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生喂的四种饲料

一、大豆

包括黄豆和黑豆,生大豆中含有三种有害物质,一是抗胰蛋白酶,它有抑制蛋白酶催化分解蛋白质的作用;二是植物血球凝集素,有使血细胞减少、血红素含量降低的作用;三是脲酶,有分解蛋白质和尿素生成氨,刺激消化道的作用。这三种有害物质都可用加热、蒸煮、炒熟的办法消除。

二、豌豆yz023.CoM

豌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和葫芦巴碱等有害物质,前者危害同大豆;后者有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加热可消除危害。

三、菜籽饼

在未去毒的菜籽饼中含有硫葡萄糖甙和较多的单宁。前者在芥子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产生异硫氰酸盐,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后者可降低饲料的适口性并引起便秘。可先用温水浸泡后煮沸或粉碎后焙炒,去除毒素。

四、马铃薯

它的块茎、茎叶和花中所含毒素称为龙葵素,亦称马铃薯素或茄碱。成熟块茎中含毒不多,但当发芽时,又特别在块茎青绿色的皮上,芽眼及芽中含毒最多。饲喂时,对已发芽或皮内变绿发紫的薯块应将这些部分切除,剩下的薯块放在水中浸泡后蒸煮,弃去蒸煮的残水。

相关阅读

养猪要避免四种误区


1.颗粒饲料加水和。在颗粒饲料中加水搅拌成粥状,往往使其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营养价值降低。正确的方法是:用颗粒饲料喂猪,然后再喂水。
2.阉割、防疫一起搞。当前,一些养母猪的农户很重视防疫,但忽视科学方法。一是为了省事,在给仔猪阉割时,接着又打防疫针;二是母猪怀孕时打防疫针。这样做一方面容易使仔猪阉割的伤口难以愈合,同时防疫效果也相对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母猪怀孕后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防疫又属于强刺激,打防疫针容易引起死胎或流产。所以母猪怀孕后最好不打防疫针,仔猪则应在阉割后10天至15天再打防疫针。
3.怀孕母猪患病不诊治。有的农民认为:母猪怀孕后,如果患病时打针用药,会对仔猪胎不利。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临床上有些药物如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阿司匹林等对孕猪用药时都采用静脉注射,药物不通过肝脏进入胎体,毒性较大,但如果改为口服,药物经过肝脏解毒后,则变得安全有效。
4.生料熟喂浪费多。生料熟喂,一是破坏了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导致饲料营养价值降低;二是费人工,耗燃料,增加开支;三是喂熟食用水稀释后再喂,看起来猪吃的多,实际上吃下去的大部分是水分。猪摄食过量的水分,还会影响其消化吸收等正常生理功能,加重肾脏负担。因此,生产中应喂湿拌料,饲料含水量的大小应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曾晓哲

黄鳝养殖四种常见的越冬好办法



1.带水越冬法。黄鳝是变温冷血鱼类,对环境适应性强,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生长温度15℃~30℃),就很少摄食而入穴冬眠,此时为了黄鳝安全越冬,应把养殖池的水位提高到30~50厘米,保证冬季池底水温在0℃以上。若满池结冰,必须每天把冰块打开防止黄鳝缺氧。

2.干池越冬法。水温10℃以下时排干池水,保证池底泥土湿润,在池子泥土表面覆盖上一层稻草或麦草、玉米秸,厚度30厘米。

3.室内越冬法。当气温在10℃以下时,将池塘养殖的黄鳝转到室内越冬,在室内用池子或水桶按1公斤黄鳝、2公斤水的比例,将黄鳝放到池子或桶中,每天换水一次,保证室内温度在2℃~5℃之间。

4.塑料大棚越冬法。当冬天水温低于12℃时,采用塑料大棚越冬效果也很好。塑料大棚里的池子水位比养殖水位略高就行,棚内气温保证在2℃~8℃之间。每天中午温度最高时把大棚的通风孔打开,让棚内空气清新,在大棚顶端安装通风孔,以防黄鳝缺氧。


螃蟹四种疾病 能治也能防治


夏秋季节,名优水产养殖品种--河蟹易患多种疾病,其中水肿病、聚缩虫病、蟹奴病、蜕壳障碍病,较难防治。但只要尊重科学,采取科学的方法,也能有效防治,并不可怕。
——水肿病
1、症状:河蟹腹部、腹脐及贝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蟹匍匐池边,不摄食,最后病死。
2、病因:大多在河蟹生长过程中,腹部受机械性损伤后感染病菌所致。
3、防治:每公斤蟹取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入饵料投喂,每7天为一疗程;或全池泼洒浓度为0.5~1ppm的呋喃西林溶液。
——聚缩虫病
1、症状:病蟹体壳污物较多,活力、食欲逐渐减弱,严重者多在黎明前死亡。仔细镜检,可发现病蟹额部、步足、贝壳及腮等布满聚缩虫。
2、病因:池水过肥,水质不良,聚缩虫大量繁殖寄生蟹体。
3、防治:用浓度为5~10ppm的高锰酸钾与浓度为0.5~1ppm的新洁尔灭混合液浸洗病蟹;往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浓度为0.2~0.3ppm的孔雀石绿溶液。
——蟹奴病
1、症状: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见寄生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状虫体。雄病蟹的脐星呈椭圆状,好象雌蟹;螯足小,绒毛少。病蟹生长缓慢,病情严重者,蟹肉有特殊味道,不可食用。
2、病因:水中含盐量较高,使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蟹体。
3、防治:往蟹塘内注入新鲜、干净的淡水;将已感染蟹奴的病蟹捕出,专塘饲养,能有效抑制蟹奴扩散感染。
——蜕壳障碍病
1、症状:河蟹无力蜕壳或仅能腿出部分蟹壳,在头胸部与腹部出现裂痕,周身发黑,最后死亡。
2、病因:一是蟹有疾病,二是缺少某些微量元素。
3、防治:检查河蟹是否患病,若已患病,需对症下药治疗;或将蟹壳(禽蛋壳亦可)碾碎后,拌入饲料,投喂河蟹;或全池泼洒石灰水(石灰在池水中浓度为15~20ppm),每5天一次,连续进行3~4次。

温室养殖甲鱼大棚里四种水质调控方式



温室养殖甲鱼,调水至关重要,构建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甲鱼健康成长。温室养殖过程处于温室大棚之中,光线阴暗,养殖密度大,投料量大,养殖水体的水质管理难度大,极易发生水质变化。养殖水体出现水体恶化,滋生病菌,容易引起甲鱼摄食量下降,发生病害从而出现甲鱼死亡。温室水体代谢废物主要依赖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及适当排污,正常的温室养殖的水质呈现为土黄色、泥浆水色或暗红色等。水体恶化的情况较多,本文仅以水体发白、发黑、变清及红虫等情况加以分析探讨。
1、池水发黑发臭
池水水色发暗,池水发臭,具有明显的氨氮刺鼻味道,同时伴随着甲鱼摄食量下降,严重时甲鱼出现大规模的死亡。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氨氮中毒,甲鱼漂浮水面,四肢撑开且在水面缓慢的游动,死亡后四肢发软。若检测水体氨氮值,多为5mg/l以上。该种情况多出现在甲鱼养殖前期投料量过大,增氧量不足,出现剩余的饲料腐败变质而引起。
出现该种情况时,应该及时增加打氧时间,但注意不能大幅增加增氧时间,谨防亚硝酸氮的升高。降低甲鱼氨氮中毒对甲鱼体质的影响,同时内服维生素C及葡萄糖。若情况较为严重,可视情况更换水体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更换新水体后最好使用嗜乳酸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体调控。禁止使用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直接对发黑发臭的池水泼洒,容易强化甲鱼氨氮中毒症状。
2、池水发白
池水发白,主要是因投饵量过大,剩料过大,增氧不足,使水体中有机物剩余较多来不及转化引起。但饲料中添加黄粉虫、蚯蚓等天然鲜活饵料,养殖池塘也经常出现池水发白的现象。但该种情况水质稳定,水质理化指标正常。池水发白时,注意监测水质理化指标,根据水色变化原因,采取对症方法。若因前者而出现水池水色发白,可从减少水质有机物入手,更换四分之一的水体,增加增氧时间,泼洒水质改良剂。
3、池水变清
池水更换水体,调高池水水位,在甲鱼养殖管理中时常出现,但若一次性加水较多,容易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加剧池底亚硝酸氮、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扩散。加入清水过大,破坏水体还本的表面张力,导致水层中的活性污泥发生沉降,从而水体变清,亚硝酸含量进一步升高,出现清水的现象。
适当降低增氧时间或者调低增氧强度,保持微增氧的情况,同时泼洒亚硝速灵,隔天再泼洒一次。第三天可使用氨基酸肥及硝化菌、EM菌或芽孢杆菌对水体进行复壮的强化。日常管理时,注意水体更换、水体提升及增氧调控幅度,不可大幅度更改或微幅提升。
4、池水发红
池水发红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温室池塘边角出现大量红虫而引起水体发红;第二种,引用机打井井水,地下水中的亚铁氧化为三价铁后漂浮在水体表面,呈现为红褐色的浮膜;第三种,使用EM菌剂过后的一周内,水体呈现清亮的红色,后续根据水色可以通过补充菌种,延续水体生态环境平衡。
如果是红虫大量出现,促使养殖水体呈现为红色的,表示水体较肥。红虫日常通过摄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得以延续,水体变清。随着红虫数量的剧增,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池水变清而后引起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在红虫剧增前,可以通过100目捞网在池边控制池塘中红虫数量,也可以通过90%的敌百虫(0.2ppm)杀灭水体中的红虫。

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 提高母牛繁殖性能的四种方法


提高母牛的繁殖性能是发展养牛业的重要环节。繁殖性能影响牛群的生产性能、后备牛数量以及牛群中母牛的寿命。影响母牛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饲养管理、配种技术、疾病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牛的精液品质、受精能力、母牛正常的发情周期、排卵和胚胎发育等。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提高母牛繁殖性能的四种方法。

1、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母牛的繁殖性能是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的。有的肉牛品种孪生不育牛的数量增多,导致胎盘滞留病例增多,造成母牛产犊间隔延长,配种受胎率较低,新生犊牛的死亡率升高等现象发生。而能繁母牛产犊间隔的长短、配种受胎率等受到母牛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母牛时要注意品种与个体的选择。

营养因素。营养是母牛生产与繁殖的物质基础,充足的营养对于促进母牛的发情排卵、配种、受胎以及犊牛的成活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营养不足或者过剩都会对母牛的繁殖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日常饲喂过程中对母牛繁殖性能影响最大的营养物质主要有能量、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如果母牛日粮中的能量不足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使青年母牛的发情排卵推迟,最终使有效生殖的年限缩短。而对于成年母年来说,长期的饲喂低能饲料,会导致异常发情,或者只排卵不发情,从而推迟了母牛发情的时间,使母牛的产犊间隔延长,利用率降低。母牛日粮中的蛋白质不足,一方面会影响到能繁母牛正常的发情,使配种受胎率降低,食欲减退,增重减慢,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粗纤维的消化率降低,进而影响了母牛的繁殖性能和健康。饲料质量不佳也是导致母牛繁殖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牛以采食粗饲料为主,如果粗饲料的质量差,或者饲喂的种类长期过于单一,会导致母牛无法获得充足且全面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矿物质以及维生素会相对的缺乏,从而导致母牛的体质虚弱,各项生理机能受损,繁殖性能下降。

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对母牛的繁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母牛繁殖性能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对能繁母牛的管理过于粗放,表现为牛群的结构不合理、配种技术不良、饲养管理不当等。如果牛群的结构不合理,会对牛群的扩繁以及肉牛的出栏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母牛的配种受胎率。对发情母牛实行适时的配种可以显著提高母牛的配种受胎率,而有些养殖场的配种技术不过关,对冻精冷配技术的掌握不到位,人工授精时操作不规范,配种时机掌握不好等都会影响到母牛的繁殖性能。另外,在母牛的管理过程中如果发情鉴定不及时也会导致配种不及时而使配种受胎率降低,这是也导致母牛繁殖性能较低的主要原因。

疾病因素。当母牛患有一些疾病时,尤其是与繁殖性能相关的疾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繁殖性能下降。

2、母牛繁殖性能的提高措施

做好繁殖母牛的选育工作。遗传因素对母牛的繁殖性能影响较大,考虑到母牛繁殖性能的遗传特征,对繁殖母牛的选育工作就尤其的重要。要选择具有较高繁殖性能的品种,并且选择好品种后还要做好个体的选择与培育工作。能繁殖母牛的主要任务是顺利产生健康的犊牛,并可提供充足的乳汁,确保犊牛能顺利断奶。因此选择时要注意,能繁母牛的体型不宜过大或者过小,以中等体型即可,如果体型过大则对营养的需求量过大,会导致饲料的消耗增加,使养殖成本增加,如果体型过小则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这样对犊牛的生长发育不利。另外,所选择的能繁母要有该品种的品种特征,各项器官发育良好,无畸形或发育不良的现象。

科学饲养,保持营养充足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是母牛保持较高繁殖性能基础,虽然牛以采食粗饲料为主,但是要确保母牛较高的繁殖性能,要做到粗饲料与精饲料相结合的饲喂方法,注意粗饲料与精饲料的比例,以保证能繁母牛的营养。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可以根据母牛实际的情况来确定最佳日粮比例与饲喂量。以粗饲料为基础,同时补饲适量的精饲料。在母牛配种前可对其进行短期的优饲,以提高卵子的质量。要注意在饲喂时保持母牛适宜的体况,不可过肥或者过瘦。除了要保证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的供给外,还不可忽略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供给,这对于提高母牛的繁殖性能非常的重要。

加强管理,熟练掌握配种技术。加强母牛日常的管理工作,给母牛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合理饲喂,每天保持母牛有一定的运动量,以增强体质,确保健康。还要熟练的掌握人工授精技术。做好母牛管理与发情鉴定工作,以确定最佳的配种时间,提高配种受胎率。在配种操作时要认真消毒,规范操作,每次配种前都要对精液进行检测,保证精子的活力达到标准才可进行输精工作。

做好母牛疾病的预防工作。母牛舍要注意卫生的清洁与定期的消毒,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母牛的抗病能力,在母牛分娩后要做好护理工作,以免母牛患生殖系统疾病而导致母牛的繁殖性能下降。

一、确保营养全面均衡
营养全面牛的各个阶段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母牛营养不佳也会导致幼龄母牛性成熟和适配年龄向后推迟;对于成年母牛来说,则无法正常发情;而且怀孕的母牛也容易流产、分娩无力、死胎等情况的发生。
日粮配方中不管是蛋白质、磷、还是钙,都非常重要。要是缺乏蛋白质日粮,对发情、受胎和妊娠产生影响;如果日粮中含有的粗蛋白质水平不断增加,可能会造成受胎率降低;摄取磷不足,会导致性成熟推迟;而钙是胎儿生长所必须的矿物质。
二、加强选种选配
母牛发情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基本在18h左右,且大约有25%的母牛表现出发情症状的时间在8h以内。
母牛配种受精时,要选择使用品质优良的冻精,有计划地选择使用不同优秀种公牛个体的精液用于输精,防止近亲交配。
三、培育健康牛群
在进行阴道检查、授精、助产等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进行消毒,遵守操作规范,避免造成生殖道感染与损伤。在生产中,对于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母牛个体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同时严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扩散,确保牛群处于健康状态下进行正常的繁殖。
四、产后母牛的护理和饲养
尽快促进其生殖器官和体质恢复到原状,还要避免疾病的发生。及时更换围栏或圈舍内被污染的垫草,确保圈舍温暖、干燥、清洁,避免贼风侵入。
母牛产后3天内,主要饲喂优质干草和少量混合精料,每天饮用1次温热的益母膏麦麸汤,不仅能够促进子宫恶露排出,还能够补充由于产犊导致的水分损失。母牛产后1星期内,每天都供给温水饮用。

不适宜多喂母猪的5种饲料


以下几种饲料不适宜多喂母猪:

1.粉渣。粉渣是豌豆、红小豆或土豆等原料粉或粉条的副产品,含粗蛋白质和淀粉很少,质量差。用粉渣大量饲喂,常引起母猪消瘦、下奶少、还容易引起母猪拉稀。长期饲喂会使母猪产死胎和畸形仔猪,所产的仔猪发育不良,易患皮肤病。因此,粉渣不宜用来喂母猪,如少量饲喂,也必须搭配蛋白质饲料、青饲料及钙质等。

2.酒糟。酒糟虽含蛋白质和粗脂肪等(尤其干酒糟中粗蛋白含量达2%~25%),但缺乏胡萝卜素、维生素D和钙质,又含有一定浓度的酒精成分。因此,不适宜大量喂怀孕母猪和哺rǔ母猪,否则易导致孕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即使产下仔猪,也容易拉稀。

3.玉米、高粱。长期大量以玉米、高粱为主饲喂母猪,会引起母猪受胎率降低,产死胎、弱仔,甚至产出无毛仔猪。因此,以玉米、高粱为基础日粮时,应搭配各种青饲料、野生优质干草粉、鱼粉等含核黄素较多的饲料。冬春季青饲料缺乏,可把玉米、豆饼等饲料发酵后喂母猪。另外应改熟喂为生干料喂,同时应在日粮中适量搭配苜蓿草粉、花生饼、糠麸等含泛酸较多的饲料。

4.碳水化合物。供给碳水化合物过多,母猪沉积大量体脂,使母猪过肥、性欲低、不易发情、屡配不孕,易发生难产、产死胎及产仔少等。试验证明,母猪代谢能每日从25.1兆焦升高到29.3兆焦,产仔数会减少1.9头。

5.糖渣。糖渣是制糖业的副产品,具有甜味,含糖、淀粉和蛋白质。可用来喂生长猪。但怀孕母猪不能喂糖渣,因糖渣中含有55%的钾盐,对猪的胃肠黏膜有较强剌激性,泻性很强,易引起拉稀。

哺rǔ母猪一般食欲不佳,如果疏于管理,往往影响母猪体况甚至下一胎的生产。哺rǔ母猪饲养时尤其要注意:

添加油脂在哺rǔ母猪日粮中,添加动物脂肪或植物油,可提高哺rǔ母猪对能量的摄入,尤其对处于热应激状态下的哺rǔ母猪,可明显减少热应激所导致的采食量下降。

提高适口性炒大豆无论从香味还是从脂肪含量的角度来说,都优于豆饼。若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炒大豆,可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报酬和降低饲料成本。另外,发酵饲料比普通饲料适口性好;湿拌料比干粉的适口性好。

调控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猪的采食量。哺rǔ母猪的环境温度以16~25℃为宜。因此,应为其创造一个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

产后合理喂食母猪产仔当天大都没有食欲。分娩后3天内应控制采食量,每头每天喂料2公斤为宜,以后每天增加0.5~1公斤(因猪定量)。

河蟹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四种疾病防治方法



由于养殖集约化,和环境恶化,疾病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养殖过程中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水质好坏直接决定蟹是否能够健康快速生长,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要定期使用一些底质水质改良剂,以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
水肿病
原因:该病是在养殖过程中腹部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所致。
病症: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明显肿胀,打开背壳后有大量积水流出,三角腺明显肿胀呈透明状,病蟹停止摄食,常常匍匐在池塘浅水边死亡。
防治:
1、河蟹脱壳时尽量减少惊扰,避免使其受伤。
2、全池泼洒土霉素0.5-1克每立方。
3、内服032,100公斤饵料拌1包,加免疫专用1包。
腐壳病
病因:运输或放养过程中使其机体表皮损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所侵害受伤导致细菌或真菌所感染。
症状: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
1、池塘清除敌害如老鼠·青蛙·小龙虾等
2、全池泼洒立安洁每瓶6亩。
黑腮病
病因:此病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主要由水环境恶化所引起。
症状:病蟹鳃部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防治:
1、保护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自净功能。
2、经常添加新水保持水体清新。
3、经常使用077或降解型改底,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水保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
纤毛虫
病因:该病是由于不经常换水,残饵不及时清除,池水过肥,使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
症状:病蟹体表长着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防治:
1、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
2、定量投喂饵料,及时清除残饵。
3、经常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理水质,077或降解型改良底质保持水体菌相藻相平衡。
4、全池泼洒硫酸锌,严重隔天再泼洒一次。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猪囊尾蚴病也叫做“米虫猪”或者“囊虫猪”,是由于肠道内寄生有猪带绦虫的幼虫而引起,还能够寄生在机体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内,也能够寄生在人体,主要症状是急性脑炎、失明、皮肤结节以及呼吸困难等,对养猪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现主要介绍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病原

形态特征。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叫做猪囊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猪囊虫成熟后呈椭圆形,大小如同黄豆粒,呈半透明的包囊状,囊壁是一层薄膜,且膜内存在一个白色结节,呈粟粒大小,囊内含有大量液体。猪带绦虫的成虫长度在2.5~8mm,由大约700~1000个节片组成。头节呈圆球形,直径在1mm左右,顶突上存在角质小钩,约有20~50个,分成内、外两层,且呈环形排列,因此也叫做“有钩绦虫”。虫卵呈椭圆形或者圆形,直径在35~42mm左右,共有两层卵壳,其中内层相对较厚,呈浅褐色。

发育过程。人类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会有孕节逐渐脱落,并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对饮水和食物造成污染。当猪或者人类食入孕卵节片或者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进入到消化道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使里面的六钩蚴逸出,并钻入到肠壁,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淋巴结扩散到全身,主要寄生在心肌和橫纹肌中,经过数星期就会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当人类食入含有活囊尾蚴且没有经过煮熟的的猪肉或者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生感染,进入到胃内,使包囊被消化,逸出的囊尾蚴就会侵入到人类的小肠,并在肠液的作用下在1.5个月后发育成为成熟的有钩绦虫,在小肠内寄生,然后成熟的孕卵节片又会逐渐脱落,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再次引起感染。

2、临床特征

病猪具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普遍症状,主要是表现出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双眼发红,如果寄生有过多的囊虫时,就会导致肩胛部明显增厚、增宽,但后躯相对比较狭窄,如同雄狮状,同时咬肌、肩胛部以及臀部等处的肌肉明显隆起突出。另外,由于体质虚弱和肌肉疼痛,病猪往往呈卧地状,拒绝运动,部分会发出嘶哑叫声,并伴有短促的咳嗽,受到触摸等外界刺激会呈现明显的恐惧。病猪休息时,对咬肌和肩胛肌皮肤进行观察,发现呈有规律性的颤动,且熟睡后往往会打呼噜,尤其是在深夜或者凌晨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

3、主要检验方法

感官检疫。猪只送宰时,要索取三证,齐全后要先用肉眼检查生猪,病猪往往被毛粗乱,体型呈雄狮状,也就是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肩胛突出,头部脸肥腮大,咬肌发生肿胀,而臀部较尖,往往卧地不起,且眼睑发生浮肿,往往有眼屎存在于眼角,眼球明显突出,瞳孔缩小,外观如同金鱼眼;之后要进行触摸,病猪会表现出恐惧,用手在背部最长肌肉触摸时,会发出惊叫,并立即走开,接着触摸面颊部及肩胛部皮肤等,发现肌肉比较坚硬,没有弹性,在股内进行搓揉会发现皮下肌肉内存在颗粒状的硬结节,将眼脸翻开后发现皮下存在乳白色或者白色的小泡,同时舌面、舌根以及舌两侧的口腔黏膜上存在黄豆或者米粒大小的疙瘩状物,此时即可判断发生猪囊虫病;最后还要听猪只发出的声音,病猪往往会发出叫嘶哑的尖叫,一般会有短促咳嗽声,呼吸加速,嗜睡。

屠宰检疫。猪囊尾蚴通常在机体的横纹肌内寄生,主要是在舌肌、咬肌、隔肌胁间肌以及颈部、腹部、肩部、臀部的肌肉,内脏中通常是心肌比较常见。其中要求必须对咬肌、腰肌以及隔肌进行检查,如有需要还可对心肌、腹部内侧肌、肩胛外侧肌以及臀部肌肉进行解剖。

准确诊断。剖检上述部位的肌肉,如果看到呈米粒或者黄豆粒大小的半透明卵圆形囊泡,里面含有乳白色的透明液,且囊壁上存在一乳白色的圆形头节,外形类似石榴籽样,即可判定为活的囊尾蚴。囊虫钙化后呈黄白色,粟粒大小。囊尾蚴不会与肌肉形成紧密结合,容易在手指上或者刀上附着。用手指挤压可具有弹性,比较坚韧,不容易用刀切开,如有需要可取出虫体进行压片镜检,从而进行准确诊断。

4、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该病可使用丙硫咪唑进行防治,具有较高的效果,加之其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往往选择丙硫咪唑片(每片有效含量为100mg)作为防治该病的主要药物。一般是在仔猪入栏后,按体重使用40mg/g药物,在每天早晨空腹口服,连用3天,之后每间隔3个月采取同样方式给药。对于临床疑似病猪,可按体重口服40mg/kg进行治疗,连续使用5~7天。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操作。对广大养猪户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其认识到猪囊尾蚴病的危害性,并了解传播途径,及时改变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从而有效避免人类由于饮食感染猪囊尾蚴病。加强个人卫生,不购买且不食用未进行检疫的猪肉制品,也禁止食用任何没有经过煮熟或者其他加工的猪肉制品。人畜排出的粪便要采取充分的热处理,防止田地直接施用人畜粪便作为肥料的现象,更禁止将没有进行热处理的人畜粪便直接洒在蔬菜、瓜果上。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1、加强肉类检查

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3~-12℃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2、管理厕所猪圈

发动群众管好厕所、建圈养猪,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

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4、防治感染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

河蟹养殖过程中四种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由于河蟹养殖集约化,和环境恶化,疾病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养殖过程中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水质好坏直接决定蟹是否能够健康快速生长,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要定期使用一些底质水质改良剂,以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
水肿病
原因:该病是在养殖过程中腹部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所致。
病症: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明显肿胀,打开背壳后有大量积水流出,三角腺明显肿胀呈透明状,病蟹停止摄食,常常匍匐在池塘浅水边死亡。
防治:
1、河蟹脱壳时尽量减少惊扰,避免使其受伤。
2、全池泼洒土霉素0.5-1克每立方。
3、内服032,100公斤饵料拌1包,加免疫专用1包。
腐壳病

病因:运输或放养过程中使其机体表皮损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所侵害受伤导致细菌或真菌所感染。
症状: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
1、池塘清除敌害如老鼠·青蛙·小龙虾等
2、全池泼洒立安洁每瓶6亩。
黑腮病
病因:此病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主要由水环境恶化所引起。
症状:病蟹鳃部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防治:
1、保护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自净功能。
2、经常添加新水保持水体清新。
3、经常使用077或降解型改底,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水保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
纤毛虫
病因:该病是由于不经常换水,残饵不及时清除,池水过肥,使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
症状:病蟹体表长着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防治:
1、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
2、定量投喂饵料,及时清除残饵。
3、经常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理水质,077或降解型改良底质保持水体菌相藻相平衡。
4、全池泼洒硫酸锌,严重隔天再泼洒一次。

红鱼的饲料与投喂


红鱼鱼种的最佳饲料配方尚未确定。到目前为止的室外试验结果是含蛋白35%的浮性颗粒饲料饲养效 果良好。饲料中应含12%以上的鱼粉料,添加一些虾头粉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其他饲料成分还包括黄 豆粉、黄玉米粉、维生素预混料及矿物质。

在鱼体规格达到0.5千克前, 日投饵量约为鱼体重的3%~5%;鱼体规格大于0.5千克后, 日投饵 量可降到鱼体重的2%左右。较好的投饵量的确定是以浮性颗粒饲料投喂后1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的 投饵量最少分2次投喂,直到鱼体长到20厘米以上。当鱼体规格达到20厘米以后,可改为每天投饵一次。在最佳条件下,鱼体规格可每30~60天增重1倍,但最初的鱼种规格会有所差异。因此, 日投饵量 应每天或至少每周调整一次,并且每天都应对鱼的摄食情况进行观察,以确定最适的投饵量。投饵时应 注意:雨天因鱼不摄食而不必投饵;水温超过32度时,投饵量可减少1/2;连续阴天4天以上应停止投 饵,除非适当增氧,否则应待晴天后再开始投饵;高温和低气压期间应调整投饵量,因此时水体溶氧较少,鱼类行动迟缓;早晨是投饵的最佳时间,分早晚两次投饵可得到最大生长率;应在水深小于1.2米 的水域内投饵,若投饵的水域太深,因水体溶氧太低,饵料不能被鱼摄食掉;投饵区应固定,其面积占 池塘面积的10%,最好是占25%;水温低于15度时红鱼摄食不佳,天气较冷时,应待下午日照使水体升 温后再投饵;若鱼停止摄食,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待鱼能正常摄食后再投饵;夏季捕 鱼前24小时停止投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6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