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人工繁殖及注意事项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

泥鳅的人工繁殖对于泥鳅的养殖非常重要,所以养殖户们需要十分的注意。那么泥鳅的人工繁殖要怎么进行?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呢?

人工繁殖

亲泥鳅的选择及培育:亲泥鳅来源于河沟捕捞。培育池使用前7~10天池底铺20cm肥泥,每平方米用150~200g生石灰泼洒全池消毒,注水40~50cm,注水用40目筛绢过滤,防止有害生物入池,在注排水口用铁丝设置防逃网。5月初水温稳定18℃左右后,选择体长15~20cm,体重30~50g,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的泥鳅作为亲鱼,雌鳅胸鳍比较短,鳍的前端较圆钝,呈扇形,静止时鳍条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雄鳅胸鳍比较长,前缘尖端部分向上翅起。把捕获的亲泥鳅按雌雄比1∶2放入培育池中进行强化培育,放养密度8~10尾/m2。培育期间主要投喂动物碎肉、碎内脏、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占亲鳅体重的5~8%,并辅以少量米糠、麦麸及鲜嫩水草等植物性饲料,由于泥鳅喜欢夜间觅食,投喂应以傍晚为主。每2~3天冲换新水一次,每次换池中的1/4~1/3。

人工催产

5月20日左右晴天水温达到20℃以上后,从培育池中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亲泥鳅,雌鳅腹部圆大,轻压腹部有无色透明的卵粒流出,雄鳅精液充沛,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人工催产全部采用肌肉注射,每尾雌鳅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雄鳅剂量减半,采用1毫升注射器和四号针头进行注射,肌肉注射在背鳍前下方两侧,针头朝头部方向与亲泥鳅呈45角,插针深度约0.4cm,雌鳅注射0.2毫升,雄鳅减半。注射后的亲泥鳅为便于人工授精,雌雄分放入培育池中两个网箱(1m1m0.5m,网目0.3~0.5cm)内,观察发情产卵,适时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

雌泥鳅产卵前在前面游,雄泥鳅在后面紧迫,泥鳅发情多活动水表面。注射催产剂的亲泥鳅在水温20℃左右,经20小时即可发情产卵,发现雌鱼产卵,立刻将亲鱼捞出进行干法受精。用干净毛巾擦干体表水,将雌泥鳅卵挤入瓷碗、瓷盆或塑料盆中,并立刻进行雄鳅挤精,一尾雌鳅卵配2尾雄鳅精液,经羽毛搅拌约3分钟,使精液和卵粒混匀,充分受精后,撒在鱼巢上,放入孵化池中进行静水孵化。鱼巢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洗净的柳树根、小草扎成小束做成,整个受精过程避开强光进行。

人工孵化

孵化前10天,孵化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待药效消失,注水30cm,把粘满卵粒的鱼巢扎在竹竽架上,用石头坠入水面下,每平方米2~3万粒卵,池顶覆盖帆布,避免强光照射。在水温20℃左右,3~4天即可孵出鱼苗,刚孵出泥鳅苗体长2.5~3.6cm,不能自由活动,用头上的喷射器吸附在鱼巢及池壁上,3天后开始游动,取出鱼巢,开始投喂。

鳅苗培育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用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在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以500~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鳅苗孵出3天后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2~3天后,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l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1个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塘中进行成鱼饲养。鱼种培育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2次,投喂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注意事项:

孵化期间为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死亡,应定期向池中加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同时为防止卵子发生水霉病,定期用0.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粘满卵粒的鱼巢,当仔鱼全部出膜后,迅速把死卵捞出,以免卵子腐败造成水质恶化。

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是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刚孵化出来的泥鳅苗吸收卵黄的营养,在卵黄消失后的两个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最好专池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来投喂泥鳅苗。粪肥、化肥都是饲养泥鳅的良好肥料,要不断地向培育池中增施肥料,使泥鳅苗种有足够的天然生物饵料。

泥鳅具有偏食和夜间觅食习性,如改变其特殊习性,要进行人工驯化,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饵量由少到多,投喂时间逐渐提前,直至能在上午10时、下午5时左右摄食并能摄食人工饲料为止。

小编推荐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


泥鳅也是比较特色的水产养殖之一,泥鳅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畅销,很多养殖户通过它实现了发家致富。于养鱼相比,泥鳅养殖还是有一定要难度的,往往因养殖失败导致亏损的养殖户很多,那么我们在养殖泥鳅时要注意些什么,一起来亲农网看看泥鳅养殖注意事项吧。

1、水质

其实不止泥鳅养殖,大多数水产养殖对于水质要求极为严格,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以及病害发生,也是影响到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水质较差,泥鳅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水体易滋生细菌,导致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加,甚至到出现水体中毒而死亡的现象。所以在养殖时水质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保持水体的肥、活,泥鳅才能生长健壮,提高产量,将收益最大化。

2、养殖密度

很多养殖户为了实现高产的目的,往往会在养殖池中大量的放养,导致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影响泥鳅正常摄食,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提高生长周期,易错过最佳上市季节,而且还易造成疾病的发生传染,一般发生病害,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导致大面积的泥鳅死亡。幼苗在3cm以上的泥鳅,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米在0.1-0.2kg左右,随着泥鳅的生长,还易不断的减少养殖密度。

3、水温

泥鳅是喜温的鱼类,能在10-30度的水温中生存,最适宜的水温在25-28度,这个温度期间,是它活跃度以及摄食量最大的时候,也是它的生长旺盛,这时只要通过足够的饵料,它就能快速生长。但温度高于30度,它会停止摄食,钻入泥土中度夏,生长极为缓慢,而且易导致消瘦,同样的,当温度低于5度,也会钻入泥土中越冬。所以在夏季和冬季养殖极为重要,在夏季高温时,可通过加深水位、搭建遮阳网以及加冰等方法将水温降下来,而冬季可通过加热等方法提高水温,将水温控制在20-30度之间,可使泥鳅一年四季快速生长。

4、饵料

泥鳅时杂食性鱼类,对于饵料的来源极广,一般采用自行采食和饲料投喂想结合的方法。可在养殖时在池中施肥培育浮游藻类,供期自由采食,尤其在幼苗期间,由于口器较少,不能直接食用人工饵料,则需要食用一些藻类和枝角类及桡足类等生物,否则成活率低,产量也会低,所以前期的施肥培饵极为重要。而随着它能食用人工饵料时,可投喂鱼粉、鱼肉浆、动物内脏以及五谷杂粮、蔬菜等,让其快速生长。

草鱼怎么人工繁殖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鱼类,有着很好的养殖价值。而在草鱼的养殖过程中,繁殖是不可少的一个环境,也是成功养殖草鱼的基础。草鱼可采用人工繁殖,繁殖要点有产卵地点、繁殖期和产卵方式。那么,草鱼怎么人工繁殖?现将草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及要点介绍如下。

一、草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草鱼繁殖用新鱼应选择4-5龄以上,体重5公斤以上的体质健壮、体型好、生长快、无外伤和病症的鱼体、放入2-4亩、水深1.5-2.5米的亲鱼池培育。每亩放养亲鱼100-125公斤为宜,一般为6-8公斤草亲鱼15-27尾,雌、雄比为1∶1.5为好。可搭养鲢亲鱼5-10尾、鳙亲鱼1-2尾,池内螺蛳多时,也可搭养2-3尾青鱼。亲鱼应加强培育,尤以春季培育(3月至产卵)更为重要。应投喂青料为主。适当投喂精料,可喂莴苣叶、包菜叶等,可搭喂谷芽或麦芽。每5-7天冲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3-6厘米,产前1-2周,应隔天注水一次,以加强流水刺激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的亲鱼,轻压腹部,生殖孔中即能挤出卵子或精液。成熟亲鱼可注射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及类似物等催产剂,促其发情产卵,可在产卵池发情自然产卵,也可用人工授精方法。采集的受精卵可放在孵化容器内流水孵化,孵化密度随容器不同有所增减,通常每立方米放卵100万粒。约经20-32小时(随水温不同,脱膜时间有所差异)即可脱膜,一般脱膜后3-5天,鱼苗的卵黄囊消失,鳔充气即可出孵化容器下塘。

二、草鱼的繁殖要点

1.产卵地点:由于草鱼不能在静水中产卵,因此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

2.繁殖期:草鱼的繁殖期和鲢鱼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一些。生殖期为4月到7月左右,大多集中在5月间。当水温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将大规模的产卵。

3.产卵方式:草鱼通常是在水层中进行产卵,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小时孵出鱼苗。

【小编结语】做好草鱼的繁殖工作,是成功养殖草鱼的基础,有产卵地点、繁殖期和产卵方式三个要点。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草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及要点,大家都学会了吗?

笋壳鱼人工繁殖技术


内容提要: 笋壳鱼最近几年来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在养殖笋壳鱼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繁殖工作。那么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笋壳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笋壳鱼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有着丰富的营养元素,其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在我国两广等地区有着较为广泛的养殖面积。最近几年来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在养殖笋壳鱼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繁殖工作。那么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笋壳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1、亲鱼选择

亲鱼的选择对笋壳鱼的繁殖是非常重要的,亲鱼要保证足够成熟,年龄在两岁左右。然后比例控制在1:1左右。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来感觉它是否成熟。成熟的雌鱼颜色是比较淡的,有一定粘液,并且不是非常光滑,腹部能够感受到其卵巢。雄鱼则相反,颜色比较深且有着明显的斑纹,粘液相对雌鱼来说也更多,摸起来比较光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确定亲鱼的成熟状态,进行选择。2、诱导产卵

选好亲鱼之后要做好催产工作,催产剂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药剂为主,控制好剂量。在注射后再控制好比例,将其放在产卵与供穴居内,搭建好巢穴。巢穴的宽度保持在30cm左右,高度则要保持在20cm左右。然后产卵池内的水位控制在40cm左右,要保证水质足够干净,最好是做好消毒工作。注射过催产剂的亲鱼在产卵池内会进行自行配种工作,在1-2天左右后便会产卵。3、孵化管理

在产卵后,将鱼卵放在清水池内进行孵化,根据条件、育苗方法等各种实际情况控制好密度。水温在30度左右时,孵化时间大约爱100h左右,孵化率可达到80%。刚孵化出的幼鱼长度在2.5mm左右,第二天后长长1mm左右。这个时候幼鱼的消化道开始发育,出现肠、肛门等各种器官。将鱼苗培育到1cm左右大约需要28天左右,不过这段时间的成活率是比较低的。在长到两厘米左右的时候,放入水泥池内进行培育,做好遮光工作。4、苗种培育

鱼苗的成活率与饲料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在鱼苗孵出大约3天左右后,便会开始进食。因为这个时候幼鱼的开口是非常小的,所以饵料以生鸡蛋为主,首先要搅拌生鸡蛋,然后用热水冲匀,过滤投喂。首次投喂的时候要投喂四次左右,然后从第二天开始,用蛋与浮游生物进行轮换投喂,投喂次数减少一次。一直持续到半个月的时候。在育苗时我们还需要做好水质的调控工作,做好排污换水,提高苗种的成活率。以上就是笋壳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简单介绍了。笋壳鱼的人工繁殖时比较麻烦的,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多重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本文仅供参考,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大雁如何人工繁殖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中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群的聚合体。下面介绍下大雁如何进行人工繁殖吧。

野生大雁性成熟需要3年,为一雄配一雌的单配偶制,而且终生配对,双亲都参与幼雁的养育。人工饲养时,8~9个月达到性成熟,雄雌比例为1:2~3。大雁在春季发情,水中交配。求偶时雄雁在水中围绕雌雁游泳,并上下不断摆头,边伸颈汲水假饮边游向雌雁。待雌雁也作出同样的动作回应,雄雁就转至雌雁后面,雌雁将身躯稍微下沉,雄雁就登至雌雁背上用嘴啄住雌雁颈部羽毛,振动双翅,进行交配。交配后共同戏游于水中或至岸上梳理羽毛。雌雁交配后10天开始产蛋,蛋重每枚150克左右。

大雁在野生环境中,春季做窝繁殖,一般产蛋7~25枚,自行孵化31天出壳。在人工驯养条件下,雌雄比例1:1为宜。一般春节后交配,10天后开始产蛋,每隔2~3天产蛋1枚,第1年产蛋一般为15枚左右,以后2~6年可增到25枚左右。

人工养殖大雁每隔2~3日产蛋1枚,年产蛋90~120枚。管理方式和孵化条件与家鸭、家鹅相似,只是孵卵的次数与时间略有增加。养殖规模较大、种蛋数量较多的饲养单位,最好采用孵化器械进行人工孵化。

孵化

小规模的雁场可以让大雁自行孵化,也可用母鹅代孵。大规模雁场,需采用人工孵化,孵化期为31天。选择大小适宜、蛋形正常、颜色符合品种要求及表面清洁的新鲜种蛋,用甲醛熏蒸法(每立方米加15克高锰酸钾、30毫升甲醛,室温为24℃27℃)消毒后,放在孵化室(22℃24℃)内预热68小时后即可入孵。入孵前期温度为38.3℃39.0℃,中期为37.5℃38.0℃,后期为37.0℃37.5℃。相对湿度为75%80%。每23小时翻蛋1次,翻蛋角度为90度,翻蛋时动作应轻、稳、慢,以免引起蛋黄膜血管破裂,尿囊绒毛膜与蛋壳膜分离,引起胚胎死亡。孵化后期每天凉蛋23次,凉蛋温度为25℃~27℃,室温过低,会因闪蛋而影响发育。孵化过程中需进行2次照蛋,分别在孵化后第8天和第28天,检出无精蛋和中死蛋,二照后将胚蛋移入出雏机。第30天开始出雏,第31天结束。

雁舍条件

雁舍要求冬暖夏凉,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可分为育雏舍、育肥舍和种雁舍。育雏舍应保温防潮;育肥舍要设置棚架,旁边设有食槽和饮水器;种雁舍应较大,舍外有陆地和水上运动场,运动场周围设高1.82米的围网。陆地运动场应干爽不积水,铺5厘米厚的砂土,种上树木或作物遮荫;水上运动场的围网直通水底,网孔以大雁头不能钻出为宜。还应有植物丰盛的草地供放牧。

养大雁繁殖期的管理方法

1、种雁在每年产蛋结束后约在六至八月为换毛期。在换毛期间,为了使种雁换毛整齐,一是控制饲料,每羽每天只喂0.5两至1两,草料好的不补料,促使大雁换毛整齐。二是可以拔掉两翅硬羽毛,每边三根,共拔掉六根,每边留下一根最长的硬羽。(羽尖上的长羽留着)毛换齐后适当喂好一些,草场好少喂,草场不好多喂,每天大约喂2两左右,最好喂全价料,喂稻谷也可以。

2、养大雁到了每年的阳历一月,大约在产蛋前一个月要加强营养,最好喂营养全面的全价料,每天每羽大约喂3两,促使大雁体质好又不过肥。约到了二月份再适当加料,每天每羽约喂4两,早、晚各喂一餐。喂料以颗粒全价料最好,若是混合粉料最好用水拌湿喂,加水量以拌匀后手捏成团,松手散开为宜,避免粘喉与浪费。

3、养大雁种雁每隔二、三个月需驱虫一次,产蛋前一个月进行产蛋期的最后一次驱虫。产蛋前注射好防病疫苗。一般在雁开产前一个月注射小鹅瘟疫苗,第二周注射禽流感疫苗。

4、养大雁要在种雁开产前半个月,必需给种雁建好产蛋窝。产蛋窝可用宽5寸左右的薄木板或三合板钉成长1.1尺,宽1尺的无底板、无盖的架子,每个架子内垫上稻草,或用稻草编成圆盆、纸盒、塑料盆,再垫上干净的稻草就成了产蛋窝。

5、开始产蛋后,为了防止大雁把蛋产在外面,要逐步增加舍饲的时间,推迟放牧,约到了产蛋高峰期前,一般到了上午10点至11点时才放牧。即使在上午11点放牧仍有些雁把蛋产在雁棚外面,这就需要在雁棚附近用长4尺的竹子或树枝4根,用绳子扎住一头,然后,把四只脚张开,顶部盖上扎住一头的稻草,底部垫止干净的稻草就成了产蛋窝,每个雁棚附近搭上十几个就可以了。

养殖青鱼人工繁殖的技术


青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它利用底栖生物作为饵料,且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嫩,味道美,含脂肪、蛋白质高,维生素含量多,深受群众和养殖专业户的重视。鱼苗需求量日趋增加,开展青鱼人工繁殖前景广阔。

青鱼种的培育

笔者培育的青鱼种来源于长江水域的原种。选择6龄以上体重15公斤以上,体质健壮,无损伤,雌雄按1:1.比例的青鱼种进行蓄养。蓄养池面积3亩-7亩,水深2米以上,池底平坦,土质为壤土,将青鱼种套养在草青鱼池中培育,每亩1尾-2尾,催产前一个月把青鱼集中到一个专池中培育。投喂鲜活螺类和蚌肉为主,并辅喂少量菜饼和豆饼饵料。要定期冲水,一般冬季每月冲水1次,开春后每月5天-7天冲一次水,临产前一个月里,每3天-5天冲水一次,以促进青鱼种的性腺发育。

催产

1.催产时间为5月中下旬,水温在22℃-30℃,以水温25℃最适宜。

2.青鱼选择,青鱼成熟度直接影响催产效果,青鱼在催产配组时应严加选择。雄鱼的选择标准是轻挤腹部生殖孔中有精液流出,温水后能散开来;雌鱼腹部膨大,松软有弹性,腹部鳞片较稀疏的为好。

3.催产剂的种类,剂量和注射方法。青鱼催产常用药物有PG,脑垂体,LRH-A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GTH促性腺激素,DOM地欧酮等催产剂,通常用3种-4种药物的混合剂催产效果较好。并采用二次注射法催产要较高,其剂量:雌鱼第一针每公斤注射LRH-A2毫克-5毫克,针距8小时-12小时后,再注射第二针,剂量为LRH-A10毫克-20毫克+PG2毫克-4毫克+HCG500国际单位-1200国际单位或再加DOM5毫克。调配成混合剂,采用腹腔注射。雄鱼注射剂量为雌鱼剂量的1/3-1/2。效应时间为8小时-10小时。

发情和人工授精

注射第二针催产剂后,把青鱼种放回产卵池。等达到效应时间时青鱼发情时及时进行人工采卵受精。效益时间的长短,随水温的高低而变化,水温25℃-28℃,效益时间为8小时-10小时。此时要认真观察青鱼发情的动情≯:青鱼发情时间一到,把青鱼捕起,用鱼担夹装好青鱼进行检查。此时若雌鱼轻压腹部,鱼卵能自行从生殖孔中流出;雄鱼能挤出精液温水自行迅速散开的,就可开始人工采卵,采精,进行干水人工受精,如不能采到天然精卵子,就把青鱼种放回产卵池;等待青鱼发情。采的卵子和精子应使其充分混合,使其受精。做人工授精时避免阳光直射杀伤卵子。

授精后应迅速把受精卵用水调稀后放入环道内孵化。做人工授精前应做好人员、工具、脸盆、网具、鱼床、毛刷等的准备工作。人员协调配合好做到动作轻快,以免青鱼种受伤。

环道孵化

人工收集的受精卵,应及时放入事前准备好的环道流水中孵化,蜜度每平方米不超过120万粒。环道中的流速要适当。前期水的流速约17厘米/秒,膨胀后的受精能冲起翻滚到水面来为度。当鱼苗刚出膜时,应加强管理,防止鱼卵贴附环道滤水布上、防止水流,故要加大水的流速(30厘米/秒),同时要防止鱼沉或贴上滤水布窒息死亡。待鱼苗见腰点后,应减少水流速,避免消耗鱼苗体力。见腰点8小时之后,鱼苗可以上箱销售,鱼苗能吃食后,每天要投喂食四次,每次每10万尾苗喂蛋黄一个,以增强鱼苗体质。

病害防治

在人工繁殖工作开展之前,应把催产孵化工具、药物等准备好。同在人工繁殖工作开展之前,应把催产孵化工具、药物等准备好。同时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鱼苗防治方针,即镜检。如青鱼鱼苗发病,就能对症下药,把病,虫害及时彻底杀除,从而提高青鱼种鱼苗的成活率。

总之,主要体会是:一是把青鱼培育好,促使青鱼性腺达到良好成熟度;二是严格选择用合格标准成熟度的青鱼催产;三是采用高效混合催产剂催产;四是用人工授精法采卵受精;五是加强孵化管理工作提高孵化出苗率和鱼苗成活率。

黑鱼人工繁殖的孵化管理


黑鱼在我国是一种比较常食用的鱼,它是餐桌上一道比较常见的美味,而且它的营养价值极其的丰富,黑鱼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多吃黑鱼对人体的伤口消炎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生活中很多女性剖腹产后都会买黑鱼食用。

黑鱼人工繁殖的孵化管理

受精率高低,水质条件好坏,能否及时清除死卵死胎和死苗,将直接影响到孵化率。因此,在生产性孵化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各点:

1、操作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卵。操作处理鱼卵时,用盆、瓢、碗等带水移动。2、保持水质清新:使水体维持嫩绿色为好,使水中含有适量的浮游植物。止水式孵化每天要换去水体的1/3~1/2,最好采取边排边进的方式,保持原来的水位。进排水速度缓慢些,防止进水过急而冲击振动受精卵而影响胚胎发育。微流水孵化同样进水速度要慢,每天坚持排污,水面污物一般采用捞海捞,底层污物用虹吸管吸。鱼苗出膜后要及时清除卵膜,防止卵膜沉积腐败而引起水质恶化。在孵化池或留在原产卵池中孵化的卵,一般每天应换水一次,排除一部分旧水,注入一部分新水,并保持原水位。值得注意的是,孵出开始后,不宜过多换水,以避免水温变动过大,使鱼苗不适应而患病。一般仔鱼孵出当天,孵化池换水量占总水量的60%~70%;第2天到第5天,换水量可占80%。3、控制水霉病发生:在鱼卵孵化期间,控制水霉菌感染是极为重要的。在最适孵化水温时,也是水霉病高发期。一般未受精的坏卵约10多小时就呈白色,必须及时用人工剔除死卵或发霉卵。在孵化过程中发生水霉病时,如感染数量少,可将病卵捞除;如发白的坏卵占多数,感染数量多,危害大时,已能向下转游。

4、防止水温突变:换水时换入的新水和池内的水温不宜温差过大,一般控制换水后孵化池的温差不超过2℃。为此,刚孵出的鱼苗池不宜换水量过大;孵化设施最好加盖遮荫棚,防止太阳直晒和阵雨注入,致使池水温差剧变以及雨点打击受精卵。5、防止缺氧:孵化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孵化用水中有机物过多,这些有机物腐败时,致使有机耗氧量大而导致缺氧。孵化用水中有机物来源于水源本身以及孵化过程中死亡卵、死亡胚胎及死亡鱼苗没有及时捞除产生腐败形成的。有时因使用缺氧的地下水未经曝气就注入孵化池。另外,由于乌鳢卵中存在油球,当这些卵由于各种原因破裂时,这些油球便会释放到水中形成孵化水表面一层薄薄油封,加上受精卵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耗氧量特别大,这样便会导致水体缺氧。

孵化水体缺氧不仅影响孵化,而且会更增加死胚,加上管理时未将这些死卵死胚及时捞除而发生腐败破裂,油滴释出,更加剧了水体因油封和有机耗氧增大的缺氧,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管理中不仅要捞除水体污染物,而且要在死卵死胚破裂前及时捞出,避免其放出油滴。同时,换水时注意轻轻换出表层中含油封的水层,操作过程要轻快,避免卵子破裂。

黑鱼的经济价值

黑鱼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其营养十分丰富,肉含大量蛋白质,比鸡肉和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都高。据测定,100克黑鱼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灰分1.2克,钙57毫克,磷163毫克,铁0.5毫克,水分77.9克;含热量383.5千焦。其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7.36%,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16%左右。因此,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黑鱼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

黑鱼用于食用,其骨刺少,可食率为63%。月鳢可食率高达75.63%。在烹调上,黑鱼肉质爽滑,适于炒鱼片、炒鱼鳞、打边炉;而斑鳢则适合煲、炖,所煮鱼汤无腥味,味道香浓,鱼肉松化。用黑鱼烹调的财鱼片更是誉满天下的美味佳肴。

用于医药方面,黑鱼具有去淤生新和滋补的功效。外科手术或创伤后食用黑鱼,有生肌补血、收敛、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体弱病人、产妇和儿童常食黑鱼有益健康。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在广东、广西和港澳地区,黑鱼一般被视为病人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佳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菜汤,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拔毒生肌等功效,甚为广大群众所喜食。

黑鱼的营养价值

1、黑鱼肉中含蛋白质、脂肪、18种氨基酸等,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

2、适用于身体虚弱,低蛋白血症、脾胃气虚、营养不良,贫血之人食用,广西一带民间常视黑鱼为珍贵补品,用以催乳、补血;

3、黑鱼有祛风治疳、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效,因此三北地区常有产妇、风湿病患者、小儿疳病者觅乌鳢鱼食之,作为一种辅助食疗法。

4、黑鱼生命力指数为0,但是防病指数为6.41。

黑鱼的生活习性

黑鱼的生存水温为0-38℃,最适水温为16-30℃.春季水温回升到8℃以上时,黑鱼常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过低时,则蛰居在水底。

黑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其食物随着鱼体的大小而有不同。3厘米以下的幼鱼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的小鱼主食水生昆虫的幼虫、蝇蛆、小鱼、小虾及小型蝌蚪。20厘米以上的成鱼主食小野杂鱼、虾、青蛙等肉食性动物。黑鱼捕食时,并不追赶,而是隐藏在水草或其他隐蔽物附近,密切注视周围的动静,看到有鱼虾蛙类等经过时,便迅速出击吃掉猎物。

黑鱼生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生长环境的好坏、饵料食物的多少。在自然条件下,1冬龄鱼的体长可达19-39厘米,体重达100一750克;2冬龄的体长可达38一45厘米,体重达600一1400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体重可达250克,下一年可达0.5--1.0千克。

随着现在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黑鱼的养殖业越来越广泛,但是黑鱼的养殖成本相对要高很多,但是同时它所能回报的利润也要大很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规模和投放数量。

大棚泥鳅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称号,它的药用价值高,口味鲜美,极受市场欢迎,现在市面可以经常购买到泥鳅,当然泥鳅的养殖方法也有很多。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大棚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养殖方法

1、泥鳅苗放养

在放养前需要进行选种,尽量现在体质健壮、无病无壮且有活力的幼苗,每个池塘中的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便于以后管理。在幼苗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浸洗消毒,可以采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一般密度为每平米放养幼苗2-3斤左右。随着放养量的增加,体重增重,池塘水可以加深到50-70厘米。

2、使用方法

在泥鳅幼苗放养后半月后,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的补喂一些鱼粉、豆饼以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夏季泥鳅生长到5厘米长势,改喂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量不宜过多,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好,投喂是要将饵料投放到食台附近。

3、水质调节

泥鳅的养殖水质以黄绿色危害,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7-8月份水位保持在80厘米以上,一旦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隔10天换水1-2尺,每次换水三分之一左右。

4、到管理

泥鳅养殖大棚在冬季或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取下塑料棚覆盖的稻草,其余时间可以将稻草覆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可以在池塘总种植水生植物遮阳,秋季和晚春再把薄膜改善,晚上用稻草覆盖。

二、注意事项

大棚养殖泥鳅对于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养殖户应该掌握较好的调水技术和防病技术,采用大棚养殖泥鳅,大大棚内的池塘应该及时充氧,并且要定期检测水质,透明度应该保持在25厘米以上。大棚养殖泥鳅可以适当的减少泥鳅放养密度,这样能增加泥鳅出池规格,提高收益,大棚养殖泥鳅因为饲养密度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好泥鳅的疾病防控技术。

黄鳝养殖:黄鳝人工繁殖技术


【常见问题】黄鳝养殖:黄鳝人工繁殖技术

【专家解答】

黄鳝繁殖期为5~8月,其中6月是高峰期。虽然目前黄鳝规模繁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一般的养殖户进行庭院养鳝时,只要掌握人工繁殖技术,就可以实现苗种的自我供应,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

1、亲鳝的选择和蓄养

雌鳝宜20~3℃m左右,雄鳝越大越好,颜色以黄褐色或青灰色为宜,雄雌比为1:(2~3),经消毒处理后进行蓄养。蓄养池面积20m2左右,水深20~25cm,并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一些水生植物。雌鳝放养密度为7条/m2,雄鳝放养密度为2~3条/m2,投饵以活食为主,做到定点(食台)、定时,5~7天换1次水,蓄养时间至少1个月。

2、主要材料

研钵2个,医用注射器2mL、5mL各一个,针头(4~5号)数个,剪刀、镊子各一把,0.7%生理盐水,毛巾或纱布几条,水盆(桶)数个,硬质羽毛数根,任氏溶液(1升蒸馏水溶入NaCL7.5g,KCL0.2g,CaCL20.4g)。

3、催产

在5~7月间,当雄鳝有白色透明物溢出时,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按鳝每克体重2个国际单位(雄鳝可减半),一次注射。若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体重20~60g的雌鳝注射8~13g和60~250g的雌鳝为15~35g,雄鳝每尾为10~20g。两种激素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注射部位为腹腔或胸腔,注射深度为0.2~0.3cm,不要超过0.5cm,注射角度为30~45度左右,每尾用量不超过1mL;雄鳝在雌鳝24小时后进行注射,用量0.5mL,注射时间在中午到下午1时为好,注意避开强光。为防止黄鳝挣扎,用干毛巾或湿纱布包好黄鳝,亦可用麻醉法,即用百万分之二的丁卡因或利多卡因或0.15%敌百虫麻醉2分钟。针头用塑料胶管或胶布缠绕,外露3~5mm,要煮沸消毒后使用。宜用2~5mL的金属连续注射器。

黄鳝注射激素后在水深20~30cm的水池暂养,雌、雄要分开,每天换水1次,25℃以下时40小时后检查,每3小时检查1次,直到75小时左右(效应时间不一致)。检查方法是用手摸其腹部,并前后移动,如有卵粒游离之感即可排卵,进行人工受精。

4、人工受精

将雌鳝取出用干毛巾握其前部,另一只手由前向后挤压腹部,可顺利产卵;若堵塞,用小剪刀在泄殖腔向里剪开0.5~1cm,再连续挤压3~5次。将卵挤入容器后,将雄鳝杀死取出精巢(用400倍以上放大镜可观察精子活力),用干毛巾擦净血迹,用剪子剪碎,放入研钵轻研几下,放入卵中用羽毛充分搅拌(雌雄比为2~3:1),然后加入任氏溶液200mL(每尾鳝对应50mL),放置5分钟,再用清水洗去精巢碎片和血污,即可进行人工孵化。

5、人工孵化

由于23~27℃之间水霉病危害严重,一般采用室内滴水孵化法。在孵化器中,水从底部进入,从上部溢出,水深保持10cm左右,水温25~30℃,适时换水,日温差不超过5℃。容器底部铺沙以防水霉,受精卵刚进入孵化器时水滴次数为10滴/分钟,持续1天,第2、3天为15~20滴/分,第4天为30滴/分,直到孵化出幼苗。未受精卵要及时剔除,否则易使水质恶化,越在后期越要增加换水次数,一般约5~7天可出膜。在显微镜下鉴别卵是否受精的液体(卵在其中浸泡3分钟)配方为:福尔马林5mL,甘油6mL,冰醋酸4mL,蒸馏水85mL,混合均匀即可。

6、苗种培育

培育池采用小型水泥池,池面积5~10m2,池深30~40℃m,池底加土5cm,1m2池加牛粪或猪粪0.5~1kg,水深10~20cm,最好引种水丝蚓入池,池面须种植水葫芦。黄鳝出膜后4~7天即进入培育池,1m2放500~600尾,每天投饵2~3次;鳝苗长到4~5cm时,密度为200~300尾/m2;一个月左右,鳝苗长至8cm左右,1m2放养100尾左右;体长15cm,体重3~10g,可转入成鳝池养殖。

【小编总结】

在野外,黄鳝是自然交配产卵,而在人工饲养黄鳝时,会选择人工繁殖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成功率及存活率,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第一农经小编给您整理了《黄鳝养殖:黄鳝人工繁殖技术》一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养殖河豚早春人工繁殖技术


近年来,暗纹东方鲀(河豚)人工繁殖技术已经趋向普及,其苗种生产水平也得到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项新型的水产养殖高效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顺隆鱼虾育苗场于2003年2月进行暗纹东方鲀早春人工繁殖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此项技术提供给业内人士参考,以期共同实践,共同探讨。

一、试验过程与结果

2月15日~3月5日,催产暗纹东方鲀亲鱼3批,共30组,获卵约180万粒,平均受精率70%,受精卵数量约为126万粒。孵化获得暗纹东方鲀苗种约96万尾,平均孵化率75%。到4月15日为止,培育成暗纹东方鲀夏花约50万尾,其中,体长3.0cm以上规格的苗种约10万尾,体长2.5cm左右规格的苗种约40万尾。

4月13日,将部分暗纹东方鲀夏花放养于塑料薄膜大棚内的土池继续培育。土池面积180平方米(30m6m),水深0.8m~1.0m,共4口,每口土池放养规格为体长2.5cm的暗纹东方鲀夏花1.5万尾。放养过程中,投喂暗纹东方鲀幼鱼配合饲料,坚持四定原则,并注意做好水质管理工作。4月21日,取样检测苗种24尾,平均个体体重3.4g,平均全长4.3cm。5月21日,取样检测苗种12尾,平均个体体重25g。5月23日,共捕获暗纹东方鲀幼鱼5.7万尾,移出大棚放养于露天鱼池继续培育。露天鱼池2口,共16亩,平均放养密度为3600尾/亩,投喂暗纹东方鲀幼鱼配合饲料。至7月中旬,起捕部分规格为100g/尾左右的暗纹东方鲀销售。

二、人工繁殖技术

1.亲鱼越冬

2002年10月20日,选择暗纹东方鲀亲鱼,并由室外鱼池移入温室内鱼池越冬。温室内鱼池面积100平方米(10m10m),水深0.8m~1.0m,亲鱼放养密度为1尾/立方米~2尾/立方米,且雌雄个体分池放养。越冬期间,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最低不低于16℃,而最高不高于18℃。饲料投喂以蚌肉为主,以人工配合饲料为辅,日投喂量占亲鱼体重的2%~3%。水质管理中,每周吸排污水、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4。2003年1月20日前后开始产前培育,水温最低不低于18℃,而最高不高于22℃,每天进行微流水刺激6小时~12小时,水流量约为15立方米/小时,水源以鱼池内的池水洄流为主,同时适当增加投喂量。

2.催产

2003年2月15日,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暗纹东方鲀亲鱼实施催产。催产剂分2次注射,第一次注射雌性亲鱼2gLRH-A2,而雄性亲鱼不注射;第二次注射时间距离第一次注射24小时~36小时,雌性亲鱼注射10g+PG2mg+DOMlmgLRH-A2,雄鱼剂量减半。人工授精在第二次注射后12小时~36小时内进行,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用浓度为0.6%的生理盐水脱粘10分钟~15分钟,漂清盐水后估测受精卵数量,再放入孵化器中。催产期间,水温控制在20℃~22℃,而昼夜温差不超过2℃。

3.孵化

孵化工具为浅水静置孵化器,其为方形泡沫塑料容器,容积为50cm50cm10cm。每只孵化器放入浅水4cm~6cm,水体容积为6L~8L时可放入暗纹东方鲀受精卵2万粒~3万粒。孵化期间,须保持水温稳定在21℃~23℃,每天换水、漂洗受精卵2次,孵化用水必须经过预贮、曝气、药物消毒、温差调节等处理后方可使用。暗纹东方鲀的受精卵经过96小时~120小时孵化出膜,出膜后的稚鱼应及时移至幼苗培育池。

三、暗纹东方鲀苗种的早期培育

早春繁殖的暗纹东方鲀苗种必须在温室内的水池中培育,水温保持在22℃~25℃,培育池面积20平方米左右,池深0.8m~1.0m。放苗初时,水深30cm~40cm即可,每池可放苗25万尾~30万尾。幼鱼经过4天~5天的培育即开口摄食,应及时投喂轮虫,每天投喂4次~6次,轮虫投喂量应掌握其在水体中的密度以8个/ml~10个/ml为宜。投喂轮虫4天~5天后,幼鱼生长到体长0.5cm,可改为投喂丰年虫,投喂量应掌握其在水体中的密度以2个/ml~3个/ml为宜,并且在此期间每天吸污、排水、加注新水1次,逐步使水位增加到80cm~90cm。投喂丰年虫4天~5天后,幼鱼生长到体长1.0cm左右,可移入大池进入中期培育,投喂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幼鱼体长2.0cm以后,即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

养殖林蛙人工繁殖技术


随着林蛙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林蛙苗种越来越多,单靠移植天然的林蛙受精卵团、蝌蚪已无法满足养殖的需求。为保证适时提供数量充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必须采取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林蛙苗种生产。

林蛙人工繁殖生产,有许多优越性:一是林蛙苗种纯;二是饲养管理方便,可以有计划,按需要生产苗种,因地制宜放养,使林蛙产品稳定高产;三是就地自繁自养,避免了苗种长途运输,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四是可为当地及周边养殖用户提供亲蛙及苗种,促进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所谓林蛙的人工繁殖,目前系指人工的方法,促使雌、雄亲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到性成熟,且能发情、抱对、交配、繁殖,从而获得受精卵,并给予一定的人为条件,使爱精卵发育,孵化出苗。因此,林蛙人工繁殖,包括亲蛙选择、运输、强化培育、催情、产卵、受精卵孵化等一系列过程。

一、亲蛙选择林蛙苗种质量的好坏,幼、成蛙生长速度的快慢,以及人工繁殖中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的高低,除人的技术和环境因素外,还取决于亲蛙质量的优劣。因此,亲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

(一)亲蛙选择标准

1、年龄无论是选捕天然野生的亲蛙,还是从养殖户购买的亲蛙,或是从自养的后备亲蛙中选留亲蛙,都应选择3~4龄,超过6龄的蛙,不宜作亲蛙。

2、个体规格雌蛙体长7.5厘米以上、体重50克以上;雄蛙体长6厘米以上、体重40克以上。

3、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湿润,分泌物多;无病、无伤,无畸形,外形完整,活力旺盛;品质优良,具有典型林蛙特征的个体。

(二)雌、雄蛙鉴别与性比

1、雌、雄蛙鉴别正确鉴定林蛙的性别,在亲蛙的选择和实际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除根据林蛙内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雌、雄鉴别外,林蛙雌、雄外形的区别主要在前肢指上,前肢指上有瘤壮突起(婚垫)者为雄性,无瘤状突起者为雌性。

2、雌、雄蛙性比配组雌、雄蛙的性的比配组以1:1为宜,雄蛙的比例不宜过大,过大则出现多雄争一雌现象,影响抱对和排卵及受精,同时也增加了投喂饲料的数量和产生活动空间的竞争,增加养殖成本。

(三)选择亲蛙时间

亲蛙的选择工作,最好在每年的初春,林蛙抱对产卵之前一个月左右进行。此时,林蛙刚刚结束冬眠,天气凉爽,林蛙的生理活动较弱,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便于运输,成活率高。而且亲蛙运抵养殖地后,经短期饲养和强化培育,即可进入繁殖。

也可在晚秋时,林蛙即将进入冬眠之前,进行亲蛙的选择工作。但运抵养殖地后,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的暂养和漫长的越冬冬眠期,增加了饲养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在越冬期间,林蛙对外界环境和温度等的变化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都较低,往往存在着部分夭折的危险。

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不宜进行亲蛙的选择和长途运输,此期间林蛙生理活动较旺盛,新陈代谢水平也较高,活动能力强,容易碰撞致死,而且由于气温高,经长途运输易产生各种疾病而导致死亡。二、亲蛙运输由于林蛙的幼、成蛙是用肺呼吸,因此,在运输时可不必象运输受精卵团和蝌蚪那样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保证透气良好,保持较凉爽的温度即可成功地运输。

(一)运输工具

采用木制、铁制、塑料制、纸制的桶或箱均可,内侧衬以光滑柔软的塑料薄膜或布等,桶或箱的侧面和上面要钻多个通气孔洞,注意内衬物不要将通气孔洞堵塞。桶或箱的底部要垫放较厚且浸足了水的海绵泡沫、水草或棉、布等,以保持湿度和减轻运输过程中的震动。

由于亲蛙个体较大,活动力也强,为避免碰撞和拥挤叠压致死,最好将动具内分隔成若干个小室,每一室内放2~4只林蛙。幼、成蛙的弹跳能力强,为防止运输途中跳出逃跑,装完箱后,要用湿布或密眼网片封好上口。

(二)运输方法

1、运输前停食在亲蛙装箱(桶)启运之前的2~3天,要停食,不要投喂饵料,以免运输途中排出粪便造成运具内环境污染,同时可减轻其新陈代谢强度和活动强度,以利运输和提高运输中的成活率。

2、运输密度运输密度可按每平方米运具内面积装200~300只,装箱之前,要将蛙体洗干净。

三、亲蛙的强化培育

培育出一定数量的成熟度好、繁殖力高、体质健壮的优质亲蛙,是林蛙养殖中人工繁殖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和生产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对亲蛙进行科学饲养,精心培育,从而达到成熟早、成熟率高和产卵量多的目的。

(一)亲蛙培育池

亲蛙培育地,是集亲蛙饲养、发育抱对、产卵繁殖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故亦称产卵池。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亲蛙的性腺发育。因此,面积不宜过小,每个池的面积以20~30平方米为宜,视生产规模可建一个或若干个。为便于饲养管理,便于饲养管理,便于观察抱对产卵和收集受精卵团等,面积较大的池,可建成宽度为4~5米,长度为任意的窄长方形池子,其环境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状态。四周或中间要留有占水面积1/3的陆地,陆地上可栽种花草或农作物等作为隐蔽物。池水的深度不必一致,可有深、有浅,从10厘米到40厘米为宜。其中10厘米左右的浅水面积和40厘米左右的深水面积各占一半为好。如果条件有保证,能维持池水的清新和温度稳定,池水均为10厘米左右的浅水也可。

池水中可移植一些水稗、水葱、眼子菜、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满足林蛙产卵繁殖的环境条件,同时又可净化水质。池子的四周要建有防止亲蛙逃逸的防逃障,共高度为1米以上,防逃障要垂直于地面或稍向内倾斜。其材料可就地取材,用砖墙、土墙、竹木障、铁网、塑料布等均可。

(二)亲蛙放养

亲蛙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3对,雌、雄蛙比例为1:1。如果生产规模较大,亲蛙放养数量多,雄蛙比例可适当少些,以防止雄蛙过多为争夺雌蛙而产生争斗,影响抱对产卵。

(三)培育管理

亲蛙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怀卵量和成熟度,而且对受精率、孵化率乃至蝌蚪的成活率及幼蛙的生长等都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投喂亲蛙的饲料要求营养丰富而全面,饲料品种不可单一,尽可能多喂些动物性活饵。亲蛙在孕育卵期间,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摄食量大,每日投饲量应占其体重的10%左右,其中动物性饵料要占总投饲量的50%~60%为好。每天投喂2次,于早晨天刚亮时和下午日落之前,气温较凉爽时投喂。

在亲蛙发情期间及而后的抱对期间,其摄食量明显减少,产完卵后,则进入生殖休眠状态,而完全停止摄食。此期间,要适当减少投饵或停止摄饵,以免费饲料。生殖休眠过后,亲蛙摄食恢复正常,此时要及时投饵,仍需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以利于蛙产后体能的恢复,为下一次的繁殖打好基础。

在亲蛙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水温、水质、水位,适时、经常地注入和更换池水,每周换水至少2次,水温保持在18~24摄氏度范围内,不可忽冷忽热。要随时做好防病、除害等工作。

四、人工催产

在自然条件下,达到性成熟的雌、雄蛙个体,一到繁殖季节,就开始抱对产卵繁殖。但由于亲蛙的成熟度不一,加之气候、环境因素等影响,其抱对产卵的时间则有先有后。因此,不但繁殖时间拖延很长,而且孵化出的蝌蚪规格也参差不齐。

为了使亲蛙能够集中抱对产卵,缩短繁殖时间,获得规格整齐的苗种,有必要对亲蛙进行人工催产。

(一)亲蛙成熟度的鉴别

成熟良好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对雄蛙发情的鸣叫有明显的反应,并回以低沉的呼应叫声,愿意接近并依恋雄蛙,且喜欢与之在水面聚群追逐嬉戏,不拒绝雄蛙的拥抱。这样的雌蛙,即使不施以人工催产,也能很顺利地产卵。

成熟度较差的雌蛙,腹部膨大程度较小,弹性差,对雄蛙不感兴趣,对雄蛙的发情鸣叫无反应,躲避雄蛙的接近,喜单独活动,拒绝雄蛙的拥抱。对这部分亲蛙,必须施以人工催产,才能达到与成熟良好的亲蛙同期产卵的目的。

(二)催情药物

目前使用的催情药物,主要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及林蛙脑垂体等三种。前两种药物有商品出售,而林蛙脑垂体需使用者自己摘取制备,制备方法为:

1、摘取脑垂体取活的成体林蛙(非同种亦可)若干,用剪刀从两侧嘴角剪开至鼓膜后,然后在鼓膜后横着将头剪下;把口腔上颌的皮肤向前翻起,露出头骨,用剪刀从每侧枕骨大孔向眼前方各斜剪一刀;将剪成的三角形骨片向前翻折提起,露出脑的腹面;在脑的视神经交叉处可见到一埋于淋巴组织内的粉红色小体――脑垂体,用尖镊子拨离垂体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脑垂体取出。

取出的脑垂体可鲜用,也可用丙酮或无水酒精浸泡脱水脱脂后,干燥存放备用,干燥存放的脑垂体,可保存1~2年时间。

2、制备药液把鲜脑垂体或干燥保存的脑垂体,在经过消毒处理的研硒内研细成末或粉状,然后加入适量0.65%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沉淀后取其上层清液使用。

(三)催情药剂量

催情药物主要用于雌蛙,因雄蛙较雌蛙提前一周左右进入发情期,一般不需要注射药物来促进精子的生成和成熟,但为了促进其发情强度,也可酌情给雄蛙注射相当于雌蛙一半的药量。

上述三种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一般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单独使用时,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为30微克/千克体重;绒毛膜促性激素(HCG)为1200国际单位/千克体重;林蛙脑垂体为15~20个/千克体重.

由于林蛙体躯较小,注入体内催情药水的体种不能太多,所以,催情药物的浓度要配高一些,每只亲蛙注入体内催情药水的体积以0.5毫升左右为宜。

(四)注射方法与效应时间

1、注射方法采用臀部肌肉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一般只需注射一次。臀部肌肉注射时,以45度角刺入,进针深度1.5厘米左右。腹部皮下注射时,用镊子夹起肚皮,以水平方向刺入,进针深度2厘米左右。

2、注射操作催产注射时最好两人配合操作,一人用双手握住蛙体,一人以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拿消毒棉球轻抵注射部位,退针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揉针孔,防止药水外溢。

3、效应时间将注射催情药物的亲蛙,按1:1性比放入产卵池内。在适宜水温下,催产后的效应时间约为40~48小时,雌、雄亲蛙即开始抱对,继而排卵、排精,完成受精过程。如果超过48小时,仍无抱对现象,则需做第二次催情,第二次催情的药剂用量为第一次的1/2。

4、注射后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的方法,可获得理想的人工繁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亲蛙发情抱对时,应保持环境的安静,否则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雄蛙就会产生僵直现象,需数分钟才能恢复过来。因此,要严禁人为惊吓,以免影响产卵和受精率。

五、人工孵化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林蛙的受精卵,由于受天敌的危害和环境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孵化往往很低。而人工孵化,则是在专用的孵化池中进行,避免了各种不利条件的危害和影响,大大地提高了孵化率。

(一)孵化池

为了能把不同时期产的卵分池孵化,避免因不同时期的卵同池孵化而产生蝌蚪规格参差不齐的现象,孵化池可多建几个,数量依亲蛙数量而定。面积不必太大,一般2~3平方米即可,水深20~30厘米。为保证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池水应能保持一定的交换量,但水流不能太大,不可冲动卵团。进出水口都要用筛绢罩上,防止有害昆虫、剑水蚤等充入和受精卵或蝌蚪随水流出。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不建孵化池,在大水面中用网箱孵化。网箱面积1平方米左右,箱深40厘米,采用40目聚乙烯网片固定在框架上制成。孵化时将网箱固定架设在水面上,网箱底部入水深度15厘米左右,精心看护孵化即可。

(二)孵化管理

1、投放同一批受精卵受精卵团经充分吸水膨胀后,就可以移入孵化池内孵化。同一池内,要投放同一天产出的卵。

2、孵化密度每平方米可投放受精卵团10~15团,约8000~15000粒卵。

3、水质、水温控制池水要保持微流动和交换,水温保持在18~24摄氏度,切勿超过27摄氏度,否则胚胎或蝌蚪就会被烫死。如果是静水孵化,应每隔6小时更换掉1/4的老水,新注入的水与原池中水的温差,不要超过2摄氏度。

4、送卵操作要轻快在从产卵池向孵化池移送受精卵团时,操作要轻快,不可将受精卵团弄散或将卵团上、下面弄颠倒,否则容易降低孵化率甚至导致胚胎死亡。

5、做好孵化记录要认真记录温度、水深、入孵时间、入孵卵数、受精率、孵化率、孵出时间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总结经验教训。

(三)胚胎发育与变态过程

1、胚胎发育据马常夫等观察结果,卵受精后约10~17小时开始分裂(但在水温低的条件下,2~3天才开始分裂),卵受精的第2天,即进入原肠早期,最初形成背唇,出现新月形小沟。第3天进入原肠胚中期,侧唇出现,原口内卷,背唇和侧唇合成半圆弧形。第4天原口内唇向内卷,原口变小,为卵黄栓所堵塞,过渡到原肠胚晚期。第5天出现神经板,以后神经板边缘升起形成褶,中央向内凹,形成神经沟,沟宽约1毫米,胚体长2.4毫米.第5天半神经褶愈合,形成神经管,口吸盘出现,呈裂缝状,鳃亦出现.第6天至第6天半,出现尾芽,长度为胚体长的1/8~1/9,胚体长为2.8毫米。第7天可见外鳃原基,尾长为全长的1/3,胚胎长6.5毫米。此时胚胎脱离卵胶膜,吸附于卵胶膜或水草等物体上。第8天外鳃分出短指状的枝,体长为7.5毫米,尾长为体长的1/2。第9天外鳃生成线状。10天左右蝌蚪口已张开。发育至第12天,体长11毫米,尾长6毫米,腹部短而圆,尾扁而宽,消化管变成弯曲状。第13天鳃盖生成,外鳃消失,体长14毫米,尾长8毫米,消化管迂回弯曲。自此,胚胎发育基本完成,下一步进入发育完善阶段

2、变态过程自受精卵发育至第31天,开始出现后肢,体长36毫米,尾长25毫米,消化管异常发达。第35天出现前肢,体短缩为34毫米,尾长21毫米,消化管开始紧缩变小,口内角质板消失。第37天,体长缩短至15毫米,尾缩短至1毫米。此时幼蛙登陆。第38天,尾部全部消失,至此完全变态为幼蛙。

虎皮鹦鹉繁殖的注意事项


虎皮鹦鹉又名娇凤,品种繁多,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宠物鸟类。那么,虎皮鹦鹉有什么繁殖的注意事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繁殖准备

虎皮鹦鹉在生长到4个月左右的时候便会逐渐进入发情期,在这之前可以做好鹦鹉的繁殖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一对健壮无疾病的鹦鹉,然后在繁殖前两周的时候,将饲料调整为蛋、米等,将其混合在一起,为鹦鹉提供营养,也可以在饲料中混入细碎的蛋壳,这样能够为鹦鹉补充钙元素,适当调整饲料能够促进鹦鹉发情,增强生长能力,提高繁殖成功率。

2、判断发情

做好繁殖准备后,要经常观察鹦鹉的发情情况,可从精神状态方面来判断,首先一般成功怀上的母鹦鹉活力比较大,会不停的到处走来走去,而发情的雄鹦鹉会紧跟着母鹦鹉,走到哪跟到哪,并且会不断挑逗母鹦鹉,还会为雌鸟喂食,当听见雌鸟发出比较刺耳的叫声时,便代表已经发情了,发情交配后要注意观察雌鸟的粪便,如果比平常多且大的话,那么雌鸟便开始进入排卵阶段了。

3、辅助孵化

当母鹦鹉成功排卵后,要在鸟笼内铺好稻草等柔软防滑的东西,防止底部过于坚硬导致卵蛋破损,避免太滑导致鸟蛋之间互相碰撞,鹦鹉一次产蛋大约有5次左右,通常每天一次,在这期间,一定要保持环境足够安静,避免声音太大导致鹦鹉受惊,影响排卵,在排卵后要注意为雌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一般在正常孵化下,时间大约需要3周左右。

4、照顾雏鸟

一般雏鸟在破壳一个月左右才能够离巢自己生活,在这一个月内,全部都是由种鹦鹉进行照料喂食的,雌鸟一般会待在鸟笼内寸步不离,一直到雏鸟的羽毛长出,可自己生活时,种鹦鹉便会离开鸟巢,减少对雏鸟的照顾,然后开始下一次的繁殖,虽然鹦鹉能够照顾雏鸟,但是也会发生遗弃雏鸟的现象,所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便要接手人工照顾雏鸟,防止饿死、冷死等,提高繁殖成功率。

以上就是虎皮鹦鹉繁殖的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到您!

虎皮鹦鹉繁殖期,虎皮鹦鹉繁殖注意事项


【常见问题】虎皮鹦鹉繁殖期,虎皮鹦鹉繁殖注意事项

【小编总结】

虎皮鹦鹉繁殖期

虎皮鹦鹉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气候炎热,连续坐巢孵卵不但影响亲鸟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雏率也明显下降,幼鸟体质不佳,故一般多于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将饲养笼内的巢箱取出,进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后再将巢箱挂入笼舍内。

虎皮鹦鹉繁殖注意事项

1.虎皮鹦鹉繁殖期间,一对种鸟应单笼饲养,平时在饲料中要多提供一些例如墨鱼板骨的含钙营养,保证雌鸟产卵需要。

2.虎皮鹦鹉繁殖期间,鹦鹉的雌鸟会逐步减少进食,雄鸟则会去喂哺雌鸟,而且雌鸟显得比平常没精神,好象很疲倦似的。雌鸟每次产大约3-5只蛋,隔一天产一只蛋,孵化期一般为21天左右。孵蛋期间雌鸟会在巢内专心孵蛋,雄鸟在旁边看守保护,有时一些雄鸟也会协助雌鸟孵蛋。

3.虎皮鹦鹉孵蛋期间如果天气过于干燥,必须隔日向鸟巢外喷雾或洒水,以提高巢屋内的空气湿度,保证雏鸟的成活率。

4.一般虎皮鹦鹉都能熟练地照顾好雏鸟,但也有极少数会出现攻击或放弃雏鸟的现象,如果万一发现这种情况,就要采取人工喂哺的办法。初养鸟者可请教有经验的朋友,一般方法都是将糊状饲料装在取掉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里,雏鸟一般会自己张开嘴巴,把饲料挤入雏鸟口中就行了。

5.在虎皮鹦鹉孵蛋期间不要打扰它,不要经常看它或者整理它的巢,出现这些情况,鹦鹉通常会不孵蛋的了。

【小编总结】

虎皮鹦鹉是一种小巧玲珑的鹦鹉,毛色艳丽、体质强壮,属于较好喂养的一类鹦鹉。虎皮鹦鹉繁殖能力较强,一年四季中有三季均可进行繁殖,每年可繁殖4-5窝。第一农经小编在《虎皮鹦鹉繁殖期,虎皮鹦鹉繁殖注意事项》一文中,给您介绍了虎皮鹦鹉繁殖期间应该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泥鳅人工繁殖及注意事项》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饮食注意事项”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2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