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鸭病危害与处理方法

1 雏鸭肝炎

1.1 发病原因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雏鸭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这种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现球状或者类似于球状,这种病毒寄生在尿囊内生长繁殖,这种病毒的抵抗能力很强,幼龄的鸭子容易感染,特别是在幼龄鸭子被感染以后死亡的几率非常大,鸭子在得病以后,表现为食欲不振,几乎不吃任何东西,一直趴伏在地上,拉出绿色的稀便,头冲向后背,两腿痉挛无力,这种情况大约出现3 d以后,幼龄的鸭子就会死亡。

1.2 预防措施 在母鸭产下小鸭之前的20 d左右注射疫苗,比如:雏鸭肝炎疫苗。在母鸭产蛋以前注射就会使得幼龄的鸭子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性能。在雏鸭破壳而出以后,再给雏鸭注射疫苗,这样加上母体带来的免疫,自身的免疫力就会大大加强,但是应该注意在注射的时候应该在皮下注射。

1.3 治疗方法 在发现上述的现象以后,及时的诊断治疗,可以注射具有高免疫力的血清,同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之类的东西以防止发生大规模发病,多次进行换水,使得体质能够增强。

2 鸭曲霉菌病

2.1 发病原因 曲霉菌病毒是多数的禽类都能够感染的一类病菌,在鸭子中,雏鸭特别容易感染。这种病主要是由烟曲霉菌引起的,大部分是由于饲料发霉而引起,病的特征是呼吸道感染,发出沙哑的声音,毛发呈现胶状,眼睛半闭,流鼻涕流眼泪,严重的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2.2 预防措施 注意及时的检查饲料是否已经发霉,坚决不能用已经发霉的饲料。其次,垫料不能够重复使用,如果重复的话,里面会掺杂着一部分的唾液细菌,这个可以引发鸭曲霉菌。最重要的一点是,鸭舍要注意通风,保证鸭舍的干燥。

2.3 治疗方法 在饲料里加入硫酸铜来中和碱性的物质,因为鸭曲霉菌在碱性条件下最容易产生,一旦病菌产生的时候,硫酸铜也可以及时将其反应掉,还要配合使用维生素来饮水,这样就能够治疗这种病毒了。

3 鸭瘟

3.1 发病原因 鸭瘟又名为病毒性肠炎,是鸭类最容易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病最大的特征是流行管饭,传播迅速[2],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的高。主要发病对象是一个月以上的鸭子,幼龄鸭子很少发病。发病的鸭子食欲下降,饮水的次数增加,头部变大。

3.2 防治 这种病目前还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幼龄期注入一定的疫苗来预防这种疾病的传播,同时要保证鸭子的清洁,因为鸭舍的不干净最容易引起病毒的传播。

4 鸭传染性浆膜炎

4.1 发病原因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为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于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者急性败血症的传染病,这种病最大的特征就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这种病菌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个地方,引起的死亡非常严重。而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点头或者摇头,遭受过这种病的鸭子就会成为僵硬的鸭子。

4.2 预防措施 场地内不要出现石头以及尖锐的东西,及时的清理场地,防止脚蹼被刺伤,同时也应该注意防暑和防寒,及时的清楚粪便,保证合理的饲料投放密度,合理的配放饲料,增强雏鸭的体质。

4.3 治疗方法 这种由于持续时间长,所需要的药物也比较多,对于每一个药物而言,都会产生抗药性,所以应该经常换药[3],来达到消灭病菌的方法,可以使用环丙沙星或者恩诺沙星等杀菌药物拌入饲料中使用,同时使用红霉素或者土霉素拌料,连续使用一周,再将链霉素等注入到肌肉中。

5 结语

疾病已经成为限制养鸭业发展的一大重要的因素,同时也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养鸭业的发展中应该首先要考虑加入病毒检测器,这样的话就能够减少病毒的发病率,也为养鸭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相关阅读

几种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鸭病毒性肝炎
该病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病程短、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仅发生于雏鸭,主要发生于1周龄~3周龄,育成鸭一般不发病,也不影响产蛋。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更易发生,潜伏期为1~4天,病程进展迅速,短时间就波及整个鸭群。
1.1临床诊断
感染初期精神萎靡,呆立,身体虚弱,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眼半闭,有的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发病12~24小时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痉挛,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出现抽搐后,约20分钟左右双腿伸直死亡。病理解剖特点是: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大小不等血斑。
1.2防治措施
(1)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引进健康雏鸭苗,1月龄以内的雏鸭要隔离饲养,供给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饮用自来水或深井水,不得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水,用具要清洗、消毒。
(2)给1日龄雏鸭接种弱毒疫苗,在肌肉或鼻腔接种,4天后即产生免疫。
(3)给刚出壳的雏鸭肌内注射血清,每只肌注康复鸭血清0.5~1毫升,即可预防。
(4)给1日龄雏鸭皮下注射鸭肝炎灵0.5毫升,可防此病发生。
2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本病的流行与气温、湿度、鸭群的繁殖季节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该病潜伏期为3~7天,发病的持续时间为数天至1个月左右,整个流行过程为2~6周。
2.1临床诊断
发病初期为精神不佳,食欲减少或停食,口干,喜卧不愿走动,体温达43℃以上,流泪、眼周围羽毛粘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部分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之后食欲完全消失,或口渴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最后完全不能站立。病理解剖特点是:以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
2.2防治措施
(1)不从疫区引进种鸭,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对鸭舍及用具进行消毒。
(2)定期用鸭瘟疫苗作预防接种,雏鸭在20日龄注射,即可免疫一个多月,60日龄(成鸭)以上注射可免疫8~9个月,使用时疫苗加生理盐水稀释200倍,每只鸭胸肌注射1毫升。
(3)发生鸭瘟时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必要时剂量加倍,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鸭霍乱
鸭霍乱病是一种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见多发、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菌能长时间存活在周围的空气、水源、土壤中,遇到高温、潮湿、多雨天气或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应激反应等环境变化时能迅速感染鸭群。也可通过其他禽类传染给鸭群。鸭霍乱病程短促,一般在数小时至两天致死,雏鸭常呈流行性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育成鸭多为散发性、间歇性流行。
3.1临床诊断
急性,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死后嗉囊充实,倒提从口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慢性,精神委顿,尾翅下垂,羽毛蓬乱粘水,行走无力,常离群掉队,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饮水增加,嗉囊松软空虚,病程较长的,不停摇头甩颈,呼吸困难,口鼻流黏液,不时发出咕咕的响声,排出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有难闻的腥臭味,在1~3天内死亡。病理解剖特点是:胸膜腔的浆膜,尤其是心冠沟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脾脏常呈樱桃红色,最具特征的是整个肝脏表面散布着灰白色针头大、较规则的坏死点,肺脏常呈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
3.2防治措施
(1)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使鸭群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圈舍保持宽敞干燥,通风良好,净化水源,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度。
(2)对50日龄以上的鸭注射禽霍乱菌苗,每只鸭肌内注射2毫升,
一般能免疫5~6个月。
(3)当鸭病发时,即给每只鸭肌内注射青霉素100毫升,连用2天,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
(4)用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嘧啶按0.4%~0.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连续喂4~6天,或口服0.2~0.5克(按每千克体重算),连续喂4~5次即可。
(5)给每只鸭口服土霉素0.2~0.3克,或按0.05%~0.1%的比例混合饲料连续喂6~8天。
4鸭产蛋量下降综合征
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一些传染性因素、某些营养缺乏因素及某些应激反应引起育成鸭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疾病。疫情多见于深秋与冬季,发病急,传播快,容易造成大区域性流行。主要侵害产蛋阶段的蛋鸭、种鸭,初产鸭更易感染,疫情发生时,鸭场区域内其他禽类,如,鸡、鸭、鹅也有相关病原的感染。
4.1临床诊断
食欲大幅度下降,肿头,流泪,眼眶周围羽毛潮湿。下痢,粪便稀薄,呈白色或淡黄色。产蛋急剧下降,产蛋率在2~3天内比原来下降70%~80%,并且持续2~3周,所产蛋软壳、无壳、壳粗糙,易破裂,或产小蛋等。病理解剖特点是:眼结膜充血,肠道可能有一定程度充血和不明显的出血,卵巢萎缩,卵子充血变形等。另外,诊断时应注意鉴别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败血支原体等感染所致的产蛋下降疾病,及由其他营养缺乏因素和环境应激因素所致的产蛋下降疾病。
4.2防治措施
(1)补充营养,鸭子喜欢吃荤,饲料中应增加动物性蛋白原料,并添加多种维生素,以补充营养。
(2)合理饲喂,秋鸭饲喂精料的用量应视产蛋率而定,产蛋率在50%以上,可多添加精料,反之,可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或增加精料中的糠麸类的用量,鸭子不能喂得过肥或过瘦,过肥不产蛋,过瘦产蛋能力下降,要一直使鸭子保持良好体况。
(3)保持适宜的环境,鸭子生活环境既要有嬉戏的水池,又要有干燥的活动场所,且水质卫生,秋季蛋鸭代谢旺盛,对环境很敏感,因而不要轻易改变饲料成分,气温过高时可延长鸭群洗浴次数,另外,鸭怕吵,容易惊吓,所以鸭舍要保持安静,减少噪音的刺激。
(4)增加光照,秋季光照不足,影响产蛋,可在鸭舍内设置两套照明设备,以补充光照。
(5)制定严格的疫苗防疫程序,蛋鸭开产前要注射鸭瘟、禽霍乱、大肠杆菌、鸭疫里氏杆菌等多种疫苗。
(6)定期对鸭群投喂保健性预防药物,用以中药制剂和广谱抗菌素为主,当蛋鸭群出现发病,要及时查明病因,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的办法。
作者简介
邱淑萍、刘艳梅,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农副业生产教研室教员。

河蟹塘高pH的危害与处理方法



pH主要是用来描述水溶液的酸碱程度,是水产养殖的最基础指标之一。最适合螃蟹生长的pH值为7.5—8.5,但在螃蟹养殖过程中特别是中后期许多塘口都会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特别是水清水草多的塘口、长青苔的塘口、蓝藻爆发的塘口等。
pH值高蓝藻爆发
pH高的危害
1、腐蚀螃蟹鳃部,鳃丝肿胀部易被有害菌感染,长期偏高爬边上草的螃蟹多,高温期易出现伤亡。
2、导致水体缺乏碳源、微量元素,当营养元素缺乏时水草、藻类、菌类、养殖生物都会因为营养元素缺乏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
3、总碱度、总硬度偏低,天气好时易出现倒藻。
4、螃蟹吃食差,主要因为不良的环境导致鳃部或者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从而不吃食,体质变弱。
5、易脱壳不遂,温差大时脱壳后死亡,出现脱壳不遂主要水体中钙出现沉淀,或被其他吸收。
6、易长蓝藻,普通有益藻在高PH值的生长受到抑制。
7、用药效果差,使用酸性的药物、藻类、菌类时效果差。
pH值高青苔药使用后效果差
8、易出现青苔、刚毛藻等。
9、其他影响,氨氮毒性变大等。
PH值高鳃部水肿腐烂
pH的正常指标
螃蟹塘由于水草、青苔、蓝藻等许多塘口pH都很难保持在7.5~8.5之间。所以通过检测,建议塘口中下层水体pH最多不要超过9.5,高于时塘口就易出现以上问题。特别部分塘口超过10以上,基本上都会出现大量伤亡。
高pH的处理
1、减少水草覆盖面积、割草捞除过多的水草。
2、杀灭部分藻类、水草。
3、增加漂浮植物覆盖面积。
用药很难去降低pH,除了部分杀藻、杀草药效果好,但使用后对养殖动物危害大。因此pH高的塘口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定期换水,使用活肥、补钙素、优镁、纳米黑金、水博士、黄金益菌素等减轻pH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牦牛养殖皮幼虫病危害及防治


一、皮蝇幼虫病的分布

牛皮蝇幼虫病的病原属于皮蝇属(Hypoderma),主要有两个种,即牛皮蝇(H.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据资料记载,这两种皮蝇,我省养牛地区普遍存在,并往往在同一个地方共存。

对牦牛皮蝇幼虫病的分布和危害情况的调查,过去报导的不多。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研所(1958)年报导,牦牛、犏牛的感染率为30%,感染强度1-29条虫;甘肃农大(1959)报导,天祝藏族自治县乌鞘芩一带牦牛的感染率为53.3%;兰州兽医研究所张平成(1963)报导,西北地区牦牛及黄牛感染率达到95.6%。

二、牛皮蝇幼虫病的危害性

截止1978年底,我省有牦牛479万头,是我省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皮蝇幼虫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皮蝇幼虫侵入牛体并在体内移行、发育的时期,正是我省牧草枯萎、气候严寒的冬春季节,牛只处于不断消耗自身营养而使体质逐渐消瘦的状态,再经皮蝇幼虫的危害,使牛体更为瘦弱。因此,可以认为,皮蝇幼虫病是一种长期地、持续性地消耗营养,危害健康,对养牛事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寄生虫病。

三、牦牛皮蝇幼虫病的防治

美国、苏联、澳大利亚、法国及北欧各国从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从采用物质杀虫剂(除虫菊、毒鱼藤等)进展到有机氯(六六六),最后大规模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倍硫磷等),据称近年来已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我国在50年代,已开始了对皮蝇幼虫病的研究和方式工作。当时,曾使用低浓度(1-2%)的敌百虫溶液,对患牛皮肤已穿孔的皮蝇幼虫进行局部涂擦,使虫体致死。此法只有在第三期幼虫钻透皮肤后才能使用,而不能在第一期幼虫刚进入牛体时进行早期治疗,因而不能消除皮蝇幼虫对牛体的长期危害,故防治效果很有限。以后改进为皮下注射10%敌百虫溶液,每公斤体重0.1-0.2毫克(大牛5毫升,中等牛和小牛2-3毫升),可以杀死移行于皮下的第二、三期幼虫。

为了筛选出一种高效、低毒、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防治药物,内蒙古锡盟牧科所在60年代,选用有机磷制剂的倍硫磷系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的精制品,对蒙古黄牛进行了皮蝇幼虫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1973年开始,改用农药倍硫磷原油(沈阳农药厂生产)进行防治,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至1976年,防治头数已达到60多万。当地群众反映:经过防治,牛体膘满肉肥,支援了国家建设,巩固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收入,养牛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我省皮蝇幼虫病的试验研究及防治工作,进行的较晚。1970年省牧科所应用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的倍硫磷,在门源县仙米公社进行了牦牛皮蝇幼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试验结果认为,每公斤体重7毫克,肌肉注射,杀虫效果100%,药费低廉,易于推广,便于应用。

1976年夏秋,内蒙古锡盟牧科所与我站协作,试验用农药倍硫磷原油对我省牦牛皮蝇幼虫病进行防治。在大通牛场进行了区域性防治试验,牦牛每公斤体重用药7毫克,肌肉注射,共防治牦牛8597头,情况简介于下。

1.使用药物:农药倍硫磷原油,比重1.25,原油含量达87%以上(即每毫升含原油1087毫克)。具有触杀和内吸性杀虫效能,对温血动物毒性低,对热、光、碱表现稳定。系沈阳农药厂产品。

2.安全试验:按牦牛每公斤体重用药15毫克、20毫克、25毫克三种剂量分三组,每组肌肉注射5头,共注射15头。仅在25毫克组中一头犊牛出现药物反应未经治疗而自愈,认为药物安全性良好。

3.杀虫效力试验:按牦牛每公斤体重用药3毫克、5毫克、7毫克、9毫克、11毫克五种剂量,分五组每组注射5头,共注射25头。注射57天后,每组宰杀试验牛3头,剖检和记载牛体食道粘膜下被倍硫磷致死的虫体数。通过试验,3毫克组杀虫效果为66.6%,5毫克至11毫克组的杀虫效果为100%。

4.区域性防治试验:在安全试验后杀虫效力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性防治试验,以每公斤体重7毫克的剂量,共注射牦牛(其中有少数犏牛)8,597头,其中出现轻度药物反应的牛犊17头,成年牛1头,共18头,反应率为0.209%,无药物中毒死亡,认为应用农药倍硫磷原油进行大规模防治,安全可靠。

以上两项试验证明,倍硫磷的工业品或农药原油防治牛蝇幼虫病的杀虫效果是可靠的,安全性良好,药弗低廉(每头牛防治一次不超过二分钱),且能做到早期治疗,在皮蝇成虫停止飞翔,第一期幼虫侵入牛体后就可进行防治,已达到早期消除皮蝇幼虫危害的目的。

国内有的兽医科研单位也曾进行过用辛硫磷防治皮蝇幼虫病的试验研究,据说其杀虫效果不如倍硫磷可靠。

据有关资料介绍,皮蝇磷防治皮蝇幼虫病每公斤体重用药100毫克。效果很好,其可以口服,用药方便。

体外杀虫剂蝇毒磷乳油(含纯蝇毒磷16%)也可用来杀死皮蝇幼虫。此药毒性强,仅供外用,每当春暖后,皮蝇幼虫穿破牛皮时使用。方法是把蝇毒磷乳油用水配成2.5/万的药液,涂擦患牛皮肤。如用此药液药浴,务必使牛只在药浴前喝足水,以免在药浴时引起中毒。

四、对我省防治皮蝇幼虫病的几点建议

1.根据我省气候和皮蝇的生物性特性,笔者认为,选择每年10~11月用倍硫磷对牛群进行一次普遍的防治,连续数年,以使皮蝇的种群密度持续而迅速地下降,已达到控制和扑灭皮蝇幼虫病的目的。

2.皮蝇幼虫病的流行与皮蝇的分布、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在开展防治工作之前,应对皮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便为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用倍硫磷防治牦牛皮蝇幼虫病的同时,应进行有机磷在牦牛体内的分布于残留时间测定等问题的研究。以便为食品卫生、维护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降低大闸蟹池塘蓝藻危害的几种关键方法



蓝藻大量繁殖时,一方面抑制了养殖水体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阻碍了其它藻类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气体进入养殖水体,因而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出现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引起河蟹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甚至死亡。
蓝藻大量死亡也会败坏水质,而且产生大量藻毒素、羟胺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直接危害河蟹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
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了蓝藻,很难彻底将蓝藻清除,但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降低池中蓝藻量。
物理方法:面积较小的池塘,可于有风天气在池下风处捞除部分蓝藻。
化学方法:(1)降低池水PH值。可以采用有机酸和降碱灵降低池水的PH值到7—7.5。降低PH值应循序渐进,以防对河蟹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造成危害。(2)在晴天池塘的下风处,用适量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或络合铜制剂直接泼洒在池边的蓝藻藻团上,可以有效杀灭部分蓝藻(注意:药物泼洒面积不能超过池塘面积的1/4,泼洒当天池塘要注意增氧)。
生物方法:(1)放养部分鲢鳙鱼、螺蛳可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控制蓝藻繁殖,也可放养部分罗非鱼,罗非鱼可直接摄食利用蓝藻。(2)雨后对水体施用一定量的水质改良剂,并补充一定量的生物复合肥(500克/亩),可使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在短时间内恢复繁殖与生长,抑制蓝藻繁殖。在水质改良剂泼洒前3小时要进行增氧。(3)在养殖水体中移植一定量的风眼莲、满江红、水花生等水生高等植物,通过高等水生植物控制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抑制蓝藻的大量繁殖。

几种常见巧妙的黄鳝捕捞方法



秋冬季节,是黄鳝上市的适宜季节,采取有效的方式捕捞黄鳝可以减少劳动力和黄鳝本身的损伤,文章介绍几种常见巧妙的黄鳝捕捞方法。

1、冲水网片捞蟮

利用黄鳝喜欢在微清流水中栖息,傍晚6~7时捕鳝,将鳝池中的老水排出1/2,再从进水口放入微量清水,在进水口处放1个与池底大小相对的网片,网片的四周用十字形竹竿绳扎绷沉入池底,每隔10分钟取网1次。

2、诱饵捕鳝

黄鳝喜欢在夜间觅食,可夜间诱饵捕鳝,放少量黄鳝喜欢的新鲜活饵在罩网内,在饵料上铺盖一层草垫置于投饵台附近的池底水中,待黄鳝诱入网钻入草垫后,将罩网提起,揭除草垫,捕捉黄鳝入篓。

3、堆草诱捕

雨后将一些水生植物或水边杂草成堆放在水边暗处,几天以后,用密网眼的网片把堆草围在内。捕捉黄鳝时,收网两端拉紧,捞出水草后即可捕捉网中的黄鳝。此法在有深泥和石缝水域效果更好。

4、迫聚捕鳝

取用火烤热的茶枯饼碎成小于1厘米的颗粒用沸水5千克浸泡1小时,按每公顷用量75千克左右,也可直接放缸中加水浸泡24小时。如巴豆每亩用量250克,粉碎后装入盛有3%食盐水的缸内浸泡,密封坛口2~3天,然后装进喷雾器里喷洒全池,迫使黄鳝聚集后捕捉。

5、草垫诱捕

将较厚的新草垫或草包以5%的生石灰溶液浸泡24小时消毒后,再用2%的漂白粉水溶液冲洗除碱,晾置2天后铺入鳝池泥沟,撒上厚约5厘米的消毒稻草、麦秆,再铺上第二层草垫后撒上一层厚约10厘米的干稻草。随着水温不断下降放水,并不断加盖稻草,最后彻底放干池水,将黄鳝引入草垫之下和两层草垫之间。收取时,不一次性揭去稻草,收多少揭多少。


肉牛常见几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与防治方法


1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一般可达到60%~80%,当出现暴发时死亡率能够超过20%。该病通常在秋冬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牛、山羊、绵羊容易发生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毒牛,山羊和绵羊也能够成为传染源。该病往往经由直接接触进行传播,还能够经由呼吸道分泌物或者气雾进行传播。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具有2~7天的潜伏期,病牛主要特征是流泪、流涎、流鼻汁、呼吸加快、咳嗽、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和食欲减退。体温能够达到39.5~41.5℃,至少持续5~6天呈高温稽留。通常持续湿性咳嗽,往往持续大约10天.严重时至少能够持续1个月,且会咳出脓性黏液。绝大部分病牛会出现呼吸急迫的症状,症状严重是会在呼吸时发出喘鸣音,这是由于气管黏膜发生肿胀或者渗出物堵塞气管而导致气管狭窄引起。流涎是该病必然出现的一个症状,呈泡沫状,在机体口角和牛舍内都能够看到。常见症状是有大量鼻汁流出,初期呈水样,逐渐变得黏稠,或者混杂少量的血丝。症状严重时,病牛只能够卧地不起。妊娠母牛患病后会引起流产,哺乳期泌乳量减少。

防治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可使用多种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但是否能够诱导形成母源抗体以及持续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目前,已经研制出用牛疱疹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G蛋白的重组疫苗,能够诱使黏膜免疫,确保牛只得到相应的保护,还有可能成功研制出DNA疫苗。该病主要使用适当的药物采取对症治疗,如地塞米松等,或者选择使用免疫球蛋白,还能够使用干扰素,尤其是外源性干扰素,且采取滴鼻法和雾化吸人的疗效要好于肌肉注射。

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自然感染的唯一宿主是牛,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牛都能够感染,但一般超过6月龄的牛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此时牛只体内的母源抗体明显降低,加之更容易在周围环境中感染病毒。牛群的发病率一般在10%~90%,死亡率只有1%~5%。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牛。部分牛只感染该病后并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但病毒能够长时间存在于机体内,甚至终身带毒,从而成为长期性的潜在传染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菌具有广泛的侵袭性,能够感染多个组织器官,如眼结膜、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从而导致病牛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病牛轻度感染时,表现出体温稍微升高或者基本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会导致鼻腔和咽喉被侵害,引起急性的呼吸道炎症。

防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为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可选择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广谱抗生素,采取综合性对症治疗。病牛出现高热时,可注射20~40mL复方氨基比林。同时,还可采取解毒、强心、补液治疗,如每次注射由1000~3000mL林格尔氏液、2~5g安钠咖、2~4g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2次。如果病牛关节痛,可注射适量的水杨酸钠溶液。牛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禁止从疫区引进牛只,也禁止将带毒牛或者病牛引入牛场。

3牛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比较容易在秋末、春初发生,通常呈散发或者小面积暴发性流行。病牛的全身各处组织、体液、排泄物及分泌物中都含有病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播。当疲劳运输、寒冷、潮湿、闷热、通风较差、拥挤、缺乏营养、突然更换饲料等时,就容易发生该病。巴氏杆菌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弱,在干燥环境中以及阳光下直射会快速发生死亡,且大多数消毒剂都能够杀灭该菌。

病牛眼结膜发生充血、出血,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运动失调;死后鼻孑L和肛门发生少量出血。病程持续稍长时通常在数小时到两天内发生死亡,主要表现出高热,停止反刍,流泪,流涎,流出黏液性鼻液,呼吸困难,咳嗽,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发生死亡。该病具有1~7天潜伏期,大部分为2~5天,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2℃,往往离群独自垂头站立或者卧地不起,食欲不振,鼻镜干燥,被毛粗乱。另外,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成败血型、肺炎型和水肿型三种类型。

防治牛巴氏杆菌病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牛只人舍前必须要先将牛舍进行彻底清理,并对地面使用3%~5%氢氧化钠进行刷洗,或者使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一般来说,可根据季节不同选择使用成分不同的消毒药。牛群饲养过程中,还要定期对牛槽以及其他饲养用具采取全面消毒。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促使机体抵抗力增强,并定期接种牛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或者油佐剂苗。牛群出现疫情时,要及时使用抗生素采取对症治疗。

河蟹池塘水浑危害大,方法对路好处理



目前河蟹的养殖大多以种草养蟹为主,水草在河蟹养殖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产氧、稳水、提供饵料和躲避的空间等。每年天气多变的5、6月份很多河蟹池塘会发生水浑现象,有泥浑、白浑、水红、水浓等情况,但不管那种水浑都会对水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旦处理不当,会导致水草挂脏、甚至萎缩、死亡,造成高温期无草的情况。
伊乐藻严重挂脏
一、造成水浑的原因
1、藻类过多,透明度下降
一般是肥水过度或杀虫后出现,种草养蟹的池塘适当的藻类是有益的,但过多的藻类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草的生长,田面上的去年的烂草、烂青苔或者新塘的稻草、麦秆等含纤维素较多的植物会浸泡出的特有红水也会降低透明度。
杀虫后藻类过多引起的水浓绿
2、泥浑
一般是蟹塘生物量多、活动量大引起的,蜕壳后吃料增加或者野杂鱼多造成的缺料、缺氧、空间不足。缺料:河蟹每次蜕壳之后摄食量增加,有部分蟹塘加料较慢导致;有些蟹塘清塘不彻底或者打水打上来鱼卵导致野杂鱼虾多,特别是龙虾、鲫鱼、泥鳅、鲤鱼等繁殖力强的野杂,会在5、6月份大量繁殖,导致吃食量猛增。缺氧:会导致河蟹活动量大,河蟹会爬草头、上水边等溶氧充足的地方。空间不足:很多蟹塘为了避免河蟹上田面爬掉田面上的水韭菜,用围网把河蟹暂养在沟中,随着河蟹蜕壳、生长,河蟹活动量越来越大,导致活动空间严重不足。
围网没有撤掉造成的泥浑
3、白浑
水草过多,特别是晴天水草光合作用较强,过多的水草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造成池塘水体中碳酸根、碳酸氢根、二氧化碳平衡打破,积累过多的碳酸根与钙离子生成胶体性状的白色碳酸钙沉淀,让水看起来发白。枝角类等虫子过多会增加蟹塘耗氧、摄食藻类、影响水草净化能力,造成水体溶氧不足,造成“虫子”独特的白浑。
水草过多的白浑水
二、处理方法
1、肥水要适当、不要盲目肥水,理解肥水的真正意义,使用全溶有机肥“肥水肽‖”、含碳量高的“活力碳”少量多次肥水,不用含大量化肥、农家肥等高氮高磷低碳易肥水过浓且不稳定的肥水产品,尽量少杀虫避免藻类大量繁殖。单纯的高纤维素植物腐烂的红水影响不大。
2、定期查料,发现泥浑,特别是有水草上浮等明显缺料现象时,及时加料,如果野杂多可以用笼捕或者药除。适当加深水位提升总体溶氧量,增加环沟里“底居安”、“底加氧”改底增氧,减少底层耗氧。及时撤掉围网,保证河蟹充足的活动空间。
3、水草过多引起的白浑一般水草干净、不挂脏,可以适当拉掉部分水草、割草头,让水体通风能流动起来,多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配合“活力碳”补充碳源。虫子过多,可适当抽滤部分虫子,“底居安”改底减少耗氧,严重的可配合“底加氧”增氧,7-10天定期“利菌多‖+活力碳”养草、防草脏。
同一蟹塘同一位置同一时间底层溶氧
同一蟹塘同一位置同一时间表层溶氧
种草养蟹的池塘产氧、净水主要是靠水草来完成的。部分养殖户使用吸附剂、絮凝剂等产品迅速清水只治标不治本,吸附剂、絮凝剂等产品能把水中的有机碎屑等杂质快速沉降到塘底,水会很快变清,但底层环境变差、底层缺氧严重,对生活在池塘底部的河蟹影响很大,造成河蟹严重缺氧,河蟹活动量因缺氧而增加,还会导致反复性水浑。还有部分养殖户水浑后会选择杀枝角类等虫子,杀虫后池塘溶氧会短时间提高,河蟹活动量也会减少,但杀虫剂本身对河蟹影响较大,死亡的虫子也会腐烂、分解导致底层环境进一步恶化,会降低河蟹吃食量,严重的会导致河蟹直接中毒死亡,特别是对软壳河蟹影响大。针对水浑,保草、防草脏来提高水草的净化能力是处理水浑的根本。天气多变、易水浑的5、6月份定期7-10天使用“利菌多‖+活力碳”,水草较多的池塘适当拉草、割草头让水体通风、保证水体流动性,把高溶氧、低二氧化碳的表层水和高二氧化碳、低溶氧的底层水交换,减少底层氧债,保证充足的溶氧,给水草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溶氧。只有水草干净、持续生长才能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最终水浑自然就解决了。水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处理水浑而忽视了河蟹本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