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幼参的发育过程

刺参刺参个体发育一般指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至成体的发育过程,其中包括细胞分化,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阶段。了解并掌握刺参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对刺参的孵化和养殖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各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出各阶段幼体的发育是否良好,幼体是否患病,这对病害防治和养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卵

刺参的卵着色很淡,几乎是透明的,长径160微米~180微米。成熟个体产卵100万粒~700万粒,在人工蓄养条件下的产卵量一般为200万粒~300万粒,最高可达1000万粒左右。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者其生殖腺粗大,怀卵量也多。卵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从成熟卵巢中取出的卵形状完整,核不清楚,适合于人工受精用。

二、卵裂期

卵受精约15分钟~20分钟后,即在动物极放出第1极体(水温21℃~23℃),约经40分钟~45分钟后放出第2极体。受精卵约经1小时50分分裂为2个细胞,经7小时左右形成中空的囊胚。

三、囊胚期

在囊胚末期,囊胚就在膜内开始旋转。囊胚旋转2小时~3小时,破膜孵出胚体。胚体刚孵出时近于椭圆形,高约190微米,宽约170微米。

四、原肠期

胚体大约经24小时~28小时后进入此期。此时,胚体向长轴方向伸长,高约220微米,宽约170微米,多数幼体近于水面游泳。

五、耳状体期

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内部细胞群的增生分化,刺参器官的形成,经40小时~48小时可发育至小耳状幼体。小耳状幼体经中耳状幼体而发育至变态前的大耳状幼虫后期。此期幼体发育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变态至樽形幼体的变态率。

六、樽形幼体期

刚形成的樽形幼体与刺参耳状幼体一样,均能活跃地游动,且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以后,随着樽形幼虫的发育,纤毛带的退化,幼体将渐渐移入底层生活。

七、5触手幼体期

5触手幼体的最显著特征是体骨片的增加。此期幼体即可进行游泳又可附于基质上,靠其触手爬行。

八、稚体期

5触手幼体继续生长,其骨片形成也在加速,同时在体的后腹部生出第一管足,此时已进入完全靠管足与触手活动营底栖生活的稚参阶段。

相关阅读

蜜蜂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及成虫


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当春夏蜂群兴旺的时候,一个蜂群通常包括一只蜂王,上万只工蜂,以及千百只雄蜂。

蜂王与工蜂、雄蜂是容易区别的,它比工蜂大得多,虽无雄蜂那么宽,但比雄蜂长,它的腹部为长圆锥形,蜂王弯曲的螫针仅略为有点倒刺,只在与竞争的蜂王搏斗时才使用。

蜂群内的全部卵都是由蜂王产下的,它在空中飞翔时与几只雄蜂成功地交配过,就能获得供其一生之用的精子。某些高产蜂王,在短时期内可产15002000粒卵。已交配产卵的蜂王,在不受打扰时,通常可以在蜂箱里含有最幼小的蜂子脾上或附近找到它。通常情况下,由幼年工蜂组成侍卫蜂环绕它,它们面向着蜂王,不断以触角触摸蜂王,舔它、喂它和搬走它的排泄物。

蜂王产的卵分未受精卵和受精卵两种,未受精卵长成雄蜂,受精卵长成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蜂;受精卵如产在较宽大的圆锥体房口朝下的台基,专饲以营养丰富的王浆,就长成蜂王。

雄蜂无螫针,而有从巢内贮蜜房中摄食的短舌,它既无花粉筐,也无蜡腺,不能采集花粉,在巢内不作工,它唯一的功能只是在巢外寻找适龄的处女王,并与之交配而后丧生。

工蜂是蜂群中个体最小的成员,但其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它的卵巢小,除在蜂群中出现无蜂王的异常情况外,它们不产卵。但它们具有执行对蜂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任务(如采集食料、造巢等)的全部器官,包括花粉筐、蜡腺、臭腺等。因而,工蜂的职能就是饲喂幼虫;采集花蜜、花粉、水;泌蜡筑脾;抵御敌害;清洁蜂巢,使箱内空气流通和保持室温,以及采集树胶涂塞蜂箱缝隙等等。

蜜蜂属全变态昆虫,即个体发育过程必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时期。它们从蛹羽化为成虫,就已基本定形,可以根据蜜蜂的外观判定它们的幼、青、壮各个时期。(养蜂技术/yangfengjishu/)

(1)蜂卵

卵如香蕉状,两端粗细有不同,稍粗一端是头部,稍细一端是腹末,卵上附着一种粘液,以稍细一端粘着巢房底部中央,稍粗一端向房口,乳白色,略透明。产下卵经3天孵化。

(2)幼虫

初孵化的幼虫就会吮吸王浆。幼虫在孵化后3天内的食料不论是蜂王、雄蜂、工蜂全部是乳白色的王浆。通常认为3天后,工蜂和雄蜂的幼虫就停止食用而另换一种花粉和蜜的混合物,蜂王则不然,其幼虫期一直食用王浆。

约在产卵后的第9天,工蜂将巢房口封上层蜡盖,在已封盖的巢房里,幼虫在周围巢房壁上吐丝织造细蜜的深棕色的茧,约在产卵后第11天,幼虫蜕第5次皮(最后一次蜕皮),然后化蛹在其中。

(3)蛹蜂

蛹翅足游离,初呈白色,略透明,渐转黄褐色;复眼初变呈白色,渐红紫色至深褐色。蜂蛹封盖子常位于巢腺下方,封盖呈黄褐色,巢房单位轮廓清楚,与封盖蜜房区别。

(4)成虫

幼蜂羽化后,啮破房盖而出,而茧衣仍紧贴在巢房壁上。育虫一次,茧衣加厚一层,从而缩小巢房面积,使巢脾颜龟变暗黑,育虫16次后对培育健壮新蜂有碍。

蜈蚣生长发育及蜕皮过程


蜈蚣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如下:

(1)第一次蜕皮

蜈蚣在母体抱卵孵化期已经过3次蜕皮。第一次蜕皮,指的是幼体离开母体后的蜕皮,也即是第四次蜕皮。即幼体蜈蚣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后的34~48天,多数在38天蜕第一次皮,蜕皮后体长最小的33毫米、最长的34毫米,平均33.5毫米。平均增加体长8.5毫米。

(2)第二次蜕皮

这次蜕皮是在独立生活后的65~75天,一般为69天。这次蜕皮后与第一次蜕皮后的幼体比较,体长平均增加13.5毫米。第一次蜕皮与第二次蜕皮的间隔期为27~31天。

(3)第三次蜕皮

蜈蚣幼体经过两次蜕皮后,要经过第一个越冬期,经历半年之久的冬眠,体长、体重都比越冬前有所下降。出蛰后已到第二年的4月底。也就是它们营独立生活后的270天。测定它们的体况,体长平均45毫米。约在4月底5月初开始摄食。第三次蜕皮也就是在其营独立生活后的334天,即第二年的7月初。此次蜕皮后体长与第一年第二次蜕皮后的记录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总体长平均达55毫米,与第二次蜕皮中间相隔262~269天。

(4)第四次蜕皮

发生在独立生活后的369~380天,与第三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此时的蜈蚣幼体体长63毫米,与第三次蜕皮期间隔35~42天。

(5)第五次蜕皮

在第二年的9月底,即独立生活后的422~436天。与第四次蜕皮后体长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0毫米,此时幼体长73毫米,与第四次蜕皮的间隔期为53~56天。

(6)第六次蜕皮

蜈蚣第五次蜕皮后经过第二个冬季,幼体从冬眠中醒来已是第三年的夏季。即独立生活后的703~738天。在这次蜕皮中,个体差异较大,试验中最早蜕皮的与最迟蜕皮的相差35天。与第五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84毫米,与第五次蜕皮时相隔281~302天。

(7)第七次蜕皮

也发生在第三年,即营独立生活后的779~808天。这些个体先后在29天内完成蜕皮活动,与第六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95毫米。这次蜕皮与第六次蜕皮间隔70~76天。

(8)第八次蜕皮

第七次蜕皮后,幼体蜈蚣经历第三个越冬期,在第四年的秋季,此时的幼体蜈蚣已经达到性成熟,但身体还没有成熟。这次蜕皮是在营独立生活后的1139~1142天,与第

七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蜈蚣体长为106毫米,与第七次蜕皮时相隔334~360天。

观察试验证明,雌性蜈蚣在孵化后营独立生活的第五年开始第一次产卵。雌体的性成熟以第一次产卵为象征。

大口鲶的胚胎发育和胎后发育


成熟卵呈圆球形,橙黄色。卵径约为2.1mm吸水后为 4.3 mm左右)。正常受精卵在水中3-10min产生粘性。遇水立即产生粘性或长时间不产生粘性的卵为未熟或过熟卵。在水温 22-23度条件下,受精卵约1.5h开始卵裂。受精后约14h进入原肠中期,此时计算受精率。受精卵保持粘性,继续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失去粘性,卵色变白,呈浑浊状,卵内物质溃散。受精后37h 左右进入出膜期,鱼苗大量孵出。在水温16-27度时均能正常发育,最适水温为22-25度。

刚孵出的大口鲶鱼苗全长0.40-0.45cm,身体侧扁透明,因腹部具有圆球形大卵黄囊而呈淡黄色,形似蝌蚪。鱼苗聚集水底,头尾趋向一致排列,尾部快速摆动,不会游动。水温18 C`时,孵化后11h眼球和头背部出现色素,肛门开口。孵化后17 h,卵黄吸收约1/6,鱼苗体色变深,呈黄褐色。孵化后36-48 h,卵黄吸收约 1/3,部分鱼苗可作短时上下游动;孵化后2-3日,鱼苗卵黄被吸收1/2以上,已能游动觅食孵化后4-5日,鱼苗全长0.72- 0.95cm,卵黄吸收完毕,完全转入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0日左右进入稚鱼阶段,尾鳍上叶较卜叶长而宽,接近成鱼尾形孵化后 25-27日,稚鱼除存在第二对下领须外,其余外形特征均与成鱼相似。2-3月龄,稚鱼体长达到15cm以上时,第二对下额须全部消失。胚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其适温范围为18-28度.

鳊、鲂的性腺发育


据研究,已达性成熟的鳊、鲂的卵巢发育可分为几个阶段: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中旬为冬季卵巢,处于第l期,卵巢中主要为第3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大生长期,卵径0. 2-0.5 mm,其体积约占整个卵巢的80%以上;3月中旬至4月底为w期卵巢,此时发育迅速,成熟系数直线上升,初级卵母细胞大量积累卵黄,处于发育晚期,卵径已达0. 7-1. 0 mm,没有第3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其所占体积可达整个卵巢的97%;5月初至6月底为产卵季节的卵巢.为IV期末卵巢,发育较一致,等待时机产卵。据此,可知鳊、鲂的自然繁殖期主要在每年,5--6月份。产前极短一段时间,卵巢处于第v期;产卵后,即转入IV -I期,7-10月份进入恢复期,再转入缓慢发育期。由此可见其为分批同步型,一年只产一次卵,但如经强化培育,仍可再次产卵。

中华绒螯蟹的性腺发育、胚胎发育与幼体发育



1.性腺发育:河蟹大约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到性腺已发育成熟时,开始沿江河而下进行生殖洄游,到达河口浅海的咸淡水繁殖。这时在一定的咸淡水的刺激下达到了生理成熟。
繁殖中若产卵的外界环境条件如盐度、温度、雌雄条件不好,卵巢会逐渐退化。河蟹的卵巢发育过程大致可分成6期:第1期,性腺乳白色,细小。第2期,卵巢呈粉红色或乳白色,较膨大,肉眼已能区别雌雄性腺。第3期,卵巢呈紫色或淡黄色,肉眼可见细小卵粒。第4期,卵巢呈紫褐色或赤豆沙色,卵粒明显可见。第5期,卵巢呈紫酱色或赤豆沙色,卵粒大小均匀,游离松散,成熟系数达8%~14%。第6期,卵巢因过熟而退化,出现黄色或橘黄色退化卵粒。
2.产卵和胚胎发育:河蟹为硬壳交配,在产卵的同时卵子受精。受精卵先堆积于雌蟹的腹部,后黏附在腹部附肢内肢的刚毛上。腹部携带卵的雌蟹,称为抱卵蟹。
河蟹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及性腺发育好坏有关。一般200克左右的雌蟹怀卵量在50万~90万粒,也有的达百万粒以上。体质好的雌蟹在完成第一次产卵后,还可以继续怀卵。
河蟹受精卵在外界条件适宜时,即行胚胎发育,并表现为螺旋卵裂类型。受精卵经二、四、八个分裂球后,进入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原肠期以后,卵黄消耗明显,出现月形透明区,此透明区即为胚胎部分。随着胚胎发育,透明区先后出现附肢和复眼雏形。复眼出现之后,卵黄块的背方出现了心脏原基,不久心脏开始跳动,附肢、头胸甲相继形成。此时卵外观呈乳白色,卵黄极小,呈蝴蝶状一块,这时胚胎已进入原溞状幼体。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水中溶氧等因素有关。水温高、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发育快。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14~15天就能孵化出膜。受精卵必须在海水中方能维持其正常的胚胎发育。
3.幼体发育:河蟹幼体发育过程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3个阶段。刚从卵孵化的幼体,外形不像成体,为溞状幼体阶段。这时呈三角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背面有一背刺,前端腹面有一额刺,两侧中部各具一侧刺。前端有一对复眼,侧面有两对触角、一对大颚、两对小颚和两对颚足,身体布有色素粒。
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因溞状幼体每蜕1次皮,其形态都要发生1次变化,所以将其分为5期。
溞状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也叫蟹苗。蟹苗经多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变态,才逐渐长成成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0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鮸鱼简介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