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养殖皮幼虫病危害及防治

一、皮蝇幼虫病的分布

牛皮蝇幼虫病的病原属于皮蝇属(Hypoderma),主要有两个种,即牛皮蝇(H.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据资料记载,这两种皮蝇,我省养牛地区普遍存在,并往往在同一个地方共存。

对牦牛皮蝇幼虫病的分布和危害情况的调查,过去报导的不多。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研所(1958)年报导,牦牛、犏牛的感染率为30%,感染强度1-29条虫;甘肃农大(1959)报导,天祝藏族自治县乌鞘芩一带牦牛的感染率为53.3%;兰州兽医研究所张平成(1963)报导,西北地区牦牛及黄牛感染率达到95.6%。

二、牛皮蝇幼虫病的危害性

截止1978年底,我省有牦牛479万头,是我省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皮蝇幼虫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皮蝇幼虫侵入牛体并在体内移行、发育的时期,正是我省牧草枯萎、气候严寒的冬春季节,牛只处于不断消耗自身营养而使体质逐渐消瘦的状态,再经皮蝇幼虫的危害,使牛体更为瘦弱。因此,可以认为,皮蝇幼虫病是一种长期地、持续性地消耗营养,危害健康,对养牛事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寄生虫病。

三、牦牛皮蝇幼虫病的防治

美国、苏联、澳大利亚、法国及北欧各国从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从采用物质杀虫剂(除虫菊、毒鱼藤等)进展到有机氯(六六六),最后大规模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倍硫磷等),据称近年来已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我国在50年代,已开始了对皮蝇幼虫病的研究和方式工作。当时,曾使用低浓度(1-2%)的敌百虫溶液,对患牛皮肤已穿孔的皮蝇幼虫进行局部涂擦,使虫体致死。此法只有在第三期幼虫钻透皮肤后才能使用,而不能在第一期幼虫刚进入牛体时进行早期治疗,因而不能消除皮蝇幼虫对牛体的长期危害,故防治效果很有限。以后改进为皮下注射10%敌百虫溶液,每公斤体重0.1-0.2毫克(大牛5毫升,中等牛和小牛2-3毫升),可以杀死移行于皮下的第二、三期幼虫。

为了筛选出一种高效、低毒、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防治药物,内蒙古锡盟牧科所在60年代,选用有机磷制剂的倍硫磷系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的精制品,对蒙古黄牛进行了皮蝇幼虫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1973年开始,改用农药倍硫磷原油(沈阳农药厂生产)进行防治,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至1976年,防治头数已达到60多万。当地群众反映:经过防治,牛体膘满肉肥,支援了国家建设,巩固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收入,养牛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我省皮蝇幼虫病的试验研究及防治工作,进行的较晚。1970年省牧科所应用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的倍硫磷,在门源县仙米公社进行了牦牛皮蝇幼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试验结果认为,每公斤体重7毫克,肌肉注射,杀虫效果100%,药费低廉,易于推广,便于应用。

1976年夏秋,内蒙古锡盟牧科所与我站协作,试验用农药倍硫磷原油对我省牦牛皮蝇幼虫病进行防治。在大通牛场进行了区域性防治试验,牦牛每公斤体重用药7毫克,肌肉注射,共防治牦牛8597头,情况简介于下。

1.使用药物:农药倍硫磷原油,比重1.25,原油含量达87%以上(即每毫升含原油1087毫克)。具有触杀和内吸性杀虫效能,对温血动物毒性低,对热、光、碱表现稳定。系沈阳农药厂产品。

2.安全试验:按牦牛每公斤体重用药15毫克、20毫克、25毫克三种剂量分三组,每组肌肉注射5头,共注射15头。仅在25毫克组中一头犊牛出现药物反应未经治疗而自愈,认为药物安全性良好。

3.杀虫效力试验:按牦牛每公斤体重用药3毫克、5毫克、7毫克、9毫克、11毫克五种剂量,分五组每组注射5头,共注射25头。注射57天后,每组宰杀试验牛3头,剖检和记载牛体食道粘膜下被倍硫磷致死的虫体数。通过试验,3毫克组杀虫效果为66.6%,5毫克至11毫克组的杀虫效果为100%。

4.区域性防治试验:在安全试验后杀虫效力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性防治试验,以每公斤体重7毫克的剂量,共注射牦牛(其中有少数犏牛)8,597头,其中出现轻度药物反应的牛犊17头,成年牛1头,共18头,反应率为0.209%,无药物中毒死亡,认为应用农药倍硫磷原油进行大规模防治,安全可靠。

以上两项试验证明,倍硫磷的工业品或农药原油防治牛蝇幼虫病的杀虫效果是可靠的,安全性良好,药弗低廉(每头牛防治一次不超过二分钱),且能做到早期治疗,在皮蝇成虫停止飞翔,第一期幼虫侵入牛体后就可进行防治,已达到早期消除皮蝇幼虫危害的目的。

国内有的兽医科研单位也曾进行过用辛硫磷防治皮蝇幼虫病的试验研究,据说其杀虫效果不如倍硫磷可靠。

据有关资料介绍,皮蝇磷防治皮蝇幼虫病每公斤体重用药100毫克。效果很好,其可以口服,用药方便。

体外杀虫剂蝇毒磷乳油(含纯蝇毒磷16%)也可用来杀死皮蝇幼虫。此药毒性强,仅供外用,每当春暖后,皮蝇幼虫穿破牛皮时使用。方法是把蝇毒磷乳油用水配成2.5/万的药液,涂擦患牛皮肤。如用此药液药浴,务必使牛只在药浴前喝足水,以免在药浴时引起中毒。

四、对我省防治皮蝇幼虫病的几点建议

1.根据我省气候和皮蝇的生物性特性,笔者认为,选择每年10~11月用倍硫磷对牛群进行一次普遍的防治,连续数年,以使皮蝇的种群密度持续而迅速地下降,已达到控制和扑灭皮蝇幼虫病的目的。

2.皮蝇幼虫病的流行与皮蝇的分布、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在开展防治工作之前,应对皮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便为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用倍硫磷防治牦牛皮蝇幼虫病的同时,应进行有机磷在牦牛体内的分布于残留时间测定等问题的研究。以便为食品卫生、维护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阅读

甲鱼腐皮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甲鱼腐皮病又叫溃烂病,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危害大,流行季节长,一般是甲鱼之间互相搏斗咬伤后被细菌感染所致。症状:体表溃烂、糜烂,一般病灶部位发生在颈部、背甲、四肢、尾部和裙边,轻者患处溃疡,重者直接导致死亡。防治方法:可用日晒疗法、漂白粉泼洒及注射给药法等进行治疗。

一、主要症状

甲鱼腐皮病又叫溃烂病,这种病发病率高,危害大,流行季节长,一般是跟鳖相互搏斗被其咬伤后,细菌感染所致。

甲鱼腐皮病主要症状表现:体表溃烂、糜烂,一般病灶部位发生在颈部、背甲、四肢、尾部和裙边。

病发过程:先是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然后发炎部位逐渐坏死,颜色变白或变黄,最后患处就开始溃疡。随着病情的加重,溃疡也跟着增多增大,骨骼和肌肉就裸露在外面。更严重者,四肢烂掉、爪脱落以及颈部骨骼露出。

注意:该病的季节长,只要不发生继发性感染,少部分病鳖可以自愈,多数能长期生存,如果病情严重或颈部感染,就会导致死亡。

二、治疗用方

1、治疗甲鱼腐皮病可以使用日晒疗法,先将鳖池水放干,然后把鳖全部捞出,每亩用60公斤左右兑水进行全池消毒,暴晒一天后再将池里灌满水。

2、病鳖先用高锰酸钾溶液200ppm,每立方用200克,侵洗20分钟入池,然后放到湿润的河沙晒背30分钟,再放到阴凉处,每天处理3次左右,连续2天,放回原池即可。

3、漂白粉进行泼洒,根据其不同大小进行隔离饲养,每隔6天左右泼洒一次漂白粉,每天4次左右,大概一个月即可。

4、浅水泼洒土霉素,将池水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按每立方40克土霉素的用量进行泼洒,连续3天即可。

5、注射给药法,对其注射庆大霉素或者卡那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万(国际单位)连续2天,第二天的用量减半。

6、投喂饲料,在饲料里加入土霉素,按每公斤鳖重0.2克进行投喂,第2-6天减半,连续3个星期即可。

三、预防方法

鳖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进行消毒,然后保证健康鳖入池,一般要选背甲呈黄褐色或带浅红色,板甲平面肥厚、规格均匀、体健灵活和无病无伤的进行放养。在放养时合理安排放养密度,根据不同大小规格的进行及时分养。选用高品质、营养均衡饲料喂养,保持水质清洁等。

葡萄短须螨虫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葡萄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之一,葡萄的功效有很多,它不光可以直接当水果吃,可以补充人体的很多营养元素,它还可以泡酒喝,葡萄酒对人体有一定的养生功效。

葡萄短须螨虫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1、危害症状:短须螨春天自葡萄展叶开始,以成虫、幼虫在嫩梢基部、叶片、果梗、果穗及副梢上危害。叶片受害后,叶面呈现很多黑褐色斑块,严重时焦枯落叶;果穗受害,果梗、穗轴呈黑色,组织变脆、极易折断;果粒受害,果面呈铁锈色,表面粗糙,有时龟裂,并影响着色。

2、发生规律及习性:以雌成螨在老皮裂缝内、叶腋部及芽鳞绒毛内群集越冬。一年发生67代。越冬雌成虫春季4月中下旬出蛰,15天左右开始产卵。78月的温、湿度最适合短须螨繁殖生长,此时发生量最多。10月中下旬开始转移到越冬部位越冬。

3、防治措施:

①葡萄防寒前或翌年出土后,剥除枝蔓上的老皮集中深埋,消灭一部分越冬的雌成螨。

②春季葡萄冬芽膨大时,结合防治壁虱喷布3度石硫合剂效果极佳。

③78月间虫口数量大时,喷施73%螨特浮油3000倍或尼索朗乳油3500倍。

葡萄的栽培环境要求

1、葡萄是喜温植物。初春气温10C开始萌发,温度越高,发芽越快。开花期以25-30C为宜,遇低温(15C以下)、雨雾、旱风,则授粉受精不良,造成大量落花落果。7-9月为浆果成熟期,如温度不足则浆果着色不良,含糖分降低,甚至不能充分成熟。当地是否能满足葡萄果实充分成熟的温度,通常以积算温度参考。如世峰的成熟积温(由开花期到成熟期日平均温度逐日累加的总和)是2564C,其开花期到成熟期为102日。

2、葡萄喜光性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叶片厚而深绿,光合作用强,植株生长壮实,花芽着生多,浆果含糖量高而甜美,产量高。

3、湿度不易过大。开花前降雨多,新梢生长过旺,消耗植株贮藏养分;花期多雨,受精不良,造成落花;果实肥大期到成熟期多雨,光线不足,糖度低下,着色不良,品质低劣,且容易裂果。高温多雨潮湿也是葡萄病害增多的主要原因。

葡萄病虫害防治

1、葡萄主要病害及防治

①葡萄黑痘病。主要危害葡萄绿色的幼嫩部分,嫩梢、叶柄、卷须受害时有暗色长圆形病斑,严重时病斑相连而干枯。果实着色后不再被害。本病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南方多雨地方易发此病。防治方法:及时剪除病枝、病叶、病果深埋,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萌芽前芽膨大时喷5度石硫合剂;生长期间(开花前和开花后各一次)喷波尔多液,按硫酸铜1斤、生石灰0.5斤、水80-100公斤比例配成。

②葡萄霜霉病。以危害叶片为主,病部表面均匀长出灰白色与霜一样的霉层为主要特征。多雨、多雾、多露天气最适发病。防治方法:雨季防治,从7月份起喷200倍波尔多液2-3次。

③葡萄炭疽病。危害果实为主,一般在7月中旬果实含糖量上升至果实成熟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盛期。防治方法:及时剪除病枝,消灭病源;6月中旬以后每隔半月喷一次600-800倍退菌特液。

④葡萄白粉病。危害葡萄所有绿色部分,如果实、叶片、新梢等,发病部位表面形成灰白色粉层。高温闷热天气容易发病,管理粗放、架面郁闭亦能促进病毒发展。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保持架面通风透光;浇毁剪下的病枝和病叶;萌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5月中旬喷一次0.2-0.3度石硫合剂。

⑤葡萄水罐子病。又名葡萄水红粒,是一种生理病害,由结果过多,营养不足所致。此病常在果穗尖端部发生,感病较轻时病果含糖量低,酸度高,果肉组织变软;严重时果色变淡,甜、香味全无,果肉成水状,继如皱缩。防治方法:通过适当留枝、疏穗或掐穗尖调节结果量;加强施肥,增加树体营养,适当施钾肥,可减少本病发生。

2、葡萄主要虫害及防治

①葡萄二星叶蝉,又名葡萄二点浮尘子,头顶上有两个明显的圆形黑斑、成虫体长3.5毫米,全身淡黄白色,幼虫体长约2毫米。整个葡萄生长期均能危害,被害叶片出现许多小白点,严重时叶色苍白,致使叶片早落。喷50%敌敌畏或90%敌百虫或40%乐果800-1000倍液有效。

②葡萄红蜘蛛。防治方法:冬季剥去枝喷上老皮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喷石硫合剂,萌芽时3度,生长季节喷0.2-0.3度即可。

③坚蚧,又名坚介壳虫,可喷50%敌敌畏1000倍液防治。

注意: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是葡萄防治病虫害常用药物,两者不能混合使用,喷石硫合剂后须间隔10-15天后再喷波尔多液,而喷波尔多液后再喷石硫合剂,其中须间隔30天。

葡萄的品种有哪些

葡萄原产地亚洲西部地区,世界上大部分葡萄园分布在北纬20~52度之间及南纬30~45度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半球。中国葡萄多在北纬30~43度之间。葡萄的种类繁多,全世界有8000多种,中国有500种以上。著名的如:紫红浑圆、珠光宝气的龙眼,被誉为北国明珠。有早熟的无核白,酸甜可口的红提等。

1、嘉本纳沙威浓

嘉本纳沙威浓是高贵的红酒葡萄品种之王,在全世界广为种植。其颗粒小、皮厚、晚熟,酿成的酒色泽深浓。葡萄酒浅嫩时单宁酸味激烈,有藏酿之质。其特点是最能表现黑加仑子味,蜜瓜味、甘草味,酒体结构丰厚结实,酒力强劲。

2、贝露娃

贝露娃是名贵红酒用葡萄的皇后。其酒体温柔清雅,其特点是年轻时清雅芳香,成熟时温柔雅致,果味充盈而复合,并带有较明显的草莓和樱桃的香气。贝露娃可以酿出全世界最令人兴奋的红酒,但美玉有瑕,贝露娃是公认难以栽植的葡萄品种,其果粒虽成熟较早,但脆弱、皮薄、易腐烂。

3、穗乐仙

穗乐仙是古典红酒用葡萄中的王子。属中浓度酒体,在嘉本纳沙威浓与贝露娃之间,具藏酿价值。完全成熟时,如上等贝露娃一样质地柔滑而浓郁。穗乐仙是一种晚熟品种,色泽较深,在温暖的土质如花岗岩土壤中生长最佳。但如种植过密,它所特有的桑椹果香和黑胡椒味就会变淡。

4、梅乐

梅乐也是最受欢迎的红葡萄品种。梅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早熟、鲜嫩且多产,可以用来大量酿制美味而柔滑的葡萄酒。也可以广泛用作与其它葡萄品种混合成成熟平衡的红酒。梅乐在较凉的地方长势良好。

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葡萄品种的选择虽然重要,但是对种植中葡萄疾病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选择合适的品种再加上种植中疾病的预防和技术的结合才能提高葡萄的种植产量。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因及防治方法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率高、危害大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是病毒。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周围有病蜂群,带有病毒的病蜂在采花时把病毒沾染到花朵上,健康蜂采花时会感染病毒引发疾病;箱体不严,在外界缺花少蜜时,带有病毒的病蜂侵入健康蜂群盗蜜,会把病毒传给健康蜂群引发疾病或健康蜂群侵入病蜂群盗蜜感染病毒引发疾病;健康的处女王跟带有病毒的雄蜂交配会全面感染病毒引发疾病;病蜂用过的蜂箱、蜂具等都会传播病毒引发疾病;空气、风力也传播病毒引发疾病;病蜂场管理人员衣物所沾染的病毒也是传播疾病的媒体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发传播渠道之多是不好预防的,只有在发现病蜂群时及时治疗。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毒主要危害蜜蜂的大幼虫。健康的大幼虫晶亮、饱满带有光泽,而带病的大幼虫暗淡、瘦弱、没有光泽。病死的大幼虫呈淡黄色、袋状,有的粘在巢壁上,有的死在巢房底部,封口的大幼虫死后被工蜂咬破口显现出死亡的幼虫。发现这样的病蜂群要及时处理。处理方法:轻者用竹签把病死幼虫挖出消毒销毁,巢脾经严格消毒后再用;严重的巢脾销毁化蜡。其他巢脾和蜂箱通过严格消毒后再用。消毒办法:蜂箱用0.5%的新洁尔灭刷洗后再用75%医用乙醇对蜂胶液喷雾消毒;蜂脾脱蜂后用75%医用乙醇对蜂胶液喷雾消毒,千万不能带蜂喷雾,若这样,蜂很快就会全群飞逃。处理好的蜂群平时最好再喂点抗病毒药物。病情严重没有挽救价值的小群可以销毁,以免危害全场。另外,病情轻微的蜂群经过处理可以换箱换脾移到2.5 km 以外没蜂的地方隔离饲养。隔离饲养的蜂群平时注意饲喂抗病毒药物,以防发病。有病史的蜂场要注意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强群培育种王更换弱小病群的蜂王,这样也可以促使病群好转。

有过幼虫病病史的蜂场,每年春季把蜂场场地和蜂具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场地用生石灰或火碱消毒;蜂具、蜂脾用75%医用乙醇加蜂胶液消毒。

患囊状幼虫病的蜂群是可以治好的。发现病群时要及时处理,处理方法可以按上述方法进行。我地有个姓付的养中蜂者,2013 年春季蜂群发展很好,他移了一部分蜂王进行分蜂,王台成熟后分了五六个新分群,随即转运到5 km 外一个中蜂场,想用别人的雄蜂进行杂交,但不知对方蜂群患有幼虫病,结果交尾群运回后全场感染疾病,经过反复治疗控制,2014 年春季把剩余的五六箱蜂进行严格的消毒换箱换脾转移到二三千米以外没蜂的地方隔离饲养,结果蜂群繁殖发展很好。另外一个姓曹的蜂友2013 年养了2 群中蜂因烂子而垮掉,2014 年春把所有蜂箱、巢脾、蜂具全面消毒后又买了2 群中蜂,发展很好,除取了 50 多千克蜂蜜外,还发展了4 群蜂,共6 群蜂,群势很好。由此看来,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可以治好的。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是有规律的。一般在外界蜜粉源条件正常的情况下,蜜蜂有花采,能正常维持繁殖、生活,蜂群就不易发病;反而条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蜂群一感染病毒就会发病。在外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设法给蜂群补充足够的生活条件,保证蜂群的正常生存。

青海高原牦牛


(一)产地与分布

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部4个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m,甚至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据1981年底统计,共有346万余头牦牛。

(二)青海高原牦牛品种形成

1959年,在青海柴达木境内诺木洪发现的古代社会文化遗址中,有磨制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石纺轮和用牦牛毛、绵羊毛制成的毛布、毛线、毛绳、毛带等遗物,经考证,在殷周时,这里便已饲养牦牛。因此,认为野牦牛被驯化为家牦牛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现在的分布区内,至今仍常有成群野牦牛(藏语叫宗)出没,尤其在配种季节,常发现有野公牦牛混入家牦牛群中与母牛交配,且其公母后代均有正常生殖力,由此推断,现代的家牦牛不断地掺有野牦牛血液。

青海高原牦牛分布境内,昆仑山系和祁连山系相互纵横交错,形成两个高寒地区。一个产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的杂多、治多、曲麻莱三县的六个公社,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部的两场、社,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公社,天峻县术里苏里公社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公社,年平均气温-2℃~-5.7℃,年降水量282~774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50%以上,多高山草甸草场,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矮生牧草为主,青草期4个月。另一产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与黄南藏族自治州邻近黄河地区,年平均气温-1.4~2.7℃,年降水量460~774mm,牧草以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株高而覆盖度大,青草期4~5个月。两个产区的极其近似的自然条件是形成青海高原牦牛的重要因素,使之比青海省内其他类型牦牛的性能高出一筹,自成一系。

(三)青海高原牦牛体型外貌

青海高原牦牛(公)

1.外貌特征

青海高原牦牛,由于不断混入野牦牛遗传基因,因而体型外貌上多带有野牦牛的特征。

头大,角粗:皮松厚;鬐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着统裙,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2.体尺与体重

青海高原牦牛(母)

成年公牦牛体高平均为129.2cm,母牦牛为110.9cm;体重分别为443.4和256.4kg(见表1)。

表1成年牦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3.体态结构

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成年牛平均体尺指数(%):肢长为43.3,体长119.1,胸围147.5,管围15.5,体躯124.7,尻高96.4。

(四)青海高原牦牛生产性能

1.产内性能

据1980年12月测定,成年阉牦牛(12头)平均体重为373.632.8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据测定(不包括犊牛哺食量),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kg;经产母牛为1.38~1.70kg。泌乳期一般为150d左右,年产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kg;幼龄牛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m,两型毛直径为34.8~39m,绒毛直径为16.8~20.3m;粗毛长度为18.3~34cm,绒毛长度为4.7~5.5cm。

4.役用性能

阉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kg,日行20~35km,可连续行走15d以上;最大驮重304.075.9kg,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高的可达115.8%。

用作骑乘,单乘日行30~40km。500m骑速1min43s至2min50s。跑后l5~31min,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五)青海高原牦牛繁殖性能

公牦牛一岁左右即有性行为,但无成熟精子,两岁性成熟后即可参加配种;2~6岁配种能力最强,以后则逐渐减弱,个别老龄公牦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现。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30~40,此时受胎率较高,个别可达1:50~70。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母牦牛一般2~9.5岁开始发情配种,个别的在1~1.5岁时有发情表现,有的3~3.5岁才发情配种。在正常年景,个别饲放管理好的母牦牛群,繁殖成活率为60%左右,差的仅30%~40%。母牦牛一年一产者在60%以上,两年一产者约30%左右,双犊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长达15年。

母牦牛季节性发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情,7、8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产犊,4~5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10月份产犊。

发情周期平均为21.3d,个体间差异大,14~28d者占56.2%。发情持续期为41~51h。一般在发情12h以后排卵,有的在发情终止后3~36h排卵。妊娠期为256.8(250~260)d。

(六)青海高原牦牛适应性能

青海高原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V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0生理常值:体温平均为37.83~38.13℃(其中幼龄牦牛38.08~38.66℃,成年牦牛37.41~38.27℃);脉搏平均为43.01~62.23次/min(其中幼龄牦牛54.14~74.73次/min,成年牦牛32.00~58.23次/min),海拔高时,脉搏次数增到57.17~74.73次/min;呼吸平均为12.98~19.61次,/min(幼龄牦牛14.95~20.24次/min,成年牦牛11.39~24.67次/min),海拔高时,呼吸次数增到13.97~24.67次/min,血红蛋白平均为70.12~78.79g/100ml。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七)评价与展望

青海高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个面较广、量较大、质量较好的地方良种。它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近年来,因活牦牛在港澳市场销售颇受欢迎,开始为国家换取外汇。但是,由于经营方式和饲牧管理粗放,畜群饲养周期长,周转慢,产品率和经济效益都还较低。为此,必须加强本品种选育.实行科学养裔,制订区域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

牦牛


牦牛,藏语可可う(yag),因其叫声似猪,又名猪声牛,是生息在我国3000~5000m高山草原上的一种特有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一个稀有牛种。据统计,1981年底约有牦牛1300万头,居世界首位。

牦牛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饲养历史悠久,若干世纪以来,当地人民(主要是藏族)依靠牦牛生产乳、肉、毛、皮和利用其役力耕耘、运载、通商贸易物资交流及骑乘征战,魁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牦牛在这些地区的国民经济中,不论种植业,实行多种经营,还是发展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满足人民生活物质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些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雕、图腾、舞蹈、宗教祭祀中都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从牦牛对生活的特定气候地带的适应性和生态地理、生理特征的表现看,牦牛是地球之巅特具的高寒环境中生存的一个宝贵的特化种。

牦牛胸部发育良好,气管软骨环间距与狗的气管相似,可适应频速呼吸;心肺发达,心、肺脏指数大,平均为0.7780.040和1.2120.110,肺小泡和小泡囊的面积大,平均占总面积的59%,而当地黄牛为40%;它的血液中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红细胞数为900万/mm2以上,血红蛋白为13g/100m1。血清生化成分平均值:公、母牦牛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38.55mg/100ml和140.10mg/100ml;碱性磷酸酶为11.51和14.58全氏单位;总蛋白为8.05和7.84;清蛋白为3.34和3.23,-球蛋白为2.25和2.10;LDH同工酶活力为781.7和650.0。加之其被毛、皮肤和蹄质的特殊结构及口、鼻、唇和舌的异常构造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岭,凡绵羊无法通过的地方和利用的牧草,牦牛均能顺利通过和采食,故有高原之舟的誉称。

牦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29对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x/xY型,是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目前,牦牛仍是以自然交配为主:杂交改良已推行普通牛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牦牛的经济价值广泛,俗称万能种,通常皆为兼用,如乳、肉、毛、皮、役力。牦牛肉呈深鲜红色,蛋白质含量高,为21.6%;脂肪含量低,为1.6%~4.7%,16月龄牦牛肌纤维直径为27.906.23m,藏医用作食疗的壮补剂。牦牛乳含干物质17.0%~1.80%,密度1.036,乳蛋白5.4%,乳糖5.0%,乳脂率平均为6.9%(5.0%~8.6%),脂肪球大,直径为4.0~4.5m。矿物质含量为0.3%;每100g乳含维生素A1300IU;lkg乳的热量为4.213MJ,比黑白花奶牛高44%。牦牛乳色泽金黄,是乳制品的上等原料,尤其宜于加工成酥油。提取奶油后的奶渣(干酪),是牧民的生活必需品。牦牛毛(包括尾毛)是我国传统特产,畅销国内外,其中以白牦牛毛最为贵重。近年来,牦牛绒毛已成为新型优质毛纺原料,弹性、光泽、手感等指标胜过开司米。牦牛鲜皮重为活重的8%。

犏牛是牦牛与当地黄牛进行种间杂交的一代杂种牛,以黄牛为父本、牦牛为母本者叫真犏牛(即正交犏牛)或黄犏牛;以牦牛为父本、黄牛为母本者叫假犏牛(即反交犏牛)或牦犏牛。近年用普通牛种乳用或肉用品种公牛的冷冻精液与母牦牛杂交,所产生的一代杂种牛更表现出强杂种优势:生长发育快,早熟,适应范围扩大,世代间隔缩短,畜群周转加快,乳、肉产量和役力大幅度提高,深受牧区、半农半牧区和邻近农区群众的欢迎。

母犏牛继续进行级进杂交,在二元杂交下杂种优势明显下降,通常不再利用;但组合好的三元杂交,杂种优势下降不明显。

普通牛与牦牛的种间杂种,其雄性在1~3代虽有旺盛的性欲表现,但睾丸组织中不能产生正常活力的精子而无生育力。因此,公、母杂种牛不能互交以固定其优良特性。随着杂交到三代以上,杂种公牛则逐渐恢复生育力,到四代公、母皆能生育,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又返回而接近原级进父本情况。

泥鳅腐皮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泥鳅腐皮病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泥鳅感染细菌引起的皮肤发炎、水肿、出血、赤皮、烂皮、烂鳍等现象,统称为腐皮,是泥鳅的多发病。常与肠炎病混合发生,造成较多死亡,给泥鳅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主要症状

泥鳅身体两测、腹部、尾部、鳍根部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及腐烂,严重的肌肉腐烂。溃疡灶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有的泥鳅并发肠炎病,肛门红肿。病鳅摄食量减少、消瘦,继而出现死亡。

二、发病原因

夏季是该病多发季节,其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水质恶化,水质过肥,氨氮量高,溶氧不足;水温高,温差大;饲养密度高,管理不善,外伤等原因导致泥鳅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细菌而发病。

三、防治措施

内服外消,综合防治

1.内服:“芪黄素+肝肾康+抗生素”拌料,连喂5天。

2.外泼:“香连溶液+戊二醛”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天。食台泼洒“果根素+大熊座”。

3.适度换水,改善水质:“普洁净颗粒”改底。

中甸牦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甸牦牛主产于海拔2900-4900m之间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中北部地区大中甸、小中甸、建塘镇、格咱、尼汝、东旺等地,周边的乡城、德荣、稻城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老君山等,在海拔2500~2800m的中山温带区的山地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香格里拉县平均海拔高度3200m,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交界处,年平均气温5.4℃,大于10℃年积温790~2300℃,最高气温24.9℃,最低气温-21℃;无绝对无霜期,冰冻期长达124天。年降水量600~800mm,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属半干旱、半湿润寒温型高原季风气候带。草地主要为高寒草甸、亚高山(林间)草甸、沼泽草甸、山地灌丛、疏林林间草地等类型。较温暖的可耕地区主要农作物为马铃薯、蔓菁、青稞、油菜、燕麦等几种耐寒作物。

二、中甸牦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中甸牦牛是当地居民长期驯化野牦牛逐步演变形成家牦牛的地方品种,据古文献记载,汉代中甸被称为越巂牦牛地,夷人畜牛以为食。光绪十年《新修中甸厅志书》夷食篇中记载居民以青稞炒磨为面,用酥油盐茶和之,名日糌粑,民间朝饔夕飧。说明当地居民饲养牦牛挤奶的历史悠久。中甸县与四川甘孜州稻城、乡城及西藏昌都地区相毗邻,历史上就有相互交换种牦牛和在交界地混牧的习惯,因而中甸牦牛与相邻藏东南康区牦牛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产区中甸牦牛的饲养历经各种社会变迁,养殖数量几起几落。新中国成立前牦牛养殖作为农牧区的支柱产业,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人均牦牛饲养量较大,总数量为2万-3万头。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以粮为纲、垦草种田的影响,牦牛饲养数量曾一度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存栏牦牛2.03万头。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进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推动了牦牛养殖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实施天然林禁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草地牧业建设项目等,牦牛产品销售价格回升等,使牦牛产业重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到2005年存栏牦牛4.33万头,近15年间,年均增长3.29%。中甸牦牛由于长期小群封闭放牧饲养,生产性能趋于下降。

三、中甸牦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中甸牦牛毛色以黑褐色为主,其次为黑白花,偶见纯白牦牛。头大小中等、宽短,公牛头粗重趋于方形,母牛头略显清秀。额宽、稍显穹隆,额毛丛生,公牛多为卷毛,母牛额毛稍稀短(/)。嘴宽大,嘴唇薄而灵活。眼睛圆大、突出有神,眼脸以灰褐色、黑褐色为主,偶见粉色。鼻长微陷,鼻孔较大。耳小平伸。公、母牛均有角,无角牦牛极少见。角间距大,角基粗大,角尖多向上、向前开张呈弧形。颈短薄,公牛稍粗厚,无颈垂。颈肩、肩背结合紧凑。胸短深而宽广,公牦牛较母牦牛发达、开阔,无胸垂,鬐甲稍耸、向后渐倾,背平直、较短,腰稍凹,十字部微隆,肋骨稍开张,腹大、不下垂,尻斜短或圆短。尾较短,尾毛蓬生如帚状,尾梢毛色以黑色为主,其次是白色。四肢坚实,前肢开阔直立,后肢微曲,系短有力,蹄大、钝圆、质坚韧。母牛乳房较小,乳头短小,乳静脉不发达。公牛睾丸较小,阴鞘紧贴腹部。全身被毛密长,冬、春长毛下有绒毛,腹毛长及地。

2.体重和体尺

中甸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表1中甸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中甸牦牛属晚熟小型肉用型,生长速度缓慢,生长周期长,生产性能较低。

1.产肉性能对4头6~9岁阉牛、3头10岁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表2中旬牦牛屠宰性能

2007年5月20日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对迪庆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提供的5份肉样进行检测,中甸牦牛肌肉含水分66.36%1.51%,粗蛋白27.10%2.08%,粗脂肪5.54%2.19%。

2.产奶性能

中甸牦牛一般4~6月份产犊泌乳,11月下旬至次年4月份前干乳,泌乳期平均为195天左右,年挤奶量210kg,乳脂率6.2%左右。

3.产毛(绒)性能中甸牦牛被毛下有绒毛,现极少抓绒。

4.繁殖性能

中旬牦牛属晚熟、低繁殖性能牛种,一般3~4岁性成熟初配。性成熟年龄公牛24~36月龄,平均30月龄;母牛26~42月龄,平均36月龄。初配年龄公牛30月龄,母牛36月龄。一般7~10月份配种,次年3~7月份产犊,发情周期19天左右,妊娠期259天左右,初生重公犊19.0kg,母犊18.7kg。一般犊牛随母牛放牧至下一胎犊牛生产时才强制断乳,犊牛冬春成活率一般为90.0%。

四、中甸牦牛饲养管理

中甸牦牛以终年游牧的半野生状态进行饲养,极少有圈饲,成年牦牛终年昼夜放牧,极少部分在冬季和初春昼牧夜圈。犊牛全年昼牧夜圈。极少补饲,冬春母牛适当补饲青干草和秸秆,泌乳期母牛长期以青稞面加盐的混合面粉诱食进行拴系挤奶;成年牦牛一般15~30天补饲一次熟肉汤加面粉稀汤;成年公牛每15天左右寻回后补盐,其他时间野外放牧;犊牛10日龄以前不放牧,之后白天随母牛放牧哺乳,夜间关圈停乳,冬春昼夜跟牧哺乳,一直到下一胎产犊为止。中甸牦牛极耐粗放管理,具有极强的抗病力,很少发病,极少见母牛难产,母牛母性极强、护犊。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中甸牦牛保种场和保护区,已实施迪庆州中甸牦牛保种选育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了四个中甸牦牛育种示范户,存栏中甸牦牛268头,其中能繁母牛119头、种公牛13头。中甸牦牛1987年收录于《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有关研究人员1998年开展了中甸牦牛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2009年利用分布于黄牛15条染色体的15个微卫星标记对中甸牦牛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六、中甸牦牛品种评价

中甸牦牛是藏族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选择培育形成的牦牛地方品种,适应高海拔自然气候环境,乳脂率和肌肉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但其性成熟较晚、繁殖力低、生长相对缓慢。今后应对中旬牦牛适宜高寒自然环境的生理行为特性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中甸牦牛肉、奶产品,并作为观光畜牧业的畜种加以选育和提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09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