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病也叫做牛放线菌肿,主要是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而引起。病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颌下、舌以及颈部出现放线菌肿,肉牛最容易发生,尤其是2~5岁的牛只非常容易感染。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采食、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心衰而发生死亡。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1、发病特点

在污染的土壤、饮水和饲料中都存在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从而容易在肉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寄生。只要皮肤或者黏膜发生破损,就会自行出现发病。例如,肉牛采食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以及谷糠等时,往往会损伤口腔黏膜而发生感染。一般来说,肉牛在低湿地进行放牧时,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在肉牛损伤组织内存在的病原菌,会使寄生部位发生慢性传染性肉芽肿的炎症过程。在肉芽的中心,会存在放线状菌芝的化脓灶,即发生脓肿。有时炎症过程是单一的结缔组发生明显的增生,并不会出现化脓。但由于结缔组织发生增生,会形成肿瘤样赘生物,即放线菌肿。如果侵害到肉牛的舌组织,往往会明显增长而突破黏膜,进而形成溃疡。

2、临床症状

病牛主要是领骨、口腔、头部皮肤以及皮下等部位出现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的牙齿逐渐松动,甚至发生脱落,导致吞咽和咀嚼都比较困难,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导致机体快速消瘦。当病菌侵害软组织时,通常是在领下、头部以及颈部等处的组织内部形成不痛不热的硬结。如果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就会形成“木舌”或者出现蘑菇状新生物,使其大量流涎,且咀嚼比较困难。母牛感染后,还能够侵入乳房,使其发生弥漫性肿大或者形成局灶性硬结,导致乳汁变得黏稠,并混杂脓液。放线菌肿中能够浸润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使其形成脓肿,并经由疹管将脓液排到外面,同时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细菌也能够经由疹管侵入组织,进而促使化脓、坏死过程明显加重。在增生组织或者结节中,都存在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软化灶,且软化灶和脓汁中还存在“硫磺颗粒”。

3、实验室诊断

病料的采集、形态及染色特征。在按压出现波动的病变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进行穿刺,抽取适量的脓汁放在无菌培养皿中,添加少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放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能够发现直径小于1mm的硫磺色或者灰色颗粒,用灭菌接种环将其挑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略微挤压,如果有需要还可滴加10%氢氧化钾或者氢氧化钠溶液促使小“硫磺颗粒”表面的附着物消化,从而将钙质清除,有利于检查。接着将玻片放在低倍镜下使用暗视野进行观察,最后使用高倍镜对其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中央颜色较深,这是由于菌丝相互缠绕而导致,次种菌丝的末端呈放线状排列,比较紧密,末端较粗。直接镜检结束后可将盖玻片用镊子小心地揭去,待标本干燥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中间部分的菌丝呈阳性,而四周较粗的菌丝呈阴性。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混杂小颗粒的脓液放在乳钵内,完全研碎后分别在血清LB肉汤和血清LB琼脂中接种,并分别放在37℃、10%二氧化碳环境中进行厌氧以及需氧培养,经过24h发现二者都能够生长细菌,但厌氧环境中长势相对较好。在琼脂平板上,能够存在深入培养基的圆形、边缘稍微透明、灰色、黏稠且不容易挑出的细小菌落以及表面光滑、湿润、圆形的隆起大菌落。肉汤中出现一致浑浊,并在试管底部沉淀有细小、绒球样絮状物。分别制成涂片,经过染色和纯培养后,可确定大菌落是葡萄球菌,小菌落存在革兰氏阳性的菌丝的断片和细分支菌丝。

4、综合疗法

药物治疗。早期治疗时,病牛可在肿胀部位分点注射适量的5%碘酊,每天1次,同时根据体重大小配合注射适量的青霉素钾和链霉素混合液,每天2次。一般每天早上在肿胀部位使用碘酊进行深部分点注射,在颈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下午在肿胀块周围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分点注射,并根据肿胀块大小来确定碘酊的用量,如果放线菌块达到拳头大小,可每次使用20mL碘酊,并随着其增大适当增加用药量。通常连续使用大约5天碘酊,肿胀块就开始出现化脓,临近破溃前要采取外科手术。用手术到将肿胀部位切开,促使脓汁完全排净,结合则填入浸有碘酊的纱布,每天更换1次,连续使用3天就能够痊愈。

手术治疗。发病后期,当病灶皮肤发生化脓破溃而流出脓汁,甚至形成瘘管时,则要先采取手术治疗,然后再采取药物治疗。当病牛发生病变的部位成熟软化后,对其进行保定,并将患处的被毛剪去,涂抹适量碘酊进行消毒,然后将患部皮肤切开进行排脓,再使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对创腔进行清洗。如果病牛形成瘘管,要确保将瘘管完全切掉。根据手术部位创腔面积,选用长度适宜的纱布,将其对折后在下层撒布一层较薄的高锰酸钾粉,然后盖上一层纱布,接着填入创腔,注意在外面流出1-2cm纱布,用于引流排脓。另外,创腔清洗后也可填塞浸有适量碘酊的纱布,每24-45h更换1次,同时配合在伤口周围注射适量的10%碘仿醚。

相关阅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三、临床症状

病变常见于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

1.侵害牛颌骨时,多在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不能移动的肿胀,初期热痛,后期无痛感。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上下颌骨逐渐增大,甚至头部变形、咀嚼出现困难时才被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病牛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吞咽和咀嚼都感到困难,营养受到影响而迅速消瘦。

2.侵害软组织时,多见于颌下、头、颈等部位,表现为组织内部发生不热不痛的硬结。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表现为木舌或形成蘑菇状新生物,病牛流涎,咀嚼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3.放线菌肿中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进一步形成脓肿,并通过瘘管向外排脓,外界各种细菌也可从瘘管入侵组织,从而使化脓、坏死过程增强。在增生组织或结节中,均有灰白或灰黄色软化灶,软化灶和浓汁中有硫磺颗粒。

四、治疗方法

1.病牛的硬结较大时,可用外科手术切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同时摘除。切除后的新创腔,可撒入灭菌磺胺粉,并用碘酊纱布填塞,隔天更换1次。伤口周围组织注射10%碘仿醚,同时内服碘化钾,成牛每次4-6克,犊牛1-2克,每日两次,连服至肿胀消失为止。

重症可静注10%碘化钠,每日50-100毫升,隔日1次,共用3-5次。

2.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碘中毒,即表现出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现象时,应暂停用药一星期。

3.为提高本病的治愈率,也可长期应用抗生素,牛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林氏放线杆菌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在无法确切区分病原菌时,青霉素链霉素合用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五、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应避免在低湿地放牧,舍饲时坚硬饲料最好软化后再饲喂,避免皮肤、黏膜发生损伤。一旦出现伤口要及时处置,发现病畜要立即隔离治疗,严重者及时淘汰。

兔放线菌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放线菌病(Actincmycosis)

本病是以放线菌引起家兔的骨髓炎和皮下脓肿为特征的疾病,引起家兔疾病的主要是牛放线菌。

病原

本组织内的硫黄颗粒中,放线菌形似一团缠结的菌丝,围有一团嗜酸性的包膜物质。本菌为革兰氏阳性染色,亦可用普通碱性染料着色。当将压碎颗粒染色镜检时,菌体为多形态,如有混合感染,则菌体呈球状的或大小不同的杆状、分枝及螺旋形.

本菌可在10%15%二氧化碳的密闭容器中生长。将菌体在固体培养基内作震荡培养时,该菌不在培养基表面生长,其最适宜生长层是在表面下约为lmm处,但在整个培养基中常见分散的菌落。如果试管密封,使内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本菌有时也会在培养基表面生长。

本菌为一种嗜血清的微生物,因能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而在普通培养基内几乎不生长。本菌缺乏过氧化氢酶。本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7℃。放线菌不液化明胶,能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半乳糖、蔗糖和水杨苷,不产气。其发酵产物是乙酸、甲酸,乳酸和琥珀酸.本菌对碘敏感。

流行病学

本菌属于口咽和消化道的正常寄生菌,当齿槽和齿龈受到各种损伤后,放线菌可乘机进入组织内繁殖,引起骨髓炎和软组织的炎症。

症状

本菌可侵袭下颌骨、鼻骨、足、跗关节、腰椎骨、造成骨髓炎。病兔表现下颁骨或其它部位骨骼的肿胀,采食困难。与此同时受害的皮下软组织出现炎症,肿胀、甚至形成脓肿或蒂囊肿,随着病程的延长,结缔组织内出现增生形成致密的肿瘤样团块。病变的组织中可充满脓汁,最后由于组织破溃形成瘘管,使脓汁从瘘管内排出。主要的病变多见于头、颈部。

病变

受害的骨骼出现单纯性骨髓炎,周围软组织也形成化脓性炎症。病变部位的脓汁无特殊的臭味、粘液样、坚韧。脓汁内含有直径为34mm的千酪样颗粒,它是本菌的集落,通常称为硫黄颗粒,在显微镜下可见辐射状的、肥大的棍棒样菌丝。在结缔组织内不但含有特征性的肉芽组织,并含有这种颗粒。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变和病变组织中硫黄颗粒一的染色,可做出初步诊断。

取病变部位的脓汁,从中选出颗粒,洗涤,放在清洁载片上压碎,作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阳性的短杆状、菌状和分技状的放线菌。

治疗本菌对碘敏感,可静脉注射碘化钠,也可肌注青霉紊。口服土霉素对口颈放线菌病有一定的疗效。

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 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肉牛腐蹄病也叫做趾间坏死杆菌病、趾(指)间蜂窝织炎,是指蹄部趾间皮肤以及深部组织发生急性或者亚急性炎症。病牛临床上主要症状是患部皮肤裂开、化脓、坏死,往往伴有球节、系部、蹄冠发生炎症,出现程度不同的跛行。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主要是成年牛发生。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微生物感染,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是坏死杆菌,此外链球菌、葡萄球菌、结节状拟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以及产黑素梭菌等也能够引起。形成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侵入的环境,如牛舍潮湿阴暗、运动场过于泥泞、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及时清除粪便,牛床及牛舍粪尿沟积有过多的粪尿;运动场地面高低不平,存在碎玻璃、炉渣、石子等;蹄部长时间浸润在粪尿、污泥中或者角质过度软化等,都容易导致蹄部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营养因素,主要是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钙、磷或者二者比例不当,导致钙、磷吸收受到影响,容易引起肢蹄病。另外,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锌,导致蹄角化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发生腐蹄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肢蹄病。

2、临床症状

急性腐蹄病。大部分病牛是后肢容易发病,前肢相对较少发生,且是左肢相比于右肢更容易发生,但基本不会四肢同时出现发病。病牛主要症状是经常抬起病肢,出现轻微跛行,且走动时病肢明显疼痛,往往卧地不起,拒绝站立和行走。早期对病肢进行检查,发现蹄趾间皮肤明显红肿,并痛疼感明显,蹄冠发生肿胀,呈红色,触感温热,且敏感性增强。病牛站立姿势有所改变,出现外展或者内收,严重时甚至无法着地负重。此时大部分病牛的蹄底开始形成有小洞,填满污黑色的坏死组织,有时会有液体流出,散发难闻的腐败气味,部分甚至已经形成瘘管,里面填满砂子和牛粪,往往使其喜欢在沙地或者草地行走,拒绝在水泥地上走动,且走动速度非常缓慢。哺乳母牛患病后还会导致泌乳量呈直线降低,公牛性欲明显减弱,且射精量、精液密度、原精活力及其冻后活力都显著降低,严重影响冷冻精液生产。

慢性腐蹄病。主要是由于病牛在急性发病期没有及时康复,导致症状再次加重,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肢体负重能力下降,走动时会出现明显的“三脚跳”,病蹄明显腐烂并有鲜血流出。另外,还伴有轻度的腹泻。病肢明显粗大,皮肤过度紧张,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变硬。检查蹄底发现其发生腐烂、化脓,并有瘘管形成,散发难闻的腐臭为。严重时甚至失去生产能力,最终只能够采取淘汰处理。

3、治疗方法

硫酸铜液浸蹄。如果牛群中大量出现发病,可在牛舍门口设置水泥消毒池,长度为3m、宽度为2m、深度为20cm,并在池内添加适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用于浸泡牛蹄,每天1次,每次持续30min次,直到完全康复。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在池内添加10%~30%的硫酸铜溶液,每次在放牧前后让牛蹄置于药液中进行消毒,能够有效的防治该病。如果病牛蹄部刺人异物,则必须先将异物取出。如果皮肤发生化脓坏死时,清除异物后要在患部使用3%来苏儿水或者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接着填塞适量的硫酸铜粉或者高锰酸钾粉即可,症状较轻时用药一次就能够痊愈。另外,也可在病牛患部清创后倒入适量研碎的血竭,接着再使用烧红的烙铁使血竭熔化,使其与角质相结合,如果创腔较深则需要采取分层烙熔,最后包扎绷带用于防潮、防腐。之后每间隔4~5天进行1次检查,如果血竭没有脱落则不需要进行处理,反之则要再补1次。

石炭酸治疗。如果病牛蹄壁发生严重腐烂、蹄肿穿孑L、移步困难,适宜采取该法治疗,能够有效的防腐。病牛患部小孔可适当进行扩创,接着对患部及其周围皮肤使用15%石炭酸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能够有效止痒,并使其麻木;最后在患部及其周围反复涂布石炭酸,促使溃疡部烧伤,且孔洞中含有足够的药液,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链霉素、青霉素进行消炎。第1天使用2次,之后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4天。一般来说,病牛第1天用药后,症状和跛行会有所加重,但在第2天开始症状就会减轻,逐渐恢复行走,且恶臭味以及黏性物质也逐渐消失。

中药治疗。患有腐蹄病的病牛常使用的中药组方是青黛散、血竭白芨散、去腐生肌散以及雄胆矾散等。青黛散主要由青黛、薄荷、黄柏、黄连组成,其中青黛起清热解毒之效,薄荷起清热、消肿之效,黄柏、黄连起止痛生肌、清热收湿之效,整体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去腐生肌散主要由乳香、血竭、冰片、龙骨、煅石膏组成,其中冰片起祛腐消肿之效,血竭、乳香起活血生肌止痛之效,龙骨、煅石膏起敛疮收口之效,整体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疮疡久溃、浸淫不已、肌肉不生、久不收口等症状。雄胆矾散主要由雄黄、大黄、龙骨和白芨组成,其中雄黄起清热解毒之效,龙骨、白芨起收敛之效,整体具有止痛、清热、收敛的作用。病牛贴敷该方剂时,可适时在患处喷洒水或者醋等,确保湿润,从而促使药效良好。

肉牛食道阻塞的病因、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l病因分析

发生食管阻塞的病因可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食管阻塞,主要是由于牛过度饥饿,或者严重抢食,快速食入萝卜、甘薯、马铃薯、甘蓝等块根饲料;由于食人大块花生饼、豆饼、玉米棒以及青干草、干稻草、谷草,或者没有充分混合均匀的饲料等,没有经过充分咀嚼而过快吞咽导致。继发性食管阻塞,主要是由于食管过于狭窄、扩张、麻痹以及患有食管炎而继发该病。另外,奶牛也会由于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导致食管痉挛,从而在采食过程中发生食管阻塞。

2.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停止采食,严重惊恐、不安,体温保持在38℃左右,且伸直头颈,不停摇头,张口伸舌,流涎,呼吸加速,咳嗽,频繁作吞咽动作,并从口角流出大量的泡沫状唾液,还会发出嘶哑的叫声。病牛鼻左颈部食道下1/3处会发生明显隆起,且隆起处呈块状,触感较硬,进行触诊会伴有疼痛感。病牛左侧腹围显著增大,在左肷部进行触诊能够感觉弹性大,且比较空虚。探诊食道,会发现胃管插到食道隆起处就无法继续插入,即使强制进行灌水,会发现水从牛的鼻孔和口腔逆出。

3综合疗法

口取法。当病牛咽、喉头附近的食道存在阻塞物而引起的阻塞,可选择此方法治疗。操作时,必须先使用开口器打开病牛口腔,并固定其头部和开口器,然后一人从牛颈外部两侧将阻塞物推送到咽喉头部进行固定,另一人将手伸入到咽喉部位食道内将阻塞物取出,或者在阻塞物上用双折圆头铁丝进行圈套,也能够取出。

推送法。病牛食道内先灌服200mL植物油和20mL普鲁卡因,用于润滑和麻醉食道,同时配合肌肉注射5mL阿托品,促使食道平滑肌松弛,接着使用套管针进行瘤胃穿刺术,促使积聚在瘤胃内的大量气体被缓慢排出,助手可将阻塞物推动到咽部,适时采取铁丝套取的方式取出阻塞物。

扩张法。通常深部胸部食道发生阻塞或者贲门附近食道发生阻塞时采取该方法治疗,主要通过酸碱中和反应会产生大量的酸气,从而对阻塞物进行冲击,使其进入到胃内。一般是用胃管将适量的小苏打溶液送人到阻塞物处,接着立即注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并捏住胃管,同时用手在颈部食道进行按压,当有大量气体产生后,顺势将胃管向下推动,便于咽下阻塞物。

打水法。将胃管一端送人到食道,使其顶住阻塞物,然后在另外一端与灌肠器的接头连接,接着将灌肠器插入到温水中,并开始持续向食道内注水,在0.3~0.8个大气压下就能够促使异物开始向下滑动,此时即可顺势推动胃管促使阻塞物进入到胃内。

打气法。先进行保定,使用开口器打开口腔,略微使其头部放低,然后向食道内插入胃管,对阻塞部位进行试探,同时注入2000mL温水,一端时间后倒出温水,再灌入lOOmL润滑剂,如植物油或者石蜡。此时,一人用手将咽头下面的食道和胃管按住,防止打入的空气逆反而出,另一人在胃管的另一端连接打气筒,快速打气2~3下,在其挣扎时阻塞物就会随着食道的扩张被推到胃内。之后通过胃管注入适量的温水,以检测食道畅通与否。这种治疗食道阻塞的方法既简单,操作安全,且见效快,经济实惠,不会出现继发病。

手术治疗。当病牛采取其他治疗方式无效时可采取手术方法,即将食道切开,取出阻塞物。手术前,先使病牛呈右侧位进行保定,此时注意依旧进行瘤胃放气。根据阻塞部位确定术部,剪去术部被毛,并进行消毒,铺上创布,注射适量的0.25%普鲁卡因进行直线麻醉。在皮肤上沿着颈静脉平行的方向切1个比阻塞物略大的切口,对创内组织进行剥离,接着用创钩将创口扩大,促使术部充分暴露,然后进行止血。根据阻塞物寻找食道,接着将其取出置于创口外面,并放置在消毒纱布上,将阻塞物用大号针头扎住进行固定,然后在固定针头旁边lcm左右处在食道上切1个纵行切口,大小与阻塞物接近,用手指取出阻塞物,同时将固定用的针头拔掉,之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彻底冲洗,并用消毒的纱布拭干,接着采取常规缝合,即先依次缝合食道黏膜、肌层,外层采取内翻结节缝合。缝合后要先进行清洗,擦拭干净后将食道隔离创布取下,将食道送回到原处,然后依次缝合肌膜及肌肉,同时撒布适量的磺胺或者青霉素粉,再将创口隔离创布取下,对皮肤采取结节缝合,立即涂抹适量的碘酊,并包扎绷带,最后解除保定。术后要根据病牛的状况采取补液,并使用适合的抗菌素,如可静脉注射由2000~3000mL葡萄糖盐水和300~500mL5%碳酸氢钠液组成的混合溶液,并肌肉注射由800万~1600万IU青霉素和300万~500万IU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连续使用3~5天。注意手术当天病牛停止采食和饮水,术后第二天可适当饮水,经过2天才能够饲喂少量的流食或者柔软的草料,经过7天即可将皮肤缝合线拆除,并涂抹适量的碘酊。

肉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


肉牛魏氏梭菌病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死亡率非常高,可达到70%~100%.病牛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气性坏疽和肠毒血症,且实质器官和消化道发生出血,并会突然发生死亡.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春秋两季比较容易发生.魏氏梭菌性肠炎主要由A型和E型菌及产生的α毒素所致。它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粪便中。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

1、病因分析

肉牛发生该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操作不当,饲养过程中经常更换饲料或者饲喂大量的高蛋白饲料、青贮饲料等,造成体内pH值明显降低;在发病时气候突然发生改变,引起应激反应,促使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肉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基本没有表现出症状或者刚发现症状就快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病牛体温基本没有变化,肌肉震颤,躯体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可视黏膜潮红,眼球转动,大量流涎,磨牙,有白色泡沫从口腔、鼻腔流出,在1-2h内会发生死亡。死后病牛舌头伸到口外,腹部快速膨胀,肛门明显外翻,并有少量粪便排出。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主要特征是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都发生出血。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存在积液,大面积心肌发生出血,气管发生弥漫性出血;肝脏呈紫黑色,并发生肿大,表面存在出血斑;胆囊发生肿大;肺脏充血、水肿;脾脏发生肿大,并存在出血点;小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下颌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

3、实验室检测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胃、肠组织,切开后用切面进行触片,同时取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结果在组织触片中看到单个或者成对存在的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粗短,两端钝圆,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能够形成荚膜及芽孢;肠内容物涂片中能够看到大量呈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还有少部分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将肝脏、肠内容物分别在厌气肉肝汤培养基(在65℃下经过15min预热)和鲜血琼脂平皿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培养。经过6h厌气肉肝汤会出现均匀浑浊,产生大量的气体;经过24h鲜血琼脂平皿上会长出中等大小的半透明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如同锯齿,且菌落周围能够形成双圈的溶血环。取培养菌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使用显微镜检查,发现厌气肉肝汤和鲜血琼脂培养的细菌都非常纯粹,都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

生化试验。挑取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发现该菌能够使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半乳糖以及甘露糖发酵而产气产酸,但不会使鼠李糖、山梨醇和木糖发酵;硫化氢、甲基红、吲哚试验结果呈阴性;硝酸盐利用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结果呈阳性。

动物试验。取6只健康无病的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每只腹腔注射2mL肉汤;另一组为试验组,每只注射2mL细菌肉汤24h培养物。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没有出任何异常现象,而试验组小鼠经过12h都发生死亡,且尸体发生臌气,腹围明显增大,可比正常大1-2倍,剖检发现各个脏器存在大量气泡,取肠黏膜浸出物、肝脏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发现与病牛相同的细菌。另外,也可给家兔静脉注射24h纯培养物,经过15min采取静脉推注空气处死。经过4h对尸体进行剖检,发现肝脏肿胀,质脆脆弱,各个脏器存在大量气泡,肠道大面积出血,其中最严重的是回肠和结肠,取肠黏膜浸出物、肝脏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发现与病牛相同的细菌。

4、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病牛常使用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以及林可霉素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病牛可按体重静脉注射1-1.5mL/kg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并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复方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发生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00mL5%碳酸氢钠溶液,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维生素C溶液,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可注射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或者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免疫接种。如果牛场发生过该病或者饲养管理水平较差,可考虑使用魏氏梭菌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时间、方法以及剂量可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一般来说,牛群可在每年春秋季节(即4月份和9月份)分别接种1次疫苗。对于发病牛场,可给全部牛紧急接种多联浓缩苗(魏氏梭菌A、B、C、D型),每头皮下注射1.5-2mL。

加强饲养管理。肉牛处于不同的阶段,即生长、发育、生产以及繁殖等阶段,要根据饲养标准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配合饲料,更换饲料时禁止突然进行,不允许饲喂品质恶劣、霉败的饲料,同时要合理搭配精粗料。饲喂精料时,要采取“先给草、后喂料”的方式,尤其是饲喂玉米时,要注意避免个别牛大量采食。牛场要加强环境消毒,粪便要及时清扫,保持干燥、清洁,且场地、设施以及用具要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培养特性
厌氧菌,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剖检病变
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
心脏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实验室诊断
5.1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
5.2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5.3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5.4牛奶培养由于本菌能迅速发酵牛乳中的乳糖。呈现一种特有的强烈的凝固产气反应。
5.6生化反应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防治

6.1以防制为重点。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或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6.2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6.3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6.4加强产房管理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6.5药物治疗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如江西某猪场对该场分离的魏氏梭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药物有氯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药物有红霉素;不敏感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丙氟哌酸。
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6.6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鉴别诊断
7.1大肠杆菌病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7.2炭疽病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7.3肉毒梭菌中毒症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7.4氟乙酰胺中毒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小结与讨论
8.1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应引起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
8.2魏氏梭菌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但也有单独感染的。

肉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肉牛沙门氏菌病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犊牛患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脱水,体质憔悴、消瘦,从发病到死亡通常在4h以内。妊娠母牛发病后还会导致流产,严重危害牛体健康和养牛业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肉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体。沙门氏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都柏林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多数消毒药物都能够将其杀死,如2%氢氧化钠。

发病特点。该病主要是10~30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并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往往呈流行性发生。成年肉牛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或者只具有轻微症状,往往呈散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牛,且主要是肠道中存在病菌,并经由粪尿排泄到体外,对环境、饮水、饲料、各种用具造成污染,从而导致其他健康犊牛发生感染。当饲养管理较差,以及发生各种应激,如温差过大、长途运输、过于拥挤、频繁转群、突然更换饲料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导致发病。另外,母牛带菌后还能够经由乳汁排出细菌,从而导致后代犊牛感染发病。病牛痊愈后,尽管症状已经消失,但依旧在一段时间会有病菌经由粪便排出,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2、临床症状

成年牛。通常是1~3岁的牛发病。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41℃,食欲彻底废绝,脉搏加快,呼吸困难,体力快速衰竭,陷入昏迷。发生下痢,排出混杂血液和纤维素絮片的粪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能够在发病24h内发生死亡,大部分在1~5天内发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病牛,快速发生脱水,体质消瘦,明显腹痛,经常用后肢踢蹬腹部。妊娠母牛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且能够在流产排出的胎儿中发现病原菌,部分病牛呈顿挫型经过,开始时明显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24h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还有部分病牛会变成隐性经过,只是经由粪便排出病菌,但在数天后就会停止。

犊牛。急性型,通常是大约1周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0~41.0℃,呈现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发生鼻炎和眼结膜炎,结膜潮红,呼吸、脉搏加速。发病经过1~2天,病牛开始出现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会混杂黏液、血丝或者黏膜碎片,严重时呈血汤样。经过一段时间,患病犊牛快速虚弱,耳、唇、四肢发凉,眼窝下陷,拒绝走动,往往呈卧地状。通过发病经过大约1星期发生死亡,死亡率可达到10%~50%,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75%左右。慢性型,患病犊牛耐过急性期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病牛主要症状是发生间歇性腹泻,食欲时有时无,体温忽高忽低,并出现肺炎和关节炎。病牛开始有浆液性鼻液从两侧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初期发生干咳,后其出现湿性,呼吸困难。关节发生肿大,其中最明显的是跗关节腕关节。个别病牛能够恢复,且康复后不会携带病菌。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环境中,取病死牛的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以及心血进行涂片,分别采取革兰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固色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不仅存在杆菌,还存在部分呈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

分离培养。取病死牛的粪便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以及TTP增菌液,并置于37℃温度下培养24h,观察可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圆形菌落,呈整个无色透明或者有黑色圆点存在于中间。挑取无色透明的菌落和培养基进行涂片,都经过革兰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和形态都表明是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牛尤其是妊娠后期必须饲喂品质优良的饲料。产房保持清洁卫生,且接产过程要加强对脐带进行消毒。定期对奶具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运动场、犊牛舍以及饲养用具等要及时进行清扫、洗刷,定期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正常情况下,每星期进行1~2次消毒,就能够减少环境中含有的病菌数量,防止发生感染。

接种疫苗。对于小于6月龄的犊牛,可采取皮下接种沙门氏菌菌苗,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牛沙门氏菌而发生腹泻。对于经常出现发病的养牛场,可对妊娠母牛接种疫苗,从而使后代犊牛得到较好的被动免疫,避免出现发病。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恩诺沙星,每头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5mg/kg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1.0~1.5mg/kg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口服80~200mg/kg磺胺甲基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也可使用呋喃唑酮、盐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等进行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肉牛口炎的病因 肉牛口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炎症,主要是由于化学、物理或者某些生物性因子(如感染患口蹄疫等)的作用而导致,任何动物都能够发生。肉牛患病后,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或者具有食欲但不敢采食,咀嚼速度缓慢,甚至完全停止采食,大量流涎,且口温升高,口腔黏膜发生肿胀,存在水疱或者形成溃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口炎的病因肉牛口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肉牛口炎可由非传染性和传染性因素引起。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机械性刺激,如肉牛食入质地粗糙或者比较尖锐的饲料,或者采食混杂木片等硬物的饲料;抗坏血酸、核黄素以及烟酸或者营养不良等,也都能够引起发病。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有某些疾病继发引起,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牛黏膜病、坏死杆菌病以及水泡性口炎等,都能够导致该病。病牛主要经由皮肤或者黏膜损伤而发主感染,也能够经由污染的饮水和饲料通过消化道引起感染,还能够经由双翅目昆虫叮咬而导致易感牛发生感染。随着牛年龄的增长,对该病的易感性逐渐增加,即成年牛相比于犊牛更容易感染。该病的流行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初夏开始发生,在夏季中后期发病率有所升高,直到秋季出现第一次霜冻前后才停止发病。

2、临床症状

卡他性口炎。病牛口腔黏膜出现斑点或者弥漫性潮红,硬腭发生肿胀,有时唇部会散布有小结节和烂斑,舌面往往出现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舌苔,口温有所升高,采食和咀嚼速度缓慢且比较小心,或者不敢咀嚼,流出口诞,症状严重时齿龈、颊部黏膜发生肿胀,甚至形成糜烂,流涎明显增多。

溃疡性口炎。病牛犬齿和门齿的齿龈部分发生肿胀,易于出血,呈暗红色,经过1~2天病变处会发生黄绿色或者苍黄色的糜烂性坏死,并在周围的颊和唇黏膜处出现溃疡,且散发腐败的腥臭味,流涎中往往混杂血丝,并散发恶臭味,一般伴有败血症。牛由于采食异物而导致口黏膜发生损伤,形成创伤和烂斑,甚至是溃疡。

水疱性口炎。通常具有3~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一般达到40~41℃,食欲不振,减少反刍,饮水增加,耳根发热,鼻镜及口腔黏膜干燥。唇黏膜、舌上出现水泡,呈米粒大小,且小水泡往往会发生融合形成大水泡,里面含有透明的黄色液体。经过l~2天,水泡发生破裂,在水泡皮脱落后会形成鲜红色的浅层烂斑,且边缘不规则。流涎明显增多,呈引缕状,并导致采食困难。部分病牛甚至在蹄部及乳头也会出现水泡,病程持续1—2周,逐渐恢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丘疹性口炎。病牛精神沉郁,体温大约为39.8℃,病程后期体温稍有升高或者基本正常,无法采食或者拒绝采食,停止反刍,口流出清涎,部分会流出泡沫样口涎。检查口腔,发现舌黏膜出现斑脱或者脱落,口角、唇内以及齿龈存在扁平状的丘疹样斑点或者溃疡斑。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口腔内的丘疹会形成凹陷形状,散发口臭,病程通常在7~10天,少数会更长一些。病牛呈良性经过,经过5天能够开始饮水,少数能够采食少量嫩草,逐渐恢复,通常不会表现出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净化口腔、收敛以及消炎。发病初期,病牛可使用消毒收敛剂对口腔进行冲洗,每天3~4次。一般炎症程度较轻,主要选择使用2%~3%硼酸溶液或者1%食盐水对口腔进行洗涤;炎症程度较重,且散发口臭,主要选择使用0.1%雷佛奴尔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如果分泌大量唾液,主要选择使用1%~2%明矾或者鞣酸溶液,或者2%~4%硼酸溶液,或者涂抹适量的2%甲紫溶液。对于慢性口炎,可涂擦适量的0.2%~0.5%硝酸银溶液或者1%~5%蛋白银溶液。对于溃疡性、水泡性、丘疹性口炎,不仅要使用以上药液对口腔进行冲洗,还要在糜烂和溃疡面上涂抹适量的1%磺胺甘油乳剂或者碘甘油(1:9)。对于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牛,可肌肉注射30~50mL自家健康牛的血液,促使机体抵抗力增强,促进康复。病牛在冲洗口腔过程中,如果病牛鼻孔周围形成脓性结痴,使呼吸受到影响,也可使用0.1%的高锰酸钾液进行洗涤。

加强饲养管理。在肉牛饲养管理中,为预防非传染性牛口炎要确保饲喂干净卫生的饲料,禁止饲喂质地过硬、过粗或者尖锐饲草;另外,要避免牛食入有刺激性饲草;此外,要定期检查牛牙齿,如果发现患病要立即进行修整。为预防传染性牛口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易感动物(牛)、病原微生物以及传播途径。发现病牛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尽快同口蹄疫、猪水疱病采取实验室鉴别诊断,并及时汇报给上级防疫部门。对于出现发病的疫区,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必须划定隔离区,并使用封锁带控制病牛的活动区域。疫区要进行全面消毒,直到全部病牛康复,再经过1个月才能够解除隔离。牛场发生传染性口炎时,要在采取治疗的同时对养殖场和牛舍进行消毒,不允许外面人员进入牛场,且可在牛场进门处铺设喷洒适量2%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草帘,大小以2.5m×4m为宜,用于对进出车辆及人员进行消毒,每天2次,能够有效抑制疫情扩散。

肉牛口炎,为口腔黏膜层的炎症。
1、病因①饲料粗硬;②刺激性药物;③机械损伤。
2、症状往往在采食、咀嚼障碍,流涎时才被发现,口腔温度高,黏膜呈斑纹状充血、肿胀。此外,在牛场内一旦有口腔黏膜溃烂、流涎出现时,应重视对口蹄疫的鉴定。
3、治疗首先应查明原因,及时去除病因。病畜给予优质饲料,同时进行药物治疗:①用2%硼酸液或0.1%高锰酸钾液或2%明矾液冲洗口腔;②口腔内撒布收敛、消毒、杀菌药如青黛散、西瓜霜、明雄散;③口腔内涂碘甘油;④全身体温升高者,用抗生素治疗。
4、如何治疗肉牛口炎
(1)肉牛口腔黏膜溃烂或溃疡,洗口后可用碘甘油(5%碘酒1份,甘油9份)或10%磺胺甘油涂抹,每日2次。也可用青霉素1000国际单位加适量蜂蜜混匀后,涂患部。已化脓出血的,将兽用冰硼散用纸筒吹入患处,每天1~2次3天可以治愈
(2)用1%食盐水,或2%~3%硼酸液,或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口腔,一日2~3次。口腔有恶臭的,用0.1%高锰酸钾液洗口,唾液分泌旺盛,用1%明矾溶液或鞣酸溶液防治。
(3)经常观察肉牛体温,如果体温升高,不能采食时,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液l000~1500毫升,结合青霉素或磺胺制剂即可每天两次
(4)在介绍几种中药治疗方法使用中药治疗牛口炎可以有效的减少西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达到绿色养殖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a.用清水或者淡盐水冲洗口腔后,再用白砂糖直接撒在口中,每天3次,5~6天可愈。b.山药30克,冰糖30克,共研为末,撒在口腔患处。每日两次4天可以治愈。c.蒲黄、干姜等份,共研为末,涂在舌上后再揉搓。每日2次一个礼拜可以治愈。

肉牛真胃阻塞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草料处理或者投喂方式不当。肉牛饲喂时,供给过短或者过碎的饲草,容易在真胃内形成食团,从而引起真胃阻塞。一般来说,肉牛饲喂过短的稗草、麦秆等草料,或者过细的麻渣、麦麸等饲料,采食过多就会发生该病。过劳或者饱食后立即运动。当奶牛长时间劳役而过于劳累时,如果立即采食草料就可能导致真胃阻塞;反之,如果饱食后立即劳役,也能够导致真胃阻塞。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真胃阻塞的病因肉牛真胃阻塞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1、病因

食人无法消化的异物。在饲草加工或者饲喂过程中,没有及时清除圈舍或者饲草内混入的塑料皮、破布、麻线等异物而被肉牛食人胃内,从而发生真胃阻塞;肉牛采食过多自身或者其他牛脱落的被毛,往往会在真胃内相互缠绕形成毛球,从而引起真胃阻塞。一般来说,肉牛是由于摄取某些微量矿物元素不足而采食以上异物。

缺乏饮水。肉牛在采食草料的过程中,需要饮用大量的清水用于软化、润湿和消化草料。在缺乏饮水时,就会导致部分草料没有彻底润湿、完全消化而直接进入真胃,从而形成食团引起真胃阻塞。

消化机能紊乱。当肉牛消化机能发生紊乱,会导致机体消化草料的能力降低,有些没有被完全消化的草料直接进入真胃内形成食团,从而引起真胃阻塞。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会发生前胃驰缓,食欲不振或者废绝,反刍减少或者停止。随着病程的进展,真胃机能发生紊乱,导致其推送运转饲草的能力减弱,阻碍其腐熟传送,使其在胃腑停滞积聚,从而引起真胃积食。也有个别病牛,在初期瘤胃蠕动次数增加,能够达到3~5次/min,每次持续时间较短,大约只有4s,但依旧没有反刍,皱胃、瓣胃蠕动音消失。发病中期,听诊瘤胃有金属音和流水音,瘤胃发生轻度臌气,对瘤胃进行触诊发现上虚下软,进行冲击性触诊发现瘤胃存在积水,具有波动感,插入胃导管会有大量液体被导出,外观可见右侧中腹部的后下方发生局限性隆起,进行触诊尤其是在左侧卧位时,在右侧中下腹部肋骨弓后下方的真胃区用拳抵触,发现真胃粗大如枕状,且质地坚硬,严重时甚至蔓延至骨盆腔。

病牛停止排粪或者1~2天排粪1次,但每次只能够排出少量混杂胶胨样黏液的褐色清泥状粪便,症状严重时会排出类似沥清样的黏稠黑色粪便,并散发腥臭难闻的气味。对病牛进行直肠检查,发现肠道通常空虚无粪,且伸入的手臂上会附着脓样的黏液,在右侧腹内下方能够触摸到体积较大且质地较硬的真胃。病牛在初期、中期,都经常空嚼咬牙,部分具有饮欲,但饮水后会导致肚胀更加明显。通常体温正常或者略微偏高,但继发引起真胃炎时,会导致体温明显升高,鼻镜湿润或者干燥,但不会形成珠状的汗液。病程后期,病牛体质虚弱,精神萎靡,上下口唇阴湿;部分发生呕吐,有混浊的黏液和草沫从两鼻孑L中流出,最终结膜发绀,眼窝下陷,心跳衰弱,呼吸困难,引起自体中毒和脱水,且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卧地发生死亡。

3、治疗方法

保守疗法。发病初期,病牛的皱胃机能还没有完全消失,采取消积化滞,加速皱胃内容物排出,抑制脱水和自体中毒,治疗效果通常较好。病牛可静脉注射500mL10%氯化钠注射液、100mL10%葡萄糖酸钙、40mL20%安钠咖,以刺激胃肠蠕动,加速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脱水和自体中毒。

手术治疗。病牛如果发生瘤胃膨胀,要在保定前进行导胃,促使瘤胃内压降低。之后病牛呈左侧卧地保定,剪去术部被毛,进行全身麻醉。在脐部右侧10cm位置朝前方作一长度为15~20cm的切口,腹腔采取常规打开,充分进行止血就能够露出真胃。如果真胃内存在较少的内容物,术者可通过腹壁切口将手伸到腹腔内,将真胃向切口外推动,促使其完全暴露;如果存在较多的内容物,不能够将真胃移动到切口外,可在腹壁切口和真胃壁之间填塞浸有温热生理盐水的纱布,接着沿着切口周围将真胃壁缝合到皮肤上,或者在胃壁预定切口线周围连续缝合一根橡胶洞布,之后将真胃切开,进行充分止血后取出真胃内容物。真胃处理好后,要缝合真胃切口,并将胃壁上的缝合线或者橡胶洞布拆除,同时将胃壁切口创缘上的搓灭组织清除,对胃壁进行清洗后连续全层缝合胃壁切口,注意在缝合最后一针关闭切口的同时,向胃内注入20mL油剂青霉素。然后将填塞在腹壁与胃壁切口之间的纱布取出,对胃壁切口进行多次冲洗,采取内翻(库兴氏)缝合。接着将适量的油剂青霉素涂抹在胃壁切口处,再使真胃还纳到腹腔,此时可略微向右侧方将牛腹部抬起,避免腹壁缝合时有肠管脱出到外面。腹壁切口要尽快进行关闭,并将40mL油剂青霉素注入到腹腔内。缝合后,可将塑料布缝合在腹壁切口外,避免切口发生污染。然后病牛就能够解除保定绳索,使其自行站立。

肉牛胃阻塞的预防与治疗

病因
长期饲喂粗硬的干饲料,饮水不足,或饮入含大量泥沙的水而招致瓣胃秘结而阻塞。还可由此继发真胃变位等病。

症状
本病发病过程较为缓慢,常食欲减少直至废绝,排粪亦渐次减少直至停止。最有意义的诊断是在病牛右侧9肋间的肩关节水平线处听诊其瓣胃蠕动性消失,而且7~9肋间叩诊其浊音区扩大并有疼痛表现。后期母体发生自体中毒,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增数。

治疗
①加强饲养管理,改喂易消化之饲料,多给饮水,适当运动;
②灌服泻剂;
③施以胃肠蠕动兴奋药;
④实行瓣胃注射;在右侧9肋间肩关节水平线处向对侧肘头方向刺入8~12厘米,感觉似层层刺入纸质感时,注入少量水,并随即抽出少量,若针筒内混有少量粪屑状物,即可判定已注入瓣胃,方可大量注入石蜡油或硫酸镁溶液。此法对瓣胃阻塞最为有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4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