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虹彩病毒也能感染罗非鱼引起大量死亡


早在1997年,澳大利亚詹母斯库克大学的ArielE等研究报道了养殖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Ranavirus)病的事件,感染病毒的罗非鱼鱼种于两个月内死亡率达到100%。这给罗非鱼的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蛙虹彩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蛙虹彩病毒属,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轮廓为六角形,有囊膜。大量病毒颗粒堆积可呈晶格状排列,直径一般为120~300nm。蛙虹彩病毒主要感染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感染鱼类包括加州鲈、石斑鱼、河鲈、虹鳟等,侵袭范围从几克的苗种到几百克的成鱼,发病水温在20~28℃,次高温时发病。目前我国养殖的加州鲈、石斑鱼每年都有发病病例。

该次研究首次报道蛙虹彩病毒感染罗非鱼鱼苗。该罗非鱼养殖场采用网箱养殖方式,水温恒定在24℃。患病鱼表现出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Spinningtilapiasyndrome,STS)症状,时而在水体中呈螺旋状快速游动,时而停止在水底,时而呈45°悬挂在水面。感染病毒的罗非鱼呈现体色发黑、鳃丝苍白、眼球突出和腹水症状,有些鱼颌下皮肤出现红斑,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明显发白,脾脏、肾脏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出血性坏死,继而形成坏疽,肾小管收缩,肾间质出血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多数肌肉出现灶性溶解(如图标识所示)。蛙病毒不但可以通过垂直传播途径,还可以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将具有明显STS症状的罗非鱼置于健康鱼群中,发现健康鱼逐渐出现STS症状,一个月内病鱼死亡率约20%。

对于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初步判断,但由于病毒感染后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很快会诱发一些条件致病菌感染,所以只靠临床症状诊断不够准确。特别是该病的打转、鳃丝贫血、眼球突出、腹水等症状与目前高发的罗非鱼链球菌十分相似,容易误诊。进一步的确诊还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PCR病毒检测、细菌分离培养等措施。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法和LAMP法,是最为准确和特异的诊断措施。

相关推荐

真鲷虹彩病毒病


疾病名称虹彩病毒病

为害对象 可感染真鲷等多种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病原为虹彩病毒(Iridovirus)。病毒粒子平面观察为六角形,大小为200~240nm,位于病鱼的腺脏中。
该病毒可感染真鲷等多种海水鱼,20~25℃为其适应温度,水温降至18℃以下则较少发病。病鱼体色发黑,鳃部呈贫血状态,体表和鳍出血。病鱼肝脏、脾脏、头肾等处增生肥大,脾脏组织切片中能够观察到异常肥大的细胞,这些细胞中含有病毒粒子。

病原 虹彩病毒(Iridovirus)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国内尚未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养殖罗非鱼引起大量死亡



今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兽医学院的KuttichantranSubramaniam等研究者首次报道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循环流水养殖的罗非鱼感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并造成大量死亡。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罗非鱼并且引起大量死亡。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在分类上属于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为有囊膜的二十面体结构,直径约为150nm。由于可引起感染鱼类的组织上形成肿大细胞而得名。感染淡水养殖鱼类时习惯上称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海水鱼类则习惯上称真鲷虹彩病毒。该病毒对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鲈形目鱼类(鳜、笋壳鱼、加州鲈等)和海水鱼类(美国红鱼、尖吻鲈、篮子鱼、海鲈、石斑鱼、黄鳍鲷等)形成广泛的危害,能引起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重大疾病。

这次报道的罗非鱼脾肾坏死病毒病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淡水循环流水养殖,主要感染罗非鱼幼鱼阶段,发病罗非鱼鱼苗体长从3.6cm到7.5cm不等,患病罗非鱼死亡率高达50%-75%。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罗非鱼呈现昏睡、白鳃,体腔有大量腹水。ISKNV主要侵袭鱼种的肾脏和脾脏,并表现为受感染细胞明显肿大和造血器官弥散性坏死。在发病鱼的脑组织、脾脏、肝脏、肾脏、肾小球、肠系膜、心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细胞(见图中箭头指示),肿大细胞胞质中含有包涵体。该病毒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垂直途径是通过亲子代纵向传播的,水平途径是通过口、消化道和水介质横向传播的。

罗非鱼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鱼类,细胞肿大虹彩病毒又是我国目前海水、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害,由于之前我国缺乏对罗非鱼该病毒感染的系统监测,对我国养殖罗非鱼是否有该病毒病发生不得而知,今后将是罗非鱼养殖重点检测病害。仅从发病症状不能确诊该病,现场临床诊断建议结合发病症状做脾脏和肝脏、肾脏的组织印片,经过染色后观察是否有肿大细胞出现,是诊断细胞肿大虹彩病毒比较简捷而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将脾脏、肾脏、肝脏等内脏组织用90%酒精保存送实验室用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

斑点叉尾鮰鱼种感染小瓜虫大量死亡



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一主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池塘,面积10亩,水深1.5米,2台3kW叶轮式增氧机(图1)。7年没有清淤,2016年5月放斑点叉尾鮰乌仔20万尾,当年投喂13吨饲料,预计鮰鱼存塘1.5万斤,规格7-8尾/斤。当年9月鱼吃食不好,采用多种方法处理没有明显效果,10月发生一次细菌性败血症,死鱼500斤左右,规格10尾/斤。花白鲢在12月已经出售,存塘少量花白鲢,规格在0.5-1斤/尾。

2017年3月12日塘主带鱼到药店检查,反映连续2个月每天死鱼3-5尾,水温16℃,塘口观察发病鱼在水面呆滞缓慢游动(图2)。检测水质指标:氨氮0.6mg/L、亚硝酸盐0.05mg/L、pH值8.0。肉眼观察病鱼异常瘦弱(图3),体表有针尖状白点(图4);剪开鳃盖,鳃丝贫血,有点状出血(图5)。刮体表白点,镜检可见黑色运动虫体(图6),中部有马蹄形核(图7);剪取鳃丝镜检,也有同样的虫体,根据虫体形状和寄生部位(体表和鳃),鉴定为多子小瓜虫。解剖病鱼观察肠道无食、胃萎缩、脂肪微黄偏少(图8)。当天塘主外用生姜、辣椒粉每亩水体各150g处理。

3月16日再次带鱼到店检查,小瓜虫有增多的趋势,死亡量每天十几尾。塘主当天先用“碧水安(5kg)”解毒,后使用“氧速保”+“福地安”各2瓶处理,连续使用2次。

3月24日回访,每天继续死亡10-25尾,鱼还是不吃食。继续使用“福地安”2瓶改底。

3月25日再次使用同上剂量的生姜、辣椒粉。当天死鱼30余尾。

3月26日死鱼40余尾。

3月27日死鱼60余尾,再次使用同上剂量的生姜、辣椒粉。

3月28至3月31日,每日死鱼约1500尾左右,水温20℃左右。3月31日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各3L全池泼洒,晚上撒“底加氧(1kg)”3袋。

4月1日死鱼11桶,每桶30斤,约240尾/桶,合计约2500尾。

4月2日死鱼15桶,约3500尾。

4月3日死鱼9桶,约2200尾。下午2点测得水温20.8℃、溶解氧9.13mg/L。

4月4日死鱼43桶,约10320尾。

4月5日死鱼42桶,约10100尾。

4月6日死鱼25桶,约6000尾。晚上撒“底加氧(1kg)”3袋。

4月7日死鱼7桶,约1500尾。

4月8日死鱼2桶,约500尾。

4月9日死鱼100余尾。

4月10日死鱼20余尾。

4月11日死鱼10余尾。

4月12日死鱼10余尾。上午使用“碧水安(5kg)”1瓶+“福地安(500g)”2瓶解毒、改底。

4月20日塘主反映最近死鱼2-5尾/天,吃食逐渐恢复正常,水温在25℃左右。整个发病过程持续一个月,死鱼约5000斤,约4万尾鮰鱼鱼种。

分析:1、老塘多年不清淤,池底有机污染重,适合小瓜虫繁殖。体质弱的鱼种极易感染小瓜虫,影响摄食导致病鱼营养不良、体质更弱,最终死亡。

2、对小瓜虫病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处理药物,一般外用消毒剂、中药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会因为应激或缺氧而增加死亡。建议通过改善底质、水质环境和内服保健提高免疫力来减少死亡。(利洋水产药店通海口店雷亮提供2017.07.27)

警惕草鱼种黑头黑背引起草鱼种大量死亡


近几年来在我国草鱼养殖区域草鱼种出现烂鳃引起黑头黑背症状并由此引起大量死鱼的案例普遍存在,有些地区草鱼种死亡率在60%以上且持续时间长达1.5~2个月之久,给我国草鱼养殖造成重大损失。笔者通过近两年的终端市场走访调查总结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本文就草鱼种烂鳃引起黑头黑背症状且大量死鱼的一些情况做简单介绍。

一、发病季节:

每年4~6月,主要危害150g—400g草鱼种。

二、发病症状:

草鱼种经常上浮不下沉、游边、黑头黑背、侵蚀性烂鳃、解剖可见肝胆病变、部份肠道发红。

三、发病原因及治疗困难原因分析:

发生此种症状的草鱼种发病持续时间长,传统的杀虫、消毒等手段治疗无明显效果且易复发。笔者经过大量终端市场走访调查并经过验证分析得知:发生此种烂鳃引起的黑头黑背不只是简单的细菌性烂鳃或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发生此种病害且大量发生死鱼已是发病高峰期,解剖可见烂鳃程度较严重,往往已经是造成侵蚀性的烂鳃、镜检部份发现有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隐鞭虫等寄生虫。

1、发病原因分析:

(1)草鱼种质量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2)投料机分布不合理或投料区域长期缺氧

(3)前期由于投喂大量的青草、油菜杆等各类青饲料造成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水质易恶化,部份草鱼种出现严重的鳃霉病继发严重的烂鳃。

(4)前期车轮虫、指环虫、隐鞭虫等寄生虫杀的不够彻底,寄生虫长期寄生,造成后期发生侵蚀性的烂鳃,给后期治疗造成较大的困难。

2、治疗困难原因分析:

(1)治疗方法不对症

(2)盲目选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会加速草鱼种死亡,

(3)病急乱投医,使用多种药物,使用的药物多乱杂,给后续的治疗工作带来不便。

四、预防及治疗建议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对于大量投喂青饲料的池塘,3-4月份一定要做好改底、水质调节工作,建议使用氧化型底改产品如:底得乐、池底安之类,以防鳃霉病的发生。

2、合理排布投料机,注重投料区域增氧和改底。

3、开春后要及时在饵料中拌多维、免疫类产品,以增加鱼的体质、免疫力。

4、4-5月份为车轮虫、指环虫多发季节,一定要做好杀车轮虫、指环虫的工作,一定要选用优质的杀虫剂,杀虫要彻底,以防后期继发侵蚀性烂鳃病发生。

5、做好常规消毒预防工作,建议选用:复合碘或施其乐+硫醚沙星。

(二)治疗措施:

1、第一天杀虫:根据不同寄生虫选用不同杀虫剂,镜检如未发现明显的寄生虫,建议使用伊克(每瓶用6亩/米)+络合铜(每瓶3亩/米)全池均匀泼洒。

2、第二天消毒:水体PH值8.0以上选用施其乐+暴血定(一套用3亩/米);PH值8.0以下选用复合碘溶液一瓶3亩/米全池均匀泼洒。

3、第三天:选用抗毒宁(每瓶2亩)全池均匀泼洒。

4、同时在料台每天泼洒一次恩沙宁+三黄散(备注:用量:恩沙宁、三黄散一至两包,三黄散在使用前用开水浸泡使用效果更佳)

5、内服:每1000斤鱼使用恩沙宁1包+三黄散2包+维西安1包,连续使用5-7天左右。

6、病情稳定后要做好后续的改底、水质调节工作:可以选用底得乐、池底安等氧化性底改产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7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