出现病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呈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季节交替、忽热忽冷、温度骤变时候容易发生。猪场只要ILIJ现发病,就会快速呈现流行,且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发生后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往往具有2~7天的潜伏期,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带毒猪。凶此,有时该病不容易被发现,也无法及时被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大规模传染。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病猪和带毒猪的鼻液以及呼吸系统(如气管、肺脏等)内都含有流感病毒,且通过其污染的饮食器具、飞沫以及呼吸系统分泌物不断传播。尤其在环境卫生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的猪舍中,该病毒更容易蔓延、扩散。只要猪的呼吸系统感染流感病毒,就会导致呼吸道以及支气管、气管发生病变,从而使其表现出流感的相应症状。

2、临床症状

猪突然出现发病,基本上全群同时发生。发病初期,病猪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0~42℃,精神极度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呼吸加快,伴有阵发性痉孪性咳嗽,眼、鼻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由于关节、肌肉疼痛,往往躺卧在地,拒绝站立或者走动,或者钻卧在垫草中,呈现跛行,在对其进行捕捉时往往会发ILIJ惨叫。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没有ILIJ现并发症,大部分病猪会在6~7天后恢复;如果继发出现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会促使症状加重,甚至造成死亡。

3、诊断

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以及病猪的临床症状,即主要在气候骤变时大量出现发病,尤其是夏季来临温度突然急剧升高超过35℃,且持续3~5天高温时,能够呈地方流行性,据此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取急性发病经过2N3天病猪的鼻分泌物、气管或者气管渗ILIJ物,添加适量经过灭菌的缓冲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以3000r/min进行15min离心,将上清液吸取到另一个干净容器内,在每毫升添加1000万IU青霉索和1000万IU链霉素,放入4℃冰箱处理1h,之后给9~11日龄SPF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分别接种0.1mL,或者在MDCK细胞接种,在33~35℃温度下进行18~96h孵育,之后按常规操作取羊水和尿囊液或者细胞液,分成三份,一份保持在低温条件下,一份用于红细胞凝聚试验,检查是否存在凝血素,另一份进行传代,若盲传三代依旧没有出现血凝素,则判定呈阴性结果;如果出现血凝素即可进行病毒鉴定,使用新分离的病毒作为抗原,冉与日前已知的各个亚型毒株的免疫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另外,该病还可采取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琼脂扩散(AGP)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神经氨酸酶抑制(NI)试验、免疫荧光技术(IF)、病毒中和试验(SN)以及核酸探针技术检测,其中RT-PCR、IF以及核酸探针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鉴别诊断。猪流感在诊断时要注意与普通感冒、猪传染性脑膜肺炎、猪肺疫等进行区别。患有普通感冒的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略微升高,发病比较缓慢,病程持续时间短,往往呈散发。猪患有传染性脑膜肺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且耳、鼻以及四肢皮肤呈蓝紫色,具有高死亡率,主要发生脑膜炎和肺炎病变。急性猪肺疫往往呈散发,具有高死亡率,病猪主要出现败血症,咽喉部发生肿胀,呼吸困难。

4、防控措施

合理免疫。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一般仔猪在20日龄首次免疫接种猪瘟活疫苗、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在25日龄首次免疫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在30日龄免疫接种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在56日龄冉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进行1次加强免疫,在60日龄冉使用猪口蹄疫灭活苗进行1次加强免疫,在70日龄冉使用猪瘟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1次加强免疫。对于成年猪,还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对猪肺疫、猪丹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等疫病进行免疫接种。

中西药结合治疗。由于猪流感会导致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10~/12℃,主要采取解热镇痛治疗,可肌肉注射3~5mL30%安乃近或5~10mL复方奎宁、复方安基比林。也可使用中药方剂治疗,方一是取薄荷、陈皮、防风各18g,枳壳、伏苓皮、蒿本各12g,16g紫苏,6g柴胡,15g菊花,以生姜为引,加水煎煮后给病猪灌服;方二是取陈皮、连翘、黄芩、金银花、牛蒡子、柴胡、甘草各10~15g,加水煎煮后内服。同时,病猪饲料中可添加有些的红霉素以及抗生素等药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并能够有效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减少发病。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该病的发病率高,潜伏期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猪发病初期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在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发病期治疗不及时,则易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
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愿站立,眼和鼻有黏性液体流出,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势,夜里可听到病猪哮喘声,个别病猪关节疼痛,尤其是膘情较好的猪发病较严重。
剖检可见喉、气管及支气管充满含有气泡的黏液,黏膜充血,肿胀,时而混有血液,肺间质增宽,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心包腔蓄积含纤维素物质的液体。
流行特点各个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天气多变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发生。本病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猪和带毒猪是猪流感的传染源,患病痊愈后猪带毒6~8周。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很短,几小时到数天,自然发病时平均为4天。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0.3~41.5℃,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乃至虚脱,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阵发性咳嗽。从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时带血。病猪挤卧在一起,难以移动,触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现膈肌痉挛,呼吸顿挫,一般称这为打嗝儿。如有继发感染,则病势加重,发生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母猪在怀孕期感染,产下的仔猪在产后2~5天发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断奶前后死亡。
病理变化猪流感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浆液。肺脏的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叶间叶、膈叶的背部与基底部,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脾脏肿大,颈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

类症鉴别由于猪的流行性感冒不一定总是以典型的形式出现,并且与其它呼吸道疾病又很相似,所以,临床诊断只能是假定性的。在秋季或初冬,猪群中发生呼吸道疾病就可怀疑为猪流行性感冒。
暴发性地出现上呼吸道综合征,包括结膜炎、喷嚏和咳嗽以及低死亡率,可以将猪流行性感冒与猪的其它上呼吸道疾病区别开,在鉴别诊断时,应注意猪气喘病和本病的区别,二者最易混淆。
防治措施本病无有效疫苗和特效疗法,重要的是良好的护理及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暖、无贼风袭击。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康复的头几天,饲料要限制供给。在发病中不得骚扰或移动病猪,以减少应激死亡。
猪流行性感冒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全群,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多在冬春季节以及气候骤变时发生,该病也常继发猪副嗜血杆菌病。

防治措施
一、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营养需求,定时清洁环境卫生,对已患病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2.清开灵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强效阿莫西林,按每千克体重0.2毫升~0.5毫升,混合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
3.在饲料中混入抗病毒I号粉(400千克料/袋)+强力霉素300ppm,混合均匀。连续拌料10天;同时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经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3天后全群恢复健康。
4.中药荆防败毒散防止猪流感有特效。
二、
1.及时隔离,栏圈、饲具要用2%火碱溶液消毒、剩料剩水深埋或无公害化处理,在猪的饲粮中加入0.05%的盐酸吗啉胍(病毒灵)饲喂1周。
2.用绿豆250克、柴胡、板蓝根100克,煎水10公斤饮猪,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治疗
对病猪要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15%盐酸吗啉胍(病毒灵)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2天。30%安乃近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3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2天。如全群感染,可用中药拌料喂服。中药方:荆芥、金银花、大青叶、柴胡、葛根、黄苓、木通、板蓝根、甘草、干姜各25~50克(每头计、体重50千克左右),把药晒干,粉碎成细面,拌入料中喂服,如无食欲,可煎汤喂服,一般1剂即愈,必要时第2天再服1剂。
猪流行性感冒由猪流感病毒引起,多突然发病,体温40-41.℃,呼吸困难,咳嗽,眼鼻流出浆性液体,一周内可康复.治疗:①百尔定注射液4-6ml肌肉注射;或安乃近注射液4-1Oml肌肉注射,每天一次.②酵母片20-60片、人工盐10-30g,共研成末混入饲料喂饲,每天一次,连用3天.
猪群发病是由于气候变化,畜主饲养场圈舍简陋,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猪群发生流行性感冒,同时因病情时间稍长,以致病猪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对患猪要早发现,早治疗,且要按疗程用药。

苏姜猪的饲养管理 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苏姜猪是利用原有地方品种姜曲海猪导入枫泾猪、杜洛克猪血统培育而成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肉质优的瘦肉型新品种,它以姜曲海猪为母本,运用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杜洛克猪优良基因。为推进生猪品种改良,靖江市2011年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开展苏姜猪的引种扩繁和推广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苏姜猪的饲养管理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一、后备公猪的饲养管理
(1)日粮粗蛋白水平以18%~20%为宜,每天每头喂2~3次即可,喂量限制在2~3公斤/天,配种时期适当增加营养。
(2)适宜的温度为18~20℃。
(3)坚持每天让公猪进行适当运动。
(4)6月龄开始调教。在进行调教时,应选择发情稳定的母猪。后备公猪首次爬跨时,应耐心调教,辅助小公猪将阴茎插入母猪阴道并完成射精。
(5)1~2岁的小公猪每天配种不应超过1次,连续2~3天应休息两天。
二、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1.后备母猪选拔标准
(1)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筛选,同胎至少有13头以上,仔猪初生重0.9~1.2公斤。
(2)至少有6对发育良好、分布匀称的乳头,其中至少3对应在脐部以前。
(3)体型良好,体格健全、匀称,背线平直,肢体健壮整齐。
(4)身体健康,本身及同胎无遗传缺陷(如疝、锁肛等)。
(5)外生殖器发育良好,母性好,抗逆性、抗应激能力强。
2.营养与饲养
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15%~16%。4月龄前,让猪自由采食;4月龄后到配种前15天,减少配合饲料给量(每天1.8~2.2公斤),增加青粗饲料量;8~9月龄配种,配种前15天开始催情补饲,加大营养供给,增加饲喂量(每天3~3.5公斤),以促进发情排卵,确保配种受胎。本品种母猪对于高温比较敏感,夏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3.诱情
后备母猪体重80~90公斤,年龄8~10月龄时,开始诱情。诱情可以采用公猪诱情、补饲催情、应激催情、合群催情等方法。
4.初配
8~9月龄、体重90~105公斤时初配。
5.配种时间
母猪第3次发情后进行配种,不宜过早或过晚。
三、仔猪的饲养管理
1.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早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吃足初乳,根据仔猪个体差异固定乳头,保证同窝猪生长均匀。最初每隔1小时让仔猪哺母乳1次,逐渐延至2小时或稍长时间,3天后可让母猪带仔哺乳。
加强保温,防冻防压:用红外线灯、暖床、电热板等办法给予加温。
剪齿:用剪齿钳从根部剪平,防止仔猪相互抢食而伤及面颊及母猪乳头。
断尾:用手术刀或锋利的剪刀剪去最后3个尾椎即可,并涂药预防感染,防止仔猪相互咬尾。
预防仔猪黄痢:母猪妊娠后期,要求给母猪注射疫苗。
补料:仔猪开始补料时间为出生后5~7天。
断奶:仔猪适宜断奶日龄为28~35天,断奶时采取去母猪、留仔猪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仔猪的应激。
2.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分群:采取原窝培育,将原窝仔猪(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转入培育舍关入同一栏内饲养。如果需要重新分群,可按其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并群分栏,同栏群中仔猪体重相差不应超过1~2公斤,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分成小群进行单独饲养。
饲养温度和湿度:断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为21~22℃,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
调教:加强调教新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卧位、饮水、排泄区固定位置的训练,使其形成理想的睡卧和排泄区。
去势:建议仔猪35日龄左右,体重5~7公斤时进行去势。也可仔猪生后7日龄左右早期去势,以利术后恢复。
3.防疫、消毒管理
(1)保持圈舍的清洁、粪便无残留,这样可以有效的观察猪在圈舍的生活与进食情况
(2)定期消毒。用不同的消毒药交替使用。
(3)防暑降温。圈舍要具备完善的防暑降温设备。
(4)防疫。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可以有效地降低猪传染病的发生。

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观测试验母猪数80头,公猪数2头,全部来源于苏姜猪原种场,试验观测母猪繁殖性状。同时,在本场内同一时期随机选取苏姜猪商品猪60头(公母各半),进行肥育试验。
1.2、试验期限
母猪繁殖性能测定时间为2013年1月~2014年6月。肥育试验测定时间为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试验猪皆由平均体重达25kg开始试验,至平均体重达90kg结束试验。肥育试验结束时,随机抽样试验猪15头进行屠宰试验和肉质测定。
1.3、试验饲料及管理
苏姜猪每个阶段饲养在同一饲养条件下,专门饲养员饲养,各阶段猪的营养水平参照苏姜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DB3212/T126-2012)。
1.4、测定记录
母猪繁殖性状每天由专门人员记录,记录项目为母猪初情期、初情期体重、发情周期、初配体重、产仔数、出生重、20日龄重和28日龄断奶重;肥育试验开始、结束和试验期间每隔1个月皆在早饲前空腹测定体重;屠宰试验测定屠宰率、膘厚、胴体瘦肉率等;肉质数据测定pH、肉色、肌内脂肪、剪切力等。
2、结果
2.1、繁殖性状
苏姜猪繁殖性能在扩繁场的表现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苏姜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比较高,1胎平均产仔数达到10.56±1.09头,产活仔数达到9.57±1.33头,3胎以上平均产仔数均到达13.29±1.03头,产活仔数达到12.37±1.66头,经产苏姜母猪初生窝重分别到达13.49±2.70kg,20日龄窝重分别到达48.16±6.12kg,28日龄断奶窝重分别到达99.23±18.56kg。
2.2母猪初情期、初配体重
苏姜猪母猪初情期、初配体重在扩繁场表现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苏姜猪的初情期为165.76±18.37d,初情期体重为65.50±6.30kg,发情周期为20.80±0.70d,初配体重为77.86±8.23kg。
2.3肥育性状
苏姜猪在扩繁场的肥育试验测定结果详见表4。

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苏姜猪平均日增重达到665.60±60.56g,料重比3.19:1。
2.4屠宰性状
肥育试验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个体进行屠宰,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苏姜猪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为56.26±4.34%。
2.5肉质性状
苏姜猪肉质性状数据详见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苏姜猪商品猪肉色为3.22±0.14、肌内脂肪3.20±1.26%,符合优质种猪要求。
3、讨论
本次试验开展了苏姜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苏姜猪在推广过程中繁殖、生长方面表现出优良性能,遗传性能相对稳定,母猪经产仔数达到13.29±1.03头,产活仔数达到12.37±1.66头,生长肥育猪25~90kg阶段平均日增重达到665.60±60.56g,料重比3.19:1,均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标。
从屠宰试验数据看,苏姜猪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为56.26±4.34%,肉色为3.22±0.14、肌内脂肪3.20±1.26%,符合优质猪的要求,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标。
对母猪初情期、发情周期、配种体重进行观察统计,确定了最佳配种月龄与体重,苏姜猪新品种初情期为165.76±18.37d,初情期体重为65.50±6.30kg,发情周期为20.80±0.70d,最佳配种时间为7~8月龄,体重为80kg左右。
本次试验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在推广过程中,苏姜猪繁殖、生长、肉质性状均符合良种猪性能要求,繁殖力高,母猪发情明显,商品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瘦肉率高、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

冬季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的冬季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病,无论是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中小养殖专业户或散养户均有发生。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和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或二种疾病混合感染的猪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并呈地方流行性,对养殖业有巨大的危害。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冬季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冬季猪腹泻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季和早春时节,并且不同地区的猪腹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猪的年龄和性别的不一样,患病后的死亡率也不同,尤其是一周龄的仔猪一旦患病,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100%。因此,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尤其是猪舍的保温、饲料的卫生加以严格控制是减少冬季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措施。

2、临床症状

冬季猪腹泻的发病病症一般很明显,在猪出现呕吐和腹泻时,还会伴有精神低落和厌食等现象。病初体温稍高,在40~41℃,精神不振,离群懒动,没有食欲,表现口渴,被毛竖立无光,粪便由稠到稀,粪色灰黄或灰黑、恶臭。后期粪便如水,肛门失禁,臀部、后肢和尾部被稀粪污染,小便量少而黄,食欲废绝,不愿行动,步行蹒跚,卧地颤抖,眼球下陷,体温下降。猪的病情与其体重和年龄等因素有关,一般表现为年龄越小,其发病的症状越严重。对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腹泻病后一般会在3天左右就会因脱水而死亡。因此,了解猪腹泻病的临床病症对于进一步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诊断

根据冬季猪感染腹泻病的情况不同,临床症状也会不一样。经过对猪的初步诊断,比较明显的症状是猪出现了呕吐、腹泻和脱水等症状。但是,必须要对患腹泻病的猪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诊断方法一般需要取病猪的阳性细胞进行检测,从而诊断猪患有腹泻病的具体临床特征。因此,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是防止冬季腹泻病的有效措施。

4、防治

在晚秋至初冬及寒冷季节注意天气变化,保持猪舍内温度相对恒定,尤其是产房和育成猪舍,产房昼夜温度要在25℃左右,护仔箱内温度要在30℃以上,育成猪舍温度要在22℃以上。在保暖的基础上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地面干燥,防止贼风侵袭,防潮湿,室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当猪群中有猪只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以消毒药物(劲碘百毒杀)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只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康复母猪或人工感染发病的母猪,其初乳中抗体滴度很高,可使仔猪获得保护。用康复猪抗凝全血每天注射10mL,连续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感染过本病的尚有些免疫力的母猪,在临产前1星期,进行加强免疫,能保护仔猪安全度过易感期。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在本病流行地区可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星期,以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人工感染,刺激其产生乳源抗体,以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

针对病猪腹泻的情况不同,采用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使用的西药主要包括青霉素、维生素C、安钠咖和庆大霉素等对患猪进行注射,然后在病猪饲料中加入止痢散(主要成分为雄黄、藿香、滑石、青蒿、大黄等),连续治疗1星期后,病猪会出现明显的好转。在采用西医治疗期间,病猪的病情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还有部分病猪不断死亡。随后,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病猪进行治疗,2星期后病情可得到明显的好转,治疗效果明显。因此,中西医结合对病猪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5、讨论

目前,猪腹泻发病主要集中在冬季或者早春,发病情况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医学理论方面来看,由于新生仔猪的体质比较差,因而在饲料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风寒潮湿很容易引起仔猪的胃肠疾病,继而引发腹泻。由于中药的作用比较柔和,治疗过程中不会有药物残留,因而中医治疗的副作用一般很少。西药的作用主要是在短时间内控制和稳定病情,以达到治标的作用;中药的主要作用是对腹泻进行彻底的清除,一般包括止吐、行气、止痛和健胃等功效,以达到治本的效果。

冬季患腹泻病的猪死亡率一般很高,当猪患腹泻病后,机体会出现大量的体液损失,进而导致猪体内的钾、钠和钙等因素大量流失。同时,由于治疗冬季猪腹泻病的效果一直都不是很好,一旦治疗效果不佳,很容易会死亡。因此,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猪腹泻病还要进一步研究。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三种腹泻性疾病无显著差别:

1、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率比后两种病要高;

2、传播的速度较后两种病快;

3、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期很少超过两个月,而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流行时间长,甚至夏季也有发病;

4、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呕吐严重,多是首先出现呕吐,继而腹泻。成年母猪发病,突然呕吐、拒绝采食,多在出现以上临床症状的第二天开始腹泻,约3-5天陆续采食;

5、流行性腹泻呕吐较轻,一般是在采食或吮乳后出现呕吐;而轮状病毒病大猪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6、病变据观察传染性胃肠炎胃充血、出血情况要明显比后两种病严重;

7、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而流行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0%,轮状病毒病更低。

抓住以上这些要点,可减少这三种病的误诊,对针对性的防疫注射疫苗是有积极作用的。就是说如果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就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免疫接种,如果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就用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免疫接种,同样轮状病毒也是如此。这是一种乐观的想法。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用的疫苗,几乎都是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或含轮状病毒的三联疫苗。

治疗上,三者均无特效药物,严重病例治疗时,多是对症治疗强心、补液。因此,三者误诊,并不意味着误防或误治。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均可感染。本病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主要危害小猪。这种疾病在猪群中出现会增加猪的死亡率,因此为了对这种病毒更好的了解与掌控,现对感染此疾病的猪的发病情况、症状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对猪伪狂犬病进行诊断,并根据其病理特征提出全面的防治措施。一起来了解一下!

1、发病情况

某养猪场购进公猪60头、母猪180头,同年7月母猪产仔出现弱胎、木乃伊胎、死胎情况,流产率18%左右。同期养殖场中幼崽出现呕吐、食欲不振、高热、抽搐等症状,3日后幼崽病死数量8头,死亡率20%左右,7日后幼崽病死数量为25头,死亡率60%左右。养殖场主采用多种抗生素对猪群进行治疗,无明显疗效,猪群中病情持续蔓延,为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症状与病变

受抵抗力、易染度及病毒性质等因素使病猪在发病时期所产生的症状表现也有很大区别。

初生幼崽:其发病表现主要有无法进食、呕吐腹泻、四肢不稳、颈部僵硬、昏迷死亡等情况,发病后幼崽多数在1-2天内死亡。

断乳前后:此时期的幼崽感染猪伪狂犬病的几率较初生幼崽要低,发病症状与初生幼崽大致相同。

成年猪:在感染猪伪狂犬病后不会出现明显发热情况,主要表现为呼吸有杂音、咳嗽等呼吸系统病症,并伴随着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情况,死亡率极低。

怀孕母猪:母猪在感染猪伪狂犬病后最常出现症状为产下死胎、弱胎,流产也是病发的主要症状。

3、诊断

初步诊断:根据资料显示的病猪发病情况可以初步断定其与猪伪狂犬病发病症状基本相同,根据仔猪死亡率及母猪症状可以初步诊断此养猪场中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为猪伪狂犬病。

病毒分离和鉴定:采取脑组织、扁桃体,用PBS制成10%悬液或鼻咽洗液接种猪胚成纤维细胞,于18-96h出现病变,有病变的细胞用HE染色,镜检可看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4、防治措施

在伪狂犬病临床中尚未研制出可以有效治疗此种疾病的药物,因此只能采用疫苗接种及时控制防治等措施,避免病毒在猪群中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平时的预防措施:①疫苗免疫接种。由于成年猪是此种病毒的主要传播源,其会进行定期的排毒,因此要在猪群中接种疫苗,降低携带病毒的阳性猪群与幼崽接触的几率,并提高幼崽对此类病毒的免疫力。②把好引种关。由于地区不同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几率也有一定的区别,并且成年猪患病症状不明显,因此在引种时需要仔细检查种猪所在猪场是否发生或是曾经发生过猪伪狂犬病,避免引进病猪感染养猪场。同时要做好血清检疫,并隔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配种。③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养殖人员需要对猪舍进行定期的消毒,保证养猪场的卫生清洁,降低细菌病毒传播感染的风险,工作人员需要注意自身清洁,避免带入外来病毒。

流行时的防治措施:①全群淘汰更新。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此类疾病,因此对于一些猪伪狂犬病感染严重的养猪场需要对病猪进行全部处理,同时对猪舍设备进行清洁消毒。②淘汰阳性反应猪。对于养殖场的成年猪需要每过1个月就进行1次血清检疫,在发现检疫结果呈阳性的猪后进行淘汰处理。③隔离饲养阳性反应母猪所生的后裔。在进行血清检疫后发现阳性反应的怀孕母猪后需要进行隔离饲养,对于这些母猪产下的幼崽需要在断奶后隔离饲养16周后进行血清检疫,并每隔1个月检疫1次,对阳性反应猪进行淘汰。

5、讨论和小结

高度重视严防该病的发生:由于成年猪携带病源时病症表现并不明显,在排毒的过程中会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养猪场管理人员需要对此类传染病的预防有足够的认识,做好血清检疫工作,并对猪群接种疫苗,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做好伪狂犬病疫苗的选择:灭活苗安全性好,不存在毒力返强的危险,但产生抗体水平较低;弱毒苗则易产生毒力返强,危险性较大;再有就是基因缺失疫苗,此种疫苗在使用中可以弥补弱毒疫苗存在的毒力反强的问题,既安全无副作用又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特别适合种猪的免疫。

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河北省南宫市垂杨镇张某饲养的60头母猪,前2头母猪所产仔猪发病全部死亡,中间2头母猪产仔后分别在16和18日龄仔猪开始发病、死亡,仅分别存活2头和3头仔猪,且生长不良,最后2头母猪在产仔后第19天左右开始发病死亡。2007年2月26日带3头病死仔猪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妊娠母猪分娩前无异常,产程正常,产后食欲精神良好。仔猪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食,精神沉郁,有的病仔猪呕吐或腹泻,拉黄绿色腥臭味稀粪,随后病仔猪不吃奶,站立不稳,易跌倒,有的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开始转圈,倒地后四肢游泳状划动,后期出现麻痹倒地不起死亡。母猪曾经用猪瘟、猪三联、细小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等疫苗免疫过。病仔猪曾用过青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土霉素,痢特灵治疗无效。
二、剖检病变

共剖检3头病死仔猪,耳尖发绀,脾稍肿大、表面有少量针尖大小出血点。肾皮质表面有多量针尖大出血点。脑膜表面充血、出血、水肿,有多量脑脊液,大脑质地较软,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膀胱积尿,粘膜有少量针尖大出血点。
三、实验室诊断
1、无菌采集病仔猪的心血、肝、脾和脑,接种于普通营养肉汤、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37℃培养48小时,结果无细菌生长。
2、血清抗体测定:无菌采取6份母猪血清,用伪狂犬病乳胶凝集诊断试剂盒进行诊断,结果5份阳性,1份阴性(老母猪血清)。
3、动物试验:取病死仔猪脑、脾剪碎、研磨,加4倍生理盐水稀释,加1000IU(ug)/ml青链霉素,离心,取上清液2ml肌肉注射试验兔(健康兔),接种后72小时,试验兔开始出现奇痒,不断啃咬被毛,致使痒部被毛脱落。第5天出现典型神经症状,后肢麻痹,卧地不起,不时出现痉挛,第7天抽搐死亡。根据以上诊断情况,确诊为仔猪患伪狂犬病。
四、防制
1、加强兽医卫生措施。对病猪所污染的圈舍、用具等用绿威霸消毒液消毒,每天1次,连续10天。
2、所有猪只用灭活伪狂犬病疫苗强化免疫1次,母猪颈部皮下注射3ml/头每次,仔猪2ml/头每次。母猪今后产前30天加强免疫1次,对断奶仔猪注射疫苗1次,间隔1个月后再加强免疫1次。3、治疗: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但通过笔者临床应用,对病猪肌肉注射:(1)君杜(主要成分环丙沙星、黄芪多糖、利巴伟林等);(2)息热(主要成分:磺胺嘧啶);(3)安钠咖;(4)维生素C、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疗效比较理想;(5)口服板兰根冲剂,每头仔猪10克,每天3次,连用3天。全群猪饲料内增加磺胺嘧啶,多种维生素、含硒VE、AD3粉等,防止继发感染,增加机体的抗病力。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仅有2头重病仔猪死亡,其它猪5天后全部恢复健康。
五、小结
1、伪狂犬病是猪和其它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特别是对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对不明原因的仔猪大批死亡,存在母猪繁殖障碍的猪场一定要及时进行实验室检验,确诊后及时强化免疫接种和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2、伪狂犬病可引起多种家畜发生奇痒死亡,仅猪不引起奇痒。猪伪狂犬病主要危害母猪和仔猪,因此新办猪场和未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建议不要从疫区引种。引种后最好在配种前、妊娠期进行早期诊断后免疫接种,预防伪狂犬病的暴发,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3、近年来,各地均有猪伪狂犬病发生的报道。应引起广大养猪工作者的重视。本病的病症与猪瘟引起的繁殖障碍非常相似,很容易误诊。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各地出现对猪病难以控制的猪场,同时母猪又曾经应用过猪瘟疫苗免疫,但仍未能控制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大量死亡的病例,应把伪狂犬病作为主要考虑的病因之一。
4、猪伪狂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最好的办法,应尽快确诊,使用疫苗。在发病猪场应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止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应用多种维生素,含硒维生素E,VAD3粉,维生素C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对病猪应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如君杜、板兰根等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猪弓形体病的症状 猪弓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最多见于猪,人可因创伤接触或生食感染本病的肉类而发病,因此,做好定点屠宰场猪弓形体病的宰前检疫及宰后检验,对保障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弓形体病的症状猪弓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宰前症状

病猪体表皮肤发红,初期耳朵呈现轻微发红,耳血管有所下沉,存在瘀血而呈红紫色,用手将其捏住,会出现明显的白色指印,但指印间隙呈红色。食欲在早上有所降低,下午略有恢复,且少数会出现停止采食的现象。体温初期通常为39~40℃,接着很快升高达到42℃左右。粪便干结,上面有脱落的肠黏膜覆盖,少数发生黄色痢疾,排出黄红色、血红色尿液。伴有眼结膜炎,眼角附着有黄白色的黏性眼粪。发病后期,病猪后肢软弱无力,走动不稳,共济失调。少数病猪呈急性经过,病程短时只有1~2天,呼吸急促,口吐泡沫,死前发出尖叫。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呼吸非常急促,鼻镜干燥,流鼻涕,干咳。病程呈慢性经过时,会严重掉膘,造成机体明显消瘦。

2、宰后检验

病猪感染急性弓形体病后,全身体表皮肤通常呈紫红色,颈部、两耳、下腹部、尾部、臀部以及四肢皮肤存在澄清的黄色积液。淋巴结有所肿大,质地硬结,主要是肝淋巴结、胃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肺淋巴结轻度肿胀就会变成鸡蛋大小,特别是在空肠中后段存在3~5个或者更多肿大、硬结的肠系膜淋巴结,将其切开具有硬脆感,切面呈灰红色或者砖红色,尤其是急性感染时会导致所有肠系膜淋巴结发生髓样肿胀,切面呈黄白色,而周边呈土黄色,渗出大量的浆液,周围组织间也发生水肿。肝脏通常存在瘀血或者小的点状出血,肿大且质地较脆,存在不同大小的灰白色或者黄白色的坏死斑点。肺脏发生不完全退缩,呈灰白色,往往存在水肿、充血的现象,间质明显扩张,尤其是呈急性感染时会严重水肿、充血,有时还会发生出血、坏死以及代偿性气肿,切面会流出大量的液体,气管内存在大量红色泡沫。脾脏在急性感染时往往会发生肿大,大小为正常的2~3倍,呈樱红色或者褐红色,表面一般存在一些半球形黄豆粒大小的突起,切面模糊不清,有时会存在黄白色的坏死灶。肾脏通常只有颜色变得较红,有时会发生浊肿,并存在少量的出血点或者出血斑,偶尔会在心耳或者冠状沟周围也存在出血点。

3、实验室检验

涂片镜检。取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脏、肺脏组织进行涂片或者压片,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进行10min固定,之后使用经过25倍稀释的姬姆萨染液进行40min染色,接着使用中性蒸馏水进行冲洗,放在800倍显微镜下进行检查。能够看到不同形态的弓形体原虫,比较常见的是虫体一端呈较尖的弯形,而另一端钝圆;个别虫体的一端呈尖形,另一端钝圆,但通常呈直线,部分呈弓形或者豆角形;有些虫体呈弯形,两端都钝圆;有些呈棒形或者锤形,形态不同。

动物接种。取病死猪的肺脏组织,按1:5的比例添加生理盐水,将其研制成20mL悬浊液,接着添加160万IU青霉素和100万IU链霉素用于避免感染杂菌。然后吸取0.2mL悬浊液,给健康无病的家兔进行腹腔接种,经过4天就会出现发病,病兔体表被毛比较粗乱,食欲不振,腹部有所膨大,存在大量的腹水,经过8天会发生死亡,抽取病死兔的腹水制成涂片,经过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的滋养体。

集虫法检查。取病死猪肺脏及肺门淋巴结,将其研碎后按1:10倍的比例添加生理盐水,经过过滤,离心,取沉渣进行涂片,待其干燥后进行姬姆萨或瑞氏染色来检查虫体。

免疫学诊断。该病还可采取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诊断。

4、应对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可每天按体重使用60mg/kg磺胺一6-甲氧嘧啶,添加适量生理盐水配制成10%的溶液进行肌肉注射,连续使用3~5天。也可配合使用磺胺嘧啶(SD)(按体重使用70mg/kg)和乙胺嘧啶(按体重使用6mg/kg)进行治疗,每天口服2次,注意首次用量加倍,连续使用3~5天。也可按体重服用15mg/kg胺苯砜或者100mg/kg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也可使用增效磺胺一5-甲氧嘧啶(其中含有2%三甲氧苄胺嘧啶和10%磺胺一5-甲氧嘧啶),用量按体重低于2mL/kg,采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还可使用乙酰螺旋霉素,按体重服用5mg/kg,每天2次,注意首次用量加倍,连续使用2~3天。

肉品处理。该病是一种肉源性传染病,即能够经由肉品传染给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猪比较容易感染该病,必须加以重视。猪急性感染虫体速殖子时,比较容易被检出,也比较容易被灭活,一般在-15℃下处理3天就可将其杀死,在-20℃则可被快速杀死,在60℃高温只需要3min就可被杀死。病猪呈慢性、隐性或者带虫时,往往会被人们忽视,但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有些脏器较难通过镜检检出包囊,而其抵抗外界的能力接近于急性病的速殖子。

猪支原体肺炎的病原 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疾病,表现咳嗽、气喘和生长迟缓,感染率高、死亡率低。感染猪的呼吸道纤毛屏障被破坏,使其它疾病(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肺脏病变加重,呼吸功能和饲料转化率下降,经济损失巨大。该病是一种原发性呼吸道疾病,也是呼吸道病复合体(PRDC)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多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使临床表现和剖检症状变得复杂。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支原体肺炎的病原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1、病原介绍

猪肺炎支原体是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成员。猪肺炎支原体又称猪肺炎霉形体,因无细胞壁,故呈多种形态,有环状、球状、点状、新月状、杆状和两极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但着色不佳;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效果良好。

猪肺炎支原体能在无细胞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生长条件要求较严格。液体培养基由含有水解乳蛋白的组织缓冲液、酵母浸液和猪血清组成。在液体培养基生长时,首先观察到的是pH值改变,但产酸的速度与接种量、培养基新鲜度及不同菌株有关,而产酸程度又与菌体毒力和数量有关。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接种后经7~10d肉眼可见针尖或露珠状菌落,低倍显微镜下菌落呈煎荷包蛋状。

猪肺炎支原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不强,圈舍、用具上的支原体,一般在2~3d即可失活,病料悬液中的支原体在15~20℃放置36h即丧失致病力。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对放线菌素D、丝裂菌素C最敏感,对大观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螺旋霉素敏感。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2、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1~16天,最短的潜伏期为3~5天,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发病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

急性常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猪群,尤以妊娠后期至临产前的母猪及断奶仔猪多见。发病初期精神不振,头下垂,站立一隅或趴伏在地,呼吸次数剧增,每分钟达60~120次。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喘气,发出啸鸣声,似拉风箱,呈明显腹式呼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体温一般正常,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升至40℃以上,鼻流浆液性液体,食欲大减甚至废绝,饮水量减少。由于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的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差异很大,病程一般为1~2周,病死率较高。

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也有部分病猪开始时就取慢性经过,常见于老疫区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主要症状为咳嗽,清晨和傍晚气温低时或赶猪喂食和剧烈运动时,咳嗽最明显。咳嗽时四肢叉开、站立不动、拱背、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声音粗厉、深沉、洪亮,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上述症状时而明显、时而缓和。食欲变化不大,但病势严重时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程较长的仔猪,身体消瘦而衰弱,生长发育停滞。病程可拖延2~3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以上。病程和预后视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的好坏而相差很大。条件好则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病死率低;条件差则抵抗力弱、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升高。

隐性型可由急性或慢性转变而来。有的猪只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其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炎病灶,这些隐性患猪外表不见明显变化,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加强饲养管理,则肺炎病理变化可逐步吸收消化而康复。反之,饲养管理恶劣,则病情恶化而出现急性或慢性临床症状,甚至引起死亡。

3、防治措施

疫苗的免疫保护力有限,预防、消灭此病主要在于坚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多因子病,除支原体外,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伪狂犬病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萎缩性鼻炎败血波氏杆菌、猪流感病毒、猪链球菌、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都可能参与。因此,应全面考虑疫苗预防、生物安全与药物控制等综合措施。

做好全进全出,加强管理与卫生消毒工作,提高生物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妊娠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的药物控制,加强仔猪特别是初产母猪的仔猪的早期免疫,及时检疫,立即隔离发病猪,根据猪群具体情采取定期用药,预防用药策略等措施是控制场内疾病危害的关键。

1、猪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目前,商品猪场几乎100%感染猪肺炎支原体,带菌散毒猪群普遍存在。仔猪出生后两周内,一般不会自然感染猪支原体肺炎。随着日龄增加,应激增大、抵抗力降低,感染几率随之提升。感染猪肺炎支原体后的潜伏期为3周左右,所以咳嗽症状多出现在7周龄之后,10周龄为发病和抗体转阳高峰,被称之谓“十周龄墙”。猪肺炎支原体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首先黏附在猪呼吸道纤毛顶端,进而繁殖并释放代谢中间产物,使纤毛脱落、黏膜受损,呼吸道屏障系统被破坏。吸入空气中的异物、黏膜分泌物和脱落的纤毛,沉降到肺泡中,导致连续干咳和气喘的发生,并逐渐形成肺脏肉变或胰样变。肺脏功能遭到破坏,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同时呼吸道纤毛脱落,失去过滤异物、清除病原的能力,增加了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可能。猪肺炎支原体能长期定居于猪呼吸系统,且具有免疫逃避的特性,难以通过药物或免疫清除,经常反复发病。而纤毛脱落和肺部实变,均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终生受其影响,严重的可变成僵猪。
2、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与咳嗽指数感染猪肺炎支原体后的猪群,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发病初期多表现连续性的干咳,后期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猪呈腹式呼吸),部分严重的极度消瘦。若继发感染其它细菌和病毒,则体温升高,死亡率增加。临床上为了与其他因素引起的咳嗽症状进行区分,
现将不同因素引发的疾病与咳嗽类型和所对应的临床表现总结如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表现为咳嗽、体温高且口鼻流有泡沫或带血黏液、可视粘膜发绀等;猪肺疫表现为连续咳嗽、时有喘鸣声、咽喉部肿胀导致呼吸困难呈犬坐、体温升高等;副猪嗜血杆菌病表现为短促咳嗽、流脓鼻液、发热、腕、跗关节肿大等;猪萎缩性鼻炎表现为咳嗽、打喷嚏、鼻歪、有黑色泪斑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表现为咳嗽、流鼻涕、高热、精神沉郁等;猪链球菌病表现为咳嗽、高热、关节肿胀等;猪丝虫病表现为阵发性咳嗽、脓粘性鼻涕;猪流感表现为阵发性咳嗽、体温升高、眼鼻有粘性分泌物;异物性咳嗽表现为突发的连续性、剧烈、痛苦的咳嗽,异物咳出后,咳嗽平息。在育肥猪群中以典型的连续性干咳为统计目标,测定咳嗽指数对评价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和发病程度有一定意义,方法如下。对每个育肥舍的猪进行随机选择,通过喊叫、拍手和惊吓三分钟后的一段时间观察,咳嗽十秒后不再咳嗽,计下咳嗽数。对同一批猪,重复一次,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另一批猪进行测试。平均咳嗽指数=咳嗽猪的数量/总检测的猪数×监测总时间。所建立的定量评估育肥猪干性咳嗽评估体系配合猪肺炎支原体血清血检测,更具有衡量群体免疫水平价值。
3、猪支原体肺炎的病变特征与病变指数病初期剖,检肉眼可见心叶有点状、小片状肺部硬化,周围组织下陷低于周围正常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肿大。后期剖检可见肺脏呈对称状肉变、实变、虾样变。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肺部有紫红色肝变、肺炎区坏死、硬化、粘连;猪肺疫肺紫色肝样变且常有坏死;副猪嗜血杆菌病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蓝耳病肺前叶有肺炎实变灶;猪链球菌病呈化脓性肺炎状;猪丝虫病肺膈叶后边缘有楔形气肿灶,内部有灰红色实变;猪流感肺脏前下部紫红色实变、气肿、出血。根据江苏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邵国青等制定的猪支原体肺炎肺脏病变评判标准(见下表)对剖杀猪的肺部病变进行判定。猪肺脏由7个肺叶(左右心、尖、膈叶,副叶)构成,各肺叶得分相加即为肺病变得分,最大得分为28分。肺叶典型猪支原体肺炎肉变面积(%)得分001-25126-50251-75375
4、通过临床症状和肺部病变可作为初步的临床诊断,而且咳嗽指数和病变指数评价体系证明,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损伤与气喘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复杂的混合感染状况下,疾病确诊和损失评价仍需要借助于实验室检测手段
4猪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
4.1猪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目前多采用ELISA方法检测,前腔静脉采血,血样需冷藏保存并于两天内送达实验室,分离到的血清-20℃保存、备用。由于无法区别疫苗免疫抗体和野毒感染抗体,在对猪群免疫之前,先对猪群随机抽血采样,作为猪支原体肺炎感染率评价指标之一。对没有血清抗体的猪群进行疫苗免疫,二十天后抽血检测,作为猪群免疫后的评价指标。临床上评价猪支原体肺炎感染程度和损失大小,仍需结合其它指标。试验证明,猪群自然感染MPS病引发气喘病时,血清阳性率≥0.5时,一般咳嗽指数≥2.5%。如果血清阳性率≥0.5,而咳嗽指数2.5%,说明猪群感染了猪肺炎支原体,但临床防控效果较好。如果血清阳性率0.5,而咳嗽指数≥2.5%,说明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严重。
4.2猪肺炎支原体病原学检测取感染的肺组织直接分离猪肺炎支原体来诊断猪气喘病最为可靠,但直接分离要求较高、且费时费力,临床上这项“金标准”很难实现。因此,选用其他方式来诊断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十分必要。目前,应用最广、操作最方便的是PCR(普通PCR方法、套式PCR方法、多重PCR方法、荧光定量PCR方法、LAMP、芯片检测等)。普通PCR是猪肺炎支原体检测常规方法,具有简洁、方便、快速节约成本的优点。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检测其他病原,节约了时间;荧光定量PCR,可以达到准确定量的目的;芯片检测是一种更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但费用过高。病、死猪尸体采样,猪剖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肺脏,剪切正常与病变交界处的样本即可,是目前最常用的采样方式。活体采样不必剖杀猪只,可选猪的鼻腔拭子、咽、气管拭子或肺泡灌洗液等方法,灌洗液检出率与感染情况最为符合,其它依次为咽、气管拭子、鼻试子。采集空气样本中的气溶胶,需专用气泵抽取猪场内空气,注入到无菌PBS,后高速离心,收集沉淀进行检测。此方法评价病原的气溶胶传播情况,对猪场的猪肺炎支原体临床净化、监测提供便利。
5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猪肺炎支原体通过空气飞沫在环境中传播,其传播距离可达9.2km,健康猪接触病猪或吸入空气中带有猪肺炎支原体的气溶胶而发生感染,一旦发现感染猪应立即隔离、治疗。传统的呼吸道药物虽不能治疗猪支原体肺炎,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和缓解。对呼吸困难(尤其是颈部肿胀)的猪不建议颈部肌肉注射,通常将对猪肺炎支原体敏感的药物(如土霉素、卡那霉素、林肯霉素、泰乐菌素等)加到饮水或食物中,对于重病猪可后肢注射尼可刹米缓解呼吸困难,同时针对某些特定的症状对症治疗及预防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饲养管理中添加黄芪多糖、淫羊藿皂苷、维生素等进行猪群保健提高机体抵御外界野毒的感染能力。
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疫苗免疫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仔猪出生后两周内,一般不会自然感染,但随着日龄增加、应激增大、抵抗力降低、感染几率随之提升。小猪在7-14日龄,肺内免疫高效的猪肺炎支原体弱毒活疫苗168株,直达靶部位,占据呼吸系统纤毛受体位点,形成优先占位效应;同时,弱毒疫苗株的快速繁殖诱导机体产生局部粘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即使环境中再有猪肺炎支原体野毒存在而进入呼吸道,也会因缺乏受体位点而难以附着、生长、繁殖,最终被黏膜抗体捕获、吞噬、清除。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具有免疫逃避特性,且猪呼吸系统粘膜纤毛的特殊结构,造成体液免疫抗体水平不足以有效地清除猪肺炎支原体野毒和形成有限的免疫保护力。
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对一些消毒剂及恶劣环境具有抵抗力,一旦感染本病很难彻底净化。目前,国外通过疫苗和药物,采用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及单独通风和清粪系统,在不完全减群的情况下初步净化了育肥群中的猪肺炎支原体;国内,邵国青等建立了以免疫、消毒、隔离、淘汰为主要技术措施的猪支原体肺炎控制和净化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猪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通风不良、饲养环境改变、猪群运输、转群、混群应激、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因素下。为有效地防控猪支原体肺炎在养猪生产中带来的危害,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猪圈清洁度等);
二、提供全面的营养;
三、减少应激因素;
四、全进全出,空圈并进行严格消毒;
五、三点式繁育体系,将产房、保育和育肥分开饲养;
六、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猪,要做好严格的检疫和隔离措施;
七、适时的猪肺炎支原体弱毒活疫苗免疫。

猪三类心肌疾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猪肉价格不断攀升,猪的养殖队伍不断扩大,但生猪市场却不乐观,生猪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猪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受环境、营养、温度等条件的影响,猪的得病率和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猪的死亡率,养殖户不得不进行猪病的治疗,复杂多样的生物制剂和生物添加剂被注射到生猪身上,一部分药品会残留在猪体内,大大降低了猪肉质量,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不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疾病的困扰,生猪的生长速度变慢,生长率和出栏周期都相对变慢,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投入。因此,必须及早的发现猪的疾病并采取适当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对猪的影响。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三类心肌疾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1、心肌炎

心肌炎可能是由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或者邻近心包膜或心内膜炎性损伤累及引起的。猪心肌炎通常由致病性的细菌和病毒引起。虽然比较少见,刚第弓形虫、旋毛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寄生阶段都有可能感染心肌并产生结节性或囊性病变。无论什么病因,心肌的炎症都可以通过诱导心肌变性和坏死、改变电传导和破坏心肌收缩来改变心血管功能。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与急性死亡有关的心律失常或者导致慢性心力衰竭。

2、心肌变性和坏死

猪心肌的变性和坏死是由一些对心脏的直接损害引起的或者由全身性疾病继发引起的,主要原因包括注射性的铁中毒、电解质和棉酚中毒与营养性的心肌病。心肌坏死也可由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发热、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毒血症、神经病变、猪应激综合征、全身感染或者心肌炎症继发引起。引起猪心肌变性和坏死的大量潜在病因使得准确地确定出某种特定的致病原因变得非常困难。

猪桑葚心病是与猪缺乏维生素E和硒有关的多种疾病中的一种。起初在死亡的发病猪的心壁上发现出血点。因为发病猪的心脏有透壁性的出血,外形像桑葚。桑葚心病零星地散发于幼龄快速生长的猪。该病的临床症状不太明显,因为直到一般状态良好的猪突然死亡,该病才被发现。个别情况下,发病猪出现虚弱、发绀、轻微黄疸、皮下水肿、心跳过速和血清肌酶增加。该病导致的死亡一般认为与继发于心肌损伤的节律异常有关。

到目前为止,桑葚心病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最近的理论发现该病的发生与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平衡的丧失有关,即未补偿的氧化代谢压力。自由基是在正常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度活性分子。细胞通常用抗氧化清除剂来中和自由基,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脱甘肽过氧化物酶、维生素E和维生素C。

大体病理变化包括心包积液、肺水肿和透壁性心脏出血。具体来讲,心包经常被大量淡青色至淡黄色含有纤维素的液体充满而膨胀。心外膜、心肌和心内膜常有多灶性至成片点状淤血斑。心肌坏死区域可能不太明显。桑葚心病的组织学特征包括组织间隙出血,浆膜下水肿,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和矿化。基于损伤发生时间长短,组织学特征可能会有所变化。在急性死亡病例,组织学变化主要以出血为主,变性和坏死现象少见。亚急性病例,出血常常伴随着心肌变性、坏死和矿化。在心脏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肾脏、肝脏、胃、肠、肠系膜、骨骼肌和皮肤也可见与食物性毛细血管疾病相似的微观病变。这些系统性的血管疾病在非特异性内皮细胞肥大、毛细管微血栓和纤维素样坏死方面的严重程度不同。

根据典型的大体病变和微观变化可以确诊桑葚心病。发现组织缺乏维生素E和硒可以支持判断,但不总是那么明显。

治疗发病动物通常比较困难,因为发病动物在缺乏明显临床症状的情况下迅速死亡。建议由于桑葚心病正在经历死亡损失增加的畜群对1~4月龄的猪肠外注射商品化有效的维生素E硒合剂产品。日粮中应该适当增加维生素E和硒,效果由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的水平来评价。补充维生素E比补充硒更为重要,因为后者与肝病密切相关,较低剂量的硒即可引起毒性。

3、心内膜疾病

大量猪心内膜病变都涉及心脏瓣膜。破坏瓣膜的功能可能对血流动力学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心脏效率以及导致心脏肥大或房室膨大。心瓣膜病的后遗症包括腱索破裂、心内膜壁纤维化和血栓栓塞。

瓣膜性心内膜炎通常是猪的后天性心内膜病变。细菌病因经常与这些病变有关,猪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因,偶尔可见于猪丹毒杆菌的流行,很少诊断出真菌种寄生虫病。二尖瓣是最常发生病变的部位,其次是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不管病变瓣膜如何,尸检结果都是由一个或多个从瓣膜小叶延伸而来的不规则的红灰色或黄色结节组成,并且这些结节有可能扩散到相邻的心内膜。基于炎性病灶外表形似小花。显微镜下观察到急性病变部位由溃烂的瓣膜内皮组成,该瓣膜内皮覆盖有纤维素、细菌菌落和不同数量的炎性细胞。慢性病变肉芽组织覆盖瓣膜。瓣膜功能障碍时听诊有杂音,患病动物可能死于心力衰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5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