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养殖常见病链球菌病的处理方案


外用药方案:

对于有蓝藻、pH高、氨氮亚硝酸盐高、水浑、水肥的池塘,先用相应产品进行初步调节,再进入以下环节。投喂药饵前停料2-3天,停料第1-2天,全池泼洒“百毒速解”(1.5亩·米/罐/400g)或“绿多宝”(2亩·米/瓶/1000ml),消除水体之前用药毒性或残留,停料第2天或第3天,全池泼洒“爽底安”(2亩·米/袋/500g)或“底优净”(3亩·米/袋/500g)进行改底,增加水体溶氧,缓解应激因子,促进患病鱼类进一步摄食药饵,利于药效发挥。第3天或第4天再投喂药饵(见内服),在投喂内服药的第3天和第7天再全池泼洒“鲢鳙出血停”(2亩·米/瓶/200ml)+“菌毒必灭”(2亩·米/瓶/500ml)或“草本益康露”(2亩·米/瓶/1000ml)进行消毒。

同时内服:

病情较严重时,将“链球快克”2包+“肝泰乐”2罐+“草本益康露”1瓶,有出血症状时,再配合“百利康”1罐,混合一起拌80-100斤饲料,连喂7-14天,每天1-2次。

相关知识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之链球菌病防治技术介绍



链球菌病是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多发病之一,对其危害非常大。此症状主要流行时间为7~10月初。尤其是今年高温期,华南三省(广东、广西和海南)罗非鱼发生此病,导致大面积死鱼情况的发生,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1、预防措施

(1)大力提倡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要改变以前传统的养殖模式,不能发展传统性的养殖(如珠三角地区很多地方通常是鱼-猪混养,鱼-鸡、鸭混养)。因为很多病菌包括链球菌是通过鸡、鸭、猪的排泄物感染到罗非鱼体。

(2)清塘要彻底,清塘后,要曝晒池塘至龟裂,使用多年的池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氧化。

(3)投放鱼苗时,投放的密度要合理,建议吉富系列放到1200~1500尾/亩,奥尼系列放1200~1800尾/亩,不要过密。

(4)加强日常监控,定时检查鱼的活动、投食等部状况,发现患有链球菌病鱼时要及时防治。水质要保持良好,经常换水,定期消毒。

2、治疗措施

发现病死鱼,立即停止投喂饲料,在一两天后采取如下措施:

(1)内服:维生素C(0.2克~0.3克/公斤饲料),10%氟苯尼考(1克/公斤饲料),或者氟哌酸原粉(1克/公斤饲料),连续服用5~7天,效果更佳。

(2)同时要进行水体消毒:用8%二氧化氯粉剂进行水体消毒,2~3亩/公斤,隔天一次,连续两次。

(3)水质较差时,可多开设增氧机或用生物制剂进行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


专家详解罗非鱼链球菌病


近期,华南地区养殖罗非鱼出现链球菌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重很快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罗非鱼饲料经销商、罗非鱼出口企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表示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受灾各地都在积极找寻治疗方法,期望将损失减至最少。

肝胆病和链球菌病,孰先孰后?

据业内初步预测,导致今年罗非鱼大面积发生链球菌病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今年多数罗非鱼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胆综合征,容易引起鱼体抗病力下降,链球菌伺机入侵机体;链球菌病出现由慢性发作转变为急性发作的可能;近期来华南地区高温少雨,水温比往年偏高,水质容易变差,病害有加重和频繁趋势;与较密集的放养密度相关。其中,第一个因素为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罗非鱼面临的两大病害肝胆病和链球菌病,部分人认为链球菌病可引发罗非鱼肝胆综合征,一部分人则认为肝胆综合症可引发链球菌病。总的来说,就是有许多人根据经验把二者当作继发性感染,就以上争议和观点看法,笔者采访了大连海事学院鱼类疾病防治专家杜佳垠教授。杜教授介绍:肝胆综合征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链球菌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两者概念不同。罗非鱼感染链球菌病后,会表现出肝损害、脑神经受损及肾脏受损三方面的症状,具体表现是肝呈土黄色,眼球突出甚至脱落,鱼在水里打转,肾脏变成血糊状等。由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菌直接进入罗非鱼头部,损害其神经,所以病发初期不会出现大量同时死亡,但会持续很长时间。整个养殖过程死亡过程中,发病率可逐渐提高,由0.1%提高到1%。虽然比例较低,但当养殖产量足够多时,死亡数量相应提升也是骇人的,特别是罗非鱼高密度网箱养殖时,每网箱死亡率每天2条~3条上升到每天30条~50条;池塘养殖其死亡率由当初每天10条上升到每天100条~200条。罗非鱼肝胆综合症与饲料的构成及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尤其与饲料里B2的缺乏以及环境的恶劣有关,一般情况下肝胆病等营养性疾病不会引起养殖鱼类较大的死亡率,只有传染性疾病才会蔓延如此迅速。准确地说,患上链球病菌的罗非鱼会表现出肝胆病的症状,但不能肯定链球菌病一定由肝胆病引起。因此,将肝胆综合征和链球病菌分个前因后果不科学。当然鱼类疾病的发生和水体环境及自身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在罗非鱼养殖的初期都不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因为初期养殖规模较小,密度也不大,水体环境较好,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养殖密度的改变,环境保护难度加大,罗非鱼就极可能感染传染性疾病。

疫苗能否担当罗非鱼救世主?

笔者还注意到,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的信息也被炒得沸沸扬扬,部分罗非鱼养殖户的养殖池幸免遇难,但也在到处找寻链球病菌的疫苗。

首先要澄清的是,所谓疫苗即作为防治之用,主要用于预防,对于已经罹患链球菌病的罗非鱼来说,没有效果。其次现在链球菌病还在控制试验中,目前使用国标鱼药里的抗菌药物几乎效果甚微。有关单位目前正研究使用抗菌药+抗菌肽+溶菌酶复方进行应用试验,效果还在期待中。当然,疫苗的生产是方向,日本及欧美等地都研发生产了疫苗用于链球病菌的预防,但如今疫苗的短期出现不太现实。无论是从研发及实施上来说,疫苗研发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谈开发需要时间,单讲病原体的研究,难度就比较大。链球病菌在多年的发展以后,病原体不再是海豚链球菌等常规病原体,迄今,已发展为8种,分别是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副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海豹链球菌、格式链球菌、鱼乳链球菌和沙氏链球菌。疫苗开发除确认致病原外,还要确认使用是否有效果的,必须做抗体的检测试验(具体操作通常在使用疫苗10天后,在血液里就应形成抗体,形成抗体就说明会对此类病原感染的鱼类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形成抗体就说明会对此类病原感染的鱼类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据广东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负责链球病菌研究项目的李兴安教授认为,目前危害华南地区罗非鱼养殖的主要致病病原体是海豚链球病菌,该所目前的疫苗研究也是主要针对海豚链球病菌,然而疫苗的完整开发肯定是要囊括所有致病原,各个击破。再者,鱼类疫苗的接种分为注射、浸泡和口服,罗非鱼是典型的密集养殖,注射和口服所花的人力和财力都比较大,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鱼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浸泡相对理想,不过开发难度更大,效力也较难保证。

对于已发生病患的养殖塘来说,及时找寻专业人士,因地制宜地调查水质和环境,查询缘由,配合使用专业药物,才是解决之道。

专家指导罗非鱼防治链球菌病



链球菌———罗非鱼世界的H1N120xx年的罗非鱼在遭遇价格滑铁卢的同时,又面临着大规模的暴发性疾病———链球菌的威胁。被广大养殖户、众多媒体称为“绝症”的链球菌病,作为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最早出现在1957年日本淡水养殖虹鳟病例中,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国内最早的链球菌病发生于1982年,距今也有20年的时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深刻详尽地研究,然而作为细菌性疾病,链球菌病病原体种类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水产养殖的严重威胁。

今年以来,整个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海南、广西三地,遭遇史上严重罗非鱼链球菌病,损失重大,所有主养区域无一幸免,密度大、水质差的水体罗非鱼死亡率较高,不同品种中生长速度快的、同品种中规格大的死亡率较高,发病水体普遍死亡率在20%~40%,最高死亡率甚至达到60%。其实在20xx年,就有来自罗非鱼主产区的消息称,出现链球菌病,但当时该病只是局部出现。目前从各地养殖户的情况看,对该病暂无固定的有效医治方法,而少数养殖户病急乱投医,鱼病发生后使用大量兽用或者违禁抗生素现象频繁,如土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磺胺嘧啶、阿莫西林、甚至头孢类药物等。由于鱼一旦发病,基本不会进食,所以口服药物的效果往往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又常常延长喂药时间或增加用药量,这样很容易诱导产生抗药性更强的菌株。

在此介绍专家综合防治思路,通过提高水体溶氧、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提高水位,稳定水温,减少投料等方式缓解应激因子,然后对水体进行适当消毒(以不影响水质为前提),同时内服抗菌药、保肝护肝药和营养保健品,最终达到根治的目的,应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水质处理方案。换水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当换掉部分池塘底层水;藻类生长不佳,pH值低于7.5,混浊的水体,先使用净水类产品净水,3小时后使用有机酸或腐植酸钠解毒;若水体不混浊,藻类生长良好,直接使用有机酸或腐植酸钠解毒即可;第二天天气晴好时,用“肥爽+先得纯芽胞杆菌”或“调水王2号+肥水灵”肥水调水;两天后藻类生长良好,水色发亮时,再用二氧化氯或苯扎溴氨溶液消毒水体。

抗菌内服方案。上午内服“强力霉素+复方三黄粉+维生素K3粉”或“氟本尼考+复方护肝药+维生素K3粉”,下午内服“高稳维C+加酶多糖”或“水产多维+加酶多糖”,连喂5~7天。

切记不可乱用疫苗!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两年内难应市据悉,广东、广西某些科研单位正在研发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目前已经开展了小范围的养殖生产实验,效果明显。由于疫苗产品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先向管理部门申请进行中试,而目前链球菌病疫苗还未正式进入中试阶段,所以链球菌病疫苗距离正式推向市场尚有较长时间。

9月4日,广州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负责链球菌病疫苗研究项目的李安兴教授表示,通过分析从病鱼体内采集的细菌,可以确认,当前危害华南地区罗非鱼养殖的主要致病病原是海豚链球菌。课题组从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的罗非鱼养殖场采样,分离出了不同的海豚链球菌菌株,经过对比筛选后,选取适合的菌株灭活后制成了疫苗。

根据实验室数据,用体重46克的尼罗罗非鱼在接种疫苗以后,通过人工感染海豚链球菌,可以达到95%~100%的相对保护率。李教授透露,经过一系列筛选,目前疫苗的配方已经确定下来,并且在茂名等地的外塘罗非鱼养殖场,进行了小范围生产试验(免疫对象为50~100克尼罗罗非鱼),相对保护率在85%~90%之间,使用成本约为每尾5分钱,保护期可达6个~8个月,效果明显。

除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也开展了相似的疫苗研发。据该研究所在7月~8月份,于广西某水库罗非鱼网箱养殖基地的实验报告显示,为1300尾200克~400克规格的鱼注射免疫15天后,经过两个月时间,相对保护率达到97%,效果同样明显。该研究所研究人员陈明称,该疫苗也采用灭活菌株制作,在南宁、北海地区进行过小规模生产实验,既有网箱养殖也有土塘养殖,从多个数据分析,平均相对保护率可达到90%,注射疫苗成本每尾3分~4分钱,效果最好的试验点,注射免疫成本仅每尾1分钱。

参与研发疫苗的专家表示,由于疫苗不是药,对已经感染发病的鱼是没有效果的。疫苗的有效成分是灭活的病菌,要特别注意使用方法,通过对比发现,在鱼长到50克~100克的时候进行免疫,能够使鱼发育出对链球菌有抵抗性的免疫系统,效果最佳。

从现在各产区反映的情况看,链球菌病的传染性比较强,尤其在养殖密度较高的鱼塘,以食物为主要传染途径,而且体型大的鱼更易感染发病。专家们称,正在开发中的疫苗的使用方式均为注射使用,为了养殖户使用方便,他们力图研发出使用方法为浸泡或口服的疫苗产品。由于疫苗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向管理部门申请进行中试,而目前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还未正式进入中试阶段,所以,疫苗如要正式推向市场,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链接:链球菌病因链球菌感染引起,其显著特征是,病鱼眼球突出、充血、出血,眼角膜混浊发白、水晶体及玻璃体混浊,严重的甚至眼球脱落,同时会出现肝脏、胆囊、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和胃积水或积黄色粘液、下颚及两鳃盖下缘有弥漫性出血等症状。该病流行于春、夏和秋季,流行高峰期为7月~9月,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常常是因为鱼体应激而暴发,应激因素有低溶氧、氨氮或亚硝酸盐过高、养殖密度过大等,因饲料质量引起的鱼体免疫力下降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7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