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生长发育及蜕皮过程

蜈蚣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如下:

(1)第一次蜕皮

蜈蚣在母体抱卵孵化期已经过3次蜕皮。第一次蜕皮,指的是幼体离开母体后的蜕皮,也即是第四次蜕皮。即幼体蜈蚣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后的34~48天,多数在38天蜕第一次皮,蜕皮后体长最小的33毫米、最长的34毫米,平均33.5毫米。平均增加体长8.5毫米。

(2)第二次蜕皮

这次蜕皮是在独立生活后的65~75天,一般为69天。这次蜕皮后与第一次蜕皮后的幼体比较,体长平均增加13.5毫米。第一次蜕皮与第二次蜕皮的间隔期为27~31天。

(3)第三次蜕皮

蜈蚣幼体经过两次蜕皮后,要经过第一个越冬期,经历半年之久的冬眠,体长、体重都比越冬前有所下降。出蛰后已到第二年的4月底。也就是它们营独立生活后的270天。测定它们的体况,体长平均45毫米。约在4月底5月初开始摄食。第三次蜕皮也就是在其营独立生活后的334天,即第二年的7月初。此次蜕皮后体长与第一年第二次蜕皮后的记录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总体长平均达55毫米,与第二次蜕皮中间相隔262~269天。

(4)第四次蜕皮

发生在独立生活后的369~380天,与第三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此时的蜈蚣幼体体长63毫米,与第三次蜕皮期间隔35~42天。

(5)第五次蜕皮

在第二年的9月底,即独立生活后的422~436天。与第四次蜕皮后体长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0毫米,此时幼体长73毫米,与第四次蜕皮的间隔期为53~56天。

(6)第六次蜕皮

蜈蚣第五次蜕皮后经过第二个冬季,幼体从冬眠中醒来已是第三年的夏季。即独立生活后的703~738天。在这次蜕皮中,个体差异较大,试验中最早蜕皮的与最迟蜕皮的相差35天。与第五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84毫米,与第五次蜕皮时相隔281~302天。

(7)第七次蜕皮

也发生在第三年,即营独立生活后的779~808天。这些个体先后在29天内完成蜕皮活动,与第六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95毫米。这次蜕皮与第六次蜕皮间隔70~76天。

(8)第八次蜕皮

第七次蜕皮后,幼体蜈蚣经历第三个越冬期,在第四年的秋季,此时的幼体蜈蚣已经达到性成熟,但身体还没有成熟。这次蜕皮是在营独立生活后的1139~1142天,与第

七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蜈蚣体长为106毫米,与第七次蜕皮时相隔334~360天。

观察试验证明,雌性蜈蚣在孵化后营独立生活的第五年开始第一次产卵。雌体的性成熟以第一次产卵为象征。

相关知识

不同温度、湿度对蜈蚣生长发育的影响


蜈蚣养殖饲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室内加温饲养可以用缸养、池养、架养等各种形式,饲养密度以容器面积计算,一般为600-1000条/米2。根据这一密度规划饲养规模。加温饲养室温度经常保持在15-25℃,生长发育的最好温度为20-25℃。空气湿度保持在15%-20%,饲养土的湿度应保持在10%-15%。要准备好饲料,特别是动物性饲料。

蜈蚣室内加温饲养技术已普遍使用,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开展加温饲养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总结出高教饲养的技术来。

温度、湿度对蜈蚣生长发育的影响

螟蚣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低时,蜈蚣的体温也低;环境温度高时,蜈蚣的体温也随着升高。体温低时,螟蚣体内新陈代谢水平低,吃食量减少,生长缓慢;体温高时,新胨代谢旺盛,食欲强,生长发育就快。所以,螟蚣的生长发育,严格受温度的限制。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所有龄期的蜈蚣都蛰伏冬眠,停止生长发育,到一2℃以下时就容易被冻死。当温度上升到10℃以上,离开母体的幼小螟蚣及成年蜈蚣均开始生长发育。当环境气温升至25℃时,蜈蚣则进入生长发育高峰。当气温升至40℃以上时,幼小的蜈蚣和老龄蜈蚣不耐热,能被热死。壮年螟蚣能耐热。但温度达到40℃以上,所有龄期的蜈蚣均停止发育。

湿度,包括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湿度。湿度的变化,影响蜈蚣体表的情况,也影响体内的水分平衡和各种各样的生理生化反应,给其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雌蜈蚣在怀卵期间,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即要求土壤湿度在10%-15%。低于4%-5%,则影响卵在母体内的发育,并可能导致母蜈蚣的死亡。但湿度高于20%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刚离开母体的幼蜈蚣,适宜的土壤湿度是10%-17%,过高则易发生湿热,影响成活,过低则固体内水分容易散失而影响生长。1-3龄的蜈蚣适宜的土壤湿度为7%-15%。低于5%-6%则发育迟缓.但高于25%则发生疾病,并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但是,蜈蚣要求空气相对温度较大,可以在85%-95%.

霉变的饲料对养殖小鸡生长发育影响


霉菌一直危害着鸡苗的健康发育,文章简要介绍雏鸡霉菌病的发病过程以及各实质脏器的病理变化。所需材料:5-7日龄小鸡,琼脂平板培养基,显微镜,切片机,天平,温度计,湿度计,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霉变饲料,全价饲料。

研究方法:2013年10月16日买回5-7日龄小鸡,先饲养2天确定健康后再分组,分5组,每组3只.于20日早上将霉变饲料分别按分量添加10%,15%,40%、60%,到全价饲料中去喂服,观察小鸡是否发病。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两翅下垂,缩颈呆立或闭目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常有下痢,粪便呈灰褐色,时有小量绿色,泄殖腔周围羽毛污染粪便,特征症状是呼吸短促,伸颈昂头、接着就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喘气。

亚急性者可见病禽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喜卧伏,拒食。病程稍长,可见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冠和肉髯颜色暗红或发紫,食欲显著减少或不食,饮欲增加,常有严重下痢。结膜充血、肿眼,内有干酪样物。有的有神经症状、痉挛、双翅麻痹,小腿或爪部有出血斑点或变形等。

一、体重变化(g)

二、实质器官的平均体重(g)

病理变化:

肝表面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斑,被膜纤维化,肺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软化,右心室明显扩张,心内淤积大量血液,血液凝固不良;肾脏肿大;腺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脱落,肌胃角质层坏死溃疡,肠系膜及肠粘膜广泛淤血、水肿。

亚急性中毒:肝脏充血、肿大、出血及坏死,色淡呈黄白色,胆囊充盈。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变成空泡状,肝小叶周围胆管上皮增生形成条索状,肾苍白肿大。胸部皮下、胸肌,腿肌部位肌肉有出血斑,十二指肠出血,回肠盲肠端有出血点。

慢性中毒:常见肝硬变,体积缩小,颜色发黄,并呈白色点状或结节状病灶,肝细胞大部分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和胆管增生,伴有腹水,心包积水。胃和嗉囊有溃疡,肠道充血、出血。

镜检:

取病鸡的肝、脾涂片、固定、染色,镜检,未发现其它致病菌;取病死鸡的肺组织,压碎后盖玻片镜检,可见大量的霉菌菌丝体.

饲料检验:取饲喂病鸡的饲料检验,发现饲料有暗绿色云雾状霉变、有霉味;

病料培养:

取肺组织典型病料,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培养36h后,菌落中心带呈烟绿色,凸起,周边呈散射纤毛样无色结构,背面为奶油色,有霉味

病理切片:

a.实验用品:

器材:切片刀,切片机,恒温箱,蜡杯,酒精灯,展片台,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培养皿,吸管,镊子,单面刀片,台木,洒精灯,染色缸,盖玻片,载玻片,树胶,显微镜,水浴锅。

药品:卡诺氏固定液、酒精、二甲苯、石蜡、埃利希苏木精染液,1%伊红酒精溶液,1%盐酸酒精溶液,郝普特氏粘片剂,中性树胶。1%番红,1%固绿材料:小鸡肝、肾、心肌、骨骼肌或其他组织。

b.实验步骤:1.取材.2.固定.3.洗涤4.脱水5.透明6.透蜡7.包埋.8.修蜡片9.贴片10.脱蜡复水11.染色12.水洗13.分化14.漂洗15.脱水16.复染17.脱水18.透明19.封藏

c.病理组织学检查:

肺霉菌的病变,肉芽肿形成,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异嗜细胞浸润灶.在肺和肝可见到菌丝和孢子,粗细不一,染色不均!肺组织切面可见到大小不等坏死灶,霉菌菌丝长短不一,粗细不等,有的呈竹节,有的圆圈样,坏死中心有大量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小血管周围形成袖套。

小结: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人类健康和安全.因此,养殖业应将霉菌毒素的防治工作纳入畜禽管理系统中,重视饲料原料和产品的防霉工作.做好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后备蛋鸡群生长发育调控措施


后备鸡群体型、体重的达标与否及、均匀度的高低,性成熟的早晚直接影响产蛋性能的高低和好坏。以下谈谈后备鸡在饲养过程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及一些管理措施,具体来了解一下:

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可完成75%,12周龄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长缓慢,至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的发育在20周龄时达全期的75%,以后发育缓慢,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40周龄后的增重仅是脂肪。

在生产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的鸡群,产蛋早期往往蛋重偏小;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会发生严重的输卵管炎或脱肛现象,死淘率高;胫长和体重同时超标时,料蛋比增高。

试验表明,5周龄体重与产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标呈正相关,即各产蛋性能指标越高,存活率越高;10周龄体重对早熟性有中等程度相关;16周龄体重的均匀度与产蛋持久性及存活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根据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及体重与产蛋期各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在饲养管理上应着重抓好育雏早期的体重增长、8周龄前的胫长生长和8~12周龄胫长和体重的生长,力争使鸡群的胫长达标且均匀度达90%以上,体重达标且均匀度达80%以上。

早期分群整群,进行高营养育雏:在进雏时,将雏鸡强弱分开,即把弱雏或个别体重偏小的放在温度偏高的育雏笼上层,体壮有力,叫声清亮的放在中下层。如果整群鸡体况偏弱,可将室温调至比正常情况下高1~2℃。同时,注意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为使育雏期体重达标,可将饲料营养适当提高(即代谢能不低于11.98兆焦耳/千克,粗蛋白质不低于20%),进行高营养育雏。如果在4周龄内生长状况良好,可按正常营养标准换料饲喂。此方法育雏,5周龄时,通过观察,除个别弱雏外,其余全部的绒毛能脱换为羽毛。6周龄时抽样检测,一般均能达标甚至超标。

适时分群整群,及时调整营养:据鸡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结合免疫接种、转群等,在4周龄、8周龄和12~16周龄进行3次分群整群。4周龄时挑出低于平均体重10%的鸡只,继续饲喂高营养育雏料至8周龄,至体重达标为止;对于体重超标的鸡群,及时更换后备料或减少饲喂次数和饲喂量,也可在饲料中每吨添加氯化胆碱500g,直至体重符合标准为止。到第8周龄和12周龄用同样方法进行第2、3次分群整群。注意,对于弱雏和体重偏小的鸡育雏料一般喂至10周龄,最晚不能超过12周龄,同时可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

通过光照控制性成熟,使其与体成熟同步发育:适时增加光照是刺激产蛋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如果在育成后期(14~20周龄),光照时间不少于13小时,都有可能发生早产现象。但有时由于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产蛋推迟或提高。为促其产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进行光刺激:①体重达开产体重时,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体型体重的继续生长,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②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及时给于光刺激,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③如果是轻型蛋鸡达20周龄时仍未见蛋,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注意,要将育成料及时转换为产蛋前期料(含2%钙)或产蛋高峰料。

此外,在整群和光控制的同时,注意要合理的免疫接种、预防用药、定期的消毒等,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防病灭病。

实验表明,对后备鸡群进行一系列管理,可使蛋鸡在整个产蛋期,各个生产性能指标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整个产蛋周期产蛋率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体重控制:由于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可完成75%,12周龄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长缓慢,至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的发育在20周龄时达全期的75%,以后发育缓慢,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

限饲:为避免出现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或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在育成期就要对鸡群进行适当的限制饲养。一般在8周龄时开始,进行限量或限质。生产中多采用限量法,可保证鸡食入的日量营养平衡。限量法要求饲料质量良好,必须是全价料,每日将鸡的采食量减少为自由采食量的80%左右,具体喂量应根据鸡的品种、鸡群状况而定。

光照控制性成熟:为避免出现早产、蛋小、脱肛、推迟开产现象的发生,在育成期必须控制好光照。为促其产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进行光刺激。①体重达开产体重时,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体型体重的继续生长,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②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及时给于光刺激,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③如果是轻型蛋鸡达20周龄时仍未见蛋,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

一、蛋鸡体形体重的发育特点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可完成75%,12周龄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长缓慢,至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的发育在20周龄时达全期的75%,以后发育缓慢,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40周龄后的增重仅是脂肪。
2.在生产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的鸡群,产蛋早期往往蛋重偏小;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会发生严重的输卵管炎或脱肛现象,死淘率高;胫长和体重同时超标时,料蛋比增高。
3.荷兰优利公司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试验表明,5周龄体重与产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标呈正相关,即各产蛋性能指标越高,存活率越高;10周龄体重对早熟性有中等程度相关;16周龄体重的均匀度与产蛋持久性及存活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二、体型体重的发育在生产中的调控管理措施
根据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及体重与产蛋期各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在饲养管理上应着重抓好育雏早期的体重增长、8周龄前的胫长生长和8~12周龄胫长和体重的生长,力争使鸡群的胫长达标且均匀度达90%以上,体重达标且均匀度达80%以上。
1.早期分群整群,进行高营养育雏:在进雏时,将雏鸡强弱分开,即把弱雏或个别体重偏小的放在温度偏高的育雏笼上层,体壮有力,叫声清亮的放在中下层。如果整群鸡体况偏弱,可将室温调至比正常情况下高1~2℃。同时,注意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为使育雏期体重超标至少达标,可将饲料营养适当提高(即代谢能不低于11.98兆焦耳/千克,粗蛋白质不低于20%),进行高营养育雏。如果在4周龄内生长状况良好,可按正常营养标准换料饲喂。此方法育雏,6周龄时抽样检测,一般均能达标甚至超标。再则此方法育雏,5周龄时,通过观察,除个别弱雏外,其余全部的绒毛能脱换为羽毛。
2.适时分群整群,及时调整营养:据鸡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结合免疫接种、转群等,在4周龄、8周龄和12~16周龄进行3次分群整群。具体方法是:4周龄时挑出低于平均体重10%的鸡只,继续饲喂高营养育雏料至8周龄,至体重达标为止;对于体重超标的鸡群,及时更换后备料或减少饲喂次数和饲喂量,也可在饲料中每吨添加氯化胆碱500克,直至体重符合标准为止。到第8周龄和12周龄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第三次分群整群。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弱雏和体重偏小的鸡育雏料一般喂至10周龄,最晚不能超过12周龄,同时可适当添加多维素的用量。
3.通过光照控制性成熟,使其与体成熟同步发育。
适时增加光照是刺激产蛋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如果在育成后期(14~20周龄),光照时间不少于13小时,都有可能发生早产现象。但有时由于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产蛋推迟或提高。为促其产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进行光刺激:一是体重达开产体重时,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体型体重的继续生长,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二是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及时给于光刺激,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三是如果是轻型蛋鸡达20周龄时仍未见蛋,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育成料及时转换为产蛋前期料(含2%钙)或产蛋高峰料。
4.在整群和光控制的同时,加上合理的免疫接种、预防用药、定期的消毒措施等,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防病灭病。
实验表明,通过对后备鸡群的一系列管理,结果在整个产蛋期,各个生产性能指标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整个产蛋周期产蛋率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育肥猪生长发育特性 育肥猪饲养管理


育肥猪是猪生长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此时猪的生长速度加快,应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饲料,提高猪每天的最大增重,从而缩短育肥期,最大程度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业户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阐述了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方法与技术要点。

1、生长发育特性

养猪业户要想获得最大的收益,首先要充分了解育肥猪生长特征。按猪自身体重增长规律可分成生长期和育肥期两个重要时期。不同生长时期表现出来的发育情况也不同,只有充分掌握猪的发育规律才能不断地进行饲养调整,使猪体重稳定增长。

生长期。从猪只体重上来看,生长期体重一般为20~60kg。此时期的猪各项生长机能和组织都尚未发育完全,消化系统比较薄弱,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差,其中消化液里一些促进吸收的成分还不能满足猪本身的生长需要。生长期的猪骨骼发育比脂肪的增长速度快。

育肥期。从猪体重上看,育肥期体重一般为60kg直至出栏。此时期的猪各项器官组织都发育完全,消化系统功能强大,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强。虽然此时期的猪骨骼和肌肉的生长速度都比较缓慢,但此阶段的猪脂肪组织快速生长。对各种饲料吸收能力加强,自身抵抗力也增强,神经系统也非常健全,最主要表现为可以快速应对气候和温度等变化。

2、饲养管理

注重日粮搭配比例。猪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为了猪体重快速增长,要充分提高蛋白质的比例,通过猪生长期强大的消化功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如在饲喂时可以用两份玉米加一份肉骨粉,这种专业混合饲喂方法有效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对猪体重增加有促进的作用。在搭配过程中不可以将饲料进行煮熟处理,避免高温使饲料中蛋白质发生变质,尽量用生饲料喂猪。

饲喂时要定时定量。在饲喂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进行饲喂,在饲喂次数上也要明确,通过科学的饲喂,使猪的进食有规律,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机能,使猪在育肥期内有食欲,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价值。具体方法是,以精饲料为主时每天控制饲喂次数为2~3次。以青饲料为主时,每天控制饲喂次数为3~5次。养殖户要根据饲料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次数,在冬天和夏天可以根据昼夜长短多饲喂1次。在饲喂的时候一定要定量,要按比例增加饲料量,避免影响猪日后进食食欲,从而降低饲料消化能力。在变更饲料饲喂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不可以快速切换饲料,必须要让猪有适应阶段,这样也有利于猪的食欲,达到增肥的目标,

猪场的环境管理。加强育肥猪饲养管理,首先要注意饲养过程的卫生环境,提高猪生活的环境质量。夏天做好猪舍降温防暑工作,降低温度可以提高猪进食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猪舍周围种植一些树木,适当减少热量,在室外活动场地可以搭建一些乘凉设施。场地要尽量远离住宅区和生产区,以减少病原传染途径,提高预防传染疾病的能力。生产区要配有消毒设备,消毒液要及时更换,做到每周消毒1次,外来车辆进入厂区也要进行消毒。

注意育肥猪便秘。育肥猪在饲养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便秘等问题,猪便秘的时候消化功能会失调,肠道菌群也会失衡,所以在猪便秘时,饲料中需添加微生态制剂用来调和体内菌群的平衡。不同的微生态制剂作用不同,可以根据猪便秘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给药。在应用时要注意搭配使用,这样才能在猪体内营造适合有益菌生长的环境,快速有效地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使母猪排便顺畅。

选择适宜的出栏体重。在掌握科学的饲喂方法后,还要了解育肥猪出栏日期,当育肥猪体重超过90kg后,每天增重速度就会不断减慢,而且非常明显,这时主要以脂肪沉积为主,在饲喂下去只能导致猪肥肉越来越多,而且影响销售。对于体重不足90kg的猪若要出栏,虽然饲料成本相对较低,但猪体重过小也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猪的体重也决定了出栏日期,一般育肥猪体重达到90—120kg,是出栏的最佳时期。

通过对育肥猪生长发育情况的了解,合理的进行饲料配比,充分做好舍内卫生防疫等工作。有步骤的完成饲料添加,有效地控制饲喂次数,控制好出栏时间等,都是育肥猪饲养过程中降低成本时应注意的事项。

猪的育肥一定要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针对猪的习性和特点,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从而达到猪只增重快、耗料少、月同体品质优良、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目的。
一。饲粮的消化能不可忽视。我国的生长肥育猪饲粮能量水平普遍偏低,已成为影响猪生长速度发挥的主要营养因素之一,猪只在生长过程中往往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猪只的生长发育要使用多种饲粮,来保证猪只的正常生长和营养,我们应该采用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技术来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和猪的胴体品质。
二。猪只如果吃的越多,增重也就越快,饲料使用的越多,猪只体内沉积的脂肪也就越多。为了使猪只得到最佳的肥育效果对蛋白质的需要更为复杂,这不仅仅要满足蛋白质量的需求,还要考虑必须氨基酸之间的平衡和利用率。猪只获得的能量高会使猪只的品质降低,而适宜的蛋白质能够改善猪胴体品质,这就要求日粮具有适宜的蛋白质。猪是单胃杂食动物,对饲料粗纤维消化慢,因此住每天摄入的粗纤维不宜过高,在肥育期应低于8%。猪只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很多矿物质和维生素,所以不要出现过量或不足的情况,这会影响猪只的正常生长,影响猪只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三。为了保证猪只的生长发育,把由仔猪培育室转群来的生长猪按猪只的大小、强弱、种用和非种用、花色分舍分栏饲养。
四。夏天天气炎热,要注意防暑和降温。夏季可以安装喷淋设施来防暑降温,而且还要做好通风,每天定时给猪只喷淋,在猪只体重达到75~90kg时应加强降温。没有喷淋设施的厂家,应在日光不太强烈的时候在冲刷栏舍时给猪喷淋。单列式猪舍,夏天更应注意防晒。下午不可冲刷猪舍,因为日光强烈时,水分的蒸发容易造成高温、高湿的环境,使猪只中暑。如果猪只发生中暑,应立即将猪只单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抢救。
五。为了加快猪只的生长速度,一般在猪只的体重达到60~70kg时,对猪只进行一次驱虫以达到快速增重的效果。

初乳对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 初乳的饲喂技术


肉牛养殖场犊牛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凶此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更要精心的饲养肉犊牛,凶此降低肉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确保其健康生长发育、增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T作。初乳因营养丰富,并且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镁盐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犊牛对初乳中抗体的吸收是有时效性的,因此在犊牛出生后要尽快的让其吃上充足的初乳,以使其获得被动免疫,对于增强犊牛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非常重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初乳对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初乳的饲喂技术。

1、初乳的营养价值

初乳是母牛产犊后第一次挤出的牛奶,对犊牛的意义重大。凶初乳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是初生犊牛不可缺乏的食物。凶母牛在妊娠期无法将体内的母源抗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而初生犊牛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无法白已产生抗体,凶此抗病能力较差,而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H,可增强犊牛的免疫力。另外,初生犊牛的肠胃空虚,并且第四胃和肠壁上没有黏膜覆盖,易受细菌的侵袭,而初乳可代替肠胃壁上黏液覆盖在胃肠壁上,从而阻止了细菌的侵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另外,初乳中含有一种溶菌酶可以杀死多种细菌,所含有的抗体则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初乳的酸度较高,可使胃液保持一定的酸度,不利于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犊牛的死亡率,提高了犊牛的健康水平。初乳在进入胃后可分泌大量的消化酶,激发了胃肠早期的活动机能。初乳中有较高含量的镁盐,具有轻泻的作用,可以帮助犊牛排除体内的胎粪。除此之外,初乳中还含有较为丰富且易于消化的营养物质,可为初生犊牛提供充足的营养,确保犊牛健康的生长发育。

2、初乳的质量

初乳的质量对于犊牛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但直接关系到犊牛摄人营养的多少,还关系到犊牛吸收抗体的量的多少。如果初乳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且抗体的浓度高,则初生犊牛的摄人量自然就多。通常经产母牛初乳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抗体的量要高于初产母牛,抗体的含量要比初产母牛高约3%以上,并且经产母牛由于长期接触外界环境,逐渐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针对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体内所含有的抗体的种类也就相应的增多,而初产母牛所分泌的初乳的质量则是有限的。另外,母牛的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对初乳质量的好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凶此要给母牛提供充足且营养全价的日粮,并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母牛的健康,尤其是要注意避免母牛发生乳房炎,凶患有乳房炎的母牛的初乳会受到污染,不但质量下降,还带有病菌,不适合饲喂犊牛。

3、初乳的储存

凶母牛的泌乳量不同,所以有的母牛在产犊后的乳汁分泌较多,而有的母牛则会出现无乳或者少乳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有的母牛的初乳质量较差,不适合饲喂犊牛,此时可以将刚产完犊的母牛多余的高质量的初乳挤ILIJ,进行妥当的保存,为那些产完犊后没有奶的犊牛提供初乳。初乳在保存时可将多头母牛的初乳混合后冷冻保存,保存时的冷冻规格适合每次的饲喂量即可,避免浪费,更便于随时都有高质量的初乳使用,一般初乳在冷冻的条件下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在使用前要将初乳进行解冻,先使用/15~50℃的水浴解冻,然后冉加热至体温水平后即可饲喂犊牛,加热时要注意防止湿度过高,否则会导致初乳中的抗体被破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

4、初乳的喂养

初乳的饲喂要及时,凶为犊牛对初乳中大分子抗体的吸收是具有时效性的。有研究表明,犊牛在刚出生时对大分子抗体的吸收率为20%左右,在ILIJ生后6h为10%,出生12h则为5%,而在ILIJ生36h之后犊牛则不冉具有吸收大分子抗体的能力,所以要在犊牛出生后立即的饲喂初乳,最迟也不要超过12h。在饲喂时要先将母牛乳房中的第一把奶弃掉,凶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之后可将犊牛白行吮吸,日前大多数养殖场都采用人工饲喂的方式,这样可以确保犊牛吃到充足的初乳。犊牛的初乳喂养量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通常以出生时的体重为标准,在犊牛出生的第一个6h内饲喂量为初生体重的8%,即初生体重为/IOkg的犊牛,初乳的摄入量为3.2kg以上。一般喂养的最佳时间为在犊牛在ILIJ生1h内饲喂2.25~2.5kg,过5~7h冉喂2.25~2.5kg,饲喂时可以使用带有橡胶奶嘴的奶瓶或者奶桶,并且在每次喂完后都要将饲喂公民能够工底的清洗,以免滋生细菌。在饲喂初乳时要注意不可饲喂过量,如果初乳的饲喂量超过了犊牛的真胃容积,就会发生倒流而引起犊牛消化紊乱,因此要根据犊牛的体重控制好饲喂量。

犊牛初乳的重要性
牛初乳是母牛产犊后5天-7天所分泌的一种浓稠的奶油状的黄色分泌物(俗称“黄奶”)。初乳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酶类、抗体、免疫体等具有轻泻作用的物质。初乳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一些免疫活性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免疫细胞等和其他未知促生长因子,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纤维性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因子等。而其后290余天所分泌的乳汁为常乳,即我们日常饮用的牛奶。牛犊和婴儿一样,出生时免疫功能尚不健全,难以面对环境中千千万万病原体及毒素的侵害,牛初乳就是保护犊牛幼小生命的圣品。
初乳对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
初乳的特殊作用
初生犊牛由于肠胃空虚,第四胃及肠壁黏膜不很发达,对细菌的抵抗力很弱,而初乳中的特殊功能就是能代替肠黏膜的作用,初乳覆盖在肠胃壁上可阻止细菌侵入血液中,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初乳中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能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和抑制某些病原菌的活动。K-抗原凝集素能够抵抗特殊品系的大肠杆菌,喂过初乳后,可以有效地防止3周内犊牛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下痢。初乳的酸度高可使胃酸变成酸性,不利于有害微生物的衍生,但有利于激活真胃消化酶的活性,促使肠胃功能早日完善。初乳中有较多的镁盐,有轻泻作用,可促进胎粪的排除;初乳中含有丰富易消化的养分,且可以促进第四胃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大量的消化酶可促使胃肠机能尽早形成。
提高免疫力
刚出生的犊牛自身是没有免疫能力的。而初乳中的免疫调节多肽、免疫球蛋白等多种免疫物质,可促进胸腺制造T细胞,增强免疫能力,同时又调节纠正免疫功能紊乱,使侵犯自身机体的免疫病毒不再出现。犊牛吃到初乳后,免疫球蛋白就以未消化的状态直接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使犊牛产生被动的免疫力。
促生长作用
初乳是一种营养物质的来源,也是生物生长活性物质的载体,它能加强哺乳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机体组织的合成,改变机体内分泌状态,而乳源性多肽因子则对初生犊牛肠道生长发育起着主要作用。
初乳的饲喂技术
饲喂方法
分娩后一旦犊牛呼吸正常,出生后的犊牛应及时喂给初乳(1小时以内最好),以后24小时内饲喂5千克,保证足够的抗体蛋白量。新生小牛最适宜的外界环境是25℃。因此,应给予保温、通风、光照及良好的舍饲条件,逐步培养犊牛对外界产生应答能力。喂给犊牛初乳温度应在36℃-38℃之间,为保证奶温可用热水浴加温,直接加温奶易凝固。如果用奶桶喂初乳时,应人工予以引导,一般是人将手指伸在奶中让犊牛吸吮,不论用什么工具喂奶都不得强行灌入。体弱牛犊或经过助产的牛犊,第一次喂奶大多数反应很弱,饮量很小,应有耐心在短时间内多喂几次,以保证必要的初乳量。应在4小时-5小时后喂第二次,以后每天喂3次,饲喂时的温度保持在35℃-38℃。温度过低的初乳必须加温以防引起犊牛肠胃机能失调,导致下痢;相反,温度过高,则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发生口炎,或导致犊牛拒食初乳。在初乳期每次哺乳1小时-2小时,应饮温开水(35℃-37℃)进行补水。饲喂量
应根据小牛体重的不同,每次所需的量不同(1.25千克-2.5千克),在24小时内应喂3次-4次,每次饲喂量不能超过犊牛的胃容积(体重的5%)。
饲喂用具的消毒饲喂初奶可用清洁的奶瓶或奶桶,所有容器在使用前后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切断细菌的传播途径。在饲养犊牛时应该注意几点:选好饲养员;给犊牛补充饮水;用于犊牛饮奶的用具,每次喂完后应认真用40℃以上开水洗净、消毒。

肉牛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水分的需求


1、能量的需求

肉牛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保持体温,从事各种生理活动,产肉、奶等产品,都需要一定的能量。一般能量的供应不足就会导致肉牛的生长缓慢、体重减轻、抵抗力也随之下降等。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物质是都能转化为肉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所需要的能量,是能量的重要来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能量营养来源,在植物饲料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主要来源于谷物饲料,粗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粗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粗纤维。

肉牛的能量的用途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另一个是用于生产,即长肉、产乳、繁殖等的能量需要。肉牛的能量需要以净能来表示,各种饲料的热能被用于维持需要、增重和产奶的效率不同,这就使不同饲料的维持、增重、产奶的净能比率也不同,一般来说,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增重净能比例越低。

2、蛋白质的需求

蛋白质有各种氨基酸成分,是肉牛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犊牛和架子牛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0%,育肥牛为13%左右。肉牛在早期的生长发育迅速,瘦肉的比例较大,所以蛋白质的需求量大,在3~6月龄时,肉牛日粮中粗蛋白质的需要量为16.5%,7~9月龄为15%,10~12月龄为12%,13~36月龄为11%。另外,怀孕母牛在妊娠的最后2个月的胎儿增重速度快,需要蛋白质的量也较多。蛋白质的缺乏会导致肉牛的生长发育不良,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来自于饲料中的植物性以及动物性的蛋白质饲料。日粮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低,会影响牛肉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而从嫩度以及风味上影响牛肉的品质。

3、矿物质的需求

矿物质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是也参与了新陈代谢、维持牛体渗透压、保持体内酸碱平衡等生命活动。矿物质在牛体内的含量低,但是却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肉牛体内缺乏矿物质会使犊牛的生长迟缓、育肥牛的日增重降低、母牛的繁殖性能下降。但是矿物质元素的量也要有一定的标准,过量同样也会对肉牛造成危害,如钾过量会导致肌肉无力,血液循环紊乱,肢端出现水肿的现象。因此,在补充矿物质时要注意用量的范围。日常的饲料,如玉米和豆粕不能满足肉牛对矿物质的需要量,需要额外添加。

根据矿物质在肉牛体内存在的浓度不同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中的钙、磷在肉牛体内的分布最广,其中90%的钙,80%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钙、磷比例为2∶1。钙、磷过多或不足都有害,如果钙过多会抑制其他矿物质,如磷、镁、锌的吸收,导致软组织钙化等。犊牛体内缺钙和磷会使犊牛得佝偻病,成年牛得软骨病;钠和氯是肉牛体液中重要的离子,缺乏会导致肉牛的采食量下降、生长受阻。生产中主要通过饲喂食盐来补充肉牛所需的钠和氯,按日粮干物质量的0.25%,将食盐混合在饲料中饲喂肉牛,即可满足牛对氯和钠的需要;除此之外,肉牛对硫的需求可以通过饲喂硫酸钠等含硫物来补充;在饲喂高水平的精料时,要注意镁和钾的供给。微量元素主要有铜、铁、锰、钴、硒等,其中铜是多种酶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乏时肉牛会出现贫血的现象;铁参与了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合成,缺乏会引起犊牛的生长受阻;硒是肉牛生长以及维持繁殖力所必需的,缺乏会导致肉牛的生产力低下,母牛的繁殖率低,还会导致母牛产后出现胎盘滞留的现象。

4、维生素的需求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植物饲料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在牛的小肠中可以转为维生素A,贮存于肝脏中,维生素A在维持暗视力和合成多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会导致牛患夜盲症,公牛则表现为不育或繁殖力下降。生长犊牛和成年牛最低的胡萝卜还给需要量为每100kg活重为10.6mg,繁殖母牛为19mg。植物性饲料中不含维生素D,但是含麦角固醇,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牛体吸收后,贮存于肝脏中。肉牛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每千克饲料干物质275U。供给维生素D的两个主要方法是饲喂优质干草,并且通过让牛在户外多运动接受阳光照射就能达到补充维生素D的效果;维生素E在肉牛体内主要起抗氧化作用,缺乏会导致生长缓慢,肌肉萎缩或发生白肌病。水溶性维生素包括所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其中B族维生素有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泛酸、叶酸、胆碱、生物素等。

5、水分的需求

水分既是肉牛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初生犊牛体重的70%多为水分,肉牛饮水不足会导致肉牛采食量明显下降,生长明显受阻等。肉牛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的需求量不同,所以在肉牛的养殖过程中应该让肉牛自由饮水。

作者简介:田晓东(1971-),男,黑龙江绥棱人,大专,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方面工作。

田晓东

虾蟹脱壳蜕皮及新皮生长的过程



蜕皮之前,在原有的外骨骼之下局部地生成新的外皮,剩下的旧皮在蜕皮时被蜕下,而中层的旧皮大部分被机体重新吸收,在新皮变硬前动物的身体迅速增大。幼龄动物每次蜕皮后身体的增大是很可观的,这种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呈减弱的趋势。河蟹的蜕皮过程基本如此。
蜕皮步骤:
1期是动物紧接蜕皮之后,停止进食处于休整阶段,此时外骨骼很软,动物不能以肢体支撑自身,附卧在栖息物上;
2期外皮进入矿质化时期,动物逐步能站立,但外骨骼仍较软;
3期是新皮钙化的主要时期。通过逐步恢复进食,外骨骼不断分泌钙化层,肢体的长节和前节可以折弯而不断裂,因为身体含水量高达85%左右。有A、B两个时段。A段:处于早期钙化中外皮初步变硬,从不进食过渡到逐步进食的时段。是组织快速生长的时期,肢体有轻微弹性。B段:“蜕皮周期”的钙化已完全,钙化层下出现新膜层;随即肢体开始积聚代谢性的物质贮备,但组织的生长会暂告段落;身体含水量降到61%左右。
4期为下次蜕皮作准备的时期。如出现钙的重新吸收,并分泌外层新皮;代谢性贮备物发生迁移、在外皮上形成缝隙等状态,要经历4个时段才能完成。
5期动物从旧的外骨骼中蜕出,并迅速摄取水分。周而复始地行进。
新皮的生长:
新皮生成,首先必须使旧皮与皮下组织可以脱离,这过程称为“蜕皮间期”。比如,对虾在发生蜕皮前的几天时间里有出现;此后皮下细胞增多、延长,并分泌构成新皮的表皮和色素层。新旧皮之间出现液体,其中可见到细胞核,这是裂解旧皮的细胞和细胞核。对旧皮的消化一直继续到全部膜层和大部分钙化层都被破坏后才完成。由此形成的间隙就是“蜕皮间期”,使新旧皮易于分离,这是甲壳动物摆脱旧皮束缚必要的一步。
例如:虾类在发生蜕皮时,新的表皮完全长好,当色素层形成后,还具有颇大的可折弯性。在快要从旧皮蜕出之前,体内的含水量开始增加,这时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弯曲与冲刺式运动。最后,它会选择一个隐蔽处,不断弯曲其腹部,并穿过胸部与腹部之间的隔膜而蜕出来。在蜕皮期间及其后期,动物身体迅速膨大。胃的膨胀是很重要的特征,这使动物在蜕出之前能够扩张胸部的外皮。虾是通过吸人气体而扩张胃部,并在蜕皮时从外皮吸收钙。
正要从旧皮脱出之前,血液和组织开始摄取许多水分。虾的摄水主要是通过体表,摄入水分的因素之一是蜕皮前期血液渗透压的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分被吸进体内。蜕皮时的迅速摄水使血液稀释,渗透压下降。蜕皮前期血液中主要是离子成份浓度的升高,尤以钙和镁百分浓度的升高为显著;蜕皮后,动物血钙的下降是与新皮的钙化同时出现的,这时血钙的数量还不足以说明新皮钙化的程度,因此,还必须从外界摄入钙。动物为了使新皮不致受到扭曲,蜕皮不久的动物会尽可能减少肌肉活动,处于休整时期。所以许多种水生动物的蜕皮是在夜间进行的。一是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二是动物处于无能为力时躲避弱肉强食的一种手段。如果受到连续光照,它们会推迟蜕皮。

母猪不同阶断的生长发育受到饲料营养因素的影响


1对后备母猪的影响

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对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当后备母猪体重达到90~100kg时,要根据其体况对饲料进行调整,避免母猪过肥或过瘦。当后备母猪太肥时,母猪体内生殖器官的脂肪沉积过多,会导致发情不正常或者发情不明显,产仔后影响哺乳性能,并且在断奶后出现发情困难的现象;当后备母猪过瘦时,会导致母猪的营养不良,而出现不发情或者延缓发情的现象,后备母猪产仔后乳汁的分泌情况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母猪在断奶后体质太差,影响再次发情,情况严重时会影响终身的繁殖性能,最终被淘汰。

后备母猪的饲喂要求:对于前期的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要求高,主要用于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而在后期的饲料营养相对较低。一般后备母猪的体重在达到90~100kg以前,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进行饲喂,以保证母猪有足够采食量,在达到90~100kg以后,则应采用限制饲喂的方式,以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后备母猪正处于身体的发育阶段,饲料中的钙、磷含量要充足,饲喂后备母猪含钙、磷的全价饲料,可以延长母猪的繁殖寿命。在配种前3周要增加每日的饲喂量,可以增加排卵数。

2对空怀母猪的影响

空怀母猪是指处于断奶后、配种前的母猪,一般饲料中的营养水平对空怀母猪的影响表现在能否使断奶后母猪正常发情这一方面上。母猪在哺乳期体重损失较快,如果母猪太瘦,体内脂肪的沉积量不够,自身的维持都满足不了,对断奶后发情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母猪的使用年限缩短,所以要根据断奶后母猪的体况额外的补料,空怀母猪在配种前可以饲喂足够的哺乳母猪料,以使其能够尽快的恢复体况,不影响再次发情。

3对妊娠母猪的影响

妊娠母猪摄入的营养不但要维持自身的需要,还要满足胚胎期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营养的需要量要比空怀母猪高,在妊娠初期,胚胎对营养的需求很少,所以在饲喂时要注意饲喂量不易太大,否则会导致母猪过肥,而增加难产的机率,所产仔猪体弱,乳汁质量差等。在妊娠后期,可以饲喂母猪一定量的青绿多汁饲料,起到提高妊娠母猪食欲、防止母猪发生便秘,还可以促进胎儿的发育,提高产仔率。

饲喂妊娠母猪时,要根据母猪实际的体况来确定饲喂量,对于妊娠期太瘦的母猪,要增加喂料量,否则会导致所产仔猪的死亡率高,断奶后出现发情异常,配种受胎也会降低。妊娠期过肥的母猪要适当的减料,以减少难产的机率。

一般给妊娠母猪饲喂过高的蛋白质饲料,对妊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过低又会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对于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要保持适中,一般在14%左右即可。妊娠母猪的日粮中要保证充足的钙、磷水平,并且要注意钙、磷的比例。日粮中缺钙会导致母猪患骨质疏松症,使母猪在产前或产后发生瘫痪,还会降低产后的泌乳量,对于胚胎及胎儿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胎儿,如果缺钙,会影响胎儿骨骼的发育,引起软骨病。当日粮中缺磷时,会导致母猪流产。饲喂妊娠母猪的日粮中的钙、磷比要求为1.5∶1。日粮中的维生素水平要适量,维生素缺乏时,会导致母猪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当长期缺乏维生素A时,会导致仔猪体质虚弱,严重时会引起眼盲和小眼症,母猪则表现为繁殖性能下降。

4对哺乳母猪的影响

哺乳母猪在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哺乳母猪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母猪断奶后的发情情况,影响着母猪的繁殖性能。哺乳母猪饲养得当,其乳汁的分泌状况良好,仔猪的体质较强,断奶重相对较高,在转入保育舍后易于饲养,为后期的育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饲喂不好,母猪过肥或过瘦都会影响下一次的发情,使发情延缓,延长空怀期,影响了母猪的利用率,哺乳母猪的泌乳状况不佳,仔猪则表现为体弱,育成率较低,会影响生猪养殖的整条生产线。

母猪在分娩当天不喂料,第二天逐渐增加饲喂量,1周后每天达到4~5kg,一直到断奶为止。哺乳母猪料要保证一定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能量太低时,在满足哺乳母猪维持自身的能量需求后,则不够泌乳所需,这时哺乳母猪就会动用体脂,消耗自身的体能来满足泌乳,从而导致过分失重,影响了断奶后的再次发情。饲喂哺乳母猪的日粮中要保证高水平的蛋白质水平,因为当蛋白质的含量高时,可以促进母猪乳汁的分泌,减少母猪失重,不但会保持住母猪的繁殖性能,还可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在夏季高温季节,母猪常表现为食欲不佳,另外,乳汁中大部分的成分为水分,所以饲喂哺乳母猪的饲料最好是湿拌料,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并且要保证母猪饮用充足的水分,在饲喂母猪全价料的同时,适当的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

作者简介:张景洲(1965-),男,黑龙江肇东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张景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1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