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低温症的临床症状 奶牛低温症的防治措施

奶牛低温症是一种营养代谢病,由于机体受到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引发,任何类型和生理阶段的奶牛都能够发病。奶牛低温症的主要特征是体温在正常水平以下,通常在冬季和早春气候寒冷的季节容易发生。新生犊牛通常在犊牛产出后很快就出现发病,奶牛以及耕牛等也容易出现发病。该病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病牛就会由于机体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从而导致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明显减少,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低温症的临床症状奶牛低温症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犊牛产出后通常是由于在寒冷气候的刺激而持续发病,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导致机体严重受寒而出现发病。正常情况下,犊牛产出后在20-30℃能够正常生长,但由于冬春季节温度较低,犊牛在此时出生就容易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使其经常发生低温症。奶牛出现发病通常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机体侵染风寒湿邪,或者由于舍内环境恶劣,过于潮湿阴冷,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体质虚弱,且缺乏营养,再加上采食冰冻草料、饮用冰水或者经受风寒等,都还会导致发病。Yz023.cOM

2、临床症状

犊牛在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出精神不振,无法长时间站立,走动不稳,体温有所降低,尤其是嘴唇、鼻子和耳朵处温度相对更低,食欲减退,采食量明显减小;在发病后期主要表现出反应比较迟缓,体温一般低于36℃,无法正常吮乳,即使进行人为辅助,也只能够少量进食,基本上无法站立,往往卧地不起,呼吸没有规律且困难,心跳较快但有所减弱,有时还会呈现间歇性症状。如果患病犊牛的眼窝发生凹陷,以及其他脱水症状,就可能比较容易死亡。

奶牛患病后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口色青白,呼吸减弱,呼出冰凉气体,四肢、鼻、耳冰凉,心律缓慢,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排出稀薄带水的粪便或者发生失禁等,排出清白尿液,体温低于35℃。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新生犊牛出现发病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首先要立即将犊牛转移到温度较高的地方,并安排有关人员加强护理。开始治疗时,适宜使用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强心剂樟脑或者安纳咖进行肌肉注射,而在治疗的后期适宜通过静脉注射进行辅助治疗,主要注射药物包括200mL注射葡萄糖液、200万IU辅酶A,二者占总溶液的25%左右;再加入10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50mL生理盐水、200mg三磷酸腺苷二钠以及80mL黄芪注射液,共占总溶液的10%左右;还要添加250mL葡萄糖注射液,占总溶液的大约5%。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犊牛发生明显脱水的现象,要继续静脉注射500mL复方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整个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给中药必须加强保管,控制其温度接近病犊的体温。

中药治疗。治疗原则主要是发散风寒、活血通阳、温补气血、燥湿健脾。取80g苍术,40g当归,30g荆芥,20g细辛,30g桃仁,30g砂仁,40g紫苏,30g红花,80g黄芪,30g桂枝,50g厚朴,30g麻黄,40g羌活,30g防风,30g白芷,50g陈皮,40g生姜,30g麦冬.30g川芎,30g党参,20g五味,50g麦芽,30g木香,80g神曲,20g花椒,15g生草,3根葱白。添加适量冷水浸泡,之后进行2次煎煮,两次滤液至少要有5000mL,再添加100mL白酒,给病牛一次性灌服,以上用量适宜体重为400妇左右的成年奶牛使用,犊牛用药量要适当减少。方中当归、党参、黄芪起温补气血之效,生草(平胃散)、厚朴、苍术、陈皮起燥湿健脾之效,红花、桃仁、川芎起活血散瘀之效,细辛、桂枝、荆芥、防风、羌活、麻黄、白芷起发散风寒、辛温解表之效,麦芽、神曲起消积散寒之效,花椒、木香、紫苏、生姜起散寒止痛、理气温中之效,五味、麦冬、党参起生脉、收敛心气之效,白酒、葱白能够增强机体驱风散寒、止痛。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阳、补益气血、止疼生脉、燥湿健脾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低温症。取30g苍术,30g白术,50g神曲,30g当归,10g木香,20g荆芥,20g麦冬,10g细辛,15g附子,20g陈皮,30g党参,10g甘草,20g干姜,3根葱白。加水煎煮2次,确保药液超过800mL,再添加3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个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剂。方中荆芥、细辛起发散风寒、辛温解表之效,甘草、苍术、陈皮起燥湿健脾之效,当归起活血补血之效,神曲起消积散寒之效,木香起散寒止痛、理气温中之效,麦冬、党参、白术起生脉补元气之效,白酒、葱白能够提高机体祛风散寒、止痛。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燥湿健脾、活血通阳、止痛生脉的作用,能够较好的治疗患病犊牛。

输血治疗。取健康奶牛全血,添加枸橼酸钠防止凝固,并在使用前添加500mL葡萄糖溶液和50mL10%氯化钙,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缓慢静脉滴注,缓解或者避免出现输血反应。输血量要根据病牛的症状轻重及体重大小确定,通常患病犊牛适宜输血300-500mL。输血时,控制速度适宜,不可过快,尤其是刚开始输血的15min内必须缓慢进行,之后逐渐加快速度。病牛通过输入生理机能正常的血液,从而加快循环血量和体液量,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保持血压稳定,刺激内分泌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温。

相关知识

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 奶牛中暑的防治措施


奶牛中暑主要是在气候炎热季节由于物理因子(如温热、日光、潮湿等)导致其机体受到侵害,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发生紊乱,有些会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不当而发生死亡。现总结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避免在奶牛饲养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和奶牛中暑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气候炎热的夏季,如果奶牛长时间在舍外进行放牧或者运动,导致头部直接在阳光进行长时间曝晒,使脑部发生充血,引起血管、呼吸以及运动中枢神经失调,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倒地陷入昏迷的现象,从而发生中暑。夏季舍内温度过高,过于闷热,通风不良或者不能及时散热,过于拥挤,饲养密度过大,导致体内热量大量蓄积而不能够及时散发,从而发生中暑。另外,奶牛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长时间放牧或者大量运动,体质虚弱,大量出汗,但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盐分和饮水,严重时就会发生中暑,并导致机体虚脱。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脑功能快速减退,体质衰弱,精神沉郁,行走摇晃,脉搏弱且快,张口伸舌,呼吸加速。病程快速进展,严重时会大量出汗,并存在虚脱、陷入昏迷的趋势。发病后期,病牛心跳微弱且明显加快,呼吸急促,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2~43℃,并处于兴奋状态,甚至会发生狂暴或者明显的神经性抽搐。黏膜开始呈潮红色,接着逐渐变成蓝紫色,舌面和口腔干燥。随后会由于体质虚脱而卧地不起,并陷入昏迷状态,呼吸非常困难,最后由于心肌麻痹及肺水肿而发生死亡

如果高温持续较长时间,会严重损害病牛体温调节中枢,此时会表现出食欲稍微不振,反应略微迟钝,经过检查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由于处于衰竭状态会使其由于呼吸突然停止或者心肌麻痹而倒地死亡。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发生中暑要立即采取迅速降温、加速散热、加强护理,以及镇静安神、强心利尿、避免酸中毒等措施。病牛要立即转移到阴凉、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在头部放置冷水湿布或者冰袋,并配合对体表浇泼冷水,但要注意避开心脏部位,还要使用凉水灌肠,大量灌服冷盐水。如果病牛昏迷倒地不起,要采取静脉放血1000~2000mL,接着再静脉注射1000~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0~20mL2.5%盐酸氯丙嗪注射液、10~20mL20%安钠咖注射液。如果病牛心跳过快,烦躁不安,可使用25~35g水合氯醛进行灌肠,或者静脉注射100mL安溴注射液。如果病牛发生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如果病牛脑内压明显升高,可静脉注射500~1000mL25%山梨醇液或者20%甘露醇液;如果伴有食欲不振,可灌服适量的健胃剂,如人工盐、大黄酊、龙胆酊等。

中药治疗。取3g广藿香,3g香薷,3g白茯苓,3g金银花,3g生山桅,9g生石膏,3g枯黄芩,3g麦门冬,6g滑石粉,6g生地黄,lg生甘草,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添加12g白糖、6g朱砂面、5个鸡蛋清为引,混合均匀后给病牛灌服。方中香薷具有解暑的作用,广藿香具有正气的作用,配合使用生地黄能够起凉血、清热解毒之效,从而能够降低血热;生山桅、枯黄芩能够泻心肺之火,减轻胸中烦热;滑石粉能够利六腑之闭塞,配合生甘草、金银花则能够清热解毒;生石膏能够泻胃火;白糖、鸡蛋清、麦门冬能够生津止渴;朱砂面、白茯苓能够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养血安神。如果病牛无汗,可增加香蕾的用量,即添加6g,具有清热解暑之效。如果病牛喘粗气,可添加3g葶苈子、3g杏仁、3g枇杷叶、3g白药子,具有化痰定喘、润肺泻火之效。如果病牛精神减退,可添加3g清半夏、3g石菖蒲、3g远志肉,具有祛痰、开心窍及强心之效。如果病牛低头且经常咬齿,可添加3g天竹黄、3g川黄连,具有清热化痰、消痛解毒、安神镇静之效。

调整日粮组成。气候炎热的季节,奶牛往往会表现出食欲降低的现象,此时可适当提高日粮中的总可消化养分值。例如,饲喂日粮中大部分为玉米青贮时,要确保日粮干物质中的蛋白质水平达到16%~17%,并饲喂品质优良的过瘤胃蛋白饲料,如白酒糟、啤酒糟等。另外,在日粮中加入脂肪酸钙200g,能够使日粮能量浓度明显提高,从而增强泌乳性能。为避免奶牛发生厌食,可添加适量的糖蜜饲料,并注意补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特别是将维生素A用量由每头每天5万IU增加到15万IU。

药物预防。在奶牛日粮中按每头每天添加300g乙酸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环境温度过高而对产奶性能的抑制作用,并刺激泌乳量增加,且乳脂总量明显提高。另外,奶牛在高温季节由于饮水量、皮肤蒸发量以及排尿量都明显增加,往往会导致损失更多的钾,为此要适当提高日粮中的钾含量,可按每头每天使用180g氯化钾,分成3次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增加精料的喂量,要注意同时增加碳酸氢钠的用量,建议每头每天使用150~200g。在发生热应激的情况下,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酵母培养物、瘤胃素、复合酶制剂等,都能够有效减轻应激。

中暑是由于机体内热积蓄所致的神经系统和心、肺机能严重障碍的疾病。

1.症状患牛突然精神沉郁、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呼吸快而困难,静脉怒张,可视粘膜充血赤红,重病例为青紫,体表灼热,体温为42.5℃,心音增强,心跳增至110次/min,瞳孔散大。有的病牛倒地昏迷痉挛。

2.病因分析烈日暴晒、牛舍不通风是主要原因。此外饮水喂盐不足造成奶牛抗热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重症病例,则怀疑尚有心机能不全或肥胖等原因所致。

3.诊断根据发病经过和高度的呼吸、血液循环机能障碍等症状及病因分析,判断为中暑。

4.治疗措施将患牛移至阴凉处,并在头部和身上大量灌注冷水,同时冷水灌肠,灌饮1%冷盐水。

颈静脉放血2000ml,并注入生理盐水2000ml,5%碳酸氢钠溶液500ml。

肌注氯丙嗪1.5mg/kg体重,控制牛只过度兴奋。

中药方治疗:用急救水(十滴水),每头牛内服70ml/次。

急救水处方:樟脑15g,薄荷10g,大黄70g,陈皮70g,木瓜70g,辣椒30g,黄连25g,桂皮30g。将各药浸入65%酒精2000ml内1周,过滤备用。用法:每次内服50—100ml.

5.预防改建牛舍,增加遮荫棚,改善通风换气条件;保证充足的洁净饮水,日粮中增加适量的食盐;用凉茶5—10包,煎水灌服。

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


奶牛血乳症是由于乳房血管发生充血,血管壁明显扩张,导致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进入到腺泡和乳管道中,从而分泌红色乳汁的一种疾病。症状较轻时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经过10~20天就能够自愈,但其他情况下要立即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泌乳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其发生死亡,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奶牛血乳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病因分析

奶牛血乳症通常是由两种常见病因而引起,其中一种是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导致乳房内血管发生破裂;另一种是乳房感染细菌,导致乳房出现出血性炎症反应。妊娠奶牛分娩后,由于乳房血管的充血状况会发生明显变化,并增大乳腺腺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渗入到腺泡腔或者腺管腔,从而使分泌乳汁变红,这往往与机体中毒相关。乳房发生挫伤,如奶牛分娩后乳房会明显下垂、肿胀或严重水肿而使其在机体卧地和运动过程中被严重挤压,出入圈舍时彼此拥挤,在硬地上突然滑倒,运动场地面不平或者存在瓦片、石子以及冬季冰冻的粪块等,都会使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造成乳房血管破裂。一般来说,如果奶牛在分娩后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才发生血乳,通常是由于形成外伤而导致,如被其他牛抵伤。部分奶牛如果伴发血小板减少或者其他血凝障碍性疾病,也容易造成乳房出血。另外,奶牛发生应激反应以及代谢障碍(如酮病),也可能引起该病。此外,奶牛挤奶后一段时间内乳头括约肌无法完全闭合,如果此时机体在卫生较差的地方卧下,导致乳头接触到地面,从而容易经由乳头感染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而侵入到乳室内,导致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使乳中混杂血液,在加上乳中的血液能够提供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能够继发引起乳房炎,甚至导致全身感染而出现败血症。

2、临床症状

奶牛往往突然分泌血乳,乳房明显肿胀,略有热感,在挤奶时会产生轻微疼痛,使机体感到不安,并明显躲避。病牛症状较轻时,会分泌呈粉红色的乳汁;症状较重时,会分泌呈棕红色、鲜红色的乳汁,且其中会混杂暗红色的血凝块。病牛一般会表现出轻微的全身反应,精神、食欲以及泌乳状况基本正常。

3、鉴别诊断

该病要注意与出血性乳房炎进行区别,其一般在奶牛分娩后的最初几天发生,主要是由于患有卡他性或者浆液性乳腺炎而导致,病变乳区通常具有明显的炎性反应,明显发红、肿胀,且伴有痛感;乳房皮肤形成紫红色或者红色的斑点,分泌稀薄如水的乳汁,颜色呈淡红色或者深红色,其中含有凝乳块和凝血;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要加强护理,减少饲喂多汁饲料和精饲料,并控制饮水,且禁止对乳房进行热敷和按摩。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mL10%葡萄糖、500mL10%葡萄糖酸钙;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50mg地塞米松、10支160万IU青霉素、5支500mg维生素C;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100mg止血敏;或肌肉注射40mL30%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痊愈。对于顽固性病牛,可采取向乳房内注入经过过滤的空气,促使乳房内压力增大,从而抑制出血,然后在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另外,病牛可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即取80g党参、80g当归、50g炒白术、80g茯苓、30g木香、50g山茱萸、30g远志、80g黄芪、50g茜草、50g龙眼肉、30g炒枣仁、30g甘草,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天。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具有补脾益气之效,龙眼肉、当归具有补血养心之效,茜草、山茱萸具有止血、敛肝、养阴之效,木香具有理气醒脾之效,枣仁、茯苓、远志具有补心安神之效,同时使用具有止血、补脾、养阴、敛肝之效。病牛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病因合理使用药物,如果出现全身症状,要使用退热、消炎药物,并配合使用止血药物和钙制剂,还要静脉注射适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补充营养,保护肝脏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力。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奶牛血乳症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理,必须加强该病预防。奶牛饲养过程中,要求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采取合理饲养,应饲喂全价日粮,并注意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采取青绿多汁饲料轮供体系,促使青贮料、青绿料的喂量增加。另外,可根据奶牛产奶量确定喂料量,禁止饲喂发生变质的饲料,促使机体处于最佳生理功能。保持运动场、牛舍和牛体清洁、卫生,环境干燥,通风良好,确保牛床始终铺有垫草,避免乳房受到碰撞、挤压等损害。挤奶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损伤乳头,防止发生应激,还要尽可能缩短挤奶时间。采取机器挤奶时,要先对乳房进行充分热敷、按摩,擦干后立即套上奶杯,尽量防止侵入空气,挤奶结束后要及时将奶杯取下,防止出现空吸,且控制机器抽力适宜,禁止过大,防止乳房发生损伤。每次挤奶后,挤奶机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夏季要每间隔3天使用1%的碱水进行1次刷拭、消毒。

围产期奶牛低钙血症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围产期(又称过渡期)奶牛阅历怀胎一临蓐一泌乳的一系列心理更改。特别是高产奶牛在怀胎前期和泌乳早期能量需乞降心理更改加倍激烈,一旦机体因为心理或病感性身分没法实时做出顺应性调剂,便有能够激发酮病、脂肪肝和低钙血症等临盆性疾病。跟着奶牛泌乳量的年夜幅增长和养殖业集约化水平的赓续进步,使得酮病和亚临床低钙血症等疾病的产生常常具有群发性特点,该类疾病不只能惹起奶产量降低,并且酮病和亚临床低钙血症也增长了奶牛对其它疾病的易理性,对奶牛业影响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围产期奶牛低钙血症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发病机理

1.1钙消耗量增加

处于非泌乳阶段的奶牛,日常补充可吸收钙按体重计算0.0154gJkg,即可满足其生理活动的需要。泌乳阶段的奶牛,对可吸收钙的需求量要稍高些,即在此基础上增加至0.031gjkg;由于母牛妊娠期间,随着母牛妊娠月龄的增加,胎儿不断发育,骨骼开始钙化,特别是临产前,对可吸收钙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由于不同品种、阶段的奶牛产乳量有一定的差异,以致于所产的牛乳钙含量也有不同,通常奶牛产1kg牛乳,荷斯坦牛需要钙1.22g,娟姗牛需要钙1.45g,因此在奶牛泌乳期对钙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1.2影响钙的吸收

奶牛在临近分娩的前几日,由于胎儿发育已接近完全,在胎体个体增大,自身激素分泌等因素引起,母牛的采食量突然下降,由于母牛妊娠后期对钙有很大的需求量,在实际饲养过程中,母牛每天的钙摄入量并不能满足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为了维持细胞外液的正常浓度,骨钙就会被动员起来,如果饲粮钙长期摄入不足,就会导致奶牛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甚至引发骨折。另外,可利用钙的吸收率会随奶牛不同生理状态及年龄而改变,钙的吸收率在奶牛处于妊娠末期时,对钙的吸收率为22%,产犊后泌乳第8天钙的吸收率增加至36%,且此后钙吸收率处于稳定。青年母牛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很强,老龄母牛对钙的吸收能力较弱,这是由于小肠中维生素D的受体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从而引起1,25二羟维生素D产生量也随之下降。

1.3体内钙的调节机制

奶牛因泌乳导致血钙的流失,然后通过日粮钙的摄入、骨钙的转移、肾小球对钙的重吸收等来补充血钙。奶牛机体具有一定的自身调节机制,可将血钙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调节机制主要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两种生理功能恰恰相反。当奶牛颈动脉的血钙浓度下降时,可刺激甲状旁腺素的分泌,甲状旁腺素具有促进骨钙分解、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十二指肠对钙的吸收等作用,当某种原因引起奶牛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刺激反应降低时,甲状旁腺素会降低钙由骨组织转移到血液中的能力,引起小肠黏膜对日粮中钙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血钙平衡紊乱。

2、临床症状

围产期奶牛低钙血症按症状的轻重程度,一般分为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两类。

典型症状一般多见于发病突然,且症状较为严重的病例,常发生在产后12-72h内,病程初期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反刍、排粪、排尿等生理活动停止,泌乳量下降,病牛目光凝视,狂躁不安,站立困难,肌肉震颤。随着病情发展,病牛趴卧不能站立,头颈失衡弯向后方,即使将头扶持拉直,松开后仍恢复原状,病牛眼睑反射轻微甚至消失,对光和疼痛刺激等没有反应。出现意识模糊和知觉丧失的特征症状。随病情的继续发展,病牛体表、耳尖、四肢末梢等处温度下降,病牛出现呼吸缓慢,心动过快,部分病牛由于喉头、舌麻痹,出现吞咽障碍,肛门也出现松弛的现象。多数病牛死前出现昏睡现象,病程进展较快,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通常在12-48h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60%。

非典型症状多发生在分娩前或分娩后较长时间,可见病牛站立困难,步态蹒跚.左右摇晃,趴卧时头颈僵直,且呈S形弯曲,病牛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体温正常或稍低,病牛精神状态不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

3、防治方法

目前在奶牛生产过程中预防低钙血症的方法不多。可通过在产前饲喂低钙高磷日粮,使日粮中钙含量处于低水平,奶牛处于钙的负平衡状态,甲状旁腺的功能提前被激活,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明显提高,这样可以预防母牛产后低血钙的发生。还可在产前饲喂阴离子型日粮,通过促进奶牛机体与钙代谢调节有关的组织对甲状旁腺激素的应答反应,并且促进骨钙动员,从而升高血钙的浓度,降低奶牛围产期低钙血症的发病率。

治疗上可采用直接注射钙制剂的疗法,当奶牛发生低血钙时,可用氯化钙或者葡萄糖酸钙溶液,给病牛进行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D,这种治疗方法对病程较短的轻度患牛,治疗效果较好。对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牛能起到暂时性缓解病情的作用。还可通过进行乳房送风法,通过刺激乳腺末梢神经,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解除其因分娩而产生的抑制状态,减少乳房血流量,制止血钙继续减少,从而能够有效的治疗产后低血钙,打气量要适当,打气量少不起作用,量多则会造成乳腺泡破裂,损害母牛产乳性能。

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奶牛蹄病是一种对全世界奶牛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疾病,这是由于该病不仅会对机体今后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严重影响机体的生产潜力,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导致机体只能够进行淘汰,使养殖户的饲养成本明显增加,严重损害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正常情况下,奶牛体内的钙磷比例保持在1.5-2.0:1,但如果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合理或者含量较少时,就会导致机体动用储存在骨骼中的钙磷,引起骨质疏松、蹄形态以及蹄部角质软化等变化,从而发生蹄病。奶牛体内含有较少的维生素A、D或者比例不平衡,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发生骨质疏松,从而引起蹄病。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喂大量高蛋白质的日粮或者摄取较少的粗纤维,也能够引发蹄病。尤其是农村散养户,通常给奶牛饲喂干麦秸、干稻草,容易无法满足机体营养,再加上千麦秸、干稻草可能出现发霉,也会引起该病。

环境因素。奶牛发生蹄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牛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舍内堆积大量牛粪,再加上经常有水从饮水池溢出,导致污水和粪便混合,产生的氨能够腐蚀蹄壁,使蹄壁的屏障作用明显减弱,造成蹄角质发生软化,再加上浸泡在粪尿中,促使角质生长发育不良,并变得脆弱,从而非常容易发生蹄病,如蹄底腐烂、趾间腐烂等。另外,蹄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湿热环境相关,这是由于奶牛肢蹄如果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会导致蹄部非常容易变软,从而容易发生损伤,进而容易感染病原菌而出现发炎。同时,奶牛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会导致采食量明显减少,使机体摄取较少的营养,容易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变差,抵抗力下降,导致蹄角质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容易发生蹄病。此外,牛舍建造水泥地面或者地面结冰,也容易发生蹄病。

忽视肢蹄保健。奶牛蹄部没有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健,使蹄形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角质异常,从而容易出现发病。如奶牛蹄部没有定期或者及时进行修整,会导致角质生长异常;长时间没有进行修蹄而发生蹄变形。

2、临床症状

病牛蹄部存在红、肿、热、痛的症状,站立姿势异常.使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跛行等。病牛往往卧在地面,症状严重还会具有全身症状,如体湿有所升高,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病牛呈慢性经过时,只具有轻微的全身症状,部分表现出食欲减退,产奶量减少,拒绝运动和站立.往往呈躺卧状,迫使其运动时会出现跛行。

3、诊断

蹄温检查法,即用手背碰触奶牛的蹄侧壁、蹄前壁、蹄冠和蹄踵,如果温度较高,说明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指(趾)动脉检查法,如果动脉搏动增强,则说明蹄部发生疾病。蹄内痛觉检查法,即先在蹄壁各处使用检蹄钳进行短且断续的敲打,接着在蹄匣处用检蹄钳进行钳压,注意对蹄壁、蹄叉、蹄支、蹄底、蹄踵等各处的疼痛反应进行观察。如果发生炎症,患肢就会明显躲避,或股部、臀部肌肉出现反射性回缩。

4、防治措施

蹄部保健。奶牛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对蹄部进行1次普修,在其他季节适时进行检修,从而确保蹄部外形美观,蹄形整洁,促使蹄部保持最佳的生理功能。及时而合理的修蹄能够有效矫正蹄形,避免蹄变形程度加重而引起的姿势改变。而对于已经发生蹄病的奶牛,修蹄具有治疗的作用,尤其是发生腐蹄病、蹄腐烂及趾间腐烂后,能够加速疾病痊愈。另外,奶牛蹄部还要进行蹄浴。一般可安排专人坚持每星期对奶牛蹄部进行2次喷蹄,注意选择使用没有异昧且刺激性小的5%硫酸铜浴液,使用塑料喷雾器在蹄部直接喷洒药液,能够有效增强蹄角质的硬度,并预防发生传染性蹄病。

对症治疗。如果奶牛蹄部发生变形,要立即进行修蹄,即将其牵引到保定架内,捆绑患肢固定,接着对蹄部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彻底洗净,然后使用修蹄剪、刀进行修整,主要是割去蹄部的变形部分,使其基本恢复原来的形状。长蹄,要将蹄角质过长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修去,使其形状恢复正常,同时还要对蹄底进行适当修整;宽蹄,要将过宽的角质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剪除,并对蹄底略微进行修整,确保内外趾(指)长度和高度一致;翻卷蹄,要将翻卷侧蹄底内侧缘增厚的角质用蹄钳剪去。在整修过程中,如果发现患有腐蹄病,要立即在腐烂的角质部开始用小尖刀向内深挖,直到流出黑色且散发腐臭味的脓汁为止,合理扩创后在创口使用10%硫酸铜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干净后在里面涂抹适量的10%碘酊、高锰酸钾粉或者硫酸铜粉,最后用绷带包扎蹄部。如果病牛患有蹄叶炎,可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一般先使用西药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50%的糖盐水、500mL5%的碳酸氢钠、20ml_安钠咖、10g氯化钙、5g维生素C.每天1次;然后再使用中药治疗,可取1jg柴胡、15g黄药子、24g没药,15g红花、15g甘草、15g白药子、15g陈皮、15g桔梗、24g茵陈、18g杏仁、30g当归,全部研成细末,然后添加适量的开水冲调,待药液温度是以后给奶牛灌服,每天l剂,连续使用5天,并配合对病牛蹄部进行放血。

蹄变形
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
(1)病因
①日粮配合不平衡,矿物质饲料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奶牛机体磷钙代谢紊乱,钙磷比例失调,引起蹄变形。
②蹄变形病与乳牛的产奶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单产高的牛,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养殖户为了追求产奶量,在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不当,使奶牛机体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引起蹄叶发炎,导致蹄变形。
③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尿清扫不及时,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变形。
④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
(2)症状
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
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病牛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跨”。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4)防治
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搞好预防。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充分重视蛋白质、矿物质的供应。根据乳牛的泌乳状况,合理配制日粮,特别是高产乳牛应根据其产奶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旦蹄形开始变化可注射维生素D3,日粮中补加钙粉,以阻止其恶化。钙磷比例一般以1.4∶1可获得磷钙代谢的正平衡。
一般产头胎的母牛过度产奶(超过6000千克)时发病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单纯追求高产。如奶牛因高产而出现弓背、拉跨等现象,并且是初发病牛,应提前停乳,以促使肌体恢复。
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给奶牛修蹄。为防止蹄被粪、尿、污物浸渍,应使牛蹄经常保持干净(冬天干刷,夏天湿刷),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保持干燥,每年应对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1~2次。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以考察凡乳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
腐蹄病
乳牛病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病牛疼痛,跛行。
(1)病因
①该病为磷钙代谢紊乱引起的钙磷代谢病。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钙磷比例不当(1.25~1.35∶1),可能是造成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管理不当,运动场泥泞潮湿,牛蹄长期浸泡,修蹄不定期。
③尖硬异物引起牛蹄外伤,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2)症状
①蹄趾间腐烂为乳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通过蹄部检查可以发现蹄趾皮肤充分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间腐肉增生,呈暗红色,突于蹄趾间沟内,质度坚硬,极易出血,蹄冠部肿胀,呈红色。病牛跛行,以蹄尖着地。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有的以患部频频打地或蹭腹。犊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发生,但以成年牛多见。
②腐蹄腐蹄为乳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表现在两蹄支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以后蹄多见。成年乳牛发病最多,全年皆可发生,但以7~9月发病最多。
病牛站立时,患蹄为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可见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也有的患牛由于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而肉芽突出于蹄底之外,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关节肿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疼痛明显,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病牛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乳量下降,常卧地不起,消瘦,治疗困难。
(3)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蹄部检查即可确诊。

(4)防治生产中应坚持定期修蹄,保持牛蹄干净;及时清扫牛棚、运动场,尽量保持干燥卫生。加强对牛蹄的监测,以及时治疗蹄病,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保持日粮平衡,钙磷的喂量和比例应适当,以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如已经发病,可采用以下方法尽早治疗。
①蹄趾间腐烂以10%~30%硫酸铜溶液,或10%来苏儿水洗净患蹄,涂以10%碘酊,用松馏油涂布(鱼石脂也可)于蹄趾间部,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区,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装蹄绷带,隔2~3天换药1次,常于2~3天次治疗后痊愈,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②腐蹄腐蹄病分急、慢性两种。当奶牛换急性腐蹄病时,应先消除炎症,临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克,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5天。青霉素250万国际单位,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
当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时,应将病牛从牛群挑出,单独隔离饲养。并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找出角质部腐烂的黑斑,用小刀由腐烂的角质部向内深挖,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然后用10%硫酸铜冲洗患蹄,内涂10%碘酊,填入松馏油棉球,或放入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最后装蹄绷带。
如伴有关节炎、球关节炎,局部可用10%酒精鱼石脂绷带包裹,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如青霉素200万~25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或10%磺胺噻唑钠150~2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7天。
如患牛食欲减退,为消除炎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5%碳酸氢钠500毫升或40%乌洛托品50毫升。(记者佚名)
预防措施
蹄病是奶牛最常发生的四大疾病之一,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发展奶牛业,达到牛群健康、高产、长寿的目的,必须对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的蹄病进行综合防治。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整套的措施。
(1)饲养方面
平衡日粮: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料是奶牛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
(2)管理方面
搞好奶牛场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角质软化,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有足够多的干燥清洁垫料,奶牛的休息时间也应保持在4小时以上,因为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和蹄病的发生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2次给牛只喷蹄,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4%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将牛扫去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挤奶台的过道上和牛舍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长5米,宽3米,深10厘米的药浴池,让奶牛上台挤奶和放牧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但是药浴池必须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另外,定期修蹄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措施。
3、蹄病的治疗
治疗蹄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以确切的诊断为基础,应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并通过问诊、望诊、触诊以及各种特殊检查等诊断程序确定蹄病的病情和病位。不论治疗何种陈病,首先应彻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然后对蹄病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实施治疗措施前要对患蹄彻底消毒。

肉鸡腹水症的临床症状 肉鸡腹水症的防治


肉鸡腹水症多发生在冬季或早春,临床上以腹腔内蓄积大量液体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以4~6周龄,且发育良好的肉鸡为侵害对象,公鸡发病高于母鸡,死亡率可达10%~25%,是当前危害肉鸡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鸡腹水症的临床症状肉鸡腹水症的防治。

1、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该病的发生与鸡的品种及个体方面有关,一些生长快速、增重迅速的肉鸡品种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肉用品种的鸡在生产性能上有很大提高,但心肺功能方面没有提高,加之肉鸡生长迅速,代谢较快,发育滞后的循环系统不能满足气体交换的需要,易造成缺氧导致心肺发生衰竭,引起腹水症。

饲养管理因素。在气候寒冷的冬季,为了保温将鸡舍密闭,鸡舍内通风不良,导致鸡舍内含氧量不足。肉鸡品种生长较快,对能量和氧气的需求量较高,由于心、肺发育不及体重增加的速度,鸡处于缺氧状态下,肺部的毛细血管增厚、官腔变窄,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出现右心肥大,心脏出现疲劳,进而衰竭,血液循环受阻,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强,形成腹水,大量聚积腹水又对心脏进行压迫,进而加重心脏负担,鸡出现呼吸困难。另外,消毒药的选择不当,光线幽暗,环境潮湿,环境内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均可导致腹水症的发生。

营养因素。在饲养过程中,只重视肉鸡的料肉比和增重速度,盲目的采用颗粒饲料或高能日粮,且不进行限饲,鸡代谢过快,耗氧量升高,导致机体相对缺氧,引起腹水症。鸡日粮配比失衡,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比例不足,影响肉鸡的生长发育,电解质和酸碱度出现失衡,导致心肺功能异常,诱发腹水症的发生。

疾病因素。一些肉鸡常见的疾病也可继发腹水症的发生,肉鸡感染曲霉素,引起肺脏血压升高,导致心脏、肝脏损伤,易引发腹水症肉鸡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也会引起肉起腹水症。饲料霉变、食盐中毒、菜籽饼中毒、药物中毒等引起引起肝脏损伤,也是肉鸡腹水症的重要诱因。

2、流行特点

肉鸡的腹水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末、冬季、早春等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这主要与鸡舍密闭导致通风不良,引起鸡舍内氧气浓度下降有关。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禽类均可发病,尤以4-6周龄的肉鸡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品种间发生该病的差异性较大,主要以艾维茵、AA鸡等肉用品种鸡发病率最高,且公鸡的发病率通常高于母鸡。鸡腹水症的发生还与饲养密度、光照强度、饲养环境以及饲料品质等因素有关。

3、临床症状

肉鸡腹水症多发生于30日龄左右的鸡,病鸡表现为食欲下降或废绝,发育迟缓,精神倦怠,行动缓慢,步态异常,羽毛凌乱,呼吸困难,肉冠发绀。病鸡腹部膨大下垂,似水袋样,触摸有波动感,皮肤紧张发紫,腹腔穿刺可见黄色或淡黄色的液体流出,个别病例伴有腹泻与便秘,且交替发生,腹泻,排白色、黄色或绿色稀粪。一般发病1-5天后死亡,最急性病例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死亡率10%-30%,最高可达50%。病鸡死后剖检,可见腹腔蓄积大量清亮透明,呈稻草色样或淡红色的液体,液体中可见混有纤维蛋白凝块。心脏肥大,心包积液增多,积液透明,有时呈胶胨样。肺部弥漫性水肿、淤血,肝脏肿大、硬化,表面常有类似蛋清物的灰白色或淡黄色胶胨样薄膜。肠道充血,肠管变细,管腔内容物稀少。肾脏充血、肿大,可见尿酸盐沉积。全身肌肉和皮肤不同程度地充血。

4、防治

要处理好保温和通风换气间的关系,做到在确保鸡舍保温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通风换气,达到清除环境内有害气体,提高舍内含氧量的目的。鸡舍内要设有天窗,并安装风机,根据不同日龄肉鸡耗氧量的变化,制定通风换气的方案,以满足肉鸡机体活动对氧气的需要。要根据鸡舍大小控制好肉鸡的饲养密度,防止有限的空间内因追求饲养密度而造成供氧不足。搞好鸡舍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潮湿垫料、各种废弃物,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消灭环境内病原微生物,以消灭继发腹水症的诱因。合理设置光照时间和强度,肉仔鸡长至2周龄时,夜间可进行间歇性光照,具体做法肉鸡在2-3周龄期间,每光照th,后关灯3h,4-5周龄每光照th,后关灯2h,6周龄后每光照2h,关灯th,采用间歇性光照法既能促进肉鸡生长发育,也可有效的降低腹水症的发生。

加强疫病监测,尽早发现病鸡,并及时隔离进行治疗,以尽快消除病因。临床上早期应用强心和利尿的药物,同时限制饮水,调整饲料的钠盐平衡,治疗效果较好。可用双氢克尿噻,按照6mgJ只的剂量,每日口服给药2次。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剂量按100mgjkg量添加,给肉鸡连用3天。为防止细菌感染引发腹水症,可用氟哌酸、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等抗菌素,连用3天。

肉鸡腹水症的发病特点
肉鸡腹水综合症,该病首次报道于1946年。肉鸡腹水综合征主要发生于生长速度较快的幼龄鸡群中,多见于3~6周龄,特别是速生型肉鸡,且公鸡发病率高于母鸡。在发病季节上,多见于寒冷的冬季和气温较低的春秋季节。它不仅使肉鸡的屠宰率及屠宰品质下降,甚至造成鸡的死亡,严重者死亡率可达60%,和猝死症、腿病构成了严重危害肉鸡业的三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了讨论。
发病原因
诱发该病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等,一般都是机体缺氧而致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衰竭,以致体腔内发生腹水和积液。
遗传因素
主要与鸡的品种和年龄有关,由于遗传选育过程中侧重于生长方面,使肉鸡心肺的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具有先天性的不平衡性,即心脏正常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相对缺氧。据观察,幼龄快速生长期的肉仔鸡对能量和氧气的需要明显增加,红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内不能畅流,影响肺部血液灌注,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衰竭,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强,这可能是该病发生的生理学基础。
环境因素
环境缺氧和因需氧量增加而导致的相对缺氧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致慢性缺氧;肉鸡的饲养需要较高的温度,通常寒冷季节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或通风换气次数减少,空气流通不畅,换气不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和尘埃在鸡舍内积聚,空气污浊,含氧量下降,造成相对缺氧;同时天气寒冷和处于快速生长期,其代谢率升高,需氧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加重缺氧程度。在缺氧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快,肺部功能损害,毛细血管增厚,从而造成血管狭窄,肺血管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使右心肥大、壁薄,血流不畅而致心力衰竭,进一步造成肝及其他脏器的血压升高,导致血压较低的腹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受阻,向腹腔渗透而形成腹水。
饲料因素
饲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能量日粮使肉鸡的耗氧量增加。由于消耗过多能量,需氧增多而导致相对缺氧;喂颗粒饲料的鸡采食量大,生长快,饲料消化率高,需氧增多;
②高蛋白质或高油脂等饲料造成营养过剩或缺乏;
③饲喂的菜子饼中芥子酸含量高;钙、磷水平低于0.05%或维生素D在每千克饲料中的含量低于200IU;
④饲料中食盐含量超过0.37%;其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以及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中毒等也可引发腹水症。
疾病及中毒性因素
当肉鸡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时,可继发腹水。机体中间代谢的有毒产物蓄积,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某些药物用量过多及损害肝、肾等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肝脏或肾脏病变,降低解毒及排泄机能,导致机体中毒,静脉淤血,血压升高,血管渗透性增大,血浆外渗而形成腹水。
流行特点
季节: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这与冬春季节舍内饲养通风不良而造成缺氧有关。
日龄:本病多发于4~5周龄,这与此时正值肉用仔鸡迅速生长有关。
品种与性别:虽然本病在各类家禽中均可发生,但最多发、最常见的是肉仔鸡,特别是迅速生长的肉鸡。通常在发病鸡中公鸡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与其生长快、耗能高、需氧多有关。症状表现为突然死亡。但通常病鸡个体小于正常鸡,而且羽毛蓬乱,神情倦呆,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和发绀。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病鸡腹部膨大,呈水袋状,触压有波动感,腹部皮肤变薄发亮。严重者皮肤淤血发红,有的病鸡站立困难,以腹部着地呈企鹅状,行动迟缓,呈鸭步样。病程一般为7~14天,死亡率10%~30%,最高达50%。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饮水和采食量减少,生长迟爰,冠和肉髯发绀。病情严重者可见皮肤发红,呼吸速度加起,运动耐受力下降。该病特征性症状是病鸡腹围明显增k,腹部膨胀下垂,腹部皮肤变得发亮或发紫,行动迟缓呈鸟步样,有的站立不稳以腹着地如企鹅状。该病发展往往很快,病鸡常在腹水出现后l-3天内死亡。
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包括:腹腔内有100~500毫升甚至更多的淡苛或淡红黄色半透明腹水,内有半透明胶冻样凝块;肝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素奠,质地较硬;心包膜混浊增厚,心包液显著增多,心庄体积增大,右心室明显肥大扩张,心肌松弛;肾肿大瘀血;肠道黏膜严重瘀血,肠壁增厚;胸肌、腰肌不同程度瘀血;皮下水肿;脾肿大,色灰暗;肺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气囊混浊;盲肠扁桃体出血;法氏囊黏膜泛红;喉头气管内亨黏液。
综合防冶
选育优良品种
肉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是导致腹水症发生的内在原因。鸡,特别是肉鸡的肺占体重的百分比很小,且肺被固定在胸腔中,随呼吸伸缩的范围有限。所以选育对缺氧和腹水症都有耐受力的家禽品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多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添加内源性胆汁酸
肉鸡在育种与养殖理念不断进步下,达到出栏日龄的天数越来越短由原先42天左右缩短至38天左右,这期间肉鸡腹水问题也越发严重。肉鸡腹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心肺系统的发育跟不上肉鸡生长速度,加之环境控制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存在不合理情况与日粮构成的不同缺陷肝脏逐渐变性,造成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下降造成体液外渗,最终导致心膜内及体腔内积水现象。养殖过程中保护肝胆系统健康对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意义。内源性饲料级胆汁酸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注入内源性胆汁酸的使用,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

改善饲养环境
缺氧是造成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因此设计和改造鸡舍,要解决好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的关系,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鸡舍建筑时要有天窗,安装换气扇,定时强制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改善供暖条件,不要在鸡舍内放置煤炉,防止污染空气,育雏期可采用火炉供暖,炉门要在鸡舍外,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恒温控制的风扇和由定时控制的负压通风系统来解决通风与温度降低的矛盾,从而有效降低腹水综合征的发生率。同时,采取高床平养,定期清理粪便及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改进饲养管理
早期适度限饲肉用仔鸡早期生长速度快,对腹水症敏感性高,采用早期限饲防治效果明显。李增光等进行的肉鸡早期限饲试验,即从13日龄起对肉仔鸡每天减少饲料量10%,维持2周,然后恢复正常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限饲对降低腹水症的发生率确有显著效果,限饲组的发病率相当于对照组总发病率的24.5%。Arce在海拔1828m的地区对7~28日龄肉鸡采用隔日限饲法,腹水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且对生长无不良影响。Albers对15日龄至屠宰前的肉仔鸡每天定时供料进行长期限饲,结果死亡率降低36%,饲料利用率改善37.3%。
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喂方式用低营养水平日粮饲喂的肉仔鸡腹水症远远低于采食高营养水平日粮仔鸡。建议在3周龄前饲喂低能日粮,之后转为高能日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3周龄,粗蛋白20.5%~21.5%,代谢能量11.91~12.33MJ/kg;4~6周龄,粗蛋白18.5%~19.5%,代谢能量12.54~12.75MJ/kg;7周龄至出栏,粗蛋白13%,代谢能量12.75~12.96MJ/kg。
由于饲喂颗粒料会大大增加肉鸡腹水症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不影响其他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延长粉料饲喂的时间,限制肉仔鸡的快速生长,一般以2~3周龄给予粉料,4周龄至出栏给予颗粒料为宜。
合理控制光照
研究表明,合理控制光照,采用间歇光照法是促进肉仔鸡生长发育、降低腹水症的有效方法。其原因如下:一是在间歇光照条件下,鸡黑暗期间产热和氧气需要量均显著降低。二是在间歇光照和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有差异。在生长的第三周已经具有发生腹水症的趋势,而短暂的生长抑制不但对肺和心与肌肉的比例无副作用,而且具有有益作用,使腹水症的发生率大为降低,而到第六周龄时会由于代偿生长和连续光照的鸡达到相同体重。控制的方法是:肉仔鸡2周龄开始晚间采用间歇光照法,即2~3周龄光照1h,黑暗3h;4~5周龄光照1h,黑暗2h;6周龄至出栏光照2h,黑暗1h。
适当添加或控制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用量
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降低高浓度NaCl诱导的腹水症引起的肉鸡死亡率,日粮中维生素C添加量应在450~500mg/kg。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防止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日粮中维生素E含量应为24mg/kg。
微量元素硒可减少高海拔地区腹水症的发病率,有机硒源优于无机硒源,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应为0.15mg/kg(超过0.3mg/kg时会引起机体中毒)。
矿物质: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在0.9%~1.1%,磷的含量应在0.7%~0.8%,食盐含量控制在0.5%以内,钠的含量不超过0.25%,可用NaHCO3代替NaCl作为钠源。
氨基酸:据报道,添加β-丙氨酸可使腹水症的致病率增高,且与含量成正比,而添加胆碱可使致死率降低。添加L-精氨酸可减少腹水症死亡率,所以日粮中可适当减少β-丙氨酸,补充L-精氨酸。
治疗措施
无菌操作用针管抽取腹腔积液,然后注入0.05%的青霉素普鲁卡因0.2~0.3mL,1%速尿注射液0.3mL,严重病例同时肌注10%安钠加0.1mL。全群饮水中加入0.05%维生素C,或在饲料中添加氯化钙、利尿剂、健脾利水的中草药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同时拌入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
用25%葡萄糖4~5mL/只,双氢克尿塞4~5mL/只,口服,每日2次,同时饮水中加抗生素,连用3d,可减轻鸡群病情。但实践证明,治疗该病的价值和意义不大,一旦发病,应及时淘汰处理。

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 奶牛中暑的综合防治


奶牛经曝晒、厩舍闷热或在烈日下急剧运动,容易发生中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出汗、平衡失调、气喘、心循环机能障碍及神经机能障碍等。根据上述症状,采取正确的抢救、治疗措施,使病牛的体温迅速降至正常温度,同时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及合理的调养和护理,即可恢复健康。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中暑的临床症状奶牛中暑的综合防治。

1、病因分析

气候炎热的夏季,如果奶牛长时间在舍外进行放牧或者运动,导致头部直接在阳光进行长时间曝晒,使脑部发生充血,引起血管、呼吸以及运动中枢神经失调,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倒地陷入昏迷的现象,从而发生中暑。夏季舍内温度过高,过于闷热,通风不良或者不能及时散热,过于拥挤,饲养密度过大,导致体内热量大量蓄积而不能够及时散发,从而发生中暑。另外,奶牛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长时间放牧或者大量运动,体质虚弱,大量出汗,但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盐分和饮水,严重时就会发生中暑,并导致机体虚脱。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脑功能快速减退,体质衰弱,精神沉郁,行走摇晃,脉搏弱且快,张口伸舌,呼吸加速。病程快速进展,严重时会大量出汗,并存在虚脱、陷入昏迷的趋势。发病后期,病牛心跳微弱且明显加快,呼吸急促,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2~43℃,并处于兴奋状态,甚至会发生狂暴或者明显的神经性抽搐。黏膜开始呈潮红色,接着逐渐变成蓝紫色,舌面和口腔干燥。随后会由于体质虚脱而卧地不起,并陷入昏迷状态,呼吸非常困难,最后由于心肌麻痹及肺水肿而发生死亡

如果高温持续较长时间,会严重损害病牛体温调节中枢,此时会表现出食欲稍微不振,反应略微迟钝,经过检查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由于处于衰竭状态会使其由于呼吸突然停止或者心肌麻痹而倒地死亡。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发生中暑要立即采取迅速降温、加速散热、加强护理,以及镇静安神、强心利尿、避免酸中毒等措施。病牛要立即转移到阴凉、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在头部放置冷水湿布或者冰袋,并配合对体表浇泼冷水,但要注意避开心脏部位,还要使用凉水灌肠,大量灌服冷盐水。如果病牛昏迷倒地不起,要采取静脉放血1000~2000mL,接着再静脉注射1000~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0~20mL2.5%盐酸氯丙嗪注射液、10~20mL20%安钠咖注射液。如果病牛心跳过快,烦躁不安,可使用25~35g水合氯醛进行灌肠,或者静脉注射100mL安溴注射液。如果病牛发生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如果病牛脑内压明显升高,可静脉注射500~1000mL25%山梨醇液或者20%甘露醇液;如果伴有食欲不振,可灌服适量的健胃剂,如人工盐、大黄酊、龙胆酊等。

中药治疗。取3g广藿香,3g香薷,3g白茯苓,3g金银花,3g生山桅,9g生石膏,3g枯黄芩,3g麦门冬,6g滑石粉,6g生地黄,lg生甘草,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添加12g白糖、6g朱砂面、5个鸡蛋清为引,混合均匀后给病牛灌服。方中香薷具有解暑的作用,广藿香具有正气的作用,配合使用生地黄能够起凉血、清热解毒之效,从而能够降低血热;生山桅、枯黄芩能够泻心肺之火,减轻胸中烦热;滑石粉能够利六腑之闭塞,配合生甘草、金银花则能够清热解毒;生石膏能够泻胃火;白糖、鸡蛋清、麦门冬能够生津止渴;朱砂面、白茯苓能够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养血安神。如果病牛无汗,可增加香蕾的用量,即添加6g,具有清热解暑之效。如果病牛喘粗气,可添加3g葶苈子、3g杏仁、3g枇杷叶、3g白药子,具有化痰定喘、润肺泻火之效。如果病牛精神减退,可添加3g清半夏、3g石菖蒲、3g远志肉,具有祛痰、开心窍及强心之效。如果病牛低头且经常咬齿,可添加3g天竹黄、3g川黄连,具有清热化痰、消痛解毒、安神镇静之效。

调整日粮组成。气候炎热的季节,奶牛往往会表现出食欲降低的现象,此时可适当提高日粮中的总可消化养分值。例如,饲喂日粮中大部分为玉米青贮时,要确保日粮干物质中的蛋白质水平达到16%~17%,并饲喂品质优良的过瘤胃蛋白饲料,如白酒糟、啤酒糟等。另外,在日粮中加入脂肪酸钙200g,能够使日粮能量浓度明显提高,从而增强泌乳性能。为避免奶牛发生厌食,可添加适量的糖蜜饲料,并注意补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特别是将维生素A用量由每头每天5万IU增加到15万IU。

药物预防。在奶牛日粮中按每头每天添加300g乙酸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环境温度过高而对产奶性能的抑制作用,并刺激泌乳量增加,且乳脂总量明显提高。另外,奶牛在高温季节由于饮水量、皮肤蒸发量以及排尿量都明显增加,往往会导致损失更多的钾,为此要适当提高日粮中的钾含量,可按每头每天使用180g氯化钾,分成3次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增加精料的喂量,要注意同时增加碳酸氢钠的用量,建议每头每天使用150~200g。在发生热应激的情况下,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酵母培养物、瘤胃素、复合酶制剂等,都能够有效减轻应激。

奶牛中暑的治疗与预防

病因在炎热季节,日光强度大,气温高,湿度大,空气流通不充分,造成奶牛长时间处于热应激状态,机体失去代偿能力而引起中暑。

病机1、热衰竭。热衰竭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过度疲劳、有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奶牛,其发病机理是由于热应激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循环血量大部分分布到外周,静脉回流血量显着减少,脑组织供血不足和心脏缺血,导致循环性休克而发病。2、热射病。由于奶牛长时间处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外界大量的热传入机体,同时在热应激作用下奶牛代谢产热量增高,奶牛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致使体内积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发展为热射病。3、日射病。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而发病。4、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汗液中损失了机体不能缺少的无机盐离子,是热痉挛的主要发病机理。大量出汗时,血液和组织液中氯化钠、钙离子、镁离子的大量损失可能与发生热痉挛有关。

症状突然发病,奶牛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站立不稳,张口呼吸,结膜潮红,鼻孔出现泡沫样鼻液,全身出汗,皮肤滚烫,体温在39.5-42℃之间,食欲废绝,产奶停止,尿少或无尿。有的奶牛高度兴奋,眼球突出,狂躁不安,向前冲撞,到后期转为高度沉郁,口吐白沫,肌肉震颤,继而倒地昏迷,此时意识和反射消失,眼结膜发绀,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如不及早进行诊治,奶牛将迅速死亡。

诊断根据中暑临床症状,结合天气炎热、湿度较高等现实情况,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治疗立即将病畜转移到阴凉宽敞的地方,先用大功率风扇保持通风,然后用大量井水淋头或冰袋冷敷,再肌注2.5%盐酸氯丙嗪溶液10-20ml;颈静脉放血1000-2000ml;20%安钠咖10-20ml、复方氯化钠1000-2000ml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250-500ml静脉注射。

预防中暑是热应激条件下,机体失去代偿能力后出现的一种重剧性疾病。在预防奶牛中暑的工作中,我们一方面通过防暑降温工作降低天气对奶牛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来提高奶牛对热应激的代偿能力。提高代偿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下:1、可适当提高日粮精料比例,减少粗粮喂量,以此减少日粮在消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2、使钾、钠、镁在日粮干物质中含量分别达到1.50%、0.50%和0.3-0.35%,以弥补因排汗增加所导致的矿物质流失;3、提高维生素A添加量,在炎热季节应补给较平时高1倍的维生素A,并可能多喂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以满足热应激条件下机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4、使用瘤胃缓冲剂,即在全混合日粮干物质中添加0.75-1.5%的碳酸氢钠或0.35-0.4%的氧化镁等,使瘤胃pH值在应激条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蛋鸡锰缺乏症的临床症状 蛋鸡锰缺乏症的防治措施


锰是蛋鸡生长发育、生殖等一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锰是多种酶的特异激活剂,当机体缺锰时会影响到骨骼的形成,另外,锰离子还与脂肪、糖的代谢有关,对于维持氮的平衡、神经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繁殖性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来看一下:蛋鸡锰缺乏症的临床症状蛋鸡锰缺乏症的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蛋鸡发病主要是由于土壤缺锰而引起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含锰量低。目前蛋鸡饲料仍主要以玉米为原料,但是玉米含锰量较少,因此在使用以玉米为原料的日粮中必须添加无机锰来满足机体对锰的需求,否则会引起锰的补充量不足而导致蛋鸡发生锰缺乏症;锰与钙、磷的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钙、磷含量过高时会妨碍锰在体内的贮存,影响锰的吸收而导致锰缺乏;日粮中其他微量元素缺乏,如胆碱、烟酸、生物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不足或配比不当,会使蛋鸡对锰的需要量增加;另外,配合饲料中缺乏铁、钴等微量元素也会抑制锰的吸收,这是因为铁、钴、锰在肠道内有共同的吸收位点,相互间有抑制的作用,因此,如果日粮中铁,钴的含量过高,配比不当也会导致锰缺乏症;另一个引起锰缺乏症的主要原因则是当蛋鸡患有胃肠道疾病时会影响到机体对锰的吸收和利用。

2、临床症状

当蛋鸡机体锰缺乏时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会导致骨骼的生长发育异常,尤其是在雏鸡中的表现最为明显。在发病早期,病鸡食欲不佳,精神沉郁,会有少数鸡不愿站立,膝关节变得扁平而无法支持体重,强迫运动时会用胫跖关节着地,病鸡往往会因为不能行走采食而饥饿死亡。育成鸡发生锰缺乏后会发生跗关节肿胀和明显的错位,胫骨远端和跗骨近端向外变转,腿外展,一只腿强直,膝关节扁平,关节面光滑,从而导致腓肠肌腱从髁部滑脱,随着病程的延长,病鸡双腿呈内八字或外八字的半蹲姿态。蛋鸡发生锰缺乏时产蛋量会大量的减少,蛋壳质量变差,蛋壳易破,并且所产鸡蛋的孵化率会显著的降低,胚胎畸形,即使可孵化出雏鸡,雏鸡也多表现出神经机能性障碍,腿短粗,缺翅,头呈圆球形或呈鹦鹉嘴,胚胎水肿,腹部突出,孵出的雏鸡出现软骨营养不良,表现为运动失调、骨骼短粗等症状。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骨骼短粗,管骨变形,骨板变薄,剖开后可见剖面密质骨多孔,在骺端症状尤其明显。病鸡的骨骼硬度不受影响,相对重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病肢可见腓肠肌腱从跗关节后部滑车脱出。病死雏鸡的嗉囊和胃肠道内空虚、苍白,其中含有较多的黏液性液体,个别病死鸡的心室扩张,其他脏器和实质器质没有发生明显的病变。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诊断则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初步的诊断,如果要进行确切的诊断则要对饲料以及器官组织中的锰含量进行测定,以确定为锰缺乏症。

对饲料的配方进行分析。先看日粮的构成、饲料的来源以及营养成分,以检查日粮中是否缺锰,还要看钙、磷是否过量。如果是种鸡,还要分析种蛋中锰的含量。再根据锰缺乏症的典型症状,如骨骼发生病变,跗关节肿胀,腿骨弯曲变形,病鸡不能站立,用手按压患病部位有痛感。剖检变化则表现为胃肠道内有明显的黏液性液体,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的病变。如果没有排除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则可进行实验室检验来排除。

5、防治措施

预防。要注意日粮中的锰含量,正常的蛋鸡饲料中应含有一定量的锰元素,在使用玉米为原料时要注意添加锰制剂,常使用碳酸锰、氯化锰、硫酸锰等作为锰的补充剂,另外还可以调整日粮的配方,使用含锰较为丰富的饲料原料,如糠麸,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在提供营养时要根据蛋鸡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合理的搭配各种营养物质,使配比合理,另外还要注意日粮中其他矿物质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添加量,要注意添加适量,如果日粮中钙、磷的量过多时,则要提高锰的使用量,以防止影响锰的吸收和利用。加强蛋鸡群的饲养管理,增加鸡群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当发现蛋鸡缺锰时,要查明病因,并及时的治疗,一般对于早期缺锰的疗效较好。可以使用高锰酸钾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使用氯化胆碱和维生素B。。使用方法为将lg的高锰酸钾溶解到2kg水中,每天饮用2次,连用2天,然后停药2天后,再连用2天,同时在饲料中按照每千克添加1-2g的量,添加维生素B620-40mg,连续使用5天。

在添加锰时要注意添加适量,防止发生锰中毒,如果锰的浓度过高会导致贫血,还会影响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在使用时首选硫酸锰,在对蛋鸡补加钙、磷的同时要考虑到锰元素以及其他元素的补充,还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排除或者减少与骨骼畸形有关的因素。

蛋鸡锰缺乏症的病因
主要的病因是由于日粮内锰缺乏而引起。玉米和大麦含锰量最低。在低锰土壤生长的植物含锰量也低。一般家禽日粮中含锰需要量为4×10-5~6×10-5。然而。不同种、品种的家禽对锰的需要量也有较大的差异。重型品种比轻型的需要量要多。其次,锰缺乏也可能是由于机体对锰的吸收发生障碍所致。已确证,饲料中钙、磷、铁以及植酸盐含量过多,可影响机体对锰的吸收、利用。高磷酸钙的日粮会加重禽类锰的缺乏,由于锰被固体的矿物质吸附而造成可溶性锰减少所致。家禽患球虫病等胃肠道疾病时,也妨碍对锰的吸收利用。关养的密集条件等也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发病机制
锰是许多酶的激活剂,如碱性磷酸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肠肽酶、胆碱酯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羧化酶、精氨酸酶、ATP酶等。现在又发现锰对多糖聚合酶、半乳糖转移酶、依赖RNA的DNA聚合酶,二羟甲戊酸激酶均有激活作用。缺锰时这些酶活性下降,影响家禽的生长和骨骼发育。
锰是骨质生成中合成硫酸软骨素有关的粘多糖聚合酶和半乳糖转移酶激活剂,从而使骨骼组织正常生长。另外,因锰只能激活碱性磷酸酶,从而使焦磷酸盐水解,便于骨盐沉着。因此缺锰时,可见鸡雏软骨发育不良,腿翅等骨均变短粗。
锰离子与带负电荷DNA上磷酸基团结合产生电稳定作用,从而稳定了DNA的二级结构。这样锰通过加速DNA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因此缺锰时家禽生长缓慢。
锰离子又是合成胆固醇的关键步骤二羟甲戊酸激酶的激活剂,性激素的合成原料是胆固醇。因此锰缺乏时影响性激素的合成,雄禽则出现性欲丧失,睾丸退化等;雌禽蛋的孵化率显著降低,以及胚胎营养不良的疾病等。
临床症状
病幼禽的特征症状是生长停滞,骨短粗症。胫-跗关节增大,胫骨下端和跖骨上端弯曲扭转,使腓肠肌腱从跗关节的骨槽中滑出而呈现脱腱症状。病禽腿部变弯曲或扭曲,腿关节扁平而无法支持体重,将身体压在跗关节上。严重病例多因不能行动无法采食而饿死。
成年母鸡产的蛋孵化率显著下降,鸡胚大多数在快要出壳时死亡。胚胎躯体短小,骨骼发育不良,翅短,腿短而粗,头呈圆球样,喙短弯呈特征性的“鹦鹉嘴”。此鸡胚为短肢性营养不良症。
病理变化
本病死亡禽的骨骼短粗,管骨变形,骺肥厚,骨板变薄,剖面可见密质骨多孔,在骺端尤其明显。骨骼的硬度尚良好,相对重量未减少或有所增多。
诊断鉴别根据病史、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若要作出确切诊断,可对饲料、禽器官组织的锰含量进行测定。
资料记载,禽类血锰含量较低,小母鸡开始产蛋时,血浆的锰浓度显著增加,19周龄时为30~40micro;g/L,25周龄时升至85~91micro;g/L。禽日粮含锰4×10-5~6×10-5即够。羽毛中锰水平随日粮含量不同有所差异。饲喂低锰日粮小鸡的皮肤和羽毛的含锰量,平均值为1.2×10-6,而饲喂高锰日粮的小鸡可达1.14×10-5。采食低锰日粮小母鸡蛋中含锰量4~5micro;g,而采食正常锰日粮的蛋锰量则为10~15micro;g。
防制措施
为防治雏鸡骨短粗症,可于100kg饲料中添加12~24g硫酸锰,或用1:3000高锰酸钾溶液作饮水,每日更换2~3次,连用2日,以后再用2日。糠麸为含锰丰富的饲料,每公斤米糠中含锰量可达300mg左右,用此调整日粮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注意补锰时防止中毒,高浓度的锰(3×10-3)可降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以及肝脏铁离子的水平,导致贫血,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过量的锰对钙和磷的利用有不良影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92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