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软颌鱼

[学名]: Malacosteus niger
[资源名称]: 黑软颌鱼
[外文名]: Stoplight loosejaw
[别名]: 黑柔骨鱼、丹娜柔骨鱼 Malacosteus danae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臀鳍相对,位于体之甚后部。无胸鳍或仅有一些游离的丝状鳍条。腹鳍鳍条6,位于体之中部腹面。尾鳍小,叉形。头和口都很大。有前躯下腹发光器、后躯下腹发光器、前躯下侧发光器、腹鳍后下侧发光器及臀尾下腹发光器。有眶后发光器,眶前及眶下发光器有或无。颌须有或无。体黑色或深褐色。 有胸鳍;有眶下发光器;无舌须;各系列的发光器不甚至发达。 本种鱼的雄鱼眶后发光器很大,其长约为体长的1.4~3.0%,背鳍17~21鳍条,臀鳍18~23鳍条,胸鳍2~4鳍条;下腹发光器12~22,前下侧发光器7~14;脊椎骨45~51。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84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暖深海区域,水深790-3886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底中层鱼类,深度范围0-2500m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其它

相关知识

多鳞铲颌鱼


中文名称多鳞铲颌鱼

拉丁名称Varicorhinus macrolepis (Heckel, 1847) [Scaphesthes macrolepis]

英文名称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异名梢白甲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3,5;胸鳍条1,17;腹鳍条1,8;侧线鳞51-55;下咽齿3行,135-531;鳃耙外侧25-27。体长为体高的3.8-4.4倍,为头长的4.6-5.1倍,为尾柄长的5.1-5.3倍,为尾柄高的9.0-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5-2.8倍,为口定的2.7-2.8倍,为眼径的4.6-5.4倍,为眼间距的2.3-2.5倍。体长,腹部圆,尾柄细长。吻短而钝圆。口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上唇薄而光滑,与吻皮有一深沟相隔。唇后沟仅在口角处。须2对,吻须短,颌须较长。鳃膜与峡部相连。背鳍刺软,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腹鳍基部外侧各有2个大的胶鳞。肛门紧接臀鳍起点。鳔2室。腹腔膜灰白色。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日本软腕鱼


中文名称 日本软腕鱼
拉丁名称 Ateleopus japonicus
英文名称 bulgysnout tadpol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月鱼目
拉丁目名 Lampridiformes
中文科名 软腕鱼科
拉丁科名 Ateleopodidae
中文属名 辫鱼属
拉丁属名 Ateleop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极柔软,前端肥大,向后逐渐侧扁而细,形如辫状,体无鳞,头稍大,头长等于躯干长,眼较小,口小,下位,两颌有细齿,无犁骨齿及腭骨齿,背鳍基底短,位于头的后方,臀鳍基底很长,与退化的尾鳍相连,胸鳍始于背鳍的稍前下方,腹鳍喉位,呈长条状,末端有一皮质拂,后端达到或超过肛门的一半,尾鳍小,末端尖形。体呈淡灰白色,并有极淡的橙黄色光泽,头腹面白色,腹鳍白色,其它各鳍均为黑色。

尾带软棘鱼


中文名称尾带软棘鱼


拉丁名称Malacanthus hoedtii Bleeker

异名尾带弱棘鱼,Malacanthus brevirostris Guichenot, 1848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方头鱼科

拉丁科名Branchiostegidae

中文属名软棘鱼属

拉丁属名Mal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形,呈圆柱状,体长为体高5-8倍,头部中央无背鳍前嵴。前鳃盖骨光滑,鳃盖骨具1尖棘。鳃耙短。背鳍颇长,始于头部后方,直至尾鳍基部;臀鳍亦长,尾鳍珙形或双凹形,椎骨10+14。口中大,口裂近水平状,上颌骨手端伸达眼前部,背鳍Ⅰ-Ⅵ-51-60,臀鳍Ⅰ-46-53,侧线鳞146-181,体侧有多条横带,尾鳍上下叶各有1黑色纵带。

生活习性
浅海底栖鱼类,常栖息于礁石突出部下方,一旦受惊扰,即窜入礁石缝隙内隐居。主要摄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海(洋)生。

细鳞铲颌鱼


中文名称细鳞铲颌鱼

拉丁名称Varicorhinus lepturus (Boulenger)

英文名称slendertail shoveljaw fish

异名细尾铲颌鱼,Scaphesthes leptur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闽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Ⅳ-8;臀鳍Ⅲ-5;胸鳍Ⅰ-18;腹鳍Ⅰ-9。侧线鳞48[(6.5-7.5)/(5-V)];背鳍前鳞15-16;围尾柄鳞16。下咽齿3行,235-532。第一鳃弓外鳃耙16。

体长为体高的3.4倍,为头长的4.6倍。头长为吻长的2.7倍,为眼径的4.1倍,为眼间距的2.0倍,为尾柄长的1.1倍,为尾柄高的2.2倍,为口宽的2.2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1.1倍。

体略呈长菱形,侧扁,尾柄细长。头小。吻钝。口下位,横裂而微弯。唇薄。无须。眼侧上位。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不为硬刺。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淡水生。

薄颌光唇鱼


[学名]: Acrossocheilus kreyenbergii(Regan)
[资源名称]: 薄颌光唇鱼
 
[形态特征]:
 
背鳍iv,8;臀鳍iii-5;胸鳍i-15-17;腹鳍ii-8。体延长,稍侧扁。头较小,吻突出,口下位,呈弧形。背鳍外缘斜截形,鳍条末端突出于鳍膜之外。胸鳍舟长于背鳍和腹鳍,短于头长,末端不达腹鳍起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河北海河、浙江灵江、钱塘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河北海河、浙江灵江、钱塘江、甬江,福建各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软刺裸裂尻鱼


中文名称 软刺裸裂尻鱼
拉丁名称 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malacanthus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 weakspine schizothothroacin
地方名称 土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裸裂尻鱼属
拉丁属名 Schizopygopsis Steindachn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的长度稍大于眼径,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下唇细狭,唇后沟中断,无须,体表几乎全部裸露,仅在肩带部分侧线之下有1~4行不规则的鳞片,臀鳞每侧16~25枚,其前端止于臀端起点至腹鳍基部间的中点附近。侧线平直。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暗灰色或蓝褐色,腹侧灰白色,在较小个体有少数小斑点,在较大个体体侧有少数块状暗斑。
生活习性 冷水性鱼类,多生活于水质澄清的高山溪流中,以藻类植物为食,有时也食原生动物河水生昆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1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