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疾病名称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为害对象 虹鳟鱼
疾病概述
本病约在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为害虹鳟鱼苗和鱼种,大多呈急性暴发,死亡率高达50%-100%。


病原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ctic necrosis virus,IHNV)。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呈昏睡状,摇晃摆动状游动,继而突然狂游,旋即死亡,是本病特征之一。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时有体表充血现象,肛门处常拖有1条较粗长的白色黏液便,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刚脱卵的鱼苗,其卵黄囊肿胀并有出血斑。鳃贫血,肝、脾、肾色浅,而肌肉、脂肪、鳔、心包膜、腹膜上可见出血斑点。

发病规律 本病以刚孵出的鱼苗到摄食4周龄的鱼种发病率最高,一龄鱼种也偶有患病,二龄以上的鱼不发生此病。以水温8-10℃时发病率最高,超过15℃以上停止发病。

相关推荐

家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本病由病毒引起,通常以为36周龄鸡最易感染,4周龄最多,成年鸡通常不感染。雏鸡常突然发病,病程多为一周左右。本病感染率常为100%,死亡率036%不等。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高达50%。发病鸡精神差,感染后23日拉白色水样稀便,体温高达43C。病鸡常脱水,趾爪单调。病鸡无食欲。腿部、腹部及胸部的肌肉常见血条纹或出血斑。肾肿,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出血。腺胃乳头周围常充血。本病对鸡马立克病和鸡新城疫所免疫干扰显然。

预防本病必须制订威严的卫生防疫制度,选择有效的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流水线。0.2%的过氧乙酸喷雾效果好。预防本病的疫苗有二种:一种是用于雏鸡接种的防毒苗。一种是给1820周龄种母鸡接种的油佐剂法氏囊苗。

治疗:在发病初期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卵黄抗体注射的越早,其治疗效果越好,而在发病的中、后期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其治疗效果不显然)。同时用抗生素拌饲,预防继发感染。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养殖罗非鱼引起大量死亡



今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兽医学院的KuttichantranSubramaniam等研究者首次报道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循环流水养殖的罗非鱼感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并造成大量死亡。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罗非鱼并且引起大量死亡。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在分类上属于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为有囊膜的二十面体结构,直径约为150nm。由于可引起感染鱼类的组织上形成肿大细胞而得名。感染淡水养殖鱼类时习惯上称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海水鱼类则习惯上称真鲷虹彩病毒。该病毒对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鲈形目鱼类(鳜、笋壳鱼、加州鲈等)和海水鱼类(美国红鱼、尖吻鲈、篮子鱼、海鲈、石斑鱼、黄鳍鲷等)形成广泛的危害,能引起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重大疾病。

这次报道的罗非鱼脾肾坏死病毒病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淡水循环流水养殖,主要感染罗非鱼幼鱼阶段,发病罗非鱼鱼苗体长从3.6cm到7.5cm不等,患病罗非鱼死亡率高达50%-75%。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罗非鱼呈现昏睡、白鳃,体腔有大量腹水。ISKNV主要侵袭鱼种的肾脏和脾脏,并表现为受感染细胞明显肿大和造血器官弥散性坏死。在发病鱼的脑组织、脾脏、肝脏、肾脏、肾小球、肠系膜、心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细胞(见图中箭头指示),肿大细胞胞质中含有包涵体。该病毒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垂直途径是通过亲子代纵向传播的,水平途径是通过口、消化道和水介质横向传播的。

罗非鱼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鱼类,细胞肿大虹彩病毒又是我国目前海水、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害,由于之前我国缺乏对罗非鱼该病毒感染的系统监测,对我国养殖罗非鱼是否有该病毒病发生不得而知,今后将是罗非鱼养殖重点检测病害。仅从发病症状不能确诊该病,现场临床诊断建议结合发病症状做脾脏和肝脏、肾脏的组织印片,经过染色后观察是否有肿大细胞出现,是诊断细胞肿大虹彩病毒比较简捷而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将脾脏、肾脏、肝脏等内脏组织用90%酒精保存送实验室用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技术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又称甘博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严重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热性、免疫抑制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89年,该病的强毒力株在英国流行,造成每周死亡鸡30万只,因此又被称为鸡的艾滋病。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养鸡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与鸡新城疫、鸡马立克病一起被认为是危害养鸡业的三大传染病。
一、IBD的临床特征
该病潜伏期为2~3天,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病后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程短,一般为7~8天,多呈一过性;可诱发多种疫病,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患鸡畏寒、扎堆,严重腹泻,极度虚弱,并有不同程度的死亡,典型发病鸡群呈现尖峰式死亡曲线。特征病变是胸肌、腿肌出血,法氏囊出血、水肿或萎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2~3天,最佳组织是法氏囊组织。此外,临床上应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二、鉴别诊断
1.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患病鸡群整体精神状态较好,常见肾脏肿大、苍白,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输卵管有尿酸盐沉积,排白色稀粪,明显脱水;腺胃、肌肉一般无出血。有时可见法氏囊充血或轻度出血,但无黄色胶冻样水肿,耐过鸡的法氏囊不见萎缩或呈蜡黄色。病死鸡气管充血、水肿,支气管黏膜下有时可见胶冻样变性。
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8周龄以上的鸡多发,16周龄以下的鸡较少发生。解剖可见肝脏肿大数倍,又称大肝病;脾脏体积增大,呈灰棕色或紫红色;肾脏肿大,色变淡;肝、脾、肾多见肿瘤;法氏囊无出血、胶冻样水肿和萎缩病变,剖面皱襞有灰白色隆起或结节增生,因瘤体发育而失去原有形态结构。瘤体剖面偶见干酪样坏死或豆腐渣样物质。
3.速发嗜脑肺型新城疫。4~7周龄鸡多发,表现为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可见明显的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法氏囊无水肿或萎缩,但有出血、坏死和干酪样物,()亦可见腺胃乳头出血和盲肠扁桃体出血或肿胀,新城疫HI价测定可达9~11log2(感染IBD的鸡群HI价仅为2~3log2)。
4.住白细胞原虫病。该病由媒介昆虫传播,一般在气温20℃以上,媒介昆虫繁殖快、活动力强时流行严重。患鸡精神沉郁,鸡冠苍白,内脏器官肿大出血,脾可肿大1~3倍,肾、肺出血最严重,胸肌、心肌可见白色小结节或血肿,脂肪组织上有小血肿。
5.包涵体肝炎。5~7周龄的肉仔鸡多发,表现为精神沉郁,贫血,剪开骨髓常呈灰黄色,肝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和坏死,腿肌可见出血斑,法氏囊有时亦可见萎缩且呈灰白色。该病有时与IBD混合感染,从而使症状加重。
6.传染性贫血。1~3周龄的雏鸡多发,表现为精神沉郁,骨髓黄染,鸡皮肤、喙、肉髯和可视黏膜苍白,全身点状出血。特征性病变是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又称蓝翅病;胸腺、法氏囊萎缩。
7.马立克氏病。4~18周龄的鸡多发,表现为外周神经肿大,瘫痪或轻瘫,消化道、性腺、肝、脾、肺等常见肿瘤,虹膜常见混浊;偶见法氏囊萎缩。早期感染IBDV,可增加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
8.球虫病。该病多出现血便,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因腹泻导致机体脱水,羽毛粗乱,皮肤皱缩。用抗球虫药物治疗有效,即可准确鉴别。
9.雏鸡白痢。该病14~21日龄常发,鸡群怕冷昏睡、缩头垂翅,粪便呈糨糊状,肛门常被干石灰样粪便封堵,常伴有肺炎,并可见肝脏肿大、变脆、有坏死点,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10.葡萄球菌病。患鸡表现为各关节肿大,多见皮肤液化性坏死,皮下呈弥漫性出血,法氏囊呈灰粉色或灰白色。
11.大肠杆菌病。患鸡多见肺炎、肝包膜炎和心包膜炎等病理变化,法氏囊呈灰黄色,可见轻度肿大。
12.磺胺类药物中毒。当各种磺胺类药物的用量超过饲料量的0.5%时,连用5天,便会发生中毒。患鸡常表现兴奋,痉挛,不食,偶见麻痹;剖检患鸡可见出血综合征的多种病变(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内脏器官有出血,水肿,脑膜水肿、充血和出血,骨髓黄染),但法氏囊仅呈灰黄色,未见水肿和出血。诊断时,有磺胺类药物用药史,停药后病情好转或停息,即可正确鉴别。
13.霉菌中毒。饲料被黄曲霉污染后,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2~6周龄的雏鸡危害严重,常伴有神经症状,死亡率可达20%~30%。解剖可见肝脏肿大,胆囊肿胀,皮下及肌肉偶见出血;法氏囊仅呈现灰白色,不见萎缩或肿大。
14.禽痛风。各日龄鸡群均可发病,表现为行动迟缓,腿、翅关节肿胀,厌食,衰竭,腹泻,肾脏、心脏、肝脏等内脏器官均可见尿酸盐沉积。因粪尿中尿酸盐增多,肛门周围羽毛上常黏附大量白色尿酸盐。
15.肾病。患鸡常有急性肾病表现,法氏囊多呈灰色,可见轻微萎缩。该病多呈散发,通过询问病史可准确鉴别。
16.雏鸡脱水。一次性大量出雏、过高温育雏或长途运输时,均易引起雏鸡脱水,多在1周龄内发病。临床表现为趾爪干瘪,多为单侧肾脏肿大、苍白,可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肿大,充盈尿液和尿酸盐。
三、小结
IBD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行时要及时上报疫情,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控制该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要按计划进行正确的免疫接种。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育雏期间要尽可能地消除应激因素,适时投放抗应激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防止该病的暴发和继发感染。
(作者联系地址: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科研路2号农牧科学研究院邮编:024031)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的防治


1 流行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疫巴氏杆菌。该病是危害养鸭业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N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

2 临床症状
除部分急性死亡的不表现任何症状外,多数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嗜睡、缩颈、脚软无力、行动迟缓、不愿走动、少食或不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眼眶周围羽毛粘湿,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堵塞鼻孔而造成患鸭呼吸困难。病鸭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多数病例出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歪斜,遇惊扰时转圈倒地或不断呜叫,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3d,有的可达1周。

3 剖检病变
最明显的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及由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情较长者,心包膜与外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渗出物干燥甚至干酪化。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包盖一层厚报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很易剥离。纤维素性气囊炎在胸、膜和颈部气囊最为明显,气囊混浊增厚,可见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甚至与胸膜壁发生黏连。有神经症状的病鸭可见脑膜和脑组织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及培养特性取濒死鸭的脑、肝、心血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和鲜血琼脂培养基,置烛缸中于37℃培养,同时接种半固体琼脂培养基置37度培养。24h后,巧克力琼脂上长出l~1.5mm光滑突起、半透明呈奶油状的菌落。鲜血琼脂上长出光滑湿润不溶血的小菌落。在上述病料接种物中,尤以脑组织接种于平板后长出的菌落最多。半固体琼脂上均无细菌生长。在普通营养琼脂不生长。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胞,菌体大小不一,单个或成对存在,有些呈椭圆形,偶呈长丝状。姬姆萨染色,可见菌体荚膜。赖氏染色可见多数两极浓染。

4.2 生化反应实验 本菌不发酵糖类,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不利用枸椽酸盐,尿素酶阴性,M.R、vP试验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能液化明胶。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改善育雏条件,注意通风、干燥与防寒保温,饲养密度不可过大,定期对场地、用具及饲槽等进行彻底消毒。

5.2 使用菌苗预防 一般使用火活疫苗, 以提高雏鸭对本病的免疫力,l~3周雏鸭进行两次颈部皮下注射有一定效果。在疫群中使用疫苗作紧急预防接种时,可同时应用抗菌药物, 以达到在未产生免疫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流行和减少死亡率。

5.3 药物预防预防用药需多种药物轮换使用,一批鸭后换另一种或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未使用过的药物一般具有高度敏感。治疗时应结合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

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 年7 月30 日,一养鸭户前来求诊,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有一群绍鸭(俗称地方草鸭),数量500 只,在盐城市某一沿河树林中饲养。2014 年7 月18 日,该鸭群(20 日龄)开始发病死亡。病鸭主要表现为体温略有升高,消瘦,食欲下降或停食,咳嗽气喘,拉绿色或灰白色稀便等。畜主曾于鸭24 日龄时,到盐城市某兽医院就诊,就诊时病程达5d,已死亡7 只。兽医师通过临床表现和主要病变进行了诊断,用氟苯尼考类药物进行治疗4d,但效果不佳,仍在不断死亡。至 30 日龄时,鸭群已死亡50 只。

2 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到病鸭心包腔内有大量絮状渗出物,肝脏表面附有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并有少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脾和肾脏肿大,十二指肠黏膜充血,肠管充盈。其它组织脏器无异常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1)涂片镜检:取肝脏作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2)生物培养:将肝脏病料无菌接种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于CO2 培养箱培养24h。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可有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未见到细菌菌落。

4 诊断和治疗

综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治疗措施有:
(1)改善饲养环境。立即将该鸭群迁至通风好、地面干燥的环境中,同时保证饮水清洁和饲料卫生无霉变。
(2)抗菌药物治疗。对该鸭群使用5%硫酸新霉素进行治疗,疗程4d。经过综合治疗后,该鸭群痊愈,未见病死鸭。本次发病死亡50 只,死亡率达10%。

5 小结和分析

(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家鸭多发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多由于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饮水不清洁等恶劣的饲养环境造成的。在该鸭群本次发病治疗过程中,畜主及时改善养殖环境,所以治疗效果比较好。
(2)有条件的地区或养殖场,可开展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
(3) 本病易于大肠杆菌败血症、巴氏杆菌病混淆,在诊断治疗时兽医人员要做好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冶方法


本病是RNA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其中以3-6周龄鸡最易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但以4-6月间为本病发病季节。本病主要通过被病鸡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本病。雏鸡感染本病后对新城疫等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有很大影响,往往造成免疫失败。

症状:

鸡群突然发病,发病后第3天开始死亡,5-7天达到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而康复。病鸡出现减食或拒食、萎顿、羽毛蓬乱,体温升高到43摄氏度以上,排出黄白色水样稀粪。病鸡严重脱水呈现眼窝凹陷,脚爪干枯,个别鸡自啄肛门。

死亡率一般为3%-30%,有的高达50%-60%。

病变:

主要特征是法氏囊受损、肿大2倍以上,后期可萎缩成正常的1/3,颜色由正常的白色变为黄色或黑紫色,浆膜呈胶冻样水肿;腺胃和肌胃处有出血等。

诊断:

本病根据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并结合法氏囊、肌肉、肾脏和腺胃等器官的特征性病变,对典型病例不难作出诊断。对于亚临诊型病例可进行病毒分离、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确诊。本病在雏鸡阶段与新城废容易混淆,注意区别。新城疫病程较长,多发生在大龄鸡,有呼吸和神经症状,也没有肾脏和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防治:

(1)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可参考以下免疫程序。

种鸡:1日龄种雏来自没有经过法氏囊病灭活苗免疫的种母鸡,首免一般多在10-14日龄进行(如果种雏来自注射过法氏囊灭活苗的种母鸡,首免一般多在20-24日龄进行)。二免在首免后3周进行。然后在20周龄和38周龄再用油乳剂灭活苗各肌肉注射1次,从而保证后代雏鸡获得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商品蛋鸡:首免在15-18日龄进行,二免在首免后3周进行。

肉用仔鸡:雏鸡3-4周龄时用弱毒苗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如果仔鸡在本病高发区饲养,并且超过60日龄出售。应在免疫后的3周进行二免。

(2)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由于法氏囊病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一旦环境被污染,将长期存在。因此。对环境、鸡合、笼具、用具、地面、种蛋等要彻底清洁消毒。严格限制人员进出鸡合、并进行消毒。

(3)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鸡场一旦暴发本病,要隔离病鸡,用福尔马林、强碱或酚类制剂等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给鸡群充足的饮水,饮水中加糖、0.1%的盐和适量的抗生素。对发病初期的病鸡和假定健康的鸡,全部使用接氏囊病高免血清,每只鸡肌肉注射0.4-0.6毫升或者注射1-2毫升高免卵黄液进行治疗。治疗后10天用两倍量的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接种。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对鸭群的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防治此病的重要工作,诊断时可依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的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在治疗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了盲目用药的出现,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发病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的群体为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以养鸭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症状是引起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使得鸭群的死淘率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该病与养殖环境以及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饲养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等,极易引发此病。另外,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没有做好鸭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使得温度忽高忽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够充足和全面等也会引起鸭患传染性浆膜炎。

2、流行病学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触性、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的传染性疾病,1~8周龄的雏鸭为易感群体。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其中以2~3周龄的发病率最高,8周龄以上的雏鸭则很少感染此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是可以带菌成为传染源。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并且各个品种的鸭都可以感染此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由呼吸道或者伤口感染,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受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空气、尘土等。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环境不良,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到位导致的舍内空气质量较差,过于潮湿,卫生条件不良,从而使得鸭的免疫力低下,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所提供的饲料的营养物质不足或者缺乏,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维量元素而诱发此病。该病的传染性极强,感染率很高,有时可达到9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80%,给鸭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养鸭业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3、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潜伏期为1~3天,个别病例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通常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病例则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病鸭表现为精神萎顿,缩颈、嗜睡、腿软弱而且不愿意走动,或者行动起来步伐蹒跚,共济失调。有的病鸭会伏卧于地面不起,常离群独处,食欲不佳,采食量严重的下降,甚至会出现食欲废绝、不食的现象,但是饮欲增强,饮水量增加。在发病后期,病鸭的双翅下垂,皮肤干瘪,有关节炎,斜颈、转圈、倒退,身体逐渐的消瘦,有的还会发生瘫痪。病鸭的眼和鼻孔内有浆液性或者黏液性的分泌物,严重的病例在从眼部和鼻孔内流出浓性分泌物,使得病鸭眼周的羽毛黏连,有的还会发生脱落。鼻孔内的浆液状或黏液状的分泌物在鼻腔内凝固后会发生堵塞,从而导致病鸭呼吸困难,出现张嘴喘气的现象。病鸭还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所排粪便为黄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有时还会发生腹胀。

病鸭在发生死亡前,濒死时有神经症状出现,痉挛性的点头或者摇头,两腿向后伸直,颈部向后背,呈现角弓反张状,尾部轻摇,不久后会抽搐死亡,一般病鸭从出现明显的症状到死亡的时间鸭较短,约为1~2h,很少超过半天。有的病例还会呈阵发性的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天后死亡;亚急性或者慢性病例多发生在日龄较大,或者病程较长的鸭身上,一般为4~7周龄,病程在7天以上。病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缩颈、双腿软弱无力,不愿走动,饮欲增加,伏卧不起。少数病例还会出现头颈歪斜,遇到惊扰会不断的鸣叫,转圈或者倒退,死亡率较低,可长期存活,但是病鸭的生长发育不良,或者停止生长,最后衰竭死亡,还易被其他健康鸭践踏、挤压而死。有少数的病例有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的现象。

4、剖检变化

该病主要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在浆膜的表现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一般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脱水,肝脏以及脾脏肿大,心包液增加,在心外膜的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病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较为明显,在心包囊内有淡黄色的纤维素填充,使得心包膜与心外膜黏连。肝的表面覆盖一层质地均匀、呈现灰白色或黄色的透明状纤维素伪膜,质地脆,易剥离。肝脏呈土黄色或者棕红色,多数肿大,(下转63页)

(上接54页)实质较脆,病程较长者的肝表面有淡黄色团块,有的在肝脏表面还会有出血点。多数病例的脾脏肿大,表现有纤维素膜,呈斑驳状,表现有灰白色的坏死斑点,日龄较大的病例的脾呈大理石状。大多数病例的气囊壁增厚,气囊混浊,附着有纤维性渗出物,与胸腹壁黏连,严重的病例气囊内有灰白色的块状物。少数病例会出现输卵管炎,输卵管发生肿胀、出血,其中蓄积大量的干酪样物质。部分病鸭的肠道充血,其中以十二指肠较为严重,表现有黄色分泌物,直肠内有白色或者绿色的稀粪。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剖检时可见脑充血、水肿,有的还有小的出血点。慢性病例还会出现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大,切开可见关节液增多。

5、实验室检查

镜检,可采取病鸭的肝、脾、脑组织或心血、心包液涂片,用经瑞氏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椭圆形或圆形的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则可以确诊为此病;细菌分离培养法,是无菌采取病鸭的肝、脾、心血、心包液接种在血液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在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8h后,可在备注培养基上生长出不溶血、圆形、光滑突起的菌落,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无菌落生长。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结果该菌对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敏感,对阿奇霉素中敏,对土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6、防治方法

预防。合理的建设鸭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减少雏鸭接触病原的机会,所以要保证场地不受污染,这就要求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工作,包括舍粪污的打扫,舍内工具、设备的清洁工作,并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给鸭群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的饲养环境,还应每周都进行1~2次的带鸭消毒工作,以减少病原对雏鸭的侵害。在冬春季节要加强舍内的保温工作,但是要注意适当的通风,在保温的同时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调控好舍内的相对湿度,避免舍内过于潮湿。根据不同雏鸭的不同日龄合理的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将其调整到适宜的范围。在饲养过程中要减少应激的发生,避免在运输、驱赶、饲养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要给雏鸭提供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营养物质的全面且配比均衡,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量,可以在雏鸭的日粮中添加一些保健类药物,可以提高雏鸭的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饲料以及饮水的卫生。另外对该病有效的预防工作是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接种的疫苗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分别在10~14日龄和2~3周龄各接种1次。

治疗。对病鸭及时进行隔离,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做到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方案可参考为给病鸭注射鸭疫里默氏灭活菌,使其产生免疫力,在未产生免疫力前可以使用氟苯尼考拌料饲喂,连续饲喂5天,可给病鸭注射恩诺沙星等。另外在病鸭的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可以降低感染鸭的死亡率。还可加入多种维生素来调整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发病期间,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消毒工作,每天都要进行带鸭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避免温差较大。将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的蔓延,并彻底的消灭病原。

病症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墨汁负染见有荚膜。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该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分为8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问答
问:什么是鸭传染性浆膜炎?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何特点?
答: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75%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7~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可带菌而不显临床症状。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怎样传播?
答:经与病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病鸭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答: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危害有哪些?
答: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5%~75%不等。病菌易出现交叉感染,使疾病长期存在于鸭场内,严重影响鸭只生产性能的提高甚至危及其生命。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哪些症状?
答: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应如何防治?
答:(1)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2)对鸭舍进行经常性消毒。(3)免疫接种:选用优质高效的疫苗,例如: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雏鸭7-10日龄每羽皮下注射0.3ml,成鸭每羽皮下注射0.5ml可获得良好的效果。(4)药物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多种抗菌素极易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


1流行病学

传染源。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尤其是其头部、胴体和蹄部含有大量病毒。病猪可通过该口腔和鼻腔排出病毒,能够持续大约10天,还能够经由粪便排出病毒,可持续6~12天,在病毒血症阶段,所有脏器都含有病毒。

易感动物。该病唯一的自然宿主是猪,且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其中仔猪相比于成猪要敏感。其他动物,如黄牛、水牛、奶牛、野鸡、山羊、绵羊、马以及驴等都不会发生该病,而人类在一定程度能够感染。

传播途径。病毒主要是经由损伤的皮肤直接侵入到猪只的蹄部、口腔上皮组织和鼻腔,并形成典型的水疱,也能够直接经由口腔感染,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并随着血液循环侵入到机体的敏感部位,从而形成水疱。一般来说,该病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或者采食含有病毒但没有经过消毒的屠宰的下脚料和泔水而造成传播。病猪排出的尿液、粪便以及污染的运输车辆、饲养工具或者接触过病猪的工作人员都能够造成传播。另外,病死猪如果埋葬在浅层土壤中,其中的蚯蚓体内、体外都会存在病毒,也能够导致该病的发生。

流行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在气候寒冷且潮湿的季节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往往呈地方性流行,但流行速度比较缓慢,传染力度相对较弱。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即不同饲养环境具有不同的发病率,一般在10%~100%范围内变化。当环境过于潮湿、猪群饲养密度过高以及频繁调运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常在70%~80%,但具有较低的死亡率。猪只在散养条件下,基本不会暴发该病。

2.临床症状

猪只感染病毒后,主要是在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趾间形成水疱和溃疡,通常是在口腔内的舌面、上膛硬腭以及趾间和蹄冠出现水疱。发病开始时,往往容易被忽视,之后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3℃,行走不稳,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且蹄部明显肿痛,形成水疱,初期疱内为淡黄色或者无色透明的溶液,后期逐渐变得浑浊,发生破裂后会凝结形成棕色的痂,将痂皮剥去后能够看到鲜红的溃烂面。蹄冠存在水疱时,严重时会导致蹄壳发生脱落。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0.3mL高免血清、0.ImL环球之星注射液、0.1~0.2mL黄芪多糖注射液,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病猪也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mL克毒先和2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混合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当病猪的水疱破裂后,对于没有发生破裂的水疱可使用经过消毒的针挑破,接着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2%明矾水清洗干净,最后涂抹适量的紫药水或者碘甘油,每天2次,直到彻底痊愈。

中药治疗。取18g连翘、20g生地黄、18g茯苓、20g水牛角、lOg川连、18g竹叶、lOg栀子、18g赤芍、18g玄参、lOg黄芩、18g丹皮、lOg桔梗、60g生石膏,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症状加减,确保治疗效果明显。病猪具有典型症状的可增加川连、生地黄、生石膏、水牛角等四味药的用量,分别为20g、30g、120g、60g,除去竹叶,再添加30g青叶、60g薏米仁;具有温和型的可增加30g青叶、20g茯苓;呈隐性型的要除去栀子、知母,桔梗、竹叶,添加30g苦参、30g猪苓。中药混合后放人锅中,添加4000mL清水,煎煮至剩余lOOOmL药液,给病猪直接灌服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以上药量适合大约10只体重在25kg的病猪使用,具体还要根据其数量和体重按比例进行增减。同时,取lOg儿茶、20g黄连、lOg硼砂、lOg苦参、30g黄柏、30g青黛、50g蜂蜜,将中药全部粉碎,使用六号筛过滤,混合均匀后装入瓶中备用。用药前,先在患处使用消毒药进行清洗,并根据形成病灶的大小取相应的药末,添加适量蜂蜜调和均匀后涂敷在患处,每天1次。持续使用外用药,直到病灶恢复,且颜色正常后停止。

免疫预防。在受疫病威胁区和疫区可接种疫苗来预防发生该病。猪只通常使用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机体肌肉注射疫苗经过4--8天就能够产生免疫力,保护率能够达到80%左右,且至少能够持续6个月保护。另外,猪只也可使用仓鼠组织灭活苗和细胞培养灭活苗,也具有非常好的免疫效果。

切断传播途径。病猪污染的垫料、饲料要立即进行消毒或者采取销毁处理,定期对猪舍、饲养工具进行消毒,最好禁止不同猪舍同时使用一个排水系统,尤其是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圈舍、场地内的污物及粪便要每天进行清除,确保清洁、干燥。供给清洁且温度适宜的饮水,禁止饮用冰冻水和污水。加强食欲安全意识。经常清除场内存在的废弃物,如塑料纺织物、铁丝.铁钉、塑料袋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彭县似[鱼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