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奶牛蹄病是一种对全世界奶牛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疾病,这是由于该病不仅会对机体今后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严重影响机体的生产潜力,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导致机体只能够进行淘汰,使养殖户的饲养成本明显增加,严重损害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正常情况下,奶牛体内的钙磷比例保持在1.5-2.0:1,但如果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合理或者含量较少时,就会导致机体动用储存在骨骼中的钙磷,引起骨质疏松、蹄形态以及蹄部角质软化等变化,从而发生蹄病。奶牛体内含有较少的维生素A、D或者比例不平衡,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发生骨质疏松,从而引起蹄病。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喂大量高蛋白质的日粮或者摄取较少的粗纤维,也能够引发蹄病。尤其是农村散养户,通常给奶牛饲喂干麦秸、干稻草,容易无法满足机体营养,再加上千麦秸、干稻草可能出现发霉,也会引起该病。

环境因素。奶牛发生蹄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牛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舍内堆积大量牛粪,再加上经常有水从饮水池溢出,导致污水和粪便混合,产生的氨能够腐蚀蹄壁,使蹄壁的屏障作用明显减弱,造成蹄角质发生软化,再加上浸泡在粪尿中,促使角质生长发育不良,并变得脆弱,从而非常容易发生蹄病,如蹄底腐烂、趾间腐烂等。另外,蹄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湿热环境相关,这是由于奶牛肢蹄如果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会导致蹄部非常容易变软,从而容易发生损伤,进而容易感染病原菌而出现发炎。同时,奶牛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会导致采食量明显减少,使机体摄取较少的营养,容易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变差,抵抗力下降,导致蹄角质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容易发生蹄病。此外,牛舍建造水泥地面或者地面结冰,也容易发生蹄病。

忽视肢蹄保健。奶牛蹄部没有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健,使蹄形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角质异常,从而容易出现发病。如奶牛蹄部没有定期或者及时进行修整,会导致角质生长异常;长时间没有进行修蹄而发生蹄变形。

2、临床症状

病牛蹄部存在红、肿、热、痛的症状,站立姿势异常.使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跛行等。病牛往往卧在地面,症状严重还会具有全身症状,如体湿有所升高,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病牛呈慢性经过时,只具有轻微的全身症状,部分表现出食欲减退,产奶量减少,拒绝运动和站立.往往呈躺卧状,迫使其运动时会出现跛行。

3、诊断

蹄温检查法,即用手背碰触奶牛的蹄侧壁、蹄前壁、蹄冠和蹄踵,如果温度较高,说明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指(趾)动脉检查法,如果动脉搏动增强,则说明蹄部发生疾病。蹄内痛觉检查法,即先在蹄壁各处使用检蹄钳进行短且断续的敲打,接着在蹄匣处用检蹄钳进行钳压,注意对蹄壁、蹄叉、蹄支、蹄底、蹄踵等各处的疼痛反应进行观察。如果发生炎症,患肢就会明显躲避,或股部、臀部肌肉出现反射性回缩。

4、防治措施

蹄部保健。奶牛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对蹄部进行1次普修,在其他季节适时进行检修,从而确保蹄部外形美观,蹄形整洁,促使蹄部保持最佳的生理功能。及时而合理的修蹄能够有效矫正蹄形,避免蹄变形程度加重而引起的姿势改变。而对于已经发生蹄病的奶牛,修蹄具有治疗的作用,尤其是发生腐蹄病、蹄腐烂及趾间腐烂后,能够加速疾病痊愈。另外,奶牛蹄部还要进行蹄浴。一般可安排专人坚持每星期对奶牛蹄部进行2次喷蹄,注意选择使用没有异昧且刺激性小的5%硫酸铜浴液,使用塑料喷雾器在蹄部直接喷洒药液,能够有效增强蹄角质的硬度,并预防发生传染性蹄病。

对症治疗。如果奶牛蹄部发生变形,要立即进行修蹄,即将其牵引到保定架内,捆绑患肢固定,接着对蹄部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彻底洗净,然后使用修蹄剪、刀进行修整,主要是割去蹄部的变形部分,使其基本恢复原来的形状。长蹄,要将蹄角质过长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修去,使其形状恢复正常,同时还要对蹄底进行适当修整;宽蹄,要将过宽的角质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剪除,并对蹄底略微进行修整,确保内外趾(指)长度和高度一致;翻卷蹄,要将翻卷侧蹄底内侧缘增厚的角质用蹄钳剪去。在整修过程中,如果发现患有腐蹄病,要立即在腐烂的角质部开始用小尖刀向内深挖,直到流出黑色且散发腐臭味的脓汁为止,合理扩创后在创口使用10%硫酸铜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干净后在里面涂抹适量的10%碘酊、高锰酸钾粉或者硫酸铜粉,最后用绷带包扎蹄部。如果病牛患有蹄叶炎,可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一般先使用西药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50%的糖盐水、500mL5%的碳酸氢钠、20ml_安钠咖、10g氯化钙、5g维生素C.每天1次;然后再使用中药治疗,可取1jg柴胡、15g黄药子、24g没药,15g红花、15g甘草、15g白药子、15g陈皮、15g桔梗、24g茵陈、18g杏仁、30g当归,全部研成细末,然后添加适量的开水冲调,待药液温度是以后给奶牛灌服,每天l剂,连续使用5天,并配合对病牛蹄部进行放血。

蹄变形
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
(1)病因
①日粮配合不平衡,矿物质饲料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奶牛机体磷钙代谢紊乱,钙磷比例失调,引起蹄变形。
②蹄变形病与乳牛的产奶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单产高的牛,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养殖户为了追求产奶量,在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不当,使奶牛机体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引起蹄叶发炎,导致蹄变形。
③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尿清扫不及时,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变形。
④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
(2)症状
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
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病牛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跨”。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4)防治
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搞好预防。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充分重视蛋白质、矿物质的供应。根据乳牛的泌乳状况,合理配制日粮,特别是高产乳牛应根据其产奶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旦蹄形开始变化可注射维生素D3,日粮中补加钙粉,以阻止其恶化。钙磷比例一般以1.4∶1可获得磷钙代谢的正平衡。
一般产头胎的母牛过度产奶(超过6000千克)时发病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单纯追求高产。如奶牛因高产而出现弓背、拉跨等现象,并且是初发病牛,应提前停乳,以促使肌体恢复。
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给奶牛修蹄。为防止蹄被粪、尿、污物浸渍,应使牛蹄经常保持干净(冬天干刷,夏天湿刷),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保持干燥,每年应对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1~2次。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以考察凡乳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
腐蹄病
乳牛病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病牛疼痛,跛行。
(1)病因
①该病为磷钙代谢紊乱引起的钙磷代谢病。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钙磷比例不当(1.25~1.35∶1),可能是造成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管理不当,运动场泥泞潮湿,牛蹄长期浸泡,修蹄不定期。
③尖硬异物引起牛蹄外伤,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2)症状
①蹄趾间腐烂为乳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通过蹄部检查可以发现蹄趾皮肤充分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间腐肉增生,呈暗红色,突于蹄趾间沟内,质度坚硬,极易出血,蹄冠部肿胀,呈红色。病牛跛行,以蹄尖着地。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有的以患部频频打地或蹭腹。犊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发生,但以成年牛多见。
②腐蹄腐蹄为乳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表现在两蹄支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以后蹄多见。成年乳牛发病最多,全年皆可发生,但以7~9月发病最多。
病牛站立时,患蹄为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可见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也有的患牛由于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而肉芽突出于蹄底之外,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关节肿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疼痛明显,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病牛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乳量下降,常卧地不起,消瘦,治疗困难。
(3)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蹄部检查即可确诊。

(4)防治生产中应坚持定期修蹄,保持牛蹄干净;及时清扫牛棚、运动场,尽量保持干燥卫生。加强对牛蹄的监测,以及时治疗蹄病,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保持日粮平衡,钙磷的喂量和比例应适当,以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如已经发病,可采用以下方法尽早治疗。
①蹄趾间腐烂以10%~30%硫酸铜溶液,或10%来苏儿水洗净患蹄,涂以10%碘酊,用松馏油涂布(鱼石脂也可)于蹄趾间部,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区,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装蹄绷带,隔2~3天换药1次,常于2~3天次治疗后痊愈,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②腐蹄腐蹄病分急、慢性两种。当奶牛换急性腐蹄病时,应先消除炎症,临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克,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5天。青霉素250万国际单位,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
当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时,应将病牛从牛群挑出,单独隔离饲养。并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找出角质部腐烂的黑斑,用小刀由腐烂的角质部向内深挖,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然后用10%硫酸铜冲洗患蹄,内涂10%碘酊,填入松馏油棉球,或放入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最后装蹄绷带。
如伴有关节炎、球关节炎,局部可用10%酒精鱼石脂绷带包裹,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如青霉素200万~25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或10%磺胺噻唑钠150~2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7天。
如患牛食欲减退,为消除炎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5%碳酸氢钠500毫升或40%乌洛托品50毫升。(记者佚名)
预防措施
蹄病是奶牛最常发生的四大疾病之一,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发展奶牛业,达到牛群健康、高产、长寿的目的,必须对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的蹄病进行综合防治。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整套的措施。
(1)饲养方面
平衡日粮: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料是奶牛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
(2)管理方面
搞好奶牛场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角质软化,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有足够多的干燥清洁垫料,奶牛的休息时间也应保持在4小时以上,因为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和蹄病的发生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2次给牛只喷蹄,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4%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将牛扫去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挤奶台的过道上和牛舍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长5米,宽3米,深10厘米的药浴池,让奶牛上台挤奶和放牧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但是药浴池必须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另外,定期修蹄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措施。
3、蹄病的治疗
治疗蹄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以确切的诊断为基础,应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并通过问诊、望诊、触诊以及各种特殊检查等诊断程序确定蹄病的病情和病位。不论治疗何种陈病,首先应彻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然后对蹄病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实施治疗措施前要对患蹄彻底消毒。

相关阅读

奶牛蹄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邹岩

(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畜牧兽医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作者简介:邹岩(1987-),男,黑龙江富裕人,大专,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检疫方面工作。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奶牛日粮精粗比例不合理,尤其是饲喂大量的精料时,会导致日粮中含有较高水平的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采食量减少,引起反刍出现异常,瘤胃内环境开始发生紊乱,造成瘤胃内pH值过低,含有过多的乳酸,且含有的较多革兰氏阳性细菌发生死亡,引起瘤胃发酵出现异常而发生酸中毒,从而导致该病。另外,奶牛日粮中含有过高水平的粗蛋白也容易导致该病发生,这主要是因为粗蛋白中含有过多的组织胺而引起。

环境因素:夏、秋季节温度较高且雨水丰富,通常会使牛舍地面过于泥泞。如果此时还没有及时对舍内粪尿进行清理,使其大量堆积、发酵,导致牛蹄长时间浸渍在粪污中,造成角质逐渐变软,抵抗力不断减弱。再加上舍内通风较差,积聚过高浓度的氨气,从而导致蹄部角质蛋白发生分解变性,逐渐变成死角质,进而引起蹄病。如果奶牛长时间在水泥地面上站立,会导致软化的角质被严重磨损,从而造成蹄底出现严重损伤,并伴有疼痛。另外,病牛如果长时间在水泥地面上卧倒,还会使其跗关节和腕关节背侧都受到较明显的影响,通常会造成淘汰率增加。奶牛场设计运动场如果不合理,能够导致奶牛前蹄内侧角质过长并且发生蹄裂;如果饲槽高度过低,往往使其呈前倾姿势进行采食,此时会分开两前肢,导致前肢内侧负重要多于后肢,容易使前蹄角质发生变形,从而容易引发该病。

疾病因素:奶牛产前饲喂精饲料量过多,往往会使其体况在产犊时过于肥胖,从而容易发生酮病、子宫内膜炎和胎衣不下等疾病。另外,奶牛采食精饲料过多会导致瘤胃内环境出现异常,影响反刍,容易发生瘤胃酸中毒。这些疾病都容易引发蹄病。

2治疗措施

蹄部进行消毒以及蹄形修整:如果发现病牛病变蹄部形成坏死腐烂组织,要立即将腐烂组织用蹄刀完全除去,再对病变蹄部使用0.1%来苏水或者0.1%~0.3%硫酸铜溶液进行彻底清洗,接着涂抹适量的碘酊,同时在蹄趾间部涂抹鱼石脂或者松馏油,最后装蹄绷带。如果病牛蹄底深部出现化脓,要先用手术刀进行扩创,排净所含的脓性分泌物,接着向创口撒布适量的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或者填塞浸有松馏油的棉球,最后装蹄绷带,每2~3天进行1次换药。

全身性抗菌药物疗法:如果病牛体温升高,且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可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上通常按每千克体重用0.Olg四环素、金霉素,或者按每千克体重用0.12g磺胺二甲嘧啶,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

中药疗法:主要是使用青黛散进行治疗,即取6g龙骨,30g碘仿,30g冰片,60g青黛,15g轻粉,全部研成细末后混合均匀,坏死组织清除并经过清洗、消毒处理后,在创内塞入青黛散,然后对蹄部进行包扎。

其他疗法:①烤烙法:病牛病变蹄部经过修整、消毒后,在清创部位倒入血竭粉末,接着使用烧红的烙铁让血竭融化,使之结合到角质上,然后包扎绷带,并在外面涂抹松馏油。②柏油封口法:对病牛腐烂的创口进行适当扩大后,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干净,直到流出鲜血停止,接着使用大剂量的碘片一松节油将创面烧焦,并使用加热变稀后的柏油完全封住创面,如有需要可使用宽纱布条进行固定,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

3预防措施

合理配制日粮:根据奶牛在不同生产阶段所需不同,适当调整粗饲料、精饲料的饲喂量,避免喂量过高,不允许只为提高产奶量而突然提高精饲料的喂量。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不允许突然更换饲料或者任意调整饲养管理制度。饲料中添加的谷物精料在加工时确保颗粒大小均匀,但不能过细。同时,还要注意满足奶牛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此外,确保日粮中阴阳离子平衡。为确保瘤胃内保持相对稳定的pH值,即处于6.2~6.5,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缓冲剂,如氧化镁和碳酸氢钠。

加强日常管理:牛舍和牛蹄要保持卫生良好,定期使用消毒液进行浸蹄,如4%的硫酸铜一福尔马林溶液,其中的硫酸铜能够杀灭细菌,且可以硬化蹄匣,一般每季度进行1次,溶液的深度适宜在lOcm左右。一般可将浸蹄池设置在挤奶间和牛舍之间的必经通道,并将其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盛放清水,长度在6~8m,后半部分盛放4%的硫酸铜溶液,长度在3~5m,使其在走动过程中进行蹄浴,能够很好的预防蹄病。另外,可在通往挤奶间的走道上撒布一层生石灰,长度大约在3~5m,确保每个蹄底都能够蘸到适量的生石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蹄病的发生。确保卧床、运动场的清洁干净,保证运动场排水顺畅,从而抑制细菌滋生,也能够有效预防蹄病。每年必须进行至少2次修蹄,一般可在分娩前3~6星期内进行,或者分娩后120天内进行。

奶牛梨形虫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梨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近几年随着北京市密云县奶牛业的发展,梨形虫病在各奶牛场均有发生,尤其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区域发病率较高,个别感染梨形虫严重的奶牛场由于死淘率过高、产奶量下降而倒闭。为了了解和掌握梨形虫的感染和发病情况,笔者经对一个感染梨形虫严重的奶牛场进行将近两年的跟踪调查,实验室显微镜检测样品96份,检测出有梨形虫的阳性样品62份,阳性率平均达到64.6%,流行病学调查由于梨形虫引起的死亡率6.7%,淘汰率26.8%,发病期间产奶量下降80%,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最多长达半年之久,严重威胁到奶牛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梨形虫病的临床症状奶牛梨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明显升高,通常能够达到40~41℃,少数甚至能够达到42℃左右,呈现稽留热,冬季大部分体温能够达到39.5—40.O℃。有时尽管通过血检显示病牛严重感染梨形虫,但没有表现出体温升高,往往是由于奶牛体况良好;部分奶牛会表现出体温降低,通常是由于体质较差,或者处于病程晚期,且预后不良。精神萎靡,个别表现出神经症状,晕头转向,意识不清,视线模糊,头抵在墙壁不动,磨牙,流涎。部分病牛的眼结膜会在初期发生充血,后期发生出血而呈苍白色或者发生黄染,部分不停流泪,往往发出2~3声咳嗽,随着体温的升高会导致呼吸加快、肺泡音粗砺等,部分会流出鼻液,发出呻吟。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往往是采食少量青干草,而拒绝采食精料,口腔黏膜苍白或者黄染。

另外,病牛一般会伴有前胃弛缓,瘤胃蠕动缓慢或者停止蠕动,反刍微弱或者停止,暖气减少,往往会反复发生臌气。病牛由于肠炎、消化不良,导致机体往往排出粗糙的黏性粪便,并散发酸臭味。有时会发生腹泻,排出混杂血丝或者黏膜的稀粪,会散发恶臭味。部分会排出少量的干硬粪便,表面呈黑亮色。机体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往往卧地,拒绝站立,走动无力,部分甚至会表现出行走时拒绝走路的中央,而喜欢在沙土的路边行走,出现轻度跛行,肘部或者肩部肌肉明显震颤。病牛往往会大量出汗,主要是1岁左右处于生长期的奶牛比较明显,在少量运动后就会发生出汗,部分是局部出汗,部分是全身出汗,严重时能够在毛尖看到汗珠。排尿不畅,尿液呈黄色,散发腥臭味,甚至会排出血红蛋白尿。

2、剖检变化

病死牛相同之处是尸体消瘦,血液色淡且比较稀薄,凝固不良;肝肿呈黄色,发生肿大,质地脆弱;脾脏明显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2~4倍,脾髓变软,呈黄红色,质脆脆弱。但双芽巴贝斯虫与巴贝斯虫会导致病牛黏膜皮下组织发生黄染、浸润;胆囊发生肿大,含有大量的黄褐色胆汁;心胞液增多,心胞膜增厚;肺膈叶、尖叶发生气肿充血;肾脏发生肿大,肾脏和膀胱存在出血点,且肾盂和膀胱内积聚红色尿液;肠壁发生充血,胃黏膜出现脱落。环形泰勒梨形虫病会导致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包膜下存在出血,剖面湿润多汁;心脏外膜和内膜存在出血点;心肌发生变性、坏死;真胃黏膜存在出血点、黄白色结节以及不同大小的溃疡。

3、鉴别诊断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病牛明显发热,呈现高稽留热,少数会出现一过性高热,伴有腹泻,机体逐渐消瘦。初期可视黏膜、眼结膜潮红;中期可视黏膜发生黄染,排出绿色或者黄色粪便;后期可视黏膜呈苍白色,血液稀薄,凝固不良。

奶牛弓形体病。通常呈隐性感染,发生显性感染会表现出明显高热,呼吸困难,中枢机能障碍,运动障碍,精神过于兴奋,接着快速陷入昏迷。妊娠奶牛感染后往往会发生流产,剖检患病死亡的犊牛往往可见胆囊明显肿大。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如果患病牛临床症状严重,可按体重使用3.5mg/kg贝尼尔,配制成7%水溶液后进行静脉推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每天1次静脉注射500mL25%葡萄糖、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8mL安钠咖、1600万IU青霉素、40~60mL维生素C,实施支持以及对症治疗。如果病牛症状较轻,但体温有所升高,可按体重使用3.5mg/kg贝尼尔,配制成5%溶液后进行肌肉分点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对于没有发病的奶牛,也要使用贝尼尔进行预防,即按体重使用3mg/kg,分成2次使用。部分病牛采取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由于血液红细胞内依然有少量的虫体没有被杀灭,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再次出现发病。因此,在病牛经过治疗且症状减轻后的几天内,还要再继续使用药物治疗1~2个疗程,以彻底杀灭虫体。

中药治疗。取40g白芍、10g鳖甲、30g生地、30g常山、20g丹皮、20g槟榔、30g柴胡、30g黄芪、50g旱莲草、30g知母、30g党参、30g乌梅、30g熟地、100g青蒿、30g当归,加水煎煮后给病牛灌服,第1天使用2副,每间隔6小时1次,连续使用4次,第2天使用1副,上、下午分别灌服1次,如果症状严重还要采取强心、补液等。

及时灭蜱。饲养环境及牛体要采取有计划的灭蜱,常选择使用0.2%害虫敌、0.2%辛硫磷、1%马拉硫磷或者0.2%的杀螟松进行灭蜱。牛体灭蜱时,每头奶牛体表喷涂500mL药液,每间隔3周1次,用药后要确保被毛比较干燥后才能够进行饲喂、饮水,避免药液滴入到饲养用具上被机体误服而发生中毒。另外,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会导致蜱虫形成抗药性,因此要轮流或者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确保杀蜱效果良好,并避免形成抗药性。

一、梨形虫病发病原因调查
通过对梨形虫病的感染场户进行跟踪调查,2012年8月某场有存栏奶牛298头,由于牛舍改建,拆一栋,盖一栋,改好后将奶牛迁回,当时养牛环境较差,每天人员、施工车辆喧哗。当时进行梨形虫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检测奶牛21头,有18头奶牛梨形虫检测阳性;3头阴性,当时牛群食欲正常,只是个别奶牛尿液呈红色;10月个别奶牛出现乳房炎。乳房有坚硬块状,隐性乳房炎达到2%(牛奶中检测出的体细胞和细菌数超标)原来每头奶牛平均产奶量20千克/日,患病后平均产奶量下降15~10千克/天,牛奶价格乳脂高牛奶3.6元/千克,患病后下降了0.9元/千克,对精神不好的奶牛按照乳房炎治疗;11月奶牛出现被毛粗乱,食欲不好,当时由于更换草料,认为所购买的草料质量不好;到12月底死亡奶牛20头,死亡率6.7%,淘汰奶牛80头,淘汰率26.8%。
2013年1月县疫控中心经对牛群进行临床观察、听诊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梨形虫病,提出对出现梨形虫病临床症状的奶牛进行治疗,疑似健康奶牛进行梨形虫预防,从2013年1月-3月底,死亡5头,淘汰10头,以后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梨形虫病逐渐得到控制,牛群恢复健康。
二、临床症状
前期发烧3天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不吃精料,继而不吃饲草,不吃饲草是一个较慢的过程,大约10天左右,出现产奶量下降,乳汁变得稀薄,每天减少1/3奶量,直至无乳,有时早上挤奶正常,下午突然无乳,腹部石头般坚硬。1/5奶牛眼结膜发白,身体发白,眼底、唇部和乳房发黄,眼球突出,皮和肉之间有水肿,上颌水肿,由于缺铁四处找土啃。1/10奶牛颈部无力(头耷拉到饲槽上)。尿血,粪便呈黑红色,(肠道弥漫性出血,导致粪便里全部是血)稀薄,眼球突出,消瘦,血液稀薄。
三、听诊
听诊心音增强,发病严重奶牛,手触皮肤温度增高。
四、实验室检测
1.检测方法。取耳尖第一滴血(或静脉血)制成抹片,自然干燥后,加甲醇固定,放入50x稀释的姬姆萨染液中隔夜镜检。
2.检测结果统计。见表1
3.梨形虫镜检结果分析。在将近一年的跟踪检测中,共检测样品96份,经实验室显微镜检测有梨形虫的阳性样品62份,阳性率平均达到64.6%。对这些检测的样品进行分析。
(1)未出现临床症状5头奶牛镜检,1头检测出有梨形虫,梨形虫的数量较少,在26个视野中有4个双芽巴贝斯虫。
(2)血便5头奶牛镜检,有3头检测出有梨形虫,梨形虫的数量多,最严重的0964号奶牛,在10个视野中有牛巴贝斯虫10个、双芽巴贝斯虫36个、环形泰勒虫21个。
(3)未使用药物治疗,部分出现临床症状,第一次抽血检测,检测样品29份,有梨形虫的22份,0721号奶牛,在10个视野中有牛巴贝斯虫50个、双芽巴贝斯虫35个、环形泰勒虫65个。0112号奶牛,在10个视野中有牛巴贝斯虫78个、双芽巴贝斯虫21个、环形泰勒虫57个
(4)使用药治疗后,再抽血检测,检测样品49份,有梨形虫的25份,0831号奶牛,在10个视野中有牛巴贝斯虫82个、双芽巴贝斯虫66个、环形泰勒虫16个。
五、治疗
目前密云地区梨形虫病感染主要以环形泰勒虫、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为主,同时也要注意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问题,因此在治疗梨形虫病时,既要注意病原的区分也要考虑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梨形虫病治疗:环形泰勒虫感染为主,使用贝尼尔治疗;牛巴贝斯或双芽巴贝斯感染为主,使用贝尼尔和黄色素治疗;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严重,使用贝尼尔和血虫敌交替治疗。
1.贝尼尔注射+输液治疗:25%葡萄糖+贝尼尔注射液(7~9克/千克)维生素C(1~2盒)+樟脑(2支)
2.黄色素输液治疗。25%葡萄糖+Vc+樟脑+黄色素(0.3毫升/千克)

六、综合防控措施
(1)对出现梨形虫病临床症状的奶牛先抽血化验,确诊为梨形虫病,对症治疗。
(2)每天喂完草后,巡视观察,光吃草不吃料,有的在饲料里调料吃,颈部无力牛头耷拉到槽子上,嘴唇拱牛槽边沿。
(3)感染梨形虫病严重的牛场,奶牛产后发病,梨形虫检测阳性率高,因此,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都注射2个疗程的贝尼尔预防。
(4)高产奶牛体质差,增加高蛋白饲料+维生素C+健之素(活菌制剂)
(5)预防。对感染梨形虫的奶牛场,全群疑似健康奶牛20天贝尼尔预防注射一次。
(6)驱虫。每年春秋各驱虫一次,体内驱虫使用畜虫净或伊维菌素皮下注射,体外和环境驱虫使用3%的敌百虫喷洒(或用其他体外杀虫药杀灭传播媒介蜱),每年7~8月,由于蚊蝇和蜱虫活跃,属于梨形虫高发季节,对于不产奶的育成牛和空怀奶牛,定期使用贝尼尔预防。
(7)消毒。定期消毒,有条件的场户使用消毒车带奶牛及场地仪器消毒。
七、经验交流
(1)梨形虫显微镜检测时应注意区分病原,镜检双芽巴贝斯感染严重的奶牛易出现反复,治疗一个疗程后,恢复健康,过一段时间后又复发。因此,个人经验治疗双芽巴贝斯奶牛要连续使用贝尼尔和血虫敌交替使用4个疗程。
(2)在大群奶牛疑似健康的状态下,出奶量大的易出现反复,有5头奶牛在1个月前检测出梨形虫和附红细胞体阳性,使用贝尼尔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吃喝正常,过1个月又出现拉稀,粪便带血,身体发白,不食。治疗过,被毛粗乱,腹部发瘪,吃草料时,饲草部分剩余,身体发白,眼球突出。
(3)治疗梨形虫和附红细胞体时,输液的葡萄糖要使用25%的高糖。
(4)梨形虫病感染的奶牛心跳增强,输液速度不易过快,低糖和输液过快会导致突然死亡。
(5)环境改变和引进奶牛会导致梨形虫大面积爆发。
(6)为了不影响鲜奶质量,对于发生梨形虫病的奶牛场,应采取生产和治疗相结合。检测和治疗分批进行,对发病严重的奶牛先期治疗。
(7)对有梨形虫感染的牛群,每晚上都要到牛舍巡查一次,挨个观察奶牛的反刍情况,一旦出现不反刍,就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肉牛蹄叶炎的病因 肉牛蹄叶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


肉牛蹄叶炎是指在蹄壁真皮的血管层和乳头层发生弥漫性、局限性、无菌性、浆液性炎症,通常是青年肉牛以及胎次较低的奶牛容易发病,往往呈散发流行,但有时也存在群发的现象。该病主要导致肉牛跛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死亡率较低,病牛由于长时间卧地不起,严重危害机体健康。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肉牛蹄叶炎的病因肉牛蹄叶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

1、病因分析

人们普遍认为肉牛发生蹄叶炎是由于全身代谢紊乱而导致的局部病变,但往往认为是由于综合性因素导致,主要是指母牛生产前后至泌乳高峰阶段采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精料,且还与季节、遗传以及运动不合理等因素相关。通常是肉牛的蹄真皮血管层被损害,最早是由于毒素或者内毒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而损伤血管,或者经由变态反应而间接导致。通过临床调查,发现该病往往是由于采食大量的精料导致消化道紊乱,或者由于突然更换饲料而引起。肉牛采食大量碳水化合物精料后,会在瘤胃内生成大量的乳酸,导致瘤胃酸中毒,从而诱发蹄叶炎。肉牛采食过多的精料,会导致瘤胃微生物区系平衡被破坏,在循环系统中产生毒素和内毒素,导致毛细血管壁无法对生角质细胞供给充足的营养,影响角质合成。肉牛经过长途运输,无法稳定站立,四肢负重过大,导致四肢血脉旺盛,在蹄部积聚,无法消散;或者由于一肢出现发病,导致由对侧肢负担体重,且时间过长;也可由于没有合理削蹄,导致蹄内壁长时间遭受刺激。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呈急性经过,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心音亢进,呼吸急促,脉搏加快,采食减少,母牛产奶量减少等。对于急性型病牛,在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站起和运动都出现困难,通常呈横卧姿势;症状较轻时会拒绝运动,出现特有的步态,并拱背,蹄部发热,进行叩诊及钳压会伴有疼痛,尤其是蹄前部比较明显。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继发引起,蹄部疼痛程度相比于急性型明显减轻,但依旧会呈现出特殊的强拘步态,关节依然发生肿大,还具有拱背等症状。另外,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形成特殊的“拖鞋蹄”,也就是背侧缘和地面之间存在小的角度,蹄扁阔且有所变长。出现并发感染时,病牛蹄底角质和真皮组织会发生坏死,蹄轮出现异常,蹄踵增宽且蹄尖狭窄,蹄尖壁角质层明显增厚,变成芜蹄。

3、综合疗法

西医治疗。病牛治疗主要采用“五步疗法”,即洗、削、挖、敷、包,也就是先将病牛在六柱栏内固定,接着对患蹄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干净后再将蹄底整修削平,对腐烂的腔洞进行扩创,使其呈反漏斗形,直到有鲜血流出,然后在创腔内填塞适量的高锰酸钾进行止血,之后创腔再使用30%-5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擦拭干净后在再向清创后的创腔内倒入研成粉末的血竭,接着使用烧红的斧形烙铁进行烫烙,促使血竭熔化并与角质相结合,如果创腔较深,最好采取分层烙熔,最后包裹绷带进行固定,经过5-7天进行1次检查。如果绷带没有发生脱落则不需采取任何处理,否则要再包扎1次,通常经过1-3次用药就能康复。如果病变处存在较多的脓血分泌物,可在采取常规处理后,在其处于脱水再生阶段再使用血竭进行封闭。为缓解疼痛对大脑皮层造成的刺激,可按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1.0mgO.25%普鲁卡因,或者20-50mLl%普鲁卡因,用于封闭趾神经。

中医治疗。病牛使用以上西药治疗的同时,适宜配合使用止痛、消食、理血、理气的中草药进行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采食大量精料而引起发病的肉牛,可使用红花散,即取红花、没药、当归、炒麦芽、神曲、陈皮、厚朴、桔梗,甘草各30g,黄药子、白芍各20g,山楂60g,加水煎煮后服用。方中山楂、神曲、麦芽、陈皮、厚朴具有健胃理气、消化胃内食物、化食的作用,加速食物排泄;红花、没药、桔梗、当归具有止疼、理气血的作用,气行即可促使血行,而血行也可促使气通,并配合白芍;没药、黄药子以止痛活血。对于经过长途运输、长时间站立或者其他疾病继发的病牛,可使用茵陈散,即取茵陈、紫苑、没药、陈皮、杏仁、红花、柴胡、白桔梗、芍、青皮、甘草各30g,当归45g,加水煎煮后服用。方中当归、红花、陈皮、青皮、桔梗具有通血理气的作用,促使气血通畅;杏仁、柴胡、菌陈、紫苑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陈皮、没药、白芍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

其他疗法。对于急性型病牛,要在发病3天内采取冷蹄浴疗法,抑制渗出,有效止疼,每天1-2次,每次持续o.5-th。经过4天采取温蹄浴,水温适宜控制在45℃,方法同上,促进吸收渗出液。对于还没有康复的病牛,可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如每次注射5-10mL强地松龙,每周1次,连续使用3次,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肉牛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防止突然增加精饲料喂量,且更换饲料时要有一个过渡适应过程,一般为10-14天。肉牛育肥饲料中要确保含有14%以上的全纤维,泌乳母牛要确保超过18%,避免发生瘤胃酸中毒。牛蹄要定期进行清洗和修剪,可在带喷嘴的喷雾器中装入适量的10%硫酸铜溶液,直接将其喷入到牛的蹄叉内,间隔1天喷洒1次。

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 奶牛中暑的防治措施


奶牛中暑主要是在气候炎热季节由于物理因子(如温热、日光、潮湿等)导致其机体受到侵害,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发生紊乱,有些会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不当而发生死亡。现总结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避免在奶牛饲养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和奶牛中暑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气候炎热的夏季,如果奶牛长时间在舍外进行放牧或者运动,导致头部直接在阳光进行长时间曝晒,使脑部发生充血,引起血管、呼吸以及运动中枢神经失调,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倒地陷入昏迷的现象,从而发生中暑。夏季舍内温度过高,过于闷热,通风不良或者不能及时散热,过于拥挤,饲养密度过大,导致体内热量大量蓄积而不能够及时散发,从而发生中暑。另外,奶牛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长时间放牧或者大量运动,体质虚弱,大量出汗,但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盐分和饮水,严重时就会发生中暑,并导致机体虚脱。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脑功能快速减退,体质衰弱,精神沉郁,行走摇晃,脉搏弱且快,张口伸舌,呼吸加速。病程快速进展,严重时会大量出汗,并存在虚脱、陷入昏迷的趋势。发病后期,病牛心跳微弱且明显加快,呼吸急促,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2~43℃,并处于兴奋状态,甚至会发生狂暴或者明显的神经性抽搐。黏膜开始呈潮红色,接着逐渐变成蓝紫色,舌面和口腔干燥。随后会由于体质虚脱而卧地不起,并陷入昏迷状态,呼吸非常困难,最后由于心肌麻痹及肺水肿而发生死亡

如果高温持续较长时间,会严重损害病牛体温调节中枢,此时会表现出食欲稍微不振,反应略微迟钝,经过检查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由于处于衰竭状态会使其由于呼吸突然停止或者心肌麻痹而倒地死亡。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发生中暑要立即采取迅速降温、加速散热、加强护理,以及镇静安神、强心利尿、避免酸中毒等措施。病牛要立即转移到阴凉、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在头部放置冷水湿布或者冰袋,并配合对体表浇泼冷水,但要注意避开心脏部位,还要使用凉水灌肠,大量灌服冷盐水。如果病牛昏迷倒地不起,要采取静脉放血1000~2000mL,接着再静脉注射1000~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0~20mL2.5%盐酸氯丙嗪注射液、10~20mL20%安钠咖注射液。如果病牛心跳过快,烦躁不安,可使用25~35g水合氯醛进行灌肠,或者静脉注射100mL安溴注射液。如果病牛发生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如果病牛脑内压明显升高,可静脉注射500~1000mL25%山梨醇液或者20%甘露醇液;如果伴有食欲不振,可灌服适量的健胃剂,如人工盐、大黄酊、龙胆酊等。

中药治疗。取3g广藿香,3g香薷,3g白茯苓,3g金银花,3g生山桅,9g生石膏,3g枯黄芩,3g麦门冬,6g滑石粉,6g生地黄,lg生甘草,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添加12g白糖、6g朱砂面、5个鸡蛋清为引,混合均匀后给病牛灌服。方中香薷具有解暑的作用,广藿香具有正气的作用,配合使用生地黄能够起凉血、清热解毒之效,从而能够降低血热;生山桅、枯黄芩能够泻心肺之火,减轻胸中烦热;滑石粉能够利六腑之闭塞,配合生甘草、金银花则能够清热解毒;生石膏能够泻胃火;白糖、鸡蛋清、麦门冬能够生津止渴;朱砂面、白茯苓能够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养血安神。如果病牛无汗,可增加香蕾的用量,即添加6g,具有清热解暑之效。如果病牛喘粗气,可添加3g葶苈子、3g杏仁、3g枇杷叶、3g白药子,具有化痰定喘、润肺泻火之效。如果病牛精神减退,可添加3g清半夏、3g石菖蒲、3g远志肉,具有祛痰、开心窍及强心之效。如果病牛低头且经常咬齿,可添加3g天竹黄、3g川黄连,具有清热化痰、消痛解毒、安神镇静之效。

调整日粮组成。气候炎热的季节,奶牛往往会表现出食欲降低的现象,此时可适当提高日粮中的总可消化养分值。例如,饲喂日粮中大部分为玉米青贮时,要确保日粮干物质中的蛋白质水平达到16%~17%,并饲喂品质优良的过瘤胃蛋白饲料,如白酒糟、啤酒糟等。另外,在日粮中加入脂肪酸钙200g,能够使日粮能量浓度明显提高,从而增强泌乳性能。为避免奶牛发生厌食,可添加适量的糖蜜饲料,并注意补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特别是将维生素A用量由每头每天5万IU增加到15万IU。

药物预防。在奶牛日粮中按每头每天添加300g乙酸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环境温度过高而对产奶性能的抑制作用,并刺激泌乳量增加,且乳脂总量明显提高。另外,奶牛在高温季节由于饮水量、皮肤蒸发量以及排尿量都明显增加,往往会导致损失更多的钾,为此要适当提高日粮中的钾含量,可按每头每天使用180g氯化钾,分成3次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增加精料的喂量,要注意同时增加碳酸氢钠的用量,建议每头每天使用150~200g。在发生热应激的情况下,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酵母培养物、瘤胃素、复合酶制剂等,都能够有效减轻应激。

中暑是由于机体内热积蓄所致的神经系统和心、肺机能严重障碍的疾病。

1.症状患牛突然精神沉郁、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呼吸快而困难,静脉怒张,可视粘膜充血赤红,重病例为青紫,体表灼热,体温为42.5℃,心音增强,心跳增至110次/min,瞳孔散大。有的病牛倒地昏迷痉挛。

2.病因分析烈日暴晒、牛舍不通风是主要原因。此外饮水喂盐不足造成奶牛抗热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重症病例,则怀疑尚有心机能不全或肥胖等原因所致。

3.诊断根据发病经过和高度的呼吸、血液循环机能障碍等症状及病因分析,判断为中暑。

4.治疗措施将患牛移至阴凉处,并在头部和身上大量灌注冷水,同时冷水灌肠,灌饮1%冷盐水。

颈静脉放血2000ml,并注入生理盐水2000ml,5%碳酸氢钠溶液500ml。

肌注氯丙嗪1.5mg/kg体重,控制牛只过度兴奋。

中药方治疗:用急救水(十滴水),每头牛内服70ml/次。

急救水处方:樟脑15g,薄荷10g,大黄70g,陈皮70g,木瓜70g,辣椒30g,黄连25g,桂皮30g。将各药浸入65%酒精2000ml内1周,过滤备用。用法:每次内服50—100ml.

5.预防改建牛舍,增加遮荫棚,改善通风换气条件;保证充足的洁净饮水,日粮中增加适量的食盐;用凉茶5—10包,煎水灌服。

奶牛皮蝇蛆病的传播途径及危害 奶牛皮蝇蛆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奶牛皮蝇蛆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机体皮下组织内寄生牛皮蝇、纹皮蝇以及中华皮蝇的幼虫而导致.病牛的主要表现是体质消瘦,影响犊牛生长发育,母牛患病后导致产乳量减少。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皮蝇蛆病的传播途径及危害奶牛皮蝇蛆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1、病原特征

蚊皮蝇和牛皮蝇的成虫形态类似,外观如同蜜蜂,全身都被绒毛覆盖,头部生有不大的复眼和三个单眼,还生有不存在分支的触角,且口器不发达,无法叮咬和采食。牛皮蝇,成虫长度在15mm左右,头部覆盖浅黄色绒毛,胸部两端覆盖淡黄色绒毛,中间覆盖黑色绒毛,腹部从前向后依次覆盖白色、黑色和橙黄色绒毛,翅覆盖淡灰色绒毛。雌蝇产出的虫卵附着在腹部、四肢上部以及乳房等处的被毛上。虫卵为长圆形,呈淡黄色,表面具有光泽,大小在0.78-0.8mm×o.22-0.29mm。第一、第二期幼虫呈半透明的黄白色,第三期幼虫呈棕褐色,梯形比较粗大,体表存在大量小刺和结节,且明显分节,长度能够达到28mm。纹皮蝇,成虫长度在13mm左右,胸部覆盖淡黄色的绒毛,胸背部存在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从前向后依次覆盖灰白、黑色和橙黄色绒毛,翅覆盖褐色绒毛。雌蝇产出的虫卵通常在附着在后腿球节处,且一根被毛上能够附着多个虫卵。虫卵以及第一、第二期幼虫与牛皮蝇类似,第三期幼虫长度能够达到26mm,体表分节,并存在小刺。

2、传播途径及危害

两种皮蝇都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大多数虫体以吸血为生,还可以某些腐烂物质作为主食。该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一种是成年皮蝇经由血液途径进行传播,而这种方式又可分成虫体对奶牛以及奶牛之间的传播。一般情况下,皮蝇对奶牛传播病毒后,病毒就非常容易经由空气导致其他奶牛被感染,这种连锁反应的传播会对牛群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另一种是皮蝇以寄生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方式尽管比较少见,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皮蝇在春秋季节进行排卵,而部分皮蝇会直接在奶牛皮肤表面进行产卵,尽管大多数虫卵都由于环境比较恶劣而发生死亡,但也有少数生命力顽强的虫卵能够存活下来,孵出的幼虫就会在机体皮下组织寄生,从而引起慢性寄生虫病。

3、临床症状

当奶牛发生皮蝇蛆病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质明显消瘦,用手在其背部进行触摸,会摸到皮下存在类似母指大小的隆起,且隆起处的皮肤上面存在接近火柴头大小的小孔,并有淡黄色的脓液从孔内流出,待脓液变干后就会与小孔周围的毛相互胶结在一起,导致体表被毛明显粗乱。感染严重时,病牛精神萎靡,体质会急剧消瘦、衰竭,或者引起继发感染以及脓毒血症,直接或者间接使其死亡。

4、防治措施

灭蝇。在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也就是每年的6-9月份,要定期对运动场、牛舍使用灭蝇剂喷雾来驱杀成蝇。另外,可在奶牛体表喷洒适量的1%-2%敌百虫,每间隔10天使用1次;或者按体重使用1000-1500mgjkg拟除虫菊脂进行喷洒,每30天使用1次,能够将产卵的雌蝇或者由虫卵孵化出的幼虫杀死。

杀灭体内幼虫。在防治该病方面,消灭体内寄生的幼虫,特别是1-2期幼虫,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对皮蝇生物学特性有所了解和掌握,如明确成蝇的活动及产卵季节,以及各期幼虫的寄生时间和寄生部位等,并在此前提下采取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确保驱虫效果较好。另外,也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每年的5-7月份,可向牛只体表喷洒适量的1%敌百虫溶液,每间隔15天1次,抑制皮蝇产卵。在每年9月中旬、10月上旬,也可取2kg当归,浸泡在4000mL食醋中,经过48h,将浸液分别涂擦在机体的背部两侧,成年牛每次大约使用150mL浸液,犊牛大约使用80mL浸液,以使被毛和皮肤被浸湿为宜。在每年蚊蝇活动季节结束后,即11月份,可给奶牛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类药物,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6-7mg/kg倍硫磷,能够将体内幼虫杀死。如果发现奶牛背部皮肤存在隆起,但还没有形成穿孔,即幼虫寄生在皮下,可在背部喷洒适量的0.25%倍硫磷溶液或者0.05%蝇毒磷溶液,能够将皮下幼虫杀死。

机械清除虫体。如果病牛背部皮肤已经形成皮孔,而幼虫没有钻出时,可在背部皮肤孔处涂布适量的2%敌百虫溶液,可将幼虫杀死,接着将虫体用镊子取出。也可直接从皮孔中用镊子取出虫体,如果虫体较大而很难取出,要先刺破虫体,然后将虫体内容物挤出,接着再将其取出,但要注意完全挤净虫体,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创口处理。病牛经过机械清除虫体后形成的创口,以及发育成熟的幼虫钻出皮孔后形成创口(炎症或者化脓灶),要对内腔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冲洗,接着涂抹碘酊或者撒入碘仿。

1、危害
成蝇干扰:在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尽管不会叮咬牛体,但在雌蝇飞翔产卵过程中会使其烦躁不安,四处躲避,甚至出现狂奔,还会发生喷鼻、蹴踢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使牛只的采食、休息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体质消瘦、形成外伤,母牛发病后肯能引发流产以及产奶量降低等症状。
机械刺激:当幼虫钻入到牛体皮肤后,能够在皮下组织生长发育,个体不断增大,且进行长距离移动,使局部皮肤受到严重的机械刺激,并损伤移行过程中经过的组织,使其发生炎症,造成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皮下组织炎,从而引起局部皮肤出现瘙痒,伴有疼痛,使其翻到不安。病牛往往会发育不良,体质消瘦,肉质变差,母牛受到侵袭则会导致产奶量降低。
吸收宿主营养:从第一期幼虫发育成长为第三期幼虫,个体明显增大,甚至超过数百倍,且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是通过宿主而获取。
继发感染:幼虫侵入到牛只体内,发育成为第三期幼虫时,会在寄生处的皮肤形成隆包,然后从皮肤钻出落到地面,导致皮肤损伤,甚至在局部能够形成瘢痕。非常容易继发感染化脓菌,引起脓肿,且通过瘘管有脓液排出。另外,化脓菌还能够在皮下引发蜂窝织炎。如果形成较大面积的瘢痕,且数量较多,会导致皮革质量明显降低。
毒素损害:牛体内寄生的皮蝇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通过新陈代谢生产并排泄一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对牛体具有毒害作用。
损伤神经:个别幼虫进入到牛只体内,能够在大脑或者延脑内寄生,从而导致神经受到压迫和损伤,进而表现出神经症状,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
引发过敏反应:病牛往往会由于吸收机械除虫挤碎或者自然死亡的幼虫体液,从而使其致敏,如果再次与该抗原接触,就能够引起过敏反应。

2、生活史
皮蝇的发育是完全变态过程,一般分成4个阶段,即成虫、虫卵、幼虫及蜗,需要经过大约1年才能够完成整个发育过程,成蝇4~9个月间陆续出现。成蝇的生活期只有5~6天,雌蝇通常在中午太阳炎热时在牛毛上产出虫卵,3~6天左右会有第一期幼虫孵出,接着经由毛孔进入到机体,并开始进行生长发育。根据皮蝇的种类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的移行途径。牛皮蝇幼虫是先进入到皮下组织中,并逐渐移行到背部皮下,且在该处停留大约2~3个月,之后生长发育成熟,在虫体产生的毒素作用下,使皮肤发生穿孔,并由此排出到体外,落到地面后其表皮开始变硬,逐渐形成蛹,再经过1—2个月就会羽化发育为成虫。牛体感染纹皮蝇幼虫后,经过2.5个月左右的时间,能够在咽部和食道部发育成为第二期幼虫,并在食道壁停留大约5个月,最后移行到背部皮下,并继续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3、临床症状
成蝇在牛背上进行产卵时,往往会导致个体或者整个牛群感到不安,使其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受到影响。产出的幼虫移进入到牛只皮下,使其感到疼痛、瘙痒,从而导致烦躁不安;幼虫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在背部形成结节,甚至局部会不断增大,形成较小的瘤肿,明显在皮肤表面突出,如果对该处皮肤进行观察,能够在隆起的顶端看到存在一个小孔。另外,还能够在瘤肿中挤出幼虫,如同指头或者花生米大小。当幼虫由皮下钻出后,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个小的空洞,从而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发生小面积的脓肿,使牛皮质量明显降低。如果牛皮肤下寄生有大量皮蝇蛆时,会在其背部形成很多突起,严重是甚至会引起贫血,导致体质消瘦,肉品质降低,以及奶产量减少等。

4、治疗
病牛可使用倍硫磷(百治屠)采取臀部肌肉注射进行治疗,成年牛用量为1.5mL,犊牛用量为0.5~1.OmL,一般能够将皮蝇第一至二期幼虫杀灭,杀虫率能够超过95%。该药使用方便,是很好的能够杀灭皮蝇幼虫的杀虫药之一,但最好在11月份使用本药治疗,此时疗效较好。病牛也可使用皮蝇磷进行治疗,但由于其无法溶于水中,可选择制成丸剂,按每千克体重口服lOOmL。病牛按每千克体重在背部皮肤滴加或者泼洒30mL亚胺硫磷乳油,杀虫效果较好。病牛按每千克体重口服或者皮下注射1次0.2mL伊维菌素,经过7左右能够使瘤疱变软,失去弹性,经过30天就可将全部幼虫杀死。病牛按每千克体重臀部肌肉注射1OmL蝇毒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移行期的幼虫杀灭。在病牛皮蝇幼虫寄生部位的周围使用60度的白酒进行点状注射,一次就能够将虫体杀死,或者先用针刺寄生部位,然后涂搽白酒。另外,也可用双手将幼虫大力挤出,注意确保将其踩死或者进行焚烧,然后在伤口处涂抹碘酊,最后撒布碘仿,能够促使伤口完好愈合,一般每间隔10天左右进行1次。此外,使用中药治疗效果也非常好,如取1OOg葫芦茶和25g陈石灰,捣烂后在病牛的患处敷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6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