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鸡”遇 创业致富

“前几年我养殖肉鸡,虽然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可市场波动太大,2011年我改养殖3000只海兰白药蛋鸡,年收入9万多元,同时我一边养殖一边扩大规模,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购进18000只鸡雏,预计年收入80多万元,我要感谢党委、林业局和林场领导对我的支持。”这是双丰林业局燕安经营所“绿凤居”养鸡专业户王平的一番肺腑之言。

说起王平的创业,经营所里的老人都会挑起大拇指,用两个字来回答:“能干”。他不但能干脑子还特别活,当年在全局大规模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下,王平率先开垦了5垧土地,开始种植大豆,农闲时打工赚钱,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可王平不安于这样的温饱生活。2001年燕安开始发展肉雏鸡养殖项目,他就开始尝试着养殖肉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了养殖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家产万贯,带毛不算,肉鸡市场行情极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有时辛辛苦苦一年等于白干了,于是我就开始研究绿凤居养殖的海兰白药蛋鸡。”王平对记者说。

2011年经营所党员李关华成功养殖了美国海兰白药蛋鸡,并与收购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年收入十分可观,王平决定向李关华学习养殖海兰白药蛋鸡。在李关华的帮助下,王平经过自己短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把原先的鸡舍重新改造一下,按照总公司的要求重新安装了设备并签订了收购合同。

起初王平只购进了3000只“海兰白”进行试养,由于有养殖肉鸡经验,所以海兰白药蛋鸡长势良好,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每星期如期来车,年纯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比原来肉鸡养殖收入翻了一番,而且不愁销售。

王平天生就是一个敢干的创业者,他看到“海兰白”市场前景好,决心要成为燕安第一养殖大户。借着全局棚改政策,经营所领导与当地住户协调,用闲置的职工住房作为养殖厂房,在去年10月末,王平投资130多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厂房建成后,引进鸡雏18000只,其中母鸡17500只,公鸡500只,4个月后开始产蛋,日均产蛋17500个,预计年收入80万元,雇佣员工20余人。

王平的创业史并不一帆风顺,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满是创业的艰辛,黝黑脸上的微笑是成功的喜悦。就像人们说的,创业者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功,他打算再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厂房,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相关推荐

安徽“猪倌”高亚飞当选CCTV创业致富榜样


12月12日,“农信银”杯2014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浩翔农牧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亚飞,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内蒙古巴美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焕军等十位创业者荣获三农创业致富榜样称号。

在颁奖盛典现场,十位创业致富榜样在现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创业经历,向公众传递了他们的创业正能量。高亚飞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把“倒推法”应用在养猪经营上,由目标结果向源头倒推,将市场走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推理出来,从而“神机妙算”把握商机的故事。余劼在鸭蛋加工这一传统产业,进行颠覆创新,发明机器代替手工分选和检测鸭蛋,同样七八个人,手工操作每小时仅能处理5000枚鸭蛋,而他的工厂能处理18万枚,生产效率提升36倍,引领了这一产业从纯手工制作到现代化生产的变革。赵焕军在肉羊养殖这一传统产业掀起了一场革命,他创新研发出90多个环节的饲料生产线,把人工养殖效率提升10多倍。他还建起现代化生态循环产业链,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成本降低了80%,引领了全国肉羊产业的升级换代。

创业榜样们的精彩故事,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反思与共鸣。回顾十大创业致富榜样的创业历程,他们无一例外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千辛万苦,他们都能坚持下来。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正是通过这些创业榜样的故事,给予后来的创业者们更多的启示与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鼓舞更多的人去勇敢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据悉,“农信银”杯2014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是CCTV-7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倾力打造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旨在盘点2014年度百姓创业榜样,通过榜样力量,启迪创业智慧,分享致富经验。活动包括五场地方“榜样到身边”创业峰会,一场全国十大创业致富榜样大型颁奖晚会。本次“农信银”杯2014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的举行,标志着本年度“农信银”杯2014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的圆满完成。

蒲江大学生“猪倌”的创业致富路


2010年,在几经权衡后,22岁的周福林从新希望公司辞职,回到蒲江县家中,用3万启动资金买了百余头小猪,建起了猪场。科班出身的他负责猪场的日常管理,一心当起了“猪倌”。

5年过去,经历过好光景,也熬过赔钱的苦日子,从当初的百余头猪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头,经过不断技术改良和品种优化后,周福林的猪场今年收入预计50多万元,他还成立了生猪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创业头年遇重创

2010年,正是猪价涨得厉害的时候,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周福林动了心。他回到家乡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养猪梦。创业初期的他,一个人在荒郊野外,忍受孤单寂寞,只为坚守自己的养猪场。然而,年底,当上一波行情的甜头还没尝到,猪价便开始下行,猪场里的小猪也染上了口蹄疫,这对刚开始创业的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每天给猪蹄抹药水消毒,周福林干脆在猪场旁搭了棚,搬来跟猪一起睡,每晚起来两三次看有没异样,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猪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也死了差不多2/3的猪。有人找到周福林,悄悄告诉他,把死猪拿去卖可以减少近1/3的损失,被他一口拒绝了。在周福林看来,养猪一定不能昧了良心。正是有着这份对养殖业的热情和诚信,周福林才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猪场也变得越来越大,创业第二年收入就达20来万。

科学养猪带致富

周福林说,经过几年起起伏伏,他对养殖行业有了新认识,一是现在消费市场对猪肉种类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畜牧粪污处理好了也可以变废为宝。

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周福林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改养受市场欢迎的瘦肉型猪、将粪污通过物理处理再免费铺管输送给周围田地。现在,周福林猪场所有猪都是对喂养技术要求高的瘦肉型猪,市场价高于普通猪肉0.8元/斤,并且于去年成立了福林合作社开始了种养循环,周福林将猪场的猪分给社员喂养,以每头提成方式给付喂养费。村民候启贵告诉记者,以前自家喂的普通猪每斤比市场价少1元左右,年年喂年年亏,现在从周福林猪场接手的猪按照他指导的技术喂养,稳进不赔零风险,去年家里收入增加了好几千元。

猪养得越来越好,从当初的一个猪舍到现在的4个,从借款买饲料到现在年收入50万元,对于未来,周福林还计划开启电商业务,将猪肉做成成品卖到国内各地。

戴良英:千万负姐养土鸡创业重新致富


提起戴良英,武冈市秦桥集团的普通员工和养殖场所在乡镇的农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从办事不省心的千万负姐到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秦桥土鸡养殖女王,戴良英经历了3年的探索路。

3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湾头桥镇石枧村采访,只见千亩枝叶繁茂、翠绿欲滴的竹林,被一群群活蹦乱跳的秦桥土鸡点缀得生机盎然。这就是在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女王、秦桥集团董事长戴良英的7个秦桥土鸡饲养基地之一。

戴良英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1996年初,跳出农门不到两年的她,因粮食系统改制而不幸下岗,此时,家里年老多病的公婆和年幼的子女都需要人照顾。面对变故,戴良英擦干眼泪,在承担赡养老人和抚育儿女重任的同时,毅然走上了自立自强的艰苦创业之路。勤劳的她经营过米粉店、开过加工粮油的小作坊,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她终于在省城拥有了实力雄厚的公司,使家庭迅速摆脱了贫困。

在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戴良英因一次投资失误,让自己倾家荡产、负债累累。随后她多次创业,屡屡失败,曾经的辉煌和敬仰不再,面对夫走子散、众叛亲离的冷嘲热讽、侮辱谩骂,还有债主的苦苦相逼及法院的一张张冰冷的传票,无路可走的戴良英没有因此倒下,因为她还没有还清一笔笔良心债。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城乡居民,对绿色、无公害的农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武冈境内山多坡广、环境优良,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养殖有利条件。就是这些重要因素,让我萌生了养殖秦桥土鸡的想法。戴良英深有感触地说。远嫁秦桥的姑姑用土鸡鸡汤的犒劳,让她豁然开朗、重燃希望。从2000年元月开始,戴良英用半年时间(/),走访了省内外多个科研院校和养殖企业,深入了解市场行情、认真掌握养殖技术,开始了秦桥土鸡的养殖尝试。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她承包了分布在湾头桥、邓元泰、秦桥、水浸坪、云山等多地的两万余亩荒山,7个大型散养土鸡项目破土动工。为此,她还聘请畜牧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建设了高标准的种鸡繁育场、现代化育雏室、混合饲料加工车间和恒温贮蛋室。其间,戴良英与施工及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半个月不回家是家常便饭。雏鸡出壳时,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整日守在鸡舍里仔细观测温度。平时,一有空就钻到基地里了解鸡群的变化,终于全面掌握了土鸡放养的防疫治病等技术。

天道酬勤、事在人为。戴良英的诚信经营,让秦桥土鸡逐渐打开了市场。我们采用优质正宗的土鸡苗,在远离人烟、天然无污染的大山上放养,杜绝有任何添加剂的饲料,以玉米、稻谷、青草及虫子为食,并经过三百来天才可出栏,秦桥土鸡因肉质鲜美和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她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苦心经营,戴良英的土鸡养殖突破30万羽,年产优质土鸡蛋5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她为鸡蛋注册了秦桥商标,制作了便于长途携运的包装,引来省内外的客商纷纷订购,让秦桥土鸡蛋变成了城市大超市的高档消费品。与此同时,戴良英还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造福桑梓。她安排戴强生等二十名贫困农民和多名残疾人到养殖基地上班,无偿向邓集卫等农民捐赠雏鸡,帮助三十余户农民创业致富、共奔小康。

近年来,戴良英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农产品深加工市场。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土特产品营销公司,投资引进真空装熟食加工生产线,精心推出以鸡肉、鸡蛋、鸡翅、鸡爪等为主的小包装零食,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为带动武冈农村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和家庭增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戴良英信心满满。

黄牛养殖开启创业之旅 合作共赢带乡邻致富


城口县兴牧黄牛养殖股份合作社养殖的“老君山黄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发家致富要凝心聚力,单打独干伤神费力”,这是人称“老王”的兴牧黄牛养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王贤於常挂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老王”是一名资深的兽医,面像敦厚老实,但在敦厚老实的外表下,却长有一颗“七巧玲珑心”。他常年与牲畜、家禽打交道,对他们的生活习性、病害防治、市场需求都了然于胸,多年来一直怀有一颗“不安分”的创业心,想找机会在养殖业方面“大干一场”。

关注农业发展信息敏锐察觉创业机遇

老王这颗“躁动不安分”的心,终于有了“爆发点”。2012年4月,他在例常观看央视《致富经》栏目时,无意间了解到“80后美女牛总”陈金娥的故事,这让他下定了养殖“老君山黄牛”的决心。他心里默想“做服装生意的80后美女都能养牛,我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不能一试?失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老王会想、少说、敢做,是个“知行合一”的人,在下定决心后他立即与妻儿、亲人、朋友进行沟通,但开始招来一致反对,都认为搞养殖活杂、人累、风险大,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当他把“国家扶持政策、黄牛养殖技术、市场需求潜力、成功的案例”等详细分析讲解给他们听后,大家才知道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胸有成竹,都改变了看法,积极支持让他放手去做,他的创业之旅正式启程。

创业之路崎岖艰辛栉风沐雨四处斡旋

创业前多数困难都不会显现,但创业时就会知其艰辛。投入精力后,老王感觉“满河都是滩”!养殖场建设要多少资金?预算缺口如何弥补?场址选在哪?土地怎么解决?采用何种方式运作?种源哪来?销售渠道怎么建立?质量如何保证?如何屠宰?饲料如何配比?一系列问题让他每天忙得焦头烂额。

他走得早了,回得晚了,饭量大了,人却瘦了。

“一个人‘玩不转’,得做改变,找几个‘同志’一起干才行。”这是他当时的内心写照。于是他一边继续筹备养殖场,一边开始寻找“合伙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想法一个多月后传到了高燕镇西沟村几个村干部的耳朵里。这几个人想带着村民搞发展,正苦无门路,双方原本熟人,现在又有共同愿望,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出资成立合作社,并兴建养殖场,场址就定在位于城口县高燕镇西沟村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高燕镇西沟村位于老君山脚下,原属老明月乡,离县城只有6分钟车程,城万快速通道贯穿而过,交通便捷、土地广袤、区位较好,是发展养殖业的理想场所。

有了几位合伙人的加入,老王压力减轻不小,合伙人齐心协力、各尽其责,筹建工作快速推进。管财务的负责筹集建设资金;跑公关的负责合作社注册、寻求政策扶持;管购销的多方奔走选育黄牛良种,与人谈判建立销售渠道;管建设的租地建场、发动群众种植牧草等饲料。

老王和他的几位合伙人饱含热情,栉风沐雨四处奔波斡旋,终于在2012年10月挂牌成立了“兴牧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建起“兴牧黄牛养殖场”。该养殖场距城万快速通道500米,占地面积3000㎡,总投资400多万元,圈舍、生活区、办公室、值班室、兽医室、饲料储存、氨化池、化粪池、牧草基地、饲料加工房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达到了现代化养牛场建设的基本要求。

就这样,老王和他的几位合伙人开启了共同的“创业梦”。

政策支持添翼助力克服困难破旧辟新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发展,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明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出台多个文件指导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城口县、高燕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县属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兴牧黄牛养殖场”的健康发展。除积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曾多次聘请专家到养殖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组织老王等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先进养牛技术,安排县农委、高燕镇政府联合牵头研究肉牛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协助建立销售平台,帮助引进优质肉牛品种,一起为养殖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添翼助力。

老王等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引进了优良品种,拓展了市场,养殖事业蒸蒸日上。2013年“兴牧黄牛养殖场”出栏肉牛150余头,产值达到2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余个,周边参与打工或饲料种植的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老百姓得了实惠,老王等人打心底高兴。但因前期投资较大,合作社成本短期肯定无法全部回收。但考虑到牛肉供不应求、养殖经验越发丰富、销售渠道已建成等向好因素,老王等人经过一番商议、咨询后,决定在保证牛肉质量的同时,一边扩大养殖规模,一边建立品牌开拓市场,双管齐下提升养殖效益。

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2014年“兴牧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又筹集资金将“兴牧黄牛养殖场”的规模扩大了1倍,“老君山黄牛”品牌也应运而生。现在养殖场平均每天出栏1头“老君山黄牛”,因其产品有机纯天然,味美肉鲜,营养丰富,饱受消费者青睐,牛肉畅销全县,供不应求。

展望未来踌躇满志富民增收合作共赢

看到仔细数着钞票、笑得合不拢嘴的群众,老王等人也像喝了蜜汁。他说道:“合作社现在还在继续投钱,我的一家老小也要生活,肩上的压力也大。但是看到群众的笑脸,看到他们生活能因此而改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也不管未来有多少艰难险阻,我和我的几位合伙人都会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斗志,把养殖场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的规模再扩大一倍,做靓‘老君山黄牛’这块牌子,让跟着我们一起共进退的老乡们,年年增收,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

“老王等人不像骏马一样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也不像斑马一样漂亮,供人观赏;他们只是如同所养的‘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迈着沉重而稳妥的步子耕耘土地,用实际行动把劳动果实奉献于人们。”城口县高燕镇政府负责人如是说,衷心祝福老王等人的“老黄牛”越养越多,也愿社会上能将自己蠢蠢心动化作坚实行动的“老黄牛”越来越多,一起发力带动群众发家致富、共奔小康,用自己的梦想成真来铸就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创业致富中激扬青春 大学生村官养牛记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岳张集镇寺沟村有个大学生村官在当地蛮有名气。他边当村官边创业养奶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6年创业,颇受村民赞赏,人称“奶牛王子”。

胡宁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2009年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现任村书记助理、安徽强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凤台县胡宁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农村再到农村大学生考上村官

胡宁共姐弟四人,家庭孩子多、负担重,家境自然就不富裕,在胡宁上大学时,家中已经欠下20多万元的外债。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校期间,胡宁积极进取和勤奋学习,当上了学生会副主席,锻炼了自己。为了不给家里添更多的负担,胡宁就在校勤工俭学。每天下晚自习,就抱着满纸箱的矿泉水和方便等,在各个寝室推销。每晚基本上能够挣到第二天的生活费,就因为这事还被学校的超市告到校后勤集团。星期六和星期天就去带家教,寒、暑假就出门干苦力,修地铁、扛钢筋,开学前卖卖电话卡、生活用品等,加上年底的奖学金,基本上学费能够自理。

4年的大学生活转眼过去,面临的将是就业,很多同学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胡宁却还在徘徊。父母很着急,看到别人毕业后都到大城市去发展,而自己的孩子还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其实,胡宁瞒着家人参加了大学生村官考试,顺利过关。胡宁说,这因为这跟自己的创业理想一致。

与奶牛同宿创业路上多艰辛

胡宁借着工作出差的名誉,从表姐那里借了5000元钱,到全国各地进行项目考察。胡宁在考察过程中,睡过车站、公园和牛舍,一天三顿饭就是面包和矿泉水。

经过一番考察,胡宁曾想过养鸡、鸭、猪和黄牛等。但考虑到鸡、鸭和猪的防疫困难,价格的市场波动性很大等原因,所以放弃了。正巧,此时赶上三聚氰胺事件(即三鹿事件),很多奶牛场都纷纷倒闭,奶农杀牛的事件屡见不鲜。也是机缘巧合,因为胡宁的考察费用即将用完,只够回家的路费,此时胡宁遇见了一位姓宗的大叔,他正在从事奶牛养殖。胡宁跟他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后,他就让胡宁吃住在他家,帮助他养奶牛,打扫牛舍卫生等,晚上就与牛同睡,因为牛舍是棚,周围是雨布,晚上风雨夹着尿臭,让人难以入睡。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胡宁发现目前奶牛养殖市场比较混乱,多是以家庭散养为主,养殖质量和科学化程度都不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扩大乳制品的生产和消费,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奶牛将是致富的好出路。

有了好的项目,但对于胡宁这样一穷二白的人来说,即高兴又失落。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胡宁踏上了筹集资金的道路。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找亲戚、朋友和同学帮忙,结果他们都躲得远远的。当时还接到同学母亲的电话说:不要再逼儿子借钱了,他要断绝母子关系。胡宁接到电话,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好连忙说对不起。还有的亲戚、朋友责怪胡宁说:“上完大学不好好找份工作而去当什么村官、还养奶牛,奶牛长几个鼻孔可知道,看样子是上学上傻了,真丢人”,同时村民还给胡宁送个外号——吹牛场长。

经受多次打击,胡宁并没有放弃自己创业养殖奶牛的想法,逢人便解说养殖奶牛的创业梦。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宁认识了一位企业家,他听了胡宁的想法后,愿意投资1000万元,但前提是要把土地等相关手续办齐。欣喜若狂的胡宁不顾一切的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便瞒着家人,向在外地的表姐又借了五万元钱,开始筹办前期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终于把土地等相关手续办齐了。此时胡宁再找到投资人,他却说要到大城市去投资了。经历过这次打击,胡宁一蹶不振,就在要放弃的时候,胡宁听说邻近村有个养鹅场倒闭了,希望之火又重新点燃起来。胡宁找到养鹅场的场长,准备租他的场地作为奶牛养殖场,开始时鹅场场长不知道自己的底细便答应了,谁知没有过几天,便不同意了。因为对胡宁信不过,更重要的是胡宁没有钱,所以就拒绝和胡宁合作。为此胡宁都跑遍了县城和乡镇的每家银行,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曾经胡宁还天真地说,政府有政策,必须给大学生创业贷款,结果还让别人取笑了。

政府支持奶牛报喜

为了此项目,胡宁做了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与村支两委。村书记和村主任看完可行性研究报告后都非常认可,认为该项目很不错。由于村里土地和资金问题不能解决,村书记和村主任带胡宁找到镇政府。镇领导听了胡宁们的汇报后也非常认同该项目。为了更好的实施此项目,镇领导亲自带胡宁到县各部门办理手续,还亲自到农户家中帮胡宁协调土地问题,最终镇领导和市、县农委领导的帮助下和别人的白眼和家人的不解中,把奶牛养殖基地大体建成!建设初期,购买第一块红砖的时候,胡宁就吃住在工地监督工程,为了节约成本,在烈日炎炎下,背着石灰去放线。

当回忆起创业艰辛之路时,胡宁至今还记忆犹新!购买秸秆饲料的时候,胡宁亲自到田间地头去劝说,村民们怕挣不到钱,没有焚烧方便,又加上胡宁大学刚毕业,村民对胡宁也不太信任。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胡宁最终完成了粗饲料的收购,并通过努力,购买了220头奶牛。奶牛进场期间,胡宁激动不已,整整两昼夜没有休息,每天只吃一顿饭。由于技术和经验缺少,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奶牛应急,连续20天的鲜奶都没有销售掉,胡宁每天除了饲养奶牛、通过书本学习养殖技术,还要想方设法去请教淮南益益乳业公司技术人员、寻找销售渠道等,结果第一个月还是亏了10多万元。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奶牛场逐步走出困境,也有原先的亏本变成盈利,同时和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合作关系。强农牧业从起初的220头奶牛发展到今天存栏奶牛700多头的规模。2014年,公司资产总额达3000多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688.4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36.55万元。当地党委、政府对此评价说,强农牧业有效带动当地农户走上致富小康路,带动就业48人、间接带动就业280多人。公司积极开拓创新,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入手,大力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走立体种、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饲养,创建了“秸秆-奶牛-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农业”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路在脚下起步新梦想

当然随之而来企业获得了: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安徽省扶贫龙头企业、淮南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胡宁个人也获得了国家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安徽省第二届青年创业之星、淮南市十佳创业青年、淮南市劳动模范、淮南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胡宁说,荣誉只属于过去,路还在脚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6年里,我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失败,在迷惘中渐渐认清了自己;6年里,我也用辛苦换来了成功,意识到成功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他的老师们真情地说,10年前,怀揣着梦想胡宁来到了母校,4年后,胡宁同样怀揣着梦想走向了社会,此时的梦想因为大学4年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真实。“为了这个梦想,胡宁曾在迷惘中摸索,曾在挫折中彷徨,曾在失败中挣扎。历经了艰辛进取的梦想是全新的梦想,拥有了全新的梦想,胡宁便是全新的自己。

之前,有媒体报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同时,胡宁不忘回报社会,先后向社会公益事业、救助项目捐资20多万元。

王正明老兵辞职回乡 创业养香猪谋致富


近日,记者来到王正明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就像到了一处农家乐,有水塘、长廊、凉亭、运动场。2011年12月,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王正明回到老家梓里荷香村,利用本地环境和地理优势,着手养殖基地选址和品种选择考察。

在海拔700米高的涪陵区荔枝街道金竺村干田坳山上,时常都能见到一名身穿迷彩服的中年男人。他个子不高,却干事利落。他是这片占地30多亩、存栏数百头香猪的养殖场主人王正明。

他曾在武警部队当防暴武警,多次立功受奖,现在是山里一名普通而又孤独的创业者,支撑他的是经多年磨砺的军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硬汉精神。

近日,记者来到王正明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就像到了一处农家乐,有水塘、长廊、凉亭、运动场。

但要找到王正明本人却有些费事,要大声喊,到处找,因为他实在太忙了,不是在坡上割草,就是在饲料间给猪准备食料,要不就是在猪舍喂猪,在饭点时间,他要为八旬母亲做饭。

辞去外企高管回乡创业当农夫

王正明今年43岁,住涪陵区荔枝街道荷香村1组,曾在广西武警部队服役8年。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优秀标兵、射击能手,获嘉奖十余次,荣立三等功二次。

1996年,王正明退伍回到涪陵,被安排在一家企业工作。没几年,企业倒闭,王正明下了岗。此后,他外出打工,凭着过去防暴武警的身份和技能,来到深圳一家外企应聘当保安。由于表现突出,三个月后,他便被企业提升为保卫部长。一年后,又晋升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年收入12万元。

王正明这一干就是十余年,他也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工作期间,他也时常在思考今后的出路问题,想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每次回到老家,他都注意观察家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地理环境变化,到市场了解信息,寻找适宜的产业。

2011年,王正明决定回乡创业,上山发展养殖业。

独自建养殖场两脚趾被砸断

我是农民出身,就该回乡发挥家乡优势搞发展,瞄准市场搞特色养殖。王正明说。

2011年12月,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王正明回到老家梓里荷香村,利用本地环境和地理优势,着手养殖基地选址和品种选择考察。

为了选择优良生猪品种,王正明过完当年的春节,就出发辗转到多省市考察,在广西巴马县考察后,确定饲养巴马香猪。

为了学好养殖技术和养殖场管理,他不要工资,在一个较好的养殖场里打工学习了3个月,掌握了巴马香猪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2012年10月,王正明回到了老家,马不停蹄地修建养殖场。

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在山上施工,饿了啃个冷馒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水,疲劳了就在工地上打个盹。身心疲惫,人也瘦了一圈。在一次施工中,一根100余斤的木头从3米高的屋顶滚下来,正好砸中他的右脚掌,砸断了两根脚趾。休息二十多天后,王正明拖着受伤未愈的身体,又投入到建设中。2013年8月,他的巴马香猪养殖场终于建成。

专注养殖业让香猪香起来

王正明的养殖场,他一个人打理,但猪舍卫生整洁,管理有条不紊。猪舍里还经常放着一部收音机,他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给香猪放两个小时的音乐。

采访当天,恰缝养殖场一头母猪下崽,王正明一直守在猪舍,给猪宝宝接生,他细心地用干净毛巾给猪宝宝做床铺,还不时给母猪按摩,让其放松。

王正明的养殖场,现有母猪40头、小猪300头,即将出栏商品猪150余头。他为这养殖场已投入了100万元,卖掉了自己在涪陵城的一套住房,钱不够还借债几十万元。

创业路上虽然很艰苦,但王正明已经学会了苦中作乐。他的办公室和卧室都在用简易木板搭成的吊脚楼上,衣物书籍,堆放整齐,处处彰显军人作风;他每天很早就起来打篮球锻炼身体,忙完了白天,晚上还要练习写字,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时,还有不少学生来找他学习硬笔字书法。

当兵人很执着,我选择了的路就要走下去。他说,虽然目前面临着销售、资金等难题,但他有面对任何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也有应对的办法。

我的愿望就是把巴马香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依托养殖场+种猪寄养户的发展新思路,带动村民共同发展香猪养殖业,提高香猪的知晓率,扩大消费群体,让香猪香起来。王正明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7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