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杨福肉牛育肥闯新路带动村民共致富

“这次出栏30头育肥牛,除去所有开支,每只牛平均可净赚1000元左右,这一批差不多可挣3万元,一年最少可以育肥三批牛,每批最少30多头,一年纯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杨福喜滋滋地对笔者说。

杨福是哈巴河县齐巴尔乡克孜勒喀英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近年来,凭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自身努力,他已成为乡里小有名气的育肥养殖大户和科技致富能手。

回忆起刚开始搞牲畜育肥时,杨福感慨万千。他是克孜勒喀英村第一批开始搞牲畜育肥的人,当时家人亲戚都非常不理解,希望他不要冒风险,但他没有犹豫,下定决心要把牲畜育肥搞成功。起初,由于缺乏养殖育肥牛的经验,杨福养的牛增重速度非常慢。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一有闲暇的时间,他就拿起有关养殖育肥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还抽出时间观看养牛电教科技示范片和远程教育相关栏目,积极参加“科技之冬”活动,并与自己养殖管理方法进行对比,以提高饲养技术和管理技巧。在养殖育肥的过程中,他不断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取长补短,当遇到不懂的或拿不准的问题,他就虚心请教兽医站技术员。这样一边养殖一边学习,他的育肥道路越走越顺,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育肥致富方法,进一步增加了养殖效益。

经过八年的发展,杨福从起初10头牛30平米的暖圈发展到现在100余头牛200平米的暖圈,一步一步依靠肉牛育肥实现了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成为齐巴尔乡数得着的富裕户。富裕后的杨福并没有忘记乡亲,对于家庭比较困难但又有育肥意愿的村民,杨福主动做担保帮助他们协调养殖贷款。2012年,他又成立了金良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2户村民共同发展肉牛育肥。利用多年积累的肉牛育肥经验和技术,杨福无偿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技术帮助,切实解决了社员育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杨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行动,逐渐赢得了村民的认可,2012年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

如今,在杨福的影响和带领下,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6户20人,实现育肥牛年出栏400头以上,社员户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肉牛育肥逐渐成为克孜勒喀英村村民增收途径之一。

相关知识

走上科学养兔创业路带动乡邻共致富


近日,记者在武都区隆兴乡集昌村村民武红芳獭兔养殖大棚里看到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笼内满是膘肥体壮的獭兔,有的正在酣睡,有的嬉闹游戏,而武红芳正忙着给獭兔投料。

獭兔是一种毛皮经济动物,价位低易让更多百姓接受,隆兴乡又是高寒地区,特别适合兔子皮毛的生长。养兔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以草换肉、皮毛再换钱,是一项可靠的致富项目。看到养獭兔可以有这么好的效益,2013年6月武红芳夫妻二人搭建厂房自己办起了养兔场,并于9月中旬引进了第一批种兔。发展到现在,养殖场拥有獭兔1500多只,种兔600多只,仔獭兔1000余只,还成立了武都区隆兴农民专业合作社鑫盛獭兔养殖场,示范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

清扫兔舍、喂料、做防疫、消毒等流程已经成了武红芳每天的主要工作,武红芳告诉记者,养獭兔是个新鲜事,许多养殖技术都需要向有关技术人员请教和学习,但她对养殖獭兔发家致富充满信心。

武红芳告诉记者,2月至9月是獭兔的繁殖旺季。现在她的合作社共有獭兔3000多只,除了自己增收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周围乡亲看到养殖獭兔的效益,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她坚信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獭兔养殖业将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澄迈一大学生不当白领当“牛倌” 回乡带动村民致富


黄照标戴着草帽在放牛,他很感恩目前这份职业

25日上午,澄迈县老城镇艳阳高照。返乡大学生黄照标戴着草帽,和工人一起将100多头牛赶出牛栏吃草,脸蛋很快被晒得通红。“回来后晒黑了不少。”黄照标脸上洋溢着纯朴的笑容,去年他放弃月薪5000元的都市生活,回到海南的农村老家做大父亲的“养牛事业”,家里原有的10多头牛很快增长到100多头。

回老家当“牛倌”

今年24岁的海南小伙子黄照标是澄迈县永发镇永丰村委会人,去年从广西一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助理工程师的工作,月薪5000元以上。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回老家的农村创业做“牛倌”。

“想趁着年轻多闯一下。”回忆起刚当“牛倌”的情景,黄照标感慨地对记者说,一开始时觉得很累,毕竟自己大学时从来没有学过这些,也曾经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在父亲和亲友们的帮助下坚持了下来。去年8月份,他们在澄迈县白莲镇富豪村委会找到了一片空闲地,从当地老乡手中租了下来,办起了小黄牛养殖场。经过近半年的打拼,黄照标慢慢站稳了脚跟,一心一意当起了“牛倌”。

“开始缺乏经验,例如小牛犊出生,我一开始以为它自己会吃奶,但出生一周后,我发现小牛犊体力不支了,才发现自身养殖技术还是有一些欠缺。”黄照标说,于是他不断地向一些专家请教和学习,同时考察那些做得好的养牛户。经过一家人的努力,如今黄照标的养殖场已有180头黄牛,也吸引了不少人过来参观和学习。

创业前,他对市场进行了一个初步调查。发现不仅是在澄迈,还包括在整个海南省,目前澄迈小黄牛的口碑较好,但很多养殖户都是单打独斗,养殖规模较小。“小型的跟着大型的干,大型的带着小型的干,这样的养殖模式,才能形成品牌效益。”黄照标说,只有大家共同打造出了澄迈小黄牛的品牌,才能让养殖户获得更高的效益。他愿意把自己获得新的养殖户技术,无条件传授给其他养殖户。

目前,黄照标着手收购散户的小黄牛。他告诉记者,有养殖户这样算了一笔账,在家门口买到牛,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不用担心牛有其他问题。以前养殖一头成年小黄牛需要2年的时间,现在有了高科技的支撑,1年半就可以了。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从一名城市白领,到一个整天和牛屎牛粪打交道的“牛倌”,心理上是否会有落差?黄照标向记者坦言,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了,他很喜欢、也很感恩自己目前的这份职业。

“你看,这些小黄牛大都是我们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过来的,一般每头可以给村民增加5000元的收入,现在已经养了半年,再过1年就可以出栏了。”黄照标告诉记者,现在他正在和当地一些村民商量,由养殖场出资金免费帮助当地村民种植玉米,玉米收获后由当地村民自己拿去卖钱,剩下的玉米秆则用来当纯天然的饲料养牛。

“我们还有一个打算,就是等这些小黄牛上市后,能填补澄迈以及海南的市场空白,能够让更多的海南市民吃上便宜的牛肉。”黄照标说,他也希望,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能有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一起回来养牛,大家一起来致富。

对于此举,澄迈县畜牧兽医局邓副局长表示赞同。大学生有知识,能带来很多信息,与之前其父亲小规模散养相比,养殖场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对于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据介绍,澄迈县还专门出台了返乡大学生扶持政策,从2013年开始,对返乡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各类的帮助,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黄照标等返乡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好。

江西余干县弱女子张素芳勇闯水产养殖致富之路


当前,农业正在从传统单体耕作转向现代综合农业,“三农”格局正在发生质的变革,江西上饶余干县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踊跃进军“三农”领域,他们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在这大背景下,余干县新时代的农业人张素芳,成为托起新农业生力军的一员。

张素芳,出身农村,原是余干县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余干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一步一步做到了集团高层,成为集团部门总经理,也算是衣食无忧的白领了。但她没有满足,十几年的打拼阅历,她敏锐地发现做新农业人更具挑战性。于是她瞄准了地方优势产业,从事了水产养殖。

创业初期,由于水产养殖技术的缺乏,一夜之间,她所养殖的整个鱼塘鱼全部死亡。为此,她和爱人多次赴广东、浙江水产养殖基地学习取经,请专业水产人员来实地指导,并积极参加水产养殖的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多次摔倒,不断汲取教训。

创业之初的惨重教训,使她调整了思路。她用了近6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建了余干县青海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基地有500亩水域养殖的芡实、泥鳅、鱼类等水类产品,并成立了青海水产合作社,合作社现有138人,滩涂面积28.68公顷,辐射和带动3个行政村,安排农村劳力50人,合作社成员户年均增收5050元。

多年的付出,余干县青海水产养殖合作社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3年获“市级示范合作社”、2014年获“省级示范合作社”、2015年评为全国“优秀科普示范基地”。张素芳说:“有投入,就一定会有回报。不管干什么,就要干好、干出样子来。今后,我会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力争在水产养殖事业上,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带领村民养殖蛋鸡致富


从2009年开始,清河区杨木林子镇肖台村党支部书记李守林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蛋鸡养殖,带头创业致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李守林就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拓宽致富渠道。2009年,他积极响应镇党委镇政府号召,带头创业致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外出考察,他选中了蛋鸡养殖项目。当年6月,李守林投资近10万元在村南的一处半山坡上建起了养鸡场,并引进了6000只鸡雏开始发展蛋鸡养殖。

养殖业看似简单,学问却不少。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养殖经验,鸡雏出现了病死现象,可决心要干一番事业的李守林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做到科学养殖,他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给自己充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养殖经验。为了解蛋鸡生长发育及产蛋情况,他甚至一度把家都搬到了养鸡场。经过努力探索,李守林改变了传统的开放型蛋鸡养殖模式,采用全封闭式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式,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灭菌以降低发病率。目前,李守林家的蛋鸡存栏近万只,日产蛋量在700斤左右,按现在每斤4、5元的市场批发价计算,他家每天的收入至少3000元。

李守林自己致富了,不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并无偿提供技术帮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肖台子村成立了蛋鸡养殖协会,蛋鸡养殖户发展到了10多户。

万源市大学生回乡养黑鸡 带动800余户村民致富


在黑鸡养殖场的唐学芳。

放弃大城市的10万元年薪,他回到了无人烟的穷山沟,穿梭田间山林和鸡场,从背篓背鸡苗到“黑鸡哥”扬名四方,万源大学生唐学芳的创业路着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辞10万年薪回乡发展绿色产业

2011年初,唐学芳携同5名大学校友辞掉了在河南农科院的高薪工作,回乡养殖生态黑鸡,面对如此反常的举动,亲朋好友甚是不解。

“当时年薪差不多有10万元,几经思量后还是决定辞职回乡。”谈及回乡养殖黑鸡的初衷,唐学芳说“一半缘于感恩一半缘于忧心!”家乡的绿色生态吸引着唐学芳,经过几年的苦苦挣扎,唐学芳最终选择了回乡发展绿色产业的人生路。然而,创业开初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唐学芳及同伴集资了10万元买鸡苗和设备,因为村道路不通,唐学芳和同伴只得把1000多只鸡苗用背篓背上山,8公里的山路须爬2个多小时。忆起当时情景,唐学芳感慨万千,自己吃的菜得垦荒地种植,开始的6个月,山里的竹笋是主打菜,很多时候是白米饭就着茶水。

就这样,唐学芳坚持了下来。在老乡眼中,他已然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垦荒种蔬菜、养殖黄粉虫,还利用天然优势和自身技术,对黑鸡实行圈林放养,除种鸡和鸡苗外,坚决抵制饲料喂养。

创新体验式消费黑鸡供不应求

“我们免费为顾客提供试偿品,顾客满意才收钱。”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唐学芳充分运用体验式销售模式,创新的理念以及生态黑鸡的过硬品质打动了许多买家,唐学芳为黑鸡成品注册了“黑鸡哥”图文商标。“黑鸡哥”不但在省内打出了品牌,更是获得重庆等地客户的亲睐。“小唐养殖的黑鸡肉质鲜嫩,很受顾客喜爱,我们已经实行了定单销售。”重庆一黑鸡山庄老板周强告诉记者,他们一年订单就达10万只。

此外,唐学芳还邀请客户群回访考查、开启“田园认购”模式,敞开门做生意,生态黑鸡的品质得到买家交口称赞。除销售黑鸡、黑鸡蛋外,唐学芳结合旧院黑鸡的营养特点,聘请专业人士配选相关药材煲汤售卖,使得生态黑鸡的市场大开,养殖的黑鸡已供不应求。

与当地村民合作带动800余户村民致富

如今,唐学芳的养殖场不断壮大,吸纳股东22名,流转土地200余亩,成立了二郎坪旧院黑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成功建立万源旧院黑鸡一级扩繁场。同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吸收养殖专业户及村民生态养殖旧院黑鸡。

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分”方式与村民进行合作,即“统一提供鸡苗、统一食粮、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标识(溯源系统)、统一销售、分户饲养”。

万源溪口乡的村民高光全,从2011年开始规模养殖旧院黑鸡,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又苦于销售无门,接连亏损。2014年他开始与唐学芳合作后,至年底就收益了4万元。

目前,唐学芳共带动周边乡镇800余户农民养殖黑鸡,生产销售黑鸡50万余只,村民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余万元。

牛粪种孢菇致富铺新路


3月16日,在河南省平舆县东皇街道张庙居委会张国治家的双孢菇大棚里,张国治着急地向前来进行技术指导的县农业专家咨询。“专家帮我看看,这些菌还能长出来吗?”

“看你这情况,应该是温度和湿度没有把握好,通风少缺氧引发菌丝退化。菌丝生长的温度在5℃~33℃之间,最适合的温度是23℃~25℃,低于5℃生长缓慢,高于25℃菌丝生长虽快,但过于瘦弱而且寿命不长。双孢菇菌丝生长阶段的湿度也要把握好,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此外,双孢菇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在合适的天气状况下,要及时通风换气。”县农业科技110的农技专家查看之后对张国治说。

今年69岁的张国治可是当地有名的养殖达人。几年前,他靠养殖肉牛致了富,但肉牛的粪便总是无法处理,这让他很是头疼。尤其是到了夏季,堆积在养殖场里的牛粪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气味。这让周围的邻居都怨声载道,邻里关系很是紧张。

去年7月,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一堂科技课帮张国治解决了难题,也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专家告诉张国治,牛粪可是种植双孢菇的好原料,如果种养结合,用废弃的牛粪种植双孢菇,这样一来,不仅牛粪的问题解决了,还废物利用提高了孢菇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专家的一番话让张国治茅塞顿开。秋收后,他便开始着手建大棚。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前期建了两个大棚,每个棚300平方米,全部种上了双孢菇。

去年12月,双孢菇陆续进入盛产期,张国治忙得不亦乐乎。他每天往返于种植大棚和平舆县城农贸市场,把刚采摘的新鲜双孢菇运送到客户手中。“卖得特别快,一去就抢光了,价格也不错,每斤5元钱左右,年前那段我赚了4000多元呢!”张国治说,“没想到年前一次降温,大棚保温没做好,影响了菌的生长。看来这种植跟养殖一样,都离不开科技指导啊!”

虽然挫折与收获并存,张国治还是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前景。“以前只知道养牛能挣钱,谁晓得这牛粪也能‘生’钱?还不是托了科技的福?我养牛每年能挣个10~20万元,双孢菇养好了经济效益会更好。你看我这堆积的牛粪,这都是钱呀!我马上要改进这两个大棚,另外还要再扩建1000平方米的棚,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张国治信心满满地说。

新疆呼图壁县“牛司令”巧念“苗木经”


牛站江是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林场村天府苗木基地合作社社长,人送绰号——“牛司令”。从2006年成立至今,他创办的天府苗木合作社社员由几十人发展到2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了4万元。

牛站江的父亲早年就开始发展苗木,种的是榆树、杨树和柳树老三样。初中毕业后,牛站江在全疆各地跑了4年货运车。2006年,发现苗木发展已走出了低谷,城市绿化苗木需求增大,他正式接手老爹的100亩地,筹资引进新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缺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贵就种什么,老爹不敢种的,他一栽就是两万棵。

第二年,牛站江把苗木面积翻了一番,又引进了一些丁香、连翘等新品种。他每年参加林业局组织的苗木种植户赴各地考察学习,还要去国内育苗大省实地取经。记笔记、拍视频,还四处拜师学艺,一有时间他就钻进林带里做实验,光记录各类树木的生长规律、周期数据的笔记就记了十几本。

2007年,他培育出的沙枣树、红柳、梭梭等苗木,卖了3万多元,成为种植苗木捞取的第一桶金。

随后,牛站江用这笔资金引进了白蜡、海棠、云杉等精品树种。特别是对榆树、海棠等树种引进的嫁接技术,让苗木发展逐步向精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牛站江告诉记者:“王子海棠和红叶海棠,从2009年几亩试验地发展到2010年的30亩地,现在新疆市场价三块五到四块钱一棵,一亩地松松就挣几万块钱。”

牛站江的发展离不开二十里店镇苗木发展的大背景。二十里店镇苗木花卉产业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一个林场村辐射到全镇八个村场,面积达到6万亩。通过三届新疆苗博会的推介,逐步向中亚地区辐射,现已成为全疆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交易集散地。

苗木价格一路上扬,到2011年,直径3厘米的白蜡一棵300元,直径8厘米的白蜡一棵1000元,而且市面上很难买到。

牛站江抓住机遇,育苗面积由200亩扩大到现在的1600亩,品种也从老三样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个。

牛站江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春天进了一批6000多棵五角枫和暴马丁香,基本上死得还剩下几百棵。听说小苗子不适应,他秋天又进了一批直径在15厘米以上的大苗,一棵苗子拉回来合3000多元。又是全军覆没,损失了100多万元。

这个教训,让牛站江的经营策略变得更加灵活。

参加呼图壁举办的新疆苗博会,牛站江看到外商参展苗木都是造型苗木,他的苗圃也开始做造型了。苗木大水漫灌成本太高,这两年他的苗圃中有1000亩实现了地埋管道式节水,有350亩实现自动化控制节水,每亩节水500方。

牛站江说:“在新疆第三届苗博会上,吉尔吉斯斯坦客商要购买我们的造型苗木,县政府组织苗木种植户到哈萨克斯坦考察,看看人家需要啥苗木,组建苗木进出口基地,让我们的树苗走进中亚各国。”

牛站江说,苗木花卉交易市场的建设不仅为苗木销售搭建了一个通往世界的大平台,也使苗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去年7月,合作社还成立了恒森祥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今后,他们还要承揽园林绿化工程,建立采摘园,发展观光农业。

据二十里店镇副镇长薛梅介绍,目前,天府苗木合作社的苗圃示范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带动了二十里店镇土地集中流转,实现了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新突破,全镇现有苗木花卉生产专业合作社3家,转移劳动力3000人,使农民转变为大型苗圃产业工人,年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

在天府苗木合作社的苗圃示范园里,还有一块养殖基地,基地里鸡鸭成群。每逢节假日,他的上百亩香妃海棠果吸引了乌昌地区的大量游客。目前,牛站江依托“林下养殖”准备把苗木基地建成休闲度假庄园。

贾里海返乡养鸡带动乡邻致富


利用山地放养不仅成本低,而且鸡肉和鸡蛋的质量好,销售供不应求。在石楼乡租了60亩荒山林地扩大养鸡规模,加上桃园乡的养鸡场,有近100亩,年出栏达到2.5万只,收入30多万元。11月13日,嘉陵区石楼乡二灵山村的养鸡大户贾里海高兴地说。

贾里海不仅是养鸡能手,而且懂经营、会管理。每天,他都要张罗养鸡场的大小事情,建鸡舍、买饲料、联系商家当问及他做这些累不累时,他笑着说:看着养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邻腰包鼓起来,累点也值得。

2011年,在深圳打工的贾里海放弃每月近万元收入的工作,返乡回家,在嘉陵区桃园乡修建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雏鸡室,从安徽淮南买来3000多只雏鸡,开始了养鸡生涯。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养鸡场第一年出栏了1.5万只鸡,收入近20万元。

捞到第一桶金的贾里海有了扩大养殖规模,带动群众致富的念头。2012年4月,他在妻子的老家石楼乡租用60多亩荒山林地做养殖场。

为了保证鸡种的纯度,降低感染瘟疫的风险,贾里海不走自繁自养的道路,他每月定期从安徽引进3000多只雏鸡,自己养一个月后,拿出1000只,以每只10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养殖户,剩下的2000只自己养。

有很多乡邻看到我养鸡有赚头,养鸡的积极性高涨,却苦于没有养殖经验,不敢贸然行动。贾里海告诉记者,当我了解到乡邻的想法后,对愿意养鸡的,我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在贾里海的带动下,石楼和桃园的养殖户以滚雪球的速度增长,到现在已经达到300多户。

二灵山村村民韩国平因脚有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他的妻子离家出走已有好几年,至今杳无音讯。没有经济收入的他找到了贾里海。

我每个月花1000多元从贾里海手里拿100多只雏鸡,4个月出栏,我以每只近70元的价格零售,除去成本,一只鸡要赚30多元,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韩国平告诉记者:这样,我的生活就有着落了。

接下来,我要在市区建立直营店,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谈到将来的计划,贾海里说:争取在两年内注册品牌,成立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胡传庆:养殖豪猪闯出致富新路


近年来,崇左市江州区农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养殖,闯出一条致富新路。靠养殖豪猪发财的胡传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形似刺猬,声如猪叫,全身呈棕褐色,背部披着利箭般黑白相间的棘刺10月23日,笔者来到江州区石景林街道卜利村卜利屯胡传庆的养殖场,看到了这些可爱的豪猪。

胡传庆告诉我们,豪猪又名箭猪,是一种濒临灭绝动物,食用、药用价值高。国家林业部门已将豪猪列入禁捕的保护物种,人工养殖豪猪,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我发展豪猪养殖,也是一次机缘巧合。胡传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央七套播出的节目中,看到了养殖豪猪发家致富的报道,电视里养殖豪猪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他心动。

后来,他多方打听,不远千里到湖南考察学习,并于2012年引进了几只豪猪试养。

刚开始是6只,后来看见它们比较好养,一个月以后,马上发展到40只。胡传庆告诉我们,豪猪养殖比较简单,它吃得少,品种却很广泛,除了辣椒和苦瓜之外,玉米、南瓜等五谷杂粮都可以拿来喂,所以饲养成本比较低,每只豪猪每个月只需10块钱左右,可以增长两斤多重。

一般的家猪刚刚卖得七八块钱一斤,我这个豪猪投资少效益却很高。胡传庆高兴地说,豪猪的刺、胃、肝、胆都是宝。其中,刺可作为药用,也可加工成工艺品,每根可卖到0.8至1.2元;胃经提炼后,可制成治疗胃病的良药,目前市场上的豪猪胃价格为每个100元。豪猪目前的市场价约为每公斤160元,每只豪猪可长至15到25公斤,保守估计,一只豪猪价格也在2500元左右,但是养殖成本却很低,仅400元左右。

经过两年的发展,胡传庆的豪猪养殖场已经可以自己繁育猪苗,并且卖出了104只小豪猪,获得利润13万多元。目前,胡传庆还存栏豪猪100多只。

胡传庆介绍说,豪猪的性情非常凶猛,瞧它背上的刺,足足有40厘米长,当它背上的刺张开时,就说明它心情很不好,而一只成年豪猪,最多也只能长到20公斤。别看豪猪貌不惊人,但在餐桌上,却是一道美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钙磷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素有动物人参之美称,无论蒸、煮、炸、炖、炒都美味。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豪猪养殖,形成养殖规模后,我们就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了。谈起未来的打算,胡传庆心中充满期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0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