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出现发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以及体质消瘦.该病容易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生,只有猪会发生该病,且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出现发病,其中发病年龄越小,具有越严重的症状,死亡率也越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日常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的是一种冠状病毒,非常容易出现变异,很大程度上增加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难度。该病毒非常容易在低温条件下生存,但不耐高温。另外,该病毒对光照和多种消毒药都比较敏感,如使用季胺盐类、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等消毒药都能够使其失活。

该病主要在冬末初春时容易发生。近几年来,由于养猪不断采取规模化饲养,导致夏季也能够发生该病。猪在任何阶段都能够发生该病,但传播速度和流行程度相对要比猪流行性肠胃炎缓和,且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降低。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往往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1~5日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该病,形成较大的危害,基本感染后全部发生死亡。断奶仔猪、育肥猪以及种猪感染该病后,具较轻的症状,且死亡率较低,但在若干天内就会导致整个猪场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病猪出现水样腹泻、呕吐、脱水,且新生仔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该病通常具有5~8天的潜伏期,但采取人工感染只具有8~24h的潜伏期。病猪出现水样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粪便,并散发恶臭气味,体温通常保持正常,个别体温会升高1~2℃。病猪发病年龄不同,会表现出轻重程度不同的症状,通常年龄越小具有越严重的症状。仔猪患病后表现出精神沉郁,呕吐,严重脱水,小于1周龄的仔猪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一般可持续2~4天,造成明显脱水,并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发生死亡,且临死前体温降低,病死率通常在50%左右。育成猪感染该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主要是食欲轻度减退,精神不振,水样腹泻,大部分在持续7~10天腹泻后逐渐康复,病死率大约只有1%~3%。

3、病理变化

通过剖检发现病死猪主要是小肠发生病变,肠管膨胀,里面被黄色液体充盈,肠壁松弛、变薄,小肠黏膜发生充血,肠系膜存在索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水肿。有些病猪的胃内存在大量的黄白色凝乳块,胃黏膜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和出血。组织学变化主要特征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绒毛明显萎缩,尤其是空肠中、后部的肠绒毛会发生明显的病变,上皮细胞形成空泡,且表皮发生脱落。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在养猪生产中,必须采取全进全出制。母猪分娩过程中,要加强对产房温度的控制,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必须对母猪和仔猪加强防寒保暖,同时还要注意舍内进行适当通风换气。饲喂高品质的饲料,确保没有发生变质。定期进行消毒,常选择使用2%氢氧化钠、4%无水碳酸钠、次氯酸钠等消毒剂。

免疫预防。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分别在分娩前0.5~1.5个月内,使用猪传染性胃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进行注射,每头用量为4mL,从而能够使后代仔猪通过吮食初乳得到足够免疫抗体,进而有效地避免发生该病。如果猪场没有发生过该病,还要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高峰阶段和夏季高峰阶段对猪群各进行1次免疫接种,每头猪用量为2mL。

穴位注射。取3mL黄芪多糖注射液、100mg链霉素、25mg头孢曲松钠,混合均匀后在病猪后海穴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注意注射器抽取药物后在后海穴呈略向前上方进行刺入,进针深度控制在2~3cm,然后注射药液。

中药疗法。病猪发生腹泻时,主要选择使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陈皮、黄芪、党参、茯苓,具有消食健胃作用的麦芽、炒山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止泻作用的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女贞子等药物。如取30g山楂、30g板蓝根、50g女贞子、50g黄芪、30g陈皮,或者取30g麦芽、30g茯苓、50g白术、50g党参、30g白头翁,混合均匀,全部研成粉末后在饲料中按1%比例添加,或者加水煎服,以上药量可供40头患病仔猪使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5天。

补液疗法。病猪通过输液能够补充能量,并改善血液循环。对于不同病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补液方式。病猪可采取静脉注射,即取20~50mL氯化钠注射液、2支庆大霉素8万IU、1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病猪也可采取腹腔注射,即取500mL葡萄糖注射液、20mL黄芪多糖注射液、0.5mg阿托品、5mg地塞米松、1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注射,每头病猪用量为20~4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但要注意的是,病猪注射时要采取倒立保定,并选择倒数第二乳头旁作为注射部位,先使用碘酊进行消毒,然后垂直扎入注射器,接着回抽注射器,观察是否存在异常,如果有水样或者血样液体回流不能够进行注射。

相关知识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在我国多发生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高。一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20%左右。近几年来,国内开始出现较大范围仔猪流行性腹泻,仔猪死亡率急剧升高,业已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该病的病原,该病毒为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侵染性。病毒粒子形态呈球形,处于粪便中的病毒粒呈多形态,直径为95-190nm,病毒具有囊膜,囊膜上有长12-24nm的花瓣状纤突,由核心向四周放射,呈皇冠状。病毒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试验表明,PEDV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犬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之间没有抗原相关性口3。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下不稳定,60℃条件下30min即可使其失去感染力,在50℃条件下稳定性较强。病毒在4℃pH5.0-9.O或在37℃pH6.5-7.5的条件下较为稳定。

2、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呈全球流行,且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以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夏季也时有发生。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哺乳仔猪、架子猪、育肥猪及青年种猪等群体发病率较高,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都较易感,发病率高达10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消化道进行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经食物传播,也有报道称病猪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年龄阶段猪对该病的潜伏期不同,育肥猪为2-3天,哺乳仔猪24-36h。随着猪年龄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一定差异,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猪表现为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病猪逐渐消瘦,出现腹泻,并伴有呕吐症状,排黄色水样稀粪,哺乳仔猪持续腹泻3-4天后,因严重脱水而死,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微,死亡率也较低,轻者仅出现呕吐症状,重者则出现严重腹泻,即便自愈,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失去饲养价值。病猪死后剖检可见,背部肌肉坏死,小肠内充满大量泡沫样或水样粪便,小肠鼓气,肠壁弛缓,缺乏弹性,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水肿,肠绒毛萎缩。部分病例可见胃底黏膜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部分成年猪病例胃底黏膜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心脏扩张明显,内脏器官可见淤血。

4、诊断

可根据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该病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具体办法可通过采集仔猪空肠及肠内容物在青霉素和链霉素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5倍悬液,然后将悬液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取上清液再经220nm的滤膜过滤,将过滤后的滤液接种于Vero细胞单层上,放在放入培养箱中,在37℃条件下培养3-4天,有病变的细胞可见细胞面粗糙,颗粒增多,有多核细胞,细胞逐渐脱落,即可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也可将滤液接种试验用仔猪,进行回归动物试验,观察仔猪是否发生相应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确诊。

5、防治

免疫接种是目前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由于该病对仔猪的威胁最大,由于仔猪发病时日龄小,对机体来不及进行免疫,因此只能给母猪预防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仔猪通过初乳中的特异性抗获得保护。同时还能减少母猪群持续带毒、排毒时间。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的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创建良好的饲养环境,注意圈舍防寒保暖,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该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治疗时可采用对症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加强疫病监测,发现猪发生呕吐、腹泻后,应立即封锁发病区域,尽量做到全部封锁。然后对环境和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的猪,可采用腹腔注射补液盐或口服诺氟沙星,每天4-5次,防止病猪脱水的发生。可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对病猪的其他症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
一、流行情况
仔猪流行性腹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国内,长期以地域性、季节性流行。但是从2010年九月开始,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开始出现了严重的仔猪流行性腹泻。这种新型腹泻有着新的流行特征。
感染主体以哺乳期及断奶仔猪为主,其中刚出生天的仔猪感染率最高,发病没有显的性别差异,妊娠期母猪以及其它成年猪影响相对较小。出生十天以内的仔猪感染该病腹泻两天之后,出现大批死亡,因病死亡率超过50%。这种病毒在产房内传播方式呈跳跃式,仔猪发病在时间上有间歇特点。
二、临床症状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以水样腹泻为主,间或伴有严重呕吐。仔猪呕吐常发生于进食或者吃奶之后,病症轻重随仔猪年龄大小各有不同,而且越小病情越重。
出生七天以内的新生仔猪,在发病后三到四天,就会因严重脱水导致死亡,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甚至百分之百。患病个体的体温会相对偏高,精神萎顿,食欲不佳,或者直接废止。较大的断奶猪常表现为精神浓郁、食欲不振、水样腹泻,连续一周后会逐渐康复,但是少部分猪病愈后会出现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的问题。
三、病理变化
患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个体多出现严重脱水、体型消瘦、皮下组织明显干燥、而且胃部有大量黄白色块状物的情况,不过肉眼能观察的到变化主要在小肠部位:其肠管被黄色液体充满导致管道扩张、肠壁明显变薄失去弹性、肠系膜充血而且淋巴结出现水肿。大肠、盲肠部位黏膜出血、坏死,肠表有胶冻状黏液、肠内被血红色物质充满。小部分病体胃底粘膜被覆有粘液而且有点状出血现象,年龄比较大的个体胃内出现溃疡灶,幽门附近坏死组织较多。
四、实验室诊断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技术检测双份血清样本中的抗体为主。对于仔猪,用该技术对处于期内的粪便、肠内容物做抗体检测即可,笔者研究中仔猪感染腹泻疫毒的比例达到。
五、病症鉴别
1.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一样都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均以冬季发病主为,发病群体多为刚出生的仔猪以及断乳期仔猪,病死率也非常高;当然成年猪也有发病的可能性,不过症状相对较轻。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患者后者病症时临床上有粪便恶臭或者腥臭且带血,渴水度更强,而且因其传播速度比腹泻慢所以致死率也更高。
2.新型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病相比较而言,两者都具有传染性,冬季为多发期,各年龄段猪都有可能感染,不过仔猪病死率更高。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后者病体内肠腔内容物为灰黄或灰黑的浆性水样物质。
3.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伪狂犬病相比较而言,两者均具有传染性,而且仔猪均有呕吐、腹泻症状,精神不振、动作不灵活而且粪便黄白,仔猪病情明显偏重。两种病症的区别之处在于:后者患病仔猪在病发的第二天就会出现体温飙升、眼部发红水肿、严重昏睡、口吐泡沫的情况,而且身体后腿部位发紫、腹部有出血点出现。
六、治疗方法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有效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五。现报告如下:
1.西药用剂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之初,可以安排每日两次肌肉注射硫酸阿米卡星,同时安排仔猪口服庆大霉素,;遇到病情无法控制的情况,宜加注抗病毒l号。至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后期,宜安排仔猪每日静脉注射两次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连用三到五天。对于出现机体脱水现象哺乳期仔猪,宜安排腹腔注射十毫升维生素C溶液加。具体的方法是:将仔猪倒立保定之后,在其倒数第二个乳头边上进行消毒垂直注射,结束后注意是否有血液以及水样回流等异常现象,如果有则停止该注射。用量为每只每日注入一次的药水,连续两到三天。
2.返饲(人工感染)
2.1粪便返饲
将发病猪的粪便收集后加适量凉水稀释后加粉料拌成半湿料,以能捏成团块为度(即为“返饲料”)。在母猪饲喂时用手捏成团块或用料勺提取,逐头添加“返饲料”,待“返饲料”吃完后再饲喂饲料。每天一次,连续2—3天。产前一个月母猪。
2.2发病猪组织返饲
如腹泻发生在产房仔猪,病料可采集腹泻仔猪的大小肠组织制作返饲料。
2.2.1首先确诊取样是流行性腹泻感染猪,并没有感染其他危害极大的病原体,如猪瘟病毒等,可选取出生7天以内的发病仔猪及其同窝活仔猪做返饲,病死猪不可用。
2.2.2组织病料采集:打开腹腔,取出整个内脏,包括仔猪的小肠和大肠,放入干净的盆中,在盆中选取需要的组织,注意此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消毒剂。
2.2.3饲喂方法同粪便返饲。
2.3返饲量的控制
2.3.1采集的纯粪便病料每头母猪控制在300毫升左右;
2.3.2组织病料一头仔猪的组织病料拟饲喂5~10头母猪为度。
七、结束语
新型的仔猪流行性腹泻是PEDV病毒引发的一种肠道类急性传染病,发病快致死率高,在研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综合预防。即应安排仔猪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保持猪舍清洁、干燥,进入冬季后须特别加强猪舍保暖措施,内部垫草应时常保持干燥、洁净;另外,应尽量选择自繁自养,严禁从病区引入新猪,在种猪的引进方面,一定要从无疫病区引进,在确保其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再行引入。

猪流感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猪流感的防控措施


猪流感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感染A型猪流感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明显发热以及快速转归,一般在猪群间暴发,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但往往不会造成死亡.该病既会严重影响猪体健康和养猪业发展,还会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流感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和猪流感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病猪感染病毒毒力的强弱、机体免疫力情况、日龄大小、饲养环境以及继发或者并发感染其他疾病等,与该病发生和流行的症状轻重程度紧密相关。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是在气温多变的早春和深秋季节以及气候寒冷的冬季容易发生。该病能够经由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造成感染,主要特征是突然出现发病,快速传播(往往2-3天就能够蔓延至全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有时能够达到100%),但具有较低的病死率,一般在4%左右,且任何品种和大小的猪都能够感染。

2、临床症状

猪感染病毒后,1-3天主要是支气管和气管的上皮细胞内存在病毒,7-10天主要是肺细胞和巨噬细胞(肺泡间质)内存在病毒,因此该病一般具有2-7天的潜伏期。

病猪体温突然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3-41.5℃,有时甚至能够达到42℃左右。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食欲减退,眼结膜潮红,有黏性分泌物从鼻中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停止采食,反应迟钝,比较倦怠,明显衰竭,往往挤堆在一起,眼结膜发生充血,大量流泪,并伴有畏光,有浆液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且有时鼻分泌物中混杂血液。经常咳嗽,心跳和呼吸加快,最后出现严重的气喘,呈现典型的犬坐式或者腹式呼吸。排出干硬的粪便,并逐渐形成便秘,排尿次数减少,且尿液呈黄色,四肢乏力,拒绝走动。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大部分会在6-7天后康复。少数病猪会会转变成慢性,并由于长时间咳嗽、消化不良以及渐进性消瘦而发生死亡。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能够经由胎盘而导致胎儿发生感染,从而发生流产、溶解胎、死胎、木乃伊胎、早产以及产出弱仔,且新生仔猪由于患病母猪减少泌乳和被传染,从而导致整窝发生死亡。

对于典型猪流感,往往突然暴发,且快速传播。病猪表现出高热,体温在40-41.7℃,大量流泪,分泌较多的鼻液,频繁咳嗽,呼吸困难,伴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病猪感染一种毒株,不会表现出典型猪流感的呼吸道症状,或者具有较轻的呼吸症状,呈现非典型的增生性肺炎。如果病猪继发或者并发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植菌等,会导致症状和病变明显加重。

3、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呼吸道、肺脏组织或者血清样品,通过鸡胚或者细胞分离病毒。分离得到的病毒可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核酸鉴定。也可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如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或者微量中和试验等。如果能够检测到流感病毒型特异的核蛋白(NP)或者基质蛋白(M)以及亚型特异的血凝素蛋白,或者通过RT-PCR检测到特异的病毒核酸者,都能够确诊发生流感。另外,在病猪恢复期采集血清,即发病经过2-3星期,发现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达到发病期即发病7天以内血清的4倍或者更高,也可确诊发生流感。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群可定期使用猪流感灭活苗来预防该病,但要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接种不同剂量的疫苗,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接种剂量。仔猪一般选择在10周龄进行首免,在12周龄进行1次加强免疫,能够持续3个月进行保护。生产母猪,可选择在分娩前3星期进行1次免疫,可使后代仔猪具有较高含量的母源抗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流感病毒具有多种亚型,彼此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变异,且相互之间不具有交叉保护能力,因此要根据猪场具体感染的病毒型选择适合的疫苗,不允许盲目滥用。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合理搭配日粮,以满足各个阶段所需的营养。控制猪舍温湿度适宜,饲养密度合理,保持通风良好,舍内环境清洁卫生,给猪每天进行充足的光照。夏季要注意加强防暑,冬季要注意加强防寒,保证冬暖夏凉。严格进行消毒,一般猪舍每星期必须进行1次消毒,周围环境每月必须进行1次消毒。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强效阿莫西林、盐酸林可霉素、清开灵注射液,按体重混合肌肉注射o.2-o.5mLjkg,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取甘草、黄芩、牛蒡子、柴胡、连翘、金银花、陈皮各15g,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中给患猪混饲,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剂,同时配合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抗生素,防止出现继发感染。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报道,不久后相继在比利时、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流行发生。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存在,到2000年,猪流行性腹泻已在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该病流行区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哺乳仔猪可造成很高的致死率,是近年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1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8d,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呈现严重脱水而致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精神委顿、厌食、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肥育猪容易相互感染。

2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

2.1易引起误诊的疾病

(1)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2)病毒性疾病: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其他病毒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等疾病。

①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或脱水,多发生于秋冬季;

②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因此,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为10%以内。

2.2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该病的诊断方法有多种,一般常用荧光抗体切片、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等。荧光抗体切片是取腹泻48h内的患猪小肠,制成小肠黏膜涂片或冷冻切片,风干后固定,并加相应的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若在小肠各段内检出发荧光的阳性感染细胞即可诊断。该方法不仅敏感,而且快速可靠,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确诊。

3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3.1预防措施

(1)疫苗免疫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三联灭活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有发病的猪场对小猪再进行二次免疫。

(2)冬春易发季节避免从疫区引种猪,如需引进种猪的要做好隔离饲养等措施。

3.2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目前所生产的抗病毒药物尚无确切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腹泻症状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2)对症治疗:发病猪群应及时补充电解质(如补液盐等),可有效防止患猪脱水死亡和减少仔猪死亡率,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重要一环。另外,还可添加一些广谱抗生素(如粘杆菌素),控制继发感染,提高治愈率。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鉴别及诊断


一、两病简介
1.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于深秋、冬季和早春,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1周龄内哺乳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
症状:仔猪突然呕吐和腹泻,几天内可波及全群。粪便呈黄白色或浅绿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患病仔猪很快出现脱水症状,1周龄内仔猪常于发生腹泻后2~4天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30日龄后少见死亡。成年猪的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排糊状至水样粪便,粪便呈黄灰色、灰白色不等,恶臭,通常在1周内恢复正常。
病变: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外观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充满黄色含有凝乳块和泡沫的液体。
2.猪流行性腹泻(PED)
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多发,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任何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有的成年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如果猪场内陆续有多窝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失去母源抗体保护的断奶仔猪,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患猪出现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数可达100%。患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仔猪、母猪常出现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约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症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
病变: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可见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系膜淋巴结水肿。
两病均无特效治疗药物,用鸡瘟I系疫苗20倍量肌注,并交替口服补液盐和高锰酸钾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二、两病相似之处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相互误诊几乎很难杜绝,因为两病有以下相似之处:①临床症状和病变无特征性。②发病时间都集中在冬春季节。③传染性强,可波及任何年龄猪群,哺乳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成年猪很少死亡。④无特效药物治疗。
三、两病鉴别表
四、两病鉴别图解
五、两病鉴别分析与讨论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分别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流行性腹泻有以下细微差异:①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率比流行性腹泻要高;②传染性胃肠炎传播速度较流行性腹泻快;③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期很少超过2个月,而流行性腹泻可长达6个月;④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呕吐严重,多是先出现呕吐,继而腹泻;流行性腹泻呕吐较轻,一般是在采食或吮乳后出现呕吐;⑤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胃充血、出血情况明显比流行性腹泻严重;⑥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而流行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0%。抓住以上要点,可减少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误诊,对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注射是有积极作用的。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所售疫苗几乎都是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且严重病例治疗时多进行强心、补液,因此,二者误诊并不意味着误防或误治。
六、实验室鉴别诊断
根据GenBank收录的PEDVM基因和TGEV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能分别特异性扩增TEGV和PEDV相应基因的引物,在优化RT-PCR反应条件以及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等基础上,建立能同时检测TGEV和PEDV的复合RT-PCR检测技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开展TGE和PED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联系地址:张米申江苏省沛县龙固兽医站邮编:221613;吴家强山东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邮编:250100)

农村猪病的流行特点及应对措施


我国农村养猪业在我国农村养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带领飞速的发展,而我国农村养猪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在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下只有有效的对猪病进行控制才能彻底提高我国当前农村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养殖户经验的积累总结了当前农村猪病的流行特点及应对措施。

一、流行特点

1.条件性疫病增多

在许多生猪中流行的条件性疾病的发病因多半是饲养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的,饲养人员管理不到位和环境的恶化导致条件性的疫病增多,并且这类在生猪中流行的多为传染病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疾病。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弓形体病,疥疮,伪狂犬病毒,疥疮,细小病毒,蓝耳病,乙型脑炎,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2.混合或继发感染疾病的增加

在当前农村猪病流行在大多数疾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这不是由一个单一的病原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引起的传染病属于多呈病的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状况,临床症状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特异性,但损害是十分严重的,表现为一系列综合征也是十分难控制的。常见疾病:猪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混合感染,肺部疾病,猪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腹泻并发;猪瘟、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猪气喘病,巴氏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或复杂的流感。

3.在非典型疾病增加了

生猪流行病造成疫情将由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传染病病原体将对生猪的免疫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生猪存栏时猪群有各不相同的免疫力,使疫情病原菌的毒性效应也会作用出不同的效果,强度很有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变异株的血清的出现,肆意在猪群中感染并流行,病变特点是非典型病变特征和倾向于亚临床状态。如轻度猪瘟,临床症状轻而不典型,病毒弱株通常导致疾病通过隐性感染。感染母猪常出现母猪综合征,持续的感染或潜伏感染在孕猪中,常表现为弱仔,弱胎,流产,死胎,现象,使猪的疾病诊断的难度增加。

二、两个问题

1.日常管理不善

中国的许多养猪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直有所忽视,猪粪快速传播不及时处理会增加蚊子和苍蝇的繁殖数量,这也意味着提高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因此不能对猪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直接影响并增加生猪的发病率。

2.不及时诊断,免疫监控不到位

关于猪的疾病监测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到位的免疫检测技术可有效的降低生猪的发病率,和疾病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猪病病原体毒力的不断进化并阻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3.引种混乱,没有严格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引种部门和引种渠道已被开发,而在开发这些引种部门和引种渠道的同时也将疾病的发病概率大幅度提度了并且会使得新型疾病随种带入以及传播的几率增大,这些就是因为引种混乱,没有严格制度把关不严造成的。

4.兽药和疫苗使用的混乱

不合理使用药物和疫苗,也使猪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免疫力低下的状况,进而导致频繁的猪病,一些养猪专业户在中国滥用药物和疫苗会使复杂的疾病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药物和疫苗失去有效性,值得猪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早期诊断困难,,值得猪病愈发的出现难诊断、难控制、难隔离、难处理的状况

三、应对措施

1.加快生猪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步伐

走生猪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农业之路,是控制阻断猪病传染源,降低或减少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低碳高效养猪能源消耗小,新经济的污染率低,目前新型经济养猪模型,低排放,应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已经在中国先进的养猪农场中广泛应用,真的打开了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共同发展。这也从根本上实现生猪养殖健康增长,从而加快猪的猪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步伐,重视生态环境在养殖生产和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在目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高免疫质量,强制免疫

不合理使用药物和疫苗,也使生猪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免疫力低下的状况,从而导致频繁的生猪的流行性疾病,一些养猪户在中国滥用药物和疫苗会使复杂的疾病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药物和疫苗失去有效性,值得猪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早期诊断困难,困难控制,难以分离,难以处理的局面。

3.提高法规的宣传,加强防疫的农民意识

我国养猪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增加农民相关的动物防疫法规和猪疾病知识的宣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防疫理念,建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饲养理念,促使并加快农村养猪业的顺利发展。改变传统的养殖习惯,改变进料方式减少猪病的发生。

4.加强生猪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生猪生产过程,加强对生猪生产管理,积极引导他们学习生猪生产的先进的管理知识,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饲养水平,掌握药品和疫苗的保存,注射和剂量的掌握方法和疫情的动态发展,从源头阻断和控制生猪传染病病原体在种群、猪群及子代间的传播。

鹅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


罗浩元1,陈桂林2,陈海3

(1.广西平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37300;2.广西平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537300;3.广西平南县思旺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37321)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鹅的养殖数量日益增加,伴随而来的便是不断产生的鹅病,这给养鹅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对当前鹅病多发的流行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鹅病产生前后应采取的相关对策,意在有效控制鹅病,降低经济损失。

关键词:鹅病;流行特点;对策

1流行特点

随着养鹅规模的日益扩大,养鹅业不断发展,鹅病呈现出很多新的流行特点。

1.1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出现

近年来鹅病流行呈现的最主要的新特点便是鹅病的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出现。鹅病的复杂性以及新病不断出现是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而养鹅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养鹅场发展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1.2防治难度不断增加

造成鹅病预防治疗难度不断增加的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鹅病的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增加,为养殖户针对性预防鹅病,准确诊断鹅病,及时治疗鹅病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造成鹅病的原因多样化,如胚源性以及各种病毒细菌,致病因素复杂化,养殖户很难做到严密防治。主观上的原因是养殖户的防控技术没有与鹅病同时进步,防治手段都相对落后。

1.3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

现代鹅病流行的特点是鹅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较过去高。养鹅场暴发鹅病更加容易,概率更高,而且一旦暴发流行性疾病,很快就会波及到整个养鹅场,十分容易传染、肆虐,造成大量的死亡。这与养鹅场的规模、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是现代养鹅业流行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

2.防控对策

鹅病流行日益复杂化,传统的防控对策不太有效,所以必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防控现代鹅病。

2..1防控根本原则

防控鹅病,首先养殖户要树立起正确的防控观念,坚持科学的防控原则。养殖户要树立起重视疫病、重视免疫工作的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并举”的原则。养殖户要重视疫病防疫的工作,这是现代养鹅业中的核心重点工作,积极做好各项免疫工作,防患于未然。

2..2具体防控方法

鹅病的防控要从小抓起,从雏鹅破壳而出的那时起就应该开始鹅病的防控工作。首先淘汰掉一部分劣质的雏鹅,然后对挑选出的合格雏鹅进行科学饲养,当雏鹅6周龄左右的时候需要注射相关的免疫疫苗;其次,在日常饲养鹅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疫病的高发时节,需要在鹅的正常饲料中添加合适的药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最后,对鹅群时时关注,一旦发现有疫病的症状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治疗鹅病要根据其症状准确诊断为何种具体的鹅病,根据鹅病用对药,用好药。此外,鹅病的预防要从点滴做起,最根本的是做好养鹅场的日常卫生和药物消毒工作。养殖户应该每日清理一次鹅粪,鹅10周龄以后,由于其进食量大,排粪多,还应该适当的增加清粪频率。定期对养鹅场进行药物消毒处理,可以使用消毒粉或者消毒液。对地面的消毒工作使用消毒粉效果最佳,对鹅笼以及空气的消毒则通过喷洒消毒液的方式,如果两种方式结合使用的效果更佳。

2..3科学饲养管理

通过改善鹅饲料的营养结构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来防控鹅病,是现代化养鹅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控鹅病的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手段办法。养殖户饲喂鹅群的饲料首先要保证营养丰富,其次应该去单一化,人工饲料与天然饲料相结合,提高鹅群的体质,增强鹅群的免疫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指将现代的养殖管理方法与养殖户传统的养殖经验相结合,在管理饲养鸭群的过程中体现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技术性等特点。

3结语

防控鹅病需要现代科学的方法,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确保疾病诊治工作等。

参考文献:

马力,杨丽梅.几种常见鹅病的防治.中国禽业导刊,2007(06):36.

侯治平.鹅病防治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0(11):20-21.

预防鹅病综合技术.内江科技,2000(06):46.

肉牛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症状 肉牛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肉牛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流感病毒而发病。肉牛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环境、饲养管理不当等情况下非常容易诱发该病,还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进行传播。该病呈急性发生,并可大面积流行,严重危害和影响肉牛生产业。现总结该病的防控措施,为广大养牛户提供一定参考。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症状肉牛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因分析

该病主要是牛容易发生,黄牛、奶牛都能够发病,特别是3~5岁的青壮肉牛非常容易感染。另外,高产和多胎母牛患病后症状比较严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犊牛通常较少发病,且患病后症状相对也较轻。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气候多变、温度忽高忽低、阴雨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如早春、晚秋等气候非常不稳定的时节。这是由于此时肉牛运动后往往容易出汗、受凉,从而引起发病。另外,阴雨天气会导致牛舍湿度加大,如果舍内环境的不卫生,就非常容易滋生细菌,且牛呼吸道黏膜的吸附、抵抗病毒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出现发病。该病可经由呼吸道或者蚊虫叮咬后吸取血液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导致该病大面积流行。

2、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饮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反刍减少或者完全停止,体温升高达到39.2~41.5℃,心率为23~55次/min,脉搏达到70~116次/min,被毛逆立,体表温度不均,结膜发红、流泪,形成眼眵,频繁咳嗽,不断呻吟,部分呼吸急促、困难,往往张口喘气,鼻翼开张明显,呈现典型的腹式呼吸,有口水流出,肌肉震颤,瘤胃蠕动音微弱或者消失,症状严重时会引起瘤胃积食、臌胀。部分病牛在行走时呈现明显的跛行,并有流浆性或者脓性鼻涕流出,排尿短赤,排出干燥或者稀软粪便,舌苔白腻,耳尖冰凉。

3、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采取适量病牛的血液进行血液检查,发现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嗜中性粒细胞达到正常值的1.62倍以上,胞核明显左移,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动物试验。取处于发热期病牛的抗凝血液,通过离心沉淀处理获得血小板层及白细胞,在新生小鼠的脑内接种,经过3天全部出现发病,并在1~1.5天内发生死亡。同时,给健康实验牛接种10mL处于高热期病牛的抗凝血液,该牛经过4天出现发病,表现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同的症状。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牛场要制定合理的免疫以及隔离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及时进行免疫,以确保牛场能够健康发展。在进入该病的流行季节前,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当地病牛分离株血清的牛流感毒株制备灭活油苗,在流行期内给牛接种,以保证牛体得到更好的免疫保护,从而有效的防控该病。

药物预防。对于还没有流行该病的地区,可定期使用中西药进行预防,具有较好的效果。中药预防,可取400g贯众,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牛灌服,每天1次,1个周期为3天,具有较好的预控效果;或者取30g甘草,贯众、紫苏、荆芥各45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牛灌服,每天1次,1个周期为3天,具有较好的预控效果。西药预防,可使用盐酸金刚烷胺,每头用量为l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2次,1个周期为5天,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也可使用盐酸马琳肌片,每头用量为1~2.5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2次,1个周期为3天,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西药治疗。取10~20mL病毒灵、10~20mL柴胡、600万~1000万IU青霉素钠(钾)、30~50mL氨基比林或者安痛定,混合均匀后给病牛肌肉注射,每天2次;也可肌肉注射20万~40mL流感灵或者10一20mL蛤蟆消炎定喘,每天2次。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牛,可静脉注射由500mLO.9%生理盐水、100万~200万IU链霉素、1200万IU青霉素钠、20~40mL鱼腥草、5~10mL地塞米松、10~20mL安钠咖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也可静脉注射500mL5%葡萄糖、50~100mL10%氯化钙,或者250~500mL促反刍液,每天1次;还可静脉注射100~200mL水杨酸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4天。

中药治疗。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以及消炎镇痛为主。取76g黄芪、24g薄荷、24g白芷、41g连翘、30g贝母、24g川首、30g桔梗、60g石膏、24g牛蒡子、30g荆芥、30g防风、30g柴胡、45g金银花、24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把给病牛灌服。如果病牛采食量减少,可在方剂中添加适量的焦三仙;如果伴有咳嗽、呼吸急促的现象,可将方中荆芥、防风除去,添加适量的草劳子(葶苈子)、瓜蒌,或者添加50g杏仁;如果严重积食,可添加50g厚朴、60g麦芽、60g山楂;如果出现跛行,可添加30g牛膝、50g独活、50g羌活。也可取65g柴胡,30g车前,35g白芍,60g龙胆草,栀子、黄芩各40g,45g青皮,37g半夏,25g甘草,添加适量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

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突然发病,较快传播,大面积流行,流行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的特点,有时即使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化猪场也能够发生该病。有时猪群接种注射病毒性腹泻多联灭活疫苗与活疫苗后,再次发生该病的几率甚至能够超过90%,部分发病程度较轻,部分非常严重,特别是养殖场饲养较多的后备母猪比较容易发生,但具有不同的死亡率。猪群饲养管理水平较差,没有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存在某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严重发病,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特征

仔猪患病后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发病后期,病猪排出的粪便如水,且肛门出现失禁,稀粪严重污染尾部、臀部以及后肢,排尿量减少且较黄,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拒绝行动,行走不稳,卧地颤抖,快速发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体质消瘦,体温降低,通常2~3天就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小于7日龄的仔猪会由于严重脱水.再加上无法吮食足够的母乳,导致死亡率达到50%~100%,而10~20日龄仔猪患病的死亡率只有5%~lO%,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断奶后仔猪患病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不振,能够饮用清水,接着发生腹泻,排出稀薄粪便,呈黄酱样,且往往混杂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精神沉郁,体质快速消瘦,眼窝明显下陷,往往卧地拒绝走动,体温通常没有升高。发病后期,病猪的耳端、四肢末端以及尾尖处发凉。如果病猪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大多数能够痊愈,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一般在3%~5%。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患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且其中混杂气泡。通常经过7—10天能够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会发生死亡。

3防治方法

预防接种。猪只可在每年进行常规免疫,即分别在1月、5月、9月对全群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进行后海穴接种。对于母猪,要在后备进行1次首免,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还要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之后每胎产前1个月左右都要进行1次免疫,每次在交巢穴注射4mL。仔猪可在断奶1星期后进行首免,体重在5~25kg每头接种ImL,体重超过25kg每头接种2ml_。另外,猪场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并根据曾经的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灭活苗或者弱毒苗,通常猪场疫情稳定选择免疫接种灭活苗,而疫情不稳定或者受疫情威胁则选择免疫接种弱毒疫苗。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规模养猪场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且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消毒灭源,粪污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每批育肥猪出栏后,空置的猪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用20%的生石灰上清液、10%的漂白粉溶液或者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内外进行喷洒消毒,且经过3~5天才能够再次转入新的猪群。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舍内应具有适宜的温、湿度,供给品质优良且卫生的饲料和饮水。仔猪开始断奶时不要饲喂过饱.饲喂量要从少喂勤添逐渐转变成自由采食。

加强母猪的管理。母猪妊娠期的科学饲养管理对机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能够确保正常进行分娩和泌乳,从而有效避免产出弱胎,促使仔猪健康,同时还能够确保仔猪的初生重及健康整齐度良好,也就是实现母康仔健,增强猪群整体的抗病能力。母猪妊娠期及哺乳期要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搭配饲料,并适时调整喂料方式、方法,促使机体健康,尤其是要注意加强产前和产后1星期的控料以及保健。妊娠母猪一般在临床前1星期转入产房,注意进入产房前必须经过驱虫、药物保健,且用温水对全身进行彻底冲洗,还要进行严格消毒。产床在转入母猪前1星期也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并确保干燥,从而将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杀灭,避免猪体接触感染病原微生物。

及时治疗。病猪可采取全身疗法,即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盐酸吗啉胍混饲,通常成年母猪每次使用0.3~0.5g,每天3次;15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每次使用0.1~0.2g,每天3次;育肥猪每次使用0.2~0.3g,每天3次。一般在仔猪哺乳前进行投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还要使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水,即在1000N1500ml.温水添加20~50g葡萄糖、3~5g氯化钠、1—2g氯化钾和2~4g碳酸氢钠,完全溶解后任病猪自由饮用,每天2次。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控


摘要:肉牛巴氏杆菌病也叫做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牛以及其他家畜和家禽都能够感染发病。病牛主要特征是往往突然出现高热、急性胃肠炎、肺炎,以及皮下组织水肿和内脏器官存在广泛性出血。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就会严重危害肉牛养殖业发展。

1病原及流行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短杆状或者球杆状,两端钝圆,生有荚膜,但没有鞭毛。经过美蓝染色或者瑞氏染色,菌体出现两极浓染。接种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能够长出水滴状的小菌落,且不会出现溶血现象;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无法长出菌落,无法分解乳糖,从而能够与溶血性巴氏杆菌进行区分。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普通的消毒药都能够使其灭活,在阳光下直射10min,或者在60℃作用10min,都能够使其灭活。

家畜中通常是牛、猪、绵羊、兔比较容易出现发病,另外山羊、驴、马、骆驼、鹿、猫、犬以及水貂等也能够感染发病。在禽类中,主要是鸡、鸭以及火鸡具有最高的易感性,鹅、鸽相对较弱。通常情况下,不同畜禽种间基本不会相互传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其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还有携带病菌的牛只。该病主要通过两个方式造成感染,一种是病牛经由消化道、汗液排出能够产生强力毒素的病菌,并会污染饲料、水源以及饲养环境,由此导致同舍其他肉牛发生感染。另一种方式是经由呼吸道以飞溅的唾液造成感染,还可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病菌。该病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主要是2~4月龄期间非常容易发生,而成年牛通常呈散发。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主要在气候发生剧变,冷热交替,过于潮湿、闷热以及多雨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病牛的主要症状是停止采食和反刍,精神沉郁,黏膜快速发生出血。根据其他症状,还分成水肿型、急性败血型、肺炎型三种类型。

水肿型:病牛不仅会具有以上普遍症状,还会发生水肿。通常是头部、颈部发生水肿,且会出现炎症反应,加之咽喉部发生该变化而引起呼吸困难。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快速扩散至舌头、附近器官以及前胸。病牛还会出现喘气,严重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够自行站立,最终往往由于呼吸不畅而发生死亡。

急性败血型:病牛体温相对较高,精神沉郁,停止采食,对外界的反应迟钝,眼睛发生充血,反刍停止,且由于腹部极其疼痛而很难自行站立,粪便出现异样,通常排出不成形的稀粪,还有血液,并散发非常臭的味道。同时,病牛心跳加速,往往没有及时采取治疗就会发生死亡。

肺炎型:病牛是肺部存在积水,使呼吸受到压迫,眼睛充血,肺部伴有疼痛感,体温明显升高,流涎液混杂脓液,持续干咳,也是该病最常见的类型。病牛由于肺部不畅而使其感到疼痛,刺激泪腺,促使眼部神经发生收缩,粪便出现异常。

3鉴别诊断

炭疽:牛巴氏杆菌病主要是导致浆液性水肿,而炭疽主要是导致出血性水肿。另外,炭疽会导致病猪脾脏发生明显肿大,尸僵及血液凝固不全,而巴氏杆菌病则不会导致脾脏发生变化,尸僵及血液凝固完全。

气肿疽:牛气肿疽引起的肿胀主要是在肌肉丰满的腰、臀、臂以及股处,且用手按压之发出捻发音,切开后能够看到气泡,并散发酸败臭味;巴氏杆菌病通常是导致头部、咽喉部、颈部以及胸部出现水肿,且按压肿胀出不会发出声音,切开存在胶胨样浸润,不会散发臭味。

4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牛场有肉牛发生该病时,要立即对病牛进行隔离,并对其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并采取有效治疗。一般来说,巴氏杆菌菌株对链霉素和青霉素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治疗该病主要是选择使用这两种西药,同时配合使用适量的中草药,治愈率较高。对于患有水肿型的病牛,可静脉滴注640万IU青霉素和500万IU链霉素,同时肌肉注射30mL30%的安乃近,连续使用3天,当其症状有所减轻,体温降低,且肿胀变小后,可取海金沙、黄芩、射干、苦参、银花、麦冬各30g,加水煎煮后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可皮下注射适量的患牛血清,通常成牛用量为60~100mL,犊牛用量为30~50mL,同时配合静脉注射由适量0.5%的葡萄糖以及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0~100mL)组成的注射液,每天2次,治疗效果明显。另外,病牛还可按每千克体重分别肌肉注射3~5mg2%氧氟沙星针剂、2~4mg复方庆大霉素针剂,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当病牛恢复正常采食后,则可取60g苦参,20g甘草,海金沙、山豆根、银花、麦冬、射干各30g,加水煎煮后内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基本能够痊愈。

计划免疫: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适时接种疫苗,尤其是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通常每年都要进行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菌苗免疫注射,通常是体重小于100kg的牛只皮下注射4mL,体重在100~200kg的牛只皮下注射10mL,体重超过250kg的牛只皮下注射15mL。如果牛群没有定期进行免疫预防,通常每间隔3~5年就会暴发1次该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30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