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良英:千万负姐养土鸡创业重新致富

提起戴良英,武冈市秦桥集团的普通员工和养殖场所在乡镇的农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从办事不省心的千万负姐到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秦桥土鸡养殖女王,戴良英经历了3年的探索路。

3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湾头桥镇石枧村采访,只见千亩枝叶繁茂、翠绿欲滴的竹林,被一群群活蹦乱跳的秦桥土鸡点缀得生机盎然。这就是在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女王、秦桥集团董事长戴良英的7个秦桥土鸡饲养基地之一。

戴良英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1996年初,跳出农门不到两年的她,因粮食系统改制而不幸下岗,此时,家里年老多病的公婆和年幼的子女都需要人照顾。面对变故,戴良英擦干眼泪,在承担赡养老人和抚育儿女重任的同时,毅然走上了自立自强的艰苦创业之路。勤劳的她经营过米粉店、开过加工粮油的小作坊,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她终于在省城拥有了实力雄厚的公司,使家庭迅速摆脱了贫困。

在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戴良英因一次投资失误,让自己倾家荡产、负债累累。随后她多次创业,屡屡失败,曾经的辉煌和敬仰不再,面对夫走子散、众叛亲离的冷嘲热讽、侮辱谩骂,还有债主的苦苦相逼及法院的一张张冰冷的传票,无路可走的戴良英没有因此倒下,因为她还没有还清一笔笔良心债。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城乡居民,对绿色、无公害的农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武冈境内山多坡广、环境优良,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养殖有利条件。就是这些重要因素,让我萌生了养殖秦桥土鸡的想法。戴良英深有感触地说。远嫁秦桥的姑姑用土鸡鸡汤的犒劳,让她豁然开朗、重燃希望。从2000年元月开始,戴良英用半年时间(/),走访了省内外多个科研院校和养殖企业,深入了解市场行情、认真掌握养殖技术,开始了秦桥土鸡的养殖尝试。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她承包了分布在湾头桥、邓元泰、秦桥、水浸坪、云山等多地的两万余亩荒山,7个大型散养土鸡项目破土动工。为此,她还聘请畜牧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建设了高标准的种鸡繁育场、现代化育雏室、混合饲料加工车间和恒温贮蛋室。其间,戴良英与施工及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半个月不回家是家常便饭。雏鸡出壳时,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整日守在鸡舍里仔细观测温度。平时,一有空就钻到基地里了解鸡群的变化,终于全面掌握了土鸡放养的防疫治病等技术。

天道酬勤、事在人为。戴良英的诚信经营,让秦桥土鸡逐渐打开了市场。我们采用优质正宗的土鸡苗,在远离人烟、天然无污染的大山上放养,杜绝有任何添加剂的饲料,以玉米、稻谷、青草及虫子为食,并经过三百来天才可出栏,秦桥土鸡因肉质鲜美和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她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苦心经营,戴良英的土鸡养殖突破30万羽,年产优质土鸡蛋5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她为鸡蛋注册了秦桥商标,制作了便于长途携运的包装,引来省内外的客商纷纷订购,让秦桥土鸡蛋变成了城市大超市的高档消费品。与此同时,戴良英还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造福桑梓。她安排戴强生等二十名贫困农民和多名残疾人到养殖基地上班,无偿向邓集卫等农民捐赠雏鸡,帮助三十余户农民创业致富、共奔小康。

近年来,戴良英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农产品深加工市场。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土特产品营销公司,投资引进真空装熟食加工生产线,精心推出以鸡肉、鸡蛋、鸡翅、鸡爪等为主的小包装零食,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为带动武冈农村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和家庭增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戴良英信心满满。

相关推荐

“兔姐”致富不忘一方姐妹


“缺资金帮着申请贷款,少技术牵线引进‘能人’,我们合作社一路发展,少不了咱妇联姐妹的帮衬。”日前,对记者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兔姐”马小雯颇为感慨。

提起马小雯,榆树市于家镇很多妇女都会竖起大拇指。被大家亲切称为“兔姐”的马小雯不仅靠养兔走上了富裕路,还带动镇里不少农村妇女一起致富。

“服务员、导购员、裁剪师、小粮贩……没返乡之前,我啥都干过。”1992年,高中毕业的马小雯来到城里打工,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没干出啥大业绩,但也挣了些小钱,积累了一些创业经验。

2006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养殖业的优惠政策。看准机会,马小雯开始自己的“兔姐”生涯,从山东购进了1500只种兔,创建起了育珑兔业开发有限公司。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由于没有经验,很快就损失了10万多元,差点儿把家底全部赔进去。”创业受阻的马小雯没有放弃,在妇联的帮助下,学技术、搞研究、引进专业人才,并在不懈努力下,最终创造了“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现在,育珑公司已经成为集药物原料兔、獭兔和肉兔养殖、繁育及兔舍、笼具生产、饲料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姐妹们为我创业助力加油,我理所应当为更多姐妹致富贡献力量。”为带动一方姐妹,2008年,马小雯牵头成立了榆树市育珑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社长。截至目前,公司和合作社解决了100多人就业问题,带动周边200多人走上致富路,养殖户辐射东北地区10多个县(市)。年可向社会提供种兔8万只、商品兔100万只,利润达200多万元。

女人并不是柔弱的代名词。不仅特有的细心、能吃苦、有毅力会让女性在事业上独辟蹊径,善良的本性也会使之不忘回馈社会。

散养土鸡“啄”开致富门


虞城县城郊乡殷楼村农民殷传超林下散养土鸡,不仅节约了饲料成本,而且市场接受度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小小土鸡“啄”开殷传超的增收致富门,圆了发家致富梦。

12月17日,记者走进殷传超的土鸡养殖场看到,10多亩的杨树林里,一群群可爱的土鸡活蹦乱跳。殷传超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养的土鸡名叫九斤黄,一年两茬,年出栏量1万余只,年收入10万多元。

说起当初养鸡的初衷,殷传超也是满腹心酸。他告诉记者,原来他一直从事蔬菜种植,由于农民信息不灵通,连年赔钱。2012年,通过考察,他决定放弃蔬菜种植开始养鸡。当时他考虑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吃也讲究了,喜欢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食品。他瞄准了既经济又好吃的土鸡九斤黄。确定了养殖目标,爱琢磨的他又在养殖方法上动起了脑子。

殷传超决定在自家的林地里饲养林下鸡,他说,放归自然环境饲养散养土鸡,除了定时喂玉米、大豆、谷糠等粮食作物外,平时土鸡都是在林间捕捉虫子和啄食嫰草,接近农家饲养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养殖的九斤黄毛红体壮,营养价值高,很快成了村民们餐桌上的佳肴及城里各大饭馆的“紧俏货”,不仅周边村民争相购买,还远销山东。

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饲养方式,殷传超的养鸡场效益逐渐显现,尝到甜头的他又租了一个几十亩的林场,扩大养殖规模。这一群群林下土鸡“啄”开了殷传超的致富门,生态养殖场也成了殷传超的“绿色银行”。

一人富不算富,在殷传超的带领下,殷楼村现已有10多家开始养鸡。殷传超最后说,他要带领乡亲一起规模化养殖土鸡,让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生活。

返乡创业农家女韩显英养出三条“绿色鱼”


“你好,你们店订的鱼到了。”5月21日一早,宜宾县高场镇送鱼师傅黄仲林像往常一样,将一袋袋刚打捞上来的鲜鱼送到宜宾市区各大餐饮连锁店。收获满满的好评,对于黄仲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他所送出的鱼是宜宾县高场镇的返乡创业农家女韩显英所养殖的“绿色生态鱼”,在当地很受欢迎。

从煤炭产业转身到发展绿色渔业,韩显英拒绝了“短、平、快”的致富路。如今,她的“绿色生态鱼”获得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试点。

变“黑”为“绿”生态转身

5月18日,岷江支流母猪河氤氲的雾气浸润着韩显英珍稀特种鱼类流水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库区,500余米的活水养殖场里共有大小28个品种的珍稀特种鱼类,270多亩生态养殖库区内,养殖了长江鲟、江团、大口鲢等10余种鱼。“这条河全长流域30多公里,两岸500米内均无居住人家、工业企业和养殖基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眼前的养殖库区负责人韩显英,一身普通装束,让人很难把她和斥巨资创业两者联系起来。

十多年前就外出务工的韩显英从煤炭产业中掘到“第一桶金”,6年前,当别人纷纷羡慕其丰厚身家的时候,韩显英却瞅准家乡的青山绿水思索转型,“煤炭是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难以持久发展,要找出一条长远发展的产业之路。

宜宾丰富的水资源和家乡的优质河水给了韩显英灵感,让她瞄准绿色水产养殖。“伴随大家生活品质日益提高,打造绿色生态食品大有可为。”说干就干。对家乡水生态环境的信心让韩显英果断告别了“黑金”,转身发展绿色渔业。

高标准养出“绿色鱼”

家乡优良的生态资源带给韩显英机遇的同时,也让她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大挑战:要打造生态渔业的品牌和保障长远发展效益,就要确保品质第一,“拿下绿色水产品认证的‘金字招牌’!”“绿色食品中,水产品认证颇为困难,因为其生产因素十分复杂,对地理环境、空气质量、养殖条件和养殖饲料都有着严格要求。”宜宾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有着丰富水产资源的宜宾一直没有水产绿色食品认证。”

怎么才能达到目标?韩显英的做法是:抓住每一个环节,从基地打造到养殖,全程实施高标准管理。

30亩标准条石养鱼池、270多亩生态养殖库区、母猪河500多米的活水养殖场里,韩显英斥资不下2000万元,其养鱼池设计还获得国家专利认证。

“要被批准为绿色水产品,从水质、环境、到鱼质保障,养殖基地都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管理标准。”韩显英说,她通过航拍、抽样等手段组织了各项报批材料,但其中,保证鱼饲料质量却是认证过程中最难的关口。

为此,韩显英在一年内多次飞赴北京“取经”。“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全国唯一一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鱼饲料生产企业,在提前支付了20万元的饲料费用后,才和该企业签订原料供应订单,让其专门为养殖场生产饲料,从而解决了认证瓶颈。”

今年4月,韩显英的努力有了结果—她生产的松普镜鲤、南方鲇、长吻鮠3个水产品通过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这也是宜宾市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称号中,出现的第一组绿色水产品。

如今,已经创业成功的韩显英活跃在家乡的田间地头上,带动更多乡亲增收。“她赊鱼苗给乡亲,免费把养鱼知识传授给大家,帮助他们销售鱼产品。”高场镇大华村村主任雷秀锋说,“她还修建硬化4公里乡村公路,带动涂坝村、大华村、茶林村三个村的110户农户发展特色水产业达800余亩,使户均年增加收入10000元以上。”

王正明老兵辞职回乡 创业养香猪谋致富


近日,记者来到王正明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就像到了一处农家乐,有水塘、长廊、凉亭、运动场。2011年12月,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王正明回到老家梓里荷香村,利用本地环境和地理优势,着手养殖基地选址和品种选择考察。

在海拔700米高的涪陵区荔枝街道金竺村干田坳山上,时常都能见到一名身穿迷彩服的中年男人。他个子不高,却干事利落。他是这片占地30多亩、存栏数百头香猪的养殖场主人王正明。

他曾在武警部队当防暴武警,多次立功受奖,现在是山里一名普通而又孤独的创业者,支撑他的是经多年磨砺的军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硬汉精神。

近日,记者来到王正明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就像到了一处农家乐,有水塘、长廊、凉亭、运动场。

但要找到王正明本人却有些费事,要大声喊,到处找,因为他实在太忙了,不是在坡上割草,就是在饲料间给猪准备食料,要不就是在猪舍喂猪,在饭点时间,他要为八旬母亲做饭。

辞去外企高管回乡创业当农夫

王正明今年43岁,住涪陵区荔枝街道荷香村1组,曾在广西武警部队服役8年。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优秀标兵、射击能手,获嘉奖十余次,荣立三等功二次。

1996年,王正明退伍回到涪陵,被安排在一家企业工作。没几年,企业倒闭,王正明下了岗。此后,他外出打工,凭着过去防暴武警的身份和技能,来到深圳一家外企应聘当保安。由于表现突出,三个月后,他便被企业提升为保卫部长。一年后,又晋升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年收入12万元。

王正明这一干就是十余年,他也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工作期间,他也时常在思考今后的出路问题,想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每次回到老家,他都注意观察家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地理环境变化,到市场了解信息,寻找适宜的产业。

2011年,王正明决定回乡创业,上山发展养殖业。

独自建养殖场两脚趾被砸断

我是农民出身,就该回乡发挥家乡优势搞发展,瞄准市场搞特色养殖。王正明说。

2011年12月,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王正明回到老家梓里荷香村,利用本地环境和地理优势,着手养殖基地选址和品种选择考察。

为了选择优良生猪品种,王正明过完当年的春节,就出发辗转到多省市考察,在广西巴马县考察后,确定饲养巴马香猪。

为了学好养殖技术和养殖场管理,他不要工资,在一个较好的养殖场里打工学习了3个月,掌握了巴马香猪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2012年10月,王正明回到了老家,马不停蹄地修建养殖场。

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在山上施工,饿了啃个冷馒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水,疲劳了就在工地上打个盹。身心疲惫,人也瘦了一圈。在一次施工中,一根100余斤的木头从3米高的屋顶滚下来,正好砸中他的右脚掌,砸断了两根脚趾。休息二十多天后,王正明拖着受伤未愈的身体,又投入到建设中。2013年8月,他的巴马香猪养殖场终于建成。

专注养殖业让香猪香起来

王正明的养殖场,他一个人打理,但猪舍卫生整洁,管理有条不紊。猪舍里还经常放着一部收音机,他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给香猪放两个小时的音乐。

采访当天,恰缝养殖场一头母猪下崽,王正明一直守在猪舍,给猪宝宝接生,他细心地用干净毛巾给猪宝宝做床铺,还不时给母猪按摩,让其放松。

王正明的养殖场,现有母猪40头、小猪300头,即将出栏商品猪150余头。他为这养殖场已投入了100万元,卖掉了自己在涪陵城的一套住房,钱不够还借债几十万元。

创业路上虽然很艰苦,但王正明已经学会了苦中作乐。他的办公室和卧室都在用简易木板搭成的吊脚楼上,衣物书籍,堆放整齐,处处彰显军人作风;他每天很早就起来打篮球锻炼身体,忙完了白天,晚上还要练习写字,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时,还有不少学生来找他学习硬笔字书法。

当兵人很执着,我选择了的路就要走下去。他说,虽然目前面临着销售、资金等难题,但他有面对任何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也有应对的办法。

我的愿望就是把巴马香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依托养殖场+种猪寄养户的发展新思路,带动村民共同发展香猪养殖业,提高香猪的知晓率,扩大消费群体,让香猪香起来。王正明说。

永春一白领辞职扎根深山创业 带村民养竹鼠致富


不当白领,养竹鼠。

“这是贝多芬的名曲,接下来是中国的古典音乐……”听着悠扬的轻音乐,数百只竹鼠见到陌生人,并未出现躁动,而是悠闲地啃着草、吃着粮食。

这些竹鼠的主人是吴建安,两年前,他是都市白领,辞职后扎根深山,靠养竹鼠致富。

不当白领回乡下创业

走进永春县苏坑镇嵩溪村洋田角落吴建安的竹鼠养殖场,你会发现,这边的竹鼠如此乖巧。

2003年大学毕业后,小吴一直在某大型公司做财务,月薪近万,后来他认识了妻子姜笑丽,作为白领,他们收入都不错。几年积累,他们已打算在厦门海沧区买房定居。然而,孩子出生后,吴建安却犹豫了起来。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事业和生活?

创业!小吴回了一趟家,看到家里山清水秀,生态条件非常优越,他小时候的梦想涌上心头。“我从小就想搞小农场,养的家畜吃青草,市场前景应该错不了。”小姜很支持丈夫的想法,也辞职跟他回老家。

养什么好?小吴到周围县市进调查,他发现养竹鼠很有前景:“我家里就有养竹鼠的历史,市场需求旺盛,但却还没有比较大养殖场。”小吴认为,养殖竹鼠投资小,入门较快,繁殖快,后续的投入较少。

父母不明白一月不跟他说话

说干就干,小吴从亲戚处接手了100多只竹鼠。

刚开始,他像以前那样拔杂草来喂,也不懂防疫,“虽然竹鼠繁殖很快,但经常会有竹鼠死去。”吴建安介绍。

这并非小吴遇到的最大挑战。刚回家,父母亲一听说他要辞掉高收入的工作回家养竹鼠,气得脸都绿了。在反复劝说无效后,父母一个多月不跟他说话。

顶住压力,小吴一心想着,如何把竹鼠养好。

防疫是关键,他经常戴上手套,向医生一样,解剖死去的竹鼠,寻找致死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努力,他找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疫方法。

经过努力,养殖慢慢上了正轨。一个远在江西的网友,通过网络,与吴建安联系,一口气找他买了300多只幼崽。他因此赚到1万多元。“想不到这种东西还可以赚钱,那就好好干!”父亲终于跟他说话。

放名曲给竹鼠听让它们长得更快

给竹鼠听轻音乐,是一次意外的发现。

原来,一次在喂竹鼠过程中,小吴的手机铃声响起来了,原本见到人后到处乱窜的竹鼠竟然安静了下来。他想,如果长期给竹鼠听轻音乐,有助于竹鼠缓解情绪及长膘。他于是把播放设备装到养殖场,给竹鼠播放。如今,有陌生人进入,这些竹鼠也不会躁动不安。

他开始开发利用养竹鼠的第二价值。“竹鼠粪便也是好东西。”吴建安介绍,苏坑是佛手茶种植大镇,竹鼠的粪便便是改良土壤的好肥料,单单一年的竹鼠粪便,他卖了2万多元。

带领村民致富想建生态农场

创业之初,拓展市场,吴建安也另辟蹊径。

他开着小货车,在永春、德化一家一家餐馆酒店寻找买家,有的老板刚开始不怎么搭理他,他就“强强”放5只竹鼠在那里,说好了如果顾客愿意吃再来收钱。

如今,当初不怎么搭理他的那些餐馆,隔三差五就找他拿货。

2013年,小吴的竹鼠总销售收入达到了60万元。今年前景更是喜人,他每个月能卖出4000只竹鼠,月纯利润2万多元。

“生意越来越好,一个人忙不过来。”小吴干脆把一些幼崽让乡亲带回家养,长成了再统一回收。这样,不少乡亲也在他的带动下,共同致富。

“最近我还挖了两口鱼池,打算把竹鼠的粪便弄成沼气池,再种些有机蔬菜,一座农场不久就会出现了。”他满怀豪情地说道。

走上科学养兔创业路带动乡邻共致富


近日,记者在武都区隆兴乡集昌村村民武红芳獭兔养殖大棚里看到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笼内满是膘肥体壮的獭兔,有的正在酣睡,有的嬉闹游戏,而武红芳正忙着给獭兔投料。

獭兔是一种毛皮经济动物,价位低易让更多百姓接受,隆兴乡又是高寒地区,特别适合兔子皮毛的生长。养兔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以草换肉、皮毛再换钱,是一项可靠的致富项目。看到养獭兔可以有这么好的效益,2013年6月武红芳夫妻二人搭建厂房自己办起了养兔场,并于9月中旬引进了第一批种兔。发展到现在,养殖场拥有獭兔1500多只,种兔600多只,仔獭兔1000余只,还成立了武都区隆兴农民专业合作社鑫盛獭兔养殖场,示范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

清扫兔舍、喂料、做防疫、消毒等流程已经成了武红芳每天的主要工作,武红芳告诉记者,养獭兔是个新鲜事,许多养殖技术都需要向有关技术人员请教和学习,但她对养殖獭兔发家致富充满信心。

武红芳告诉记者,2月至9月是獭兔的繁殖旺季。现在她的合作社共有獭兔3000多只,除了自己增收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周围乡亲看到养殖獭兔的效益,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她坚信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獭兔养殖业将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6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