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控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出现发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以及体质消瘦。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日常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现主要对该病的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为广大养猪户提供参考。

1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病后耐过的带毒猪只,以及其排出的尿液、粪便污染的饮水或者饲料等,也有部分猪场由于对母猪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进行1~2次免疫接种而不出现发病或者只出现轻微发病,但机体的排泄物依旧含有病毒,也会导致产床和环境发生污染,从而容易使哺乳仔猪或者断奶保育猪感染病毒而出现发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有病毒的饮水、饲料而发生感染。此外,运输车、场外闲杂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鞋也可能引起间接传染。任何品种和日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成年母猪发病率在15%~19%,而哺乳仔猪、断奶保育仔猪以及育肥猪发病率能够达到100%。哺乳仔猪患病后受到最严重的损害,病死率能够达到50%左右;而对其他猪群(如育肥猪、成年母猪等)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3%~20%。该病一般在4~5星期内就会蔓延至整个猪场,经过大约1个月流行就能够白行停止。该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即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且猪只日龄越小,具有越短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也更加严重。病猪主要表现出腹泻、呕吐以及脱水,初期排出比较黏稠的粪便,后期排L水样粪便,且散发一股特殊的臭味。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质逐渐消瘦,最终由于严格脱水、衰竭而发生死亡。1周龄以下的仔猪患病后,会在出现腹泻,几天内就可能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断奶仔猪以及处于其他生长阶段的猪只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发病经过几天往往能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长发育。成年猪感染发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较少发生呕吐或者腹泻,且能够缓慢恢复正常。

3防控措施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妊娠母猪可在产前2~3月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三联弱毒活疫苗,并在产前大约1个月再接种1次进行加强免疫。另外,妊娠母猪还可在临产前大约21天免疫接种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猪只也可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在猪只后海穴进行注射,注意进针时与直肠保持平行或者略微偏上。妊娠母猪可在产仔前20~30天接种疫苗,每头用量为1.5mL,其所产仔猪可在断奶后7~10天每头接种0.SmL。如果母猪没有进行疫苗接种,其所产仔猪要在3日龄内每头接种0.2mL。体重在25~50kg的育成猪,每头免疫接种ImL;体重超过50kg的成年猪只,每头免疫接种1.5mL。注射时,仔猪3日龄的进针深度适宜控制在0.Scm左右,并随者日龄的增长不断加深,成年猪通常在4cm左右。

加强饲养管理:舍内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尤其是要注意冬季加强保温,控制舍温在20℃以上,湿度控制在60%~80%,确保猪舍干燥,且通风良好。不同阶段的妊娠母猪要合理调整日粮配方,确保营养平衡、全面,且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低分子的脂肪酸,能够明显使初乳中含有较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总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从而此时仔猪抵抗力增强,尤其是增强肠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避免断奶前发生肠道疾病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定期使用药物保健:种猪要及时投药进行保健,尽可能将细菌性病原消灭,从而有效避免猪场出现细菌性腹泻,以及由此转变成病毒性腹泻,加重损失。猪群要每星期同步进行保健,避免发生细菌性疾病。母猪分娩后一般选择使用龙米先注射液进行保健,可在产仔当天每头注射10~20mL,如果发生感染可在产后3天每头再注射10~20mL。仔猪采取3针保健,即在产出后的3、7和21天,分别每头肌肉注射0.5mL、0.5mL和1.OmL龙米先注射液。

药物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用于缓解脱水、酸中毒,防止出现继发感染。为抗菌消炎,病猪可静脉滴注适量的添加有氨苄青霉素的5%葡萄糖或者0.9%生理盐水等,并根据病情也可配合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氟苯尼考。为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进行补液,主要是根据机体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病猪可使用由1000—2000mL10%葡萄糖以及适量的25%葡萄糖、维生素C等组成的溶液进行输液。如果病猪症状较轻,可选择口服适量的补液盐,在lOOOmL凉开水中添加3.5g氯化钠、20g葡萄糖粉、2.5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当病猪停止腹泻后,要改成饮用卫生清水,确保机体能够白行调整渗透压,从而促使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另外,病猪还可饮用由米汤和盐组成的溶液来调成胃肠机能,即25g米添加在500mL清水中,经过3min煮沸即成米汤,再添加1.75g食用盐,供其自由饮用,用于保护胃肠黏膜,抑制吸收毒素,改善胃肠功能。

相关阅读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在我国多发生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高。一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20%左右。近几年来,国内开始出现较大范围仔猪流行性腹泻,仔猪死亡率急剧升高,业已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该病的病原,该病毒为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侵染性。病毒粒子形态呈球形,处于粪便中的病毒粒呈多形态,直径为95-190nm,病毒具有囊膜,囊膜上有长12-24nm的花瓣状纤突,由核心向四周放射,呈皇冠状。病毒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试验表明,PEDV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犬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之间没有抗原相关性口3。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下不稳定,60℃条件下30min即可使其失去感染力,在50℃条件下稳定性较强。病毒在4℃pH5.0-9.O或在37℃pH6.5-7.5的条件下较为稳定。

2、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呈全球流行,且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以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夏季也时有发生。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哺乳仔猪、架子猪、育肥猪及青年种猪等群体发病率较高,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都较易感,发病率高达10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消化道进行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经食物传播,也有报道称病猪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年龄阶段猪对该病的潜伏期不同,育肥猪为2-3天,哺乳仔猪24-36h。随着猪年龄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一定差异,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猪表现为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病猪逐渐消瘦,出现腹泻,并伴有呕吐症状,排黄色水样稀粪,哺乳仔猪持续腹泻3-4天后,因严重脱水而死,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微,死亡率也较低,轻者仅出现呕吐症状,重者则出现严重腹泻,即便自愈,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失去饲养价值。病猪死后剖检可见,背部肌肉坏死,小肠内充满大量泡沫样或水样粪便,小肠鼓气,肠壁弛缓,缺乏弹性,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水肿,肠绒毛萎缩。部分病例可见胃底黏膜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部分成年猪病例胃底黏膜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心脏扩张明显,内脏器官可见淤血。

4、诊断

可根据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该病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具体办法可通过采集仔猪空肠及肠内容物在青霉素和链霉素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5倍悬液,然后将悬液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取上清液再经220nm的滤膜过滤,将过滤后的滤液接种于Vero细胞单层上,放在放入培养箱中,在37℃条件下培养3-4天,有病变的细胞可见细胞面粗糙,颗粒增多,有多核细胞,细胞逐渐脱落,即可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也可将滤液接种试验用仔猪,进行回归动物试验,观察仔猪是否发生相应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确诊。

5、防治

免疫接种是目前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由于该病对仔猪的威胁最大,由于仔猪发病时日龄小,对机体来不及进行免疫,因此只能给母猪预防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仔猪通过初乳中的特异性抗获得保护。同时还能减少母猪群持续带毒、排毒时间。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的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创建良好的饲养环境,注意圈舍防寒保暖,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该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治疗时可采用对症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加强疫病监测,发现猪发生呕吐、腹泻后,应立即封锁发病区域,尽量做到全部封锁。然后对环境和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的猪,可采用腹腔注射补液盐或口服诺氟沙星,每天4-5次,防止病猪脱水的发生。可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对病猪的其他症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
一、流行情况
仔猪流行性腹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国内,长期以地域性、季节性流行。但是从2010年九月开始,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开始出现了严重的仔猪流行性腹泻。这种新型腹泻有着新的流行特征。
感染主体以哺乳期及断奶仔猪为主,其中刚出生天的仔猪感染率最高,发病没有显的性别差异,妊娠期母猪以及其它成年猪影响相对较小。出生十天以内的仔猪感染该病腹泻两天之后,出现大批死亡,因病死亡率超过50%。这种病毒在产房内传播方式呈跳跃式,仔猪发病在时间上有间歇特点。
二、临床症状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以水样腹泻为主,间或伴有严重呕吐。仔猪呕吐常发生于进食或者吃奶之后,病症轻重随仔猪年龄大小各有不同,而且越小病情越重。
出生七天以内的新生仔猪,在发病后三到四天,就会因严重脱水导致死亡,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甚至百分之百。患病个体的体温会相对偏高,精神萎顿,食欲不佳,或者直接废止。较大的断奶猪常表现为精神浓郁、食欲不振、水样腹泻,连续一周后会逐渐康复,但是少部分猪病愈后会出现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的问题。
三、病理变化
患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个体多出现严重脱水、体型消瘦、皮下组织明显干燥、而且胃部有大量黄白色块状物的情况,不过肉眼能观察的到变化主要在小肠部位:其肠管被黄色液体充满导致管道扩张、肠壁明显变薄失去弹性、肠系膜充血而且淋巴结出现水肿。大肠、盲肠部位黏膜出血、坏死,肠表有胶冻状黏液、肠内被血红色物质充满。小部分病体胃底粘膜被覆有粘液而且有点状出血现象,年龄比较大的个体胃内出现溃疡灶,幽门附近坏死组织较多。
四、实验室诊断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技术检测双份血清样本中的抗体为主。对于仔猪,用该技术对处于期内的粪便、肠内容物做抗体检测即可,笔者研究中仔猪感染腹泻疫毒的比例达到。
五、病症鉴别
1.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一样都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均以冬季发病主为,发病群体多为刚出生的仔猪以及断乳期仔猪,病死率也非常高;当然成年猪也有发病的可能性,不过症状相对较轻。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患者后者病症时临床上有粪便恶臭或者腥臭且带血,渴水度更强,而且因其传播速度比腹泻慢所以致死率也更高。
2.新型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病相比较而言,两者都具有传染性,冬季为多发期,各年龄段猪都有可能感染,不过仔猪病死率更高。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后者病体内肠腔内容物为灰黄或灰黑的浆性水样物质。
3.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伪狂犬病相比较而言,两者均具有传染性,而且仔猪均有呕吐、腹泻症状,精神不振、动作不灵活而且粪便黄白,仔猪病情明显偏重。两种病症的区别之处在于:后者患病仔猪在病发的第二天就会出现体温飙升、眼部发红水肿、严重昏睡、口吐泡沫的情况,而且身体后腿部位发紫、腹部有出血点出现。
六、治疗方法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有效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五。现报告如下:
1.西药用剂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之初,可以安排每日两次肌肉注射硫酸阿米卡星,同时安排仔猪口服庆大霉素,;遇到病情无法控制的情况,宜加注抗病毒l号。至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后期,宜安排仔猪每日静脉注射两次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连用三到五天。对于出现机体脱水现象哺乳期仔猪,宜安排腹腔注射十毫升维生素C溶液加。具体的方法是:将仔猪倒立保定之后,在其倒数第二个乳头边上进行消毒垂直注射,结束后注意是否有血液以及水样回流等异常现象,如果有则停止该注射。用量为每只每日注入一次的药水,连续两到三天。
2.返饲(人工感染)
2.1粪便返饲
将发病猪的粪便收集后加适量凉水稀释后加粉料拌成半湿料,以能捏成团块为度(即为“返饲料”)。在母猪饲喂时用手捏成团块或用料勺提取,逐头添加“返饲料”,待“返饲料”吃完后再饲喂饲料。每天一次,连续2—3天。产前一个月母猪。
2.2发病猪组织返饲
如腹泻发生在产房仔猪,病料可采集腹泻仔猪的大小肠组织制作返饲料。
2.2.1首先确诊取样是流行性腹泻感染猪,并没有感染其他危害极大的病原体,如猪瘟病毒等,可选取出生7天以内的发病仔猪及其同窝活仔猪做返饲,病死猪不可用。
2.2.2组织病料采集:打开腹腔,取出整个内脏,包括仔猪的小肠和大肠,放入干净的盆中,在盆中选取需要的组织,注意此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消毒剂。
2.2.3饲喂方法同粪便返饲。
2.3返饲量的控制
2.3.1采集的纯粪便病料每头母猪控制在300毫升左右;
2.3.2组织病料一头仔猪的组织病料拟饲喂5~10头母猪为度。
七、结束语
新型的仔猪流行性腹泻是PEDV病毒引发的一种肠道类急性传染病,发病快致死率高,在研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综合预防。即应安排仔猪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保持猪舍清洁、干燥,进入冬季后须特别加强猪舍保暖措施,内部垫草应时常保持干燥、洁净;另外,应尽量选择自繁自养,严禁从病区引入新猪,在种猪的引进方面,一定要从无疫病区引进,在确保其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再行引入。

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突然发病,较快传播,大面积流行,流行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的特点,有时即使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化猪场也能够发生该病。有时猪群接种注射病毒性腹泻多联灭活疫苗与活疫苗后,再次发生该病的几率甚至能够超过90%,部分发病程度较轻,部分非常严重,特别是养殖场饲养较多的后备母猪比较容易发生,但具有不同的死亡率。猪群饲养管理水平较差,没有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存在某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严重发病,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特征

仔猪患病后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发病后期,病猪排出的粪便如水,且肛门出现失禁,稀粪严重污染尾部、臀部以及后肢,排尿量减少且较黄,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拒绝行动,行走不稳,卧地颤抖,快速发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体质消瘦,体温降低,通常2~3天就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小于7日龄的仔猪会由于严重脱水.再加上无法吮食足够的母乳,导致死亡率达到50%~100%,而10~20日龄仔猪患病的死亡率只有5%~lO%,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断奶后仔猪患病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不振,能够饮用清水,接着发生腹泻,排出稀薄粪便,呈黄酱样,且往往混杂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精神沉郁,体质快速消瘦,眼窝明显下陷,往往卧地拒绝走动,体温通常没有升高。发病后期,病猪的耳端、四肢末端以及尾尖处发凉。如果病猪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大多数能够痊愈,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一般在3%~5%。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患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且其中混杂气泡。通常经过7—10天能够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会发生死亡。

3防治方法

预防接种。猪只可在每年进行常规免疫,即分别在1月、5月、9月对全群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进行后海穴接种。对于母猪,要在后备进行1次首免,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还要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之后每胎产前1个月左右都要进行1次免疫,每次在交巢穴注射4mL。仔猪可在断奶1星期后进行首免,体重在5~25kg每头接种ImL,体重超过25kg每头接种2ml_。另外,猪场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并根据曾经的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灭活苗或者弱毒苗,通常猪场疫情稳定选择免疫接种灭活苗,而疫情不稳定或者受疫情威胁则选择免疫接种弱毒疫苗。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规模养猪场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且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消毒灭源,粪污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每批育肥猪出栏后,空置的猪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用20%的生石灰上清液、10%的漂白粉溶液或者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内外进行喷洒消毒,且经过3~5天才能够再次转入新的猪群。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舍内应具有适宜的温、湿度,供给品质优良且卫生的饲料和饮水。仔猪开始断奶时不要饲喂过饱.饲喂量要从少喂勤添逐渐转变成自由采食。

加强母猪的管理。母猪妊娠期的科学饲养管理对机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能够确保正常进行分娩和泌乳,从而有效避免产出弱胎,促使仔猪健康,同时还能够确保仔猪的初生重及健康整齐度良好,也就是实现母康仔健,增强猪群整体的抗病能力。母猪妊娠期及哺乳期要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搭配饲料,并适时调整喂料方式、方法,促使机体健康,尤其是要注意加强产前和产后1星期的控料以及保健。妊娠母猪一般在临床前1星期转入产房,注意进入产房前必须经过驱虫、药物保健,且用温水对全身进行彻底冲洗,还要进行严格消毒。产床在转入母猪前1星期也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并确保干燥,从而将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杀灭,避免猪体接触感染病原微生物。

及时治疗。病猪可采取全身疗法,即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盐酸吗啉胍混饲,通常成年母猪每次使用0.3~0.5g,每天3次;15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每次使用0.1~0.2g,每天3次;育肥猪每次使用0.2~0.3g,每天3次。一般在仔猪哺乳前进行投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还要使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水,即在1000N1500ml.温水添加20~50g葡萄糖、3~5g氯化钠、1—2g氯化钾和2~4g碳酸氢钠,完全溶解后任病猪自由饮用,每天2次。

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控方法


1流行特点

易感宿主。二十多种禽类和五十多种哺乳动物都能够感染该病,且人类也能够感染。其中牛是非常敏感的一种动物,奶牛最为敏感。牛结核病与人结核病能够彼此传播,也就是人结核分枝杆菌能够导致牛发生感染,而牛分枝杆菌也能够导致人以及猪、山羊、犬等其他动物发生感染。

传染源。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其他患病家畜以及病人。其排出的粪尿、痰液、乳汁以及生殖道分泌物都能够含有病菌,导致空气、土壤、饮水、饲料、食物、饲槽、饲养用具以及环境都被污染,从而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进行传播。前者是指健康牛群食入污染有病菌的饮水和饲草料而发生感染,人类食用没有严格处理的带有病菌的奶或肉制品而发生感染。后者是指病牛在打喷嚏或者咳嗽时,将含有病菌的分泌物以飞沫的形式散布在空气中,或者排出的排泄物干燥后导致尘埃上附着病菌,在空中飞扬,导致健康人畜吸入这种带菌的尘埃而发生感染。该病还能够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交配以及胎盘而造成传播。奶牛采取集中饲养时,如果因少数出现发病而没有及时进行隔离,就会快速扩散至全群。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奶牛感染该病后具有长短不同的潜伏期,可从数天到数年,短的一般在16~45天左右,长的能够达到几个月,甚至长达数年。病牛在临床上通常呈慢性经过,主要特征是干咳、产乳量减少、体质消瘦等。另外,根据病牛不同组织器官侵入病原菌,使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不同。其中肺结核和肠结核比较常见,往往伴有淋巴结核。

肺结核:病牛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出现短促的干咳和轻度呼吸困难,午后或者夜间出现低烧。随着病程的进展,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贫血,逐渐消瘦,产奶量下降,呼出散发腐臭味的气体,症状严重时其呼吸音类似“拉风箱”声。肠结核: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病牛体质快速消瘦,往往会出现顽固性腹泻和腹痛,且有黏液和脓汁混杂在粪便中。生殖器官结核:病牛的生殖功能会发生紊乱,容易流产,且通常有黄白色的絮片或者黏脓性分泌物从阴道流出,或者引起不孕。乳房结核:病程进展比较缓慢,病牛乳房上淋巴结发生肿大,乳房形成硬结,但没有热痛感,产奶量减少,分泌稀薄如水的乳汁,往往混杂乳凝块,全身低热,咳嗽,逐渐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防控措施

定期检疫。防治该病传播的最有效方式是定期进行检疫,通常健康牛群每年进行2次检疫,假定健康牛群每年进行4次检疫。牛群没有经过检疫或者结核阳性反应的检出率超过3%,要采取皮内注射适量的结核菌素,同时配合点眼进行检疫。对于健康牛群以及传染率低于3%的假定健康牛群,也要采取皮内注射适量结核菌素方法进行检疫。犊牛群,第1次检疫在20~30日龄,第2次检疫在100~120日龄,第3次检疫在6月龄。如果奶牛经过检疫显示合格,则要发放健康证,确保每牛一证,证随牛走。引进奶牛时,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检疫,只有采取结核菌素变态反应结果呈阴性者才能够停止隔离,采取混群饲养。如果检出可疑牛,则要经过2个月再进行1次复检,当两次结果都为可疑时才能够判定呈阳性。对于可疑奶牛要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偏僻场地进行饲养,患病奶牛所产的犊牛要立即与母牛隔离,吮食3~5天初乳后转入中转站内饲喂,并进行3次检疫。只有3次检疫都呈阴性,才能够混入健康群饲养。对于检出的阳性奶牛,则要在专业防疫人员的监督下立即进行扑杀,并对尸体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等。

加强消毒。严格遵守兽医防疫制度,通常每个季度对全场进行1次彻底消毒,且牛舍、牧场人口处要设有消毒池,运动场、牛舍每月进行1次消毒,饲养用具每旬进行1次消毒。发现阳性病牛时要立即采取1次临时的大面积消毒。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进出人员和车辆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可选择使用3%~4%福尔马林、5%来苏儿、10%漂白粉等消毒液。

加强管理。饲养人员,尤其是奶牛场的工作人员,每年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只有确认健康且持证才能够上岗工作,且工作人员的工作服以及饲养用具要确保清洁卫生,经常进行清洗消毒,禁止带出牛舍,禁止患有结核病的人员接近牛群。奶牛饲养场的生产区必须与生活区完全隔离,且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同时避免其他动物出入牛场。此外,还要加强消灭蝇、鼠等,防止传播病原。

中、西药物治疗。对于患病的成年奶牛,可每头每次肌肉注射5.O~7.5g链霉素,每天2次;或者每头每次肌肉注射5.0~7.5g卡那霉素,每天2次。另外,病牛可口服中药白芨贝母散和西药异烟肼片,并配合在病牛的苏气主、副穴内注射适量的链霉素和异烟肼针剂,治疗效果较好。

猪流感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猪流感的防控措施


猪流感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感染A型猪流感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明显发热以及快速转归,一般在猪群间暴发,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但往往不会造成死亡.该病既会严重影响猪体健康和养猪业发展,还会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流感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和猪流感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病猪感染病毒毒力的强弱、机体免疫力情况、日龄大小、饲养环境以及继发或者并发感染其他疾病等,与该病发生和流行的症状轻重程度紧密相关。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是在气温多变的早春和深秋季节以及气候寒冷的冬季容易发生。该病能够经由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造成感染,主要特征是突然出现发病,快速传播(往往2-3天就能够蔓延至全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有时能够达到100%),但具有较低的病死率,一般在4%左右,且任何品种和大小的猪都能够感染。

2、临床症状

猪感染病毒后,1-3天主要是支气管和气管的上皮细胞内存在病毒,7-10天主要是肺细胞和巨噬细胞(肺泡间质)内存在病毒,因此该病一般具有2-7天的潜伏期。

病猪体温突然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3-41.5℃,有时甚至能够达到42℃左右。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食欲减退,眼结膜潮红,有黏性分泌物从鼻中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停止采食,反应迟钝,比较倦怠,明显衰竭,往往挤堆在一起,眼结膜发生充血,大量流泪,并伴有畏光,有浆液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且有时鼻分泌物中混杂血液。经常咳嗽,心跳和呼吸加快,最后出现严重的气喘,呈现典型的犬坐式或者腹式呼吸。排出干硬的粪便,并逐渐形成便秘,排尿次数减少,且尿液呈黄色,四肢乏力,拒绝走动。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大部分会在6-7天后康复。少数病猪会会转变成慢性,并由于长时间咳嗽、消化不良以及渐进性消瘦而发生死亡。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能够经由胎盘而导致胎儿发生感染,从而发生流产、溶解胎、死胎、木乃伊胎、早产以及产出弱仔,且新生仔猪由于患病母猪减少泌乳和被传染,从而导致整窝发生死亡。

对于典型猪流感,往往突然暴发,且快速传播。病猪表现出高热,体温在40-41.7℃,大量流泪,分泌较多的鼻液,频繁咳嗽,呼吸困难,伴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病猪感染一种毒株,不会表现出典型猪流感的呼吸道症状,或者具有较轻的呼吸症状,呈现非典型的增生性肺炎。如果病猪继发或者并发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植菌等,会导致症状和病变明显加重。

3、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呼吸道、肺脏组织或者血清样品,通过鸡胚或者细胞分离病毒。分离得到的病毒可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核酸鉴定。也可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如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或者微量中和试验等。如果能够检测到流感病毒型特异的核蛋白(NP)或者基质蛋白(M)以及亚型特异的血凝素蛋白,或者通过RT-PCR检测到特异的病毒核酸者,都能够确诊发生流感。另外,在病猪恢复期采集血清,即发病经过2-3星期,发现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达到发病期即发病7天以内血清的4倍或者更高,也可确诊发生流感。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群可定期使用猪流感灭活苗来预防该病,但要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接种不同剂量的疫苗,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接种剂量。仔猪一般选择在10周龄进行首免,在12周龄进行1次加强免疫,能够持续3个月进行保护。生产母猪,可选择在分娩前3星期进行1次免疫,可使后代仔猪具有较高含量的母源抗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流感病毒具有多种亚型,彼此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变异,且相互之间不具有交叉保护能力,因此要根据猪场具体感染的病毒型选择适合的疫苗,不允许盲目滥用。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合理搭配日粮,以满足各个阶段所需的营养。控制猪舍温湿度适宜,饲养密度合理,保持通风良好,舍内环境清洁卫生,给猪每天进行充足的光照。夏季要注意加强防暑,冬季要注意加强防寒,保证冬暖夏凉。严格进行消毒,一般猪舍每星期必须进行1次消毒,周围环境每月必须进行1次消毒。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强效阿莫西林、盐酸林可霉素、清开灵注射液,按体重混合肌肉注射o.2-o.5mLjkg,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取甘草、黄芩、牛蒡子、柴胡、连翘、金银花、陈皮各15g,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中给患猪混饲,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剂,同时配合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抗生素,防止出现继发感染。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羊痘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也发生羊痘。羊痘是畜禽痘病中症状最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羊痘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在病羊少毛或者无毛的皮肤以及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痘疹。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痘的流行特点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1、流行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冬末春初季节发病率较高。开始是通常只有少数羊发病,然后逐渐扩散至全群。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羊、恢复期的病羊以及病死羊尸体,尤其是处于痘疹成熟期、结痂期和以及脱痂期具有更强的传染力。病羊可经由痘疹渗出液、脓汁、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的痘痂以及上皮细胞排出病毒,并不断传播。病毒不仅能够经由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也能够经由皮肤和黏膜损伤侵入机体。羊场引进了体表带病毒或者处于潜伏期的羊,或者与带毒或者发病的羊混群放牧,或者之前发生该病后没有完全将病原杀灭就再次引进下批不具有免疫力的羊等,都会导致羊群突然出现发病。所有接触病羊及其污染物的器具、土壤、垫草、饲料、饮水、栅栏、车辆、人,排出的粪便、皮毛产品以及体外寄生虫等,都可作为该病的传染媒介。一般来说,羔羊最容易感染该病,且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具有大约1周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2周。病程初期只有少数羊出现发病,之后扩散至全群。病羊典型症状是初期体温急剧升高,且达到42℃时持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黏膜潮红,早期流出清液,后期流出脓液,呼吸急促,脉搏加速,持续寒颤。发病经过4天,先是形成痘疹,之后出现红斑,再经过1~2天会形成丘疹,在皮肤表面突出,后期逐渐扩大,呈淡红色,并形成隆起的球状结节。再经过2~3天,随着内容物的持续增加,结节会形成水疱。病程后期,会呈脐状,中间存在凹陷。在发生以上变化的过程中,病羊体温有所降低,水疱发生化脓。如果病羊没有出现并发感染,几天内脓疱就会干瘪,最终变成痂块后脱落,形成灰褐色的瘢痕,并逐渐康复,病程一般可持续2~3周左右。另外,母羊患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化脓性乳腺炎,促使妊娠母羊发生流产。

有些病羊会呈非典型经过,主要表现出体温略微升高,黏膜呈卡他性经过,有个别呈现痘疹经过。或者病程为良性经过,即形成丘疹后停止恶化,之后逐渐消散并恢复。少数病羊,早期症状类似于典型痘疹,但在丘疹期停止发展,且后期结节不断增大硬固,但无法形成水疱,而形成“石痘”。如果痘疹比较密集,会相互融合、黏连。发病过程中,如果病羊感染化脓菌,会导致大面积发生坏死,并散发明显的恶臭味,也就是“臭痘”。部分形成黑红色痘疹,也可叫做“黑痘”。这种情况下,死亡率能够达到20%~50%。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容易流行该病的地区,在发病季节前要适时给健康羊免疫接种羊痘疫苗来预防发病,一般选择在腋下或者尾巴内面无毛处注射。一般来说,山羊采取皮下注射,每只接种2mL,能够持续6个月得到保护;绵羊采取皮内注射,每只接种0.5mL,能够持续1年得到保护。

西药治疗。病羊皮肤上的痘疮可涂抹适量的紫药水或者碘酒,水疱脓或者疱破裂后要先使用3%石炭酸或者来苏儿进行清洗,然后涂擦药物。也可取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10mL抗病毒1号(黄芪多糖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给2只病羊肌肉注射。对于恶性羊痘,还要配合采取静脉注射,即取100mL10%葡萄糖溶液、10mL维生素C,100mL10%葡萄糖溶液、5mL维生素B.100mL5%葡萄糖溶液、10mL10%安乃近注射液,10mL5%葡萄糖溶液、5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LO.9%氯化钠溶液、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混合均匀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有效治疗药品,治疗效果良好。

中药治疗。取葛根、升麻各20g,赤芍、苍术、甘草各15g,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疗程为3天。上述处方为基础药方,根据病羊的具体病症可在以上方剂中添加其他药物,如出现高热,可添加麻黄、黄连、薄荷各15g;食欲不振且前胃弛缓,可添加鸡内金、麦芽、山楂、积壳各15g;结膜潮红,大便硬结,小便赤红,可添加20g大黄;气喘咳嗽,可添加桑皮、前胡、桔梗、苏叶各15g。也可取板蓝根、连翘、银花各10g,当归、葛根、射干、陈皮、升麻、生地、防风、元参各5g,25g牛芬子,4g白芷,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分成2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3~4天。基础配方的基础上,根据病羊病症不同,可在使用以上方剂情况下配合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好,如头部发生肿胀,可每头每天肌肉注射4~6mL银黄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口腔糜烂,可取2g青黛撒布在患处,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还可取苍术、葛根、紫草各20g,15g黄连,绿豆、白糖各50g,加水煎煮,带药液温度适宜后分成3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2~3天,同时每头配合肌肉注射10mL吗琳肌,每天3次,连续使用3~4天,治疗效果较好。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痂皮内及鼻黏膜分泌物中,在发病羊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传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工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及体外寄生虫都为传染媒介;绵羊中细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种羊易感染,病情严重;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气候寒冷、雨季、霜冻、枯草期和饲养管理因素都是发病和加重病情的诱因。
病因学
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这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无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导。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病毒接种在人体后获得成功。把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病毒生长。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天,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中央可有脐凹,大小为3~5cm。在24~48小时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病程一般为3周,也可长达5~6周,获得永久性免疫。皮疹数目不多,为单个或数个,好发于手指、前臂及面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轻微肿痛外,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在发病后2周,于躯干部出现一过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侧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
1.绵羊痘: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欲丧失,弓背站立,经1~2天后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羊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2.山羊痘:病羊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阴唇、尾内肛门的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均可发生痘疹,有时还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圆形红色结节、丘疹,迅速形成水疱、脓疱及痂皮,经3~4周痂皮脱落。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内有明显的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空泡形成及气球样变性,真皮有密集的细胞浸润,中央主要由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很少见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整个损害有许多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里可以见到嗜酸性包涵体。
羊痘传染途径为接触性感染,包括人、车子、牧草、饲料、土壤、器具等等,只要碰过羊痘病菌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媒介。而且羊只感染,死亡率相当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时约50%至80%左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34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