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养殖罗非鱼引起大量死亡


今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兽医学院的KuttichantranSubramaniam等研究者首次报道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循环流水养殖的罗非鱼感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并造成大量死亡。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罗非鱼并且引起大量死亡。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在分类上属于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为有囊膜的二十面体结构,直径约为150nm。由于可引起感染鱼类的组织上形成肿大细胞而得名。感染淡水养殖鱼类时习惯上称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海水鱼类则习惯上称真鲷虹彩病毒。该病毒对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鲈形目鱼类(鳜、笋壳鱼、加州鲈等)和海水鱼类(美国红鱼、尖吻鲈、篮子鱼、海鲈、石斑鱼、黄鳍鲷等)形成广泛的危害,能引起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重大疾病。

这次报道的罗非鱼脾肾坏死病毒病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淡水循环流水养殖,主要感染罗非鱼幼鱼阶段,发病罗非鱼鱼苗体长从3.6cm到7.5cm不等,患病罗非鱼死亡率高达50%-75%。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罗非鱼呈现昏睡、白鳃,体腔有大量腹水。ISKNV主要侵袭鱼种的肾脏和脾脏,并表现为受感染细胞明显肿大和造血器官弥散性坏死。在发病鱼的脑组织、脾脏、肝脏、肾脏、肾小球、肠系膜、心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细胞(见图中箭头指示),肿大细胞胞质中含有包涵体。该病毒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垂直途径是通过亲子代纵向传播的,水平途径是通过口、消化道和水介质横向传播的。

罗非鱼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鱼类,细胞肿大虹彩病毒又是我国目前海水、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害,由于之前我国缺乏对罗非鱼该病毒感染的系统监测,对我国养殖罗非鱼是否有该病毒病发生不得而知,今后将是罗非鱼养殖重点检测病害。仅从发病症状不能确诊该病,现场临床诊断建议结合发病症状做脾脏和肝脏、肾脏的组织印片,经过染色后观察是否有肿大细胞出现,是诊断细胞肿大虹彩病毒比较简捷而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将脾脏、肾脏、肝脏等内脏组织用90%酒精保存送实验室用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

相关推荐

蛙虹彩病毒也能感染罗非鱼引起大量死亡



早在1997年,澳大利亚詹母斯库克大学的ArielE等研究报道了养殖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Ranavirus)病的事件,感染病毒的罗非鱼鱼种于两个月内死亡率达到100%。这给罗非鱼的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蛙虹彩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蛙虹彩病毒属,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轮廓为六角形,有囊膜。大量病毒颗粒堆积可呈晶格状排列,直径一般为120~300nm。蛙虹彩病毒主要感染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感染鱼类包括加州鲈、石斑鱼、河鲈、虹鳟等,侵袭范围从几克的苗种到几百克的成鱼,发病水温在20~28℃,次高温时发病。目前我国养殖的加州鲈、石斑鱼每年都有发病病例。

该次研究首次报道蛙虹彩病毒感染罗非鱼鱼苗。该罗非鱼养殖场采用网箱养殖方式,水温恒定在24℃。患病鱼表现出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Spinningtilapiasyndrome,STS)症状,时而在水体中呈螺旋状快速游动,时而停止在水底,时而呈45°悬挂在水面。感染病毒的罗非鱼呈现体色发黑、鳃丝苍白、眼球突出和腹水症状,有些鱼颌下皮肤出现红斑,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明显发白,脾脏、肾脏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出血性坏死,继而形成坏疽,肾小管收缩,肾间质出血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多数肌肉出现灶性溶解(如图标识所示)。蛙病毒不但可以通过垂直传播途径,还可以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将具有明显STS症状的罗非鱼置于健康鱼群中,发现健康鱼逐渐出现STS症状,一个月内病鱼死亡率约20%。

对于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初步判断,但由于病毒感染后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很快会诱发一些条件致病菌感染,所以只靠临床症状诊断不够准确。特别是该病的打转、鳃丝贫血、眼球突出、腹水等症状与目前高发的罗非鱼链球菌十分相似,容易误诊。进一步的确诊还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PCR病毒检测、细菌分离培养等措施。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法和LAMP法,是最为准确和特异的诊断措施。

虹鳟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疾病名称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为害对象 虹鳟鱼
疾病概述
本病约在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为害虹鳟鱼苗和鱼种,大多呈急性暴发,死亡率高达50%-100%。


病原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ctic necrosis virus,IHNV)。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呈昏睡状,摇晃摆动状游动,继而突然狂游,旋即死亡,是本病特征之一。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时有体表充血现象,肛门处常拖有1条较粗长的白色黏液便,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刚脱卵的鱼苗,其卵黄囊肿胀并有出血斑。鳃贫血,肝、脾、肾色浅,而肌肉、脂肪、鳔、心包膜、腹膜上可见出血斑点。

发病规律 本病以刚孵出的鱼苗到摄食4周龄的鱼种发病率最高,一龄鱼种也偶有患病,二龄以上的鱼不发生此病。以水温8-10℃时发病率最高,超过15℃以上停止发病。

某鸭场鸭传染性浆膜炎感染的诊治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里氏菌病。多发生于2~7周龄鸭,恶劣的环境条件可以促发感染,发病率5%~90%,死亡率可高达80%。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等为特征,该病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患鸭主要症状为行动迟缓,昏睡,咳嗽,打喷嚏,眼鼻流浆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拉稀薄的绿色粪便。濒死期病鸭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心包积液,心外膜增厚、瘀血、水肿,有黄色渗出物包裹整个心脏;肝表面覆有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肝肿胀、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

1 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

河南新郑市某肉鸭养殖场的1 800羽47日龄肉番鸭群中,大群精神正常,采食量下降。每天死亡5~8只,患鸭主要症状为行动迟缓,昏睡,咳嗽,打喷嚏,眼鼻流浆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拉绿色稀便。

2剖检病变

剖检病鸭12只,可见心脏病变:心包积液,心包膜表面覆盖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病变:肝肿大,实质较脆,呈土黄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状物,容易剥离。胆囊肿大,胆质黏稠,呈黄褐色。气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背下及肛门周围可见坏死性皮炎,皮肤呈黄色。其他内脏器官未见病变。

3疾病诊断
3.1 实验室检查

3.1.1 镜检无菌采取疑似鸭疫里氏杆菌的肝脏、脾脏等病料直接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3.1.2细菌分离与纯化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脏、脾脏等组织接种于巧克力平板上,初次分离培养需要供给5%~ 10%的二氧化碳,在巧克力培养基上,二氧化碳培养箱中,37℃培养24 h。观察菌落形态,分别挑选单个疑似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确定为待检目的菌后接种于肉汤中,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 h后,检测无杂菌生长者,置于4℃ 冰箱备用。

3.1.3细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的观察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将上述分离纯化后的细菌分别接种到巧克力培养基中,37℃条件下分别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同时做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3.1.4细菌的生化特性鉴定取经24 h纯培养的鸭疫里氏杆菌疑似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蔗糖、硫化氢、硝酸盐等生化培养基上。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 h,观察记录生化反应结果。

3.2药敏试验

3.2.1采用纸片扩散法将巧克力平板培养24 h的分离细菌的纯培养物作为菌种,分别挑取待试细菌于少量生理盐水制成细菌混悬液,用灭菌涂布棒在巧克力平板上均匀涂布,最后沿平板边缘涂布一圈。加盖后静置5 min,用镊子将药敏片平放在平板上,并轻压使其紧贴平板表面。将贴好纸片的平板于37℃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

3.2.2结果判定按抑菌圈直径大小作为判定敏感度高低的标准,0为不敏;10 mm以下判为低敏;10~15 mm判为中敏;15~20 mm判为高敏;20 mm以上判为极敏。

3.3 实验室诊断

3.3.1镜检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脏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待检物中有大量的革兰氏阴性、两端钝染、单个或成对排列的短小杆菌。

3.3.2细菌培养与纯化将病鸭的病料培养物经培养分别分离纯化出疑似鸭疫里氏杆菌的优势菌群。

3.3.3细菌培养性状观察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脏脾脏等病料,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中,37℃条件下培养;同时,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以便区别于大肠杆菌。挑取单个菌落,培养48 h后,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为无色菌落,呈圆形、光滑、突起、有闪光的奶油状的小菌落,直径约0.5~1.5 mm;肉汤培养基呈轻微浑浊,试管底部有少量沉淀物;初步怀疑病鸭感染的为鸭疫里氏杆菌。

3.3.4生化试验结果分离菌株接种于细菌微量生化管内,按常规进行氧化酶、糖(醇及苷)类代谢、硫化氢、硝酸盐还原等理化特性测定。分离菌株不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不产生硫化氢,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不分解尿素,接触酶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不液化明胶,无运动力,与鸭疫里氏杆菌的生化结果相吻合。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可鉴定该菌为鸭疫里氏杆菌。

4小结与讨论
4.1诊断结果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结合分离出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结果等将该肉鸭场发生的疫情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感染。

4.2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杜绝混养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供给优质、全面、充足的饲料,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合理的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及时更换垫料,尽量减少不良应激(如淋雨、惊吓、高温、寒冷等)措施,防止鸭受到外伤,保持水域活动清洁、卫生,有效降低该病感染和发生。

4.3严格检疫,做好消毒接种工作

对种鸭场、孵化场加强监督管理,做好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番鸭三周病、禽流感等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对饮水器、料槽、场地、水池、棚舍等定期进行全方位清洁、消毒,建立严格的定期消毒机制,确保生产环境、圈舍、笼具卫生,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4.4加强免疫防治

对l~2周龄的雏鸭免疫接种2次1型、2型、5型鸭疫里氏杆菌制备的三价灭活苗可起到70%~85%的保护作用;雏鸭免疫接种1型、2型、5型鸭疫里氏杆菌的四价铝胶佐剂灭活疫苗,首免后16 d免疫鸭就可以获得完全保护, 30 d后保护力开始下降;1日龄雏鸭饮水和气雾免疫接种 1型、2型、5型鸭疫里氏杆菌的三价弱毒活苗,对攻毒和野外感染都有较好的保护效果。适时接种疫苗,购鸭苗入场 7~10 d内应皮下注射,并于第1次免疫后10~15 d,加强免疫一次。

4.5 治疗

4.5.1做好隔离隔离病鸭,清理场内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4.5.2采取多种治疗治疗期间配合消毒工作,一是治疗期间,每天用消毒液对全场地面进行彻底消毒,以后每隔2 d进行彻底清扫、消毒一次。
4.5.3适时补充维生素等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各种微量元素适时补充。

鸭疫里氏杆菌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治疗应采取多种药物交替使用或联合应用。由于在养鸭生产中广大养殖户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使鸭疫里氏杆菌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应充分考虑,最好是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用药。在实际用药时,尽量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避免同一药物连续使用,同时药物剂量要充足,可在发病日龄前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做紧急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为避免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选用微生态制剂,调整体内微生态平衡以提高疗效。

4.6预防

针对此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是搞好环境卫生,对禽舍和用具经常清洁和消毒,注意通风,控制鸭舍灰尘、温度、湿度,减少应激诱因。加强饲养管理,勤换饮水,认真检查水源是否被污染。对环境、饮水、空气、孵化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防止饲料、饲具等被粪便污染。必须注意在免疫前后做好注射器械的消毒工作,并在执行免疫的过程中,对针头勤消毒、勤更换。要彻底消除垫料中的坚硬锐利物如铁丝,碎砖石等。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掌握正确的抓鸭方法。在鸭舍内勿喧哗,不可嬉戏打闹,以免踩伤踏伤鸭只。要加强垫料的管理使其保持干燥,并定期更换潮湿的垫料,做好全场消毒和鸭舍的带鸭消毒。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不良是引起此病暴发的主要诱因。育雏室内昼夜温差大、通风不好、拥挤、阴暗潮湿等因素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

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 年7 月30 日,一养鸭户前来求诊,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有一群绍鸭(俗称地方草鸭),数量500 只,在盐城市某一沿河树林中饲养。2014 年7 月18 日,该鸭群(20 日龄)开始发病死亡。病鸭主要表现为体温略有升高,消瘦,食欲下降或停食,咳嗽气喘,拉绿色或灰白色稀便等。畜主曾于鸭24 日龄时,到盐城市某兽医院就诊,就诊时病程达5d,已死亡7 只。兽医师通过临床表现和主要病变进行了诊断,用氟苯尼考类药物进行治疗4d,但效果不佳,仍在不断死亡。至 30 日龄时,鸭群已死亡50 只。

2 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到病鸭心包腔内有大量絮状渗出物,肝脏表面附有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并有少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脾和肾脏肿大,十二指肠黏膜充血,肠管充盈。其它组织脏器无异常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1)涂片镜检:取肝脏作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2)生物培养:将肝脏病料无菌接种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于CO2 培养箱培养24h。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可有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未见到细菌菌落。

4 诊断和治疗

综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治疗措施有:
(1)改善饲养环境。立即将该鸭群迁至通风好、地面干燥的环境中,同时保证饮水清洁和饲料卫生无霉变。
(2)抗菌药物治疗。对该鸭群使用5%硫酸新霉素进行治疗,疗程4d。经过综合治疗后,该鸭群痊愈,未见病死鸭。本次发病死亡50 只,死亡率达10%。

5 小结和分析

(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家鸭多发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多由于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饮水不清洁等恶劣的饲养环境造成的。在该鸭群本次发病治疗过程中,畜主及时改善养殖环境,所以治疗效果比较好。
(2)有条件的地区或养殖场,可开展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
(3) 本病易于大肠杆菌败血症、巴氏杆菌病混淆,在诊断治疗时兽医人员要做好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对鸭群的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防治此病的重要工作,诊断时可依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的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在治疗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了盲目用药的出现,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发病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的群体为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以养鸭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症状是引起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使得鸭群的死淘率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该病与养殖环境以及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饲养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等,极易引发此病。另外,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没有做好鸭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使得温度忽高忽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够充足和全面等也会引起鸭患传染性浆膜炎。

2、流行病学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触性、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的传染性疾病,1~8周龄的雏鸭为易感群体。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其中以2~3周龄的发病率最高,8周龄以上的雏鸭则很少感染此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是可以带菌成为传染源。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并且各个品种的鸭都可以感染此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由呼吸道或者伤口感染,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受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空气、尘土等。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环境不良,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到位导致的舍内空气质量较差,过于潮湿,卫生条件不良,从而使得鸭的免疫力低下,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所提供的饲料的营养物质不足或者缺乏,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维量元素而诱发此病。该病的传染性极强,感染率很高,有时可达到9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80%,给鸭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养鸭业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3、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潜伏期为1~3天,个别病例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通常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病例则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病鸭表现为精神萎顿,缩颈、嗜睡、腿软弱而且不愿意走动,或者行动起来步伐蹒跚,共济失调。有的病鸭会伏卧于地面不起,常离群独处,食欲不佳,采食量严重的下降,甚至会出现食欲废绝、不食的现象,但是饮欲增强,饮水量增加。在发病后期,病鸭的双翅下垂,皮肤干瘪,有关节炎,斜颈、转圈、倒退,身体逐渐的消瘦,有的还会发生瘫痪。病鸭的眼和鼻孔内有浆液性或者黏液性的分泌物,严重的病例在从眼部和鼻孔内流出浓性分泌物,使得病鸭眼周的羽毛黏连,有的还会发生脱落。鼻孔内的浆液状或黏液状的分泌物在鼻腔内凝固后会发生堵塞,从而导致病鸭呼吸困难,出现张嘴喘气的现象。病鸭还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所排粪便为黄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有时还会发生腹胀。

病鸭在发生死亡前,濒死时有神经症状出现,痉挛性的点头或者摇头,两腿向后伸直,颈部向后背,呈现角弓反张状,尾部轻摇,不久后会抽搐死亡,一般病鸭从出现明显的症状到死亡的时间鸭较短,约为1~2h,很少超过半天。有的病例还会呈阵发性的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天后死亡;亚急性或者慢性病例多发生在日龄较大,或者病程较长的鸭身上,一般为4~7周龄,病程在7天以上。病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缩颈、双腿软弱无力,不愿走动,饮欲增加,伏卧不起。少数病例还会出现头颈歪斜,遇到惊扰会不断的鸣叫,转圈或者倒退,死亡率较低,可长期存活,但是病鸭的生长发育不良,或者停止生长,最后衰竭死亡,还易被其他健康鸭践踏、挤压而死。有少数的病例有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的现象。

4、剖检变化

该病主要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在浆膜的表现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一般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脱水,肝脏以及脾脏肿大,心包液增加,在心外膜的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病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较为明显,在心包囊内有淡黄色的纤维素填充,使得心包膜与心外膜黏连。肝的表面覆盖一层质地均匀、呈现灰白色或黄色的透明状纤维素伪膜,质地脆,易剥离。肝脏呈土黄色或者棕红色,多数肿大,(下转63页)

(上接54页)实质较脆,病程较长者的肝表面有淡黄色团块,有的在肝脏表面还会有出血点。多数病例的脾脏肿大,表现有纤维素膜,呈斑驳状,表现有灰白色的坏死斑点,日龄较大的病例的脾呈大理石状。大多数病例的气囊壁增厚,气囊混浊,附着有纤维性渗出物,与胸腹壁黏连,严重的病例气囊内有灰白色的块状物。少数病例会出现输卵管炎,输卵管发生肿胀、出血,其中蓄积大量的干酪样物质。部分病鸭的肠道充血,其中以十二指肠较为严重,表现有黄色分泌物,直肠内有白色或者绿色的稀粪。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剖检时可见脑充血、水肿,有的还有小的出血点。慢性病例还会出现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大,切开可见关节液增多。

5、实验室检查

镜检,可采取病鸭的肝、脾、脑组织或心血、心包液涂片,用经瑞氏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椭圆形或圆形的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则可以确诊为此病;细菌分离培养法,是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脾、心血、心包液接种在血液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在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8h后,可在备注培养基上生长出不溶血、圆形、光滑突起的菌落,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无菌落生长。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结果该菌对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敏感,对阿奇霉素中敏,对土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6、防治方法

预防。合理的建设鸭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减少雏鸭接触病原的机会,所以要保证场地不受污染,这就要求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工作,包括舍粪污的打扫,舍内工具、设备的清洁工作,并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给鸭群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的饲养环境,还应每周都进行1~2次的带鸭消毒工作,以减少病原对雏鸭的侵害。在冬春季节要加强舍内的保温工作,但是要注意适当的通风,在保温的同时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调控好舍内的相对湿度,避免舍内过于潮湿。根据不同雏鸭的不同日龄合理的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将其调整到适宜的范围。在饲养过程中要减少应激的发生,避免在运输、驱赶、饲养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要给雏鸭提供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营养物质的全面且配比均衡,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量,可以在雏鸭的日粮中添加一些保健类药物,可以提高雏鸭的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饲料以及饮水的卫生。另外对该病有效的预防工作是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接种的疫苗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分别在10~14日龄和2~3周龄各接种1次。

治疗。对病鸭及时进行隔离,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做到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方案可参考为给病鸭注射鸭疫里默氏灭活菌,使其产生免疫力,在未产生免疫力前可以使用氟苯尼考拌料饲喂,连续饲喂5天,可给病鸭注射恩诺沙星等。另外在病鸭的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可以降低感染鸭的死亡率。还可加入多种维生素来调整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发病期间,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消毒工作,每天都要进行带鸭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避免温差较大。将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的蔓延,并彻底的消灭病原。

病症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墨汁负染见有荚膜。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该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分为8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问答
问:什么是鸭传染性浆膜炎?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何特点?
答: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75%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7~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可带菌而不显临床症状。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怎样传播?
答:经与病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病鸭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答: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危害有哪些?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5%~75%不等。病菌易出现交叉感染,使疾病长期存在于鸭场内,严重影响鸭只生产性能的提高甚至危及其生命。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哪些症状?
答: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应如何防治?
答:(1)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2)对鸭舍进行经常性消毒。(3)免疫接种:选用优质高效的疫苗,例如: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雏鸭7-10日龄每羽皮下注射0.3ml,成鸭每羽皮下注射0.5ml可获得良好的效果。(4)药物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多种抗菌素极易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措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一种重要呼吸道疾病,在许多养猪国家流行,已成为世界性工业化养猪的五大疫病之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抗生素对本病无明显疗效。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任何年龄的猪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尤其是3月龄最容易发生感染。该病主要是由于猪群中引入带菌猪而出现发病。气源感染是传播该病的主要途径,可经由病猪直接接触或者以飞沫水滴的形式进行短距离传播。另外,气温突然发生变化、饲养密度过大、舍内相对湿度过大和通风较差等应激因素,都会诱使该病发生,并加速传播,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通常来说,大规模猪群相比于小规模猪群更容易发生该病。对于老疫区的猪群具有比较稳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又突然出现暴发可能是由于饲养管理突然发生改变或者侵入新的细菌血清型而引起。

2、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5—41.5℃,出现便秘,排出算盘珠样粪便。发病初期,往往呈卧地状,没有明显的呼吸症状,但心脏和血液循环出现障碍,鼻、耳、体侧以及四肢皮肤发绀,短时间内出现呕吐或者下痢;发病后期,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往往呈犬坐势张口伸舌,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一般会在1~2天内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且临死前有大量泡沫状的血色液体从口、鼻流出。如果病猪在发病初期表现出比较缓和的症状,能够耐过4-5天或者更长,症状会逐渐减轻,往往能够自行恢复或者变成慢性,此时体温有所下降,呈现间歇性咳嗽,生长发育缓慢,如果与支原体或者巴氏杆菌发生混合感染,就会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率明显提高。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猪发生病变的肺脏组织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检查,能够看到大量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且两端钝圆。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猪发生病变的肺脏组织,分别在牛血琼脂培养基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在37℃下经过48h培养,发现牛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可形成β溶血环的菌落,并能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β毒素发生CAMP反应;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直径在l-2mm的扁平状菌落,呈淡灰色,质地柔软,并带彩虹。

形态学检查。挑取纯培养的菌落制成涂片,通过革兰氏染色置于显微镜下检查,能够看到大量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且两端钝圆。

鉴别诊断。诊断该病主要注意与猪肺疫、猪气喘病等进行区分。猪肺疫,二者的临床症状和肺脏病变都比较类似,不容易区分,但急性型猪肺疫往往会导致病猪咽喉部发生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浆膜以及黏膜存在出血点,但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通常只会局限在胸腔和肺脏发生病变,且二者的病原体不同,猪肺疫是由于感染巴氏杆菌而引起,菌体可发生两极浓染,而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于感染球杆状或者多形态的肺炎放线杆菌而引起。猪气喘病,二者在临床症状有些类似,但猪气喘病不会导致病猪体温升高,且病程持续时间较长,肺脏发生对称性病变,呈肉样或者胰样变化,且没有结缔组织包裹在病灶周围,但会导致增生性支气管炎,且是由于感染猪肺炎支原体而引起发病。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由于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具有较弱的交互免疫性,导致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该病,通常是使用在当地分离得到的病菌制成灭活苗,给2-3月龄仔猪和母猪进行免疫注射,可形成较好的地区性防疫。如果猪曾经发生过该病,可使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菌苗进行免疫预防,仔猪一般在7~10日龄进行首免,经过2-3星期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种猪在6月龄进行首免,经过3星期进行1次加强免疫。

西药治疗。症状较轻的病猪要及早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并给其他组织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使用药物治疗前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使用敏感性较高的药物,并注意首次用量适当加大。一般来说,使用恩诺沙星、丁胺卡那、青霉素、环丙沙星、链霉素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都对该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要注意尽快在发病早期使用,并交替、连续用药。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01g/kg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或者按体重深部肌肉注射0.1mL/kg特效米先注射液,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按1:2000比例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饲喂全场猪,连续使用3天。

中药疗法。病猪可使用清热止咳散加减进行治疗,即取15g生甘草、30g知母、20g马苋铃、30g百合、40g大黄、30g黄芩、15g苏子、20g木通、30g陈皮、30g桔梗、30g冬花、30g紫菀、25g贝母、30g天冬、30g桑皮、30g赤芍、20g当归、50g瓜萎,全部研成细末,添加开水冲服。使用以上方剂进行治疗时,要注意根据病猪的体质、发病阶段以及具体症状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
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菌(原名胸膜肺炎嗜血杆菌,亦称副溶血嗜血杆菌),为小到中等大小的球杆状到杆状,具有显著的多形性。菌体有荚膜,不运动,革兰氏阴性。为兼性厌氧菌,其生长需要血中的生长因子,特别是V因子,但不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可在葡萄球菌周围形成卫星菌落,因此,初次分离本菌时,一定要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划一条葡萄球菌划线,37℃培养24小时后,在葡萄球菌菌落附近的菌落大小为0.5~1毫米并呈β溶血。在巧克力琼脂(鲜血琼脂加热80~90℃5~15分钟而制成)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48小时后,长成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灰白半透明小菌落。在普通琼脂上不生长。根据细菌荚膜多糖及细菌脂多糖(LPS)进行血清定型,本菌已发现12个血清型,其中5型又分为2个亚型,不同的血清型对猪的毒力不同。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的情况下易于死亡,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一般60℃5~20分钟内死亡,4℃下通常存活7~10天。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pleuropneumoniae)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球杆状菌或纤细的小杆菌,有的呈丝状,并可表现为多形态性和两极着色性。有荚膜,无芽孢,无运动性,有的菌株具有周身性纤细的菌毛。本菌包括两个生物型,生物Ⅰ型为NAD依赖型,生物Ⅱ型为NAD非依赖型,但需要有特定的吡啶核苷酸或其前体,用于NAD的合成。生物Ⅰ型菌株毒力强,危害大。生物Ⅱ型可引起慢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从猪体内分离到的常为Ⅱ生物型。生物Ⅱ型菌体形态为杆状,比生物Ⅰ型菌株大。根据细菌荚膜多糖和细菌脂多糖对血清的反应,生物Ⅰ型分为14个血清型,其中血清5型进一步分为5A和5B两个亚型。但有些血清型有相似的细胞结构或相同的LPSO链,这可能是造成有些血清型间出现交叉反应的原因,如血清8型与血清3型和6型,血清1型与9型间存在有血清学交叉反应。不同血清型间的毒力有明显的差异。我国流行的主要以血清7型为主,其次为血清2、4、5、10型。
研究表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荚膜、脂多糖、外膜蛋白、黏附素和Apx毒素等。其中,Apx毒素是APP最主要的毒力因子,已知APP至少分泌4种Apx毒素,除了新发现的ApxⅣ毒素在所有血清型中都存在外,其他3种只被某些血清型合成并分泌,血清型7只分泌ApxⅡ。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需添加V因子才能生长。在10%CO2条件下,可生成黏液状菌落,巧克力琼脂上培养24~48h,形成不透明淡灰色的菌落,直径l~2mm。可形成两种类型的菌落,一种为圆形,坚硬的“蜡状型”,有黏性;另一种为扁平、柔软的闪光型菌落;有荚膜的菌株在琼脂平板上可形成带彩虹的菌落。在牛或羊血琼脂平板上通常产生β溶血环。本菌产生的溶血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毒素具有协同作用,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增强本菌的溶血作用,CAMP反应呈现阳性。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杀灭,在60℃下5~20min内可被杀死,4℃下通常存活7~10天。不耐干燥,排出到环境中的病原菌生存能力非常弱,而在黏液和有机物中的病原菌可存活数天。对结晶紫、杆菌肽、林肯霉素、壮观霉素有一定抵抗力。对土霉素等四环素族抗生素、青霉素、泰乐菌素、磺胺嘧啶、头孢类等药物较敏感。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本病的发生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而迅速死亡,急性暴发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为50%左右,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达80%~100%。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种公猪和慢性感染猪在传播本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PP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感染猪的鼻汁、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是病原菌存在的主要场所,病菌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通过直接接触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而间接接触传播。小啮齿类动物和鸟也可能传播本病。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由于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存在,本病最常发生于育成猪和成年猪(出栏猪)。急性期死亡率很高,与毒力及环境因素有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其他疾病的存在有关,如伪狂犬病及PRRS。另外,转群频繁的大猪群比单独饲养的小猪群更易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污染排泄物或人员传播。猪群的转移或混养,拥挤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气温突然改变、潮湿以及通风不畅)均会加速该病的传播和增加发病的危险。急性:突然发病,个别病猪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病猪体温达到41.5℃,倦怠、厌食,并可能出现短期腹泻或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脉搏增加,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血性泡沫从嘴、鼻孔流出。病猪于临床症状出现后24~36小时内死亡。急性:病猪体温可上升到40.5~41℃,皮肤发红,精神沉郁,不愿站立,厌食,不爱饮水。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有时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极度痛苦,上述症状在发病初的24小时内表现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l~2天内因窒息死亡。亚急性和慢性:亚急性和慢性多在急性期后出现。病程长约15~20天,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食欲减退,肉料比降低。病猪不爱活动,驱赶猪群时常常掉队,仅在喂食时勉强爬起。慢性期的猪群症状表现不明显,若无其他疾病并发,一般能自行恢复。同一猪群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猪。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猪的潜伏期约为1~7天或更长。由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病原的感染数量的差异,临诊上发病猪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沉郁,废食,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猪于出现临诊症状后24~36h内死亡。有的病例见不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此型的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心衰。皮肤发红,精神沉郁。由于饲养管理及其他应激条件的差异,病程长短不定,所以在同一猪群中可能会出现病程不同的病猪,如亚急性或慢性型。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在39.5~40℃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呼吸异常,生长迟缓。病程几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发病24小时以上的病猪。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肺出血、间质增宽、有肝变。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喉头充满血性液体,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硬实肺炎区,病灶硬化或坏死。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1.最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2.急性型急性期死亡的猪可见到明显的剖检病变。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3.亚急性型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
4.慢性型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常发生于膈叶),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结节有的在肺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或与肺之间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在发病早期可见肺脏坏死、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和血小板激活,血管内有血栓形成等组织病理学变化。肺脏大面积水肿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急性期后则主要以巨噬细胞浸润、坏死灶周围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及纤维素性胸膜炎为特征。

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育成猪和架子猪以及天气变化等诱因的存在,比较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做出初诊。确诊要对可疑的病例进行细菌检查。鉴别诊断在病的最急性期和急性期,应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做鉴别诊断。慢性病例应与猪喘气病区别。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发生,但以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突然死亡,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常发生于4~5月和9~11月。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气候骤变等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临诊症状和病理学诊断急性病猪出现高热、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拒食、死亡突然,死亡率高。死后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胸腔,可见肺脏和胸膜有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和坏死性出血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
3.实验室诊断包括直接镜检、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1)直接镜检从鼻、支气管分泌物和肺脏病变部位采取病料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如见到多形态的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或纤细杆菌,可进一步鉴定。
(2)病原的分离鉴定将无菌采集的病料接种在7%马血巧克力琼脂、划有表皮葡萄球菌十字线的5%绵羊血琼脂平板或加人生长因子和灭活马血清的牛心浸汁琼脂平板上,于37℃含5%~10%CO2条件下培养。如分离到的可疑细菌,可进行生化特性、CAMP试验、溶血性测定以及血清定型等检查。
(3)血清学诊断包括补体结合试验、2-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国际上公认的方法是改良补体结合试验,该方法可于感染后10天检查血清抗体,可靠性比较强,但操作烦琐,河南天行健认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为实用。
本病应注意与猪肺疫、猪气喘病进行鉴别诊断。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常局限于肺和胸腔。猪肺疫的病原体为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小球杆状的放线杆菌。猪气喘病患猪的体温不升高,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呈胰样或肉样病变,病灶周围无结缔组织包裹。
治疗
虽然报道许多抗生素有效,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本病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实践中选用氟甲砜霉素肌肉注射或胸腔注射,连用3天以上;饲料中拌支原净、强力霉素、氟甲砜霉素或北里霉素,连续用药5~7天,有较好的疗效。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抗生素的治疗尽管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并不能在猪群中消灭感染。
猪群发病时,应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并要使用足够剂量的抗生素和保持足够长的疗程。本病早期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而选择抗菌药物。
预防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2)应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无病猪场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新引进猪或公猪混入一群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群时,应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口服抗菌药物,到达目的地后隔离一段时间再逐渐混入较好。
(3)对已污染本病的猪场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制定药物防治计划,逐步建立健康猪群。在混群、疫苗注射或长途运输前1~2天,应投喂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磺胺类药物或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新霉素、林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物预防,可控制猪群发病。
(4)疫苗免疫接种国内外均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可应用包括国内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场分离株制成的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因分析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鹅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鹅鸭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是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是近两年在鹅群流行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疫病。我国养鹅历史悠久,近年来,养鹅业发展很快,随着新品种的育成和规模饲养推广,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也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鹅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因分析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环境恶劣。鹅棚和饲养用具没有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尤其是卫生、消毒、防疫意识较差的养鹅户根本没有对栏舍进行消毒,或者在消毒时不够认真、严格,且没有加强隔离,所有人员随意进出鹅舍,且没有更换专用的鞋帽、工作服。同时,鹅场没有采取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往往同场混合饲养鹅、鸭、鸡等现象,从而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另外,鹅场饮水水质较差,也是引起发病的一个原因。

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部分养殖户,在幼鹅育雏阶段通常饲喂肉鸡饲料。育雏期后,鹅群主要以饲喂青草为主,或者搭配一定量的整颗玉米、稻谷等,没有添加适量的必须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因此,通常会引起缺乏营养或者所含营养不全面,有时还会发生啄癖。同时,由于投药困难,拌料和饮水都较难且不够准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预防发病,这也是导致该病容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鹅苗质量较差。部分养鹅户没有重视种苗质量,往往在不正规的养鹅场购买鹅苗。这些鹅苗的质量本身就较差,比较容易发生鹅白痢、小鹅瘟、传染性浆膜炎等疾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鹅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饮欲减退,腿软无力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跛行,往往独自离群卧地或者堆挤在一起。有浆液性分泌物从眼睛流出,导致眼眶周围的绒毛发生黏连,形成“湿眼圈”,鼻孔会被分泌的黏液性物质堵塞,出现呼吸困难、打喷嚏的现象。开始排出水样乳白色稀便,然后逐渐排出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稀便。随着病程的进展,有些病鹅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共济失调,不停摇头摆尾,腿软脚瘫,出现跛行,拒绝站立行走,严重时甚至在行走时翻倒,且翻倒后仰卧较难翻转。

发病后期。病鹅表现出角弓反张、全身痉挛,双脚呈划水样摆动,往往由于抽搐而发生死亡。病鹅呈慢性经过时,还会出现头颈弯曲反转的现象,且由于采食、饮水困难而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

3、实验室诊断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的组织脏器,用新鲜切面在载玻片上压印,接着滴加少量的甲醇进行2-3min固定,自然干燥后进行美蓝染色或者瑞氏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检查,发现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往往单个存在,少数成双排列,很少呈链状排列,且无法运动,菌体长度在1-5um,宽度在0.2-0.4um。

细菌培养与菌落形态。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的心脏、肝脏以及干酪样渗出物,分别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分别放在烛罐和温箱中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能够发现培养基上长出直径在1-2mm左右的菌落,在表面凸起,边缘整齐,呈有光泽的透明奶油状,且周围没有发生溶血,在斜射光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虹光。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对于发病鹅群,可选择使用链霉素、丁胺卡那、红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进行治疗,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由于近几年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导致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因此在用药治疗前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从而选择敏感性好的药物,并适时更换其他药物,确保疗效良好。病鹅可按体重在腹部或者颈部皮下注射2.5万-3万IUjkg硫酸阿米卡星(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发病的鹅也可紧急胸部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组织灭活菌,每只o.5mL,经过4-5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在没有形成免疫力前,可在饲料中添加o.2%比例的5%氟苯尼考混饲,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鹅症状严重,可按体重在胸部皮下注射0.8mL/kg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每10kg饲料添加1g盐酸二氟沙星,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雏鹅饲喂富含营养的全价饲料,供给足够的青绿饲料,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禁止饲喂品质低劣或者发生霉变的饲料。确保育雏舍环境卫生良好,地面上存在的粗砂石以及尖锐异物要及时清除,避免脚蹼底面发生损伤。育雏阶段,要确保舍内温度、湿度适宜、稳定,尽可能防止发生冷应激。育雏阶段防止密度过大,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产生过多的有害气体。舍内保持干燥、清洁卫生,每天清除垃圾、粪便1次,并采取常规消毒。

疫病预防。主要采取疫苗防疫,一般在3-6日龄时给雏鹅免疫接种0.5-1mL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如果第一次接种经过7天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另外,还可采取药物预防,即在鹅容易感染该病的日龄,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高敏药物进行预防给药,且最好选择使用中药制剂。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是由于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脸部发生肿胀,眼、眶下窦、鼻腔出现发炎,流鼻液,不停打喷嚏。该病能够快速传播,任何日龄的蛋鸡都能够感染,特别是鸡群初次感染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产蛋率降低10%~40%,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1、病原与流行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鸡副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易形成丝状小杆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发病率较高,可高达70%。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此病。雏鸡患病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鸡蛋的品质下降。该病可以通过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空气传播。病鸡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最高,一般秋末、冬季以及早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鸡舍的温度不稳定,舍内垫料过于潮湿,通风换气的力度不够,饲养密度过大等造成的。

2、临床症状

病鸡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可见稀薄的清水从鼻子流出,偶有打啧嚏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逐渐的加重,病鸡的鼻腔内会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伴随有难闻的气味,病鸡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严重时会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的面部有发炎的现象,导致面部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周组织肿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另外,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对冠及肉髯肿胀,颜色变暗。病鸡逐渐的消瘦,有脱水的现象,羽毛蓬乱无光泽。幼龄鸡在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成年蛋鸡患此病后产蛋率降低,一般在发病后的5-6天,产蛋数量明显的减少,并且蛋壳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蛋重变小,畸形蛋的数量增加。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患病后,产蛋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可降低至20%-30%,病鸡有腹泻的现象,粪便稀薄,颜色不正常。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鼻腔、窦、喉头以及气管黏膜。会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在表现附着大量的黏液或者炎性渗出物凝块,窦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病鸡的眼结膜内蓄积有干酪样的坏死物,导致蛋鸡的眼睑肿胀,向外突出,严重病例还会发生眼球萎缩,最终失明。当病情发展到气管及气囊时,剖检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有炎症,气囊分泌物增多,气囊膜浑浊,肺部充血、出血。蛋鸡的输卵管也会发生病变,其中有黄色干酷样的分泌物,卵泡变得松软、血肿且易破裂,病死鸡有的还有腹膜炎的症状。

4、诊断方法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以及产蛋鸡群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质量下降,蛋壳的颜色发生改变,沙皮蛋、薄壳蛋、软壳蛋以及畸形蛋的数量明显增多,可诊断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

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取病死鸡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鸡的病料或者分泌物,与葡萄球菌一起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透明、柔嫩的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呈卫星状。挑取部分菌落入在载玻片上滴1滴30%的过氧化氢,未产生气泡,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可确诊为该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见,该菌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敏感。

5、防控措施

对该病预防需加强环境的管理,以改善鸡舍的环境,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做控制好鸡舍的温度,保持舍温相对恒定。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为了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选择接种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三联苗。一般建议在21-28天时进行首免,在产蛋前1周加强免疫。

发现鸡群患病,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后要对全群饮用红霉素,使用剂量为75g溶于150kg水中,让其自由饮用。饮完药液后,让鸡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饮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用3天。对病鸡同时肌注硫酸阿米卡星15mg,每天1次,连用3天,然后再使用强力霉素按每千克水10mg的剂量,与100g维生素C和盐酸多西环素溶于150kg水中,连用3-4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眼部肿胀的病鸡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滴眼。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大消毒的力度,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1、流行情况调查
调查范围及对象:乌苏市周围来就诊的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
2、临床诊断
期间前来就诊鸡传染性鼻炎6例,以其中1例为内容做以下说明:
2.1活体外观观察
鸡群共900只鸡,120日龄,没做过终免;鸡只缩脖闭眼,伴有呼噜、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黄、白稀便,食欲基本正常;产蛋量约为30%~40%;脸部肿胀(见图示1,箭头所示);发现肿胀部只是从一个角落出现,很快感染全群。
2.2剖检症状检查
剖检可见:肝脏有条状淤血,胆汁浓稠;腺胃基本正常,打开肠道可见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有轻微的出血;卵泡变形、充血;喉头出血,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大量黏液渗出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浮肿下颌皮下有浆液浸润,可见支气管肺炎和气囊
炎;眼底黏膜出血,脸部肿胀,有干酪样渗出物。
3、材料与方法
3.1病料采集
取10只有典型症状的病鸡,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气管黏液,浸入适量MG液体培养基(含青霉素1000IU/ml和1∶4000的醋酸铊)中,备用。同时剪开病鸡眶下窦,用灭菌棉试子蘸取其内黏液,浸入盛有适量无菌0.01MpH7.4的PBS液的西林瓶内,备用。
3.2方法
3.2.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将蘸有病鸡眶下窦黏液的棉拭子在PBS中快速搅动数次后,用接种环钩取悬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烛缸中于37℃培养24~48h,钩取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待进一步检查。取纯化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观察生长情况。
3.2.2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细菌纯培养后,用无菌肉汤水洗下后混匀,取0.2ml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充分铺匀后将待试验各药敏纸片按一定距离放入,完成后在平皿上记好菌株编号,置37℃环境下培养24h,观察结果并测量抑菌大小。
4、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4.1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4.1.1药物预防
各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消灭病原菌,根除本病。饲料中添加0.5%磺胺噻唑、饮水加0.05%磺胺甲基嘧啶,肌肉注射或口服链霉素,或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和红霉素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4.1.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4.1.3免疫接种
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对本病预防有一定效果。使用较广泛的是福尔马林或硫柳汞灭活苗,免疫期可达3~4个月,80%左右的免疫鸡能产生保护力。以A型和C型菌株为菌种的双价油乳剂灭活苗效果也很好,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4.2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鸡群当中只发现有肿头肿脸的,经剖检诊断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时,及时用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以及饮水消毒,以防感染全群。同时使用一些效果明显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平喘的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全群有3%~5%以上的鸡只出现肿脸现象时,就应该注射鼻炎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然后再参考下述治疗方法:
针对个别鸡只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带鸡消毒,而且针对肿脸的鸡要用装有消毒剂的喷壶进行个别消毒。全天的饮水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隔断水槽和料槽,目的是防止病原的传播(如果是乳头饮水器可以不用隔断)。同时应用抗生素和平喘药治疗。一般4~5d一个疗程,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痊愈,但消毒剂连用7~10d,为了防止再次复发感染。

5、结果
5.1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临床实践的这几个月当中,蛋鸡较肉鸡多发,主要发病日龄多在105~130日龄(开产前后),发病集中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月份。
5.2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初步定为鸡传染性鼻炎。
5.3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的10份样品均生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的细小露珠状菌落。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略深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没有运动性。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5.4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鸡嗜血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副鸡嗜血杆菌对红霉素、氟苯尼考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替米考星较为敏感。
5.5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临床上应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的治疗方案,来就诊的病例,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一般都一个疗程,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达两个疗程),康复率达到95%以上,且产蛋率很快提升。
5.6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在使用1个疗程药物以后,再继续使用消毒剂7~10d,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6、讨论
6.1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季节鸡传染性鼻炎多发
此时,鸡舍小环境保温不好,很容易造成鸡群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进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6.2如何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好
传统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这种方法不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对就诊病例的治疗得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应用本方案不仅可以避免药物中毒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防止长时间用药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且消毒剂在其中既起到治疗的效果,又起到防止复发感染的作用,还为养殖户节省了用药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6.3如何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
6.3.1药物预防
一些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药物对生产性能有影响,所以用药时要慎重。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因素可影响药物预防效果,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用药途径:通常认为药物饮水效果好于拌料。选择敏感性的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用药时最好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如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五甲氧嘧啶及庆大霉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统药物浓度高、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联合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药物防治最好连续5d,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给药次数及呼吸道足够的药物浓度,避免中途断药。
紧急疫苗接种:对于有不同产蛋日龄的大型鸡场,尤其是种鸡场,在用药前可注射相应的灭活疫苗,最好是水苗(铝胶),这样可以很快产生坚强保护力。
6.3.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6.3.3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在3~5周龄和开产之前分两次对本病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有一定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2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