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腹叶须鱼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建议

yz023.COm

裸腹叶须鱼为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大型鱼类。目前在长江通天河、沱沱河,澜沧江扎曲、扎青及香曲河尚有一定的资源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涉水工程修建、气候变化等因素,裸腹叶须鱼的天然资源量急剧减少,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关键词:裸腹叶须鱼;长江;澜沧江;保护

1裸腹叶须鱼生物学特性

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kaznakoviNikolsky)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叶须鱼属(PtychobarbusSteindachner),别名:裸腹重唇鱼。

体修长,略呈圆筒状,体前部较粗壮,尾部渐细。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深弧形或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前缘。唇很发达,左、右下唇叶在前端连接,连接处后的内侧缘各自向内捲曲。下唇表面多皱纹,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附近有长须1对,末端达前鳃盖骨前缘。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软,后缘无锯齿。臀鳞发达,自腹后部沿肛门两侧直达臀鳍基后部,腹膜黑色。身体背部铅灰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有小型不规则的圆斑,腹部灰白色。头背面、背鳍、胸鳍和尾鳍上有多数小黑点。

生态:常年栖息于高原江河中,为高原常见底栖性冷水鱼类。较小个体常栖息于岸边流速较缓处。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摇蚊幼虫为食,另外兼食多种硅藻。每年4、5月份为繁殖季节产卵盛期。

地理分布:产于青海唐古拉地区、玉树曲麻莱、治多、称多、囊谦、杂多、西藏江达、那曲、聂荣、左贡、邦达及四川西部石渠、岗拖、巴塘等水域,我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干支流皆有分布。

2致危因素

2.1人类活动

生活垃圾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上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源及澜沧江源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量不可降解工业垃圾的入侵和外来游客的涌入进一步威胁到生态环境已经极为脆弱的三江源区。垃圾处理问题刻不容缓,如果这些产生的垃圾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对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将存在潜在威胁。

2.2涉水工程修建

近年来,水电开发建设和水生生物保护的矛盾不断凸显。据调查,长江源头规划建设水电站1座,为牙哥电站,澜沧江源头已建电站5座,分别为杂多县扎曲龙青电站、囊谦县扎曲电站、香曲电站、扎曲白扎电站、子曲下拉秀电站。工程建设使自然水系被人为分割,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了物种交流,导致部分物种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工程建设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这种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是不可逆的。

2.3气候变化

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造成长江上游雪线上升,冰盖萎缩、雪山消融。在长江源头和上游地区,雪峰冰川是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形式。冰川的消融对源头区水资源的季节性分布将带来直接影响,长此以往有可能改变长江上游水资源的总量及其水生生物资源。

3保护建议

3.1渔政监管,规范放生

在三江源所属各县成立渔政管理机构,依法开展长江源区及澜沧江源区水生生物管理工作,切实把水生生物纳入到有效的管理范围。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在一些重要和敏感水域,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对当地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禁止民间放生活动,探索和引导当地群众规范放生。

3.2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通过对裸腹叶须鱼习性及“三场”的调查,在重要产卵场所设立标志牌,组织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原地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3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目前,增殖放流对土著鱼类资源量的恢复成效显著,发挥了其良好的生态效益,通过对裸腹叶须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探索裸腹叶须鱼的繁殖习性,开展增殖放流,以达到保护和恢复资源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武云飞,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成都: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申志新,吕连印,张惠琴,等.玛柯河珍稀鱼类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水产学杂志,2013,26(3):47-50+55

李柯懋,高桂香.厚唇裸重唇鱼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建议.河北渔业,2012(6):18-19+25

(收稿日期:2015-11-27)

相关知识

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简介


鲟鱼类是大型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较珍贵的鱼种。目前全世界已发现鲟鱼25种之多,其中我国有八种鲟鱼分布在长江、黑龙江等水系。除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史氏鲟、达氏鲟、小体鲟等都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鲟鱼分洄游型、半洄游型和淡水定居型三种生态类型。目前在我国八种鲟鱼中,中华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由于其资源有限,且成熟期较长,不能提供大规模养殖所需的大量鱼种。

俄罗斯是世界上拥有鲟鱼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16种。其中以俄罗斯鲟、闪光鲟、裸腹鲟、西伯利亚鲟、小鲟、欧洲鲟、史氏鲟和达氏鳇等种类。俄罗斯鲟鱼主要分布于里海、亚述海、黑海及与之相通的河流。除部分是洄游性种类外,还有部分为定栖类。

鲟鱼类具有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群体年龄结构复杂、小鱼成活率低、补充群体较少的生物特点。鲟鱼一般是春季开始洄游,结束于秋季,春季洄游型是当年产孵,秋季洄游型是第二年产孵。初次性成熟年龄为:雄性7-9龄,雌性11-13龄,产孵期为4-6年。鲟鱼个体大而著称,一般捕捞群体的体长为14米,体重为20-400公斤,最大者可达5米,体重超过一吨。

1.池塘条件:

池塘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鱼池的面积以3-5亩,形状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的淤泥小于10厘米,如是水泥水池,面积50-300米不限,池深2米。

2.对水质的要求:

DO大于等于5.0MG/L,PH:6.5-8.0,NH4小于等于0.0125MG/L。

需要注意的是鲟鱼对氯特别敏感,即使水产有微量的氯离子也会导致鲟鱼死亡。

3.鱼种放养:

池塘在放养前进行生石灰消毒,每亩用10公斤左右,然后干塘日晒。于放养前峡谷周注水,水深为2米。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

鲟鱼的承受水温为1-30摄氏度,生产商品鲟鱼的最佳水温为20-24摄氏度,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摄氏度,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摄氏度,应及时注新水。

4.饲养管理:

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日投饵率3%,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投饵率,当鱼达到1公斤以上时,日投饵率不超过1%。由于鲟鱼怕光,所以投喂时间为每天黎明和黄昏各一次。

两爪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



两爪鳖以其酷似猪鼻的突出吻鼻和与海龟极相似的鳍状四趾及绅士般的泳态等特点,极具观赏价值,现已成为京沪宠物场上观赏种类,加之其肉质细嫩,因此可望开发为多用途的良种鳖(龟)。
1 名称、分类地位及其分布
其拉丁名为Carettochelys。
3.4投喂驯食
通常两爪鳖喜在水底觅食,但沉性饲料不易观察到吃食情况,为在透明度较低的养殖水体中便于观察其吃食、活动、检查存活等情况,提高饲料利用率,提倡采用浮性颗粒饲料。用“声诱、定时、定位”诱食效果好的膨化浮性颗粒饲料来驯食,一般经4--6d,即可上浮吃食。
日投饵率:在驯食成功后,浮性颗粒饲料(CP含量应大于45%)的日投饵率可控制在1.8%--3.0%。
投喂方法:每天于08:00、17:00左右分2次投喂,采用手撒式把饲料投在吊网附近和光线较暗的部位。
3.5 水质控制
首先应尽快使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在20cm左右,为此须向池中泼洒发酵好并消过毒的有机肥滤汁(每立方米水泼1㎏)。更快并有防治病作用的办法是向池水泼洒0.8×10-6红霉素和2.0×10-6的痢服平;也可泼洒800×10-6的PSB或EM菌液原液12×10-6,但这须避开上述药物。每天用虹吸方法排出池(箱)底部粪污残饵。
3.6 病害防治
由于该种鳖有着极像海龟的鳍状四趾,有人竟把两爪鳖放入有较高盐度水中,以至引起死亡,必须养在淡水中;该鳖还有相互追咬的特点,应在养殖水体内加置吊网水草或掩遮物,也可泼洒无毒的绿色或浅红褐色的色素水,以降低水的透明度,还可泼施高浓度的PSB等微生态制剂。最好采取隔格式单只养殖。
已被咬伤背甲缘板的病鳖,应取出,对伤口抹消毒剂,涂以消炎生肌膏或红霉素软膏,如已有病痂,应去痂、消毒、涂药。
蚂蝗(水蛭)是鳖的害虫,吸吮其血,危及其生存,应定期检查鳖体肢窝,发现水蛭可将鳖浸于3%的碘盐水中25min左右,使水蛭自行蜕落,然后对患处涂消炎生肌膏。

裸腹鲟


[学名]: Acipenser nudiventris Lovetzky
[资源名称]: 裸腹鲟
[别名]: 鲟鳇鱼
 
[形态特征]:
 
体长筒状,腹侧较宽坦,背侧较窄,向后较细尖。头大,背侧被骨板。吻突出,稍平扁,小鱼较尖。眼小,圆形,侧位。眼间隔很宽。鼻孔两个,位眼稍前方。口腹位,横裂状,能伸缩,上下颌均无牙。下唇完整,中间不间断。吻腹面有须4条,距口较距吻端为近,均有发达的突起,外侧须较内侧长。鳃孔大,侧位。鳃4个,不完全为鳃盖覆盖。鳃丝长约为眼径3倍。鳃耙宽扁。有假鳃。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在眼与鳃孔背角之间有一喷水孔。
 
[原产地区]:黑海、里海及咸海流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原产黑海、里海及咸海流域,1933-1934年移植于巴尔喀什湖流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肉食性底层鱼类。

裸腹片唇鮈


中文名称 裸腹片唇鮈
拉丁名称 Platysmacheilus nudiventris Lo,Yao et Che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片唇鮈属
拉丁属名 Platysmacheilus Lo,Yao et Chen,197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2~13;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4~5。下咽齿1行,5~5。侧线鳞39~41;背鳍前鳞13;围尾柄鳞12。体长为体高的4.6~6.1倍,为头长的4.5~5.2倍,为尾柄长的6.5~7.5倍,为尾柄高的10.6~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3~2.9倍,为眼径的3.2~4.3倍,为眼间距的3.1~4.0倍,为尾柄长的1.4~1.6倍,为尾柄高的2.2~2.8倍.体较细长,前部近圆筒形,尾部测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稍隆起,腹部圆.头较短,头长稍大于体高.吻钝,其长度等于或稍小于眼后头长,在鼻孔前方下陷.眼略小,位于头的侧上方.眼间较平,眼间距约等于眼径.口下位,较宽阔,略呈横裂.上下颌具发达的角质边缘.唇发达,上唇有1排较大的乳突,下唇向侧并向后扩展成一横的长方形薄片,上面具许多细小的乳突,后缘游离,中央无缺刻,两侧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口角具须1对,其长度小于眼径.鳃耙不发达.下咽骨宽;下咽齿纤细,末端稍呈钩状.鳞圆形,腹面自腹鳍基以前皆裸露无鳞.侧线完全.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为大.胸鳍大,末端稍圆,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置在背鳍起点之后,与背鳍的第二、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约位于腹鳍基与尾鳍基之间的中点.尾鳍分叉,上下叶末端稍圆.肛门较近腹鳍,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前1/3处.

脊椎骨4+34.鳔2室,很小,其长度略大于眼径而小于头长的1/2,前室横宽。呈扁圆形,包于初质膜囊内,后室微小,为一指状突起,露于囊外.肠较长,其长度为标准长的1.7~1.8倍。腹膜灰白色。体呈暗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有10个左右大小不同的黑斑,背鳍和尾鳍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其余各鳍灰白色。

裸腹重唇鱼


中文名称 裸腹重唇鱼
拉丁名称 Diptychus kaznakovi (Nikolsky) [Ptychobarbus kaznakovi]
地方名称 花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重唇鱼属
拉丁属名 Diptychus Steindachn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2~3,8;臀鳍条2,5;胸鳍条1,17~19;腹鳍条1,8;侧线鳞98[(33~34)/(19~27~V)]117。下咽齿2行,34~~43,鳃耙外侧14~18,内侧20~24。体长为体高的5.1~6.3倍,为头长的3.6~4.2倍,为尾柄长的4.3~6.7倍。头长为头高的1.6~2.1倍,为头宽的1.8~2.5倍,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间距的2.9一3.8倍,为眼径的4.5~7.1倍,为.口宽的4.3~5.6倍,为须长的2.1~3.1倍,为背鳍软刺长的1,2~1.7倍。口宽为口长的1.3~1.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3.2倍。体长形,略呈圆筒状;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马蹄形;下颌前缘无锐利的角质;唇很发达,左右下唇叶的前%部分互相连接,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下唇表面光滑或具有皱纹,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口角有长须1对,其末端到达或延伸超过前鳃盖骨。身体上部被覆细小密致的鳞片、侧线下第10,19列鳞片以下开始逐渐退化,隐埋于皮肤中,整个胸腹部裸露无鳞;侧线鳞约大于其上、下方的鳞片2倍。背鳍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软刺,无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4或第5分枝鳍条相对。下咽骨狭窄,长度为宽度的4.4~4.8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呈钩状。鳔2室,后室长度为前室的2.1~2.6倍。肠管短,在大个体中约为体长的1.5倍,在小个体中约等于体长。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暗灰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布有小形不规则的斑点;腹部灰白色,无斑点;在头的上部、背鳍、胸鳍和尾鳍上有多数斑点。

生活习性 一种适应于大江河干支流流水生活的鱼类,有时也栖息在附属水体。具有春季上溯,秋季下游的生活习性。生长速度甚慢,性成熟年龄较迟。体中等大,为产区重要经济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8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