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业甘当“牛倌”

谭贞娟,25岁,都昌县鸣山乡界牌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这位大学生村官筹资金,学技术、办起肉牛养殖场,当起了“牛倌”带领村民致富。

大学生村官锁定养牛行业

2012年9月,谭贞娟参加大学生村官公开招考,并顺利分配到都昌县鸣山乡界牌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上任后,谭贞娟不仅要打理好各项村务,还要经常进村入户,与群众座谈,倾听农民的生产生活诉求,解决各种问题,寻找农村发展之路。

当时,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官。谭贞娟按捺不住满腔热情,也动起了创业念头。经过考察,她将创业方向锁定了养牛行业。“通过分析近年来的肉牛市场,我觉得养牛业在未来五年内会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于是,我决定全力以赴,开创自己的第二事业,走上我的‘牛倌’之路!”谭贞娟说。

她获得10万元创业贷款

“谁能相信,一个女大学生会跟又脏又臭的大水牛‘打交道’。”谭贞娟笑着说,2013年初,她与父亲商量后开始创业。她从乐平市引进了8头江南小水牛。通过半年的养牛实践,初步掌握了牛常见疾病防御知识和饲养方法。

3个月后,她发现牛生长得很缓慢。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江南水牛自身的特点决定它的生长速度有限。于是,她决定引进良种牛。2013年6月,她分别从彭泽县和湖北省购进了12头摩拉大水牛。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这种水牛生长速度是江南水牛的两倍。

就在焦头烂额之际,她听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有扶持政策。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朋友的鼎力相助下,她获得了10万元创业贷款。2014年春节之后,她用这笔资金又去湖北枣阳市购进了25头摩拉大水牛。

带领养牛业走上市场化道路

m.YZ023.com

如今,谭贞娟的养牛基地水牛数量已增加到64头,品种也由最初体型娇小的江南小水牛,换成硕大健壮的印度摩拉大水牛。从产业性质上来看,也已成为拥有5个社员的合作社,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养殖户,这有利于进一步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谈起今后的发展,谭贞娟充满了期待,她说:“虽然目前我们的养牛规模还不大,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也还比较差,合作社还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会不断创新思路,扩大规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

相关阅读

抓住“鸡”遇 创业致富


“前几年我养殖肉鸡,虽然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可市场波动太大,2011年我改养殖3000只海兰白药蛋鸡,年收入9万多元,同时我一边养殖一边扩大规模,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购进18000只鸡雏,预计年收入80多万元,我要感谢党委、林业局和林场领导对我的支持。”这是双丰林业局燕安经营所“绿凤居”养鸡专业户王平的一番肺腑之言。

说起王平的创业,经营所里的老人都会挑起大拇指,用两个字来回答:“能干”。他不但能干脑子还特别活,当年在全局大规模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下,王平率先开垦了5垧土地,开始种植大豆,农闲时打工赚钱,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可王平不安于这样的温饱生活。2001年燕安开始发展肉雏鸡养殖项目,他就开始尝试着养殖肉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了养殖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家产万贯,带毛不算,肉鸡市场行情极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有时辛辛苦苦一年等于白干了,于是我就开始研究绿凤居养殖的海兰白药蛋鸡。”王平对记者说。

2011年经营所党员李关华成功养殖了美国海兰白药蛋鸡,并与收购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年收入十分可观,王平决定向李关华学习养殖海兰白药蛋鸡。在李关华的帮助下,王平经过自己短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把原先的鸡舍重新改造一下,按照总公司的要求重新安装了设备并签订了收购合同。

起初王平只购进了3000只“海兰白”进行试养,由于有养殖肉鸡经验,所以海兰白药蛋鸡长势良好,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每星期如期来车,年纯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比原来肉鸡养殖收入翻了一番,而且不愁销售。

王平天生就是一个敢干的创业者,他看到“海兰白”市场前景好,决心要成为燕安第一养殖大户。借着全局棚改政策,经营所领导与当地住户协调,用闲置的职工住房作为养殖厂房,在去年10月末,王平投资130多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厂房建成后,引进鸡雏18000只,其中母鸡17500只,公鸡500只,4个月后开始产蛋,日均产蛋17500个,预计年收入80万元,雇佣员工20余人。

王平的创业史并不一帆风顺,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满是创业的艰辛,黝黑脸上的微笑是成功的喜悦。就像人们说的,创业者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功,他打算再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厂房,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山村“羊倌”的创业路


年近半百的温红涛腿有残疾,每当有人问起,他总笑笑不愿提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这样的倔脾气,虽然肢体残疾但凡事不愿输给正常人。温红涛给人感觉是思路敏捷,他创办的小尾寒羊养殖场目前已拥有固定资产80万元,工人4名,年利润4万元。

牛店镇南龙村地处丘陵山区,环境良好,空气新鲜,非常适合生态畜牧养殖。温红涛早就在心里酝酿怎样利用家乡的天然优势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察和反复论证,温红涛决定发展畜牧养殖业。

2010年温红涛在政府养殖贴息贷款的扶植下购买了40只小尾寒羊,建设羊舍、储草房、精粗饲料存放房、防疫室、粉碎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经过近几年的科学发展改良,现在已有200多只,又从山东引进杜泊种羊,通过繁殖改良开发,发展到80多只。目前舍饲养羊近300只,能繁殖的母种羊近200只。

温红涛说,养殖品种羊特点明显,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羊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销售好;养羊易于管理,抗病能力强,只要科学饲养、防疫,无太大的风险;动用劳动力少,劳动强度小,便于管理。

温红涛富了,但他更深知残疾人创业不易。为了给乡邻的部分残疾人一个就业环境,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请进残疾人张晓峰(一级残疾)和贾海军(4级残疾)以及低保户温福顺来养殖场协助喂羊。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养殖场逐渐扩大规模,建成集改良开发,良种培育,肉羊养殖,良种推广于一体的规模化、正规化养殖基地。

留守老人利用荒山养牛创业


湖北谷城县赵湾乡鲁家油坊村有个叫八里荒的小地方,只住了几户人。当地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年老的在家却闲不住。他们靠着党的好政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县畜牧局提供的技术以及天然牧草,养牛致富。

“还是那些山、那些地,养牛仍赚人民币。”70多岁的退休教师鲁德茂风趣地说。

鲁老师退休后就住在八里荒,由于没事做,便萌生了靠荒山养牛的念头。乡党委、政府领导了解到情况后,鼓励他将这一想法进行下去,还为他送去了科学养牛方面的书籍。几年下来,他的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年存栏10头,年养殖收入5万元。

跟鲁德茂一块发展养牛的还有夏家山老人。夏家山也是70多岁。由于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他便跟老伴一合计,开始养牛。他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山,所以我就想起了养牛。白天把牛放到山上吃草,节省了人工,饲料还不用花钱。这样养出的牛肉质好、出肉率高,不愁销不出去。现在国家养牛补贴政策好,我要把握机遇,多赚钱,把日子过得充实点。”

养牛不仅给这些老人创造了财富,也给大自然增添了一道风景。不少前来八里荒观光的游客,在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都会过一把当“放牛郎”的瘾。

放弃留校任教回家养牛创业


贺根199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民家庭,是一个标准的90后,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家庭不算贫困,但也只能管个温饱。看到父母终日在几亩薄田中劳碌,偶尔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最终也只能勉强供三个孩子吃饭、上学,小贺根从小便知道了赚钱的必要和艰苦。

在大学里,贺根当上了班长,还干起了学生会副主席,也算一个风云人物。然而,谁曾想到,在高中时代,贺根却是一个成绩倒数的学生,加上父亲传统的棍棒教育,浓重的自卑感一直萦绕着他。

著名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荣格曾说,自卑是人前进的动力。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自卑,在贺根的前进之路上,或明或暗,也印证了这一点。我脑子转得还比较快,但就是记忆力太差了。贺根自嘲道。也许看不到考上好大学的希望,贺根高中时便早早地规划起了自己的未来,创业的梦想,那时已经在他心中扎了根。我从没想过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出去打工,也许打工能挣到一些辛苦钱,但没有上升的空间,机遇也更少。只有通过创业,才更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贺根说,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乡。三的时候,贺根便跟父亲贺国刚提出,想在家里养土黄牛,觉得这可以赚钱,但他的话刚一出口,便让父亲暴跳如雷,回头便找起了棍子。让唯一的儿子读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那一代农民共同的梦想。贺国刚说,他以前总觉得贺根的根不够大气,一度想把他改成陈赓的赓,盼的就是儿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父子间一场尖锐的冲突,以贺根考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暂时告一段落。在大学,一切从零开始的贺根,急不可待地开始发力,挣脱过去的影子,迎接自己人生全新的一页。做生意、考驾照、当班长、竞选上学生会副主席,拿下技能大赛亚军,直到被学校留校任教,贺根用短短两年的时间,便迅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这时的贺根,已经自信满怀。

寻根人

然而,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已经当了两个月大学老师的贺根,始终没法忘掉家乡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山坡,再次郑重通知父亲贺国刚:我还是要回家养黄牛。尽管贺国刚再次感到五雷轰顶,但面对长有一张成熟脸孔的儿子,看到儿子炽热而坚定的眼神,这个汉子最终没有勇气拿起棍子,而是在忐忑不安中接受了儿子的决定。我叫贺根,我的根就在家乡。贺根说,尽管他曾是个差生,但他骨子里从来不服输,上了大学,他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同样,覆钟地村一直很穷,这让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他心里也很不好受,他坚信这里一定会变得富裕,他必须有所行动。小时候,家乡农村给我的印象是生机勃勃,父母都在地里劳作,热火朝天;长大懂事后,家乡给我的印象却是死气沉沉,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要不就是一把大锁把门,让我感到很窒息。贺根说,满山的绿草,没有牛羊去吃;还有一块块荒地,也多年没有人去种了,真是可惜,这不是我心目中那美丽的大别山,我虽然个人能力很单薄,但总觉得可以为他做点什么。

在贺根看来,大别山土黄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广阔,而满山的青草,是他养牛的免费资源。说干就干,在父亲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贺根养牛的启动资金顺利贷到了款,牛棚也在半个月之内建成。贺根的母亲也戒掉了多年的麻将,一心一意搞起了后勤。两代人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空前的紧密。两个姐姐都嫁到了外地,我也想留在父母身边,他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为我做出的很多牺牲,让我觉得十分温暖。贺根说。

梦想家

创业养牛后,贺根也发现,创业和做生意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从前的商业生涯中,贺根更像是个倒爷,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相对轻松地赚了一些钱。可自打养牛后,贺根的苦日子才真正到来了。

5月下旬,记者第一次见到贺根时,便被他手上的血泡和胳膊上的道道伤痕所震撼,都是割草割出来的。贺根粗略地给自己算过一笔体力账:在有青草的季节,他和同伴每两天要割1000公斤草;一年下来,他还要一铲一铲地装卸400吨酒糟。昨天下午,与记者通话时,他开着货车刚赶到邻县浠水,买牛吃的黄豆和玉米,一车1.5吨。直到晚上八时,饥肠辘辘的他才披着夜色回到家中,一车的牛粮还等着他自己去卸。

本月15日,五名来自武汉各高校的大学生,曾来到贺根家中体验生活。贺根的同学黄斌就在体验报告中说,喂完60多头牛,我们5个人轮流上阵,忙活了一个多小时,累得都不行了。可想而知,贺根平常一个人喂牛时,身体需要承受多大的负荷我所体验的,远不及贺根日常工作量的十分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杨涛则感叹道:贺根和我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着共同的踏实,有着对父老乡亲和农村故土的深厚情感。我很钦佩贺根所做的一切,他在用实际行动告诉社会:新一代的年轻人没有迷失在霓虹灯里,没有迷失在高楼大厦里,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也相信家乡一定能够走向富强。苦头吃尽,贺根惦记的仍不仅仅是自己的创业,而是家乡的养牛事业。现在他带头成立的罗田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初见规模,明天就要挂牌;对即将承包的2000多亩山地,贺根也早画好了一张美好蓝图:通过散养,可以提高大别山土黄牛的肉质;我们承包要付租金,可以为一些农民增加收入;规模扩大后,我们还要雇人,这样还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一举三得,何乐不为啊!

牛肉在我国的市场行情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这几年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由于现在农村的迅速发展很多人都开始返乡置业了,他们放弃了在外面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养殖,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贺根:大学教师养牛创业


农村致富经(/)综合报道:2月11日暮色时分,在一阵鞭炮声中,23岁的湖北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根,从团罗田县委书记胡晶手中,接过了中共罗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头人获奖证书和500元奖金。

2011年6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贺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回乡养牛创业。2012年,他被推举参加感动荆楚十大人物评选,入选理由是:放下大学教鞭,回乡执起牛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一个多月前,在黄冈师范学院大礼堂举行黄冈青年创天下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本土的大学生创业英雄、90后大学生牛倌贺根第一个登台演讲。

现场互动环节,一个男生问他: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贺根的回答出人意料: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政府的政策资助,而是农村没有年轻人!

这是他的切身感受。

回乡创业之初,每天天不亮,贺根就起床一个人跑到河边割牛草,他双手磨出了血泡、长满了老茧,双臂、双腿满是被草割伤的血印。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有来自四周的负面舆论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这些都没能挡住贺根坚持做大别山黄牛养殖项目的决心。短短一年多,他的事业就有了很大发展,2012年4月,贺根将附近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也由开始的14头土黄牛发展到个人存栏120头、农户存栏80头;合作社的社员从5户发展到63户,2013年的产值超过600万元。

从这时起,贺根原本一年赚个20万元小富即安的小梦想变成了投身现代养殖业的大梦想创办农业合作社,建立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做与牛相关的系列深加工产品。

可是,事业做大做强要靠人才、靠团队,而覆钟地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农门的老同学,一听要合伙养牛,都没多大兴趣。虽然有几个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贺根的故事后慕名而来的青年,可干了几天也都离开了。理由很简单,吃不了这份苦,也受不了这份寂寞。

今年春节,贺根一天也没有休息。从小年起到除夕,贺根根据订单先后宰杀了37头牛,因肉新鲜且品质好,拿到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节后在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新开张的贺根牛肉专柜,当日就卖出牛肉100多斤。

事业的发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寻找创业合伙人的想法愈加强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贺根,将这样一条短信息发到了自己的QQ空间:有没有愿意回农村创业的兄弟?

信息发出后,在贺根的QQ空间,这几天不断有年轻人和他探讨如何一创业。

贺根的两位高中同学长江大学毕业的王河兵和张谦最近以股份参与的方式加入了贺根的团队,王河冰甚至为此放弃了县林业局的正式岗位。而用什么办法来寻找创业合伙人、留住创业合伙人,也成为贺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新问题,一般的劝说恐怕吸引力还不够,应该考虑通过市场的方式、利益共同体的机制把大家联为一体。

贺根说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属于农村的,在他眼里,除了有绿水青山,农村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综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中,他把理想写了进去:公司将形成大别山黄牛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业态上形成良性互补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目标是:将本项目打造成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产业化第一品牌国家级大别山土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样板工程大别山农林观光休闲度假第一站。

事实上,这些构想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库旁,投资七八十万元建设的三间高标准的牛舍已经落成,分别作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后还要在这里种树、养鱼。贺根还计划今年将贺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黄石、武汉去。

钟思明:养蜂创业酿出“甜蜜生活”


每当春夏,姹紫嫣红的鲜花便吸引着无数蜜蜂,也吸引着奔忙的养蜂人。他们追逐着花开的脚步,像放牧人追逐着属于他们的草原。

从4箱蜂到110箱蜂

今年58岁的钟思明,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吕河村一位有着30多年经验的养蜂人。1981年,钟思明为了维持生活,便到邻村帮养蜂老板搬运蜂箱。因为他勤劳好学、心地善良,老板便送给他4群蜜蜂做酬金。这是钟思明第一次养蜂,也因此爱上了养蜂。第二年,他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兄弟,自己购进30箱蜜蜂,和妻子开始了养蜂创业。

要想养蜂致富,科学技术是关键。起初,钟思明因是采用传统的饲养方法,一年仅能在冬、春两季取蜂蜜,而且一取蜂蜜就捣蜂巢,伤及蜂蛹。为了能养好蜂,钟思明便买回养蜂书籍钻研。为了节省蜜蜂筑巢的复杂环节,他自制蜂箱内的活框,并购买蜡制蜂胚安在活框上,使蜜蜂每次采回花粉后均可直接在蜂胚上酿蜜。为了便于取出蜂蜜,他自制摇蜜机,定期把蜜箱里的活框拆下来摇蜜,极为轻便快捷。

为获蜂蜜的高产稳产,他采取转地放养、追花夺蜜的方法,在流蜜期到来之前,把蜂群运到有刺槐、枣树、油菜花、紫云英花等蜜源地,利用植物扬花授粉季节让蜂蜜增产。为追花夺蜜,30年间他在对全国主要蜜源植物的分布、长势、流蜜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将蜜源植物扬花授粉季节和时间顺序排列,画一张自然放蜂地理流程图。他怀揣这张放蜂流程图,伴着他自己那百万雄兵,租车南下湖北、到广州;再北去安徽,赴陕西,全年都是人不离蜂,蜂不离花。如今,钟思明已有蜜蜂110箱,每年仅纯天然蜜源蜂蜜的产量就达3000多公斤。

养好蜂先要学做人

俗话说,心正寿自高,蜜熟酿正浓。在钟思明看来,要想养好蜂、酿好蜜,首先要学会做好人。钟思明说,养蜂酿蜜,除了环境好、蜜源好,真正的好蜜还要熟酿。一般的养蜂人看到蜜蜂只要将蜂巢封满口,就割蜜了。其实这时的蜜还不熟,要是再让它自然酝酿三两天,出来的蜜在38℃左右,口感甜度黏稠度俱佳,那才叫好蜜。养蜂30年来,钟思明坚持不熟的蜂蜜不出手。一是良心上过不去,二是怕自己砸了牌子。钟思明坚信诚信第一,信用为先的原则,靠的就是香花自有蜂蜜采,好蜜不怕树林深。

近几年,除了酿蜜,钟思明还为当地的大棚蔬菜、瓜果、草莓等设施农业提供蜜蜂授粉服务。不仅解决了大棚作物只能人工授粉问题,还提高了农作物、蔬菜、瓜果的产量。因此,钟思明在把养蜂技术传给徒弟时,总是不忘教育他们:养蜂人不仅要能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批蜜蜂采蜜为植物自然授粉。这样才能让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为建设美丽中国酿造甜蜜路。

范杰高万宝

大风吹倒的猪舍上再创业


4316平方米的场地、投资近200万元、成立养猪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将猪粪沤成沼气发展循环经济……36岁的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夏陆沟村良沣养猪场老板陈亮,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篇生动的农民致富经。

妻子说服丈夫建猪场

几经波折规模渐壮大

陈亮初中没读完就离家四处打工,在辽宁从事过海上捕捞工作,拥有A2驾驶证的他,开过长途运输车,每月工资不足400元。2001年,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女孩安芳,并与她结了婚。

婚后,陈亮继续开车。安芳在家照顾儿子,为了赚点钱,就买了一头母猪养,随后母猪生了13个猪仔,4个月后,卖掉猪仔净赚1300元。既没耽误看孩子和照顾老人,又能挣钱,随后安芳又买了五头老母猪,扩建了猪圈,第二年母猪数量扩大为13头。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养猪尝到了甜头,安芳便说服丈夫回家和自己一共经营。“我租了村里的地,租期18年,贷款投资盖了养猪场,买了设备。”陈亮说。

猪场建起来,但由于缺乏养殖技术,每窝猪都会因防疫不当造成损失,后来越赔越多,陈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无奈之下,他只能给一个卖猪饲料的老板开车卖饲料,在这其间他认识了一些老养殖户。陈亮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拼命地向前辈讨教经验,回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就这样自己的猪场慢慢起死回生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0年,一股来势凶猛的大风,将陈亮苦心经营的猪场几乎夷为平地。“当时死了200多头猪,直接损失30多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陈亮仍心有余悸。大风并没有击垮陈亮,他在狂风过后的废墟上重新改建猪场,并慢慢增加了存栏量。

自己致富不忘他人

带村民建起合作社

25日,记者来到岚山区高兴镇夏陆沟村陈亮的养猪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底白字的“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良沣养猪场”几个大字。

陈亮家里的门头上,挂着两块岚山区高兴镇畜牧局发的“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家里有多间平房,有业务销售部、办公室、财务部和消毒通道等。陈亮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立柜,柜子里整齐地码着“免疫记录”、“生产记录”、“无害化处理消毒”的文件夹。

陈亮的猪场里共有6排猪舍,猪种有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等。没断奶的猪和即将待产的猪放在一起,这样的猪舍里还有保温箱。猪舍里有自动料槽和自动饮水器,猪只要用嘴压下水阀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喝到水。

自己富起来后,陈亮不忘其他养殖户。他组织周围其他的养猪户成立了“辰安养猪专业合作社”,也在陈亮的养猪场里,合作社里目前有176户村民,每户养猪在一至三头不等,包括附近的王家楼子、尧王城等几个村,每个入社村民都有一个绿皮的成员证。陈亮负责给社员讲解养殖技术。每次自己的猪场以较低的价格买进猪饲料,他都会以购入价卖给社员。合作社的猪主要销往江苏、日照等地。“以后,我们的合作社规模会越来越大,社员只负责养猪,其他的问题都由合作社给解决。”陈亮充满憧憬。

除了给社员提供这些看得见的好处,陈亮还经常联系养殖专家来给社员讲解养殖知识,给社员大脑充电。“我们请的级别最高的专家是中科院的,其他还有一些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陈亮说,自己还经常去外地学习。25日一上午,记者就见到两个养殖户来猪场请教问题。“这还是少的呢,家里经常有村民来交流养猪心得,分享经验。”陈亮说。

“好多过门不久的媳妇和年龄大的老人,都喜欢养猪。早上给猪喂上食,晚上再添点食,其余时间可以忙自己的事,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安芳说,“有的妇女挣钱比外出打工的丈夫挣得还多,外出打工还可能会遭遇老板欠薪,但是卖猪每次都是实打实的现金。”

猪粪发酵利用

政府大力扶持

目前陈亮的猪场存栏量为1628头,占地4316平方米,投入近200万元。陈亮雇了两个工人,专门负责猪圈的保洁和添料。为了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陈亮建了沼气池。将猪粪沤成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等。剩下的固体物卖给周边的茶园和桑园。

陈亮的养猪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2011年,获得了国家扶持政策的贴息贷款5万元;2012年,获得了政府的无偿补贴20万元,他把这批资金用于猪场的改扩建。今年2月20日,他还获得了“2013年度日照市优秀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荣誉称号。

“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做好防疫工作,每年保守能赚个三四十万。”陈亮说,但是也有风险,万一有自然灾害或是传染疫情,之前的工作可能就会付诸东流。“我的每笔资金都用于猪场的改扩建,目前资金缺口约在100万元左右。”陈亮说,自己十分希望能获得贷款,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走上科学养兔创业路带动乡邻共致富


近日,记者在武都区隆兴乡集昌村村民武红芳獭兔养殖大棚里看到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笼内满是膘肥体壮的獭兔,有的正在酣睡,有的嬉闹游戏,而武红芳正忙着给獭兔投料。

獭兔是一种毛皮经济动物,价位低易让更多百姓接受,隆兴乡又是高寒地区,特别适合兔子皮毛的生长。养兔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以草换肉、皮毛再换钱,是一项可靠的致富项目。看到养獭兔可以有这么好的效益,2013年6月武红芳夫妻二人搭建厂房自己办起了养兔场,并于9月中旬引进了第一批种兔。发展到现在,养殖场拥有獭兔1500多只,种兔600多只,仔獭兔1000余只,还成立了武都区隆兴农民专业合作社鑫盛獭兔养殖场,示范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

清扫兔舍、喂料、做防疫、消毒等流程已经成了武红芳每天的主要工作,武红芳告诉记者,养獭兔是个新鲜事,许多养殖技术都需要向有关技术人员请教和学习,但她对养殖獭兔发家致富充满信心。

武红芳告诉记者,2月至9月是獭兔的繁殖旺季。现在她的合作社共有獭兔3000多只,除了自己增收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周围乡亲看到养殖獭兔的效益,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她坚信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獭兔养殖业将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安徽“猪倌”高亚飞当选CCTV创业致富榜样


12月12日,“农信银”杯2014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浩翔农牧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亚飞,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内蒙古巴美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焕军等十位创业者荣获三农创业致富榜样称号。

在颁奖盛典现场,十位创业致富榜样在现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创业经历,向公众传递了他们的创业正能量。高亚飞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把“倒推法”应用在养猪经营上,由目标结果向源头倒推,将市场走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推理出来,从而“神机妙算”把握商机的故事。余劼在鸭蛋加工这一传统产业,进行颠覆创新,发明机器代替手工分选和检测鸭蛋,同样七八个人,手工操作每小时仅能处理5000枚鸭蛋,而他的工厂能处理18万枚,生产效率提升36倍,引领了这一产业从纯手工制作到现代化生产的变革。赵焕军在肉羊养殖这一传统产业掀起了一场革命,他创新研发出90多个环节的饲料生产线,把人工养殖效率提升10多倍。他还建起现代化生态循环产业链,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成本降低了80%,引领了全国肉羊产业的升级换代。

创业榜样们的精彩故事,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反思与共鸣。回顾十大创业致富榜样的创业历程,他们无一例外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千辛万苦,他们都能坚持下来。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正是通过这些创业榜样的故事,给予后来的创业者们更多的启示与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鼓舞更多的人去勇敢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据悉,“农信银”杯2014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是CCTV-7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倾力打造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旨在盘点2014年度百姓创业榜样,通过榜样力量,启迪创业智慧,分享致富经验。活动包括五场地方“榜样到身边”创业峰会,一场全国十大创业致富榜样大型颁奖晚会。本次“农信银”杯2014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的举行,标志着本年度“农信银”杯2014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的圆满完成。

蒲江大学生“猪倌”的创业致富路


2010年,在几经权衡后,22岁的周福林从新希望公司辞职,回到蒲江县家中,用3万启动资金买了百余头小猪,建起了猪场。科班出身的他负责猪场的日常管理,一心当起了“猪倌”。

5年过去,经历过好光景,也熬过赔钱的苦日子,从当初的百余头猪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头,经过不断技术改良和品种优化后,周福林的猪场今年收入预计50多万元,他还成立了生猪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创业头年遇重创

2010年,正是猪价涨得厉害的时候,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周福林动了心。他回到家乡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养猪梦。创业初期的他,一个人在荒郊野外,忍受孤单寂寞,只为坚守自己的养猪场。然而,年底,当上一波行情的甜头还没尝到,猪价便开始下行,猪场里的小猪也染上了口蹄疫,这对刚开始创业的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每天给猪蹄抹药水消毒,周福林干脆在猪场旁搭了棚,搬来跟猪一起睡,每晚起来两三次看有没异样,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猪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也死了差不多2/3的猪。有人找到周福林,悄悄告诉他,把死猪拿去卖可以减少近1/3的损失,被他一口拒绝了。在周福林看来,养猪一定不能昧了良心。正是有着这份对养殖业的热情和诚信,周福林才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猪场也变得越来越大,创业第二年收入就达20来万。

科学养猪带致富

周福林说,经过几年起起伏伏,他对养殖行业有了新认识,一是现在消费市场对猪肉种类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畜牧粪污处理好了也可以变废为宝。

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周福林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改养受市场欢迎的瘦肉型猪、将粪污通过物理处理再免费铺管输送给周围田地。现在,周福林猪场所有猪都是对喂养技术要求高的瘦肉型猪,市场价高于普通猪肉0.8元/斤,并且于去年成立了福林合作社开始了种养循环,周福林将猪场的猪分给社员喂养,以每头提成方式给付喂养费。村民候启贵告诉记者,以前自家喂的普通猪每斤比市场价少1元左右,年年喂年年亏,现在从周福林猪场接手的猪按照他指导的技术喂养,稳进不赔零风险,去年家里收入增加了好几千元。

猪养得越来越好,从当初的一个猪舍到现在的4个,从借款买饲料到现在年收入50万元,对于未来,周福林还计划开启电商业务,将猪肉做成成品卖到国内各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8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