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及成虫

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当春夏蜂群兴旺的时候,一个蜂群通常包括一只蜂王,上万只工蜂,以及千百只雄蜂。

蜂王与工蜂、雄蜂是容易区别的,它比工蜂大得多,虽无雄蜂那么宽,但比雄蜂长,它的腹部为长圆锥形,蜂王弯曲的螫针仅略为有点倒刺,只在与竞争的蜂王搏斗时才使用。

蜂群内的全部卵都是由蜂王产下的,它在空中飞翔时与几只雄蜂成功地交配过,就能获得供其一生之用的精子。某些高产蜂王,在短时期内可产15002000粒卵。已交配产卵的蜂王,在不受打扰时,通常可以在蜂箱里含有最幼小的蜂子脾上或附近找到它。通常情况下,由幼年工蜂组成侍卫蜂环绕它,它们面向着蜂王,不断以触角触摸蜂王,舔它、喂它和搬走它的排泄物。

蜂王产的卵分未受精卵和受精卵两种,未受精卵长成雄蜂,受精卵长成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蜂;受精卵如产在较宽大的圆锥体房口朝下的台基,专饲以营养丰富的王浆,就长成蜂王。

雄蜂无螫针,而有从巢内贮蜜房中摄食的短舌,它既无花粉筐,也无蜡腺,不能采集花粉,在巢内不作工,它唯一的功能只是在巢外寻找适龄的处女王,并与之交配而后丧生。

工蜂是蜂群中个体最小的成员,但其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它的卵巢小,除在蜂群中出现无蜂王的异常情况外,它们不产卵。但它们具有执行对蜂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任务(如采集食料、造巢等)的全部器官,包括花粉筐、蜡腺、臭腺等。因而,工蜂的职能就是饲喂幼虫;采集花蜜、花粉、水;泌蜡筑脾;抵御敌害;清洁蜂巢,使箱内空气流通和保持室温,以及采集树胶涂塞蜂箱缝隙等等。

蜜蜂属全变态昆虫,即个体发育过程必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时期。它们从蛹羽化为成虫,就已基本定形,可以根据蜜蜂的外观判定它们的幼、青、壮各个时期。(养蜂技术/yangfengjishu/)

(1)蜂卵

卵如香蕉状,两端粗细有不同,稍粗一端是头部,稍细一端是腹末,卵上附着一种粘液,以稍细一端粘着巢房底部中央,稍粗一端向房口,乳白色,略透明。产下卵经3天孵化。

(2)幼虫

初孵化的幼虫就会吮吸王浆。幼虫在孵化后3天内的食料不论是蜂王、雄蜂、工蜂全部是乳白色的王浆。通常认为3天后,工蜂和雄蜂的幼虫就停止食用而另换一种花粉和蜜的混合物,蜂王则不然,其幼虫期一直食用王浆。

约在产卵后的第9天,工蜂将巢房口封上层蜡盖,在已封盖的巢房里,幼虫在周围巢房壁上吐丝织造细蜜的深棕色的茧,约在产卵后第11天,幼虫蜕第5次皮(最后一次蜕皮),然后化蛹在其中。

(3)蛹蜂

蛹翅足游离,初呈白色,略透明,渐转黄褐色;复眼初变呈白色,渐红紫色至深褐色。蜂蛹封盖子常位于巢腺下方,封盖呈黄褐色,巢房单位轮廓清楚,与封盖蜜房区别。

(4)成虫

幼蜂羽化后,啮破房盖而出,而茧衣仍紧贴在巢房壁上。育虫一次,茧衣加厚一层,从而缩小巢房面积,使巢脾颜龟变暗黑,育虫16次后对培育健壮新蜂有碍。

相关推荐

蜈蚣生长发育及蜕皮过程


蜈蚣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如下:

(1)第一次蜕皮

蜈蚣在母体抱卵孵化期已经过3次蜕皮。第一次蜕皮,指的是幼体离开母体后的蜕皮,也即是第四次蜕皮。即幼体蜈蚣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后的34~48天,多数在38天蜕第一次皮,蜕皮后体长最小的33毫米、最长的34毫米,平均33.5毫米。平均增加体长8.5毫米。

(2)第二次蜕皮

这次蜕皮是在独立生活后的65~75天,一般为69天。这次蜕皮后与第一次蜕皮后的幼体比较,体长平均增加13.5毫米。第一次蜕皮与第二次蜕皮的间隔期为27~31天。

(3)第三次蜕皮

蜈蚣幼体经过两次蜕皮后,要经过第一个越冬期,经历半年之久的冬眠,体长、体重都比越冬前有所下降。出蛰后已到第二年的4月底。也就是它们营独立生活后的270天。测定它们的体况,体长平均45毫米。约在4月底5月初开始摄食。第三次蜕皮也就是在其营独立生活后的334天,即第二年的7月初。此次蜕皮后体长与第一年第二次蜕皮后的记录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总体长平均达55毫米,与第二次蜕皮中间相隔262~269天。

(4)第四次蜕皮

发生在独立生活后的369~380天,与第三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此时的蜈蚣幼体体长63毫米,与第三次蜕皮期间隔35~42天。

(5)第五次蜕皮

在第二年的9月底,即独立生活后的422~436天。与第四次蜕皮后体长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0毫米,此时幼体长73毫米,与第四次蜕皮的间隔期为53~56天。

(6)第六次蜕皮

蜈蚣第五次蜕皮后经过第二个冬季,幼体从冬眠中醒来已是第三年的夏季。即独立生活后的703~738天。在这次蜕皮中,个体差异较大,试验中最早蜕皮的与最迟蜕皮的相差35天。与第五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84毫米,与第五次蜕皮时相隔281~302天。

(7)第七次蜕皮

也发生在第三年,即营独立生活后的779~808天。这些个体先后在29天内完成蜕皮活动,与第六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95毫米。这次蜕皮与第六次蜕皮间隔70~76天。

(8)第八次蜕皮

第七次蜕皮后,幼体蜈蚣经历第三个越冬期,在第四年的秋季,此时的幼体蜈蚣已经达到性成熟,但身体还没有成熟。这次蜕皮是在营独立生活后的1139~1142天,与第

七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蜈蚣体长为106毫米,与第七次蜕皮时相隔334~360天。

观察试验证明,雌性蜈蚣在孵化后营独立生活的第五年开始第一次产卵。雌体的性成熟以第一次产卵为象征。

怎样冶疗蜜蜂幼虫病的方法


蜜蜂是完全变态昆虫,其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根据蜜蜂4个发育阶段的虫态来分类,理所当然,我们可以将蜜蜂病害分为卵病、幼虫病、蛹病和成年蜂病。

蜜蜂在幼虫发育期,应该说是非常脆弱的,极易被病原微生物侵犯,多发幼虫病害。常见的有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白垩病、黄曲霉病、幼虫冻伤、中毒等。

最使蜂农头疼的是蜜蜂幼虫病,不但病蜂难繁殖起来,还可使蜂场中其他蜂群受感染,甚至使整个蜂场毁灭。不少蜂农将治疗蜜蜂幼虫病寄托在药物上,狠狠的用药;病群迁延不愈,不死不活,很难恢复生机。彻底根治办法是采取换脾、换王、换箱等措施,将病群所有的巢脾虫脾一律销毁,再配合用药,即可治愈。

最好将病群移至3公里以外地方隔离治疗,将消毒蜂箱置于病群位置,箱内放数张空脾,将病蜂抖落在箱中,使蜂多于脾,找到蜂王杀死,诱入1只新蜂王。将病蜂的巢脾、蜜脾、虫脾全部毁掉或化蜡或烧毁,毫不可惜。蜂箱的附属设备如隔王板、副盖、隔板等一律换成消毒过的。同时喂足饲料,场内喂水。再配合用药。用两三种药物交叉进行饲喂,至少喂药1周。如第一次毁脾没有成功,仍出现花花脾和腐烂幼虫,还要进行第二次毁脾。

美洲幼虫病主要症状:

孵化24小时内的幼虫最易感染此病,初期主要症状并不明显,在5日龄~6日龄时症状将明显地显露出来,一般在封盖以后死亡。患病的幼虫主要表现为,失去正常的白色光泽,并渐渐变成咖啡色,而死亡时则呈褐色和黑色,椎形状。恶病封盖子的房盖常呈现下陷、湿润及穿孔的特征。

欧洲幼虫腐臭病要症状:

欧洲幼虫腐臭病主要感染1日龄~2日龄的幼虫,潜伏期为2天~3天,封盖以前死亡。死亡的幼虫开始呈苍白色,然后渐渐出现黄色斑点,最后变褐色和黑色。由于死亡幼虫呈现溶解性腐败,故背线清楚可见,已伸直幼虫的背线为窄条状,弯曲幼虫的背线呈放射状。

囊状幼虫病主要症状:

1日龄~2日龄的幼虫最易感染本病,潜伏期为5天~6天,封盖前后幼虫死亡。病初其症状并不明显,刚死亡的幼虫颜色没有明显的变化,头部形成钩状,背部出现棕色点,逐渐变成暗灰色,皮下渗出液增多,略带黄色,形似水袋,此时用镊子夹取幼虫有塑料袋盛水的感觉,这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症状。

预防:

⑴要加强对蜂群的饲养管理,春秋易发病期要保持强群,喂足饲料,注意保温,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⑵选育抗病品种,同时注意驱杀病群内的雄蜂,以提高后代的抗病力。

治疗幼虫病的药物很多:

①每1000克1∶1糖水,加土霉素和四环素40万单位,根据群势强弱,每群每次喂100~200克。

②每支80万单位青霉素,每支100万单位链霉素,每支30万单位红霉素,均用1支加在1000克1∶1糖水中,每群每次喂200~300克,每天1次。

③白垩病可用白垩净,按说明书使用。④囊状幼虫病可用病毒灵,每框蜂用1片,溶于50克1∶1糖水中应用。

刺参幼参的发育过程


刺参刺参个体发育一般指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至成体的发育过程,其中包括细胞分化,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阶段。了解并掌握刺参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对刺参的孵化和养殖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各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出各阶段幼体的发育是否良好,幼体是否患病,这对病害防治和养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卵

刺参的卵着色很淡,几乎是透明的,长径160微米~180微米。成熟个体产卵100万粒~700万粒,在人工蓄养条件下的产卵量一般为200万粒~300万粒,最高可达1000万粒左右。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者其生殖腺粗大,怀卵量也多。卵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从成熟卵巢中取出的卵形状完整,核不清楚,适合于人工受精用。

二、卵裂期

卵受精约15分钟~20分钟后,即在动物极放出第1极体(水温21℃~23℃),约经40分钟~45分钟后放出第2极体。受精卵约经1小时50分分裂为2个细胞,经7小时左右形成中空的囊胚。

三、囊胚期

在囊胚末期,囊胚就在膜内开始旋转。囊胚旋转2小时~3小时,破膜孵出胚体。胚体刚孵出时近于椭圆形,高约190微米,宽约170微米。

四、原肠期

胚体大约经24小时~28小时后进入此期。此时,胚体向长轴方向伸长,高约220微米,宽约170微米,多数幼体近于水面游泳。

五、耳状体期

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内部细胞群的增生分化,刺参器官的形成,经40小时~48小时可发育至小耳状幼体。小耳状幼体经中耳状幼体而发育至变态前的大耳状幼虫后期。此期幼体发育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变态至樽形幼体的变态率。

六、樽形幼体期

刚形成的樽形幼体与刺参耳状幼体一样,均能活跃地游动,且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以后,随着樽形幼虫的发育,纤毛带的退化,幼体将渐渐移入底层生活。

七、5触手幼体期

5触手幼体的最显著特征是体骨片的增加。此期幼体即可进行游泳又可附于基质上,靠其触手爬行。

八、稚体期

5触手幼体继续生长,其骨片形成也在加速,同时在体的后腹部生出第一管足,此时已进入完全靠管足与触手活动营底栖生活的稚参阶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5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