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 奶牛中暑的综合防治

奶牛经曝晒、厩舍闷热或在烈日下急剧运动,容易发生中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出汗、平衡失调、气喘、心循环机能障碍及神经机能障碍等。根据上述症状,采取正确的抢救、治疗措施,使病牛的体温迅速降至正常温度,同时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及合理的调养和护理,即可恢复健康。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奶牛中暑的综合防治。

1、病因分析

气候炎热的夏季,如果奶牛长时间在舍外进行放牧或者运动,导致头部直接在阳光进行长时间曝晒,使脑部发生充血,引起血管、呼吸以及运动中枢神经失调,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倒地陷入昏迷的现象,从而发生中暑。夏季舍内温度过高,过于闷热,通风不良或者不能及时散热,过于拥挤,饲养密度过大,导致体内热量大量蓄积而不能够及时散发,从而发生中暑。另外,奶牛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长时间放牧或者大量运动,体质虚弱,大量出汗,但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盐分和饮水,严重时就会发生中暑,并导致机体虚脱。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脑功能快速减退,体质衰弱,精神沉郁,行走摇晃,脉搏弱且快,张口伸舌,呼吸加速。病程快速进展,严重时会大量出汗,并存在虚脱、陷入昏迷的趋势。发病后期,病牛心跳微弱且明显加快,呼吸急促,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2~43℃,并处于兴奋状态,甚至会发生狂暴或者明显的神经性抽搐。黏膜开始呈潮红色,接着逐渐变成蓝紫色,舌面和口腔干燥。随后会由于体质虚脱而卧地不起,并陷入昏迷状态,呼吸非常困难,最后由于心肌麻痹及肺水肿而发生死亡

如果高温持续较长时间,会严重损害病牛体温调节中枢,此时会表现出食欲稍微不振,反应略微迟钝,经过检查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由于处于衰竭状态会使其由于呼吸突然停止或者心肌麻痹而倒地死亡。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发生中暑要立即采取迅速降温、加速散热、加强护理,以及镇静安神、强心利尿、避免酸中毒等措施。病牛要立即转移到阴凉、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在头部放置冷水湿布或者冰袋,并配合对体表浇泼冷水,但要注意避开心脏部位,还要使用凉水灌肠,大量灌服冷盐水。如果病牛昏迷倒地不起,要采取静脉放血1000~2000mL,接着再静脉注射1000~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0~20mL2.5%盐酸氯丙嗪注射液、10~20mL20%安钠咖注射液。如果病牛心跳过快,烦躁不安,可使用25~35g水合氯醛进行灌肠,或者静脉注射100mL安溴注射液。如果病牛发生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如果病牛脑内压明显升高,可静脉注射500~1000mL25%山梨醇液或者20%甘露醇液;如果伴有食欲不振,可灌服适量的健胃剂,如人工盐、大黄酊、龙胆酊等。

中药治疗。取3g广藿香,3g香薷,3g白茯苓,3g金银花,3g生山桅,9g生石膏,3g枯黄芩,3g麦门冬,6g滑石粉,6g生地黄,lg生甘草,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添加12g白糖、6g朱砂面、5个鸡蛋清为引,混合均匀后给病牛灌服。方中香薷具有解暑的作用,广藿香具有正气的作用,配合使用生地黄能够起凉血、清热解毒之效,从而能够降低血热;生山桅、枯黄芩能够泻心肺之火,减轻胸中烦热;滑石粉能够利六腑之闭塞,配合生甘草、金银花则能够清热解毒;生石膏能够泻胃火;白糖、鸡蛋清、麦门冬能够生津止渴;朱砂面、白茯苓能够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养血安神。如果病牛无汗,可增加香蕾的用量,即添加6g,具有清热解暑之效。如果病牛喘粗气,可添加3g葶苈子、3g杏仁、3g枇杷叶、3g白药子,具有化痰定喘、润肺泻火之效。如果病牛精神减退,可添加3g清半夏、3g石菖蒲、3g远志肉,具有祛痰、开心窍及强心之效。如果病牛低头且经常咬齿,可添加3g天竹黄、3g川黄连,具有清热化痰、消痛解毒、安神镇静之效。

调整日粮组成。气候炎热的季节,奶牛往往会表现出食欲降低的现象,此时可适当提高日粮中的总可消化养分值。例如,饲喂日粮中大部分为玉米青贮时,要确保日粮干物质中的蛋白质水平达到16%~17%,并饲喂品质优良的过瘤胃蛋白饲料,如白酒糟、啤酒糟等。另外,在日粮中加入脂肪酸钙200g,能够使日粮能量浓度明显提高,从而增强泌乳性能。为避免奶牛发生厌食,可添加适量的糖蜜饲料,并注意补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特别是将维生素A用量由每头每天5万IU增加到15万IU。

药物预防。在奶牛日粮中按每头每天添加300g乙酸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环境温度过高而对产奶性能的抑制作用,并刺激泌乳量增加,且乳脂总量明显提高。另外,奶牛在高温季节由于饮水量、皮肤蒸发量以及排尿量都明显增加,往往会导致损失更多的钾,为此要适当提高日粮中的钾含量,可按每头每天使用180g氯化钾,分成3次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增加精料的喂量,要注意同时增加碳酸氢钠的用量,建议每头每天使用150~200g。在发生热应激的情况下,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酵母培养物、瘤胃素、复合酶制剂等,都能够有效减轻应激。

奶牛中暑的治疗与预防

病因在炎热季节,日光强度大,气温高,湿度大,空气流通不充分,造成奶牛长时间处于热应激状态,机体失去代偿能力而引起中暑。

病机1、热衰竭。热衰竭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过度疲劳、有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奶牛,其发病机理是由于热应激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循环血量大部分分布到外周,静脉回流血量显着减少,脑组织供血不足和心脏缺血,导致循环性休克而发病。2、热射病。由于奶牛长时间处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外界大量的热传入机体,同时在热应激作用下奶牛代谢产热量增高,奶牛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致使体内积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发展为热射病。3、日射病。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而发病。4、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汗液中损失了机体不能缺少的无机盐离子,是热痉挛的主要发病机理。大量出汗时,血液和组织液中氯化钠、钙离子、镁离子的大量损失可能与发生热痉挛有关。

症状突然发病,奶牛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站立不稳,张口呼吸,结膜潮红,鼻孔出现泡沫样鼻液,全身出汗,皮肤滚烫,体温在39.5-42℃之间,食欲废绝,产奶停止,尿少或无尿。有的奶牛高度兴奋,眼球突出,狂躁不安,向前冲撞,到后期转为高度沉郁,口吐白沫,肌肉震颤,继而倒地昏迷,此时意识和反射消失,眼结膜发绀,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如不及早进行诊治,奶牛将迅速死亡。

诊断根据中暑临床症状,结合天气炎热、湿度较高等现实情况,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治疗立即将病畜转移到阴凉宽敞的地方,先用大功率风扇保持通风,然后用大量井水淋头或冰袋冷敷,再肌注2.5%盐酸氯丙嗪溶液10-20ml;颈静脉放血1000-2000ml;20%安钠咖10-20ml、复方氯化钠1000-2000ml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250-500ml静脉注射。

预防中暑是热应激条件下,机体失去代偿能力后出现的一种重剧性疾病。在预防奶牛中暑的工作中,我们一方面通过防暑降温工作降低天气对奶牛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来提高奶牛对热应激的代偿能力。提高代偿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下:1、可适当提高日粮精料比例,减少粗粮喂量,以此减少日粮在消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2、使钾、钠、镁在日粮干物质中含量分别达到1.50%、0.50%和0.3-0.35%,以弥补因排汗增加所导致的矿物质流失;3、提高维生素A添加量,在炎热季节应补给较平时高1倍的维生素A,并可能多喂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以满足热应激条件下机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4、使用瘤胃缓冲剂,即在全混合日粮干物质中添加0.75-1.5%的碳酸氢钠或0.35-0.4%的氧化镁等,使瘤胃pH值在应激条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相关知识

猪中暑的病因分析 猪中暑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生猪养殖业在我国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猪肉作为我国人们日常饮食需求的一部分,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肉类食物。在养殖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生猪健康状况,己达到最佳的养殖收益。而夏季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生猪极易因环境变化而产生中暑现象,因此,在夏季尽可能的做好生猪养殖过程当中的防暑控暑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中暑的病因分析猪中暑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发病机理

猪体自身代谢时会产生热量,正常也需要散热。散热主要通过蒸发、传导、辐射以及对流来实现,但当外界环境温度达到31℃以上时,通常会经由蒸发和对流进行散热。但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气湿度的影响。例如,当外界环境湿度达到55%以上时,就会阻碍猪体散热,增强其对热的敏感度。此时如果环境温度达到31℃,就会导致猪体温急剧升高。当外界环境湿度达到65%以上、温度35℃时,猪体温就会快速升高达到濒死临近值即41℃。由于猪体温急剧升高,环境闷热,促使机体代谢加速,并在体内积聚大量没有完全氧化的代谢物,非常容易导致机体发生中毒。例如,猪发生中暑后,促使流经肺循环的血量明显增加,加快呼吸,引起肺水肿、充血,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往往会由于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

2、病因分析

正常情况下,猪适宜在15-24℃温度下生长、育肥。气候炎热的夏季,猪圈只建有比较简陋的防暑降温设施,或者猪在进行长途运输时没有加强防暑降温,或者在日光下照射,容易引起日射病。或者在气候炎热、湿度较大的季节,运输车(船)、猪舍较小,且非常拥挤,形成温度高、湿度大、通风较差的小环境,影响机体散热,导致体内积聚过多的热量,并大量排汗,容易引起热射病。另外,体质虚弱、体况过肥的猪以及老龄和幼龄猪,往往心肺功能较差,夏季机体代谢容易发生紊乱。此外,猪体表皮肤卫生较差,大量排汗,缺乏饮水,摄取食盐不足,从北方向南方引种等,都可能诱使猪发生中暑。

3、临床症状

猪急性发病时,会在2-3h内发生死亡。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速,四肢乏力,行走不稳;眼结膜发生充血,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但能够饮水,往往出现呕吐。症状严重时,病猪体温能够升高超过42℃。发病后期,病猪陷入昏迷,只能够卧地不起,四肢不停乱划,且由于心肺功能衰竭而发生死亡。临死前,病猪心音衰弱,心律不齐,静脉萎缩,呼吸浅且弱,肺部存在哕音。另外,由于发生脑充血,少数会在初期表现出短暂性的兴奋,在地面上不断挣扎。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该病主要以防暑降温,加强护理,纠正酸碱不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以及维持心肺机能为治疗原则。病猪要立即转移到通风阴凉处,加速体温下降。先对病猪使用冷水进行冲洗,然后在头部放置冰袋,接着使用冰盐水进行灌肠。将病猪的尾尖或者耳尖用针刺破或者用剪刀剪破进行放血,具体放血量要根据病猪症状轻重和体型大小确定,通常成年猪适宜控制在100-200mL。放血之后,病猪可立即灌服10-30mL十滴水。另外,病猪在采取降温治疗之前或者之后,可按体重静脉注射1-2mgjkg地塞米松。如果病猪心功能不全,可注射适量的强心剂,如10-20mL10%安钠咖,并根据症状静脉注射1000-2000mL0.1%氯化钠溶液。也可取20g韭菜、15g生姜,将其捣碎,然后在病猪鼻孔内滴入汁液,或者在其口、鼻部喷洒适量的酸醋或者酒,能够快速促使机体呼吸恢复正常,同时配合静脉注射200-500mL5%葡萄糖盐水、10-20mL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10-20mL安乃近。

中药治疗。病猪症状较轻时,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暑,可使用“清暑香薷汤”加减,即取25g香薷,陈皮、青蒿、知母、佩兰叶、霍香、炙杏仁各30g,90g滑石(布包先煎),加水煎煮后灌服。也可取玉竹、地骨皮各20g,30g青蒿,马齿苋、蒲公英各40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一次性灌服。也可取芦根、荷叶、桑叶、茅根各50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分成2次灌服。病猪症状严重时,初期适宜以清热解暑开窍、镇静为治疗原则,可使用“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即取300g生石膏(先煎),25-30g庄甘草,黄芩、青蒿、玄参、生地、竹叶、知母母、金银花各30-45g,1kg西瓜皮,加水煎煮后灌服。也可取30g桅子,茯神、黄芩、天竹黄、生地、天门冬各25g,3g朱砂,加水煎煮后灌服。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在气候炎热的季节注意防暑降温。例如,猪舍可建设双坡式屋顶(即设置吊顶),并在两侧山墙上设置通风口,但注意气候寒冷的冬季要将其堵严,并在猪舍窗口安装垂直或者水平遮阳板等;如果猪舍采取自然通风,要设置屋顶通风管、地窗等,其中管内可安装翻板调节阀,而地窗做成保温窗;猪舍向阳面可种植适量的乔木,利用其树干高、树冠大的特点能够在窗口和屋顶处形成树荫,或者搭建棚架后种植攀缘植物。

猪中暑的病源
中暑是日射病和热射病的总称,是猪在外界光或热作用下或机体散热不良时引起的机体急性体温过高的疾病。日射病是指猪受到日光照射,引起大脑中枢神经发生急性病变,导致中枢神经机能严重障碍的现象。热射病为猪在炎热季节及潮湿闷热的环境中,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现象。在炎热的夏季,日光照射过于强烈、且湿度较高,猪受日光照射时间长、或猪圈狭小且不通风,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时运输车厢狭小,过分拥挤,通风不良,加之气温高、湿度大,引起猪心力衰竭等发生中暑。
特征
本病发病急剧,病猪可在2~3h内死亡。病初呼吸迫促,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四肢乏力,走路摇摆;眼结膜充血,精神沉郁,食欲缺乏,有饮欲,常出现呕吐。严重时体温升高到42℃以上。最后昏迷,卧地不起,四肢乱划,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广泛性出血,脑组织水肿,肺充血、水肿,胸膜、心包膜以及肠系膜都有淤血斑和浆液性炎症。日射病时可见到紫外线所致的组织蛋白变性、皮肤新生上皮的分解。
诊断鉴别
主要根据临诊症状和病史做出诊断。
防治措施
治宜立即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浇头和灌肠,并结合清热解暑疗法。

(1)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4-6ml用法: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
(2)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500ml用法:耳静脉放血100-300ml后一次静脉注射,4-6h后重复一次。
鱼腥草100g野菊花100g淡竹叶100g陈皮25g用法:煎水1000ml,一次灌服。
生石膏25g鲜芦根70g藿香10g佩兰10g青蒿10g薄荷10g鲜荷叶70g用法:水煎灌服,每日一剂。
针炙穴位:山根、天门、血印、耳尖、尾尖、鼻梁、涌泉、滴水、蹄头。针法:血针。

奶牛低温症的临床症状 奶牛低温症的防治措施


奶牛低温症是一种营养代谢病,由于机体受到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引发,任何类型和生理阶段的奶牛都能够发病。奶牛低温症的主要特征是体温在正常水平以下,通常在冬季和早春气候寒冷的季节容易发生。新生犊牛通常在犊牛产出后很快就出现发病,奶牛以及耕牛等也容易出现发病。该病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病牛就会由于机体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从而导致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明显减少,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低温症的临床症状奶牛低温症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犊牛产出后通常是由于在寒冷气候的刺激而持续发病,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导致机体严重受寒而出现发病。正常情况下,犊牛产出后在20-30℃能够正常生长,但由于冬春季节温度较低,犊牛在此时出生就容易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使其经常发生低温症。奶牛出现发病通常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机体侵染风寒湿邪,或者由于舍内环境恶劣,过于潮湿阴冷,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体质虚弱,且缺乏营养,再加上采食冰冻草料、饮用冰水或者经受风寒等,都还会导致发病。

2、临床症状

犊牛在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出精神不振,无法长时间站立,走动不稳,体温有所降低,尤其是嘴唇、鼻子和耳朵处温度相对更低,食欲减退,采食量明显减小;在发病后期主要表现出反应比较迟缓,体温一般低于36℃,无法正常吮乳,即使进行人为辅助,也只能够少量进食,基本上无法站立,往往卧地不起,呼吸没有规律且困难,心跳较快但有所减弱,有时还会呈现间歇性症状。如果患病犊牛的眼窝发生凹陷,以及其他脱水症状,就可能比较容易死亡。

奶牛患病后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口色青白,呼吸减弱,呼出冰凉气体,四肢、鼻、耳冰凉,心律缓慢,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排出稀薄带水的粪便或者发生失禁等,排出清白尿液,体温低于35℃。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新生犊牛出现发病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首先要立即将犊牛转移到温度较高的地方,并安排有关人员加强护理。开始治疗时,适宜使用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强心剂樟脑或者安纳咖进行肌肉注射,而在治疗的后期适宜通过静脉注射进行辅助治疗,主要注射药物包括200mL注射葡萄糖液、200万IU辅酶A,二者占总溶液的25%左右;再加入10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50mL生理盐水、200mg三磷酸腺苷二钠以及80mL黄芪注射液,共占总溶液的10%左右;还要添加250mL葡萄糖注射液,占总溶液的大约5%。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犊牛发生明显脱水的现象,要继续静脉注射500mL复方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整个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给中药必须加强保管,控制其温度接近病犊的体温。

中药治疗。治疗原则主要是发散风寒、活血通阳、温补气血、燥湿健脾。取80g苍术,40g当归,30g荆芥,20g细辛,30g桃仁,30g砂仁,40g紫苏,30g红花,80g黄芪,30g桂枝,50g厚朴,30g麻黄,40g羌活,30g防风,30g白芷,50g陈皮,40g生姜,30g麦冬.30g川芎,30g党参,20g五味,50g麦芽,30g木香,80g神曲,20g花椒,15g生草,3根葱白。添加适量冷水浸泡,之后进行2次煎煮,两次滤液至少要有5000mL,再添加100mL白酒,给病牛一次性灌服,以上用量适宜体重为400妇左右的成年奶牛使用,犊牛用药量要适当减少。方中当归、党参、黄芪起温补气血之效,生草(平胃散)、厚朴、苍术、陈皮起燥湿健脾之效,红花、桃仁、川芎起活血散瘀之效,细辛、桂枝、荆芥、防风、羌活、麻黄、白芷起发散风寒、辛温解表之效,麦芽、神曲起消积散寒之效,花椒、木香、紫苏、生姜起散寒止痛、理气温中之效,五味、麦冬、党参起生脉、收敛心气之效,白酒、葱白能够增强机体驱风散寒、止痛。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阳、补益气血、止疼生脉、燥湿健脾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低温症。取30g苍术,30g白术,50g神曲,30g当归,10g木香,20g荆芥,20g麦冬,10g细辛,15g附子,20g陈皮,30g党参,10g甘草,20g干姜,3根葱白。加水煎煮2次,确保药液超过800mL,再添加3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个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剂。方中荆芥、细辛起发散风寒、辛温解表之效,甘草、苍术、陈皮起燥湿健脾之效,当归起活血补血之效,神曲起消积散寒之效,木香起散寒止痛、理气温中之效,麦冬、党参、白术起生脉补元气之效,白酒、葱白能够提高机体祛风散寒、止痛。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燥湿健脾、活血通阳、止痛生脉的作用,能够较好的治疗患病犊牛。

输血治疗。取健康奶牛全血,添加枸橼酸钠防止凝固,并在使用前添加500mL葡萄糖溶液和50mL10%氯化钙,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缓慢静脉滴注,缓解或者避免出现输血反应。输血量要根据病牛的症状轻重及体重大小确定,通常患病犊牛适宜输血300-500mL。输血时,控制速度适宜,不可过快,尤其是刚开始输血的15min内必须缓慢进行,之后逐渐加快速度。病牛通过输入生理机能正常的血液,从而加快循环血量和体液量,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保持血压稳定,刺激内分泌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温。

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奶牛蹄病是一种对全世界奶牛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疾病,这是由于该病不仅会对机体今后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严重影响机体的生产潜力,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导致机体只能够进行淘汰,使养殖户的饲养成本明显增加,严重损害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正常情况下,奶牛体内的钙磷比例保持在1.5-2.0:1,但如果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合理或者含量较少时,就会导致机体动用储存在骨骼中的钙磷,引起骨质疏松、蹄形态以及蹄部角质软化等变化,从而发生蹄病。奶牛体内含有较少的维生素A、D或者比例不平衡,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发生骨质疏松,从而引起蹄病。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喂大量高蛋白质的日粮或者摄取较少的粗纤维,也能够引发蹄病。尤其是农村散养户,通常给奶牛饲喂干麦秸、干稻草,容易无法满足机体营养,再加上千麦秸、干稻草可能出现发霉,也会引起该病。

环境因素。奶牛发生蹄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牛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舍内堆积大量牛粪,再加上经常有水从饮水池溢出,导致污水和粪便混合,产生的氨能够腐蚀蹄壁,使蹄壁的屏障作用明显减弱,造成蹄角质发生软化,再加上浸泡在粪尿中,促使角质生长发育不良,并变得脆弱,从而非常容易发生蹄病,如蹄底腐烂、趾间腐烂等。另外,蹄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湿热环境相关,这是由于奶牛肢蹄如果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会导致蹄部非常容易变软,从而容易发生损伤,进而容易感染病原菌而出现发炎。同时,奶牛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会导致采食量明显减少,使机体摄取较少的营养,容易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变差,抵抗力下降,导致蹄角质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容易发生蹄病。此外,牛舍建造水泥地面或者地面结冰,也容易发生蹄病。

忽视肢蹄保健。奶牛蹄部没有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健,使蹄形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角质异常,从而容易出现发病。如奶牛蹄部没有定期或者及时进行修整,会导致角质生长异常;长时间没有进行修蹄而发生蹄变形。

2、临床症状

病牛蹄部存在红、肿、热、痛的症状,站立姿势异常.使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跛行等。病牛往往卧在地面,症状严重还会具有全身症状,如体湿有所升高,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病牛呈慢性经过时,只具有轻微的全身症状,部分表现出食欲减退,产奶量减少,拒绝运动和站立.往往呈躺卧状,迫使其运动时会出现跛行。

3、诊断

蹄温检查法,即用手背碰触奶牛的蹄侧壁、蹄前壁、蹄冠和蹄踵,如果温度较高,说明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指(趾)动脉检查法,如果动脉搏动增强,则说明蹄部发生疾病。蹄内痛觉检查法,即先在蹄壁各处使用检蹄钳进行短且断续的敲打,接着在蹄匣处用检蹄钳进行钳压,注意对蹄壁、蹄叉、蹄支、蹄底、蹄踵等各处的疼痛反应进行观察。如果发生炎症,患肢就会明显躲避,或股部、臀部肌肉出现反射性回缩。

4、防治措施

蹄部保健。奶牛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对蹄部进行1次普修,在其他季节适时进行检修,从而确保蹄部外形美观,蹄形整洁,促使蹄部保持最佳的生理功能。及时而合理的修蹄能够有效矫正蹄形,避免蹄变形程度加重而引起的姿势改变。而对于已经发生蹄病的奶牛,修蹄具有治疗的作用,尤其是发生腐蹄病、蹄腐烂及趾间腐烂后,能够加速疾病痊愈。另外,奶牛蹄部还要进行蹄浴。一般可安排专人坚持每星期对奶牛蹄部进行2次喷蹄,注意选择使用没有异昧且刺激性小的5%硫酸铜浴液,使用塑料喷雾器在蹄部直接喷洒药液,能够有效增强蹄角质的硬度,并预防发生传染性蹄病。

对症治疗。如果奶牛蹄部发生变形,要立即进行修蹄,即将其牵引到保定架内,捆绑患肢固定,接着对蹄部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彻底洗净,然后使用修蹄剪、刀进行修整,主要是割去蹄部的变形部分,使其基本恢复原来的形状。长蹄,要将蹄角质过长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修去,使其形状恢复正常,同时还要对蹄底进行适当修整;宽蹄,要将过宽的角质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剪除,并对蹄底略微进行修整,确保内外趾(指)长度和高度一致;翻卷蹄,要将翻卷侧蹄底内侧缘增厚的角质用蹄钳剪去。在整修过程中,如果发现患有腐蹄病,要立即在腐烂的角质部开始用小尖刀向内深挖,直到流出黑色且散发腐臭味的脓汁为止,合理扩创后在创口使用10%硫酸铜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干净后在里面涂抹适量的10%碘酊、高锰酸钾粉或者硫酸铜粉,最后用绷带包扎蹄部。如果病牛患有蹄叶炎,可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一般先使用西药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50%的糖盐水、500mL5%的碳酸氢钠、20ml_安钠咖、10g氯化钙、5g维生素C.每天1次;然后再使用中药治疗,可取1jg柴胡、15g黄药子、24g没药,15g红花、15g甘草、15g白药子、15g陈皮、15g桔梗、24g茵陈、18g杏仁、30g当归,全部研成细末,然后添加适量的开水冲调,待药液温度是以后给奶牛灌服,每天l剂,连续使用5天,并配合对病牛蹄部进行放血。

蹄变形
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
(1)病因
①日粮配合不平衡,矿物质饲料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奶牛机体磷钙代谢紊乱,钙磷比例失调,引起蹄变形。
②蹄变形病与乳牛的产奶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单产高的牛,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养殖户为了追求产奶量,在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不当,使奶牛机体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引起蹄叶发炎,导致蹄变形。
③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尿清扫不及时,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变形。
④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
(2)症状
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
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病牛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跨”。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4)防治
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搞好预防。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充分重视蛋白质、矿物质的供应。根据乳牛的泌乳状况,合理配制日粮,特别是高产乳牛应根据其产奶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旦蹄形开始变化可注射维生素D3,日粮中补加钙粉,以阻止其恶化。钙磷比例一般以1.4∶1可获得磷钙代谢的正平衡。
一般产头胎的母牛过度产奶(超过6000千克)时发病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单纯追求高产。如奶牛因高产而出现弓背、拉跨等现象,并且是初发病牛,应提前停乳,以促使肌体恢复。
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给奶牛修蹄。为防止蹄被粪、尿、污物浸渍,应使牛蹄经常保持干净(冬天干刷,夏天湿刷),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保持干燥,每年应对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1~2次。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以考察凡乳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
腐蹄病
乳牛病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病牛疼痛,跛行。
(1)病因
①该病为磷钙代谢紊乱引起的钙磷代谢病。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钙磷比例不当(1.25~1.35∶1),可能是造成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管理不当,运动场泥泞潮湿,牛蹄长期浸泡,修蹄不定期。
③尖硬异物引起牛蹄外伤,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2)症状
①蹄趾间腐烂为乳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通过蹄部检查可以发现蹄趾皮肤充分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间腐肉增生,呈暗红色,突于蹄趾间沟内,质度坚硬,极易出血,蹄冠部肿胀,呈红色。病牛跛行,以蹄尖着地。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有的以患部频频打地或蹭腹。犊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发生,但以成年牛多见。
②腐蹄腐蹄为乳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表现在两蹄支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以后蹄多见。成年乳牛发病最多,全年皆可发生,但以7~9月发病最多。
病牛站立时,患蹄为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可见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也有的患牛由于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而肉芽突出于蹄底之外,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关节肿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疼痛明显,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病牛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乳量下降,常卧地不起,消瘦,治疗困难。
(3)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蹄部检查即可确诊。

(4)防治生产中应坚持定期修蹄,保持牛蹄干净;及时清扫牛棚、运动场,尽量保持干燥卫生。加强对牛蹄的监测,以及时治疗蹄病,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保持日粮平衡,钙磷的喂量和比例应适当,以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如已经发病,可采用以下方法尽早治疗。
①蹄趾间腐烂以10%~30%硫酸铜溶液,或10%来苏儿水洗净患蹄,涂以10%碘酊,用松馏油涂布(鱼石脂也可)于蹄趾间部,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区,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装蹄绷带,隔2~3天换药1次,常于2~3天次治疗后痊愈,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②腐蹄腐蹄病分急、慢性两种。当奶牛换急性腐蹄病时,应先消除炎症,临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克,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5天。青霉素250万国际单位,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
当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时,应将病牛从牛群挑出,单独隔离饲养。并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找出角质部腐烂的黑斑,用小刀由腐烂的角质部向内深挖,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然后用10%硫酸铜冲洗患蹄,内涂10%碘酊,填入松馏油棉球,或放入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最后装蹄绷带。
如伴有关节炎、球关节炎,局部可用10%酒精鱼石脂绷带包裹,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如青霉素200万~25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或10%磺胺噻唑钠150~2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7天。
如患牛食欲减退,为消除炎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5%碳酸氢钠500毫升或40%乌洛托品50毫升。(记者佚名)
预防措施
蹄病是奶牛最常发生的四大疾病之一,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发展奶牛业,达到牛群健康、高产、长寿的目的,必须对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的蹄病进行综合防治。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整套的措施。
(1)饲养方面
平衡日粮: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料是奶牛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
(2)管理方面
搞好奶牛场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角质软化,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有足够多的干燥清洁垫料,奶牛的休息时间也应保持在4小时以上,因为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和蹄病的发生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2次给牛只喷蹄,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4%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将牛扫去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挤奶台的过道上和牛舍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长5米,宽3米,深10厘米的药浴池,让奶牛上台挤奶和放牧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但是药浴池必须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另外,定期修蹄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措施。
3、蹄病的治疗
治疗蹄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以确切的诊断为基础,应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并通过问诊、望诊、触诊以及各种特殊检查等诊断程序确定蹄病的病情和病位。不论治疗何种陈病,首先应彻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然后对蹄病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实施治疗措施前要对患蹄彻底消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8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黄莺鸟的资料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