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威登斯菌感染引起的罗非鱼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反应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来自MicrobialPathogenesis的文章:普罗威登斯菌感染引起的罗非鱼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反应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细菌性疾病是鱼类养殖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并且与水产养殖中的重大损失和高死亡率有关。普罗维登斯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属于肠杆菌科,通常与受感染鱼的抗生素耐药性和高死亡率有关。目前,已在鱼类的不同组织中发现,例如,鲢鱼的肾脏,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和肾脏。研究表明,普罗维登斯菌感染后,鱼体腹部,胸鳍和头部周围红肿,眼眶水肿,以及严重的呼吸困难和眼球突出症,皮肤颜色变暗,肛门区域变红,肝硬化和腹水。尽管肝脏和肾脏组织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器官,但在普罗维登斯菌感染期间与其损伤相关的病理途径仍然未知,并且仅限于组织病理学的描述。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例如氧化应激的参与,细菌起始感染相关的途径等。
氧化应激是抗氧化剂-氧化剂状态的不平衡。研究表明,当机体的修复机制(如酶和非酶抗氧化剂)无法应对因氧化损伤对脂质和蛋白质引起的有害和不可逆的生物分子损伤时,可能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肝脏和肾脏的氧化损伤可能是一种涉及病变的途径,这种病变有利于细菌的发病。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用尼罗罗非鱼作为实验模型,评估组织氧化损伤是否是普罗维登斯菌感染期间与肝肝和肾脏损伤相关的途径。
实验设计如下:将实验用鱼分为实验组(腹腔注射100ul的107普罗维登斯菌液)和对照组(100ulPBS溶液)。分别在7天和14天收集样品,检测肝脏和肾脏相关的氧化应激参数(ROS/LPO水平、CAT/SOD活性、ACAP/NPSH/PSH水平)。
结果表明,在肝脏和肾脏中均有较高的ROS/LPO,各组之间的蛋白羰基化水平没有差异。
实验组的SOD活性在第7天和14天均低于对照组,而肾脏SOD活性仅在第14天低于对照组。肝脏和肾脏CAT活性对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
第14天,肝脏和肾脏ACAP和NPSH水平低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的肝脏和肾脏PSH水平也低于对照组,如下图示:
本研究表明,普罗维登斯菌感染引起尼罗罗非鱼肝脏和肾脏组织损伤可能与大量形成ROS有关。水生生物具有多级和复杂的抗氧化系统,抗氧化酶CAT和SOD的活化通过超氧阴离子的转化来解毒和抵消有害的ROS效应。本研究中,尼罗罗非鱼肝脏和肾脏SOD活性的显著抑制,这表明将O2-转化为H2O2的能力较低。肝脏和肾脏ACAP水平降低,表明清除过氧自由基的能力低,因此,脂质过氧化的增加可以增加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过氧自由基水平,并且对ACAP水平的抑制会加剧由过氧自由基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此外,感染的尼罗罗非鱼肝脏和肾脏NPSH和PSH含量减少,硫醇(SH基团)负责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而硫醇水平的短缺或降低或其氧化导致氧化应激和病理学的发展,包括细菌性鱼病。抑制硫醇含量可能与过量的ROS形成有关,因为硫醇与ROS的相互作用导致其不可逆的氧化。总之,普罗威登斯菌感染损害了尼罗罗非鱼的非酶抗氧化防御系统,通过(1)ROS产生增加,(2)ROS消除的减少和(3)酶促和非酶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抑制引发氧化损伤而发生氧化应激,这可能直接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相关阅读

断奶应激反应对犊牛的影响


集约化养殖要求实行早期断奶。早期断奶不仅能够减少乳的消耗,还可以使犊牛更早适应固态饲料,加快功能性瘤胃的发育,为提高后继生产性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犊牛早期断奶后,从吮食母乳转向采食理化性状、气味及营养价值不同的干饲料,食物来源、形态、养分组成及饲喂形式的变化,对于消化道功能尚处于发育中的犊牛产生很大应激,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被毛杂乱、无光泽等。并且由于犊牛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不能适应食物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常常引起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的降低并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对犊牛的健康生长不利。

1断奶应激对犊牛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对犊牛的断奶研究中发现,采食量是反映动物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断奶后,犊牛的采食量不足,并伴随着小肠绒毛膜萎缩,机体用于维持需要的能量增加与采食量的降低之间形成矛盾,伴随断奶应激。

母仔隔离、母乳的限量饲喂、饲料形态和环境的变更等都对犊牛的行为和生理造成应激。犊牛在断奶时,饲料形式和组成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出现暂时性的内分泌反应;胃肠道能量和蛋白质代谢可能会改变;采食和生长速度将会受到影响;瘤胃消化功能将会降低;动物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有报道显示,断奶时,母仔分离使肉用犊牛体内外周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肾上腺激素的浓度增高。与逐步断奶的肉用犊牛相比,突然断奶犊牛体内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升高。

2断奶应激对血液的影响

犊牛出现应激反应,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可以作为检测应激的指标。但有的学者却认为不能完全把血液组分的变化作为检测应激的指标,不是所有的应激都会导致血液组分的改变。许多研究也采用了行为学的方法,通过观测正常行为与应激造成的不正常的行为变化对动物遭受的应激进行评定。在研究中采纳行为的变化和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作为检测应激的指标。有研究者对不同方式的母仔分离对犊牛的行为、血浆敏感蛋白浓度、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仔分离对犊牛是一种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常伴随着免疫功能的衰减和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骤然断奶对犊牛的体液免疫没有影响。在慢性应激中,细胞免疫能力衰退。细胞免疫可以作为5月龄内犊牛处于生理应激状态的指示指标。此外,在研究牛应激的过程中,大多采用肾上腺激素作为指示指标。此外有研究发现,血浆内皮质醇浓度和嗜中性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降低,白细胞含量、体外干扰素对促细胞分裂素及关键血清蛋白的反应,在断奶应激时出现极显著的变化。

3断奶应激对犊牛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应激反应的实质是生理平衡的破坏与恢复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交感神经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反应轴的激活,并涉及一系列内分泌的调整,其中肾上腺所分泌的有关激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激素对于犊牛的生存、应激~免疫系统的活化有重要的作用,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易感性增强。首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类固醇类激素和皮质酮,当感受到应激,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皮质酮浓度的升高,可以持续数小时。类固醇是一种有效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动物机体在感染状态、组织损伤的恢复阶段或在免疫反应的初期出现免疫抑制效应。动物体内调节生理应激的第二种方法是垂体一肾上腺轴的激活。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层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激素,当感觉到威胁或受到惊吓才会激活垂体一肾上腺轴,体内的白细胞携带~肾上腺受体,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但有关免疫功能中神经递质生理作用的研究很少,主要由于这些神经递质在血液中含量甚微,样品的提取受到取样操作的影响,并且半衰期也很短。有文章对动物发生应激时,循环系统中嗜中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化的减弱以及由于体内外应激因素的变化造成的白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与大分子抗原的结合能力的改变等情况进行了综述。

4小结

当饲料形态和饲喂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对犊牛会产生应激反应,犊牛的消化道内形态结构、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体内应激敏感激素含量、血液中的一些组分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通过了解犊牛断奶时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对犊牛的应激状况进行评价,掌握犊牛的健康和生理状态,可以更加科学地减少断奶应激,从而更好地进行犊牛培育。

二氧化氯引起斑点叉尾鮰鱼大量死亡一例



 湖北通海口永长河一主养鮰鱼苗种池塘,面积12亩,水深1.4米。2011年3月末存塘规格为50克的鮰鱼苗5000公斤左右,草鱼、花白鲢极少(已拉网卖掉)。

 3月31日,晴天。上午10点半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药品说明书标示的最高用量(共用16袋,每袋500克)。泼洒药物时开增氧机,泼洒后关掉。下午投喂发现不吃料,养殖户也未在意。

 4月1日,凌晨3点巡塘发现鮰鱼浮头。马上打开增氧机,并泼洒“速解安”20包(500克/包)。凌晨4点浮头现象没有缓解。4点10分,已有大量鮰鱼死亡。草鱼也游边浮头,鱼体僵直发黑。泼洒“水中宝”(1000克/包)15包,之后泼洒“碧水安”11瓶、“速解安”11包(500克/包)。并用3台抽水机加注新水。

 早晨8点,仍有少部分鱼苗浮于水面。水色较好,与前一天变化不大。简易测试盒检测水质:pH值为8.0,亚硝酸盐0.05mg/L,氨氮0.3mg/L。

 4月2日下午,仍有部分沉底死鱼上浮。水质检测pH、氨氮、亚硝酸盐与1日相同。这次浮头共死亡鮰鱼约3500公斤。

 4月5日晚8点左右,鮰鱼又开始浮头,镜检水中藻类稀少,当晚和第二天又有部分鮰鱼死亡。

(利洋水产药店通海口店司华祯提供2011.4.8)

分析:二氧化氯消毒剂是强的氧化剂,有较强的杀菌、杀藻作用,使用剂量偏大或泼洒操作不当,也会对鱼的鳃丝有很大损伤。本病例使用剂量为0.27g/m3,上午泼洒后,下午不吃料,已经造成鮰鱼苗中毒。当天藻类死亡分解耗氧,再加上对鳃丝的损伤,引起凌晨鮰鱼浮头,大量死亡。而次日观察水色没有大的变化,是因为刚死亡的藻类碎屑也呈现水色,二氧化氯沉淀一些水中的有机质也会使水色好看。(2011.4.22)

鸭一氧化碳中毒


症状

轻度中毒的病鸭流泪,呕吐,咳嗽,心律加快,呼吸困难。这时,如能立即让其吸取新鲜空气,不经任何治疗即可恢复。如若环境空气没有彻底改善,则转入亚急性或慢性中毒,病雏鸭羽毛粗乱,精神呆钝,生长缓慢,容易诱发上呼吸道病和其他群发病。

重度中毒时,其体内碳氧血红蛋白可达50%。病雏鸭表现不良,不久即转入呆立或瘫痪,昏睡,呼吸困难,头向后仰,死前发生痉挛和惊 。若不及时救治,则导致呼吸和心脏麻痹死亡。

预防

本病主要在于预防,尤其是思想上不要麻痹,是可以预防的。鸭舍和育雏室应有通风或空设备和取暖装置,经常检查烟道是否通畅,加煤或封火时一定要加盖,确保中毒事件不再发生。

治疗

发现雏鸭有中毒症状时,最好迅速将雏鸭转移到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育雏室,立即打开门窗,排除室内的一氧化碳,换进新鲜空气,轻症不经任何治疗即可康复。若环境空气未彻底改善,则转入亚急性或慢性中毒时可皮注少量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及强心剂。

蛙虹彩病毒也能感染罗非鱼引起大量死亡



早在1997年,澳大利亚詹母斯库克大学的ArielE等研究报道了养殖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Ranavirus)病的事件,感染病毒的罗非鱼鱼种于两个月内死亡率达到100%。这给罗非鱼的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蛙虹彩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蛙虹彩病毒属,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轮廓为六角形,有囊膜。大量病毒颗粒堆积可呈晶格状排列,直径一般为120~300nm。蛙虹彩病毒主要感染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感染鱼类包括加州鲈、石斑鱼、河鲈、虹鳟等,侵袭范围从几克的苗种到几百克的成鱼,发病水温在20~28℃,次高温时发病。目前我国养殖的加州鲈、石斑鱼每年都有发病病例。

该次研究首次报道蛙虹彩病毒感染罗非鱼鱼苗。该罗非鱼养殖场采用网箱养殖方式,水温恒定在24℃。患病鱼表现出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Spinningtilapiasyndrome,STS)症状,时而在水体中呈螺旋状快速游动,时而停止在水底,时而呈45°悬挂在水面。感染病毒的罗非鱼呈现体色发黑、鳃丝苍白、眼球突出和腹水症状,有些鱼颌下皮肤出现红斑,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明显发白,脾脏、肾脏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出血性坏死,继而形成坏疽,肾小管收缩,肾间质出血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多数肌肉出现灶性溶解(如图标识所示)。蛙病毒不但可以通过垂直传播途径,还可以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将具有明显STS症状的罗非鱼置于健康鱼群中,发现健康鱼逐渐出现STS症状,一个月内病鱼死亡率约20%。

对于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初步判断,但由于病毒感染后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很快会诱发一些条件致病菌感染,所以只靠临床症状诊断不够准确。特别是该病的打转、鳃丝贫血、眼球突出、腹水等症状与目前高发的罗非鱼链球菌十分相似,容易误诊。进一步的确诊还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PCR病毒检测、细菌分离培养等措施。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法和LAMP法,是最为准确和特异的诊断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89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