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亲蛙培育

(一)亲蛙池
面积可大可小,小的几平方米,大的上百平方米;水深0.51米;池底深浅不一,有浅水区、深水区,也有供蛙栖息的石缝、洞穴和陆地。此外,防逃设施和排灌系统俱全。具体建设可参照幼蛙池或成蛙池。如采取自然繁殖方式,亲蛙池要兼顾产卵池的特点,在亲蛙池内营造良好的产卵生态环境,如池中布置小岛,岛中设有许多的洞穴和石缝及水中植草等,便于亲蛙的产卵活动和受精卵着床。

(二)后备亲蛙的来源和选择
1.来源
目前棘胸蛙的人工养殖仍属起步阶段,亲蛙的来源一般以收集天然野生蛙为主。全年都可进行收集亲蛙,(除冬眠期间不宜惊动外)。但最好是在每年春天棘胸蛙刚结束冬眠,开始活动的时候,此时蛙的性腺已经发育完好,而距产卵活动尚有一段时间,可使野生蛙逐渐适应人工饲养条件。初养者也可先从蝌蚪或幼蛙培育开始,待其长成后,再从中挑选后备亲蛙。

2.选择
优良的亲蛙,要求体质健壮,发育良好,性情活泼,无伤残缺陷,同批个体中体重较大者为佳。如选择的亲蛙已达性成熟年龄,则考虑性征是否明显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雄蛙躯体雄健,前肢粗壮,婚瘤明显。如选择的亲蛙来源于人工饲养,更要注意亲蛙血缘关系,防止近亲繁殖,避免种质退化。购买野生蛙种时,还要特别检查是否囤积过久和有无受伤,因市场上二道贩子摊位上的蛙久囤家中,大多损伤,活力极差。故最好能自己进山捕获,小心护理或直接从捕蛙者手中挑选。

(三)雌、雄亲蛙鉴别
选择亲蛙,首先需要正确鉴别雌、雄,以便合理配对。棘胸蛙的雌、雄亲蛙个体差异较大,无论是生殖季节或非生殖季节,均可用肉眼辨别。其雌、雄亲蛙的主要特征区别见表2-2。

(四)亲蛙放养
1.消毒
亲蛙放养前,池塘用生石灰100~200克/米3或漂白粉10克/米3消毒,几天后清洗干净,重新注人清洁水。亲蛙投放前也须用高锰酸钾10毫克人升或呋喃唑酮20~30毫克/升或食盐1%~2%浸浴消毒。

2.放养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于亲蛙培育非常重要。一般已达性成熟的亲蛙,每平方米放养5-10只为宜,产卵季节减至12只。如密度过大,不利于性腺正常发育;如密度太小,又不能充分利用水体,造成浪费。如放养幼蛙培育后备亲蛙,则放养密度也为正常情况下相应养殖阶段的一半左右,具体放养密度见表2-4。

亲蛙放养时,雌、雄配对比例以1:1为宜。如雄蛙体质较好或养殖规模较大,也可适当减少雄蛙数量(因雄蛙可重复利用),雌蛙略多于雄蛙。

(五)亲蛙培育
亲蛙培育是人工繁殖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严格地讲,后备亲蛙的培育,应从幼蛙阶段即开始进行专池饲养,为其提供良好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育。

亲蛙的饲养管理,总体上与商品蛙养殖大致相同(可参考幼、成蛙养殖章节),但因其繁殖特性,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
亲蛙生长和性腺发育,要求环境特别幽静、荫凉,切忌干扰和嘈杂。亲蛙池保持泉水长流,水质清凉,温度适宜,水位适中。此外,水中移植水草,岸上种植陆草,池上搭盖凉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亲蛙的放养密度,要适度稀放,保证亲蛙有宽敞的空间,以利于亲蛙的发育和繁殖活动(指抱对、产卵的行为)。


2.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培育
亲蛙摄食量较大。总的投饲原则是,要求饲料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尽可能供给充足的优质饲料。一般投饲量为亲蛙体重的4%~5%,其中动物性饲料占绝对优势,并尽量多喂鲜活饲料。此外,还要特别重视亲蛙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培育。

(1)产前培育
每年开春后,亲蛙冬眠复苏,即开始进人繁殖期。此时,亲蛙并不急于觅食,可少量地投喂鲜活可口的饵料,使其尽早开食,以补充冬季体能消耗,恢复体质。

(2)产中培育
在产卵过程中,亲蛙体力耗损大,食欲差。发情初期,亲蛙采食量明显减少,至抱对时,吃食基本停止。故此期间,应酌情投喂鲜活。高蛋白动物性饲料,尽快恢复亲蛙活力,为体内尚未成熟的卵子再发育提供营养,确保第二次产卵(秋产)的顺利进行。

(3)产后培育
秋季产卵结束后,及时将亲蛙集中饲养,精心管理。开始时,应尽可能多投喂鲜活可口的动物性饲料,增进亲蛙食欲。1个月后,亲蛙性腺进人再次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需大量营养,此时亲蛙食欲旺盛,可大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经强化培育一段时间,可为亲蛙的越冬和翌年繁殖奠定物质基础。经2030天强化培育后,可转为一般性正常饲养管理。冬季来临,气温下降,人工投饲量也逐渐减少。此时,应投喂鲜活多汁的生物饵料为主,以尽可能延长亲蛙冬季进食时间,进一步促进亲蛙性腺发育成熟。

相关推荐

棘胸蛙幼蛙培育


蝌蚪变态成幼蛙时,应及时移人幼蛙池。幼蛙期是棘胸蛙饲养最感困难、最多麻烦的时期,应作好下列工作:

一、建筑幼蛙池
为了管理和投喂方便,幼蛙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20平方米为宜。如作驯食,面积还要小,3-5平方米即可;他深0.6~1米;池四周建高回米的围墙或围拦;池塘为水泥构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倾斜,便于排污换水;池内设置人工洞穴。植水草等;每口池配备一个饲料台(兼作栖息台),饲料台以木质框架装上塑料纱窗制成,大小约为池子总面积的1/8~1/4。幼蛙池根据幼蛙数量多少,设立若干个,以便大小分养。

二、幼蛙及时收集与放养
蝌蚪在池中已变态成幼蛙,应随时收集,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当夜雾降临、气温炎热时,幼蛙非常喜欢在水草或木板等漂浮物上栖息乘凉,此时可用纱布网制作的长柄捞网,连带水草一起捞上,然后集中于塑料桶中(桶高60~80厘米,有网盖)消毒处理。也可采取如下方法:在蝌蚪变态期间,水面放置几块小木板(约0.8~1米0.3米),木板用细绳系着,每当板上聚集有幼蛙时,要小心拉动绳子,将木板拉人预设在水中的网片中,及时起网,也可轻易捕捉幼蛙,而不会对幼蛙造成损伤。

刚变态幼蛙放养密度,~般每平方米放养200~250只,个体稍大时,可放养100~150只。幼蛙下池前,应剔除病伤和肢体不全的幼蛙,并用2%~3%食盐溶液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此外,同池放养的幼蛙,要求规格一致,大小分级饲养。

三、驯食
刚变态的幼蛙,在集中培育池后,先投喂小鱼虾、蚯蚓、蝇蛆、昆虫等小型活饵,养成固定给饵地点和时间的习惯,使幼蛙能自动在食台上抢食蠕动活饵。这样饲养一段时间后,幼蛙体质增强,待幼蛙个体重达到20~30克时,即可进行食性驯化。

幼蛙驯食,是养蛙过程最麻烦也是最关键的操作。若驯食获得成功,即为成蛙的养殖仍至商品蛙的集约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如环境清幽、凉爽,无异常噪音干扰,水温适宜(1626℃),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有助于保持幼蛙旺盛的食欲,投喂适口饲料,给饵定时定位,养成幼蛙集中吃食的习惯。

(二)正确的驯食方法
幼蛙从索食活饵到索食死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在活饵中加人少量死饵,以后逐渐减少活饵量而相应增加死饵量,直至习惯后,全部改投死饵。驯食初期,可利用活饵促动、水力带动、小竹竿拨动,以及设计专用投饵器振动死饵等方法,使死饵产生动感,被蛙误以为活饵而吞食,从而提高驯食效果。

四、分养
幼蛙自索食活饵改为索食死饵时,最易形成大小差异。投喂活饵时,只要充分供给饵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极少发生;改为吃死饵后,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经常把大、小幼蛙筛选分养,以防损失。

五、日常营理
除做好池塘、蛙体常规消毒外,在幼蛙驯食期,要特别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洗池,及时清除残饵,保证幼蛙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定期用药物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抗生素药饵,杀灭病原体,预防疾病发生。

此外,要勤检查,防止幼蛙逃失和敌害生物侵人。如发现疾病,要及时防治。

棘胸蛙蝌蚪培育


一、培育池
蝌蚪培育池,要尽可能满足下列条件:
(一)水源、水质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有冷水水源则更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

(二)池塘结构
可为水泥砖石结构,也可采用土池;面积30~50平方米,池深0.6~1米。池壁有一定斜坡,便于蝌蚪栖息及变态幼蛙登陆;池内移植水草(水浮莲、水花生等)或放置瓦片、石块供蝌蚪吸附和隐匿;池周建围墙,防止敌害生物侵人。

(三)设置饲料自
一般3000~5000尾蝌蚪设置一个饲料台,面积约1平方米,由竹蔑制作而成,安放于水面下约20厘米处。

有时为减少蝌蚪的转池操作,节省投资,也可创造条件,直接在孵化池饲养蝌蚪。

二、放养
蝌蚪的食性和习性与鱼苗、鱼种相近,因此其饲养方法可借鉴鱼苗培育方法操作。

(一)清池消毒
在投放蝌蚪前7~10天进行。先将池塘清整干净,检查渗漏情况,并人为地在池中布置一些瓦片、石块,形成缝隙供蝌蚪隐蔽,然后进行药物消毒。干塘清塘时,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或漂白粉5~10千克;带水清塘时(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或漂白粉13.5千克,兑水全池泼洒消毒。如池塘底泥较多,则要清除部分淤泥(保持5~10厘米即可),再用药物消毒。

新建水泥池,必须浸泡20~30天,并经反复清洗多次,方能使用。

(二)培肥水质
像夏花鱼苗培育一样,蝌蚪下池前也应先培养好水质。但其中培水的方法又略有不同。因棘胸蛙蝌蚪喜清新水质,蝌蚪培育要求以牛粪水为主,且施用量不宜太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腐熟的牛粪水、马粪水和人粪尿混合液0.1~0.2千克,全池泼洒。这样,水中生长的优势种群将是蝌蚪喜食且易消化的硅藻、隐藻、蓝藻及原生动物种类。如历年来蝌蚪易发生气泡病的池塘,则宜采取清水下塘方法,避免池塘水质骤变,给蝌蚪培育造成极大危害。

(三)放养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饲料丰歉和饲养要求,具体确定。一般刚孵出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0~2000尾(此阶段也可用80目网箱暂养,便于集中摄食和防止敌害);经10~20天饲养后,个体长大,则拉网分稀至每平方米500~1000尾;再经30~40天后,再行分稀培育,此时每平方米放养100~200尾即可。如果中途不分池,采用一次性培育时,每平方米放养蝌蚪以不超过300尾为宜。

三、日常管理
(一)培养和调节水质
通过合理注水、施肥等措施,便池水既有丰富的适口天然食物,又保证充足的溶解氧。每天适量投饵,及时捞除水中残饵;视水质情况适时换水、施肥,保证池水肥、活、嫩、爽,透明度在40~60厘米左右。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无污染。发现水色突然转浓,蝌蚪浮于水面,活动减弱等现象时,应及时更换池水。

(二)保持池塘适宜水温
蝌蚪最适宜生长发育的水温是23~28℃。当水温高于32℃时,蝌蚪开始死亡。所以在炎热夏天,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在池塘上方搭盖凉棚,种上瓜果,防止阳光直射,或不断灌注新水或冷泉水,以保持池水温度在32℃以下。蝌蚪不怕冷,其致死水温为0~1℃,只要池塘中有水,蝌蚪一般都能安全越冬。

(三)每天巡塘
观察蝌蚪活动,了解每日吃食和生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加以处理。同时要预防敌害生物侵人。蝌蚪的敌害生物主要有蚂蝗(水蛙)、肉食性鱼类和其他蛙类及蝌蚪鼠、蛇、水蜈蚣、水虿虫等。其中水虿虫(蜻蜓的幼虫)和水蜈蚣(龙虱的幼虫),对蝌蚪危害极大,要注意随时清除。

四、变态期的管理
蝌蚪在由水生至陆生的变态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此时身体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即造成死亡。因此,应加强管理,特别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预防疾病发生
蝌蚪在前、后肢长出阶段,尤喜聚集于浅水或陆地上,此时,体内各器官均有变化,身体变得虚弱,易受病菌侵人,造成大批死亡。故此阶段要特别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定期消毒池水,定期在饲料中添喂酵母片或穿心莲粉,预防疾病发生。

(二)创造登陆条件
蝌蚪在变态过程中,鳃逐渐退化,当蝌蚪前肢即将长出,井见到蝌蚪时而从水底上浮水面,时而又迅速下沉等现象时,正是蝌蚪由鳃呼吸转为由肺呼吸的征兆。此时,蝌蚪已不能长时间潜伏水中,应及时设置登陆条件,如池埂建有一定缓坡,池中投放一些水草、木板、泡沫塑料等漂浮物,供变态幼蛙登陆栖息及呼吸空气。如此时幼蛙找不到着陆物体,常会淹死水中。

(三)及时转池饲养
当蝌蚪尾部完全消失,变态基本完成,晚上可用湿纱布及时捕捉,转入幼蛙池饲养。

五、发育变态及在生产中应用
蛙的发育,从蝌蚪到成蛙,其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刚孵出的小蝌蚪,全长9.010.2毫米,只能作短暂游泳,对光和水流非常敏感,休息时依靠吸盘将其腹面紧贴于水底或水中其他附着物上。35天内蝌蚪仅由自身卵黄囊供给营养,此时不宜将蝌蚪投放培育池。经几天后,待卵黄囊消失,左右鳃闭合,心脏跳动更为有力,蝌蚪游动能力也增强,至肠道开始出现时,方可移人蝌蚪培育池进行人工培育。经大约25天左右培育,蝌蚪后肢开始萌芽,逐步伸长,再经20~30天,前肢伸出,不久,尾部开始收缩,在此阶段蝌蚪不需要摄食外来食物,仅靠吸收尾部供给营养。此时也是蝌蚪最脆弱的时候,应加强护理。

在尾部吸收的同时,蛙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相继得到发育:口裂加深变宽,鼓膜形成,舌变得发达,鳃退化而代之以肺呼吸,肠道缩短,食性转化。此时蝌蚪已不能长时间潜伏水中,需时而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当尾部完全消失,各器官发育也日臻完善,变态即已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棘胸蛙从孵化开始至幼蛙形成,整个变态过程约需60~80天,个别发育慢的需要110天。

蝌蚪的发育变态与水温、营养和放养密度有密切关系。通过控制温度、饲料供给和放养密度的方法,可人为地加快或延长蝌蚪的变态发育时间。由于变态后,幼蛙的耐寒能力及生命活力远不如蝌蚪。在越冬过程中,幼蛙的饲养管理也比蝌蚪难度大,加上冬眠前后幼蛙饲料脱节,因此往往造成越冬期幼蛙的大批死亡。所以在生产上,常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措施:对早孵蝌蚪,常采取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占60%以上)。维持其适宜生长温度(23~28℃)和增大放养密度的方法,提早夏孵蝌蚪的变态时间,以争取在冬眠前来得及增肥标粗,以利于幼蛙的越冬;对于晚期蝌蚪(秋产),则采取控制水温(25℃以下),多投植物性饲料(60%以上)和适当稀放的方法,有意地延长蝌蚪变态时间,达到以蝌蚪形式越冬的目的,这样避免因晚期变态幼蛙体质太弱,难以经受越冬期恶劣环境,而导致大批死亡现象的发生。

棘胸蛙蝌蚪的培育池


蝌蚪培育池要尽可能满足下列条件。

1.水源、水质保证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有冷水水源则更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

2.池塘构造可为水泥砖石结构.也可采用土池:

水泥池面积宜小,以数个平方米为宜.池深68-80厘米.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池底形成缓坡,要求水陆比例21 池中布置石头、放养水草.池上遮荫防阳光直射,水面下设置饵料台:采用水泥池培育蝌蚪.不需要培肥水质,在蝌蚪整个发育过程中采取全人工投饲的措施,保持着清流水:水泥培育池的优点是分级、消毒操作方便,放养密度大.成活率较高。

土池面积30-50米2,要求底质为硬土,有缓坡.保持水深 40-60厘米,池内栽植水浮莲:土池的放养密度宜略稀:由于采取培水措施,水中繁殖有丰富适口的饵料生物,蝌蚪生长发育好,体质健壮:根据养殖户反映,土池培育蝌蚪个体普遍较大.变态期缩短.抗病力增强:缺点是洪水期间及人水操作时易造成池水浑浊.影响蝌蚪生长。

不论土池池或水泥池.每个蛙场都应建设有2-3个并排在一起的蝌蚪池,便于蝌蚪的分级饲养。

棘胸蛙池塘养殖


(一)建设养蛙场

1.选择适宜场址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棘胸蛙通常生活于海拔150~1000米高度的深山老林之中。故人工饲养最好选择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半山区,在有冷泉水、山溪水或地下水流经过的地方建造养蛙场。但实践证明,海拔高度并非棘胸蛙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平原地区,如能提供类似的生态条件,选择阴湿凉爽,环境无污染,而具有冷性水源(如具备冬暖夏凉、水温稳定等特点的地下河水、深井水和水库底层水等)的地方,也可开展棘胸蛙人工养殖。

2.池塘面积和深度

一般集约化养殖,采用水泥池,面积宜小,十几平方米即可,便于管理和人工投饲。家庭养殖时,可因地制宜选用土池,这样可充分利用天然饲料,减少人工投饲量。土池面积可相应大些,以增加天然饲料的来源,但也不宜太大,过大则不便于管理,以300平方米左右为最佳。饲养池的水深,要求冬天能保持1米左右,故池深应略高于1米。饲养池以陆地杂草丛生、水中莲藕繁茂、注排水方便、池壁光滑较为理想。

3.建筑防逃墙
为防止棘胸蛙外逃和敌害侵人,池塘周围要建筑好围墙。棘胸蛙后肢发达有力,不仅善于跳跃,且会掘土打洞。因此,围墙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尚需埋人泥土中一定深度。一般标准是围墙高地面高度1.2米,人士深度20厘米。墙的上缘,最好还要设置墙檐,呈1状,向内折人宽度约10-20厘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棘胸蛙的跳逃,也能防止其爬逸。围墙的形式多样,但较经济而又实用的是采用混合围墙:即下半部用砖砌(或夯土墙),上半部用铁丝网或塑料网之类围栏。围墙还可用其他材料,如竹片、木板、聚乙烯网片等建成,其高度要求相同,同样要埋人土中Z0厘米,高出地面1.2米。此外,池塘进出水口也需用铁丝网或其他网片、纱布包扎。

4.设置模拟生态环境
蛙池建好后,还要设置模拟野生棘胸蛙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条件,以利于棘胸蛙的生长,同时也可增加活生物饵料的来源。

(1)营造洞穴
棘胸蛙是一种穴居性动物,大部分时间在洞穴中度过。因此,模拟这一习性,可在池中,用砖头或石块垒成假山、岛屿,假山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洞穴和石缝,供蛙栖息,也可直接用石板堆成活动洞穴,洞穴大小、形状各异,并且可随时拆除、更改,便于清理卫生和观察蛙的活动情况,还可以采取在池内放置塑料管、瓦片等方法,提供蛙的栖息隐蔽的地方。如土池饲养,可在池的中央建小岛,在小岛和池四周靠近水面位置挖一些人工洞穴,洞穴深度约15~25厘米,宽度约5-10厘米,供蛙白天进洞栖息。

(2)种花、育草
棘胸蛙喜欢荫凉,尤喜在潮湿荫凉的山坡草丛中游憩、觅食,因此蛙池中央小岛和池塘四周(建池时留几米坡度平缓的陆地),需要广种杂草、花卉或其他高秆作物(如高粱、玉米及丝瓜、苦瓜、大豆等),以招引饵料生物。在池边则种植瓜果、葡萄等藤蔓植物,并牵引其枝叶在池顶搭棚遮荫。

此外,池边也可种植垂柳,池中则种植一些莲藕、睡莲、菰等多叶、阔叶植物,水面培植一些常见水草,如水浮莲、水葫芦等,既美化环境供蛙栖息,又增加天然饵料来源。

(二)放养

蛙池消毒和幼蛙消毒方法同前。如土池淤泥较厚,要清除部分底泥,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体投放时还应考虑池塘条件、饵料来源及水质情况因素确定。如池塘条件好,饵料来源丰富,放养密度可大些,反之则少些。

(三)饲养管理

1.广辟饲料来源

棘胸蛙的野生性强,喜长时间潜入水中,胆小怕人,虽经人工驯化,可养成定点、定时吃食习惯,但要完全驯食死饵难度则较大,饲养效果也不及投喂活饵理想。因此,饲养棘胸蛙应广辟饲料来源,采取多种途径补充饵料。

(1)诱聚昆虫

利用昆虫的某一习性,如趋光性或对某些特殊气味(如甜食、酒味、鱼腥味等)的趋向性,将其诱集到棘胸蛙的活动场所,供蛙捕食。

灯光诱虫,成本低,效益大,方法简单,是人工养殖获取活生物饵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各种灯光中以30瓦的紫外线诱虫效果最为理想,其次是40瓦的黑光灯。在实际养殖中,应视养殖规模大小,也可选用8瓦、15瓦的荧光灯。普通的白炽灯和煤油灯效果则较差。灯光的安装高度以5060厘米适宜,如灯光挂得太低,辐射的范围不广,无法诱集远处昆虫,使昆虫来源有限;如灯光挂得太高,虽能吸引远处昆虫,但蛙又难以捕食到。所以,有时为了加强诱虫效果,有的养殖者便采取设置上、下双层灯光的方法诱虫,用悬挂在上层的灯光(2米左右高度)吸引远范围的昆虫,再通过下层灯光(挂在距水面约30厘米处),将昆虫聚集到合适位置供蛙捕食。但要注意,安装下层灯时,要设防护网罩,以免蛙进行捕食时碰破灯管。

灯光诱虫的开灯原则是,定时开关。一般上半夜诱虫效果比下半夜好,故常采取天黑时开灯,下半夜即关灯的作法。但如果蛙饲料供给不足时,就需要通宵开灯,以尽量供给蛙的饵料。此外,由于大风。下雨的晚上,昆虫活动较少,可不开灯,以避兔漏电,发生事故。

灯光诱虫主要诱集的饵料生物有蛾蝶、蚊蝇、油葫芦、甲虫、步行虫、蚱蜢等种类。5~10月期间,是昆虫活动与繁衍最为活跃时期,也是棘胸蛙食欲最旺盛的生长季节,所以实施灯光诱虫,最有成效的也是该时期。

同样地,诱饵诱虫即利用昆虫嗅觉敏感性,在饵料台等位置盛有糖水、酒等混合物或小杂鱼的小盆(盆口盖细铁丝网罩)聚集昆虫,以供蛙取食。

(2)放养鱼虾供饵

一是在蛙池边挖浅水坑函,投放小鱼虾,供蛙吞食;二是在蛙池中设置饵料盘,人工投放小鱼虾,让蛙取食;三是采取在蛙池内饲养一些小鱼虾的措施,利用小鱼虾边繁殖边捕捞供蛙饵料。放养的鱼虾品种应选择具有体形小、繁殖快、易饲养等特点,如常见的小杂鱼。麦穗鱼、土虾子。罗非鱼等均为适宜。

(3)人工捕虫投喂
蚯蚓、蝇蛆、螺、小鱼虾、蜗牛及各种昆虫,均为棘胸蛙喜食的鲜活饵料,可采取从野外捕捉。收集后投喂。投喂方法视饵料种类区别对待,如蚯蚓、黄粉虫、蝇蛆、蜗牛等逃逸力不强的品种,可投放于固定饵料台上;而昆虫中蝗虫、缕蛄,螟蛾、螳螂等活力较强的种类,则放人蛙池草丛中,让蛙自行捕食。

(4)人工培育活饵
包括蚯蚓、蝇蛆、黄粉虫、小鱼虾、螺类、水蚤等,可进行人工专门养殖,以供蛙吃食。

2.日常管理

(1)保持长流清水

棘胸蛙生活要求环境荫凉、潮湿,水源以清、凉、流水为宜,饲养棘胸蛙平均需水量不是很大,但一定要有常年不枯的冷性水源为好。保持池塘清水长流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及时清除地中残饵、粪渣,使池水清洁,减少病害发生;另一方面,长流的冷泉水,可大大降低池塘水温,从而在高温季节能提供棘胸蛙一个良好而凉爽的环境,有利于其生活生长。

(2)防逃驱害

防逃驱害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要经常巡视蛙池,查看围墙脚有无挖掘的小洞穴和正在翻墙外逃的棘胸蛙,及时填补墙边洞穴和修补围墙。发现敌害进人,要及时捕杀清除,特别是在雨天或雨后的晚上,棘胸蛙最易外逃,更要注意加强管理。此外,还要采取科学投饵、积极预防疾病和安全度夏与越冬等措施,以保证棘胸蛙快速而健康地生长。

美蛙亲蛙培育


种蛙选育优良的种蛙,是人工繁殖乃至整个养殖生产的基础。实施美国青蛙无公害养殖首先必须要有纯正的、优良的种蛙。种蛙的品质决定苗种质量,而种质与苗种质量又可以说是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亲本质量、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生产的成败,并在一定程度L关系到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根据美国青蛙的繁殖特性,切实做好美国青蛙种蛙的选育工作。

种蛙来源美国青蛙原产地在北美,我国自然水体中没有美国青蛙种源(可能有少量从养殖场逃跑的)。因此,美国青蛙的来源只能从种蛙场购买。由于美国青蛙存在祖代蛙(指直接从美国原产地引进的雌、雄亲蛙)、种蛙、商品蛙的分别,养殖者在引进或购买亲蛙时,应注意了解其种质的纯杂,选择纯正的种蛙。纯正的种蛙,指由祖代蛙每年繁殖的后代,或两对非近亲的亲蛙,经过提纯复壮后繁殖出的子一代。商品蛙则不能作为种蛙引进。商品蛙即肉蛙,指同代或上、下两代近亲蛙繁殖的或非近亲繁殖但未经提纯复壮繁殖的后代。采用商品蛙作为种蛙繁衍后代,会出现个体偏小、生长缓慢、抗逆性差、品种性能严重退化等情况。因此,引进美国青蛙种蛙时,一定要到正规养殖场选购纯正的种蛙,避免把商品蛙当作种蛙引进。

虎纹蛙亲蛙培育


(一)亲蛙培育池的条件
亲蛙池应建在安全、僻静、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冬暖夏凉。冬季不结冰、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便于管理的地方。池的大小以20~30平方米为宜。不宜太大,太大操作不方便;也不宜太小,太小不利于亲蛙的活动和发育,并且由于虎纹蛙性情急躁,遇到惊吓时容易碰撞池壁而损伤吻端。池边或池中留有1/3左右的土质陆地面积,陆地上可种一些比较矮小的植物,如杂草、花卉等,以利于虎纹蛙栖息、躲藏和捕食天然食物。池底以硬质土壤或水泥结构为好,如为水泥结构,池底要光滑,可留有少量稀泥。池水深20~30厘米。池边建有能使其越冬的土洞穴,这种洞穴要求比较深而大,能容纳数只乃至数十只蛙冬眠,穴底应在水平面以下,使穴内能保持1~2厘米深的水,但又不能把整个洞穴淹没,洞口应在距水面不远处的地方,有挡风的物体,以免冬季寒风灌入洞穴。冬季如果有水温在14~16℃以上的温泉水,则不必建洞穴,虎纹蛙可在这样温度的水池中安全越冬。池的四周要建筑围墙或围栏,其高度为1.0~1.2米(或池壁本身的高度),围墙、围栏或池壁顶端应向池中伸出58厘米的檐边,以防蛙爬出池外。池的外周可种瓜果树藤,并牵引其核藤在池的上方构成荫棚,给蛙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池边搭建水泥饲料台,饲料台的表面要光滑,只需距水面35厘米高即可。

(二)亲蛙的选择
亲蛙是繁殖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人工繁殖的效果。
1.虎纹蛙的雌、雄区别
(1)性成熟的雄性虎纹蛙,咽侧下有1对外声囊,在生殖季节可用来发声,吸引雌蛙与之交配。而雌蛙咽侧下无外声囊,可借此准确无误地区分雌、雄蛙。
(2)雄蛙前肢第一指基部有婚垫,在繁殖季节,婚垫肿大而明显,交配时用来紧抱雌蛙。
(3)性成熟的雌蛙个体,一般比雄蛙个体大,100克以上的雄蛙个体不多见。因此,在同一群体中,个体大者多为雌蛙,个体小者则多为雄蛙。

2.亲蛙的选择
标准应选择生长速度快、个体大、活力强、体质好、无伤无病、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亲蛙。
(1)年龄 以雌蛙2~4龄、雄蛙2~3龄为佳。
(2)个体大小 雌蛙的最小性成熟个体重约在50克左右、体长在82毫米左右,绝大部分雌性个体重在60克以下、体长在85毫米以上;雄性个体重在40克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大多数性成熟雄性个体在50克左右。但作为亲蛙的个体,要求雌蛙个体重在150克以上,腹部膨大,轻压腹部两侧富有弹性,甚至可触到卵块和卵粒。腹围与体长的比值越大越好。这样的雌蛙产出的卵子数量多、卵粒大、质量好、受精率高,孵出的蝌蚪及变态成蛙后,其生长速度亦会快一些;要求雄蛙个体重在75克以上,鸣叫宏亮,婚垫明显。

(三)亲蛙培育
1.放养密度及雌、雄比例
由于虎纹蛙个体比牛蛙及美国青蛙小,也不像牛蛙那样善于跳跃,其放养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虎纹蛙亲蛙45对。其雌、雄比例根据亲蛙群体大小来决定,群体小时,雌、雄比例应为1:1;群体较大时,则雌、雄比例可为1.5~2:1。因为同一群体的雌蛙不可能都在同一时期内产卵,而雄蛙排精后,在较短时期内又可产生大量的精子,所以适当减少雄蛙的比例,仍然可以获得正常的受精率。但如果进行人工授精,则应适当增加雄蛙数量。

2.日常管理
要使亲蛙早产卵、产卵多、卵粒大,且质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养条件。如果能保持适宜的生态条件,提供符合营养学原理的饲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亲蛙的日常管理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饲料 定时、定点投喂充足而营养丰富的饲料。饲料的种类及投喂方法与幼蛙和成蛙相同,但亲蛙的饲料更应注意其蛋白质含量和适口性及品种的多样性,尽量多投喂一些活饵料,如蚯蚓、小鱼、泥鳅、人工养殖的蝇蛆等。每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以能吃完为度,一般每天的投喂量为占蛙体重的5%一10%。刚产完卵的亲蛙,食量大些,可适当多投。温度适宜,食量也大些,也可适当多投,反之则可少投。亲蛙池中可用灯光引诱昆虫,使亲蛙能捕捉到更多的天然食物,同时。也可节约一些人工饲料。

(2)水深 亲蛙池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左右,并且一般3~5天更换新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

(3)巡塘 坚持每天巡塘一次,检查围墙、围栏及进、排水口是否完好,防止蛙逃逸。及时清扫饲料台或食场,以防残饵腐烂发臭,污染水质,影响亲蛙的生长发育。

(4)夏季注意降温 要注意水中保持有一定的水生植物,或适当搭建荫棚,防止池水因阳光直射而温度过高。

(5)保持环境安静 特别是繁殖季节要尽量减少行人和车辆来往。在进行投饵、换水等操作时,也要尽量不惊扰蛙。

(6)冬眠要保持完好洞穴 冬眠前要检查其越冬的洞穴是否完好、安全,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

棘胸蛙的繁殖


1 .自然繁殖即在人工创造适宜产卵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如设置良好的产卵地等,亲蛙直接在培育池中自然发情、产卵的繁殖方式。自然繁殖的优点是省时省工,节省养殖成本开支。但不足之处是无法获得大小规格整齐的大批量受精卵的棘胸蛙劲苗;并且亲蛙产卵活动断断续续,将整个繁殖期拖延很长,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棘胸蛙的繁殖季节较早,在自然状态下,每年4月中、下旬,性成熟的棘胸蛙开始发情产卵早期,产卵活动常在凌晨 3-8时进行;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产卵时间逐渐前移。由于抱对过程长,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2天,故有时在白天也可观察到亲蛙双双抱对产卵的现象。

在产卵季节,白天天亮,尤其是晴天早上,要坚持巡塘,及时搜集蛙卵,将勃附有受精卵的石块、砖头、水草等转移到专门的孵化池进行孵化;或是等待2-3天受精卵的黏性减弱容易刮取时,将黏附在池壁及其他固着物上的卵细心取下,置入预先准备的小型网箱内孵化。

2.人工催产前已述及,在自然繁殖时,由于亲蛙个体性腺成熟程度不一致,亲蛙产卵活动零星分散进行,难以形成批量生产。在生产中,为了使亲蛙集中产卵,达到同步孵化、批量出苗的目的,人们常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人工繁殖。

(1)产卵池要求

产卵环境安静、阴凉、光线幽暗;产卵池面积不宜太大,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亲蛙产卵情况,每个产卵池面积5-15米;池塘为水泥砖石结构,池中布设有假山、洞穴、树根等便于产卵和卵子黏附的附属设施。产卵池使用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处理,经清洗后备用。池塘水位适中,维持产卵水深以10-20厘米为宜。产卵期间,保持清水缓流。

(2)催产季节

准确掌握催产时间:根据如下情况准确掌握催产时间:雄蛙频繁鸣叫;亲蛙摄食量大大减少;基本与当地鲤鱼人工繁殖同步进行;根据历年催产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判定。

催产之前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在催产季节到来之前,一般应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一段时间,以避免雌、雄亲蛙同养在一池,当水温突然升高时出现自然产卵,而人工难以控制的情况。

成熟亲蛙的选择:催产亲蛙,要求体形佳、发育好、无病无伤,年龄处于2-5龄壮年阶段,体重要求在150-300克以上,性征明显一雄蛙鸣声洪亮,体躯健壮,前肢粗壮有力;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柔软临时于野外收集的亲蛙,还可在雌蛙腹侧皮肤剪一小口,观察卵子成熟情况,以便准确挑选成熟亲蛙。一般棘胸蛙卵巢中,同时存在有大、中、小型三种不同大小的卵子,发育良好(成熟)的卵巢几乎充满整个腹腔。且卵巢中绝大部分为大、中型卵粒,小型卵子仅少量地夹在其中。表6-4 列出了大、中、小三种卵子形态特征。

(3)催产药物

目前用于棘胸蛙催情的激素主要有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两种常见的鱼用激素。

单独使用:雌亲蛙每千克体重注射LRH-A 50-60微克,或每只雌亲蛙使用8-12微克。

混合使用:雌亲蛙每千克体重使用LRH-A 25-40微克,加 HCG 1 250-2 500国际单位,或每只雌亲蛙使用LRH-A 5-6 微克和HCG 200-250国际单位。采取一次性注射方法,雄蛙使用的剂量减半。

(4)药物配制和注射

①药物配制。

先根据亲蛙的总体重和使用药物的注射剂量计算出药物用量,再以每只蛙注射液量控制在1一1 .5毫升为依据、测算出注射用水的总用量,将药物完全溶解配成溶液进行注射注射用水可采用065%食盐溶液或蒸馏水。

②药物注射。

注射方法:注射方法分为臀部肌肉注射、腹腔注射和腹部皮下注射三种,生产一上多采用后两种方法。a.臀部肌肉注射。择大腿内侧肌肉厚实处以45。角刺人0.7-1厘米。b.皮下注射。一人捉住棘胸蛙,使其腹部朝上,另一人一手拈离蛙腹表皮,另一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朝向头部,与蛙腹面呈150-300角进针,深度以不穿透腹部肌肉层为宜。腹腔注射。在腹中线偏左或偏右1-2厘米处按45度角进针,深度凭手感以穿透腹部肌肉层为宜。进针后徐徐注人药液,注射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并在退针处稍稍按一会儿,防止药液外溢。

注射用针头选择6-7 .5号。注射用具使用前一律经过煮沸消毒。

注射时间:选择在下午4一5时进行,一般水温16-20度 时,其效应时间大约为12-16小时,这样可使亲蛙产卵活动在黎明前后进行,正好与自然产卵时间相符合。不过,有时也出现延长至次日下午或第三日凌晨才发情产卵的异常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为精、卵质量差,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低。

亲蛙注射完毕,要暂囤放于清洁桶中休息片刻,然后按雌、雄比例1:1投放在准备好的产卵池。

棘胸蛙增殖与保护


(一)粗放养殖与围栏综合种养

根据棘胸蛙对湿度、温度、光照、饵料等自然生态条件的要求,有条件的农户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棘胸蛙生活生长的山溪、山涧或水库底坝,投放一定数量的苗种进行棘胸蛙半人工放养。选择的水域,要求两岸植被茂密,达到郁浓荫蔽的效果,水源常年不枯,水性较冷,水流较缓,水流量以0.05~0.1米/秒为宜,水质无污染。溪涧中最好有多处自然小水坑或深水潭,以便棘胸蛙生长和繁衍。这种养殖方式简单易行,成本也不高,但由于放养前无法清除敌害生物,养殖中无防敌、防逃设施,故易受敌害生物和自然灾害危害,加上饵料来源有限,所以养殖效果常常不太理想。

为此,最好能创造条件,或是在具备上述水源条件的果场进行棘胸蛙人工养殖,或是提前将溪两岸山地开发建成果园;果树下则种植农作物和多种瓜果蔬菜,果园外围建筑好围墙(围栏),实行果一蛙一菜综合种养。通过加强防逃、防敌设施和增加饵料供给等措施,获取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资源增殖与保护

根据棘胸蛙资源现状及其物种存在意义,国家应将棘胸蛙列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目前,蛙科中仅虎纹蛙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严禁酷捕滥捉,破坏天然资源的行为。与此同时,采取一定增殖保护措施,如选择生态环境较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划为棘胸蛙自然保护区,组织有关部门繁育苗种,进行人工放流,将培育的蝌蚪或幼蛙投放到适宜棘胸蛙生长的水域,以提高资源增殖效果,保护棘胸蛙种群,发挥其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棘胸蛙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食性和习性与鱼苗、鱼种相近,因此其饲养方法可借鉴鱼苗培育方法操作。

1.清池消毒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嫩弱,抵抗病害能力很差,蝌蚪放养前蝌蚪池一定要用药物消毒,以杀灭池中的病菌、寄生虫,以及会吞食蝌蚪的敌害。为蝌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水泥池应在放前7-10天先用清水洗刷干净,并暴晒1-2 天,然后用漂白粉干池消毒。用量为每667米取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5-10千克,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土池应先清除全部底泥,注水10厘米深,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生石灰的用量每667米2,50-75千克;漂白粉消毒方法同水泥池。

新建水泥池必须浸泡20-30天,并经反复清洗多次,方能使用。

2.培肥水质像各类鱼苗培育一样,蝌蚪下池前也应先培好水质,但其培水的方法又略有不同。因棘胸蛙蝌蚪喜清新水质,蝌蚪培育要求以牛粪水为主,且施用量不宜太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腐熟的牛粪水、马粪水和人粪尿混合液0.1-0.2千克,全池泼洒。这样,水中生长的优势种群将是蝌蚪喜食且易消化的硅藻、隐藻、蓝藻及原生动物种类。如历年来蝌蚪易发生气泡病的池塘,则宜采取清水下塘方法,避免池塘水质骤变,给蝌蚪培育造成极大危害。

如采用水泥池培育蝌蚪,因蝌蚪池体积较小,不宜向水体直接施肥,但为了保证刚下池的蝌蚪能摄取到适口的天然饵料,可采取专池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每天捞取一定量的鲜活饵料投放到水泥蝌蚪培育池中,既可防止水质污染,又能加速蝌蚪生长。

3.放养密度 蝌蚪下池前,先要检查池水药物毒性是否完 全消失。方法是用大盆取少量池水,放人10一20尾蝌蚪暂养.1 天后蝌蚪活动正常,表明水中药物毒性已经消失。可按计划放养蝌蚪。

蝌蚪的放养密度取决于池塘条件、饵料丰歉和蝌蚪规格大小 等因素。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孵出的蝌蚪1 000-2000尾(此 阶段也可以用40目网箱暂养,便于集中摄食和防止敌害);经10-20天饲养后,个体长大,则拉网分稀至每平方米500-1 000尾;再经过30-40天后,再进行分稀培育,此时每平方米 放养100-200尾即可。如果中途不分池,采用一次性培育时, 每平方米放养蝌蚪以不超过300尾为宜。

同池放养的蝌蚪要求日龄大致相同,规格整齐,如蝌蚪大小相差悬殊,极易引起自相残杀不利于小蝌蚪的生长发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9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