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感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猪流感的防控措施

猪流感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感染A型猪流感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明显发热以及快速转归,一般在猪群间暴发,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但往往不会造成死亡.该病既会严重影响猪体健康和养猪业发展,还会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流感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和猪流感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病猪感染病毒毒力的强弱、机体免疫力情况、日龄大小、饲养环境以及继发或者并发感染其他疾病等,与该病发生和流行的症状轻重程度紧密相关。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是在气温多变的早春和深秋季节以及气候寒冷的冬季容易发生。该病能够经由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造成感染,主要特征是突然出现发病,快速传播(往往2-3天就能够蔓延至全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有时能够达到100%),但具有较低的病死率,一般在4%左右,且任何品种和大小的猪都能够感染。

2、临床症状

猪感染病毒后,1-3天主要是支气管和气管的上皮细胞内存在病毒,7-10天主要是肺细胞和巨噬细胞(肺泡间质)内存在病毒,因此该病一般具有2-7天的潜伏期。

病猪体温突然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3-41.5℃,有时甚至能够达到42℃左右。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食欲减退,眼结膜潮红,有黏性分泌物从鼻中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停止采食,反应迟钝,比较倦怠,明显衰竭,往往挤堆在一起,眼结膜发生充血,大量流泪,并伴有畏光,有浆液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且有时鼻分泌物中混杂血液。经常咳嗽,心跳和呼吸加快,最后出现严重的气喘,呈现典型的犬坐式或者腹式呼吸。排出干硬的粪便,并逐渐形成便秘,排尿次数减少,且尿液呈黄色,四肢乏力,拒绝走动。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大部分会在6-7天后康复。少数病猪会会转变成慢性,并由于长时间咳嗽、消化不良以及渐进性消瘦而发生死亡。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能够经由胎盘而导致胎儿发生感染,从而发生流产、溶解胎、死胎、木乃伊胎、早产以及产出弱仔,且新生仔猪由于患病母猪减少泌乳和被传染,从而导致整窝发生死亡。

对于典型猪流感,往往突然暴发,且快速传播。病猪表现出高热,体温在40-41.7℃,大量流泪,分泌较多的鼻液,频繁咳嗽,呼吸困难,伴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病猪感染一种毒株,不会表现出典型猪流感的呼吸道症状,或者具有较轻的呼吸症状,呈现非典型的增生性肺炎。如果病猪继发或者并发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植菌等,会导致症状和病变明显加重。

3、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呼吸道、肺脏组织或者血清样品,通过鸡胚或者细胞分离病毒。分离得到的病毒可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核酸鉴定。也可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如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或者微量中和试验等。如果能够检测到流感病毒型特异的核蛋白(NP)或者基质蛋白(M)以及亚型特异的血凝素蛋白,或者通过RT-PCR检测到特异的病毒核酸者,都能够确诊发生流感。另外,在病猪恢复期采集血清,即发病经过2-3星期,发现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达到发病期即发病7天以内血清的4倍或者更高,也可确诊发生流感。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群可定期使用猪流感灭活苗来预防该病,但要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接种不同剂量的疫苗,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接种剂量。仔猪一般选择在10周龄进行首免,在12周龄进行1次加强免疫,能够持续3个月进行保护。生产母猪,可选择在分娩前3星期进行1次免疫,可使后代仔猪具有较高含量的母源抗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流感病毒具有多种亚型,彼此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变异,且相互之间不具有交叉保护能力,因此要根据猪场具体感染的病毒型选择适合的疫苗,不允许盲目滥用。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合理搭配日粮,以满足各个阶段所需的营养。控制猪舍温湿度适宜,饲养密度合理,保持通风良好,舍内环境清洁卫生,给猪每天进行充足的光照。夏季要注意加强防暑,冬季要注意加强防寒,保证冬暖夏凉。严格进行消毒,一般猪舍每星期必须进行1次消毒,周围环境每月必须进行1次消毒。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强效阿莫西林、盐酸林可霉素、清开灵注射液,按体重混合肌肉注射o.2-o.5mLjkg,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取甘草、黄芩、牛蒡子、柴胡、连翘、金银花、陈皮各15g,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中给患猪混饲,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剂,同时配合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抗生素,防止出现继发感染。

相关推荐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出现发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以及体质消瘦.该病容易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生,只有猪会发生该病,且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出现发病,其中发病年龄越小,具有越严重的症状,死亡率也越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日常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的是一种冠状病毒,非常容易出现变异,很大程度上增加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难度。该病毒非常容易在低温条件下生存,但不耐高温。另外,该病毒对光照和多种消毒药都比较敏感,如使用季胺盐类、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等消毒药都能够使其失活。

该病主要在冬末初春时容易发生。近几年来,由于养猪不断采取规模化饲养,导致夏季也能够发生该病。猪在任何阶段都能够发生该病,但传播速度和流行程度相对要比猪流行性肠胃炎缓和,且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降低。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往往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1~5日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该病,形成较大的危害,基本感染后全部发生死亡。断奶仔猪、育肥猪以及种猪感染该病后,具较轻的症状,且死亡率较低,但在若干天内就会导致整个猪场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病猪出现水样腹泻、呕吐、脱水,且新生仔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该病通常具有5~8天的潜伏期,但采取人工感染只具有8~24h的潜伏期。病猪出现水样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粪便,并散发恶臭气味,体温通常保持正常,个别体温会升高1~2℃。病猪发病年龄不同,会表现出轻重程度不同的症状,通常年龄越小具有越严重的症状。仔猪患病后表现出精神沉郁,呕吐,严重脱水,小于1周龄的仔猪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一般可持续2~4天,造成明显脱水,并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发生死亡,且临死前体温降低,病死率通常在50%左右。育成猪感染该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主要是食欲轻度减退,精神不振,水样腹泻,大部分在持续7~10天腹泻后逐渐康复,病死率大约只有1%~3%。

3、病理变化

通过剖检发现病死猪主要是小肠发生病变,肠管膨胀,里面被黄色液体充盈,肠壁松弛、变薄,小肠黏膜发生充血,肠系膜存在索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水肿。有些病猪的胃内存在大量的黄白色凝乳块,胃黏膜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和出血。组织学变化主要特征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绒毛明显萎缩,尤其是空肠中、后部的肠绒毛会发生明显的病变,上皮细胞形成空泡,且表皮发生脱落。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在养猪生产中,必须采取全进全出制。母猪分娩过程中,要加强对产房温度的控制,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必须对母猪和仔猪加强防寒保暖,同时还要注意舍内进行适当通风换气。饲喂高品质的饲料,确保没有发生变质。定期进行消毒,常选择使用2%氢氧化钠、4%无水碳酸钠、次氯酸钠等消毒剂。

免疫预防。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分别在分娩前0.5~1.5个月内,使用猪传染性胃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进行注射,每头用量为4mL,从而能够使后代仔猪通过吮食初乳得到足够免疫抗体,进而有效地避免发生该病。如果猪场没有发生过该病,还要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高峰阶段和夏季高峰阶段对猪群各进行1次免疫接种,每头猪用量为2mL。

穴位注射。取3mL黄芪多糖注射液、100mg链霉素、25mg头孢曲松钠,混合均匀后在病猪后海穴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注意注射器抽取药物后在后海穴呈略向前上方进行刺入,进针深度控制在2~3cm,然后注射药液。

中药疗法。病猪发生腹泻时,主要选择使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陈皮、黄芪、党参、茯苓,具有消食健胃作用的麦芽、炒山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止泻作用的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女贞子等药物。如取30g山楂、30g板蓝根、50g女贞子、50g黄芪、30g陈皮,或者取30g麦芽、30g茯苓、50g白术、50g党参、30g白头翁,混合均匀,全部研成粉末后在饲料中按1%比例添加,或者加水煎服,以上药量可供40头患病仔猪使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5天。

补液疗法。病猪通过输液能够补充能量,并改善血液循环。对于不同病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补液方式。病猪可采取静脉注射,即取20~50mL氯化钠注射液、2支庆大霉素8万IU、1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病猪也可采取腹腔注射,即取500mL葡萄糖注射液、20mL黄芪多糖注射液、0.5mg阿托品、5mg地塞米松、1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注射,每头病猪用量为20~4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但要注意的是,病猪注射时要采取倒立保定,并选择倒数第二乳头旁作为注射部位,先使用碘酊进行消毒,然后垂直扎入注射器,接着回抽注射器,观察是否存在异常,如果有水样或者血样液体回流不能够进行注射。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控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出现发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以及体质消瘦。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日常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现主要对该病的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为广大养猪户提供参考。

1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病后耐过的带毒猪只,以及其排出的尿液、粪便污染的饮水或者饲料等,也有部分猪场由于对母猪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进行1~2次免疫接种而不出现发病或者只出现轻微发病,但机体的排泄物依旧含有病毒,也会导致产床和环境发生污染,从而容易使哺乳仔猪或者断奶保育猪感染病毒而出现发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有病毒的饮水、饲料而发生感染。此外,运输车、场外闲杂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鞋也可能引起间接传染。任何品种和日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成年母猪发病率在15%~19%,而哺乳仔猪、断奶保育仔猪以及育肥猪发病率能够达到100%。哺乳仔猪患病后受到最严重的损害,病死率能够达到50%左右;而对其他猪群(如育肥猪、成年母猪等)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3%~20%。该病一般在4~5星期内就会蔓延至整个猪场,经过大约1个月流行就能够白行停止。该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即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且猪只日龄越小,具有越短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也更加严重。病猪主要表现出腹泻、呕吐以及脱水,初期排出比较黏稠的粪便,后期排L水样粪便,且散发一股特殊的臭味。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质逐渐消瘦,最终由于严格脱水、衰竭而发生死亡。1周龄以下的仔猪患病后,会在出现腹泻,几天内就可能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断奶仔猪以及处于其他生长阶段的猪只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发病经过几天往往能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长发育。成年猪感染发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较少发生呕吐或者腹泻,且能够缓慢恢复正常。

3防控措施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妊娠母猪可在产前2~3月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三联弱毒活疫苗,并在产前大约1个月再接种1次进行加强免疫。另外,妊娠母猪还可在临产前大约21天免疫接种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猪只也可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在猪只后海穴进行注射,注意进针时与直肠保持平行或者略微偏上。妊娠母猪可在产仔前20~30天接种疫苗,每头用量为1.5mL,其所产仔猪可在断奶后7~10天每头接种0.SmL。如果母猪没有进行疫苗接种,其所产仔猪要在3日龄内每头接种0.2mL。体重在25~50kg的育成猪,每头免疫接种ImL;体重超过50kg的成年猪只,每头免疫接种1.5mL。注射时,仔猪3日龄的进针深度适宜控制在0.Scm左右,并随者日龄的增长不断加深,成年猪通常在4cm左右。

加强饲养管理:舍内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尤其是要注意冬季加强保温,控制舍温在20℃以上,湿度控制在60%~80%,确保猪舍干燥,且通风良好。不同阶段的妊娠母猪要合理调整日粮配方,确保营养平衡、全面,且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低分子的脂肪酸,能够明显使初乳中含有较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总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从而此时仔猪抵抗力增强,尤其是增强肠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避免断奶前发生肠道疾病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定期使用药物保健:种猪要及时投药进行保健,尽可能将细菌性病原消灭,从而有效避免猪场出现细菌性腹泻,以及由此转变成病毒性腹泻,加重损失。猪群要每星期同步进行保健,避免发生细菌性疾病。母猪分娩后一般选择使用龙米先注射液进行保健,可在产仔当天每头注射10~20mL,如果发生感染可在产后3天每头再注射10~20mL。仔猪采取3针保健,即在产出后的3、7和21天,分别每头肌肉注射0.5mL、0.5mL和1.OmL龙米先注射液。

药物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用于缓解脱水、酸中毒,防止出现继发感染。为抗菌消炎,病猪可静脉滴注适量的添加有氨苄青霉素的5%葡萄糖或者0.9%生理盐水等,并根据病情也可配合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氟苯尼考。为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进行补液,主要是根据机体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病猪可使用由1000—2000mL10%葡萄糖以及适量的25%葡萄糖、维生素C等组成的溶液进行输液。如果病猪症状较轻,可选择口服适量的补液盐,在lOOOmL凉开水中添加3.5g氯化钠、20g葡萄糖粉、2.5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当病猪停止腹泻后,要改成饮用卫生清水,确保机体能够白行调整渗透压,从而促使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另外,病猪还可饮用由米汤和盐组成的溶液来调成胃肠机能,即25g米添加在500mL清水中,经过3min煮沸即成米汤,再添加1.75g食用盐,供其自由饮用,用于保护胃肠黏膜,抑制吸收毒素,改善胃肠功能。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重要的烈性传染病,它不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而且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出现发病。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猪水疱病毒具有较轻的抵抗外界环境和酸性消毒药的能力。病毒能够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如在18-20℃下能够生存至少2年,即使在50℃处理30min依旧具有感染力。病毒能够在污染的猪舍内生存超过8星期,甚至在4℃的脏泥浆水中经过70天也无法死亡。在病猪的皮肤、肌肉以及肾脏内存在的病毒,储存在零下20℃,11个月之后其病毒滴度依旧没有明显降低,尤其是病猪肉在腌制3个月之后依旧能够检出含有病毒。但病毒不具有耐热性,在60℃温度下处理2-10min就会被杀死。

流行特点。该病只有猪会发生,其他畜禽不会发生,但人类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头部、胴体、蹄部。病猪的口腔分泌物、鼻液、尿液、粪便、水疱液以及乳汁中都含有病毒,主要经由损伤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病毒能够通过皮肤损伤直接导致机体敏感部位发生感染,如口腔上皮、鼻镜和蹄部,并会在此处形成典型的水疱;也能够经由口腔感染,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部位,并形成水疱。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通常具有2-5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延长至7-8天或者更长,而人工感染最短只有36h。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典型型、温和型以及亚临床型(隐性型)。典型型,病猪通常是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形成特征性的水疱。发病早期,先在蹄踵和蹄冠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出现水疱,上皮发生肿胀,呈苍白色,经过36-48h水疱会逐渐突出,里面含有大量的水疱液,接着快速发生破裂,但有时能够持续数天。破裂的水疱会形成溃疡,暴露真皮,呈鲜红色。往往在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环绕,并使其裂开,症状严重时蹄壳会发生脱落。有些病猪的病变处会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化脓性溃疡。由于病猪蹄部发生损伤而存在痛感,从而发生跛行。部分病猪会在地上躺卧或者呈犬坐式,症状严重是会以膝部着地爬行。另外,还会在鼻盘、唇、舌以及母猪乳头上出现水疱,但仔猪通常在鼻盘出现水疱。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2℃,但水疱发生破裂后会降低到正常水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育肥猪明显掉膘。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病猪没有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会发生死亡。病猪能够较快恢复,且经过2星期创面能够彻底痊愈,但蹄壳脱落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温和型(亚急性型),只有较少病猪会出现水疱,传播速度较慢,表现出轻微的症状,通常会被忽视。亚临床型(隐性感染),病猪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能够形成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在病猪中,有2%左右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现象,表现出盲目向前冲、频繁转圈运动,并咬啮或者用鼻摩擦舍内用具,眼球不断转动,有时会呈现强直性痉挛。

3、鉴别诊断

猪水泡性口炎。由于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而引起,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容易发生,呈散发性,发病率在30%-95%不等,但不会致死。病猪通常在口腔形成较多水泡,而蹄部极少或者不会出现水泡。

猪痘病。由于感染猪痘病毒、痘苗病毒而导致,主要是4-6周龄的哺乳仔猪以及断奶猪容易发生。病猪通常在背部、体侧部、躯干下腹部以及肢内侧等出现痘疹,没有出现水疱就会形成脓疱,并形成棕黄色的结痂。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要适时进行免疫预防,目前经常使用的是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前者能够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同时使用,对各自的免疫效果不会产生影响,能够持续6个月保护;后者可能导致猪出现轻微的反应,但不会出现其他感染,是现在安全性较好的弱毒苗。另外,还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常选择使用细胞灭活疫苗,具有安全可靠性,接种大约经过8天就会形成免疫力,保护率能够超过75%,即使经过4个月依旧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此外,也可选择使用猪水疱病高免血清,会形成良好的被动免疫,能够持续至少1个月进行保护。

疫情处理。发生该病后,要立即报告给当地畜牧兽医中心站以及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防疫部门,隔离可疑病猪,并对污染的用具、场所进行严格消毒,清除的垫草、粪便等要采取堆积发酵来进行消毒。确诊发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并严格控制猪以及有关产品出入疫区,并对进出疫区的人员和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病猪要立即进行扑杀,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对于受威胁区和疫区的猪只,可采取紧急接种疫苗。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羊痘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也发生羊痘。羊痘是畜禽痘病中症状最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羊痘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在病羊少毛或者无毛的皮肤以及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痘疹。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痘的流行特点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1、流行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冬末春初季节发病率较高。开始是通常只有少数羊发病,然后逐渐扩散至全群。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羊、恢复期的病羊以及病死羊尸体,尤其是处于痘疹成熟期、结痂期和以及脱痂期具有更强的传染力。病羊可经由痘疹渗出液、脓汁、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的痘痂以及上皮细胞排出病毒,并不断传播。病毒不仅能够经由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也能够经由皮肤和黏膜损伤侵入机体。羊场引进了体表带病毒或者处于潜伏期的羊,或者与带毒或者发病的羊混群放牧,或者之前发生该病后没有完全将病原杀灭就再次引进下批不具有免疫力的羊等,都会导致羊群突然出现发病。所有接触病羊及其污染物的器具、土壤、垫草、饲料、饮水、栅栏、车辆、人,排出的粪便、皮毛产品以及体外寄生虫等,都可作为该病的传染媒介。一般来说,羔羊最容易感染该病,且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具有大约1周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2周。病程初期只有少数羊出现发病,之后扩散至全群。病羊典型症状是初期体温急剧升高,且达到42℃时持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黏膜潮红,早期流出清液,后期流出脓液,呼吸急促,脉搏加速,持续寒颤。发病经过4天,先是形成痘疹,之后出现红斑,再经过1~2天会形成丘疹,在皮肤表面突出,后期逐渐扩大,呈淡红色,并形成隆起的球状结节。再经过2~3天,随着内容物的持续增加,结节会形成水疱。病程后期,会呈脐状,中间存在凹陷。在发生以上变化的过程中,病羊体温有所降低,水疱发生化脓。如果病羊没有出现并发感染,几天内脓疱就会干瘪,最终变成痂块后脱落,形成灰褐色的瘢痕,并逐渐康复,病程一般可持续2~3周左右。另外,母羊患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化脓性乳腺炎,促使妊娠母羊发生流产。

有些病羊会呈非典型经过,主要表现出体温略微升高,黏膜呈卡他性经过,有个别呈现痘疹经过。或者病程为良性经过,即形成丘疹后停止恶化,之后逐渐消散并恢复。少数病羊,早期症状类似于典型痘疹,但在丘疹期停止发展,且后期结节不断增大硬固,但无法形成水疱,而形成“石痘”。如果痘疹比较密集,会相互融合、黏连。发病过程中,如果病羊感染化脓菌,会导致大面积发生坏死,并散发明显的恶臭味,也就是“臭痘”。部分形成黑红色痘疹,也可叫做“黑痘”。这种情况下,死亡率能够达到20%~50%。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容易流行该病的地区,在发病季节前要适时给健康羊免疫接种羊痘疫苗来预防发病,一般选择在腋下或者尾巴内面无毛处注射。一般来说,山羊采取皮下注射,每只接种2mL,能够持续6个月得到保护;绵羊采取皮内注射,每只接种0.5mL,能够持续1年得到保护。

西药治疗。病羊皮肤上的痘疮可涂抹适量的紫药水或者碘酒,水疱脓或者疱破裂后要先使用3%石炭酸或者来苏儿进行清洗,然后涂擦药物。也可取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10mL抗病毒1号(黄芪多糖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给2只病羊肌肉注射。对于恶性羊痘,还要配合采取静脉注射,即取100mL10%葡萄糖溶液、10mL维生素C,100mL10%葡萄糖溶液、5mL维生素B.100mL5%葡萄糖溶液、10mL10%安乃近注射液,10mL5%葡萄糖溶液、5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LO.9%氯化钠溶液、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混合均匀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有效治疗药品,治疗效果良好。

中药治疗。取葛根、升麻各20g,赤芍、苍术、甘草各15g,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疗程为3天。上述处方为基础药方,根据病羊的具体病症可在以上方剂中添加其他药物,如出现高热,可添加麻黄、黄连、薄荷各15g;食欲不振且前胃弛缓,可添加鸡内金、麦芽、山楂、积壳各15g;结膜潮红,大便硬结,小便赤红,可添加20g大黄;气喘咳嗽,可添加桑皮、前胡、桔梗、苏叶各15g。也可取板蓝根、连翘、银花各10g,当归、葛根、射干、陈皮、升麻、生地、防风、元参各5g,25g牛芬子,4g白芷,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分成2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3~4天。基础配方的基础上,根据病羊病症不同,可在使用以上方剂情况下配合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好,如头部发生肿胀,可每头每天肌肉注射4~6mL银黄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口腔糜烂,可取2g青黛撒布在患处,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还可取苍术、葛根、紫草各20g,15g黄连,绿豆、白糖各50g,加水煎煮,带药液温度适宜后分成3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2~3天,同时每头配合肌肉注射10mL吗琳肌,每天3次,连续使用3~4天,治疗效果较好。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痂皮内及鼻黏膜分泌物中,在发病羊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传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工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及体外寄生虫都为传染媒介;绵羊中细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种羊易感染,病情严重;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气候寒冷、雨季、霜冻、枯草期和饲养管理因素都是发病和加重病情的诱因。
病因学
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这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无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导。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病毒接种在人体后获得成功。把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病毒生长。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天,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中央可有脐凹,大小为3~5cm。在24~48小时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病程一般为3周,也可长达5~6周,获得永久性免疫。皮疹数目不多,为单个或数个,好发于手指、前臂及面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轻微肿痛外,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在发病后2周,于躯干部出现一过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侧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
1.绵羊痘: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欲丧失,弓背站立,经1~2天后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羊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2.山羊痘:病羊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阴唇、尾内肛门的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均可发生痘疹,有时还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圆形红色结节、丘疹,迅速形成水疱、脓疱及痂皮,经3~4周痂皮脱落。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内有明显的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空泡形成及气球样变性,真皮有密集的细胞浸润,中央主要由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很少见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整个损害有许多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里可以见到嗜酸性包涵体。
羊痘传染途径为接触性感染,包括人、车子、牧草、饲料、土壤、器具等等,只要碰过羊痘病菌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媒介。而且羊只感染,死亡率相当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时约50%至80%左右。

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 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措施


猪支原体肺炎属于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由于感染猪肺炎支原体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由于能够大面积流行,加上持续时间较长,会导致饲料转化率明显下降,并引起很多并发症,是严重损害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要疾病,应采取有效防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猪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病菌主要存在于机体的扁桃体内,或者病猪的呼吸器官内,如肺部、支气管和气管等,通过打喷嚏、气喘和咳嗽排出病菌,在空气中以飞沫的形式漂浮,当健康猪吸入后就会通过呼吸道被传染。另外,该病还能够在猪群中进行垂直传播,即由患病母猪导致后代仔猪发病。该病在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在气候寒冷、多雨潮湿、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以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应激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任何品种、年龄的猪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其中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比较容易发病。猪群中开始通常只有1-2头出现发病,接着逐渐出现发病,最终蔓延至全群。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11-16天的潜伏期,短时只有3-5天,长时能够超过1个月。病猪临床主要表现出气喘和咳嗽。发病初期,病猪发生咳嗽,特别是在早晚采食和运动后非常明显,往往连续咳嗽3-4声,有时甚至达到20声以上。随着症状的加重,咳嗽次数不断增加,时间延长,发出嘶哑无力的声音,有时甚至咳不出声。病猪咳嗽时,往往保持呆立不动,背部拱起,头部下垂,颈部伸直。呼吸次数能够达到80-120次/min,或者更多,并伴有明显的喘气现象。喘气通常在病程的中后期出现,病猪呈典型的腹式呼吸,症状严重时还会呈张口呼吸。病猪一般呈犬坐姿势,将嘴抵在地面上剧烈喘息,此时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并比较沉弱,如同有分泌物堵塞,但无法咳出,在肺部听诊存在干性或湿性哕音。病猪精神萎顿,体质逐渐消瘦、衰弱,停止生长发育。

3、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诊断。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肺脏实质病变区组织,一般选择接种到A26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一般使用液体培养基对病菌进行初次分离,接着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常长出很小的菌落,典型为圆形,呈半透明、灰白色,中间凸起如同乳头,边缘整齐,表面往往存在大量的小颗粒,菌落直径一般在100-300nm。病菌进行液体培养时,可通过酚红指示剂是否使培养基发生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生长菌体。也可对菌落进一步采取染色法分离诊断,一般通过姬姆萨氏染色能够看到多种形态的菌体,如纤细的两极状、戒指状或者车轮状等,且菌体中的细丝都发生较深的着色,且较粗。

血清学诊断。可经由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进行检测。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7-9周龄的仔猪可使用弱毒苗来预防该病,但要注意在感染前进行接种,且接种前要添加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每头胸腔注射1头份,经过2星期就能够形成较高的免疫力。对于1-2周龄健康仔猪可使用灭活苗进行首免,每头肌肉注射1头份,经过2星期再进行1次免疫。对于母猪,可在配种前每头肌肉注射2头份。对于种公猪,每年分别在每年4、10月份接种1次疫苗,每头每次接种2头份。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要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且在每批猪进栏前对猪舍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接着经过至少7天的空置才能够再次转入新的猪群,从而能够有效预防该病。根据猪群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合理搭配日粮,确保含有全面、均衡的营养,并防止饲料中存在能够导致免疫抑制的真菌毒素等,促使机体免疫系统一切正常。由于不同季节在气候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据此加强小气候环境的控制,使猪舍通风形成对流,确保舍内空气清新,防止积聚氨气,从而避免发生呼吸道疾病。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o.1-o.2mLjkg20%泰乐菌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同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15-o.20mL/kg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4-7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增加猪体重量。病猪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4-12mgjkg地塞米松注射液和15mgjkg硫酸卡那霉素,同时配合肌肉注射0.1-0.2mLjkg“咳喘炎毒王”(泰乐菌素)注射液,每天1-2次,连续使用4-7天,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病猪还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5%恩诺沙星注射液和0.2mL“金蟾咳喘针”(穿心连)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病猪症状严重,除使用以上药物治疗外,还可同时皮下注射3-5mL阿托品,或者10-15mL2.5%氨茶碱,或者1-2mL盐酸麻黄素,促使支气管平滑肌松驰,减缓气喘速度。另外,症状严重的病猪也可静脉注射6-8mL亚甲蓝,使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亚铁血红蛋白,使其能够继续携氧,从而缓解症状。

猪支原体肺炎的危害
长期以来,本病一直被认为是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最常发生、流行最广最难净化的重要疫病之一。本病虽为老病,但近年来由于经常和PRRS、圆环病毒等其它病原混合感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突显出了其重要性。
肺炎病原
猪肺炎支原体为本病病原,猪肺炎支原体生长需求极为苛刻,分离相当困难,其在基本肉汤培养物中生长缓慢,经3~30天,培养物才产生轻微的混浊,并产酸使颜色发生变化。Ross和Whittlestone(1983)综述了分离猪肺炎支原体的各种培养基和方法,以及猪肺炎支原体有关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及特定的鉴别方法。
支原体的一个与潜在的致病性和控制有关的很重要的特征是其具有明显改变表面抗原的倾向,Artiushin和Minion(1996)提供了一些猪肺炎支原体分离物中存在异源性抗原的证据。
发病特点
本病我国地方猪种明显较引入品种易感,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是经气雾或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的,其经母猪传给仔猪使本病在猪群中持久存在,其严重程度常因管理水平、季节、通风条件、猪的密度以及其它环境因素改变而有很大差异。
最早可能发生于2~3周龄(地方品种有9日龄的)的仔猪,但一般传播缓慢,在6~10周龄感染较普遍,许多猪直到3~6月龄时才出现明显症状。
易感猪与带菌猪接触后,发病的潜伏期大的为十天或更长时间,并且所有自然发生的病例均为混合感染,包括支原体、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
猪流感继发猪支原体肺炎,病猪初期主要症状为咳嗽,体温升高到40℃~42.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趴窝不愿站立,眼鼻有粘性液体流出,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势,夜里可听到病猪哮喘声。仔猪可因窒息而死亡,做好防治工作特别重要。
猪呼吸道复合征(PRDC)便是猪肺炎支原体与环境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有猪瘟(HC),猪流感(SI)、伪狂犬病(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克雷伯氏杆菌、副嗜血杆菌(HPS)、猪圆环病毒(PCV)、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mT)、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其也可以和萎缩性鼻炎(AR)、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等互作,从而使猪只6~10周龄、12~15周龄、18~22周龄问题发生率明显上升。
近两年,由于PCV引起的PMWS和间质性坏死性肺炎(PNDS)以及PRRS与MPS的互作使猪只免疫功能受损,易导致猪瘟免疫失败,链球菌、弓形体病等感染率升高,多种因素的互作已对当前的养猪业提出了严重挑战。
发病机理
3.1肺炎支原体感染
感染初期,支原体聚集并粘连在支气管、细支气管以及气管上皮细胞上;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寄生。在深处的细小微支气管和肺泡处,几乎找不到支原体。肺炎支原体首先附着在纤毛上皮细胞上,然后逐渐引起感染细胞发生病变、死亡,导致部分纤毛功能受损或脱落;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纤毛变短变少,纤毛正常的摆动功能显著的下降,以致无法排除肺泡分泌液、空气源性的微细粉尘和各种致病原,为继发性感染大开方便之门。
3.2感染肺部组织病理变化
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通常会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在腔体、气管周围以及肺泡中;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在增加,它们分布在血管周围、支气管周边以及微支气管周边的组织上,并侵占气管的粘膜固有层。大约经过二十天后,在气管附近会出现套袖现象,白细胞聚集;同时也出现支气管附近淋巴组织增生,从而使肺泡之间的间隙增厚;这种增生的淋巴小结常常会压迫支气管,引起支气管扩张困难,每次呼吸时,有效的气体交换就减少,从而迫使猪增加呼吸频率,病情严重的猪就会出现喘气现象。即使当肺部病变缓解后,仍能看到失去功能的肺泡和大量增生的淋巴小结。对不是非常严重,但非常典型的肺部病变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喘气病的主要病变是肺部出现实变性病变,主要集中在肺尖叶和心叶,且病灶与非病变区有明显的界限,颜色通常为紫红到黄褐色。感染后10~12周,若无继发感染,肺部病变组织会逐渐自我康复,但仍会留下永久性的组织伤痕,也可看到明显的肺泡萎缩。继发其他细菌感染时,常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病变,甚至出现明显的环死灶。
3.3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有资料表明:猪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会导致支气管淋巴结和血液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反应;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支原体的致病机制之一。另外还证实从被支原体感染的猪身上取出的淋巴细胞对非相关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显著下降;再者猪的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比如巨噬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而T抑制细胞的活动增强。事实上,一旦发生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则继发感染几乎不能避免;继发性感染会和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抑制反应共同作用,从而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4猪肺炎支原体毒性致病因素
对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及引起的症状病变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对其分泌的毒素尚未做深入的研究。目前已证实附着粘连是猪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的必要条件和致病关键。支原体会首先附着在纤毛的上端,然后往深部侵入;使细胞发生病变和死亡,并导致纤毛萎缩,通过摆动清除异物的功能受损;接着支原体还会进一步破坏粘膜层,导致其他病原菌易于侵入而引起继发感染。目前还不了解猪肺炎支原体表面粘连结构的实质,体外模型试验表明支原体表面会散发出丝状体,这些丝状体(本质上可能是蛋白质)具有粘连附着功能。多种迹象表明猪肺炎支原体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多面性的感染和复杂的感染过程。

防御机制
4.1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
免疫按性质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被动免疫是指仔猪从母乳中获得针对性的抗体。如母猪曾接种过疫苗或自然感染过,则它的初乳中就含有特定抗体,仔猪只需吃奶就能获得母源抗体;但母源抗体的保护是短暂的,并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同时也不能保证新生仔猪免受感染。指望依靠母猪源抗体来给仔猪提供全面保护是危险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接种疫苗来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当然猪自然感染肺炎支原体也能够产生免疫,但由于支原体的免疫原性较差,要想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感染获得免疫的办法,经常见效太慢,来不及保护肥育猪免受MPS的侵害;不过,自然感染后可有效减少母猪排毒,降低感染压力,反复进行天然攻毒可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研究还发现:猪群中初产母猪比例越高,发生喘气病的机会就越大。由于经多次诱发的自然免疫,或许能保护较长一段时间;大概是这个原因,经常暴露在猪肺炎支原体下的猪,哪怕是长期感染的猪群,也不会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感染过的母猪,即使是生过二至四胎后仍可能携带猪肺炎支原体,但只有初产母猪才是喘气病的主要传染源。
4.2免疫预防接种控制猪气喘病
为了保护猪群不受喘气病的侵害,需要及早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在仔猪感染支原体前就要进行免疫,这时诱发的免疫保护效果会很好,而且保护时间会很长。由于无法预测仔猪在何时会受到感染,所以仔猪一出生,就应尽早进行预防接种。另外早期免疫接种要考虑到母源抗体会不会对疫苗产生不良影响。当然选择高质量的疫苗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如江苏省农科院研发的支原体活疫苗根据支原体致病机理采用胸腔注射达到占位效应从而抗感染)由于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常易继发其他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因此,预防接种不仅可以保护猪免受肺炎支原体的侵害,同时还可以防止其它继发病原体的感染,为猪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防治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
尽可能自繁自养,自育及全进全出;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减少尘埃,人工清除干粪降低舍内氨气浓度;断奶后10~15天内仔猪环境温度应为28~30℃,保育阶段温度应在20℃以上,最少不低于16℃。保育、产房还要注意减少温差,同时注意防止猪群过度拥挤,使用良好的地板隔离,对猪群进行定期驱虫;尽量减少迁移,降低混群应激;避免饲料突然更换,定期消毒,彻底消毒空舍等。
5.2药物控制
脉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缓疾病的临床症状和避免继发感染的发生。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环素类、泰乐菌素、林肯霉素、氯甲砜霉素、泰妙灵、螺旋霉素、奎诺酮类(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但总的来说,使用抗生素不会阻止感染发生,且一旦停止用药,疾病很快就会复发。另外在生产实践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也会出现瓶颈现象,由于是防御性措施,通常使用的抗生素浓度较低,这易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类似药物效果就不好。发生喘气病后,再想彻底杀灭病原体,是十分困难的,对呼吸道感染而言尤为如此,因为抗生素很难渗入到肺部粘膜表面而发挥作用;同时抗生素治疗也无法修复已造成的病变损伤。如果停止治疗,病原又会逸出、种种症状又会重新出现。除此之外,使用抗生素疗法可能带来的弊病还包括肉质会发生改变(由于持续用药会有药物残留),而且人工费和成本费也随之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猪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Ⅱ,磺胺二甲氧嘧啶,红霉素,竹桃霉素和多粘菌素都有抗菌性。
5.3综合防治措施
因此应针对该病应考虑使用综合防治措施:许多国家曾大力推进根除猪肺炎支原体的计划,丹麦、英国和美国都有未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SPF猪群;但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很难彼此隔离阻断;所以猪肺炎支原体通常是这类SPF猪群最先感染的病原;对于未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猪群来说,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可能性很大,如距离感染猪群较近、猪群过大、当地生物饲养密度过大、离生猪贩运的主干道太近,这些都极易导致支原体传播与感染。采取根除MPS措施时,会发现要启动并维护无支原体感染状态的花费很大,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因为还必须对进入猪场的猪进行限制,控制它们携带的病原)。由于猪肺炎支原体是靠空气传播的,这也给保护未感染猪群带来难度。在猪密度过高的地区,问题犹为棘手,未感染猪群很可能会出现持续反复的感染。以上几种措施,无论是加强饲养环境管理、使用抗生素、还是采取根除措施,都不是防治喘气病的理想方案,它们都无法给猪整个生长周期的提供全程保护,使猪免受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
5.3.1有条件的猪场应尽可能实施多点隔离式生产(SEW)技术,也可考虑利用康复母猪基本不带菌,不排菌的原理,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使病猪康复,然后将康复母猪单个隔离饲养、人工授精,使用药物培育健康群。
5.3.2使用药物和疫苗培育健康群
怀孕母猪分娩前14~20天以支原净、利高霉素或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氟甲砜霉素等投药7天。
仔猪1日龄口服0.5ml庆大霉素,5~7日龄、21日龄2次免疫喘气病灭活苗。
仔猪15日龄、25日龄注射恩诺沙星一次,有腹泻或PRDC严重的猪场断奶前后定期用药,可选用支原净、利高霉素、泰乐菌素、土霉素、氟甲砜霉复方。
保育猪、育肥猪、怀孕母猪脉冲用药,可选用1000kg/kg土霉素,110mg/kg克林霉素。
另外根据猪群背景要求加强对HC、AR、PR、链球菌、弓形体的免疫与控制。
总之,在搞好全进全出,加强管理与卫生消毒工作,提高生物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加对怀孕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的药物控制,加强仔猪特别是初产母猪的仔猪的早期免疫,及时检疫,立即隔离发病猪,根据猪群具体情总采取定期用药,预防用药策略等措施是控制场内MPS危害的关键。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0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