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大宗淡水鱼套养黄颡鱼效果试验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嘎鱼、嘎牙子,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和人工繁育技术的进步,全雄黄颡鱼因其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等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衡水市的养殖池塘,多是几十亩到一百多亩的大水面池塘,主养的鲤鱼、草鱼、鲢、鳙效益不高。在这些大水面池塘,我们示范推广大宗淡水鱼池塘套养黄颡鱼,研究高效养殖模式,可以基本不增加养殖成本,大幅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推动衡水水产养殖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2实施情况

2.1试验地点

为了摸索出适合与黄颡鱼套养的品种,我站在冀州和桃城区的7家养殖场进行了对比试验。

2.2试验方法

池塘中的主养品种分为两个类型。1#~4#养殖场的主养品种为草鱼,5#、6#、7#养殖场的主养品种为鲤鱼(见表1)。

套养的黄颡鱼种平均规格15g/尾,放养密度4500尾/hm2,黄颡鱼的放养时间5月中下旬。

2.3养殖管理技术手段

2.3.1鱼苗放养前后的防病处理为预防黄颡鱼因运输过程中鱼体受伤而发病,保证鱼种放养的成活率,放养前两小时使用青霉素80万IU/m3、葡萄糖500g/m3在鱼箱中浸浴消毒,放养前使用聚维酮碘1.5mg/L在鱼箱中浸浴消毒10min。放养时进行调温处理,确保鱼箱中水温和池塘中水温相差不超过2℃。

2.3.2池塘水质调控为了有效地调控池塘水质,使用了底质改良剂、水质调节剂、肥水素等,保持适宜黄颡鱼生长的水环境,控制鱼病的发生。底质改良剂每次使用15kg/hm3,间隔10d左右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EM菌每次使用4500mL/hm3,以改良水质,间隔10d左右使用一次;使用了生物肥料——肥水膏,每次使用7.5kg/hm3,用于肥水。通过以上措施,较好地起到了调节水中藻类品种和数量,稳定水色的作用。

针对5#、6#养殖场淤泥多、池底老化的问题,我们推广使用了益生素(主要成分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硫化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或EM菌,通过分解有机物,降解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改善池低厌氧环境,抑制有害菌类过量繁殖。

在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我们还推广了简单有效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一是尽早、持续使用。因有益生菌只有形成优势菌群才能发挥根本作用。所以,在培肥水质后,尽早接种、定期强化,通过先入菌的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减少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二是活化培养。如芽孢杆菌类制剂菌群处于休眠状态,使用前采用本池水加上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5h后进行培养,3~5d后再泼洒,这样不仅能让有益菌群迅速“复活”,活菌数量成倍增加,还能使活菌迅速适应池塘水质条件,达到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三是根据菌种特点及池塘环境,因时因地使用。如以光合细菌为主的制剂选择在碱性水体、水温20℃以上的池塘使用;以硝化细菌为主的制剂在pH8.5以上的水体中接种使用,所有菌种均在晴天使用。达不到以上条件,菌种生长受到抑制,应用效果受影响;四是避免与化学制剂同时使用。因漂白粉、过氧化钙等化学制剂入水后分解出次氯酸等,对活菌有一定的灭杀作用,在使用消毒剂2~5d后(抗生素2d后)接种活菌。

表1套养黄颡鱼放苗情况一览表

养殖户养殖面积

/hm2投苗平均单尾规格每hm2投放数量黄颡鱼/g鱼种/g黄颡鱼/尾鱼种/尾主养品种1#14.315鲤鱼250;草鱼250

鲢、鳙鱼2504500草鱼10500;鲤鱼3750;

鲢、鳙鱼3000草鱼2#26.715鲤鱼333;草鱼250

鲢、鳙鱼2504500草鱼10500;鲤鱼4500;

鲢、鳙鱼3900草鱼3#13.715鲤鱼333;草鱼250

鲢、鳙鱼2504500草鱼12000;鲤鱼3000;

鲢、鳙鱼3750草鱼、4#1415鲤鱼250;草鱼250

鲢、鳙鱼2504500草鱼13500;鲤鱼2250;

鲢、鳙鱼3450草鱼5#5.315鲤鱼333;草鱼250

鲢、鳙鱼250;黄金鲫1004500鲤鱼12000;草鱼1500;

鲢、鳙鱼3900;黄金鲫3000鲤鱼6#415鲤鱼250;草鱼250

鲢、鳙鱼2504500鲤鱼15000;草鱼1500;

鲢、鳙鱼4500鲤鱼7#415鲤鱼250;草鱼250

鲢、鳙鱼2504500鲤鱼13500;草鱼1500;

鲢、鳙鱼4500鲤鱼

2.3.3病害防治发生鱼病使用鱼药时,水体消毒和拌饵的药物两三种药交替使用,防止抗药性的产生。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容易直接从皮肤浸入体内,所以对其用药物时,严格控制用量,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而死亡(见表2)。

表2套养池塘常用防病药物一览表

病害名称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用量水霉病水霉净浸浴20min15mg/L细菌性烂鳃溴氯海因全池遍洒0.3mg/L腹水病聚维酮碘全池遍洒0.2mg/L肠炎病大蒜素投喂药饵5d饵料中添加0.5%车轮虫病双硫合剂全池遍洒0.6mg/L指环虫病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0.5mg/L

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比较敏感,尽量不要使用,非使用不可时要谨慎使用,精确把握用量。

2.4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3、表4。

表3池塘套养各品种的产量序号养殖面积

/hm2收获单尾规格平均每hm2产量黄颡鱼/g主养鱼/kg黄颡鱼/kg主养鱼/kg1#14.3101鲤鱼1;鲢、鳙鱼1.1;

草鱼1.3375鲤4050;草鱼13500

鲢、鳙33002#26.7105鲤鱼1.1;草鱼1.5

鲢、鳙鱼1.2381鲤4500;草15000

鲢、鳙45003#13.798鲤鱼1.3;草鱼1.5

鲢、鳙鱼1.3372鲤3750;草17250

鲢、鳙46504#14110鲤鱼1.2;草鱼1.6

鲢、鳙鱼1.2397.5鲤2400;草18000

鲢、鳙41405#5.365鲤鱼1.1;草鱼1.4

鲢、鳙鱼1.1;黄金鲫0.6204鲤鱼13500;草1950

鲢、鳙4200;黄金鲫18006#462鲤鱼1.1;草鱼1.6

鲢、鳙鱼1.1217.5鲤鱼1000;草鱼150

鲢、鳙鱼3007#462鲤鱼1.1;草鱼1.5

鲢、鳙鱼1.1213鲤鱼900;草鱼140

鲢、鳙鱼300

表4池塘套养黄颡鱼的养殖效益

养殖场实施面积

/hm2出塘规格/g单产/

kg·hm-2总产/kg总产值/元平均增收/

元·hm-21#14.31013755375175000122102#26.710538110160330000123753#13.7983725084165000120754#14110397.55565181000129305#5.36520410883500063006#462217.5870280006937.57#462213852280006750合计82873542604794200011490

黄颡鱼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因而适宜于池塘套养,其经济价值是一般家鱼的2~6倍。同时,在成鱼塘中套养一定数量的黄颡鱼,不但不需增加投饵施肥不会影响常规鱼类生长,反而可有效清除池中与常规鱼争饵、争氧的野杂鱼虾,促进池塘水体、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良性循环,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具有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的高效养殖生产方式。此外,池塘套养黄颡鱼还能吞食水中的锚头蚤及桡足幼体,减少鱼病的滋生。通过专家测产结合查看养殖户的养殖档案表明,套养4500尾/hm2黄颡鱼没有降低池塘中主养品种的产量。

试验结果可以发现,1#、2#、3#、4#养殖场的黄颡鱼产量在375kg/hm2左右,规格在100g/尾左右,差异不大;5#、6#、7#养殖场的黄颡鱼产量在210kg/hm2左右,出塘平均规格64g,和前面的四个池塘差别比较明显。7个养殖场都位于衡水湖周围,水源为湖水,养殖条件比较接近。在套养的品种搭配上,1#、2#、3#、4#养殖场都是以主养草鱼为主,搭配少量的鲤鱼和鲢、鳙;5#、6#、7#养殖场是以养殖鲤鱼为主,搭配少量的草鱼、鲢、鳙。试验结果表明,主养品种对黄颡鱼产量影响很大,主养草鱼的池塘黄颡鱼产量高,主养鲤鱼的池塘黄颡鱼产量较低,养殖了部分黄金鲫的5#池塘,黄颡鱼产量最低。

3结论

通过对黄颡鱼套养的试验研究,我们发现,套养黄颡鱼的池塘应以主养草鱼为主,草鱼的放养量根据养殖条件在12000尾/hm2左右,搭配鲤鱼2250尾/hm2左右,鲢、鳙3750尾/hm2左右。草鱼为中层鱼,且养殖草鱼的池塘,水质条件较好,利于黄颡鱼的生长,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套养效益。鲤鱼和黄颡鱼的生态位非常接近,不适合在主养鲤鱼的池塘套养黄颡鱼。

(收稿日期:2015-11-10)《河北渔业》2016年第1期(总第265期)○专论与综述

相关推荐

池塘套养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套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套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20kg,增效益在100元1667m2以上。现将池塘套养黄颡鱼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套样方式

1.1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13340~20010m2,水深2~2.5m,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放黄颡鱼40~50尾1667m2,规格3~4cm/尾,每667m2增收黄颡鱼5~8kg。

1.2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放养黄颡40~60尾1667m2,规格2~3cm/尾,每667m2可增收黄颡鱼6公~10kg。

1.3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20010~33350m2,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放养黄颡鱼30~50尾1667m2,规格3~5cm/尾,每667m2可增收黄颡鱼5~10kg。

1.4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放黄颡鱼40~60尾1667m2,规格2~4cm/尾,每667m2可亩增黄颡鱼6~12kg。

1.5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放黄颡鱼40~60尾1667m2,规格3~4cm/尾,每667m2可增黄颡鱼8~15kg。

2池塘套养黄颡鱼的养殖管理

(1)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2)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60尾1667m2为宜,放养规格为3~4cm/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3)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他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4)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5)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淡水鱼感冒


疾病概述 鱼机能紊乱,精神呆滞,食欲下降,失去活力,常漂浮于水面或卧于水底

症状 感冒是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当水温突然变化时,更易发生。热带鱼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当水温突然降低时,鱼就会受寒而感冒。患有感冒的鱼机能紊乱,精神呆滞,食欲下降,失去活力,常漂浮于水面或卧于水底。病情严重时,鱼常失去活动能力,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必须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换水时要注意平衡水温。在急于换水时,可先用加热器或温水调节水温。对于已经患了感冒的鱼,可降低水位,增加光照,保持水温在28-30℃左右;或用0.1%的食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洗,然后置于绿水中静养,待其恢复。

藕塘套养黄颡鱼的技术


在藕塘中养殖黄颡鱼是荷藕和黄颡鱼相互利用、互相补充、同塘共生的一种生态套养模式。它是利用藕塘的自然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栽植荷藕又放养黄颡鱼,使藕塘内的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生物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被黄颡鱼所利用,荷叶遮阴挡光,还为黄颡鱼在弱光下摄食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黄颡鱼的残饵和排泄物为荷藕增加了有机肥,鱼类的活动还可松动塘底,为荷藕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一、藕塘条件
藕塘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电力配套,交通便利,无污染源,阳光充足,且不受暴雨和洪水影响的地方。塘形呈长方形,东西向,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水深为0.8-1.2米,埂宽为1-1.5米,塘底较平坦,淤泥厚度为30-4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利于荷藕的生长。在排水口端底部挖一个比四周低20-30厘米、面积为50-60平方米的洼坑,以便于成鱼捕捞。
二、荷藕栽植
1.投施基肥。植藕前15-20天,向池底投施经发酵后的畜禽粪肥,用量为1500-2000千克/亩,方法是全塘撒洒,一次施足,然后深耕塘底20~30厘米。
2.藕种栽植。荷藕的栽植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初,考虑到套养黄颡鱼的因素,藕种选择稀栽,一般株距为0.5~0.8米,行距为2-2.5米,每亩栽植600~700株。藕种栽植完毕,向塘内注水10厘米。
三、鱼种放养
1.黄颡鱼种放养。待藕长出第一片藕叶后,将藕塘水位抬高至30厘米,便可投放鱼种。一般放养规格为30克/尾左右,密度为300-400尾/亩,放养时间为4月中、下旬。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可搭配放养部分花白鲢鱼种,放养规格为5-10尾/千克,密度为50-80尾/亩,放养时间在5月上旬。
2.鱼种消毒。上述鱼种在放养前均需用3%-5%的盐水浸洗3-5分钟(),以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
四、技术管理
1.投喂管理。饲料为黄颡鱼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40%左右。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鱼种入池3天后,即可投喂,日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塘内黄颡鱼总体重的3%-4%,分别于上午7-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喂量的60%。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藕塘水温和黄颡鱼的吃食强度等灵活掌控。
2.水质管理。藕塘内的水质较好,主要是要调控好水位。水位的调控既要满足黄颡鱼的生长需求,又要服从荷藕的生长需要。早期保持20厘米浅水位,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逐步加深水位至40厘米左右;夏季水位达到最大,一般在80厘米左右(洪涝季节,应加强水位的调控,保持荷叶在水位线以上);天气转凉后逐渐降低水位,上般在30-40厘米;越冬期间保持浅水位,一般在5-10厘米。
3.病害防治。荷藕栽植初期,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氟虫腈(锐劲特)防治地蛆,此时水位浅,防治效果较好。也可在藕塘内放养部分黄鳝和泥鳅,黄鳝和泥鳅专爱吃藕塘里的地蛆。荷藕容易生褐斑病,该病由真菌侵害所引起。首先清除荷藕的病、残、枯叶,集中烧毁,然后加施磷、钾、钙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黄颡鱼本身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加之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里,鱼、藕之间生态优势共生互补,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好水质,做好常规消毒预防工作,一般很少出现病情。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制成药饵投喂,可增强黄颡鱼体质,提高肌体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的忍受力不及有鳞的鲤科鱼类,因此,一旦黄颡鱼发病,要对症治疗,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黄颡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4.加强巡塘。每天要有专人巡塘,观察水质、荷藕长势、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唐玉华

淡水鱼烂尾病


疾病名称烂尾病

疾病概述 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

病原 有待研究,可能是鱼体受伤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病鱼尾柄处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病灶上有淡黄色粘液。病鱼行动迟缓,独游,不久即沉底死亡。鱼体受伤后容易引起此病,能和烂鳃、水霉、蛀鳍等并发引起急性死亡。

发病规律 水温20℃以上病情发展较快。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和冻伤。

(2)越冬池水温控制在25℃以上,越冬池盐度控制在0.5%左右。

(3)用每克含25万国际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3毫克/升浓度,每天1次,连用2天。

(4)池塘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0.3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第二天用漂白粉1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

(5)网箱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1.5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按网箱体积计算用药量),第二天用漂白粉2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在泼药时注意水流动方向,应从流入网箱端泼药,能延长药物在网箱中停留的时间。

淡水鱼泛池


疾病名称泛池

疾病概述 头部及眼眶充血、出血

病原 为水中缺氧

症状 病鱼头朝上成群在水面缓游,嘴不停地在水面呼吸。头部及眼眶充血、出血,严重时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发病规律 阴雨天或而转晴后天气闷热,池塘水质过肥,加上鱼苗放养密度大,亲鱼池套养其他成鱼过多,导致水中溶氧显著降低(低于2毫克/升)。

防治方法
(1)闷热天气少喂或停止投喂。

(2)高温季节勤换水,并适度增氧。

(3)放养密度应适宜。

(4)严重浮头时,应大量加注新水,并施撒鱼浮灵(中科院水生所研制)进行急救。鱼浮灵的使用方法是:根据水的肥度和池中鱼量,按每100千克鱼用鱼浮灵0.7-1千克,将药与适量的干泥土粉拌匀后撒入池塘中局部(一般每千克鱼浮灵施放50平方米水面)。

螃蟹池塘套养江黄颡鱼技术要点


一、池塘条件
加强池塘改造,培育移植水草,营造适合江黄颡鱼与河蟹栖息、摄食、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主要措施: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特别要求临近没有污染源;2、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在冬季整收好池塘,每亩池塘用生石灰150公斤进行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病菌与野杂鱼、虾;3、设置隐蔽物,沿池塘四周种植水花,5米左右种植一块,并根据生长情况,适当施肥与修割,保持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0%左右。水草不足时,则要加强施肥,培植水草;水草超过30%的覆盖面时,则要及时进行修割,以保持良好的水体空间和溶解氧。4、以黄颡鱼养殖为主的池塘,每只池塘配套叶轮式增氧机1台,以防黄颡鱼缺氧浮头。
二、合理放养种苗河蟹塘混养江黄颡鱼,规格为40-50尾/公斤江黄颡鱼种,亩放200-250尾左右;3-4厘米左右的江黄颡鱼夏花,亩放500-1000尾。亩放扣蟹800-1200只,规格为150-200只/公斤,同时也可搭养少量鲢鳙鱼种。
三、科学投喂饲料饲料投喂做到“四定”原则,具体做法:1、定时:每天投饲1—2次,一般上午为8—10时,下午为4—5时进行;
2、定量:投饲量一般占载鱼量的2—5%投喂,具体根据吃食情况而定;
3、定质:饲料可自已配方并加工而成,主要原料有鱼粉、蚕蛹、蚌肉、豆粕、菜饼、四号粉等,做成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0%—35%,绝不投喂变质饲料;
4、定位:沿池塘四周均匀定点投喂。同时还坚持“四看”,即看鱼蟹吃食情况、看鱼蟹活动情况、看季节变化和看天气状况,灵活掌握,及时适当调整投饲量。
四、加强日常管理 
1、定期加注新水。放养时,将池水灌至80厘米左右,以后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为5厘米左右,到高温季节来临之前,把池水灌至最满。到养殖生长旺季,则在加注新水的同时,每隔30天使用1次生物制剂——EM原露,以调活、调好水质与水色。
2、定期预防病害。放养时将鱼体用食盐水进行浸洗消毒,防止鱼体擦伤后发生水绵病和赤皮病。平时在预防病害时,一般以生石灰为主进行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10—15公斤。但在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则使用高效低毒的水产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用量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使用。
3、加强巡塘管理。每天2—3次巡塘,注要观察养殖品种的活动情况,病害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吃食情况和防逃设施等,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和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 

黄颡鱼


中文名称黄颡鱼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英文名称yellowheaded catfish

异名嘎牙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11.2-15.8厘米时测定:背鳍6-7,臀鳍20-21,鳃耙13-16。

头长为体长的26%-29.5%,体高为体长的23%-27%,尾柄长为体长的9.5%-10.8%,尾柄高为体长的9.1%-11.5%,吻长为头长的29.5%-35.6%,眼径为头长的15%-19.6%。

体长,腹部平坦,后部稍侧扁。头大、宽平。眼小。口裂大,下位。触须四对,上颌须最长,超过胸鳍基部,鼻须只达眼后缘,颐须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长。裸露无鳞。

背鳍硬刺具有锯齿。胸鳍硬刺强大,两缘均有锯齿,前缘锯齿细密,后缘锯齿粗大。胸鳍大,呈扇状。背鳍后有一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较深。

背部和体侧黄色,有断续的黑色斑纹数条,腹部淡黄色或白色。鳍均灰黑。

生活习性
黄[鱼桑]是底层鱼类,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适应能力很强,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白天潜栖于河底,夜间活跃,上浮水面捕食。黄[鱼桑]虽为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里,它捕食鱼的出现率较低,大多数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小蚌和螺等为食。有时出现植物碎屑。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在生殖期间,雌雄鱼有区别,雄鱼肛门后有生殖突,雌鱼无此物。产卵虽与水位关系不大,但产卵期较晚,一般在6月底开始。怀卵量为4 000-9 000粒。成熟卵径1.7毫米左右,桔黄色。黄[鱼桑]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挖坑筑穴,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他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烈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于鱼卵发育孵化。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

淡水鱼鲺病


疾病名称鲺病

为害对象 养殖鱼类
疾病概述
本病为养殖鱼类的常见病,为害多种鱼类,并有因此病导致幼鱼大批死亡病例,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南方各省较为严重。

病原
有日本鲺(Arhulus japonicus)、大鲺(A.major)、中华鲺(A.chinensis)、喻氏鲺(A. yui)和椭圆尾鲺(A.ellipticaudatus)等。鲺的个体较大、扁平,体色接近于行主颜色、雌鲺较雄鲺大。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两侧向后延伸形如马蹄形的背甲,圆或椭圆形,背甲腹面有1对复眼,复眼间的下方有1只3个单眼组成的中眼,有附肢5对,其中1对小颚变成吸盘,位于口管两侧。胸部4节,有4对双肢型胸足。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椭圆形的叶片。寄生于体表、鳃盖内侧。

症状
由于鲺在鱼体表面活动,刺伤、撕开表皮,使鱼不安、感染量大时,鱼群集水面跳跃急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捞起病鱼,用肉眼即可见到鱼体上吸附的鱼鲺。

发病规律:雌鲺产卵时离开宿主,在水中植物、石块、螺壳等固体物上产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即需寻找宿主寄生,经6-7次蜕皮后发育成熟。产卵、孵化、发育与寿命均与温度有关,25-30℃为适宜温度,故6-8月为发病高峰季节。由于鲺的幼体或成体均可随时离开鱼体在水中游动,并寻找另一寄主,故极易随水流、动物、网具等传播。

防治方法
全池遍洒敌百虫,浓度为0.4-0.5毫克/升,即可杀灭鲺的幼虫、成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3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