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鸭蛋成就电白鸭农致富梦

“多亏有他,要不我也没办法养这么多鸭。”与记者聊天时,电白区陈村镇登步村农民刘畅说,他从1986年开始利用村里的滩涂养蛋鸭,经过多年发展已达3万多只,现在是买车盖房、生活滋润。

刘畅感谢的人是广东正红鸭蛋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钱。多年来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产,包括以“保底价”收购鸭农的鸭蛋,带动当地一大批农民成为致富能手,也连续10年被评为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在张钱的努力下,其公司的电白蛋鸭养殖于1986年荣获广东省“星火计划”特优产品奖、国家科委成果奖,发展至今成为了电白的一大农业龙头产业。目前该公司已发展鸭农近4000户,养殖蛋鸭肉鸭近200万只。

初尝成功

张钱小时候家里很穷,10多岁的时候在姑妈家“打工”――帮忙养鸭。他也是在那时学会了各种养鸭的“土办法”,为将来搞“生态养殖”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喂鸭吃什么,有病了用什么中草药,都是那时候学的。”张钱说。

成年之后,张钱随着当年电白人外出打工的传统,到广西、海南做起了“泥水佬”。可做了没几年,他觉得干这个不太适合他,于是回家乡旦场开起了“大排档”。

在开“大排档”的过程中,张钱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到旦场吃东西一定会点鸭蛋这个菜。甚至还有外地人问他还有没有多余的鸭蛋,他要打包回去。“旦场红心鸭蛋曾经在明朝就为贡品,但没想到现在还这么有名。”于是他开始构思要做鸭蛋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张钱沿着我国东南沿海走了一遍,发现电白的蛋鸭养殖很有竞争力。于是,他在市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帮助下,并得到了华南农业大学包世增教授的支持,干起了蛋鸭养殖,并于1986年荣获广东省“星火计划”特优产品奖、国家科委成果奖。

此时的电白蛋鸭养殖,实现了漂亮的起飞。

小有成就

张钱刚起步的时候,合作伙伴只有6户,共1万多只蛋鸭。但他没有妄自菲薄,认真地找着销路,认真地为养殖户解决生产上的困难。也正是他的这份认真的劲头,逐渐在周边形成了一定的名气,与他合作的养殖户越来越多。

陈志昌是80年代初从浙江来的老养殖户,在水东镇寨头村养了1万只蛋鸭。但他发现在电白养鸭是容易,可自己找不到销路鸭蛋卖不出去。于是他找到了张钱,希望合作。合作后,他似乎养多少的蛋鸭也不愁卖,现在蛋鸭已经养到2万只。

在1998年初注册“正红牌”红心鸭蛋商标后,张钱1999年组织公司参加了由省团委举办的首届广东省青年三高农业博览会。会议期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亲临该公司展位视察,并提出要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产,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期望。“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张钱当时十分欣喜,知道自己的路子走对了。

张钱还聘请了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畜牧研究所工程师到公司任技术指导,并开发出运用高温蒸煮、微波杀菌、真空隔氧等的现代加工工艺。公司于2004年获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2007年“正红牌”产品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为当时全省干制蛋类唯一一家“qs认证”企业,并于同年承担了省级《天然海涂鸭蛋安全健康养殖与保鲜加工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

正红公司还于2001年制定了国内第一部鸭蛋行业标准,对鸭蛋生产甚至规范到了分子级别。直到2004年,国家才对鸭蛋生产进行国标规范,出台相关标准。

因祸得福

可张钱本来蒸蒸日上的鸭蛋产业,却在2006年11月中旬的一场变故中,差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当时部分媒体披露,一种产自河北的“红心鸭蛋”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4号。随后,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等均下发了查处“红心鸭蛋”的紧急通知……

当年11月20日,广东省农业厅通报全省检测结果,红心鸭蛋主产区广州、茂名、江门、阳江所产红心鸭蛋皆未检出苏丹红4号残留。“这反倒成为了好事,真金不怕火炼嘛。”张钱说,苏丹红事件打击了不法商家,规范了市场和经营,某种程度上对正规厂家而言是一件好事。

“正名”之后的电白红心鸭蛋产业继续红火,张钱也在不断寻求合作扩大经营。2013年6月,珠海双到扶贫项目与他合作,在博贺镇盐井头村建设了1000多亩优质红心蛋鸭养殖基地。

“看到了发展壮大的希望。”博贺镇盐井头村村民陈友与正红公司合作了多年,在公司帮助下目前在该基地中养了2万只蛋鸭,年收入颇丰。“别小看一只蛋鸭每天只有差不多3毛钱的利润,但数量一大就很可观。”陈友说起赚钱的事就乐得合不拢嘴。

相关阅读

残疾村民的豪猪养殖致富梦


“这些小家伙是我的‘宝贝’,我得把他们侍候好。”5月17日一大早,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一组残疾人刘全胜头戴矿灯,在一片黑暗的圈舍里,只手为豪猪养殖场打扫卫生。

在一间间圈舍里,一头头豪猪身披黑白相间的尖刺,不时发出咆哮声,异常凶猛。“不用怕,我将两母一公关在一间,已经驯养得服服帖帖。”见记者面露害怕的表情,刘全胜连忙拿起木棍边驱赶边说。

今年54岁的刘全胜,黝黑的脸庞写满沧桑。1983年他南下广东珠海打工砌海堤,1990年有了积蓄的他买了一艘60吨的运沙船,尝试自己创业。

人有旦夕祸福。1993年3月,由他驾驶的沙船与迎面驶来的500吨大型沙船相撞,慌乱之中,刘全胜与船上的两名工人用双手使劲去推对方的沙船,不料脚下打滑,刘全胜的双手被挤在两船体之间,右手失去了手腕以下部分。“断了一只手,我也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一定要靠这双残缺的手把家庭牢牢撑起啊!”刘全胜鼓起身残志坚的勇气。想到家乡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回家后的刘全胜于2013年初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邻近的红旗坪村马溪沟办生态养殖场。

夫唱妇随,当年投资6万多元,饲养了50头(只)菜牛、山羊。由于没有找到种牧草的地方,一年后刘全胜只好无奈将牛羊全部出售。“一盘算,还盈利3万多元呢。”他欣喜不已。

尝到养殖甜头的刘全胜,听说豪猪吃得少、生病少、肉质细腻精瘦、清香鲜美,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不少,颇具市场前景,他迸发了养殖豪猪的激情。2015年初他前往湖南桃源一家豪猪养殖场考察学习养殖技术。有了技术作保障,他引进100头豪猪,其中母豪猪70头,公豪猪30头,投资14.7万元在屋边办起占地面积达160平方米、三栋37间的规模化豪猪养殖场。

创业路上总是充满艰辛。豪猪容易患上拉肚子、上火便秘等疾病,刘全胜坚持每天打扫一遍圈舍卫生,三天一消毒,并学会给豪猪打针治疗。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豪猪却属另类。“去年,我发现13号圈舍里的母豪猪产崽了,怕母豪猪压坏猪崽,就去帮一下。结果第二天发现刚下的两头豪猪崽被母豪猪吃掉了。因为没有察觉到是人不能靠近下崽的母豪猪而引起的,后来同样的遭遇让我失去了40多只豪猪崽……”谈起因技术管理不到位导致的损失,刘全胜懊悔不已。

有了痛失豪猪崽的深刻教训,刘全胜在饲养管理上更加小心起来。饲料上主要是红薯、洋芋、玉米、南瓜、萝卜等多种蔬菜及野草,均实行生料饲喂。“豪猪3代以内不能近亲繁殖,否则成活率大大降低,品相也不好。”刘全胜说道,“这不,每头豪猪都编了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2月份,刘全胜出售了24头豪猪崽,以每公斤120元的价格,实现收入1.4万余元。目前他办的豪猪存栏量达到130多只,驯养繁殖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一一办齐。

一花引来百花开,左邻右舍步跟步。名闻一方的“一把手”刘全胜豪猪养殖基地吸引了周边的村民来取经。“只要有人问养豪猪的技术经验,特别是残疾人,我都不厌其烦地免费传授讲解。”他说,“下一步,计划将豪猪养殖场从屋边迁建至远离噪声、生态环境优良的两河村唐家坪,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再招进一至两名残疾人帮忙饲养管理,带领大伙共同致富。”

松针鸡叫醒山乡致富梦


松针,即松树的叶子,可入药,在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细胞老化、治疗神经衰弱、明目安神、解毒止痒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功效。鉴于此,国内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加强对松针的开发,做成保健品,或加工成饲料等。

岳池县黄龙乡党委政府意识到松针的开发价值,他们在充分保护生态的情况下,决定大力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利用资源丰富的松林和山泉水,引进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万源旧院黑鸡,着力打响黄龙松针鸡品牌,同时实现农户增收、森林防火、土壤增肥、优化生态等目的。

开发松针鸡,引进业主来示范

长期以来,黄龙乡因为土地贫瘠、树干不壮、松树性脆等因素,松林的经济价值不明显,上万亩松林成为不少村民心中的“包袱”。在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下,能否让松林同时发挥出经济效益?

“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12月25日,黄龙乡党委书记杨淑芹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松针是一大“宝”,特别是在药用和饲料开发方面,有着较为可观的前景。目前,国内松针开发仍处在起步阶段,若在黄龙或在岳池建厂开发,眼下很难实现,而一旦开发过度,也势必会对黄龙乡的生态造成影响。几经思考,乡党委政府决定利用松林大力发展林下土鸡,让鸡每天食入一定的松针,成为药膳鸡。

道理倒是如此,但问题来了。按此逻辑,黄龙乡的土鸡早就属于药膳鸡了,因为不少农户都有松树林,平时养的鸡也经常在松林里活动。对此,乡长周国庆解释说:“村民没有这个概念,只有规模发展实现产业化,才能实现品牌效应。要规模发展,就必须靠业主来示范引领。”

去年下半年,黄龙乡引来岳池业主高勇,在大地坝村5组发展林下养殖,乡领导也作出承诺:一是及时把公路打通至养殖基地,二是落实专人负责协调相关问题。

松针+山泉+黑鸡,成就黄龙新品牌

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前期准备,今年7月上旬,高勇从达州万源市引进了第一批旧院黑鸡苗2000只进行试养。

“春节前,这批土鸡将全部上市。目前,本地土鸡要卖25元一斤,而我养的黑鸡每斤价格在30元以上。”高勇说,他将5组的松林全租了下来,每年租金2160元,养殖方式与农户散养无异,“这里地理位置高,松林广,山泉足,完全可实现无公害养殖。到了炎热夏季,松林通风又凉快,还可以减少疫病发生。”

“黄龙乡的土壤经检测含硒,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周国庆表示,正是黄龙乡的多种优势,让高勇最终来到了这里,“利用这里的松林养殖土鸡,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鸡的肉质肯定也有所区别。”

尽管如此,但高勇并不满足,他要让黄龙的松针鸡以最完美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于是,他决定引进目前市场上畅销的万源旧院黑鸡,“旧院黑鸡上过央视,从羽毛、鸡冠、皮肤到骨髓,都是黑的。绝佳的养殖条件和优质的品种,一定会让黄龙松针鸡叫响市场。”

“发展一个地方产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按照乡党委政府的思路,不久的将来,黄龙松针鸡一定会继‘黄龙贡米’之后,成为黄龙乡又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面对松针鸡的未来,杨淑芹说,通过业主的示范,农户也将很快发现松针鸡的价值,从而实现规模发展,盘活全乡松林。

既防火灾又增肥,森林效益更彰显

“在松林里养鸡,不仅大大降低了火灾隐患,还增肥了土壤,促进树木的生长。”杨淑芹说,通过高勇半年的试养,松林养鸡的附带效应已经凸显。

记者发现,凡是被放养过鸡的松林,地面除了鸡粪外,几乎没有杂草。在养殖基地打工的当地村民李秀芳说,松林里常常有茂密的野草,一到秋天很容易着火,一支烟头便可能引发明火,“松树带油,燃起来可不得了。”

“我养的鸡相当于除草大军,免费为松林除草。”高勇笑着说。

”野草除完了,鸡粪留下了,土壤比以前肥沃多,加快了松树成长。”杨淑芹说,松树长得粗壮了,也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松林里还有一宝,那就是黄龙的野生菌。土壤变肥后,野生菌肯定会长得更多、更好,我们还打算把野生菌培养成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邹铭养牛圆了养牛致富梦


走进六十四团十连职工邹铭的育肥牛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宽敞的牛圈,圈里的280多头牛正在悠闲地吃着干草,见有陌生人到来,牛就会发出哞哞的叫声,整个牛圈干净整洁,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个勤快利索的人。在牛圈不远处坐落着一栋砖房,门口停放着一辆崭新的黑色小轿车,那便是邹铭的家。

今年40岁的邹铭,前几年和妻子一直在连队经营小饭馆,生意虽然不大,但每年也能挣3万多元,可是每到年底,面对职工来吃饭所欠下的欠款,邹铭很是头痛,每次邹铭看到这些账本,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难过,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年底钱还拿不上,为此,邹铭很是苦恼,平时就喜欢看科技书报的他,一心想着转行,立志发展养殖业,经过市场调查,他认为养牛较为划算,牛肉不仅味美而且卖价较高。市场前景广阔。于是,2009年刚一开春,邹铭就筹措资金16万元,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标准化牛舍,又先后从霍城县、慧远等地购进了26头小牛,办起了育肥牛养殖场,开始了他的养牛事业。

发展养殖业,掌握技术是关键。初入行,为尽快掌握肉牛养殖技术,邹铭到书店里购买饲料青贮、牛病防治等知识书籍和光盘进行自学,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养牛技术,他整天钻在牛舍中打扫卫生、消毒,总结对牛进行驱虫健胃的经验,观察每头牛的饮食规律,他充分利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充足的优势,粉碎后配制成为成本低、营养价值高的饲料来进行育肥,这样不仅提升了肉牛的肉质,还增加了连队职工的收入。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收集充足的饲草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首批育肥的26头肉牛销售一空,获利10万元的他喜获成功,更加坚定了创办肉牛养殖场的信心。

整天和牛打交道,身上都沾满了牛气。邹铭的妻子常常这样跟他开玩笑。邹铭整天在牛舍里打扫卫生、消毒,观察每头牛的饮食规律,总结肉牛养殖经验5年来,邹铭念养牛经的兴趣有增无减,功夫不负有心人,从门外汉逐渐变成了行家里手。从一年出栏一批到2013年,开始出栏2批,共卖出360多头牛,除去成本,净赚55万元,职工都羡慕不已,便给他取名为牛人。

问到邹铭:养牛苦不苦时?邹铭满脸喜悦地说:通过连队的远程教育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回头想想,苦是苦了点,但这几年忙活过来,每到年底看到自己的收入,就不觉得辛苦了。经过五年多的打拼,邹铭已建成了占地面积10亩,总投资90多万元,养牛规模可达300多头的大牛棚。

谈到明年的规划时,邹铭的脸上绽开了笑容,他说:养牛效益好,是远程教育让我圆了养牛的致富梦,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再盖一栋大规模的牛舍,增加养牛数量,打造一处大规模的养牛基地,朝着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牛王的目标而前进。

养兔撑起田桂琼的致富梦


2005年5月,普洱孟连县勐马镇迎来了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集中农业安置241户1003人移民,他们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怎样才能尽快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田桂琼,一个玉溪籍的昭通妇女,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身材瘦弱的她,骨子里有着一股倔强、不服输的心。来到孟连之后,她毅然挑起了安抚民心、带头致富的重担,身为妇女队长的她,为了做移民同胞们的好榜样,为了让移民同胞们在新环境安居乐业,她开过小卖店,种过橡胶,养过鸡,但收效甚微。

察哈尔羊助图娅夫妇圆致富梦


在红砖蓝顶宽敞的棚圈里,一群活泼可爱的羔羊围着主人图娅撒着欢儿。图娅和丈夫巴图乌力吉正在给这些“羊宝宝”喂饲草,满脸欣喜地对记者说:“这些察哈尔羊羔是经过三代杂交人工授精技术培育出来的。”

图娅是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拉坦毛都嘎查的牧民,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搞牲畜改良用德美种公羊和蒙古母羊交配发展“察哈尔羊”已有十几年,是盟级良改牲畜饲养重点畜群户,牲畜良改率100%,双羔率最多年份达到97%。她饲养的察哈尔羊屡屡在全盟、全旗良改畜“选美”比赛中获奖。在去冬严重灾害情况下,她家留的105只基础母羊,接产羊羔162只,虽然比往年有所下降,但双羔率仍达65%,成活率达100%。

饲养“察哈尔羊”可谓让图娅夫妇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去年羊价普遍低的情况下,她家出售的74只察哈尔羊羔平均每只达到837元,出售的85只二岁基础母羊每只卖到了1300元的好价格,而且许多买主是新疆的畜牧部门作为优良畜种给当地农牧民联系购买的。去年每只察哈尔羊产毛10斤,售价每斤11元,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针对旱灾雪灾严重的情况,去年她家花了近7万元,购买了7.8万公斤饲草和8吨饲料,尽管开支大,纯收入仍达到9万多元。

看着眼前的羔羊,图娅感慨地说:“这些察哈尔羔羊都是冬羔和早春羔,接羔周期比较集中,不仅成活率和双羔率高,而且省时省力。”说起该旗扶持发展察哈尔羊时,图娅说道:“旗里对集中饲养200只以上察哈尔基础羊的牧户,每只补助200元,对培育发展察哈尔种公羊每只补助1200元,每只成年种公羊可卖到4000-5000元。”图娅满脸兴奋。谈到今年的发展增收打算,图娅告诉记者:“今年将一些体型好、质量高的母羊羔暂不出栏,培育成品质优良的基础母羊再出栏,旗扶贫办已经预定了100只,仅这块收入就可达10万元以上”。察哈尔羊特色养殖让图娅增收信心满满。

据悉,该旗“察哈尔羊肉”地理标志产品已通过国家审查认定,饲养察哈尔羊已成为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好产业。

甘肃华亭县:林下养鸡圆了致富梦


冬日的一天,从华亭县城出发,驱车向西行15分钟,就能看到“砚峡乡万亩生态农业园”所在的那个山坡了,一片蓝色的板房隐藏在树林之中。砚峡乡村民屈喜平的林下生态养鸡场就坐落在这里。

刚走进养殖场,“咯咯咯……”我们就被一片鸡叫声吸引了,只见一片宽敞的树林内,一只只枣红色的土鸡正在欢快地觅食嬉戏,个个“精神抖擞”。

“别看我养的鸡个头不大,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土鸡,肉质佳、口感好、味道鲜,除本地外、陕西、宁夏的客商都来买我这的‘溜达鸡’。”屈喜平笑眯眯地对我们说。

以前曾做过煤炭运输生意的屈喜平介绍说,前几年,他看到林下经济发展迅速,便产生了建一个林下生态养鸡场的想法。随后,他将砚峡乡景家湾村一片林地承包下来,在山上盖了几栋鸡舍,发展起林下养鸡。

“和圈养鸡相比,林下空间大、空气好,鸡的活动量大,肉瓷实,肉和蛋的营养也更加丰富,皮毛都会亮一些。”屈喜平说。

经过6年的努力,屈喜平的林下养鸡场已经配套建成了育雏室、鸡舍、库房及办公用房20多间,拥有清洁车、饲料加工设备等大中型设施设备12台(件),资产达到120万元。

“虽然操了不少心,但钱也挣下了。当初承包林地搞养殖这步‘棋’是真走对了。”屈喜平喜滋滋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寻求致富的门路,如今总算找到了,是林下养鸡圆了我的致富梦。”

“咱老百姓,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下一步,我打算成立一个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林地发展林下养殖业,把周边的散养户集中起来,一起发家致富。”谈到发展前景,屈喜平信心满满地说,“我的预期目标是存栏达到2万只,年出栏量5万只,年销售鸡蛋20万只,年销售收入3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真正形成‘农户+协会+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宽群众收入渠道,把林下养殖生态鸡产业发展成当地头号致富奔小康产业。”

屈喜平发展林下养殖的成功事例,只是林下经济为华亭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的缩影。近年来,华亭县把林下养殖、核桃栽培、种药种草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力推进林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林下养殖36户,养殖生态鸡、羊、牛40.7万只(头),林药套种1.445万亩,林下种草9000亩,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4个,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10户,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门路,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威宁新丰村养殖大户蔡昌羊群里绽放“致富梦”


六月,走进炉山镇,满山的绿茶与苍郁的树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座充满绿色的大山里,一位40多岁的牧羊人正提着鞭子赶着一群羊行走在大山间,他就是炉山镇新丰村养殖大富蔡昌平。

说起蔡昌平的养殖经历,还得从很多年前他探寻致富之路说起。

致富路上不言弃

地处威宁县城东北部的炉山镇是个产煤大镇,加上一度时期威宁土法炼锌的盛行,在90年代的时候,该镇的人均收入就已达2000余元,不少人家靠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走上了致富之路,甚至当上了老板。

生活在炉山镇新丰村的蔡昌平自然也没逃脱该镇经济大潮的冲击,在他的记忆中,从18岁那年起,他就开始了人生的不懈奋斗。20多岁时,他已在朋友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会了驾驶东方牌的汽车,当时正是血气方刚的蔡昌平一边用东方牌汽车帮别人运煤烧锌,一边还在村子里盖起了几节小炉房,和炉山镇不少人一样,做起了煤炭和烧锌老板的美梦,日子过得顺风顺水,让人十分羡慕。

然而这样的好景却不长。

1996年,蔡昌平在全县对煤窑及罐子和烧锌的大整顿下,似乎在一夜之间又变回了平头老百姓。

1997年后,几乎看不到希望的蔡昌平选择了在附近的一家小煤厂上班,一个月挣得个五六千元的辛苦费合家过日子。

然而,连续干了好几年后,蔡昌平觉得在煤厂上帮别人打工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想到了回家自己创业致富。

近10年的奋斗时间,蔡昌平在探寻致富的路上,始终不言放弃。

养殖路上道不平

然而,一心发展林下种养殖发家致富的蔡昌平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依然再次栽了跟头。

看着承包的2000余亩林地里自己亲手种下的柳杉,嫁接的梨树以及所养的土鸡,蔡昌平心里充满了期待。

然而,令蔡昌平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当年的冬天,由于时间的仓促和没有任何养殖经验,在没有建成养殖基地的情况下,500余只土鸡被冰冷的寒流活活地冻死,剩下的400多只也因后来的管理不当陆续在林子里丢失,蔡昌平养鸡致富的梦想破灭了,可他依然没有灰心。

一路走来,蔡昌平以及合伙人的养殖之路并非平坦,然而处于劣势中的蔡昌平等人却依然不肯就此放弃。

合伙养羊幸福来

蔡昌平经过四方打听后,在百草坪的一位亲戚家得知养羊能赚钱,而且国家的帮扶政策很好,于是心急火燎的蔡昌平火速赶回家和几位合伙人商量再次投资养殖本地羊,结果几位合伙人的意见不谋而合,共同合伙投资了10多万元钱从百草坪一次性买回了200多只本地土山羊进行“圈养+放养”。

很快,蔡昌平与合伙人共同养殖的羊群发展到了300多只,呈现出了致富的新希望,有几位村里的朋友觉得蔡昌平与合伙人养殖的羊群很有发展前景,也加入了他们的合伙养殖圈子,目前合伙人已发展至9人,蔡昌平当起了羊群养殖“领头羊”。

蔡昌平说,由于考虑到羊群的不断壮大、养殖场地有限以及资金的紧缺等因素,9位合伙人目前采取分工负责和分场地养殖。其中,9位合伙人中,5位投工投力各负责60只羊群的养殖,养殖方式为各自赶回家里进行“圈养+放养”,其余的4位负责养殖资金的来源和周转,并且给养殖羊群的5位合伙人支付养羊的辛苦费和生活费,每月每人1500元,月月结清,养殖羊群销售后所赚得的利润9位合伙人再平分。

采访中,记者看到,300多只羊膘肥体健,养殖势头十分良好。

在采访结束时,蔡昌平告诉记者,时下羊肉市场价格良好,有商家向他们订购,价格出至18元至20元每斤,但因考虑到要把羊群养殖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养殖系统后,再成批成批地抽卖,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销售一只羊,也不愿在此时将羊进行销售。因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但他相信,一切都将只是暂时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问题,他和合伙人都会坚持下去,并将羊群养殖不断壮大,形成规模后带动示范周边更多的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9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