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破伤风的病因分析 奶牛破伤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破伤风是一种急性、中毒性的人、畜传染病,是通过创伤感染破伤风梭菌而引起,也叫做脐带风、锁口风、强直症等。病牛的主要特征是机体全身骨骼肌或者部分肌群持续出现强直性痉挛,且受到外界刺激会表现出明显的兴奋,较严重的损害养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破伤风的病因分析奶牛破伤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简称为破伤风梭菌,通过创口发生感染,并生成毒素,对机体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出现发病。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没有荚膜,生有鞭毛,能够自行运动,往往在厌氧条件下能够良好生长。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该菌,如土壤、粪便以及尘土中等,非常容易通过创口感染而导致易感牛发生该病。

奶牛破伤风通常在各地都存在散发,任何家畜都能够感染,其中奶牛具有较大的易感性。该病主要通过创口感染,尤其是深且狭小的创伤(如刺伤、钉伤等),并被坏死组织、粪便或者泥土封闭而形成厌氧环境,非常容易发生该病。另外,外科手术、预防注射没有严格消毒、使役不当,母牛分娩过程只能够损伤产道、产后感染,犊牛去势、断脐过短,都会形成创伤,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往往就会引起发病。部分病牛通常无法确定感染途径,这是由于在侵入芽孢后而表现出症状前,创伤已经愈合,需要在一定时间之后侵入组织内的芽孢才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生成大量毒素,从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1-2星期左右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头部肌肉出现强直性痉挛,采食、咀嚼以及吞咽动作异常,速度缓慢,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导致全身出现明显的强直症,呈现口闭锁,大量流涎,呈线状。颈背硬直,显露静脉沟,瞬膜突出,耳竖立不动,腹部缩起,尾劲直,略微朝一侧偏斜。脊柱往往呈直线状,有时出现角弓反张。四肢硬直,关节较难屈曲,蹄部无法提起,拒绝走动,很难转弯或者后退,只要倒地基本无法自行起立。另外,病牛在初期反射作用明显增加,所有光线、声音、抚触或者其他动作都能够促使症状加重。呼吸急促且浅表,能够达到正常频率的数倍。

3、诊断方法

一般可根据病牛是否存在创伤病史以及临床症状诊断该病。但由于牛在发病时往往没有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特征是尾根震颤,且并不是所有病牛都会出现这种典型症状,因此需要通过涂片镜检以及动物试验法用于确诊该病,还能够用于鉴别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创伤部位的渗出物或者坏死组织涂片,经过染色进行镜检,能够在显微境下看到呈鼓槌状或者羽毛球拍状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动物试验。将取得的病料制成乳剂,取适量在健康小鼠的尾根部注射,通常经过2-3天就会出现症状。另外,也可采取病牛血液,取o.5mL在小鼠臀部肌肉注射,经过18h就会出现症状。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该病一般选择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来进行预防,对于比较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可每年定期给牛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来说,成牛每头适宜皮下注射1mL,犊牛用量减半,6个月之后再进行1次注射。牛接种1个月后就能够形成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第2年再进行1次注射,能够持续4年得到有效保护。

西药治疗。首先要中和毒素,根据病牛年龄静脉注射适量的抗破伤风血清,成年牛每次用量为50万-90万IU,犊牛每次用量为20-40万IU,每天3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注射浓度为40%的乌洛托品,成年牛每次用量为50mL,犊牛每次用量为20-3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接着要进行镇静,病牛可选择注射适量的氯丙嗪,成年牛每次用量为250-500mg,犊牛每次用量为150-200mg,每天2次。然后进行解痉,病牛可选择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适量的硫酸镁溶液,成年牛每次用量为100mL,犊牛每次用量为25mL,每天2次,连续使用1周,具有较好的效果。最后要彻底清除病原体,即要将伤口内的脓汁、坏死组织、异物等彻底清除干净,接着使用3%的双氧水或者2%的高锰酸钾进行数次冲洗,直到完全冲洗干净,并涂抹5%的碘酊或者是撒布适量的碘仿磺胺粉,每天1次,直到伤口完全痊愈。

中医疗法。病牛采取以上治疗的同时,可结合采取中医疗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病牛可选择使用千金散方剂,即取细辛、羌活、防风、独活、天麻、蔓荆子各30g(均为主药,期祛风解表之效),僵蚕、蝉蜕、乌蛇各30g以及旋复花、天南星、全蝎各25g(均为辅药,取搜风解痉、化痰祛风之效),桑螵蛸、沙参各25g以及何首乌、阿胶、川芎各30g(均为佐药,起扶正祛邪之效),生姜、藿香、升麻各20g(均为使药,起升清降浊、醒脾和胃之效)。以上药物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煎煮,待温度适宜后添加200mL黄酒为引,混合均匀后通过胃导管进行一次性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相关知识

猪破伤风的病因 猪破伤风的防治措施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机体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又称强直症和锁口风。多发生于单蹄兽,猪也常发生,人对该病的易感性也很高。重点对破伤风的病原、流行病学以及猪只患病后的诊断和防治进行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破伤风的病因猪破伤风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破伤风梭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也叫做强直梭菌,呈革兰氏阳性,是一种专性厌氧细长杆菌,往往呈单个分布。存在于动物体内外的病菌都能够在菌体一端形成芽胞,类似球拍状或者鼓槌状。大部分菌株周边生有鞭毛,能够自行运动,但没有荚膜。接种在培养基内和存在于动物体内的病菌都能够产生几种外毒素,如痉挛毒素,其属于一种神经毒,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而促使铁出现典型的强直症状,具有非常强的毒性,且只比肉毒梭菌毒素的毒性略弱。该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具有热敏感性,例如在65~68℃温度下处理5min就会被杀死,另外使用0.4%甲醛进行21~31天的脱毒,就会变成类毒素。此外,该菌还能够产生其他毒素。如非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但不是引起发病的主要毒素。一般来说,病菌具有较差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使用大多数消毒剂作用较短时间都可被杀死,但形成芽胞后就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土壤中生存长达数十年。

2、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1~4星期的潜伏期,且患病动物对光线、声音以及其他外界刺激极其敏感,会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最后由于窒息发生死亡,造成较高的死亡率。任何家畜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但幼畜相比老畜更容易发病。该菌能够在尘土、土地以及腐臭淤泥中广泛分布,有时还可能存在于家畜以及人类的粪便中。猪破伤风主要是由于存在伤口而发生感染,最常见的是由于阉割而导致。病猪无法直接导致其他健康猪被感染,主要是由于没有严格消毒而发生该病,有时猪体表没有存在任何伤口就出现发病,这可能是由于在该病潜伏期内伤口已经完全愈合。该病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春、秋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且往往呈零星散发。

3、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食欲不振,行动缓慢,随病程的进展,逐渐表现出两耳竖立,四肢僵硬,尾部停止活动,呈木马状站立不动,走动困难,局部肌肉或者全身肌肉呈强直状。接着骨胳肌和咀嚼肌出现强直性痉挛,特别是颈部、背部和尾部非常明显,造成牙关紧闭、大量流涎、角弓反张、瞬膜突出,不能够站立。部分病猪反射神经非常兴奋。病猪最终由于严重缺氧而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4、诊断

该病通常不需要采取实验室诊断,根据其流行特点、特有临床症状就能够进行诊断,但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时就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猪创伤部位的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作为病料,将其制成乳剂,接种到试验小鼠的尾根部,一般经过2~3天就会表现出与病猪类似的临床症状。取病灶部渗出液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细长杆菌,没有荚膜,生有鞭毛,可自行运动,有些存在芽孢,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该病需要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区别。猪肌肉风湿病会导致病猪肌肉存在疼痛感,但猪破伤风病则不会产生痛感,且使用水杨酸钠能够有效治疗猪肌肉风湿病,但对猪破伤风病没有疗效。猪伪狂犬病和脑炎尽管也会导致机体出现角弓反张、肌肉强直等症状,但病猪瞬膜没有突出,尾部也没有挺举。另外,二者还会导致病猪出现意识模糊、麻痹以及昏迷等症状,而患有破伤风病的病猪一直保持清醒。

5、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尽可能减少和防止猪体表出现伤口,为此在猪养殖过程中要提高管理水平,尽量消除能够造成创伤的因素。对于较深创伤及严重污染的部位,要立即将存在于伤口出的脓汁、坏死组织以及其他异物全部清除干净,结合使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冲洗、消毒,如有需要还可采取扩创处理。另外,伤口冲洗消毒后可撒布适量的青霉素粉剂,或者肌肉注射青霉素。猪在进行断脐带、去势、断尾、外科手术以及接产时,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各项规程操作。此外,猪进行阉割、接产或者外科手术时,可配合注射3000万~5000万IU破伤风抗血清来预防该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药物治疗。发病早期,病猪及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进行治疗,具有一定效果。根据病猪体重,选择使用10万~20万IU破伤风抗毒素,分成2~3次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同时,病猪要转移到安静、避光、阴暗的环境中饲养,避免受到外界刺激。伤口内外存在的坏死组织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饲喂容易消化的饲料,供给足够的饮水。如果病猪症状严重,要及时进行淘汰。另外,还要根据病猪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过于兴奋性或者出现痉挛时,可肌肉注射100~150mg氯丙嗪注射液,用于镇静解痉,或者静脉或者肌肉注射50~100mL25%硫酸镁注射液。为促使病猪尽快恢复,可使用葡萄糖注射液、5%碳酸氢钠溶液、强心剂、维生素制剂等进行综合治疗。

在密集型饲养条件下,猪患破伤风的发病几率较大,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有可能造成猪只的死亡。因此,准确把握该病的症状鉴别方法,争取早期对症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该病的致死率。

小尾寒羊破伤风的综合防治措施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创伤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破伤风又称“锁口风”“强直症”,其特征为患畜骨骼肌神经兴奋性增高,持续发生痉挛而表现出强硬状态。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也常有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尾寒羊破伤风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预防
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羊舍卫生,防止动物受伤,一旦发生外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时,应及时进行伤口消毒和外科处理,或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断脐、断尾、阉割及外科手术时要严格消毒,并在手术前后注射青霉素或破伤风抗毒素,以防止该病的发生。在本病的多发流行地区,每年要定期注射破伤风疫苗。在羔羊出生和手术后用破伤风抗毒素5万~1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
2.积极治疗
发现患病羊,要及时对病羊加强护理,首先要将患病动物安置在光线较暗的安静处并饲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和洁净充足的饮水。然后要对伤口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同时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可以选用3%双氧水、1%高锰酸钾或者5%~10%碘酊。在伤口周围要注射青链霉素和破伤风抗毒素。需要注意的是,首次注射时剂量要加倍,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镇静解痉的药物注射治疗。
3.防止对人的感染
由于人也可以被破伤风梭菌所感染,因此与动物接触频繁的养殖人员伤口较深时,一定要正确处理伤口,以防厌氧微环境的形成,这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可以注射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预防,或者注射抗毒素和抗生素进行特异性治疗。

病原及流行特点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病原为破伤风梭菌。该菌又称强直梭菌,分类上属芽孢杆菌属,为细长的杆菌,多单个存在,能形成芽孢。芽孢位于菌体的一端,似鼓槌状,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幼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阳性,培养48小时后常呈阴性反应。
本菌为厌氧菌,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杀死。但其芽孢具有很大的抵抗力,煮沸10—90分钟才能杀死。在土壤表层能存活数年。对1%碘酊、10%漂白粉、3%双氧水等敏感。破伤风梭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非芽孢菌相似,但芽孢抵抗力甚强,耐热,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10%碘酊、10%漂白粉液及30%过氧化氢能很快将其杀死。本菌对青霉素敏感,磺胺药次之,链霉素无效。
本病通常由伤口污染含有破伤风梭菌芽孢的物质引起。当伤口小而深,创伤内发生坏死或创口被泥土、粪便、痂皮封盖或创内组织损伤严重、出血、有异物,或在需氧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破伤风梭菌才能生长发育、产生毒素,引起发病。也可经胃肠粘膜的损伤部位而感染。
发生主要是细菌经伤口侵入身体的结果,如脐带伤、去势伤、断尾伤、去角伤及其他外伤等,均可以引起发病。母羊多发生于产死胎和胎衣不下的情况下,有时是由于难产助产中消毒不严格,以致在阴唇结有厚痂的情况下发生本病。也可以经胃肠黏膜的损伤感染。病菌侵入伤口以后,在局部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危害神经系统。由于本菌为专性厌氧菌,故被土壤、粪便或腐败组织所封闭的伤口,最容易感染和发病。
症状
病初症状不明显,常表现卧下后不能起立,或者站立时不能卧下,逐渐发展为四肢强直,运步困难。由于咬肌的强直收缩,牙关紧闭,流涎吐沫,饮食困难。在病程中,常并发急性肠卡他,引起剧烈的腹泻。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5~20天,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延长。四肢僵硬,头向后仰,初发病时,仅步行稍不自然,不易引起饲养员的特别注意。病势发展时,则双耳直硬,牙关紧闭,不能吃东西,口腔内黏液多。颈部及背部强硬,头偏于一侧或向后弯曲;四肢伸直,腹部蜷缩,好像木制的假羊,如果扶起行走,严重者无法迈步,一经放手,即突然摔倒。突然的音响可引起骨骼肌发生痉挛而使病羊倒地。症状轻微时,脉搏和体温无大变化。严重时,体温可以增高,脉搏细而快,心脏跳动剧烈。病的后期,常因急性胃肠炎而发生腹泻。死亡率很高。
2、实验室诊断必要时可从创伤感染部位取材,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合动物实验进行诊断。
防治
(1)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本病的有效生物制剂。羔羊的预防,则以母羊妊娠后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较为适宜。
(2)创伤处理:对感染创伤进行有效的防腐消毒处理:彻底排除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等,并用消毒药物(3%过氧氢、2%高锰酸钾或5—10%碘酊)消毒创面,并结合青链霉素,在创伤周围注射,以清除破伤风毒素来源。
(3)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早期应用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可一次用足量(20—80万单位),也可将总用量分3次注射,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均可;也可一半静脉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在体内可保留2周。
(4)加强护理。将病羊放于黑暗安静的地方,避免能够引起肌肉痉挛的一切刺激。给予柔软易消化且容易咽下的饲料(如稀粥),经常在旁边放上清水。多铺垫草,每日翻身5~6次,以防发生褥疮。
(5)为了消灭细菌,防止破伤风毒素继续进入体内,必须彻底清除伤口的脓液及坏死组织,并用1%高锰酸钾、1%硝酸银、3%双氧水或5%~10%碘酒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病的早期同时应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
(6)为了中和毒素,可先注射40%乌洛托品5~10毫升,再肌肉或静脉注射大量破伤风抗毒素,每次5万~10万单位,每日一次,连用2~4次。亦可将抗毒素混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
(7)为了缓解痉挛,可皮下注射25%或肌肉注射40%的硫酸镁溶液,每天一次,每次5~10毫升,分点注射。或者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肌肉注射氯丙嗪。
(8)对于牙关紧闭的羊,可将3%普鲁卡因5毫升和0.1%肾上腺素0.2~0.5毫升混合,注入咬肌。

犬破伤风的症状 犬破伤风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破伤风是指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伤口,并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分泌毒素,造成机能紊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系统应激性增高,全身肌肉持续性痉挛收缩的特征。病犬临床上主要表现出急性发病,呼吸加速,前肢和背部肌肉出现强直痉挛,头颈后仰呈现角弓反张,无法稳定站立。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犬破伤风的症状犬破伤风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1、发病特点

破伤风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如在于土壤、腐败的淤泥、尘土及其他物质中都含有该菌。该菌非常容易经由伤口侵入体内,当伤口小且深,并有血凝块、痂皮或者杂物等覆盖在伤口表面而形成厌氧环境,就会促使细菌在这种环境中大量繁殖,分泌破伤风毒素,也就是痉挛毒素。该毒素对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可结合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导致脊髓抑制性突触封闭,阻碍抑制性突触末端释放的抑制性冲动传递介质,造成上下神经元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无法传递,从而表现ILIJ强直症状,即神经兴奋性明显增高,且骨骼肌痉挛。易感动物感染该病后没有明显不同,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往往呈零星或者个别形式散发。

该病具有长短不同的潜伏期,通常为7~14天,最短只有1天,最长时能够达到几个月。潜伏长短通常与病犬年龄、机体抵抗力以及创伤部位、性质、感染程度相关。健康犬无法直接从病犬感染该病,往往需要经由伤口感染,但有时临床上也有病犬没有找到伤口,这可能是由于伤口在该病潜伏期内已经完全愈合,或者经由损伤的消化道黏膜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病犬精神状态较好,步态灵活,但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迟钝,双耳直立且靠向内侧,两耳尖间的距离一般在3~4cm,口角一侧附着少量口腔分泌物;依旧能够采食和饮水,但采食、咀嚼速度缓慢,难以吞咽,饮水时也无法顺利进行;双眼无神,瞳孔缩小,眼结膜潮红,轻度黄染,对光反射反应微弱,基本不能够看清4m之外的物体;体温一般为38.7℃,呼吸达到80次/min,脉搏达到150次/min。

3、诊断

根据病犬的主要症状,如牙关紧闭、肌肉僵硬、痉挛等,以此作为诊断基础,配合进行实验室检查。取一块病犬伤口深处组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同时接种在血平板上置于37℃进行36h厌氧培养。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细长,具有周鞭毛,但没有荚膜,有些形成圆形芽孢,一般位于菌体顶端,导致整个菌体如同鼓槌状。血平板上会长出扁平的灰白色菌落,呈半透明状,边缘不齐。从而表明是由于感染破伤风梭菌导致的破伤风。

4、防控措施

常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施治,以镇静解痉、中和毒素、消除病菌以及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查找病犬伤口,扩创后使用30%双氧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2%~5%碘酊对伤口局部处理,然后向创口内撒布适量的青霉素粉或碘仿磺胺粉,确保伤口暴露,禁止包扎,否则会形成有利于病菌生存繁殖的无氧环境;镇静解痉,可按体重使用5mg/kg氯丙嗪;中和毒素,可肌内或者静注射3万~5万IU破伤风抗血清,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抗菌消炎,可按体重注射5万IU/kg青霉素,每天2~3剂,连续使用3~7天。

紧急救治。在临床上进行紧急救治能够获得最佳治疗时间,促使治愈率提高。发现犬形成外伤后,要在3~10min内实施整个紧急救治。病犬先处理伤口,然后紧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用于中和病菌产生的毒素,并配合使用大剂抗毒素来确保疗效良好,通常采取肌肉注射由1~2g青霉素、2mL氨基比林、2mL鱼腥草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犬创口在头部周围,可在创口附近1.5~2cm处分别选取3个点注射1mL普鲁卡凶油剂青霉素,然后使用碘酊对创口消毒。

中药治疗。发病初期,病犬使用乌蛇全虫散治疗,即取乌蛇、生黄芪、防风、金银花各45g,栀子、荆芥各25g,白菊花、麻根、蝉蜕、全蝎、酒当归各30g,20g羌活,24g天南星,地龙、桂枝、甘草各15g,加水煎煮后冉添加250mL白酒或者黄酒,混合均匀后灌服。如果伤口在头部,可添加薄荷、白芷;如果大量口涎,可减去麻根、黄芪,添加半夏、干姜、白芍;如果四肢严重强硬,可添加茯苓、木瓜、独活、羌活、红花;如果背腰严重强直,可添加血竭、酒川断、炒僵蚕;如果排尿不利,可添加车前子;如果妊娠母犬患病,可减去乌蛇、蝉蜕、全虫,同时减少车前子、大黄、荆芥、天南星的用量,冉添加陈皮、砂仁、酒黄芩、阿胶、白术。发病中期,病犬使用千金散加减治疗,即取8g蔓荆子,僵蚕、蝉蜕、全蝎、桑螵蛸、细辛、藿香、天麻、川芎、升麻、木瓜、血竭、独活、羌活、酒川断、红花各5g,天南星、何首乌、沙参、旋覆花、阿胶各10g,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服用3次。发病后期,病犬使用加减天麻散治疗,即取天麻、黄芪、玄参、当归、党参、银花各30g,10g全虫,蝉蜕、胆南星、乌蛇各12g,25g连翘,3条蜈蚣,加水煎煮后灌服。


本病潜伏期为5-10天,长的可达几周。受伤的部位离头部越近,发病越快,并且症状也重。
犬和其它动物相比,对破伤风毒素的抵抗力较强。临床上多见局部性肌肉强直性收缩。但部分病例可见有全身性强直痉挛,牙关紧闭怕光、怕声音、怕惊吓,稍有刺激患犬即可表现兴奋、肌肉强直、形如木马、口角后吊、两耳直立且*拢、瞬膜外露、手触患犬全身肌肉僵硬。由于呼吸肌痉挛收缩可见有呼吸困难。咬肌收缩使患犬咀嚼吞咽困难。
破伤风的病程差异很大,严重病例有的在2-3天内死亡。有的缓慢发生并不严重。大多在出现症状后3-10天死亡。康复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4-6周后仍可观察到运动不灵活及肌肉僵硬的症状。
大多数病例预后不良,因进食困难,造成营养不良、衰竭死亡。但局部强直的患犬预后良好。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及有破伤后出现肌肉强直性收缩和体温正常大多可以确诊。

消除病原、中和毒素、镇静解痉,抗菌消炎的对症治疗方法。
(1)找出伤口扩创,用双氧水(30%)冲洗伤口,然后用2-5%碘酊局部处理伤口,创口内撒布碘仿磺胺粉。伤口暴露、忌包扎。
(2)肌内或静注射破伤风抗血清3-5万单位/次,1次/日,连用三日。
(3)抗菌消炎,青霉素5万单位/千克体重,2-3次/日。连续注射一周。
(4)镇静解痉,氯丙嗪5毫克/千克体重

肉牛破伤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牛破伤风又名“强直症”,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与破伤风有关的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新生犊牛的脐带感染、去角伤、阉割伤、橡皮带去势伤、鼻环伤、橡皮带断尾、蹄底脓肿、耳号伤、慢性窦感染和身体任何部位深的坏死伤、难产继发的外阴或阴道的坏死性损伤及新近产犊母牛严重的子宫炎。破伤风对各种动物都是难以诊断的一种疾病,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破伤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破伤风杆菌往往单个存在,菌体呈细长状,生有鞭毛,能够自行运动,没有荚膜,但菌体一端往往会形成圆形芽孢,类似鼓槌。该菌属于厌氧菌,呈革兰氏阳性,但要注意老龄菌呈革兰氏阴性。该菌的繁殖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经过5min煮沸就会被死亡,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病菌形成芽孢后就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土壤中能生存长达数十年,经过90min煮沸或者20min高压灭菌才能够被杀死。

发病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春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不仅牛能够感染该病,其他家畜和家禽也能够感染。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牛都能发生该病,其中以小于3岁的牛比较容易发生。该菌在土壤和草食家畜的粪便中广泛存在,因此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污染有病菌的土壤。该病主要经由损伤皮肤感染,一般呈零星散发。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走动缓慢,四肢不能够灵活抬举,头颈、耳以及背部不灵活,咀嚼、吞咽缓慢,甚至口唇紧闭。随着病程的进展,头部肌群出现痉挛性收缩,呼吸困难,往往张口呼吸,接着牙关紧闭;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困难,大量流涎,如果口内存在残食就会发酵产生臭味,舌的边缘通常存在齿压痕或者出现咬伤;两耳耸立,且因颈部肌群发生痉挛而导致头颈僵硬伸直或者角弓反张,并由于停止暖气和反刍,导致腹肌紧缩,抑制瘤胃蠕动,往往伴有瘤胃臌气。在背部肌肉出现强直时,会形成凹背、弓腰或者朝向一侧弯曲。在四肢肌群发生强直时,会导致关节较难屈曲,外观类似木马,行走摇晃,步态不稳,特别是在后退或者转弯时感到非常困难。病牛烦躁不安,对触摸、声音、光线等外来刺激往往会比较敏感,并表现出惊恐,容易出现全身性痉挛症状。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适量血液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菌,且菌体呈典型的“鼓槌状”。

动物试验。采取病料后制成乳剂,在健康无病的小鼠尾根处注射,2-3天之后就会表现出该病的特有症状。另外,也可采取病牛0.5mL全血,在健康小鼠臀部注射,18h之后就会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

4、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可能感染或者容易发生破伤风的某些地区,肉牛要适时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一般第1年要进行2次免疫,两次间隔2-4周,之后每年进行1次。

定期消毒。破伤风梭菌属于厌氧菌,往往在动物粪便或者土壤中分布。因此,牛舍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将粪便和旧墙土清理干净,定期进行消毒,可每周使用来苏儿液、石灰水对牛舍内外进行1次彻底消毒。

创伤处理。病牛要转移到干燥清洁、光线较暗的舍内。如果病牛感染创中含有脓汁、异物以及坏死组织等,要先采取扩创术,清理干净后使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3%双氧水冲洗,再使用5%-10%碘酊进行严格消毒,并配合撒布适量的碘仿硼酸合剂,还要在创伤首位注射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避免发生感染,并抑制病菌继续产生毒素。

西药疗法。治疗原则是抑制病牛患处的病菌增殖,中和毒素,避免发生酸中毒。病牛可静脉注射大剂量药物,即由20万-80万IU破伤风抗毒素、800万-1200万IU青霉素、500-1000mL5%碳酸氢钠、1500-3000mL复方氯化钠组成的混合药液,注意控制注射速度缓慢,症状严重时可3-5天之后再注射1次。

中医治疗。发病初期,病牛可内服追风散合蚱蝉地肤散加减,即取30g蝉蜕、25g白芷、15g乌头、25g川芎、30g白术、100g地肤子、30g防风,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4剂就能够痊愈。发病中期,病牛可内服千金散合花蛇朱砂饮加减,即取30g乌蛇、40g升麻、30g防风、25g全蝎、25g旋覆花、25g川芎、45g僵蚕、10g细辛、50g天麻、35g阿胶、25g沙参、25g独活、25g天南星、2g朱砂、25g藿香,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l剂,连续使用4-5剂就能够痊愈。发病后期,病牛可内服润肺散合二珍散加减,即取25g血余炭、30g大黄、25g荆芥、25g生姜、35g何首乌、25g栀子、25g半夏、45g滑石、25g黄芩、25g连翘、15g薄荷、40g当归、25g白芍、30g防风、25g川芎、25g甘草、0.3g麝香、5条蜈蚣,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直到症状有所减轻,要减去半夏和麝香。

1、病原破伤风梭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菌,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形成芽孢,位于菌体顶端、形似鼓槌。动物体内或人工培养基内均能产生毒性极强的外毒素,即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性毒素三种。前者为引起动物发生破伤风征候群的特异的嗜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具有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组织坏死作用,非痉挛性毒素可麻痹神经末梢,但毒素的耐热性很差,65℃5min即可破坏。芽孢的抵抗力极强,煮沸需1~3h,3%福尔马林24h,5%石炭酸15h,10%碘酊l0min,105kPa高压15-20min才能杀死。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在干燥的条件下经十多年仍有生活力。
2、流行病学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腐臭的淤泥中也存在大量的致病菌,都可成为破伤风的传染源。常见的传播途径为创伤伤口,如,手术、断尾、去势,各种外伤等都容易被感染。子宫或损伤的消化道粘膜也可以感染破伤风杆菌。不分年龄、种别、品种的牛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尤其以幼龄牛易感。该病感染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呈现散发性。饲养环境恶劣、牛舍潮湿、饲槽及土壤污染严重等等,都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l~2周,个别病例在受伤后数天即可出现症状。急性经过的病例多在7~10d内死亡。慢性者临床症状轻微,通常可以治愈,但恢复期较长,有时可延长到l~1.5个月。

牛多发生于分娩、断角、去势之后,病牛体温正常,但由于头部肌群痉挛性收缩,呈现张口困难,重的牙关紧闭,采食、咀嚼障碍,咽下困难,流涎,口内含有残食时则发酵有臭味,舌的边缘往往有齿压痕或咬伤。两耳耸立,由于颈部肌群痉挛而使头颈伸直僵硬或角弓反张。因反刍和嗳气停止,腹肌紧缩,阻碍瘤胃蠕动,常发生瘤胃臌气。背部肌肉强直时,表现凹背或弓腰或弯向一侧。尾肌痉挛时则尾根高举,偏向一侧。四肢肌群强直时,则关节屈曲困难,步态显著障碍,尤以转弯或后退更感困难。病牛不安,对外来刺激(声响、触动等)常表现敏感、惊恐,易出现全身性痉挛症状.

4、病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或脊髓膜常有充血,灰质有点状出血。心肌呈脂肪变性。四肢和躯干肌肉间结缔组织呈浆液性浸润,杂有小出血。对体表和脏器进行详尽检查时,可见有创伤或创伤后形成的瘢痕。
5、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实验室化验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类症鉴别
本病常与急性肌肉风湿症、马钱子中毒以及脑炎、狂犬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1)破伤风与急性肌肉风湿症的鉴别。急性肌肉风湿症有体温升高现象(体温微升1℃),无牙关紧闭、瞬膜外露等症状,患部肌肉有痛感和结节性肿胀,用水杨酸制剂治疗效好。
(2)破伤风与马钱子中毒的鉴别。马钱子中毒肌肉强直,兴奋性高,与破伤风很相似。但马钱子中毒时肌肉痉挛发生迅速,无痉挛期肌肉完全松弛,病的转化表现为急死或速愈,并有中毒史。而且用水合氯醛可以治疗。
(3)破伤风与脑炎、狂犬病等的鉴别。脑炎、狂犬病等疾病时,一般无牙关紧闭,意识混乱甚至昏迷,病的后期有麻痹现象,而破伤风时病畜神志清楚,有饮食欲望,通常有创伤的病史。必要时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别。

6、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首先要防止牛发生外伤,如有外伤应及时处理,对牛阉割或进行外科手术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污染,最好注射预防量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本病的有效生物制剂,发病较多的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牛皮下注射lml,注射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第二年再注射lml,免疫力可持续4年。
治疗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即加强护理、创伤处理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1.加强护理应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的畜舍中。务使病畜保持安静,避免音响、光线刺激,以减少痉挛发生的次数。给予充足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牙关紧闭不能采食时,可用胃管给予小米粥等半流动性食物。对恢复期的病畜如口腔已经张开时,饲料要少给勤添,防止过食;背腰及四肢强拘症状已有减轻的病畜,应每天牵遛,以促使早期恢复肌肉机能。
2.创伤处理必须对感染创伤进行有效防腐消毒处理,彻底排除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等,并用消毒液(3%过氧化氢,2%高锰酸钾或5%碘酊)消毒创面,以清除生产破伤风毒素的源泉。
3.药物治疗由于破伤风外毒素对机体致病作用强烈,因此中和毒素是治疗的关键。同时注意消除病原,阻止毒素继续产生,配合解痉镇静药物,缓解因毒素而引起的强直性痉挛和反射兴奋性增高,主要应用下列药物。
(1)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抗毒素)根据病情,确定用量,首次用量要足,病情严重的,可重复注射一次或数次。牛80万~120万IU静脉注射。
(2)20%乌洛托品牛l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
(3)25%硫酸镁液l00ml,静脉注射。
(4)氯丙嗪牛300~500mg,深部肌肉注射,或用水合氯醛25~30g,混于500ml淀粉浆内,直肠灌注。(50青霉素2000万IU,肌肉注射,连用3~5d。以上药品,可根据病情反复应用。当病畜出现酸中毒时,可加用5%碳酸氢钠500ml,静脉注射。牙关紧闭,开口困难时,可用3%普鲁卡因l0ml和0.1%肾上腺素1ml混合,注入咬肌。并配用强心药。病畜不能采食时,静脉注射25%~30%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每日2次。

猪破伤风的诊断和预防


1病原

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是芽孢杆菌科梭菌属的成员。为长4~8μm,直径0.3~0.5μm的细长杆菌,有鞭毛,能运动,接触空气或有氧气存在时则运动迅速停止。无论在体内或体外都可形成芽孢,芽孢靠近菌体末端,明显宽于菌体横径,形或鼓槌状的特殊形态。无荚膜,易被苯胺染料着色,幼龄培养物呈革兰氏阳性,陈旧培养物则呈阴性反应。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故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良好。发育最适温度为36~38℃,最适pH值为7.2~7.4。在肝片肉汤中呈均匀浑浊的生长,肝片或肉片软化变成玫瑰色,产气,培养物发出焦角质的气味。在血液葡萄糖琼脂平板上呈露珠状,光滑透明或小蜘蛛样的菌落,菌落周围形成溶血环。破伤风梭菌不分解糖类,不还原硝酸盐,可液化明胶,产生吲哚。破伤风梭菌在体内或培养基内均能产生溶解于水的外毒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素及非痉挛毒素)。外毒素的毒性很强,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破伤风梭菌对青霉素、四环素敏感,磺胺素次之,其他抗生素多不敏感。

2.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染,其中单蹄动物最易感,猪、羊、牛次之,犬、猫仅在例外情况下发病。试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易感,其次为小鼠,家兔有抵抗力。人对破伤风易感性也很高。破伤风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健康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因此,引起破伤风的主要传染源是土壤和粪便。动物感染最常见于各种创伤,如断脐、阉割或断尾。在临床上不少病例常查不到伤口所在,这可能是因潜伏期中创伤已经愈合,或可能经子宫、消化道黏膜感染。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夏、秋雨水较多季节,发病较多。在易感动物中,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但幼龄动物较老龄者更为易感。该病是一种由创伤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因此,不能由病畜直接传染给无创伤的健畜,故常呈现零星散发。应注意,在成批仔猪断脐、阉割、断尾时,如消毒不严格则可造成群发感染而同时发病。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不定,其长短与猪的年龄、健康状况、创伤的性质、部位、入侵病菌的数量和病菌繁殖的条件紧密相关。最短的为1~3天(多见于幼畜),最长的可达40天以上。

该病的特征性症状是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及应激性增高,肌肉痉挛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波及全身,只有少数病例,从受伤处附近肌肉开始,但也很快传至头部肌肉痉挛。猪常由于断脐、阉割而感染,一般是从头部肌肉开始痉挛,瞬膜外露、牙关紧闭、流涎、叫声尖哑、吞咽困难。应激性增高,如有声响或有人走近时肌肉痉挛加剧。四肢僵硬,全身性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重症者卧地不能立起,呼吸浅快,心跳过速。病程长短不一,通常1~2周。如应激性不高,肌肉强直不剧烈,口松,涎少,尚能进食和饮水者,则多可治愈;反之,则病死率极高。

4诊断

4.1临床诊断

根据病猪的特殊临床症状并有创伤史,即可作出诊断,一般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对取慢性经过的轻症病例或病初症状不明显时,应注意与脑炎、狂犬病相鉴别。如根据临床症状的确无法作出诊断时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4.2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培养鉴定、生化试验和毒素检查等。这里仅就简单而适用的形态学检查和毒素检查介绍如下。病料采集:采取创伤感染处的组织材料及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猪血清。试验方法:①形态学检查:取创伤感染处的组织材料制作触印片或涂片数张,以革兰氏染色。若发现几乎全呈单个存在,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长杆菌或似鼓锤状的芽孢,即可作出诊断。②毒素检查:取小鼠4只分为两组,一组每只小鼠静脉注射病猪血清0.2mL作试验;另一组每只小鼠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mL作空白对照。如果空白对照组小鼠健活,试验组小鼠出现强直,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5预防

该病的预防重在消毒工作。在断脐带、断牙、去势和进行外科手术时,必须做好局部和器械的消毒;保持猪舍、运动场内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清除锐利物品以避免外伤;发现猪体外伤,应立即以5%碘酒消毒。除了消毒工作,还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在多发地区,可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免疫注射,间隔4周进行2次皮下接种,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如果第二年再注射1次,免疫期可达4年以上。

奶牛蹄变形的病因分析 奶牛蹄变形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肢蹄是牛的重要支柱器官,具有支持牛体重的作用。在奶牛生产过程中,肢蹄病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奶牛易发生的肢蹄病有蹄变形、蹄裂和肢蹄跛行病,一旦表现出症状,很难治愈,并严重影响生产性能及使用年限。只有了解肢蹄病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源头上防止肢蹄病的发生。奶牛蹄变形的病因分析奶牛蹄变形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奶牛日粮搭配不合理,营养成分不平衡,如矿物质,特别是钙、磷含量过低或者比例不合理等,都能够引起该病。通常来说,高产奶牛饲喂较多的精料,精料能够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较多的组织胺和内毒素,往往会引起血液循环出现紊乱,从而容易引起蹄变形。当蹄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尤其是真皮层毛细血管回流受到阻碍,引起血液微循环淤滞,会渗出大量的血浆成分,使其在角小叶和真皮小叶之间积聚,从而对布满神经末梢的真皮层产生压迫,造成蹄部持续出现严重疼痛。蹄尖壁发生真皮炎时,病牛为减轻疼痛,往往会以蹄踵着地进行负重,导致指、趾深层肌键过于紧张,造成蹄角质细胞代谢发生紊乱,蹄角质逐渐变软,最终发生蹄变形。

管理不当。奶牛通常采取舍饲,每天至少有8h左右的时间处于质地坚硬且狭窄的水泥牛床上,导致牛蹄持续受到地面的反冲力,再加上牛床往往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同时后躯存在巨大的乳房,使肢间距有所增大,进一步加重负担。奶牛每天要上槽3次,下槽后一般休息在面积较小的场地,运动不足,导致牛蹄无法得到正常磨灭或者磨损不均匀,使其过度延长,从而发生变形。如果槽位过低,奶牛在采食时会将头颈前伸,并叉开两前肢,此时就会导致前肢的内蹄承受全身的大部分重量,造成内蹄负重过大,造成远轴侧壁逐渐替代负面,甚至朝向轴侧上翘、翻卷。开始时只是出现偏歪、倾斜,可叫做倾蹄,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矫正,随着病程的延长就会逐渐变成卷蹄,最终引起螺旋蹄。黑龙江省冬季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在春季化冻后,又没有及时清除粪尿,导致场内过于泥泞,奶牛四肢往往会长时间在粪尿浊水中浸泡,蹄部更容易发生变形、损伤甚至腐烂。

2、临床症状

该病呈慢性经过,在奶牛没有出现食欲障碍和跛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当奶牛发生严重的蹄变形,一般会由于肢势发生变化,导致走动困难,食欲不振,产奶量降低,但此时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修蹄,依旧能够生存多年。但如果蹄变形并发引起如腐蹄病等其他蹄病时,随着炎症的扩散,会导致球关节、冠关节发生肿大,皮肤有所增厚,并伴有化脓现象,食欲废绝,行走呈现“三脚跳”,甚至只能够卧地不起,且预后也往往导致生长不良。

3、防治措施

修蹄。蹄变形进行矫正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修蹄,牛群通常每年集中在春秋各进行1次,发生严重变形的要先进行修整。修蹄时,要先使用蹄钳从蹄尖对前肢的外侧指或者后肢的内侧趾的蹄前壁进行修剪,剪到75mm,注意蹄钳的钳口要垂直于蹄底。接着用蹄刀对内侧趾或者外侧指的蹄底进行修整,将多余的角质除去,使蹄底厚度修整成7mm,且露出白线。以一侧修整好的指(趾)作为参照,对另一侧指(趾)的蹄前壁进行修整,直到长度适合为止,且蹄底修整为相同的厚度。将内、外侧指(趾)轴侧壁上多余的角质除去,确保指(趾)间隙平整光滑。蹄底不规则处也要进行适当修整,确保从远轴侧壁到轴侧壁形成倾斜角度为15。的面。另外,奶牛主要是靠远轴侧壁负缘及蹄球进行蹄负重,即后肢外侧趾相比于内侧趾的负重要大,因此修蹄时应人为使外侧趾蹄底的负重面尽可能增加,而对外侧趾蹄底适当少削,确保内侧趾蹄底存在较深的凹陷;对于前肢内、外侧指蹄底,要确保具有相同高度。如果奶牛发生严重蹄变形,要进行多次修整,禁止一次性过多修削,避免发生出血。修蹄时要选择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即不同类型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在修整过程中,要尽可能使蹄形适合于肢势,多对蹄尖部进行修剪,并注意蹄底部,确保蹄部修整后处于自然的生理状态。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尤其是对于高产奶牛,要根据实际产奶情况,及时调整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比例,并适当补充。只要发现蹄形开始出现变化,可及时注射适量的维生素D3,并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钙粉,一般钙、磷比例适宜控制在1.4:1。另外,还要定期在奶牛日粮中加入0.01%~0.02%的硫酸锌,每次连续使用1个月,每年共进行5次,能够有效避免肢蹄出现发病。对于初产的高产奶牛要加强管理,这是由于初产奶牛在产奶过多(达到6000kg以上)时比较容易出现发病,因此不能够采取偏食偏喂,一味追求高产。如果奶牛由于高产出现拉跨、弓背等现象,可适当提前停乳,不然就非常容易引起蹄变形。运动场要确保排水良好,可呈四周较低而中间略高的凸型,有利于排水和渗水。为避免奶牛蹄部浸于尿、粪、污物中,牛舍、牛床必须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经常刷洗牛蹄,一般夏季采取湿刷,冬季采取干刷,同时及时清扫运动场。牛群每年要对蹄形进行普查,制定合理的修蹄制度。对种公牛加强选育,建立详细的系谱档案,避免形成遗传性蹄变形。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如不加以重视,则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
(1)病因
①日粮配合不平衡,矿物质饲料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奶牛机体磷钙代谢紊乱,钙磷比例失调,引起蹄变形。
②蹄变形病与乳牛的产奶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单产高的牛,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养殖户为了追求产奶量,在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不当,使奶牛机体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引起蹄叶发炎,导致蹄变形。
③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尿清扫不及时,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变形。
④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
(2)症状
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
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病牛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跨”。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4)防治
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搞好预防。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充分重视蛋白质、矿物质的供应。根据乳牛的泌乳状况,合理配制日粮,特别是高产乳牛应根据其产奶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旦蹄形开始变化可注射维生素D3,日粮中补加钙粉,以阻止其恶化。钙磷比例一般以1.4∶1可获得磷钙代谢的正平衡。
一般产头胎的母牛过度产奶(超过6000千克)时发病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单纯追求高产。如奶牛因高产而出现弓背、拉跨等现象,并且是初发病牛,应提前停乳,以促使肌体恢复。
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给奶牛修蹄。为防止蹄被粪、尿、污物浸渍,应使牛蹄经常保持干净(冬天干刷,夏天湿刷),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保持干燥,每年应对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1~2次。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以考察凡乳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

预防措施
蹄病是奶牛最常发生的四大疾病之一,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发展奶牛业,达到牛群健康、高产、长寿的目的,必须对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的蹄病进行综合防治。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整套的措施。
(1)饲养方面
平衡日粮: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料是奶牛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
(2)管理方面
搞好奶牛场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角质软化,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有足够多的干燥清洁垫料,奶牛的休息时间也应保持在4小时以上,因为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和蹄病的发生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2次给牛只喷蹄,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4%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将牛扫去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挤奶台的过道上和牛舍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长5米,宽3米,深10厘米的药浴池,让奶牛上台挤奶和放牧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但是药浴池必须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另外,定期修蹄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措施。
3、蹄病的治疗
治疗蹄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以确切的诊断为基础,应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并通过问诊、望诊、触诊以及各种特殊检查等诊断程序确定蹄病的病情和病位。不论治疗何种陈病,首先应彻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然后对蹄病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实施治疗措施前要对患蹄彻底消毒。

奶牛骨软症的病因分析 奶牛骨软症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奶牛骨软症是一种慢性营养代谢性疾病,是由于饲喂缺乏钙、磷或者二者比例不合理的饲料,导致机体钙磷代谢失调,骨质脱钙,从而出现发病。临床上主要特征是消化紊乱,骨骼变软,蹄变形,肢势异常,以及跛行等。如果治疗不当就会导致奶牛生产能力下降或者完全丧失,对奶牛生产及发展产生影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骨软症的病因分析奶牛骨软症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料中缺乏钙、磷以及维生素D。正常情况下,奶牛每泌乳1kg就会消耗钙1.2g、磷o.8g,以其每天泌乳20kg为例,每天由于泌乳而流失的钙、磷分别达到24g、16g;另外,奶牛每天维持自身生理活动所需的钙为20g、磷为15g。根据奶牛能够吸收饲料中22%-55%的钙,1头日泌乳量为20kg的奶牛每天需要摄取120g以上的钙和83g以上的磷。如果奶牛饲料中的钙、磷含量在这个标准以下,就会开始动员骨骼中储存的钙、磷,用于维持机体生理活动和泌乳所需,从而引起该病发生。此外,如果饲料中含有较少的维生素D,就会导致机体吸收饲料中钙、磷的能力减弱,从而引起该病。

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对于成年奶牛来说,骨骼灰分中38%是钙,17%是磷,即钙、磷比例为2:1,因此配制日粮时要求其钙磷比例要基本接近骨骼中的钙磷比例相适应,也就是控制在1-2:1。如果在配制时没有加以重视,导致其中磷过多、钙过少或者钙过多、磷过少时,也能够导致钙磷不足,从而引起该病。

某些疾病。当奶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会导致存在于骨骼中大量钙盐发生溶解,从而引起该病。奶牛患有肝脓肿、脂肪肝,会导致维生素D的活化受到影响,从而抑制钙磷吸收,并影响成骨作用,继发引起该病。奶牛肾功能障碍,能够加速钙从肾脏中排出,从而继发引起该病。奶牛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会直接影响钙磷的吸收,从而继发引起该病。

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和年龄也会对奶牛钙磷的吸收产生影响。另外,温度过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较差等会导致其所需的钙磷量发生变化。饮水和饲料中存在钙、磷拮抗因子或者含有高浓度的氟,会导致机体吸收钙产生影响,并使骨代谢发生异常。

2、临床症状

开始时,病牛只表现出慢性消化不良,采食和饮水均减少,精神较差,出现异嗜现象,如吃砖头、土等。粪便时稀时干,混杂未消化的饲料。接着拒绝起立或者困难起立,肚腹卷缩,背腰僵硬,往往卧地不起,并伴有一肢或者数肢跛行,且一般呈转移性。病情时重时轻,使其容易疲劳,并伴有严重疼痛,最终瘫痪在地,大多数由于容易摔倒或者运动过程中发生骨折,最终只能够淘汰处理。另外,初期病牛体温、呼吸、脉搏都基本正常,但后期心跳加速,达到70-80次/min,且心音混浊。此外,病牛如果长时间卧地不起,往往会出现并发症,如褥疮等,且预后不良。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日粮中要添加适量的碳酸钙、石粉或者柠檬酸钙粉,确保干奶期每天饲喂的钙、磷量至少为55g、22g;泌乳期,根据泌乳量确定钙、磷的饲喂量,一般每千克牛奶需要2.5g钙和1.8g磷。病牛可以静脉注射500-1000mL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或者100-200mL10%氯化钙注射液,连续使用3-5天,用于补钙。在病牛日粮中可添加30-100g磷酸钠、250g磷酸三钙,还可静脉注射500mL20%磷酸二氢钠注射液,每天1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3-5天,用于补磷。为增强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可肌内注射5-10mL维生素AD注射液或者5-20mL维生素D2胶性钙(维丁胶性钙)注射液,间隔1天1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3-5天。

中药治疗。取30g黄芪,10g甘草、30g牡蛎、15g枳壳、30g焦三仙、15g陈皮、30g苍术、15g山药、10g广木香,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90g麻油或者桃仁,给病牛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5-7天即可见效。如果病牛肝胆火旺,口色黄红,粪便干燥,可在方中添加30g芒硝、13g栀子、15g龙胆黄、15g大黄,用于利湿平热通下,并清肝胆之热;如果脾虚胃弱者,口色青黄,排出稀粪,可在方中添加30g滑石、30g香附、15g草叩,用于湿脾止泻;如果阴虚,口色淡红,舌较软,精神沉郁,运动时大量排汗多汗,脉无力,可将方中苍术减去,添加15g五味子、15g麻黄根、30g白术、12g白芍,用于补虚敛汗;如果脸面骨发生肿大,咀嚼缓慢,精神萎靡,口色微黄,脉无力,可在方中添加30g连翘、90g地骨皮、90g蒲公英,用于祛肿消炎;如果牙痛,采食过程中吐草团,拒绝咀嚼,且存在张口咧嘴以及交往磨草现象,严重时会口吐涎沫,可在方中添加12g白芷、30g元参、6g细辛、15g升麻、30g生地,用于祛风消热止痛;如果发生风湿症,可将方中麻油、山药、枳壳、陈皮、黄芪、广木香减去,添加12g桂枝、30g秦艽、12g当归、15g没药、12g红花、30g灵仙、30g地风、30g汉防元、15g勾滕,全部研成细末,使用500g桑枝煎汤冲药,再添加90g黄酒,混合均匀后服用,用于活血止痛、通经络去风湿,注意妊娠奶牛要除去红花、桂枝。

奶牛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 奶牛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奶牛产后不食是一种产科比较容易发生的病症,尤其是如果养殖户缺乏饲养经验则非常容易发病。奶牛产后不食症主要是由于自身机能、饲喂方式或者环境发生变化,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和内分泌机能紊乱而发生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尽管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和淘汰率,但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直接影响奶牛产后的产奶量以及体况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奶牛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长时间以饲喂玉米秸秆为主,由于饲草多余单一而缺乏营养,再加上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及时补充一定量的精料和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饲草、饲料,使其干乳期膘情较差,尤其是妊娠期缺乏营养或者摄取营养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其产后过于虚弱,从而发生产后不食。另外,奶牛日常采取粗放式的饲养管理,在产前、产后突然增加喂量,特别是饲喂大量的精料,使其发生前胃弛缓,消化不良,减少反刍,导致产后减少吃料和吃草,甚至引起不食。妊娠奶牛在妊娠早期喂量较大,供给过多的精料,使胎儿快速生长发育,造成胎儿体重过大,在腹腔内占据较大空间,会对胃肠造成挤压,使其在妊娠后期采食较少,导致营养失衡,最终发生不食。

1、病因分析

产后感染。奶牛在分娩过程中以及产后1~2天,子宫颈口呈开放状态,非常容易由此感染致病微生物,再加上子宫内滞留恶露或者残留胎衣,促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产道感染、恶露不尽,严重时体温升高,发生不食。

2.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精神沉郁,体型消瘦,被毛干枯,行动缓慢,往往卧在地上,拒绝站立,反刍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口色淡白,口温偏低,舌质绵软,排出于稀不定的粪便。胃壁明显松软,无力收缩,往往有少量污红色的液体从阴道内流出,少数还伴有轻度腹痛,持续低热,脉象细弱。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由于炎症引起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时,主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物,如头孢类或者青霉素类等,并肌肉注射氨基比林、安痛定或者安乃近促使体温降低。例如,奶牛由于患有子宫内膜炎而导致不食,一般选择对子宫进行冲洗,常使用0.9%生理盐水,接着向子宫内注入适量添加2支400万IU青霉素、2支100万IU链霉素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另外,病牛还要采取抗菌消炎、补液强心、避免酸中毒的治疗。可静脉注射由500mL10%浓盐水、1500mLO.9%生理盐水、500mL10%葡萄糖酸钙、500mL50%葡萄糖、30mL樟脑磺酸钠、4000万IU青霉素钠、5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如果病牛瘤胃蠕动减少或者完全停止以及胃肠功能失调,可肌肉注射2~5mL甲硫酸新斯的明,每天2次,但要注意防止用量过大。奶牛由于缺钙而引起食欲减退时,可静脉注射500~1000mL10%葡萄糖酸钙,每天1次,如果使用多次钙剂后依旧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静脉注射200~500mL15%磷酸二氢钠注射液。

中药治疗。气血双亏型,选择使用“加味十全大补汤”,即取100g香附、30g川芎、30g云苓、60g枳壳、40g黄芪、20g甘草、50g当归、40g白芍、30g肉桂、40g熟地、20g丁香、40g白术、60g山药、40g党参、10g生姜,全部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若具有外感症候,如流出清涕、恶寒等,可添加适量的白芷、防风、荆芥;恶露不尽时,可适当加大川芎、当归的用量,并添加葛蒲、五灵脂,除去白芍、熟地、党参;泌乳减少,可添加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后躯无力,可添加菟丝子、炒杜仲、续断等,并配合静脉注射500mg氢化可的松、20g氯化钙、4g维生素C。恶露不尽型,可选择使用加减生化汤,取60g枳壳、30g三棱、35g川芎、60g山药、30g桃仁、20g黄连、50g白术、30g莪术、60g党参、60g当归、30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如果病牛严重气血双虚,可添加白芍、熟地、黄芪;体温升高,可添加知母、栀子、黄芩;排出稀薄粪便,可添加车前子、云苓;排出干燥粪便,可添加蜂蜜、大黄;恶露即将排净,但食欲、反刍较差,可添加丁香、柴胡、槟榔,减去莪术、三棱,并配合后海穴注射适量的缩宫素,治疗效果更佳。伤食型,可选择使用四君三仙丁蔻散,取100g滑石、50g厚朴、40g白术、50g焦麦芽、50g焦山楂、50g焦神曲、30g丁香、60g枳壳、40g槟榔、30g云苓、30g肉蔻、40g党参、80g当归、30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温水冲调后给病牛灌服。如果口青体壮,可添加青皮、枳实,减去云苓、党参;排出稀薄粪便,要加大云苓的用量;排出干燥粪便,可添加芒硝、大黄,减去云苓;明显腹胀,可添加莱服籽、大腹皮。

加强饲养管理。干奶期要饲喂全价日粮,确保全年都供给足够的青干草或者青绿饲料。奶牛处于不同生理阶段要对日粮结构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不允许一味追求泌乳量而饲喂过多的精料。日粮要确保精粗比、碳氮比适宜,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减少或者防止发生营养代谢疾病。日粮中的钙磷比例要合理,不能够一味进行补钙,尤其是妊娠后期注意日粮中不能含有过高的钙。奶牛采取桩系散放饲养,使其运动量增加,提高机体抵抗力。

奶牛卵泡囊肿的病因 奶牛卵泡囊肿的临床症状及防治


卵巢囊肿是引起奶牛不孕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卵巢囊肿的定义是卵巢上持续存在不排卵的卵泡或较大的囊腔,一般直径多大于2.5cm,多表现为持续发情,严重成为慕雄狂。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卵泡囊肿对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患卵泡囊肿的奶牛一般表现发情异常,发情周期紊乱,发情期延长,严重阶段或为“慕雄狂”。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卵泡囊肿的病因奶牛卵泡囊肿的临床症状及防治。

1、病因分析

营养不当。奶牛长时间饲喂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的日粮,主要是由于矿物质中钙、磷、硒、锌、铜、锰以及维生素A、B、E、D等不足而引起;或者饲喂大量能量饲料;或者在卵泡没有成熟时,饲喂大量含有高水平植物性雌激素的饲草,如甜菜、白菜、三叶草等,以上因素都会导致机体正常的排卵机制被破坏,从而发生该病。

缺乏运动。黑龙江省晚春、夏季、秋季的气温比较适宜,此时奶牛每天能够进行6-8h的自由运动,但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早春,由于温度明显降低,一般可以达到4-30℃,往往采取圈舍内饲养,此时每头奶牛往往只能够在小于6mz的面积内活动,导致运动量明显减少,促使脑垂体以及其他性腺机能异常,从而容易发生卵泡囊肿。

光照不足。奶牛每天适宜进行16h的光照,8h的黑暗。如果缺乏光照,就会阻碍机体合成和转化营养,从而间接导致卵巢的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进而容易发生该病。

温度过低。一般来说,成年奶牛适宜生活在12-14℃的环境中,而妊娠和泌乳奶牛适宜生活在16-20℃的环境中。

但如果牛舍温度在一段时间内低于4℃,加之牛床过于潮湿,草料中混杂雪和冰,饮用凉水;或者温度长时间超过30℃,导致机体容易发生热应激,都会造成机体性腺以及卵巢机能减退,从而引起卵泡囊肿。

滥用激素。奶牛滥用生殖激素,如在饲料中添加、肌肉注射以及宫内灌注,特别是大量使用雌激素,会导致机体正常的生殖生理被破坏,影响卵巢功能,从而发生该病。

疾病继发。奶牛患有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以及其他子宫疾病都会发生卵巢炎,扰乱机体排卵而发生该病。另外,如果卵巢感染细菌,导致卵子发生死亡,也会导致正常的排卵机制紊乱,从而引起卵泡囊肿。

2、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发情不正常,性周期异常,频繁发情,且持续较长时间,性欲旺盛,食欲不振。频繁爬跨或者追逐其他牛,导致牛群发生骚乱。病牛长时间患病,会导致机体消瘦,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颈部肌肉不断增厚,目光怒视,如果独自在某一处栓系会明显烦躁不安,大声哞叫,并不断用前蹄刨地,呈现雄相,也就是公牛化。乳房萎缩,产奶量急剧降低,尾根翘起,阴部松弛,轻度肿胀。进行直肠检查,发现卵巢两侧或者一侧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卵泡,卵囊有所增大,部分达到鸡蛋或者拳头大小。另外,由于病牛持续较长时间发情,会导致子宫壁肿胀、松弛、增厚,且子宫角无法收缩。

3、防治措施

激素疗法。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次使用1万~2万IU,添加在10mL生理盐水中,完全溶解后进行肌肉注射,通常经过2-4天,病牛外表症状就会逐渐消退,经过7天进行直肠检查,可见囊肿卵泡发生程度不同的缩小和吸收,部分甚至可能发生破裂而完全消失,大约再经过20天就能够出现发情。如果在直肠检查时发现囊肿卵泡依旧维持原状,没有缩小或者发生破裂,就可再次使用该激素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康复奶牛出现正常发情后,要在配种前取50u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添加在5mL生理盐水中,充分溶解后进行肌肉注射,刺激卵泡成熟并排卵。也可使用促黄体生成素,病牛每次肌肉注射200万IU,进行1周的观察,如果疗效不明显要再次用药,直到囊肿卵泡发生萎缩且不再出现。

中药疗法。取60g菟丝子、80g益母草、45g当归、45g桃仁、60g阳起石、45g川芎、45g淫羊藿、60g金锁阳、45g红花、60g破故纸,加水煎煮后弃去药渣,在药液中再添加750mL黄酒、250g红糖,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治疗效果较好。也可取60g益母草、60g鸡血腾、40g白芍、40g菟丝子、40g牛夕、40g赤芍等,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服,连续使用4天。

穿刺疗法。取5-6号注射用针头,先进行严格消毒,接着将其夹在手指间,通过直肠触摸到发生囊肿的卵泡后,并对其进行固定,然后在其上用针头快速刺2-3下,注意操作轻柔,但要确保刺破卵泡壁。之后用手指对囊肿卵泡轻轻挤压,促使大部分泡内液体能够排出,但注意不能够完全排净,防止出血。最后根据病牛体重肌肉注射50-100mg黄体酮,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针灸疗法。病牛呈站立姿势保定,同时或者先后在交巢、百会穴进针,一般百会穴适宜采取垂直进针,深度控制在7.5cm即可,而交巢穴荐椎适宜采取平行进针,深度控制在22-25cm。进针后,通过交替使用提插、摇拨、捻转三种方式进行刺激穴位,一般每种针法要进行2min的刺激以及3min留针,每穴一共进行15min刺激。另外,交巢穴可通过大幅度的提插、摇拨进行刺激,但要确保病牛能够耐受。病牛一般每间隔大约10天进行1次针刺,最多可进行4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8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