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肝炎

疾病名称肝炎

疾病概述 外观呈现肥胖感,体表有不规则的溃疡斑,四肢及腹部皮肤充血呈深红色,肌肉呈现淡土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

病原 由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幼蛙发病后外观呈现肥胖感,体表有不规则的溃疡斑,四肢及腹部皮肤充血呈深红色,肌肉呈现淡土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内脏解剖发现,肝异常肿大,为正常肝的2-3倍,肝脏颜色呈灰白色或土黄色,胆囊也肿大呈浅绿色,大多数内脏器官都有充血现象,尤其是胃肠充血明显。 成蛙发病后很快停食,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失去光泽,呈灰黑色。

病蛙伏于草丛等阴湿处,四肢无力,肌体瘫软如一团稀泥,口腔时或有含血丝的粘液吐出,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中吐出的现象。解剖观察,病蛙肝脏严重色变,或失血呈灰白色,或严重充血而呈紫黑色。胆汁浓而呈墨绿色。肠、胃内无食物,仅有少量粘液,时有肠段套进胃中的现象。

发病规律 幼蛙肝炎在广东经常发生,成蛙肝炎在浙江较为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是减少该病损失的主要手段,可参照暴发性出血败血症及红腿病预防方法进行,发病后应及时治疗。发病早期采用如下方法,有一定效果。

(1)及时捞出病蛙,集中在一个池内或缸内,每100千克水中加入500万国际单位抗生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任选一种)浸泡病蛙30分钟。病情严重者可注射上述抗生素中的任一种,剂量为4万-5万国际单位/千克体重,每天1次,直至痊愈。与此同时,蛙池池水用0.3-0.4毫克/升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

(2)病蛙用蛙肝宁或蛙病宁(二者均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制)及先锋霉素适量拌何投喂,同时用0.3-0.4毫克/升强氯精全池遍洒进行池水消毒。

相关知识

虎纹蛙亲蛙培育


(一)亲蛙培育池的条件
亲蛙池应建在安全、僻静、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冬暖夏凉。冬季不结冰、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便于管理的地方。池的大小以20~30平方米为宜。不宜太大,太大操作不方便;也不宜太小,太小不利于亲蛙的活动和发育,并且由于虎纹蛙性情急躁,遇到惊吓时容易碰撞池壁而损伤吻端。池边或池中留有1/3左右的土质陆地面积,陆地上可种一些比较矮小的植物,如杂草、花卉等,以利于虎纹蛙栖息、躲藏和捕食天然食物。池底以硬质土壤或水泥结构为好,如为水泥结构,池底要光滑,可留有少量稀泥。池水深20~30厘米。池边建有能使其越冬的土洞穴,这种洞穴要求比较深而大,能容纳数只乃至数十只蛙冬眠,穴底应在水平面以下,使穴内能保持1~2厘米深的水,但又不能把整个洞穴淹没,洞口应在距水面不远处的地方,有挡风的物体,以免冬季寒风灌入洞穴。冬季如果有水温在14~16℃以上的温泉水,则不必建洞穴,虎纹蛙可在这样温度的水池中安全越冬。池的四周要建筑围墙或围栏,其高度为1.0~1.2米(或池壁本身的高度),围墙、围栏或池壁顶端应向池中伸出58厘米的檐边,以防蛙爬出池外。池的外周可种瓜果树藤,并牵引其核藤在池的上方构成荫棚,给蛙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池边搭建水泥饲料台,饲料台的表面要光滑,只需距水面35厘米高即可。

(二)亲蛙的选择
亲蛙是繁殖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人工繁殖的效果。
1.虎纹蛙的雌、雄区别
(1)性成熟的雄性虎纹蛙,咽侧下有1对外声囊,在生殖季节可用来发声,吸引雌蛙与之交配。而雌蛙咽侧下无外声囊,可借此准确无误地区分雌、雄蛙。
(2)雄蛙前肢第一指基部有婚垫,在繁殖季节,婚垫肿大而明显,交配时用来紧抱雌蛙。
(3)性成熟的雌蛙个体,一般比雄蛙个体大,100克以上的雄蛙个体不多见。因此,在同一群体中,个体大者多为雌蛙,个体小者则多为雄蛙。

2.亲蛙的选择
标准应选择生长速度快、个体大、活力强、体质好、无伤无病、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亲蛙。
(1)年龄 以雌蛙2~4龄、雄蛙2~3龄为佳。
(2)个体大小 雌蛙的最小性成熟个体重约在50克左右、体长在82毫米左右,绝大部分雌性个体重在60克以下、体长在85毫米以上;雄性个体重在40克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大多数性成熟雄性个体在50克左右。但作为亲蛙的个体,要求雌蛙个体重在150克以上,腹部膨大,轻压腹部两侧富有弹性,甚至可触到卵块和卵粒。腹围与体长的比值越大越好。这样的雌蛙产出的卵子数量多、卵粒大、质量好、受精率高,孵出的蝌蚪及变态成蛙后,其生长速度亦会快一些;要求雄蛙个体重在75克以上,鸣叫宏亮,婚垫明显。

(三)亲蛙培育
1.放养密度及雌、雄比例
由于虎纹蛙个体比牛蛙及美国青蛙小,也不像牛蛙那样善于跳跃,其放养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虎纹蛙亲蛙45对。其雌、雄比例根据亲蛙群体大小来决定,群体小时,雌、雄比例应为1:1;群体较大时,则雌、雄比例可为1.5~2:1。因为同一群体的雌蛙不可能都在同一时期内产卵,而雄蛙排精后,在较短时期内又可产生大量的精子,所以适当减少雄蛙的比例,仍然可以获得正常的受精率。但如果进行人工授精,则应适当增加雄蛙数量。

2.日常管理
要使亲蛙早产卵、产卵多、卵粒大,且质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养条件。如果能保持适宜的生态条件,提供符合营养学原理的饲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亲蛙的日常管理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饲料 定时、定点投喂充足而营养丰富的饲料。饲料的种类及投喂方法与幼蛙和成蛙相同,但亲蛙的饲料更应注意其蛋白质含量和适口性及品种的多样性,尽量多投喂一些活饵料,如蚯蚓、小鱼、泥鳅、人工养殖的蝇蛆等。每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以能吃完为度,一般每天的投喂量为占蛙体重的5%一10%。刚产完卵的亲蛙,食量大些,可适当多投。温度适宜,食量也大些,也可适当多投,反之则可少投。亲蛙池中可用灯光引诱昆虫,使亲蛙能捕捉到更多的天然食物,同时。也可节约一些人工饲料。

(2)水深 亲蛙池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左右,并且一般3~5天更换新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

(3)巡塘 坚持每天巡塘一次,检查围墙、围栏及进、排水口是否完好,防止蛙逃逸。及时清扫饲料台或食场,以防残饵腐烂发臭,污染水质,影响亲蛙的生长发育。

(4)夏季注意降温 要注意水中保持有一定的水生植物,或适当搭建荫棚,防止池水因阳光直射而温度过高。

(5)保持环境安静 特别是繁殖季节要尽量减少行人和车辆来往。在进行投饵、换水等操作时,也要尽量不惊扰蛙。

(6)冬眠要保持完好洞穴 冬眠前要检查其越冬的洞穴是否完好、安全,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

林蛙的亲蛙运输


由于林蛙的幼、成蛙是肺呼吸,因此,在运输时可不必像运输受精卵团和蝌蚪那样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保证透气良好,保持较凉爽的温度即可成功地运输。

1.运输工具采用木制、铁制、塑料制、纸制的桶或箱均可,内侧衬以光滑柔软的塑料薄膜或布等,桶或箱的侧面和上面要钻多个通气孔洞,注意内衬物不要将孔洞堵塞。桶或箱的底部要垫放较厚且浸足了水的海绵泡沫、水草或棉、布等,以保持湿度和减轻运输过程中的震动。

由于亲蛙个体较大,活动力也强,为避免碰撞和拥挤叠压致死,最好将运具分隔成若干小室,每一室内放2---4只亲蛙。幼、成蛙的弹跳能力很强,为防止运输途中逃跑,装完箱后,要用湿布或密眼网片封好上口。

2.运输方法在亲蛙装箱(桶)启运之前的2-3天,要停食,不要投喂饵料,以免运输途中排泄粪便造成运具内环境污染,同时可减轻其新陈代谢强度和活动强度,以利运输和提高运输成活率。

运输密度可按每平方米运具内面积装200-300只。装箱之前,要将蛙体清洗干净。

鸡盲肠肝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鸡组织滴虫病是由变形鞭毛虫科的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鸡盲肠和肝脏引起的急性寄生原虫病。该病主要侵害盲肠和肝脏,又称“盲肠肝炎”,病死鸡头部呈黑紫色。

一、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播媒介是异刺线虫,多发生在春末至初秋。2~16周龄鸡对该病最易感,潜伏期为7~12天;成年鸡呈隐性感染,多为带虫者。吞食了含有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卵的蚯蚓、蝗虫、蟋蟀等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另外,鸡舍潮湿、过度拥挤、通风不良、光线不足,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全等,可使该病流行或病情加重。

二、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精神萎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减退,鸡冠呈蓝紫色,经常缩颈呆立,呈嗜睡状。病鸡发病初期排淡黄色或淡绿色带泡沫的稀便;发病后期排褐色恶臭稀便,头部皮肤呈暗紫色或紫黑色,故又称为“黑头病”。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发现盲肠明显肿大,多为单侧;盲肠管壁增厚,黏膜出血,腔内充满干酪样渗出物或坏死物,形成凝固栓子堵塞整个肠腔;肠管异常膨大变粗,有时发生肠穿孔与粘连。病死鸡肝脏一般会出现黄色、黄绿色圆形或不规则的坏死灶,坏死灶呈特殊的碟形,中心凹陷,边缘稍隆起,有的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坏死灶大小不一,散在或互相融合成大片的坏死区。

四、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及特征性病变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采新鲜盲肠内容物,用温生理盐水制成悬滴标本,镜检见到呈钟摆状往复运动的近圆形或变形虫样虫体后即可确诊。

五、防治

1.预防。对鸡舍进行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更换垫料,避免混养,并定期添加驱虫药物以驱除异剌线虫。

2.治疗。首先隔离病鸡,其次清除病鸡舍的粪便、垫料,同时用3%氢氧化钠对鸡舍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另外,还做好周围环境的消毒。将呋喃唑酮按0.04%比例混入饲料中,连用5天后病情即可得到控制;此后呋喃唑酮用量逐渐改为0.02%混料饲喂,一般几天之后病鸡即可痊愈。此外,可适量添加维生素K3和维生素A,连用10天,从而提高病鸡抗病力,促进病鸡康复。●

段张秀河南省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453003

美蛙种蛙的选育


种蛙的选育首先,在大批的蝌蚪群体中选择活泼肥壮、食欲旺盛、变态早的个体进行专池饲养,让其变态成幼蛙,经过精心饲养之后,再在幼蛙中选择生长速度快、健壮活泼的个体进 行精心饲养和管理,将其培育成种蛙。将不同群体中选出的种蛙 进行配对繁殖,完成一代的选择,如此持续选择,既可防止品种 过早退化,又能使美蛙更适合于人工养殖.

在培育美蛙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2个问题:①放养密度。种蛙池与幼蛙池相似,但面积应适当减小,一般每10m放养10 对左右为宜,如兼做产卵池则放养密度以3-5对为宜、②饲养 管理。尽可能投喂些动物性活饵,投喂量每只每(1为其体重的 10%,动物性饵料不应少于60%,饵料要营养丰富水质要保 持清新,水温应在20度以上。保证要有一定的光照时间,这样 可以刺激美蛙性腺发育成熟,尽早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卵.

美蛙种蛙的引种


美蛙种质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其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乃至成活率,而且对蝌蚪及蛙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美蛙养殖必须注意搞好种蛙的引种和选育这两个环节。

(1)要识别美蛙所具有的特征。美蛙区别于其它蛙类(现以牛蛙作比较),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

蝌蚪:美蛙蝌蚪体色较浅常呈浅黄色,个体较大的还有不规则的麻点,头部扁而小,嘴钝圆,尾粗而长;牛蛙蝌蚪全身灰黑色色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有花纹,嘴较尖,尾细而短。

体形:美蛙体形较小,一般体重为600-1000;牛蛙较大最最大体重可达2000g.

头形:美蛙头较小,略尖,长度大于宽度;牛蛙头部大而扁,长与宽相差不大。

肤色:美蛙背部及后肢皮肤有红褐色深浅不一的椭圆形或圆形斑点,光滑亮泽;牛蛙则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斑纹,皮肤较粗糙。

鼓膜:美蛙鼓膜周围有一圈黑色,牛蛙则无。

纵肤沟:美蛙背面耳两眼后面中间到背中部有一明显纵肤沟,牛蛙则不明显。

趾间蹼:美蛙后肢第4趾间蹼达趾端,牛蛙则不达趾端。

性情:美蛙性情温顺,胆较大,不善跳跃,最大跳跃高度不超过1m;牛蛙性情凶猛,胆小怕惊,最大跳跃高度可达2m.

(2)要确定引入对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资金、场地、人员等)来计划确定养殖对象和养殖规模。如资金充足,有场地准备大规模引种养殖则宜选购成蛙;若资金有限,场地较小,要降低引种成本,或者打算当年养殖获利,则宜购蝌蚪或幼蛙;距离较近且运输方便的话,还可以选购蛙卵。

(3)引种季节要有计划的选择如果在秋后即9月份以后引种,通常以购幼蛙或蝌蚪为宜,并采取保温措施,让它停止冬眠继续生长,来年即可有种蛙产卵,又有商品蛙出售,一举两得;如果准备引怀卵种蛙,则宜在开春季节选购,这样可以免去保温设施的投资。

(4)要对美蛙个体进行选择。对于蝌蚪应选择身体肥壮、活动能力强、无病、无损伤、无畸形的蝌蚪;选择幼蛙和成蛙要挑选皮肤光滑鲜亮、发育良好、健壮、无伤病的个体。雌雄配比,一般为3:2-2:1,最好1:1。雌蛙要体形丰满,腹部膨大;雄蛙则应咽喉呈黄色,前肢婚姻垫明显。还要防止近亲繁殖,在不同群体中选择300 g以上且大小均匀的美蛙,防止种性退化。

棘胸蛙幼蛙培育


蝌蚪变态成幼蛙时,应及时移人幼蛙池。幼蛙期是棘胸蛙饲养最感困难、最多麻烦的时期,应作好下列工作:

一、建筑幼蛙池
为了管理和投喂方便,幼蛙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20平方米为宜。如作驯食,面积还要小,3-5平方米即可;他深0.6~1米;池四周建高回米的围墙或围拦;池塘为水泥构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倾斜,便于排污换水;池内设置人工洞穴。植水草等;每口池配备一个饲料台(兼作栖息台),饲料台以木质框架装上塑料纱窗制成,大小约为池子总面积的1/8~1/4。幼蛙池根据幼蛙数量多少,设立若干个,以便大小分养。

二、幼蛙及时收集与放养
蝌蚪在池中已变态成幼蛙,应随时收集,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当夜雾降临、气温炎热时,幼蛙非常喜欢在水草或木板等漂浮物上栖息乘凉,此时可用纱布网制作的长柄捞网,连带水草一起捞上,然后集中于塑料桶中(桶高60~80厘米,有网盖)消毒处理。也可采取如下方法:在蝌蚪变态期间,水面放置几块小木板(约0.8~1米0.3米),木板用细绳系着,每当板上聚集有幼蛙时,要小心拉动绳子,将木板拉人预设在水中的网片中,及时起网,也可轻易捕捉幼蛙,而不会对幼蛙造成损伤。

刚变态幼蛙放养密度,~般每平方米放养200~250只,个体稍大时,可放养100~150只。幼蛙下池前,应剔除病伤和肢体不全的幼蛙,并用2%~3%食盐溶液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此外,同池放养的幼蛙,要求规格一致,大小分级饲养。

三、驯食
刚变态的幼蛙,在集中培育池后,先投喂小鱼虾、蚯蚓、蝇蛆、昆虫等小型活饵,养成固定给饵地点和时间的习惯,使幼蛙能自动在食台上抢食蠕动活饵。这样饲养一段时间后,幼蛙体质增强,待幼蛙个体重达到20~30克时,即可进行食性驯化。

幼蛙驯食,是养蛙过程最麻烦也是最关键的操作。若驯食获得成功,即为成蛙的养殖仍至商品蛙的集约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如环境清幽、凉爽,无异常噪音干扰,水温适宜(1626℃),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有助于保持幼蛙旺盛的食欲,投喂适口饲料,给饵定时定位,养成幼蛙集中吃食的习惯。

(二)正确的驯食方法
幼蛙从索食活饵到索食死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在活饵中加人少量死饵,以后逐渐减少活饵量而相应增加死饵量,直至习惯后,全部改投死饵。驯食初期,可利用活饵促动、水力带动、小竹竿拨动,以及设计专用投饵器振动死饵等方法,使死饵产生动感,被蛙误以为活饵而吞食,从而提高驯食效果。

四、分养
幼蛙自索食活饵改为索食死饵时,最易形成大小差异。投喂活饵时,只要充分供给饵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极少发生;改为吃死饵后,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经常把大、小幼蛙筛选分养,以防损失。

五、日常营理
除做好池塘、蛙体常规消毒外,在幼蛙驯食期,要特别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洗池,及时清除残饵,保证幼蛙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定期用药物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抗生素药饵,杀灭病原体,预防疾病发生。

此外,要勤检查,防止幼蛙逃失和敌害生物侵人。如发现疾病,要及时防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8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鹅选种方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