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肤病的临床症状 猪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猪皮肤病种类繁多,大部分是由于感染体外寄生虫、病原微生物或者过敏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刮擦皮肤、相互撕咬。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再加上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困难。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和猪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以及对猪常见几种皮肤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概述。

1、临床症状

猪痘。该病是由于感染猪痘病毒引起,主要是4~6周龄的仔猪容易发生。该病具有4~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5~41.8℃,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和鼻黏膜明显潮红,发生肿胀,存在黏性分泌物。在被毛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如眼皮、鼻镜、腹下以及股内侧等,开始先出现大量红斑,接着形成丘疹,经过2~3天就会形成水疱,然后形成脓疱,最终形成棕黄色结痂,这是该病的典型症状。大部分病猪会经过3周逐渐康复。

猪葡萄球菌病。患病仔猪表现出精神沉郁,生长发育缓慢,主要是由于咬伤、打架、磨擦粗糙地面以及感染疥螨不断抓痒等形成的伤口而感染,进而发生皮肤炎。病变皮肤处逐渐形成厚膜,变得比较黏湿,呈油脂状,接着形成硬层并发生龟裂,皮毛质地粗硬。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死亡率一般只有20%,少数能够达到80%。

猪坏死杆菌病。主要是仔猪和架子猪容易发生,往往是耳、颈部、体侧部、膝肘节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病变,有时蹄冠、蹄、乳房以及尾巴等部位的皮肤也发生病变,主要特征是体表皮肤以及皮下发生坏死,并形成溃疡。发病初期,局部皮肤存在痒感,并覆盖有少量的干痂结节,质地较硬,稍有肿胀,但没有热感。随着坏死的加重,病变处会覆盖棕黑色痂皮,并在该处周围出现多个小坏死灶。

猪皮肤霉菌病。该病是由于感染多种皮肤霉菌而导致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也叫做小孢子菌病、表面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等。主要特征是病猪的被毛、皮肤、蹄等角质化组织发生损伤,出现癣斑,具有痒感,造成脱毛、脱屑炎性渗出,形成痂块等。

2、诊断方法

诊断猪皮肤病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检查,即从表及里,从外到内,也就是先检查被毛,然后再检查皮肤,最终判断发病原因以及损害的性质,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治疗。

首先是检查病猪的被毛是否完整,生长是否牢固,是否具有光泽。猪只健康时,被毛生长牢固,表面平滑,具有光泽。如果猪的被毛容易掉落,且明显枯燥,这可能是由于发生营养不良性、寄生虫性、消化性的疾病;如果被毛只有局部发生圆形片状脱毛,就可能是发生真菌病;如果被毛大面积掉落,就可能是患有湿疹或者螨病。

其次,要判断病猪皮肤损害的类型,斑疹是指皮肤局部或者大面积存在红色的斑块或者斑点,稍微突出于皮肤表明,用手按压能够褪色,抬起后不会留下痕迹,这通常是由于感染猪丹毒等疾病引起;如果用手指按压斑块没有褪色就叫做血斑,通常是患有猪瘟等引起。如果猪存在斑疹,通常白猪非常容易发现,而黑猪比较难以发现。丘疹是指在局部皮肤表面突出的米粒或者豌豆大小的圆形隆起,多个丘疹聚集后可叫作苔癣。水疱是指在皮肤表面明显突出的泡状隆起,里面含有非脓性液体,是由于患有水疱病等引起。荨麻疹,也叫做风疹或者风团,是指皮肤上出现的暂时性、水肿性的扁平突起,其形状不同,大小不等,小的只有豆粒大小,而大的达到手掌大小,往往伴有皮肤潮红、灼热、搔痒等现象,这类疾病往往突然出现,但也会快速消失。-

3、防治措施

猪痘。猪群可定期接种猪痘疫苗来预防该病,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良好。该病没有特效疗法,主要是抑制继发细菌感染,采取对症治疗。病猪患部可涂擦适量的5%碘配、5%碘甘油、1%甲紫溶液等,部分还要配合使用抗生素等,并采取对症治疗。

猪葡萄球菌病。发病早期,可使用针剂抗生素进行治疗,患处可进行防腐冲洗,并及时采取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该病。病猪一般可按体重肌内注射8万~lO万IU/kg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或者按体重肌内注射5.Omg/kg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在患处涂擦由70g白凡士林、20g恩诺沙星、10g阿莫西林组成的药物。

猪坏死杆菌病。病猪患处要先使用苛性钠进行冲洗,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后再在周围组织注射适量的苛性钠进行刺激,通常用药1次即可。如果病猪症状严重,要同时注射适量的抗生素,如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0.01mL20%呼泰或者1mL卡那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

猪皮肤霉菌病。外用药物疗法,即将病猪患处的皮屑和痂皮除去,接着涂抹适量的除螨软膏,每天1~2次,直到完全康复,如果同时交替使用不同软膏具有更好的疗效。内服药物疗法,即病猪按体重使用20~40mg/kg灰黄霉素,每天1次或者分成2次口服,连续使用4~8周。如果将该药添加在脂肪性食物中混饲,能够促进吸收。但要注意妊娠期母猪禁止使用,防止胎儿出现畸形。

常见猪皮肤病的诊断与防治

1渗出性皮炎

惹起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是猪葡萄球菌,这种菌可以发生热敏理性表皮零落毒素,同时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会促使渗出性皮炎的发作。渗出性皮炎次要发作于1~4周龄的哺乳仔猪,首先在眼四周、耳后皮肤呈现红褐色斑点;然后斑点迅速变大开展爲水疱或脓疱。由于皮肤、汗液和水疱液互相混合构成的油状渗出物使皮肤很快变得湿润、清淡,并向全身蔓延;最初红斑掩盖全身,皮肤结痂。6~10周龄的断奶仔猪多呈慢性和分发性,在头面部或躯干部可见散在的圆形红褐色丘疹。

仔猪全身皮肤变得湿润、清淡并结痂爲渗出性皮炎的诊断要点。该病目前尚无商品化菌苗用于预防,鉴于圆环病毒2型促使了渗出性皮炎的发作,应该做好猪场圆环病毒2型的免疫。在常常发作渗出性皮炎的猪场,可以运用对猪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停止保健预防,如在仔猪7日龄和21日龄辨别注射“头孢氨苄注射液”。病猪的医治:肌肉注射:何教师1号+何教师2号,混合肌注;

2.疥螨病

疥螨病是猪最罕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养分不良、卫生差的猪群更易发病。本病的次要危害是影响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体重18~68kg的猪发病后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0%以上。感染螨虫3周后皮肤开端呈现病变,首先在耳、眼、鼻四周呈现小痂片,然后再臀部、肋腹部呈现红斑丘疹,并伴有瘙痒。成年猪的病变次要集中在猪耳的内外表、颈部四周,构成灰色、松动的厚痂,常伴有少量的掉毛。病猪有瘙痒症状、常常会在猪栏或猪舍墙壁上磨蹭。确诊的办法是将皮肤鳞屑或病变皮肤刮取物浸泡于10%NaOH溶液中24h,离心稀释,取沉淀物于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镜反省,找到螨虫。

预防疥螨病常用伊维菌素类药物,对猪体和环境用双甲脒溶液停止喷雾,这种三维一体的驱虫效果较好。由于许多仔猪是从母猪身上感染到了螨虫,所以建议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时、结合猪舍严厉清洗消毒和全进全出的管理形式,可以无效地切断螨虫从母猪群向保育猪和育肥猪的传达。

3.皮炎肾病综合征

皮炎肾病综合征常与感染圆环病毒2型有关。本病多发于20~65kg的育肥猪,在猪体的后躯部呈现成片的出血性丘疹、逐步开展成深褐色至黑色的厚痂。病变次要呈现在猪体的后躯部,极少见到全身皮肤呈现丘疹或厚痂的景象。

仔猪接种圆环病毒2型疫苗可以无效预防本病的发作。鉴于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异常堆积于肾脏和皮肤毛细血管所致,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用的中药制剂,如:扶正解毒散和阿莫西林拌料,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次要见于3~14周龄的保育和育肥猪、全窝或1窝中几头猪发病,特征性病变爲在腹部、股内侧呈现环状的丘疹隆起,长白猪发病率较高。

医治:猪玫瑰糠疹病普通经过4~8周可以自愈,无须医治,但应留意皮肤卫生,避免继发感染。较严重的,可用5%水杨酸软膏或含碘的石蜡油滋养患部皮肤,肌注地塞咪松和维生素C。

1、部分用,碘酊消毒

2、注射阿莫西林+黄芪多糖+板蓝根+利巴韦林+地米

5.猪痘

临床症状:埋伏期4~7天,病猪体温降低达41~42℃,肉体沉郁,食欲减损。痘疹次要发作于下腹部、股内侧、背部或体侧,初爲深白色硬结节,呈半球状突出于体表,见不到构成水疱即转爲脓疱,并很快结成棕黄色痂块,零落后遗留白斑而康复,病程10~15天,病死率不高,管理理不当或继发感染,可使病死率降低,特别是幼龄仔猪。

可用黄芪多糖、等抗病毒药物注射,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扶正解毒散或清瘟败毒散等拌料饲喂。溃烂的中央用紫药水、红霉素软膏涂布。同时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肌肉注射以避免继发感染。目前尚无疫苗可用于免疫,猪场使用菌毒净或特力灭等消毒剂消毒,按阐明中等施药比例喷洒猪体、圈舍,消弭病原。爲防感冒可在每日气温高时喷洒,每日1次或隔日1次。普通5~7天以结痂、零落后康复。如不怕费事,可涂擦碘酊、甲紫溶液,其医治效果更好。对一般呈现体温降低的患猪,可用抗菌素加退热药(青霉素、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等)控制细菌性并发症。


相关阅读

犬常见皮肤病的类型 犬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方及防治措施


皮肤病是指被皮结构的炎症损伤,是犬的一种常见病。凡能引起犬皮肤病瘙痒、脱毛。结痂和皮肤异常变化的疾病统称为皮肤病。引起犬皮肤病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传染性的也有非传染性的,所谓犬皮肤病实际上为多种病因的一种外在症候群。一般情况下,犬皮肤病虽不致引起死亡,但治疗周期长,易复发。而且有些还可传给人,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犬常见皮肤病的类型犬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方及防治措施。

1、常见类型

犬螨虫性皮肤病。常见的是感染犬疥螨、犬蠕形螨以及犬耳痒螨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来说,疥螨通常在犬皮薄毛稀的部位寄生,如眼圈、耳尖外侧、口周围以及脚爪等;犬蠕形螨先是在病变处皮肤毛囊的上部寄生,接着很快转入到底部,少数还会在皮脂腺内寄生;犬耳痒螨主要在犬外耳道以及脚、尾部的皮肤寄生。

犬真菌性皮肤病。主要是指犬被毛、表皮、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存在多种能够引起皮肤病变的真菌,并会大量繁殖,逐渐附着且侵入浅表皮肤组织,从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浅表器质性病变,进而ILIJ现各种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的病原包含两个属,即毛癣菌属和小孢子属。前者主要有须毛癣菌,后者主要是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最常见的是由于感染犬小孢子菌出现发病,一般可达到70%左右,比较常见的是由于感染石膏样小孢霉出现发病,通常可达到20%左右,最少的是由于感染须毛癣菌ILIJ现发病,往往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皮肤上的真菌能够长时间存活于自然界中,即使在阳光照射下也能够生存几个月,部分在干燥环境中能够生存长达5~7年,而在犬舍桩柱、器具等上面附着的皮屑中存在的真菌甚至能够持续长达5年具有感染力。该病主要经由直接接触传播,且不仅犬之间能够相互传染,人和犬之间也能够相互传染,另外还可经由接触污染真菌的梳子、刷子、垫料、剪刀等传播。如果在犬饲养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还能够经由空气传播。此外,体外寄生虫(如螨、蚤、虱、蝇等)能够传播该病。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生。通常来说,犬小孢子菌病主要集中在10月到第二年2月发生,而较少发生在3~9月;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集中在7~11月发生,而较少在12月到第二年6月发生;须发毛癣菌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但11、12月达到发病高峰。年幼、体质虚弱以及皮肤存在生理缺陷犬容易感染。

犬细菌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感染细菌而出现发炎,常见病原是葡萄球菌,也是导致犬出现瘙痒的一种皮肤病。正常情况下,犬的皮肤和黏膜上本身就存在葡萄球菌,且不会引起发病。但如果皮肤表面的微环境有所变化,破坏皮肤生态环境的平衡,病菌就可能导致发病。

2、主要临床症状

急性期。发病初期,由于病犬患处皮肤发生充血,可在无色素皮肤上看到不同大小的红斑,且发生轻度肿胀后形成丘疹,用手指压发生褪色。在丘疹产生较多的炎性渗出物时,皮肤角质层会发生分离,并逐渐在表皮下层形成水泡,里面为透明浆液。如果水泡感染化脓菌就会变成小脓疱,当小脓疱或者小水泡发生破溃即可露出红色的糜烂面,附着脓性或者浆液性渗出物则会导致创面湿润,随着渗出物的凝固干燥就能够形成褐色或者黄色痂皮。当痂皮发生脱落,即可见新生上皮角化或者脱落,形成鳞屑状皮肤。该阶段的病灶通常为局限性,能够出现在机体各个部位。有时病犬会由于严重瘙痒而在物体上摩擦或者抓咬患部,导致病灶不断扩大,症状日益加重,严重时甚至咬伤肌肉或者咬断尾巴。

慢性期。通常是由于急性期没有有效治疗而转变而成,或者由于受到重复刺激以及反复发作而引起,也可作为某些内科病的伴随症状。病犬主要表现ILIJ被毛粗乱逆立,容易折断脱落,皮肤肥厚处出现大量脱屑,形成皱褶,部分甚至在皮肤表面呈现颗粒状。这类皮肤病通常很难治愈,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日渐消瘦,ILIJ现恶病质,甚至造成死亡。

3、诊断方法

问诊。明确犬何时出现皮肤症状,6月龄之前发生通常提示由传染性因素引起,如体外寄生虫、皮肤真菌;1~3岁发生通常提示由过敏性凶素引起;中年以上发生通常提示由内分泌性凶素或者继发感染引起。了解病犬皮肤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如果皮肤先瘙痒后肿胀,则可能是由过敏引起;如果皮肤先肿胀后瘙痒,则可能是由于其他凶素引起,如脓皮病。确认皮肤症状出现的快慢,较快则提示可能是由过敏性凶素引起,常见的是洗澡后很快涂抹或者注射某种药物,如维生素B12、维生素K3等,或者去过草地;较慢则提示可能发生营养性或者感染性皮肤病。了解犬皮肤出现症状前后的饲养管理情况,主要是指饮食起居情况,如室内装修、化纤窝垫、可疑食物、花木。询问皮毛护理情况,是否存在以下护理不当的情况,频繁洗澡且洗澡后没有吹干,使用洗涤灵、劣质宠物浴液、人用洗发精等。皮肤症状是否存在人畜共患情况,比较常见的是感染真菌、疥螨,主要在接触犬时经常暴露的部位发生,如手臂以及上腹部。了解发病后治疗情况,即使用何种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视诊、触诊以及检查患处。视诊,即观察病情皮毛情况,如果局部发生有规则性的脱毛,则提示感染皮肤真菌;如果外耳道、股内侧、腋窝、趾间等处的皮肤发红、肿胀、骚痒、脱毛,则提示感染马拉色菌;如果皮肤出现红疹,且肘部、耳缘发生脱毛、结痂,明显瘙痒,则提示感染疥螨;如果眼周、口角以及前肢等处的皮肤发红、肿胀、骚痒、脱毛,则提示感染蠕形螨。触诊,主要在感染疥螨进行该项检查,感染初期,病犬明显瘙痒,但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脱毛、结痂等,且沿着病犬耳缘用拇指和食指进行仔细触诊,往往会具有粗糙的感觉,同时会伴有耳足反射。检查被毛,即使用篦子和放大镜对被毛进行仔细检查,是否存在虱卵、虱子、跳蚤屎、跳蚤等。

病原学检查。寄生虫性螨病,感染疥螨时,要在病犬耳缘、肘部刮取病料,尤其是痂皮病料中更容易检出虫体;感染蠕形螨时,主要是在病犬眼周、口角、前肢红、肿胀处挤压刮取,促使虫体从毛囊中挤出而容易被刮取,注意在微量渗血时停止。刮取前要剪去局部被毛,刮取后要涂擦碘酒。对于眼周、口角等较难刮削部位,适宜使用透明胶带,并配合用拇指和食指的用力按压,具有较好的黏取效果。刮取物放在玻片上,接着滴加皮肤病诊断液2~3滴,盖上盖玻片压平,然后进行镜检。真菌性皮肤病,取病犬被毛或者皮肤刮取物,放在伍德氏灯下进行观察,一般感染犬小孢子菌的被毛会发出绿色荧光;刮取物放在氢氧化钾热溶液中消化,使用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真菌子;病料在沙堡氏培养基上接种,置于室温条件下进行1~2周培养,如果为黄色基底面,细卷发状,则为犬小孢子菌菌落;如果为褐色基,且表面分布大量细小颗粒菌落,则为须小孢子菌;如果为黄色皮革状,则为石膏状小孢子菌落。细菌性皮肤病,一般取皮肤病料直接涂片、细菌培养,并进行活组织检查。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要尽量查明犬患病原凶,并据此采取相应治疗。如果无法很快查明病因,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如补充营养、抗菌消炎、调节机能、加强管理等。治疗过程中,要采取内外兼治,禁止中途停药。疥螨病,剪去病犬患部被毛,清除污垢和痂皮,并收集在一起烧掉,接着在患处涂擦2%来苏儿。按体重皮下注射0.5~1mg/kg伊维菌素,每间隔10天用药1次,一个疗程为2N3次,症状严重时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另外,还要定期使用福来恩滴剂或者喷剂,或者使用驱虫项圈以及进行浴液,用于抗过敏和消炎处理。蠕形螨病,病犬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5~1mg/kg伊维菌素,症状较重时可增加至1.5mg,间隔7天用药1次,严重时可连续使用3~4次。犬耳痒螨病,初期症状较轻时,病犬可使用癣螨净886擦剂,即从耳道滴入3~5滴药液,并对耳道进行轻揉,促使虫体充分接触药液,接着冉用药棉签清洁耳道,每2天1次,连续使用4~6次,然后按体重皮下注射0.2ml./kgl%伊维菌素按,每5天1次。真菌性皮肤病,病犬按体重口服20~40mg/kg灰黄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2周。同时,配合在患处涂擦碘酊,每天2次,治疗效果更好。细菌性皮肤病,根据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一般选择使用局部外用抗菌药和全身用抗生素,通常采取外涂甲硝唑、红霉素等,同时配合全身注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等,或者口服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犬舍,经常更换窝垫,确保干燥、通风良好,最好保证光照充足,且使用消毒药和杀虫药处理地面及用具,避免传播。加强犬营养,科学饲喂,确保饲料中包含充足的蛋白、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提高机体抵抗力。犬使用动物专用洗浴香波洗澡,通常幼犬适宜使用中性香波,并采取正确洗澡方式,但不能够频繁洗澡,一般夏季每周进行1次,冬季每2周进行1次。犬被毛也要经常进行梳理,清洁皮肤,避免形成不良凶素刺激皮肤。另外,还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可在每年春秋季节注射伊维菌素,既能够杀死体表寄生虫,还能够杀死体内线虫。

一、流行病学调查
犬皮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发,南方比北方多发,寒冷的冬季少发。十年来通过2675条皮肤病犬调查,发现犬皮肤病仍主要为螨病和真菌性皮肤病,其中大多数为螨虫和真菌混合感染性皮扶病。螨病中常见的螨虫有蠕形螨、疥螨和耳痒螨,偶见背肛螨。临床中,两种以上螨虫混合感染的情况也较多见。近年来由于伊维菌素制剂的应用,疥螨和耳痒螨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而蠕形螨病有逐年上升趋势。真菌性皮肤病主要为小孢霉和毛癣菌感染。此外,犬皮肤病中尚有过敏性皮炎、湿疹、营养缺乏性皮炎、病毒性皮炎、脓皮症和自咬症等。调查结果显示:犬皮肤病中蠕形螨病占27.85%(74例)、疥螨病占25.46%(681例)、耳痒螨病占15.95%(427例)、真菌性皮肤病占16.86%(451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性皮炎占5.19%(139例)自咬症占2.54%(68例)、病毒性皮炎占1.31%(35例)、过敏、湿疹和脓皮症占4.79%(128例)。其中螨虫和真菌混合感染性皮肤病占43.07%(1152)。

二、临床诊断及病原体检查
犬皮肤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痒、脱毛、结痂、皮肤肥厚以及患部出现红斑、丘疹等变化,症状十分相似,如不仔细检查和鉴别,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但通过临床诊断和病原体检查,发现各种皮肤病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1.病原体检查
用锐匙从患部或耳道刮取黄豆粒大小的痂皮屑、毛根或耳道分泌物,置载玻片上,滴加2-3滴透明液或乳酚棉蓝液,加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也可用透明胶带粘取患部痴皮或毛根直接贴到玻片上加透明液检查。边远地区可将粘有病料的透明胶带折叠密封邮寄至实验室检查。
2.临床诊断
(1)疥螨病本病传染性极强,病原为犬疥螨。检查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耳尖外侧。尾根、脚爪。口周围及眼圈等皮薄毛稀的部位,病变也多发生于此,严重者可扩散至全身。表现剧痒。不断抓挠啃咬,以致患部脱毛、结痴,耳壳边缘。尾根、脚爪处皮肤增厚,密布糠麸样厚痂,取患部痂皮可查见螨和虫卵。本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过度拥挤、阴暗、潮湿等较差的卫生条件会加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人接触病犬也可感染。
(2)耳痒螨病病原为耳痒螨,主要寄生于犬耳道内,有时也爬到身体其它部位引起局部损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耳道发炎、充血,耳道内有多量红褐色或灰白色分泌物,并有腥臭味,耳壳内侧潮红糜烂,犬不断抓耳挠腮,或用头磨蹭地面或笼壁,体表散布拇指盖大血痂并形成脱毛区。取耳道分泌物压片,经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耳痒螨和虫卵。检查发现,临床上所见的中耳炎多半由耳痒螨引起。耳痒螨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3)蠕形螨病由犬蠕形螨寄生于毛囊、皮脂腺引起。剖检发现,严重时虫体可寄生于犬的淋巴结和其它组织内,甚至在犬的耳道、趾(指)间也可查到虫体,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常引起全身性形螨病。调查发现虫体有大小两种。大形虫体平均222.75微米X44.55微米,小形虫体平均168.17微米X39.6微米,大形虫体致病力较强。。病初犬颜面两侧皮肤潮红、充血,继之脱毛并形成许多皱褶,然后扩散到额部、背部、胸腹下甚至全身,患部散布豆粒大小的丘疹、脓癌疹,并伴有脱毛和皮脂溢出。取患部痴皮或脓汁可查到大量虫体。单纯的蠕形螨感染一般痒觉不明显,如伴发真菌或疥螨感染则痒感加剧。犬自然感染蠕形螨的比例很高。但发病率约为10.00%左右。调查发现,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播,一患病母犬后代8O%-1OO%发生蠕形螨病,仔犬一般出生,2月后出现典型性症状。蠕形螨对伊维菌素制剂也能产生抗药性,因此,近两年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4)真菌性皮肤病表现剧痒,大面积严重脱毛,体表散布红色丘疹,脱毛区覆盖油性厚痂,刮去痂皮裸露潮红或溃烂的表皮,严重者形成溃疡。随着病程延长,患部出现色素沉着,毛根易脱,毛干易断、取患部毛根显微镜检查,可见毛根萎缩呈高粱穗样,附有多量竹叶状小孢霉,毛干呈管套状,毛干周围包裹着致密的小孢霉。本病常与疥螨,蠕形螨混合感染,互为因果,加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毛癣菌引起的皮肤病较少见,临床可见躯干、四肢等部位有拇指盖大小的圆形脱毛区,故又称“钱癣”,外观似梅花鹿斑纹,脱毛区内残留毛根和糠鼓样皮屑,痒感和皮损不明显。本病主要因环境潮湿、阴暗、过度拥挤以及抵抗力低下而引起,重度的疥螨病、蠕形螨病可诱发真菌感染。
(5)营养缺乏性皮肤病本病有一定**性,多由饲养管理不当、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如对犬长期他喂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长期喂给蛋黄或变质饲料可造成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硒、钙等缺乏。患病犬被毛干枯无光泽,毛易断易脱,皮肤表面有豆粒大或拇指盖大小的出血斑,皮屑增多,痒感不明显。
(6)病毒性皮炎多有病毒感染病史,患病动物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体表散布块状紫红斑疹,有痒感。有些出现水泡,继之转变为脓疱疹,最后形成痴皮,痴皮下常有一米粒大的硬结。
(7)自咬症状多发生于工作犬,病因比较复杂,常见的原因有肛门腺炎、螨病、真菌性皮炎以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由于皮炎、病痒的部位发生于尾根、肛门、后躯、耳根等抓挠不到的部位,常导致犬转圈啃咬自身尾巴、四肢及腹下等部位,啃咬部血迹斑斑,甚至露出骨骼,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8)过敏、湿疹和脓皮症引起犬过敏的因素有药物、血清反应以及日光过度照射、毒虫叮咬等。该病发病突然,体表出现红斑或丘疹,痒感明显。湿疹常因闷热、潮湿、过度拥挤、卫生条件差等引起,湿疹常发生于胸腹下、四肢内侧等处,最初出现丘疹,以后发展为红斑和大片糜烂。脓皮症常因螨病、真菌性皮炎以及湿疹等病因,导致四肢、尾根等处皮下肿胀,化脓,用手压之,立即冒出大量红黄色脓血水,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败血症死亡。

三、防治

1.防治药物
(1)癣螨净886擦剂中药制剂,为乳白色挥发性液体,100毫升/瓶,患部涂擦,具有杀虫、抑菌、止痒、溶解痴皮、促进毛发再生作用。
(2)癣螨净887浴液中药制剂,为橙红色乳浊液,100毫升/瓶,功效同上,用温水作2O0倍稀释药浴。
(3)癣螨净888注射液为杀螨、抗真菌注射液,按0.05-0.10毫升/千克体重,皮下注射,7—10天注射1次,连用2—5次。
(4)宠物香波具有抑菌、止痒、洁肤、除臭等作用,定期使用可使爱犬被毛光亮,使用时先用温水浸湿被毛,涂少许香波,轻揉2-3分钟后用温水洗净即可。
2.防治
防治原则:彻底检查,洗浴去痂,重复用药,消毒环境。
(1)疥螨、耳痒螨病先用1%伊维菌素(或癣螨净888注射液)制剂按0.05-0.1毫升/千克体重皮下注射,7天一次,连用2-3次。再用癣螨净886擦剂涂擦患部,一日2次,对耳痒螨病应向耳道内滴入886擦剂2-3滴,并用棉签将耳道清洁干净。对重症病犬,可先用宠物香波洗去痴皮和污垢,再用癣螨净887浴液药浴10分钟,3-5天一次,同时再配合使用伊维菌素和886擦剂。笼舍用887浴液喷洒消毒。通过上述处理,3-5天后病犬痒觉消失,痂皮脱落,脱毛区逐渐长出新毛,复检再未查出虫体,治愈率达100%。
(2)蠕形螨和真菌混合感染性皮肤病此类皮肤病又称顽固性皮肤病,多为混合性感染,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治疗时先用癣螨净888注射液皮下注射,7天一次,连用4-6次。同时再用宠物香波和887浴液洗浴,每天给予维生素C和钙片。治疗中不宜使用地噻咪松和可的松类药物,否则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经上述治疗后治愈率达95%以上。
(3)营养缺乏性皮肤病查明病因,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料搭配。患部涂擦886擦剂,定期用887浴液药治,并给予钙片和复合维生素制剂。喂给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全价饲料,饲料中补充胡萝卜、西红柿等植物性饲料和肉骨粉。
(4)过敏、湿疹和脓皮症消除病因,局部涂886擦剂,严重者用887浴液药浴。过敏和湿疹患犬口服扑尔敏5毫克/千克体重,或肌肉注射地噻咪松0.5~1.0毫升。脓皮症病犬定期用887浴液药浴,全身配合使用抗菌素和癣螨净888注射液,局部涂皮炎平、皮康王或复方康乐霜。
(5)自咬症根据不同病因对症治疗。患部止痒,消除刺激可先用886擦剂涂擦,。严重者用887浴液药浴。对肛门腺炎引起的自咬症,应局部消炎或手术摘除化脓的肛门腺。对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自咬症可用:维生素H1毫克,维生素B2二到四毫克(也可用酵母代替),维生素B3三到四毫克,维生素B6一到二毫克口服,3%雄生素C溶液2毫升滴人口腔,0.1%亚硒酸钠2毫升肌肉注射。
(6)动物传人的皮肤病调查发现,经犬传播的疥螨清和真菌性皮绝患者(体癣、股癣、脚气、脱发)共358例。患部用886擦剂涂擦,每日2次。对脚气、脱发患者再用887浴液泡脚、洗头,有效率达95%以上,其中对疥螨病的治愈率达11%。

猪几种常见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猪疥螨病

猪疥螨病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是由于体表皮肤内寄生有猪疥螨而引起。所有猪只都能够感染,通常是5月龄以下的猪只容易发生,且白毛猪相比于黑毛猪更容易发生该病。猪群缺乏营养、饲养管理不当和卫生条件较差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临床症状。病猪主要是皮肤发生炎症反应,脱毛,严重瘙痒,体质消瘦。一般先是在体毛短少、皮肤细薄的头部、眼窝、耳部及颊部发生病变,并能够逐渐扩散到颈部、背部、肩胛、后肢内侧以及躯干两侧等部位。发病初期,病猪病变皮肤发红,并严重瘙痒,在柱栏、墙角等处持续摩擦或者搔痒,接着在皮肤上形成小结,发展至水泡或者脓疱疮,发生破溃后会形成结痂,并发生脱毛。症状严重时,病变皮肤明显肥厚,表面粗糙、干裂,且会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较差,食欲不振,体质消瘦,贫血,停止发育等。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并保持通风良好和干燥,冬季经常更换垫草。对病猪污染的圈舍及饲养用具要用2%~5%的克辽林药液进行全面的彻底消毒,没有经过消毒的用具禁止进入猪舍。新引进的猪只必须经过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合群饲养。妊娠母猪上产床前要加强螨病处理,防止影响后代仔猪。

治疗措施。为确保药物能够有效接触虫体,最好先用温水、肥皂水或者来苏儿水对病猪患处进行彻底清洗,硬痂和污物清除后再涂抹药物。病猪可在体表喷洒或者在患处洗擦2%敌百虫溶液,每天1次,效果较好,注意敌百虫水溶液最好现用现配,但妊娠母猪不能使用。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或者皮下注射0.3mg伊维菌素,质量效果极佳。

2.猪渗出性皮炎

猪渗出性皮炎也称为油猪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体表感染葡萄球菌而导致,通常7~30日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渗出性坏死性表皮炎。

临床症状。病猪精神萎靡,结膜发炎,通常体温不会升高,无毛处(如面部、颈部以及背部等)发生湿疹样病变,皮肤发红,存在红褐色斑块,并渗出黏液、浆液,表皮脱落会与渗出液形成结痂,类似鱼鳞状,严重骚痒,痂皮脱落可看到溃疡面。被毛呈灰色,比较潮湿,皮肤呈橙黄色,散发腥臭味。皮肤明显增厚,出现坏死,形成褶皱而结痂,且痂皮干燥后会发生龟裂,通常体温保持正常,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造成大批量死亡,存活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大多数会形成僵猪。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环境卫生、通风良好,控制温、湿度适宜。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并使用0.3%过氧乙酸液对墙壁、地面、饮水槽、饲槽以及其他用具等进行全面的彻底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对产房进行清洗和消毒,还要对产后母、仔猪舍进行彻底消毒。仔猪要修齐牙齿,围栏表面保持光滑,铺垫木屑或者稻草,避免仔猪皮肤被刺伤,还要防止仔猪之间咬架。

治疗措施。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15mg氨苄西林钠,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或者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mg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患部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后涂抹上适量的磺胺软膏或者水杨酸软膏。另外,可在每lOOkg饲料中添加30g土霉素,连续使饲喂7~lO天,或者取lOOg金银花、200g板蓝根,研成细末后均匀混合,每次服用25g,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

3猪丹毒

该病是由于感染猪丹毒杆菌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在气候炎热且多雨季节非常容易发生。

临床症状。该病在临床上可分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且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急性病猪会表现出败血症,少数会突然发生死亡,体温持续高热,可升高至少2℃;体质虚弱,往往躺卧在地上,结膜发生充血,呈暗红色,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在3~4天内发生死亡,有时也可经过7~9天才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亚急性病猪的皮肤出现疹块,通常在胸、背等处皮肤存在不同大小且形状不规则的疹块,体温超过41℃,食欲不振,发生便秘,经过有效治疗后能够恢复,但也有个别会转成急性或者慢性型。慢性病猪主要会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症状,关节发生肿胀,伴有疼痛,跛行,行走蹒跚,甚至只能够卧地不起,但体温基本正常,被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呼吸急促,不停咳嗽,局部皮肤呈黑色,干燥后如皮革状坚硬,最后发生脱落。

预防措施。主要采取疫苗接种来预防该病,目前主要使用弱毒苗和灭活苗,哺乳仔猪要在断奶后进行首免,之后每间隔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对于其他猪,分别在春、秋季节进行1次免疫接种。青霉素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同时配合使用镇痛、解热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没有存在并发症,都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生猪几种常见皮肤病的防治


一、猪疥癣俗称猪癞、疥疮,是猪皮肤病中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严重的疥癣不但影响猪体增重,还可造成猪的应激反应。患猪剧痒,摩擦,用肢蹄搔弄患部,常致出血、脱毛、结痂,并常在猪眼周、颊部、耳根、背部、体侧和股内侧皮肤肥厚处,形成皱褶和龟裂。防治:经常保持猪舍清洁干燥,猪群不应拥挤,猪舍要通风良好,冬季勤换垫草,经常让猪晒太阳,猪圈半个月消毒1次。发现本病后,猪舍、饲具等要用2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等进行彻底消毒。对病猪常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①用2%敌百虫溶液喷洒猪体或洗擦患部,每周一次。②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效果极佳。③用柴油下脚料、废机油涂擦患部,每天一次。

二、猪虱与蚤猪虱常寄生在猪的耳根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病猪瘙痒,到处摩擦,引起红疹、化脓性皮炎、脱毛脱皮等,严重感染时造成猪贫血。猪虱还是传播猪痘的重要媒介。寄生在猪身上的蚤是一种人蚤,常寄生于在污秽环境中饲养的猪身上。防治:①1%高锰酸钾水冲洗,3%来苏儿喷洒猪体虱、蚤寄生部位,但要谨防感冒。②取敌百虫经清油煎熬,晾凉后涂擦患部。

三、猪渗出性皮炎(猪油皮病)常发于1~6周龄的幼猪。由于仔猪间打架咬伤,粗糙地面及墙壁的摩擦,患疥癣抓伤等伤口感染而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泡,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黏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肤变得湿粘,呈油脂状,干燥后形成龟裂硬层,或呈带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痒。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通常在1~2天内蔓延至全身表皮。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但影响发育。严重病例可在4~6天死亡。育成猪或母猪也可发生,但病变较轻,无全身症状。防治:发病早期以异恶唑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感染部分可用氯仿冲洗。

四、坏死性皮炎是由一种坏死杆菌经损伤皮肤和粘膜(口腔)侵染的人畜共患病。多见于仔猪和架子猪,其特征为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多发于体侧、四肢和头部,看上去外部病灶虽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灶,灶内组织腐烂,积有大量灰棕色恶臭的液体,最后皮肤溃烂。有的病猪发生耳和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内脏出现转移性坏死灶和继发感染时,病猪全身症状明显,发烧、少食或拒食,常由于高度衰竭而死亡。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勤换垫草,保持猪舍干燥;避免猪群拥挤和争食咬斗,防止发生创伤,如有创伤则及时处理;在仔猪出生后24小时内,剪掉仔猪高出牙床部分的犬齿和侧切齿,大窝仔猪分散饲养,以避免吮乳时相互抢争乳头。治疗时,先将病猪患部痂皮刮除,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水冲洗,再涂上抗生素药膏。

五、猪痘俗称猪天花,是由猪痘病毒或痘苗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猪血虱、蚊、蝇等传播,多发于4~6周龄仔猪及断奶仔猪。病初体温升高到41.5~41.8℃,精神和食欲不振,鼻黏膜和眼结膜潮红、肿胀有黏性分泌物。在鼻镜、眼皮、腹下和股内侧等毛少皮薄的部位,先发现很多红斑,不久变成丘疹,2~3天后则变为水疱,然后变成脓疱,最后变成棕黄色结痂,这种有规律的病变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大多数患畜在三周后恢复。防治:猪群应定期进行猪痘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灭虱、蚤、蚊、蝇等。对新购猪,要先隔离饲养1~2周,防止引入传染病。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要彻底消毒,垫草要焚烧。治疗猪痘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患部可选用1%龙胆紫溶液、5%碘甘油、5%碘酊等涂抹,有些病例还要配合抗生素等抗微生物药,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六、角化不全症猪的角化不全症与锌缺乏有关。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缺锌,缺乏必需的脂肪酸,均会干扰锌的吸收,导致皮肤角化不全。多见于7~16周龄仔猪的四肢、脸部、颈项、臀部和尾巴,且常呈两侧对称分布,很少群发,病死率低。病变部起初为小红斑,迅速变为丘疹,随后表皮增厚到5~7毫米,形成皱褶、裂隙与鳞屑。本病无痒感,此点可与疥癣分别。防治;调整日粮结构,适当补锌(硫酸锌、碳酸锌、氧化锌等),一般仔猪补锌浓度为40~45毫克/千克,母猪100毫克/千克。

七、湿疹湿疹多是因为皮肤不洁、湿热蒸、汗液浸渍、烈日曝晒和昆虫叮咬,或由于某些化学物质刺激,以及饲料单纯、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等而引起的皮肤表层的特殊炎症。其特征为常在头面及股内侧皮肤上出现红斑,然后形成丘疹、水疱和浓疱。病猪表现瘙痒不安,不断在墙壁和食槽上擦痒,擦破后露出糜烂面,出血。病变逐渐扩大到全身,最后形成痂皮,皮肤增厚并有皱褶,被毛脱落。防治:首先清除发病原因。在早期(红斑期和丘疹期)患部可用保护性撒粉(滑石粉或硼酸、鞣酸各等份混合粉剂)。当水疱或脓疱破溃后,患部可用2%明矾水或2%鞣酸溶液冲洗,洗净后涂1%~3%紫药水;到后期(痂皮期),患部可用双氧水、1%~3%硼酸溶液冲洗。洗净后剥去痂皮,再涂以氧化锌或硼酸软膏等,并配合应用抗组织胺药、副肾皮质激素和维生素B6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肉牛常见的三种皮肤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肉牛皮肤病是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且大多数都具有传染性。病牛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被毛脱落,甚至形成结痂。肉牛任何年龄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幼牛和体质较弱的肉牛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主要是由于饲养环境较差而引起的。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常见的三种皮肤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1、牛疥螨病

流行特点。牛疥螨病是一种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表面寄生有疥螨和痒螨而导致。疥螨从牛体表离开,在牛舍以及周围环境中能够存活3周,而痒螨能够生存长达2月。该病急性发生,较快传播,传染性较强,牛群中只要有牛患病就会快速扩散至全群。健康牛主要是由于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病牛,使其体表感染螨虫,从而引起发病。该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节容易发生,这是由于此时光照时间较短,体表被毛较密,而此时皮肤湿度往往相对较高,有利于螨虫的繁殖和发育。

临床症状。病牛在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严重瘙痒、脱毛以及湿疹性皮炎。发病初期,病牛体表皮肤严重瘙痒,接着食欲减退甚至完全废绝,机体消瘦,病变处皮肤形成结痂且有所增厚,被毛逐渐脱落。感染疥螨而引起发病时,病牛皮肤上会出现水疱、丘疹和脓疮,后期会形成灰白色的痂皮,硬如橡皮,一般是体表被毛较少的部位会发生病变,形成明显的褶皱。感染痒螨而引起发病时,病牛皮肤上会出现浅红色或者浅黄色的小结节和水疱,接着出现鳞屑以及呈浅黄色的脂肪样痂皮,一般是体表被毛较密的部位会发生病变,导致大量被毛脱落,导致其通常由于冷冻、体质虚弱而发生死亡。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干燥,适当通风,牛舍、运动场要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机体健康。牛群日常要经常进行检查,观察是否有牛出现掉毛,一旦发现要立即采取隔离诊断治疗,彻底康复后才能够再次合群饲养。病牛可在患处使用1%敌百虫和酒精溶液进行擦洗,每周1次,连续使用2-3次。另外,病牛也可按体重每50kg皮下注射1mL乙酰氨基阿维菌素进行治疗。

2、牛皮肤真菌病

流行特点。牛皮肤真菌病也叫做秃毛癣、脱毛癣、钱癣或者匐行疹,是一种真菌性皮肤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皮肤真菌而导致。病原菌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主要感染动物的角化组织,如被毛、蹄、指(趾)甲、爪等。通常是犊牛非常容易感染该病,其中大于2月龄而小于1岁的犊牛最容易感染,成年牛也比较容易发生。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进行传染,病牛接触过的圈舍墙壁、床位、饲槽、栏杆等都能够作为传染源。

临床症状。基本上所有的真菌性皮肤病都具有相同的临床症状,都是由于表皮角质中有大量菌丝增殖,导致皮肤快速发生角质化,并发生炎症反应,造成皮肤变得粗糙,并存在脱屑、渗出以及结痂等现象。通常是病牛的头部、颈部、肛门以及股臀部等发生病变,症状严重时能够蔓延至全身。病变处周边出现明显的炎症症状,形成豌豆大小的结节状隆起,且该处被毛逆立,并逐渐脱落变稀,皮肤损伤、增厚、隆起,覆盖有灰褐色或者灰色物质,有时会出现鲜红色到暗红色深浅不同的鳞屑和石棉样痂皮。在痂皮剥脱后,会露出湿润病灶以及血样糜烂面,并存在直径在1-5mm不等的秃毛斑,呈椭圆形甚至圆形。在发病初期或者即将康复阶段,以及皮肤损伤伸入到真皮组织的病牛,会表现出严重瘙痒,摩蹭后会发生出血、糜烂等。随着症状的加重,且出现继发感染时,会导致皮肤进一步增厚,并出现苔鲜样硬化,局部病灶比较平坦,剥脱痂皮且长出新的被毛就能够痊愈。

防治措施。对于所有患病的犊牛,要按每千克体重分别皮下注射0.03mL伊维菌素和肌肉注射0.15mL复合维生素B;对于健康的犊牛,要使用以上药物进行预防,但用药量减半。用药第2天,可取通扬螨净配制成浓度为0.25%的水溶液,对病变处皮肤多次喷洒,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还要同时喷洒圈舍和饲槽。经过10天检查,病牛大多数鳞屑已经脱落,露出幼嫩的皮肤。经过20天检查,病斑处已经有新毛长出,体表停止瘙痒,基本康复。

3、牛虱病

发病特点。该病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牛体表寄生有牛毛虱、牛管虱、牛血虱以及牛颚虱,吸食血液以及皮屑、毛等导致。第一种为吸血虱,另外三种为食毛虱,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吸血虱,会造成较重的危害。该病通过接触进行传播。

临床症状。病牛主要表现出烦躁不安,影响采食、休息。机体消瘦,母牛泌乳减少。犊牛患病后往往由于体表瘙痒而频繁舔吮患部,从而引起食毛癖,长时间之后就会在胃内形成毛球,对食欲以及消化机能产生严重影响,并能够诱发其他疾病。如果病牛感染大量的毛虱,会导致严重瘙痒,使其烦躁不安,不断摩擦患处,对采食和休息产生影响。

防治措施。该病通常是使用0.5%-1%敌百虫水溶液进行治疗,直接喷洒病牛体表即可。另外,也可直接在体表撒布适量的硫磺粉进行治疗,还可按体重使用200μg/kg伊维菌素,配制成1%溶液后用于皮下注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9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鹩哥饲养技巧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